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課件_第1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課件_第2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課件_第3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課件_第4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高三地理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高三地理微專題1近年來,高考試題具有“情境創(chuàng)設鮮活,設問巧妙靈活,測量目標明確”的特點,試題設置突出“聯(lián)系實際”的風格,其中很多試題要求解題者在分析問題時拋棄傳統(tǒng)的固有思維,結(jié)合所學知識進行逆向思維,以檢測答題者的地理知識與綜合思維能力??记榉治鼋陙?,高考試題具有“情境創(chuàng)設鮮活,設問巧妙靈活,測逆向思維就是思考者通常不采用由因及果、由始及終的正向思維定式,而是“反常規(guī)”由結(jié)果向原因,由最終向初始進行推導,以達到與正向思維相同的目的。什么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思考者通常不采用由因及果、由始及終的正向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1.研究題意尋果

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1.研究題意尋果(1)行為動詞。仔細審讀問題項的行為動詞可獲得與標準答案指向的相關信息,利于把握試題要求,揣測考查目的。若是“寫出”、“指出”、“說出”,可簡述,不需分析。如題干中有“分析”、“闡析”、“說明”,則需據(jù)材料展開論述。

(2)中心詞。題中的行為動詞“分析”指向的名詞為“成因”,也就是說解題的重點在于分析成因。(3)修飾詞。修飾詞常為形容詞或副詞,用來修飾或者限制題干里的關鍵部分或中心詞。本題題干中修飾成因的是“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2.逆向思維推因根據(jù)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設問進行正確的解讀,并追本溯源展開推理,分析和歸納與設問相關的前因后果,形成答題提綱,盡量減少“漏答、少答或多答”的現(xiàn)象。如以本題為例:可將題目分解為“導致環(huán)境冷的原因”及“導致環(huán)境濕的原因”,并進一步追溯“影響氣溫的因素”及“導致下墊面水源較多的原因”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3.答題思路構(gòu)建動畫從關鍵詞出發(fā),發(fā)散思維,梳理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建議利用思維導圖,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漏答或答非所問等情況,提升答題的有效性。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如大風影響氣溫低水源多降水多蒸發(fā)量小植被等排水不暢環(huán)境濕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4.有理有據(jù)作答

試題中給出的材料有文字、表格及圖像等多種解題信息,確定作答大方向以后,需從材料中選取有用信息。從圖中可以看出:緯度較高,地處南半球中緯偏高地區(qū)地處西風帶,風大西風漂流(寒流)經(jīng)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200米以下的平原為主的地形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追本溯源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如大風影響氣溫低水源多降水多蒸發(fā)量小植被等排水不暢環(huán)境濕緯度較高,地處南半球中緯偏高地區(qū)地處西風帶,風大西風漂流(寒流)經(jīng)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200米以下的平原為主的地形從題中信息得出:把以上兩步結(jié)合起來,以所要解答問題為初始信息,運用逆向思維進行推理,本題就有了兩條思路可循:①形成泥炭環(huán)境冷→氣溫低→緯度高、西風帶和西風漂流所致;②形成泥炭環(huán)境濕→水源多→海洋性氣候降水多、溫度低、蒸發(fā)量小、雨水滯留所致。追本溯源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氣溫低水源多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參考答案:該島嶼緯度較高,常年盛行西風(位于西風帶),受海洋(寒流)影響(4分);降水豐富且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一年中雨日較多),日照時間少(2分);年均溫較低,蒸發(fā)弱(2分);地勢地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暢。(2分)按逆向思維的解題思路進行,得出答案: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

大河河口地區(qū)一般都形成三角洲,這是我們的常規(guī)認知??蛇@道高考題卻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以河口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來考查解題者的地理知識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從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出發(fā),反推這里為何沒有明顯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說形成三角洲的條件此處不滿足。先回顧一下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及原因:

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流入海洋,由于入??谔幍貏萜骄?,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緩,所攜帶泥沙便堆積在河口前方,逐漸形成三角洲;入??谒疁\,泥沙沉積易露出海面;入??谔帥]有強大的波浪與海流,對沉積泥沙的侵蝕作用相對較弱,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簡而言之,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流水堆積”的過程。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反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準確的描述和解釋,問題就很容易全面解決。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大河河口地區(qū)一般都形成三角洲,這12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由果溯因,構(gòu)建答題思路,問題就很容易解決。1、森林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河流含沙量少。2、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巖性較硬,不易被侵蝕,河流含沙量少。3、河流上建有大壩,或流經(jīng)地區(qū)地勢平坦,泥沙大部分於積在庫區(qū)或沿途河道,河口處含沙量少。4、河流下游地勢陡,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積。5、河口處海岸陡峭,海水深,泥沙不易堆積。6、河口處地殼下沉,即使有淤積,三角洲也不明顯。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河流含沙量少泥沙不易堆積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13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由果溯因,構(gòu)建答題思路,問題就很容易解決。1、森林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河流含沙量少。2、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巖性較硬,不易被侵蝕,河流含沙量少。3、河流上建有大壩,或流經(jīng)地區(qū)地勢平坦,泥沙大部分於積在庫區(qū)或沿途河道,河口處含沙量少。4、河流下游地勢陡,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積。5、河口處海岸陡峭,海水深,泥沙不易堆積。6、河口處地殼下沉,即使有淤積,三角洲也不明顯。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河流含沙量少泥沙不易堆積結(jié)合題中材料信息,如圖中經(jīng)緯度信息——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等高線信息——M以上多流經(jīng)盆地地形,流速較慢,泥沙沉積;河口處等高線較密,水流急。熱帶雨林上游流經(jīng)盆地入??诘雀呔€密集入??诼洳畲蠛涌跁粫纬扇侵弈嫦蛩伎迹汉涌谌侵奘橇魉逊e形成的一種14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結(jié)合題中材料信息,如圖中經(jīng)緯度信息——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等高線信息——M以上多流經(jīng)盆地地形,流速較慢,泥沙沉積;河口處等高線較密,水流急。河口要不要形成三角洲【參考答案】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較少,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nèi)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逆向思維其實是地理綜合思維中的一種,也是對知識的一種歸納總結(jié)。要求我們打破常規(guī)地理思維,突破慣性的牢籠,順利理清解答問題的思路。逆向思維其實是地理綜合思維中的一種,也是對知識的一種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4)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tài)的作用。(6分)

羅訥河發(fā)源于瑞士境內(nèi)的冰川,在發(fā)過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jīng)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fā)的唯一授權(quán)機構(gòu),圖4示意羅納河流域的地形。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一般來說在我們的常規(guī)思維里:河流的彎曲河道進行取直,可以減少由于流水不暢而造成的洪澇災害。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也可以將思維的觸角旋轉(zhuǎn)180°,作一個逆向思考,看看彎道恢復又有什么作用。

常規(guī)思維:截彎取直是為了增加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水的通過時間如此用逆向思維去考慮,這題答案基本上也就出來了?;謴蛷澋篮铀ㄟ^時間變長容納水的河道更長濕地面積增加河道延長洪水到達下游的時間推遲河水的峰值減小生物多樣性增加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tài)

逆向思維: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一般來說在我們的常規(guī)思維里:河18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4)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tài)的作用。(6分)

羅訥河發(fā)源于瑞士境內(nèi)的冰川,在發(fā)過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jīng)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fā)的唯一授權(quán)機構(gòu),圖4示意羅納河流域的地形。參考答案: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tài)(自然河道、沿岸濕地等),擴展河道寬度,延長河流長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復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河流的自然生產(chǎn)力和對污染的凈化能力。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地區(qū),沙丘是一般是風力堆積形成,而在濕潤地區(qū)河流邊側(cè)則大多是因為流水搬運、流水堆積形成。大自然的外力作用很容易被我們給固化,形成思維定勢。事實都這樣嗎?這樣的慣性思維會影響我們正確解題,所以面對試題一定要結(jié)合情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如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問題中提到最多的“因地制宜”原則一樣,解題地理問題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是解題時的一個通則。

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具體地理問題時,要注意空間尺度、時間尺度的問題,要考慮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整體性與差異性。

以上我們針對綜合題列舉了四個解題步驟,接下來我們舉一組選擇題,來說明試題如何通過改變大家的慣性思維進行考查的。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20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32.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地區(qū),沙丘是一般是風力堆積形成,而發(fā)育在河邊則大多是因為流水搬運、流水堆積形成。那么事實都這樣嗎?鄱陽湖地處我國南方濕潤地區(qū),題中所指沙嶺沙山臨鄱陽湖臨贛江。常規(guī)思維:“發(fā)育在河邊的沙丘大多由流水搬運、流水堆積而成”,所以,這里的沙嶺沙山肯定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逆向思考:若沙山成因是流水堆積,排除地殼抬升的因素,那洪水期水位應該超過沙山的高度,且湖灘面積應該遠不止圖中所畫范圍。但圖中顯示,不管是豐水期的湖灘,還是枯水期的贛江,均沒有直接接觸到沙山,并沒有水將沙山淹沒,沒有看到水浸沙山的部分,沙山與湖灘基本沒有直接接觸,既然流水沒有直接接觸到沙山,那么沙山與壟槽侵蝕則不可能是流水作用所致。因此,沙山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就把思考的重點放在了風力作用上,試題變簡單了。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解析】31題:從大氣環(huán)流的角度看,該區(qū)地處東亞季風區(qū),冬半年吹偏北風,材料中第一句話“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這就點明夏季風向受副高影響,而高壓脊位置是移動的,伏旱期間風力小,當副高高壓脊北跳,位于該區(qū)北部時,這里也吹偏北風,所以總體來說該地吹偏北風多于偏南風。題干進一步提示受地形分布影響,該地地處河谷,且河流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受地形影響,該地冬季吹偏北風,加上兩側(cè)地勢高,具有“狹管效應”,偏北風南下時,風速增大。所以A選項正確?!填}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32.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解析】32題:我們已經(jīng)得出沙山成因不是流水堆積而是風力沉積,題干信息還指出,圖中沙嶺沙山形成時間較早,顆粒松散(不是流水堆積物的特征),再加上枯水期時水流歸入贛江,大片湖灘裸露,上一小題又得出當?shù)厥⑿衅憋L,可推測出沙山應為冬季枯水期時偏北風將裸露湖灘上的沙粒搬運至此堆積而成,而壟槽則為偏北風侵蝕而成,這從其走向也可得到印證。故32題選C。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題5.【2013·全國二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松。圖5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季季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6分)(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chǎn)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8)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8分)題5.【2013·全國二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

題5.【2013·全國二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松。圖5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季季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6分)(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chǎn)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8)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8分)(1)(M處附近的)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河邊、河床沉積;(3分)(河水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2分)風沙在此沉積。(1分)(2)冬春季節(jié)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2分)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3分)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3分))題5.【2013·全國二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chǎn)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8)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3)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論據(jù):該區(qū)域西臨黃土高原,北臨內(nèi)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2分)河流持續(xù)搬運泥沙:(2分)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導致河床裸露期增長:(2分)風出風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風沙在此沉積。(2分)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論據(jù):位于半濕潤區(qū),降水較豐富,風沙發(fā)生季節(jié)短(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2分)河流源地及流經(jīng)地區(qū)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運的泥沙量減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區(qū),附近有水庫;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2分)(每名考生選擇一種觀點做答,所提供的論據(jù)應支持所選擇的觀點,否則不得分,若兩種觀點都提供了論據(jù),以所答的第一種觀點評分。)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題6.【2013·福建卷】圖4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9~10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9.該沙丘位于A.沖積扇 B.洪積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灘10.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2013高考題福建卷)圖4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9~10題。A.① B.② C.③ D.④√√題6.【2013·福建卷】圖4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此類題打破了教學和學習中的固有思維,特別有首歌里唱道“你是風兒我是沙”,加劇了一些同學記憶沙丘形成思維模式的固化,認為沙丘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由風力沉積形成的。本題組突破這種常規(guī)思維,通過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沙的來源、沙山及其沙壟的成因分析,讓我們知道濕潤半濕潤地區(qū)在流水與風力的共同作用下,也會形成沙丘。

因此,突破慣有的思維定勢,結(jié)合試題情境,巧用逆向思維,往往化難為易,輕松解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此類題打破了教學和學習中的固有思維,特別有首歌里28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常以不同尋常的情境設置試題,與平時相比對解答者的能力素養(yǎng)要求更高,所以一定要沖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打破平時的常規(guī)思維,沖出慣性思維的牢籠,應用反向思維,逆向思考,推出正確答案。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常以不同尋常的情境設置試題,與平時29延時符謝謝聆聽!敬請批評指正延時符謝謝聆聽!敬請批評指正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高三地理微專題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高三地理微專題31近年來,高考試題具有“情境創(chuàng)設鮮活,設問巧妙靈活,測量目標明確”的特點,試題設置突出“聯(lián)系實際”的風格,其中很多試題要求解題者在分析問題時拋棄傳統(tǒng)的固有思維,結(jié)合所學知識進行逆向思維,以檢測答題者的地理知識與綜合思維能力??记榉治鼋陙?,高考試題具有“情境創(chuàng)設鮮活,設問巧妙靈活,測逆向思維就是思考者通常不采用由因及果、由始及終的正向思維定式,而是“反常規(guī)”由結(jié)果向原因,由最終向初始進行推導,以達到與正向思維相同的目的。什么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思考者通常不采用由因及果、由始及終的正向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1.研究題意尋果

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逆向思維在高考解題中的應用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1.研究題意尋果(1)行為動詞。仔細審讀問題項的行為動詞可獲得與標準答案指向的相關信息,利于把握試題要求,揣測考查目的。若是“寫出”、“指出”、“說出”,可簡述,不需分析。如題干中有“分析”、“闡析”、“說明”,則需據(jù)材料展開論述。

(2)中心詞。題中的行為動詞“分析”指向的名詞為“成因”,也就是說解題的重點在于分析成因。(3)修飾詞。修飾詞常為形容詞或副詞,用來修飾或者限制題干里的關鍵部分或中心詞。本題題干中修飾成因的是“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2.逆向思維推因根據(jù)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設問進行正確的解讀,并追本溯源展開推理,分析和歸納與設問相關的前因后果,形成答題提綱,盡量減少“漏答、少答或多答”的現(xiàn)象。如以本題為例:可將題目分解為“導致環(huán)境冷的原因”及“導致環(huán)境濕的原因”,并進一步追溯“影響氣溫的因素”及“導致下墊面水源較多的原因”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3.答題思路構(gòu)建動畫從關鍵詞出發(fā),發(fā)散思維,梳理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建議利用思維導圖,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漏答或答非所問等情況,提升答題的有效性。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如大風影響氣溫低水源多降水多蒸發(fā)量小植被等排水不暢環(huán)境濕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

4.有理有據(jù)作答

試題中給出的材料有文字、表格及圖像等多種解題信息,確定作答大方向以后,需從材料中選取有用信息。從圖中可以看出:緯度較高,地處南半球中緯偏高地區(qū)地處西風帶,風大西風漂流(寒流)經(jīng)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200米以下的平原為主的地形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追本溯源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如大風影響氣溫低水源多降水多蒸發(fā)量小植被等排水不暢環(huán)境濕緯度較高,地處南半球中緯偏高地區(qū)地處西風帶,風大西風漂流(寒流)經(jīng)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200米以下的平原為主的地形從題中信息得出:把以上兩步結(jié)合起來,以所要解答問題為初始信息,運用逆向思維進行推理,本題就有了兩條思路可循:①形成泥炭環(huán)境冷→氣溫低→緯度高、西風帶和西風漂流所致;②形成泥炭環(huán)境濕→水源多→海洋性氣候降水多、溫度低、蒸發(fā)量小、雨水滯留所致。追本溯源環(huán)境冷緯度高地形地勢高寒流影響天氣與氣候氣溫低水源多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濕環(huán)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殘體逐漸堆積,形成泥炭。圖9所示島嶼泥炭資源豐富。追本溯源

分析該島嶼適宜泥炭形成的冷濕環(huán)境的成因。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參考答案:該島嶼緯度較高,常年盛行西風(位于西風帶),受海洋(寒流)影響(4分);降水豐富且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一年中雨日較多),日照時間少(2分);年均溫較低,蒸發(fā)弱(2分);地勢地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暢。(2分)按逆向思維的解題思路進行,得出答案:題1.【2014·海南卷21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

大河河口地區(qū)一般都形成三角洲,這是我們的常規(guī)認知。可這道高考題卻打破常規(guī),不走尋常路,以河口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來考查解題者的地理知識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從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出發(fā),反推這里為何沒有明顯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說形成三角洲的條件此處不滿足。先回顧一下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及原因:

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流入海洋,由于入??谔幍貏萜骄彛由虾K捻斖凶饔?,河水流速減緩,所攜帶泥沙便堆積在河口前方,逐漸形成三角洲;入??谒疁\,泥沙沉積易露出海面;入??谔帥]有強大的波浪與海流,對沉積泥沙的侵蝕作用相對較弱,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簡而言之,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需要經(jīng)歷“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流水堆積”的過程。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反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準確的描述和解釋,問題就很容易全面解決。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大河河口地區(qū)一般都形成三角洲,這42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由果溯因,構(gòu)建答題思路,問題就很容易解決。1、森林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河流含沙量少。2、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巖性較硬,不易被侵蝕,河流含沙量少。3、河流上建有大壩,或流經(jīng)地區(qū)地勢平坦,泥沙大部分於積在庫區(qū)或沿途河道,河口處含沙量少。4、河流下游地勢陡,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積。5、河口處海岸陡峭,海水深,泥沙不易堆積。6、河口處地殼下沉,即使有淤積,三角洲也不明顯。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河流含沙量少泥沙不易堆積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43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地貌。河口能否形成三角洲跟泥沙來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積這兩方面有關,對這兩條內(nèi)容進行由果溯因,構(gòu)建答題思路,問題就很容易解決。1、森林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河流含沙量少。2、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巖性較硬,不易被侵蝕,河流含沙量少。3、河流上建有大壩,或流經(jīng)地區(qū)地勢平坦,泥沙大部分於積在庫區(qū)或沿途河道,河口處含沙量少。4、河流下游地勢陡,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積。5、河口處海岸陡峭,海水深,泥沙不易堆積。6、河口處地殼下沉,即使有淤積,三角洲也不明顯。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河流含沙量少泥沙不易堆積結(jié)合題中材料信息,如圖中經(jīng)緯度信息——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等高線信息——M以上多流經(jīng)盆地地形,流速較慢,泥沙沉積;河口處等高線較密,水流急。熱帶雨林上游流經(jīng)盆地入??诘雀呔€密集入海口落差大河口會不會形成三角洲逆向思考: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積形成的一種44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分)結(jié)合題中材料信息,如圖中經(jīng)緯度信息——剛果盆地,熱帶雨林;等高線信息——M以上多流經(jīng)盆地地形,流速較慢,泥沙沉積;河口處等高線較密,水流急。河口要不要形成三角洲【參考答案】①入??诟浇?,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入海泥沙較少,因為G河在M點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nèi)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1.研究題意尋果2.逆向思維推因3.答題思路構(gòu)建4.有理有據(jù)作答題2.【2008·全國卷Ⅰ3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36逆向思維其實是地理綜合思維中的一種,也是對知識的一種歸納總結(jié)。要求我們打破常規(guī)地理思維,突破慣性的牢籠,順利理清解答問題的思路。逆向思維其實是地理綜合思維中的一種,也是對知識的一種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4)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tài)的作用。(6分)

羅訥河發(fā)源于瑞士境內(nèi)的冰川,在發(fā)過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jīng)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fā)的唯一授權(quán)機構(gòu),圖4示意羅納河流域的地形。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一般來說在我們的常規(guī)思維里:河流的彎曲河道進行取直,可以減少由于流水不暢而造成的洪澇災害。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也可以將思維的觸角旋轉(zhuǎn)180°,作一個逆向思考,看看彎道恢復又有什么作用。

常規(guī)思維:截彎取直是為了增加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水的通過時間如此用逆向思維去考慮,這題答案基本上也就出來了?;謴蛷澋篮铀ㄟ^時間變長容納水的河道更長濕地面積增加河道延長洪水到達下游的時間推遲河水的峰值減小生物多樣性增加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tài)

逆向思維: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一般來說在我們的常規(guī)思維里:河48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河流要不要截彎取直(4)說明“恢復彎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對恢復河流生態(tài)的作用。(6分)

羅訥河發(fā)源于瑞士境內(nèi)的冰川,在發(fā)過境內(nèi)的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94%,歷史上曾是一條“野性”河流,經(jīng)常洪水泛濫。19世紀以來,法國對羅訥河進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國立羅訥河公司”,作為羅訥河綜合整治和開發(fā)的唯一授權(quán)機構(gòu),圖4示意羅納河流域的地形。參考答案: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tài)(自然河道、沿岸濕地等),擴展河道寬度,延長河流長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復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強河流的自然生產(chǎn)力和對污染的凈化能力。題3.【200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地區(qū),沙丘是一般是風力堆積形成,而在濕潤地區(qū)河流邊側(cè)則大多是因為流水搬運、流水堆積形成。大自然的外力作用很容易被我們給固化,形成思維定勢。事實都這樣嗎?這樣的慣性思維會影響我們正確解題,所以面對試題一定要結(jié)合情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如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問題中提到最多的“因地制宜”原則一樣,解題地理問題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是解題時的一個通則。

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解決具體地理問題時,要注意空間尺度、時間尺度的問題,要考慮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整體性與差異性。

以上我們針對綜合題列舉了四個解題步驟,接下來我們舉一組選擇題,來說明試題如何通過改變大家的慣性思維進行考查的。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50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32.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一般情況下,我們對沙丘的認知是這樣的:如果在干旱地區(qū),沙丘是一般是風力堆積形成,而發(fā)育在河邊則大多是因為流水搬運、流水堆積形成。那么事實都這樣嗎?鄱陽湖地處我國南方濕潤地區(qū),題中所指沙嶺沙山臨鄱陽湖臨贛江。常規(guī)思維:“發(fā)育在河邊的沙丘大多由流水搬運、流水堆積而成”,所以,這里的沙嶺沙山肯定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逆向思考:若沙山成因是流水堆積,排除地殼抬升的因素,那洪水期水位應該超過沙山的高度,且湖灘面積應該遠不止圖中所畫范圍。但圖中顯示,不管是豐水期的湖灘,還是枯水期的贛江,均沒有直接接觸到沙山,并沒有水將沙山淹沒,沒有看到水浸沙山的部分,沙山與湖灘基本沒有直接接觸,既然流水沒有直接接觸到沙山,那么沙山與壟槽侵蝕則不可能是流水作用所致。因此,沙山不可能是流水作用形成的?;谝陨险J識,我們就把思考的重點放在了風力作用上,試題變簡單了。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解析】31題:從大氣環(huán)流的角度看,該區(qū)地處東亞季風區(qū),冬半年吹偏北風,材料中第一句話“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這就點明夏季風向受副高影響,而高壓脊位置是移動的,伏旱期間風力小,當副高高壓脊北跳,位于該區(qū)北部時,這里也吹偏北風,所以總體來說該地吹偏北風多于偏南風。題干進一步提示受地形分布影響,該地地處河谷,且河流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受地形影響,該地冬季吹偏北風,加上兩側(cè)地勢高,具有“狹管效應”,偏北風南下時,風速增大。所以A選項正確?!填}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

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遼闊;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歸槽成為贛江,見圖10(b)。圖中的沙嶺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萬年前,由松散沙粒組成。沙山臨湖一側(cè)發(fā)育了一系列壟(脊)槽(谷)相間的地形。讀圖10,完成31~32題。沙丘的形成是流水作用還是風力作用31.受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分布的影響,圖10(b)所示地區(qū)A.全年以偏北風為主,冬半年風速較大B.夏半年以西南風為主,風速較大C.全年以偏南風為主,夏半年風速較小D.冬半年以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小32.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風力堆積、流水侵蝕B.流水堆積、風力侵蝕C.風力堆積、風力侵蝕D.流水堆積、流水侵蝕√√【解析】32題:我們已經(jīng)得出沙山成因不是流水堆積而是風力沉積,題干信息還指出,圖中沙嶺沙山形成時間較早,顆粒松散(不是流水堆積物的特征),再加上枯水期時水流歸入贛江,大片湖灘裸露,上一小題又得出當?shù)厥⑿衅憋L,可推測出沙山應為冬季枯水期時偏北風將裸露湖灘上的沙粒搬運至此堆積而成,而壟槽則為偏北風侵蝕而成,這從其走向也可得到印證。故32題選C。題4.【2014·安徽卷】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降水題5.【2013·全國二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松。圖5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