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課程II課件_第1頁
教育學院課程II課件_第2頁
教育學院課程II課件_第3頁
教育學院課程II課件_第4頁
教育學院課程II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域民族學-新疆民族與文化

課程講授提綱第二部分新疆各民族民俗任課教師:崔延虎新疆各民族民俗的認識視角多元文化的視角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視角歷史的視角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視角客位與主位結合的視角主要內容(1)維吾爾族民俗哈薩克族民俗回族民俗蒙古族民俗柯爾克孜族民俗烏茲別克族民俗維吾爾族民俗維吾爾族簡介維吾爾族文化特點維吾爾族民俗維吾爾族簡介族源、名稱與歷史:丁零游牧部落(公元前后)鐵勒(高車)(公元四世紀)袁紇(公元五-六世紀)突厥(公元六世紀后)回紇-回鶻(公元八世紀后-西遷)喀喇汗國(喀什噶爾)(公元九世紀-)高昌回鶻汗國蒙元時期(公元十三世紀-)清代(公元十八-十九世紀新型近代民族最終形成)民國時期(1934年定名為“維吾爾”)維吾爾族簡介“維吾爾”的意思“聯(lián)合”、“結合”、“同盟”“依附”、“粘結”、“凝結”“自食其力者”現(xiàn)代人口與分布截至2008年,人口為9百40萬分布地區(qū),主要在塔里木盆地伊犁地區(qū)吐魯番地區(qū)維吾爾族文化特點早期游牧文化遺存綠洲農耕文化為基本特征兩次巨大的社會變動對于維吾爾古代文化形成影響突厥化(西遷-被突厥帝國統(tǒng)治、納入突厥帝國伊斯蘭化(公元9世紀末開始-公元17世紀結束)宗教信仰自然崇拜薩滿信仰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民俗

衣飾民俗飲食民俗民居民俗禮俗民俗禁忌民俗婚姻民俗人生禮儀民俗信仰民俗節(jié)日民俗圖騰崇拜民俗民居民俗與禮俗民俗民居風俗長方形門開在中間(中間為客房)土炕或“木炕”炕的獨特民俗休息場所就餐場所圍坐風俗跪坐習俗裝飾習俗庭院過街樓地域差異禮俗民俗熱情好客互助友愛給洗手水禮節(jié)器皿沖洗“死水”尊老愛幼長幼次序說話有別見面禮節(jié)不能直呼其名禁忌民俗

社交禁忌忌諱在他人面前、吃飯或交談時吐痰、挖鼻孔、擤鼻涕、掏耳朵在炕上坐下后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雙手接受別人遞給的東西飯前飯后洗手,不能甩手上的水毒舌、毒眼禁忌忌在別人面前稱贊他們的孩子,忌用“胖”、“漂亮”等詞語忌進屋抱別人家的孩子忌凝視人(孩子、女人)、食物(馕)“毒眼”禁忌民俗

墓地禁忌路過墓地時忌騎馬、驢、騾禁止非伊斯蘭教群眾進入墓地忌在墓地取土禁止在墓地及其周圍大小便、吐痰便溺禁忌不能面向太陽、月亮方向便溺不能在水里便溺不能朝天空吐吐沫忌面向西方(天房方向便溺不能在莊稼和草上便溺(與神靈和神圣事務崇拜有關)婚姻民俗

與人生禮儀民俗

婚姻民俗“塔拉克”(休妻)提親(定親(dastirhantashilashi)商定婚禮(Toy)彩禮訂婚(tshiangtchay),由女方家庭設宴舉行,男方家庭送彩禮、羊(肉)、一定數(shù)量的馕、大米、清油、糖果點心、鹽、茶人生禮儀民俗命名禮儀(atatoy)搖床禮儀(bushuktoy)割禮禮儀(sunnet)婚禮少婦禮儀(zhuwantoy”葬禮禮儀葬禮后禮儀信仰民俗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宗教民俗伊斯蘭教遜尼派蘇菲派麻扎崇拜其他宗教民俗遺存節(jié)日民俗非宗教節(jié)日民俗奴如孜節(jié)農歷春分日(3月21日)辭舊迎新春天的希望農業(yè)節(jié)氣宗教節(jié)日民俗肉孜節(jié)(開齋節(jié))回歷10月1日封齋一個月后開齋盛大的清真寺禮拜墓地祭拜祖先與逝去的親人走親訪友古爾邦節(jié)獻牲、獻祭回歷12月10日打掃庭院室內宰羊(獻祭)分享肉食和其他食品施舍拜節(jié)維吾爾族民俗變遷不同宗教時期民俗變遷不同生計方式民俗變遷近現(xiàn)代變遷結論維吾爾族民俗帶有多種文化成分背景維吾爾族民俗既有社會控制的一面,也有俗民社會教化和娛樂的一面維吾爾族善于從其他民族吸收文化因素豐富自己的民俗維吾爾族民俗是維吾爾人日常生活習俗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簡介族源、名稱與歷史:由許多古代游牧部落逐步融合而成公元7世紀后期-8世紀前期:“突厥可薩國”公元965年被俄羅斯基輔大公斯維雅托斯拉夫擊敗公元13世紀被蒙古帝國統(tǒng)治,隸屬于拔都所建金帳汗國汗國(欽察人)公元15世紀中葉,經(jīng)過200多年與多個突厥部落融合,形成哈薩克族,在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哈薩克汗國其后汗國不斷擴大、人口增加公元17-18世紀中葉,哈薩克汗國受準噶爾蒙古部落逐步侵擾,支持、配合清王朝平定準噶爾蒙古貴族叛亂從18世紀60年代,經(jīng)清政府批準,哈薩克中玉茲部的克列部落、乃蠻部落、大玉茲的杜拉特、阿爾班部落先后遷到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區(qū)放牧公元19世紀沙俄派兵強行進入伊犁地區(qū),哈薩克人民奮起反抗;失敗后繼續(xù)向東遷徙,到達今天的昌吉、烏魯木齊、哈密巴里坤一帶,形成新疆境內哈薩克人的分布區(qū)域部落譜系制度由部落、部族發(fā)展而形成形成了部落譜系玉茲部落譜系烏勒玉茲(Ulejuz,大玉茲)奧爾塔玉茲(Ortajuz,中玉茲),以中玉茲為例:阿爾根部落乃蠻部落克列部落瓦克部落弘吉剌部落克普恰克部落克什玉茲(Kixijuz,小玉茲)現(xiàn)代人口與分布地域中國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和阿爾泰山南麓之間廣闊的草原上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13個哈薩克民族鄉(xiāng)此外在甘肅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截至2008年,新疆哈薩克族人口為128萬多人哈薩克族文化特點“哈薩克人的兩個翅膀:馬和詩歌哈薩克人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年四季不斷地轉場遷徙游牧文化飼養(yǎng)4種牲畜:馬、羊、牛、駱駝適應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的草原文化

課程目的:

本課程旨在運用民族學的視角為學生講授關于新疆民族與文化的基本知識和認識方法,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基本的民族學知識,深化對于新疆民族與文化的認識,特別是新疆多元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本土文化與來自東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交融和積淀,對于本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以便他們理解和欣賞新疆多元文化的存在。課程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認識民族與文化的學術理論視角,主要以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為主,以便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于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和深層次解讀能力,有利于他們未來的專業(yè)工作。二、課程閱讀資料

苗普生、田衛(wèi)疆主編(2004年):《新疆史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對外友協(xié)主編(2008年):新疆民族風情風俗(13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陳冬季、蔡宇知(1999):《西域文化論稿》,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絲綢之路研究叢書》(20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講授內容:本課程講授分為八個專題,每個專題講授時間約為4小時。新疆鳥瞰:多民族與多元文化新疆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民族文化絲綢之路的歷史遺產與當代新疆文化新疆各民族生計方式與文化變遷新疆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與“各美其美”認識新疆多元文化:社會文化人類學與文化研究理論的視角“寫文化”:影視民族志的方法

課程教學時間與課程成績評定課程教學時間:本課程總教學時數(shù)為36學識,每周2學時。課程成績評定:學生修本課程成績的評定方法為: 1)學生課堂展示作品評定(30%)2)讀書報告(30%)3)書面考試(1小時)(40%)

課外閱讀資料除“二”規(guī)定的閱讀資料外,希望同學根據(jù)課程要求和個人興趣閱讀下列資料:《新疆人文地理》雜志《新疆經(jīng)濟報》、《新疆日報》的有關文章“新絲路”、“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網(wǎng)”的有關網(wǎng)頁任課教師信息姓名:崔延虎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電話:電子郵箱:

希望同學們隨時告訴我你們對本門課程教學的建議,祝大家學習愉快。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與認識新疆(3)民族與文化:新疆的獨特性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族你來我往的地區(qū)歷史上就是各種文化交匯、碰撞和融合的地區(qū)歷史上就存在多個“人”、多個“族”和多種文化族之間和文化之間差異之大是中國其他地區(qū)所沒有的在中國,從來也沒有有像新疆這樣一個地區(qū),在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