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_第1頁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_第2頁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_第3頁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_第4頁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1【題解】

五臟,為臟腑的統(tǒng)稱。別,另外.本篇論藏象學說,是在《六節(jié)藏象論》等專論各藏功能的篇章之外,概論臟腑的分類及其總的功能特點?!绢}解】

2【目的要求】

1.掌握五臟和六腑與奇恒之腑的功能特點,并結合臨床加以理解和認識。2.理解臟腑藏瀉的相互關系及其臨床意義。3.掌握“魄門為五臟使”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4.理解“氣口獨為五臟主”的理論。5.了解心理作用與療效的關系。6.熟記“所謂五臟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拘于鬼神者……治之無功矣?!薄灸康囊蟆?.掌握五臟和六腑與奇恒之腑的功能特點,3【原文串講】黃帝問曰:余聞方士(在周代指主管訴訟的官職),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自言冒昧之意)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歧伯對曰:腦、髓(此指脊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又稱胞宮),此六者地氣之所生(地氣,即陰氣。即稟受于陰,其性屬陰之意)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故藏而不瀉(指轉輸與排泄),名曰奇恒之府。譯文: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臟,有人以腸胃為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恒之腑。

【原文串講】4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天氣,即陽氣。即稟受于陽,其性屬陽之意)也,其氣象天(象天陽之氣運轉不息),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受,接受,受納。濁氣,代謝產物。此句言傳化之腑接受五臟的糟粕濁氣輸瀉于體外),名曰傳化(傳輸轉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魄與粕,古可通借。肛門排出糟粕,故也名魄門。使,使役。肛門啟閉功能,賴五臟之氣調節(jié),而其啟閉正常與否,又影響著臟腑氣機的升降,故為五臟使),水榖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五臟貯藏精氣,宜于盈滿,而無水谷及其糟粕)。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六腑傳導化物,有水谷或糟粕充實其中,而無精氣的盈滿)也。所以然者,水榖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天氣,即陽氣5【譯文】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于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fā)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xù)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xù)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端貑枴の迮K別論篇第十一》課件6

臟(五臟):藏于陰而象于地(實體性臟器),藏精氣(神)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屬陰]

腑(五腑,不包括膽.又稱“傳化之腑”):其氣象天(空腔性臟器),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屬陽]

【釋義】一、臟腑的分類及其依據臟(五臟):藏于陰而象于地(實體性臟器),藏精氣(神)而不7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外形似腑——多為空腔性臟器(非絕對);

功能似臟——藏于陰而象于地,藏而不瀉(藏精氣但不藏神);

多數無表里配合、經脈絡屬關系(膽除外).

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外形似腑——多為空8

二、臟腑的不同生理功能特點臟:藏(精氣神)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腑:瀉(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意義:病機上提示臟病多虛,腑病多實(非絕對);養(yǎng)生治療上提示必須注重保養(yǎng)五臟精氣,通暢六腑氣機.

9三、臟與腑的關系腑藏關系:六腑“受五臟濁氣”——臟輸精于腑,腑傳輸排泄臟的代謝產物.提示:病機上臟腑虛實相關;治療上臟實瀉腑,腑虛補藏.三、臟與腑的關系腑藏關系:六腑“受五臟濁氣”——臟輸精于腑,10腑受五臟濁氣,主傳送輸瀉,魄門為傳化之腑的末端,排泄?jié)釟鉂嵛镉隗w外,故謂其為“五臟使”.

意義:(1)病機方面:魄門功能正常與否,既與六腑亦與五臟的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

(2)治療方面:調理五臟以治魄門病變,開魄門以治五臟病變四、魄門為五臟使腑受五臟濁氣,主傳送輸瀉,魄門為傳化之腑的末端,排11病例(開魄門治臟腑?。埬衬常?,76歲,2007年春季診治?;颊哳^痛多年,每天須服用數次“去痛片”,每次1—2片,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精神困頓,形體不瘦削,脈沉實有力,舌紅苔薄黃,大便數日一行,干結難出。證屬陽明腑實,濁氣上擾清空,治宜攻下實邪,小承氣湯加減。處方:大黃4g,芒硝10g,生甘草6g,炒梔子10g,厚樸8g,玄參12g。兩劑,水煎服。服藥后,大便通,頭痛止,食欲轉佳。“因大便不通,氣機失調,中焦轉樞不利,故失眠、煩躁,濁氣不降,上擾清空,故頭痛、胃失和降,食欲不振?!辈±ㄩ_魄門治臟腑?。埬衬常?,76歲,2007年12【原文串講】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見,同現。變見,即變化表現。水谷入胃,經脾運化,將其精微上輸于肺,由肺氣之宣發(fā),布于周身,以資營養(yǎng)。肺朝百脈,臟腑接受水谷精微的情況及其功能狀態(tài),可在肺脈的寸口上表現出來)。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譯文:黃帝問道:為什么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yǎng)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

【原文串講】13凡治病必察其下(《太素》作“必察其上下”。即上察鼻竅,下察魄門,診病當察其上下竅通利與否),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言醫(yī)學道理最為科學)。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言針石治病最為靈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譯文:凡治病并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狀態(tài)以及病情的表現。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y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y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14【釋義】

一、氣口獨為五藏主及全面診病的重要性1、氣口獨為五臟主2、全面診察

【釋義】一、氣口獨為五藏主及全面診151、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又稱“寸口”、“脈口”,為手太陰肺經動脈(氣口亦太陰也),是“獨取寸口診脈法”的診脈部位1、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又稱“寸口”、“脈口”,為手太陰肺16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1)、手太陰肺經朝會百脈,主行營衛(wèi)于五臟六腑——臟腑的生理病理情況通過手太陰肺經反映于氣口.(《難經·一難》、《素問·經脈別論》)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17

2)、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胃,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水谷精微由胃經肺輸布滋養(yǎng)五臟六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故“五藏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由氣口脈可知滋養(yǎng)五臟六腑的胃氣的有無盛衰.

意義:是獨取寸口診脈法的理論根據.2)、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胃,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18二、五臟有病可影響五官

體現在“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五臟有病可影響五官的理論在內經的臟象學說中表現突出,并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另一方面,鼻本為肺竅,此處提出還與心有關,反映臟腑與體竅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臟主一竅的關系,而是多臟與一竅均有聯(lián)系。這也是中醫(yī)整體觀的一個體現。

二、五臟有病可影響五官體現在“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19三、全面診病察其(上)下(全面望診),適其脈(切診),觀其志意(了解情志狀態(tài)—問診),與其病(了解其它病狀病候—包括望聞問診等)—全面診察的重要性。

三、全面診病20

四、診治疾病必須取得病人的合作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必須破除病人的迷信思想);

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改用藥物或其它療法);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必須作好病人思想工作,變“不許治”為“許治”)

21謝謝!謝謝!謝謝!謝謝!22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23【題解】

五臟,為臟腑的統(tǒng)稱。別,另外.本篇論藏象學說,是在《六節(jié)藏象論》等專論各藏功能的篇章之外,概論臟腑的分類及其總的功能特點?!绢}解】

24【目的要求】

1.掌握五臟和六腑與奇恒之腑的功能特點,并結合臨床加以理解和認識。2.理解臟腑藏瀉的相互關系及其臨床意義。3.掌握“魄門為五臟使”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4.理解“氣口獨為五臟主”的理論。5.了解心理作用與療效的關系。6.熟記“所謂五臟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拘于鬼神者……治之無功矣?!薄灸康囊蟆?.掌握五臟和六腑與奇恒之腑的功能特點,25【原文串講】黃帝問曰:余聞方士(在周代指主管訴訟的官職),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自言冒昧之意)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歧伯對曰:腦、髓(此指脊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又稱胞宮),此六者地氣之所生(地氣,即陰氣。即稟受于陰,其性屬陰之意)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故藏而不瀉(指轉輸與排泄),名曰奇恒之府。譯文: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臟,有人以腸胃為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恒之腑。

【原文串講】26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天氣,即陽氣。即稟受于陽,其性屬陽之意)也,其氣象天(象天陽之氣運轉不息),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受,接受,受納。濁氣,代謝產物。此句言傳化之腑接受五臟的糟粕濁氣輸瀉于體外),名曰傳化(傳輸轉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魄與粕,古可通借。肛門排出糟粕,故也名魄門。使,使役。肛門啟閉功能,賴五臟之氣調節(jié),而其啟閉正常與否,又影響著臟腑氣機的升降,故為五臟使),水榖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五臟貯藏精氣,宜于盈滿,而無水谷及其糟粕)。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六腑傳導化物,有水谷或糟粕充實其中,而無精氣的盈滿)也。所以然者,水榖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天氣,即陽氣27【譯文】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于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fā)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xù)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xù)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端貑枴の迮K別論篇第十一》課件28

臟(五臟):藏于陰而象于地(實體性臟器),藏精氣(神)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屬陰]

腑(五腑,不包括膽.又稱“傳化之腑”):其氣象天(空腔性臟器),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屬陽]

【釋義】一、臟腑的分類及其依據臟(五臟):藏于陰而象于地(實體性臟器),藏精氣(神)而不29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外形似腑——多為空腔性臟器(非絕對);

功能似臟——藏于陰而象于地,藏而不瀉(藏精氣但不藏神);

多數無表里配合、經脈絡屬關系(膽除外).

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外形似腑——多為空30

二、臟腑的不同生理功能特點臟:藏(精氣神)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腑:瀉(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意義:病機上提示臟病多虛,腑病多實(非絕對);養(yǎng)生治療上提示必須注重保養(yǎng)五臟精氣,通暢六腑氣機.

31三、臟與腑的關系腑藏關系:六腑“受五臟濁氣”——臟輸精于腑,腑傳輸排泄臟的代謝產物.提示:病機上臟腑虛實相關;治療上臟實瀉腑,腑虛補藏.三、臟與腑的關系腑藏關系:六腑“受五臟濁氣”——臟輸精于腑,32腑受五臟濁氣,主傳送輸瀉,魄門為傳化之腑的末端,排泄?jié)釟鉂嵛镉隗w外,故謂其為“五臟使”.

意義:(1)病機方面:魄門功能正常與否,既與六腑亦與五臟的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

(2)治療方面:調理五臟以治魄門病變,開魄門以治五臟病變四、魄門為五臟使腑受五臟濁氣,主傳送輸瀉,魄門為傳化之腑的末端,排33病例(開魄門治臟腑病)張某某,女,76歲,2007年春季診治?;颊哳^痛多年,每天須服用數次“去痛片”,每次1—2片,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精神困頓,形體不瘦削,脈沉實有力,舌紅苔薄黃,大便數日一行,干結難出。證屬陽明腑實,濁氣上擾清空,治宜攻下實邪,小承氣湯加減。處方:大黃4g,芒硝10g,生甘草6g,炒梔子10g,厚樸8g,玄參12g。兩劑,水煎服。服藥后,大便通,頭痛止,食欲轉佳?!耙虼蟊悴煌ǎ瑲鈾C失調,中焦轉樞不利,故失眠、煩躁,濁氣不降,上擾清空,故頭痛、胃失和降,食欲不振?!辈±ㄩ_魄門治臟腑病)張某某,女,76歲,2007年34【原文串講】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見,同現。變見,即變化表現。水谷入胃,經脾運化,將其精微上輸于肺,由肺氣之宣發(fā),布于周身,以資營養(yǎng)。肺朝百脈,臟腑接受水谷精微的情況及其功能狀態(tài),可在肺脈的寸口上表現出來)。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譯文:黃帝問道:為什么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yǎng)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百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

【原文串講】35凡治病必察其下(《太素》作“必察其上下”。即上察鼻竅,下察魄門,診病當察其上下竅通利與否),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言醫(yī)學道理最為科學)。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言針石治病最為靈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譯文:凡治病并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狀態(tài)以及病情的表現。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y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y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課件36【釋義】

一、氣口獨為五藏主及全面診病的重要性1、氣口獨為五臟主2、全面診察

【釋義】一、氣口獨為五藏主及全面診371、氣口獨為五臟主

氣口:又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