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_第1頁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_第2頁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_第3頁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_第4頁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作者:白居易原文:澹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云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粱。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譯文

江的上空不時有淡淡的煙云蕩過,不時還夾雜著稀疏細雨,當云過雨收之際,一輪夕陽把金燦燦的陽光撒在湖面上。風吹江面浪滾波涌,深碧色的波浪在夕陽的照射下,一邊是金光跳動,如金蛇游泳,一邊是暗色背光,水色對比如呈墨綠,天上的彩云在變化,水面的云氣在飄涌,好像剛散的海市蜃樓,雨霽殘云像破了的樓閣,由于細雨剛停,空間的水珠與夕陽映照,一條彩虹如橋梁一樣架在江上,而彩虹照水倒影入江,一一相應,美不勝收。加之水波動蕩,風吹浪翻,好像許多花片飛舞一樣,時暗時明,非常美觀;彩云過后晴空一碧,雁群凌空飛翔,好像是青天上的一行字跡。如此美的景色,只能用顏料勾勒出來,畫上題,寄送給不在身邊的好友。注釋

⑴江樓:杭州城東樓,即望海樓。吟玩:吟詠玩賞。水部張員外:即張籍,中唐著名詩人,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白居易對其作品評價甚高。水部,古代中央官署名,魏置水部郎,晉設水部曹郎,隋唐至宋均以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

⑵澹(dàn)煙:清淡的云煙。疏雨:稀疏的小雨。間:間隔。斜陽:夕陽。

⑶江色鮮明:江上的顏色很明亮。海氣:海上吹來的風。

⑷蜃(shèn):大蛤蜊。江海邊或沙漠中,因空氣冷熱驟變,光線折射,而把遠處的景物顯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誤以為是蜃吐氣而成,稱海市蜃樓。散:消散。

⑸虹殘:雨后虹影漸漸消殘。

⑹花千片:風吹江水,浪花噴涌,如片片白花。

⑺字一行:雁群從青天經過,排成“人”字或“一”字。

⑻著(zhuó)丹青:用顏料著色畫起來,即彩色畫。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顏料。圖畫?。号R摹下來。畫,一作“寫”。

⑼題詩:畫上題詩。水曹郎:水部曹郎,水部官職名。當時張籍在水部任職,故稱水曹郎。賞析作者:佚名這首抓住大雨剛過,彩虹尚存,海市蜃樓將要消失的一剎那,將這一精彩場面剪輯下來,繪成一幅色彩絢麗的丹青圖畫。首聯從陽光寫起,描摹斜陽余暉,由淡煙疏雨的間隙中射到水面。這個意境就倍顯清新可人。加上江面經雨水一洗,新鮮明凈,海風陣陣襲來,涼爽人。題中所謂“景物鮮奇”足見并非虛言。頷、頸二聯展開筆墨,逐一描繪“鮮奇”景物。頷聯描繪了難得見到的海市蜃樓和雨后彩虹兩種奇觀?!膀咨ⅰ本鋵懙氖呛J序讟蔷吧贿^詩人未曾描繪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殘破的剎那,攝下了“破樓閣”的鏡頭。詩人是登樓眺望,目中所視,必有亭臺樓閣。所以“蜃散云收破樓閣”云云是實景虛寫?!昂鐨垺本湟彩峭环ㄩT。雨后天空出現的虹,彎彎地好像拱橋,此是常景。詩人靜候至虹影漸漸消殘,水中仿佛映著一座斷橋時,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門。本來雨后彩虹已是奇觀勝景,詩人更從水中映照之倒影著筆,又把景色之妙提高一籌。“破樓閣”、“斷橋梁”,既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又顯示出詩人于選景上別具只眼的匠心。頷聯為靜境描寫,頸聯遂作動勢點綴?!帮L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胺弊忠栽娗樽鳟?,寫得生動;“點”字以畫筆入詩,下得有神。一“翻”一“點”,使江天景物增添了無限生意,而遺詞用意之精微傳神,尤為人嘆服。詩人從作畫的角度作詩,則詩中有畫就不奇怪了。如此天然勝景,詩人不愿獨自欣賞,趕快畫為圖幅,寄給好友。張籍有《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就是和這首詩的。詩中有“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之句,從側面也可看出白居易詩情畫筆的非凡不俗。景物鮮奇,引動詩人雅興,故不僅吟玩成篇,且請人畫作圖幅,題此詩于上,寄贈張水部,末聯即寫此,字里行間含蘊著難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張籍《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詩尾聯“見君向此閑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即謂白居易身處“天堂”杭州,得優(yōu)游閑吟,則當無外放任職之遺憾。這也透露了白居易心情已不似數年前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時那樣悲郁的消息。此詩寫景層層鋪設,淡墨白描,新穎有致而明白如話;其情則寄寓在景物描寫中,又涵詠在尾聯之點題中,而使人讀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輕松愉悅的美感享受。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作者:韓愈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

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注釋作者:佚名1、舍人:①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②古代官稱。前冠以頭銜,名稱及職權都不同:秦漢置太子舍人;魏晉有中書舍人。

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貴子弟,猶稱公子;舍人從何處來。

2、曲江:即曲江池。在長安東南,是隋煬帝開掘的一個人工湖,唐代為著名游覽勝地。白二十二舍人:指時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

3、漠漠:廣布的樣子。開:消散。

4、有底:有何,有什么事?白居易有作答:“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行便當游。何必更隨鞍馬隊,沖呢踏雨曲江頭?”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后游曲江見寄作者:白居易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行便當游。

何必更隨鞍馬隊,沖泥蹋雨曲江頭。鑒賞作者:佚名從美學觀點看,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往往格外給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鏡里反映出來的形象,總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一種澄明而又微茫仿佛的美感,其動人情處,往往超過實體。此寫景之美,正從水中得來:久雨乍晴,藍藍的天,明晃晃的太陽,千門萬戶的樓臺,姹紫嫣紅的花樹,統(tǒng)統(tǒng)倒映在“曲江水滿”之中?;浜蜆桥_的倒影斑駁地疊映在水里。于是,花從翠樓頂上長出來,魚從綠樹中間穿過去。偶然,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樓臺花樹,搖晃生姿。這實比岸邊實景更令人神搖心醉。詩的結構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絕句三句便轉的規(guī)律,一連三句寫景,第四句才陡然一問作結。這種結構上的特點,也很值得玩索。這首詩是寫給白居易的,除了傾訴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對方爽約的意思。詩人沒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緒,而是巧妙地極寫曲江雨后空氣清新景物明凈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樓臺花樹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顯出辜負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雖只輕輕一問,盡管語氣十分委婉,卻把詩人這種心情表述得淋漓盡致。詩人構思巧妙,也于此可見。暮秋獨游曲江作者:李商隱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譯文

荷葉初生時,春恨已生。

荷葉枯時,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

多少惆悵,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注釋

⑴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南山郁初霽,曲江湛不流?!?/p>

⑵春恨:猶春愁,春怨。唐楊炯《梅花落》詩:“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生:一作“起”。

⑶深知:十分了解。漢揚雄《法言·問道》:“深知器械舟車宮室之為,則禮由己?!?/p>

⑷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賞析作者:佚名劉熙載《藝概·概》獨推李商隱詩“深情綿邈”,這首悼念所愛者的小詩便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佳作。這首七絕雖都是律句,但句與句之間不盡符合粘對規(guī)則。作者故意讓一二句之間不對,二三句之間不粘,并采用其獨擅的字句重用的手法來敘事抒情。馮浩贊此“調古情深”,正說出了這首以律句所寫的古絕,聲調感愴悲涼,情思纏綿哀痛的特點?!昂扇~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詩一開頭就用緩慢沉重的語氣喃喃訴說起作者內心的憾恨。上、下句七字中有四字重復,類似的字句重用令人想起其七絕名篇《夜雨寄北》中關于“巴山夜雨”的吟詠,讀來自有回環(huán)往復、似直而紆的情韻。這兩句賦中寓比,把無情的曲江荷葉化為有情之物,仿佛荷葉的春生、秋枯都與詩人的哀思有關。句中春生、秋枯,恨生、恨成映襯對比,更豐富了詩的內涵。這樣,詩的前半從語氣、字句、修辭、寫法諸方面無不恰到好處地表達出悼亡的沉痛感情。類斯情事在義山的悼亡詩中頗有可印證者,取以參讀有助于對此詩內容旨意的理解?!斗恐星吩疲骸皯浀们澳甏?,未語含悲辛。”大中三年(849)春,王氏已患病。時義山因府主鄭亞被貶,罷桂管幕職落魄返京。夫妻久別重逢,無語凝噎。了解義山長年飄泊,依人作游的經歷,自會對其詩中“春恨生”的含意有較具體切實的理解。第二年,詩人為生計所迫,又不得不奔波千里,到徐州盧弘止幕府?!斗恐星酚衷疲骸皻w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贝笾形迥辏?51)春,義山徐幕罷歸,補太學博士,在京與愛妻一起度過最后幾個月的光陰。不幸王氏于秋天病歿?!笆寥~翻時獨悼亡”、“秋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這些悼亡詩名句,正可說明其“秋恨成”所指為何?!叭耸浪狼拔┯袆e”,義山伉儷情深,卻為著仕途生計夫妻常常在分離中,王氏遽爾病逝,這給詩人留下多大的憾恨。只有知人論世,才能比較確切地把握其中敘事抒情的內容?!吧钪碓谇殚L在”一句無限凄惋,將前兩句所蘊含的綿綿深情推向無以復加的詩境。如此一往情深的悼亡語,正如其作于東川的《屬疾》詩所云:“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腸?!彼仓徊贿^暫存人世,最為傷心的是常常觸緒成悲,哀思難禁。不過,這一句顯得更為沉痛哀絕,唯《無題》詩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至情之語可以仿佛。詩情亦由此臻于極至的境界。前三句是至情語,結句則新境再展,轉用婉曲語作收。又值幕秋之時,衰病垂幕的李商隱獨游曲江,聞聲起哀,觸景傷情?!皭澩^江水聲”,他似乎在悵望水聲,而不是在聽水聲。表面的視、聽錯亂,深刻地反映了他內心的悵恨茫然。通感所謂聲入心通,這里正說明其聽覺、視覺、感覺的交融溝通。詩人所視、所聽并不真切,唯是思潮翻騰,哀痛難忍。曲江流水引起他前塵如夢的回憶,往事難追的悵恨,逝者如斯的嘆息。詩戛然而止,卻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盡之勢。曲江二首(301人評分)7.7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譯文

落下一片花瓣讓人感到春色已減。如今風把成千上萬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發(fā)愁?

且看將盡的落花從眼前飛過,也不再厭煩過多的酒入口。

翡翠鳥在曲江上的樓堂上作巢,原來雄踞的石麒麟現今倒臥在地上。

仔細推究事物盛衰變化的道理,那就是應該及時行樂,何必讓虛浮的榮譽束縛自身呢?上朝回來,天天去典當春天穿的衣服,換得的錢每天到江頭買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來。

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但見蝴蝶在花叢深處穿梭往來,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飛,時不時點一下水。

傳話給春光,讓我與春光一起逗留吧,雖是暫時相賞,也不要違背??!注釋

1.曲江:河名,在陜西西安市東南郊,唐朝時候是游賞的好地方。

2.減卻春:減掉春色。

3.萬點: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暫且。經眼:從眼前經過。

5.傷:傷感,憂傷。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鳥筑巢。

6.苑邊高冢臥麒麟苑:指曲江勝境之一芙蓉花。冢:墳墓。

7.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8.?。禾撁?。

9.朝回:上朝回來。典:押當。

10.債:欠人的錢。行處:到處。

11.深深:在花叢深處;又可解釋為“濃密的樣子”。見:現。

12.款款:形容徐緩的樣子。傳語:傳話給。

13.風光:春光。共流轉:在一起逗留的盤桓。

14.違:違背,錯過。鑒賞作者:佚名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處,原為漢武帝所造。唐玄宗開元年間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環(huán)列。其南有紫云樓、芙蓉苑;西有杏園、慈恩寺。是著名游覽勝地。第一首寫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稱“賞心樂事”了,但作者卻別有懷抱,一上來就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惜春情緒,產生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他一沒有寫已經來到曲江,二沒有寫來到曲江時的節(jié)令,三沒有寫曲江周圍花木繁饒,而只用“風飄萬點”四字,就概括了這一切?!帮L飄萬點”,不止是客觀地寫景,綴上“正愁人”三字,重點就落在見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帮L飄萬點”,這對于春風得意的人來說,會煞是好看,該不會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對的是“風飄萬點”,那“愁”卻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飛”,因而用跌筆開頭:“一片花飛減卻春!”歷盡漫長的嚴冬,好容易盼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這春天,這花兒,是很值得人們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飛”,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別珍惜春天的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兒上的一個花瓣。因一瓣花兒被風吹落就感到春色已減,暗暗發(fā)愁,可如今,面對著的分明是“風飄萬點”的嚴酷現實??!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沒有概念化的毛病,簡直力透紙背?!帮L飄萬點”已成現實,那尚未被風飄走的花兒就更值得愛惜。然而那風還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飄走,眼看即將飄盡了。第三句就寫這番情景:“且看欲盡花經眼。”“經眼”之花“欲盡”,只能“且看”?!扒摇?,是暫且、姑且之意。而當眼睜睜地看著枝頭殘花一片、一片地被風飄走,加入那“萬點”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樣了。于是來了第四句:“莫厭傷多酒入唇?!背跃茷榱讼?。一片花飛已愁;風飄萬點更愁;枝上殘花繼續(xù)飄落,即將告盡,愁上添愁。因而“酒”已“傷多”,卻禁不住繼續(xù)“入唇”??!蔣弱六云:“只一落花,連寫三句,極反復層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絕?!边@是頗有見地的。然而作者沒有說明要如此“反復層折”地寫落花,以致魂消欲絕的原因,究竟是僅僅嘆春光易逝,還是有慨于難于直陳的人事問題。第三聯“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這一聯并非人們所認為的只是敘述凄涼的景象,而是對尾聯哲學的闡述。如果想要理解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對古代文人道家歸隱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樂自由的豪放之士。苑邊高冢臥麒麟,則是指人生易老,都會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也不可避免。由苑邊高冢即足以見得。結合此聯總體,就是說人生苦短,而面對這些則需像翡翠一樣好好快樂一番,即說了前邊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間的糾結情緒,又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可看出杜甫的手筆已經十分成熟?!凹毻莆锢眄毿袠罚斡酶s絆此身?”這兩句意思是:在這個世界上樂是一個人畢生所追求的,那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大家可以去參考“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去理解詩中行樂的含義,這是一種極為無奈而發(fā)出的一句感嘆而已。聯系全篇來看,所謂“行樂”,絆此身的浮榮指的就是“左拾遺”那個從八品上的諫官。因為疏救房琯,觸怒了肅宗,從此,為肅宗疏遠。作為諫官,他的意見卻不被采納,還蘊含著招災惹禍的危機。這首詩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遺”時寫的。到了這年六月,果然受到處罰,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寫此詩到被貶,不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明乎此,就會對這首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這是“聯章詩”,上、下兩首之間有內在的聯系。下一首,即緊承“何用浮榮絆此身”而來。前四句一氣旋轉,而又細針密線。仇兆鰲注:“酒債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須盡醉。二句分應?!本驼路ǘ?,大致是不錯的。但把“盡醉”歸因于“七十者稀”,對詩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時當暮春,長安天氣,春衣才派用場;即使窮到要典當衣服的程度,也應該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來,可見冬衣已經典光。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這是更透過一層的寫法?!叭杖盏浯阂隆?,讀者準以為不是等米下鍋,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讀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過是為了“每日江頭盡醉歸”,真有點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為什么要日日盡醉呢?詩人還不肯回答讀者的疑問,又逼進一層:“酒債尋常行處有?!薄皩こP刑帯?,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盡醉;行到別的地方,就在別的地方盡醉。因而只靠典春衣買酒,無異于杯水車薪,于是乎由買到賒,以至“尋常行處”,都欠有“酒債”。付出這樣高的代價就是為了換得個醉醺醺。詩人對這這究竟是為什么終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庵^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吧!這是憤激之言,聯系詩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難了解言外之意的?!按┗ā币宦搶懡^景。在杜詩中也是別具一格的名句,葉夢得曾指出:“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然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體矣?!保ā妒衷娫挕肪硐拢┻@一聯“體物”有天然之妙,但不僅妙在“體物”,還妙在“緣情”?!捌呤艁硐 ?,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將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詩人正是滿懷惜春之情觀賞江頭景物的。“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這是無比恬靜、無比自由、無比美好的境界??墒沁@樣恬靜、這樣自由、這樣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詩人“且盡芳樽戀物華”,寫出了這樣的結句:“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薄皞髡Z”猶言“寄語”,對象就是“風光”。這里的“風光”,就是明媚的春光?!按┕狻币宦擉w物之妙,不僅在于寫小景如畫,而且在于以小景見大景。讀這一聯,就能喚起春光明媚的美感。蛺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點水;深深見(現)、款款飛的。失掉明媚的春光,這樣恬靜、這樣自由、這樣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復存在了。詩人以情觀物,物皆有情,因而“傳語風光”說:“可愛的風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蛺蝶、點水的蜻蜓一起流轉,讓我欣賞吧,那怕是暫時的;可別連這點心愿也違背了??!”仇注引張綖語云:“二詩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毖院喴赓W,深得詩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與惜春、留春之情融合無間。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飽含深廣的社會內容,耐人尋味。這兩首詩總的特點,用我國傳統(tǒng)的美學術語說,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韻”。所謂“含蓄”,所謂“神韻”,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寫景,力避傾囷倒廩,而要抒寫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東西,從而使讀者通過已抒之情和已寫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寫之景?!耙黄w”、“風飄萬點”,寫景并不工細。然而“一片花飛”,最足以表現春減;“風飄萬點”,也最足以表現春暮。一切與春減、春暮有關的景色,都可以從“一片花飛”、“風飄萬點”中去冥觀默想。比如說,從花落可以想到鳥飛,從紅瘦可以想到綠肥……“穿花”一聯,寫景可謂工細;但工而不見刻削之痕,細也并非詳盡無遺。例如只說“穿花”,不復具體地描寫花,只說“點水”,不復具體地描寫水,而花容、水態(tài)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就抒情方面說,“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見的。但如何不得志,為何不得志,卻秘而不宣,只是通過描寫暮春之景抒發(fā)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現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賞花玩景,只是及時行樂。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頭盡醉歸”,從“一片花飛”到“風飄萬點”,已經目睹了、感受了春減、春暮的全過程,還“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真可謂樂此不疲了!然而仔細探索,就發(fā)現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測之而益深,究之而益來”,真正體現了“神余象外”的藝術特點。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佚名這首寫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時京城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的禍亂,心境十分雜亂。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詩就極見傷春之情,詩人借寫曲江景物的荒涼敗壞以哀時。秋詞二首(573人評分)8.1朝代:唐代作者:劉禹錫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fā)我的情飛向萬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fā)狂。注釋

⑴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⑶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⑷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⑸深紅:指紅葉。淺黃:指枯葉。

⑹入骨:猶刺骨。

⑺嗾:使喚狗。這里是“使”的意思。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佚名這首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zhèn)、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少F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肚镌~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鑒賞作者:佚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白怨拧焙汀胺辍?,極言悲秋的傳統(tǒng)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tài)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第三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fā)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其二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偨Y這是兩首抒發(fā)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fā)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渡荊門送別(3576人評分)8.0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譯文及注釋作者:佚名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⑺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賞析作者:佚名這首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岸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薄吧诫S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敖氪蠡牧鳌?,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tài)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tài)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遍L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佚名這首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于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于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離思五首·其四(858人評分)8.9朝代:唐代作者:元稹原文: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注釋

①曾經:曾經到臨。經:經臨,經過。

②難為:這里指“不足為顧”“不值得一觀”的意思。

③除卻:除了,離開。這句意思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此句與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經接觸過的一段戀情。

④取次:草草,倉促,隨意。這里是“匆匆經過”“倉促經過”或“漫不經心地路過”的樣子。不應解釋為“按次序走過”。例:宋陸游《秋暑夜興》:“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p>

⑤花叢: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叢,乃借喻美貌女子眾多的地方,暗指青樓妓館。

⑥半緣:此指“一半是因為……”。

⑦修道:指修煉道家之術。此處闡明的是修道之人講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經心儀的戀人。鑒賞一作者:佚名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北扔鳌坝斡谑ト酥T”,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并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云峰,下臨長江,云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于天,下入于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滄?!薄ⅰ拔咨健保鞘篱g至大至美的形象,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半y為水”、“不是云”,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像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于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里為什么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于品德學問的修養(yǎng)。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托?!鞍刖壭薜馈焙汀鞍刖壘彼磉_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chuàng)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霸洔婧!倍溆绕錇槿朔Q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辟p析作者:佚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這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別處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云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人所念、鐘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鶯鶯的原型,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游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后,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于海者難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后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還可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鑒賞二作者:佚名這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霸洔婧ky為水”。是從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陡咛瀑x》序說:戰(zhàn)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云夢高唐之臺,“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愿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云”。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云”,——“朝云”,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里,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而他無心去觀賞印入眼簾的盛開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tǒng)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鞍刖壭薜馈敝f,只不過是遁辭罷了。作者在這首詩里采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后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復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游”,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并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彼怯眯蜗篚r明的紅豆,象征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的詩句,是用一種執(zhí)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菔癄€、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于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里。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癡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遣悲懷三首·其二(274人評分)8.2朝代:唐代作者:元稹原文: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譯文

當年咱倆開玩笑講著身后的事;

今日都成沉痛的回憶每每飄來。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

只有針線活計還保存不忍打開。

我仍念舊情更加憐愛你的婢仆;

也曾因夢見你并為你送去錢財。

我誠知死別之恨世間人人都有;

但咱們貧賤夫妻事事更覺悲哀。注解

1、施:施舍與人。

2、行看盡:眼看不多了。行:快要。

3、憐婢仆:伸足“舊情”。賞析作者:佚名這首主要寫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