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補償及其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_第1頁
翻譯補償及其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_第2頁
翻譯補償及其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_第3頁
翻譯補償及其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翻譯補償及其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

一、引言翻譯是復雜的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更是意義深遠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由于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存在差異,翻譯活動中常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翻譯損失,即譯文與原文相比在信息、語義、語用、文化或?qū)徝婪矫娴氖д媾c缺損,此時需要采取一定的補償措施。Hervey和Higgins將翻譯補償(compensation)界定為“通過使用與源文本不同的手段,在目標文本中產(chǎn)生近似源文本的效果,以補償源文本重要特征在翻譯中走失”[7](P248)的技巧。翻譯補償確實是一門技巧,它可應用于不同類型文本的翻譯,滿足譯文接受者的需求和不同的翻譯目的,但僅僅視其為技巧是遠遠不夠的。翻譯補償是翻譯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本文在分析翻譯補償存在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意象翻譯的補償原則,旨在探討翻譯補償策略在文學意象翻譯中的應用,揭示翻譯補償對翻譯活動的重要作用。二、翻譯補償存在的原因可譯與不可譯,是翻譯的矛盾問題之一。不同民族之間的語言存在一些共性,例如共有的生理與心理語言基礎,共同的語言功能基礎和溝通人類思想的同構(gòu)機制,等等。[1](P32-38)翻譯活動源遠流長,也從實踐層面打破了“翻譯不可能論”。但是語言的差異性又導致了語言的相對不可譯。GeorgeMounin以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為參照,吸收人類學和語義學的研究結(jié)果,最終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翻譯是可能的,但它確有限度。[2](P263)這個結(jié)論已為譯界廣泛接受,也在警剔譯者應有意識地關注翻譯損失的存在,在翻譯補償過程中力求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語言的相對不可譯是翻譯補償存在的原因,下面主要從語言差異、文化缺省、審美差異等三個方面考察語言的相對不可譯性,以揭示翻譯補償存在的必要性。(一)語言差異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存在于詞匯、句法、語篇等各個層次。詞匯形態(tài)的特異性是顯而易見的。以英漢語為例,漢語是象形文字,采用方塊字,整齊一致,均勻?qū)ΨQ,單音詞占很大比例,疊詞是其詞法的一個重要特征;而英語是拼音文字,單詞長短不一,單音節(jié)詞很少,存在大量音素層面的重復如頭韻、半諧音等。詞匯空缺在翻譯實踐中普遍存在,主要是地理環(huán)境、物質(zhì)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導致語義的不對等,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來對應的詞匯,通過義素分析也能發(fā)現(xiàn)指稱意義的差異。如果把聯(lián)想意義考慮在內(nèi),差異更是難以數(shù)計。同一個意象能引發(fā)截然不同的聯(lián)想,如貓頭鷹在西方為智慧的象征,而對漢民族來說卻代表著兇兆。不同的語言有其自成系統(tǒng)的句法,差異之處不勝枚舉。突破句子的局限看語篇,各種語言之間也是同中有異。例如在語篇銜接方面,漢語傾向于用重復手段來組織語言,而英語避諱重復,通常利用替代、省略形成篇章的連續(xù)性。(二)文化缺省語言是文化和社會的產(chǎn)物,它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鑒于語言和文化關系如此密切,涉及語言轉(zhuǎn)換的翻譯活動不可能不受到文化的制約,因此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雙語基礎,還要熟知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文化缺省意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知識背景的省略。[3](P235)原文作者和原文讀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用前提,為了遵守經(jīng)濟原則和提高交際效率,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會采用文化缺省策略,這不會對本族讀者造成任何的理解困難和閱讀障礙,因為文中被省略的文化信息對他們來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生活在不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的譯文讀者缺乏對原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因此原文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使譯者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給譯文讀者留有想象余地的同時又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使其能正確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而不致產(chǎn)生誤讀?這就涉及到翻譯的補償藝術(shù)了。(三)審美差異美感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人類相同的生理機能、思維機制和相似的經(jīng)驗使人們產(chǎn)生許多相同的審美體驗,而抽象的美需要物化到現(xiàn)實中,表現(xiàn)在具體的文化中,成為具體文化中的美。同時美并不具備能夠脫離人而獨自存在的客觀性,它必是人對客體產(chǎn)生的一種感受。[1](P25)既然是感受,相同或相異都是可能的,人們并非總能達成共識。因此審美差異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審美對于文學尤為重要。雖然在形式上文學是由語言文字構(gòu)成的,無法突破其線性特征,不能像音樂、繪畫、雕塑等直接以音響、色彩或形象來打動觀者,但文學實際上具有多層的美感,能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突破這種線性的束縛,發(fā)掘語言的形式美、音韻美、內(nèi)涵美、藝術(shù)形象美等等,從中獲得審美愉悅。但是由于所使用的語言和所生活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同,不同民族的人們會產(chǎn)生審美意識上的差異。而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持原文的美感,減少審美效果的損失,這也是譯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翻譯補償考慮了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審美差異,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原文本的審美效果,避免譯文和原文貌合神離。三、意象翻譯補償?shù)脑瓌t意象是文學翻譯的單位?!案鶕?jù)文藝現(xiàn)象學的觀點,文學的意象是蘊涵在文學作品的各個層面的,即,從音/義層面,結(jié)構(gòu)層面,景象層面,一直到意味層面都無不包含了意象?!盵4](P292)譯者在從事文學翻譯時,出于上述的語言差異、文化缺省、審美差異或其他原因,必須對意象翻譯作出補償,而其遵循的主要原則是相關原則與等功能原則。相關原則指補償應與原文相應的意象息息相關,對補償?shù)男问胶蛢?nèi)容進行約束,不要忽視作者的意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有許多版本的譯文,其中有JohnTurner的“MidAprilmistsandblossomsgo”。此處翻譯他將“揚州”略去未譯,可能是他覺得這個地名無關緊要,實則不然?!皳P州”是詩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向往之處。研究者曾指出,如果譯者知道唐代揚州的繁盛,聽過但愿“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故事,就不會省略不譯了。[5](P186)因此,對這一意象的翻譯應該作出補償,省略不譯會極大影響原詩的意境。等功能原則指通過補償,譯文達到和原文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或表達效果。這條原則旨在解決采用同樣的意象或語言形式所造成的原文意象在譯文中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蘊的損失。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負面效應,有必要采用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手段進行補償。以《詩經(jīng)·小雅·采薇》最后一節(jié)為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定的聲響會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意象,令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這首詩描寫士兵由戰(zhàn)場返回家鄉(xiāng)時的凄苦心境,“依依”一詞運用疊詞造成一種聲響意象,讀來纏綿悱惻,留戀之情躍然紙上。請看許淵沖的譯文:WhenIlefthere,Willowsshedtear.Icomebacknow,Snowbendsthebough.Long,longtheway,Hard,hardtheday.雖然無法表現(xiàn)出同樣的聲響意象,但譯文運用擬人手法“willowsshedtear”,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堪稱絕妙。四、補償策略的應用(一)替代補償翻譯過程中,有時目的語中難以找到與源語相對應的成分,產(chǎn)生了不可譯現(xiàn)象。此時可以采用替代補償法,用目的語中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形式替換,達到意象的重現(xiàn)。在詩歌翻譯中,聲音層面的效果很難達成,如上文所舉的《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一例,這就需要譯者采用補償手段加以彌補。再如《詩經(jīng)·小雅·小宛》中的詩句:惴惴小心,如臨于谷。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作者用疊詞“惴惴”、“戰(zhàn)戰(zhàn)”、“兢兢”營造了一種聲音效果,令人有緊張感。翻譯時就必須考慮如何再現(xiàn)這樣的聲響意象。我國詩歌翻譯家汪榕培先生的譯文如下:Allofusshouldmindourtrai,lAsifbesidethedeepestvai.lAllofusshouldactwithcare,Asifonicethatscarcewillbear.雖然英語缺少對應的疊詞來表現(xiàn),譯文作者卻用“/ei/”和“/ε/”這兩個讀起來有顫抖效果的音,讓人想到“thril”、“fear”等詞的音,由此聯(lián)想到“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形象。[4](P293)譯者運用替代補償法重現(xiàn)了原詩的聲響意象。由于文化背景和審美意識的差異,對源語中一些特殊的文學意象,如果采用保留原文形象的做法,對譯文讀者來說毫無意義,不但不能造成任何美的聯(lián)想,反而使之感到困惑或?qū)υ漠a(chǎn)生誤解。例如在《紅樓夢》霍克斯譯本中,黛玉的丫鬟“紫娟”被譯為“Nightingale”(夜鶯),因為“杜鵑”這個意象在漢語中代表思鄉(xiāng)、哀怨,沒有任何的貶義色彩。而在英語中“cuckoo”帶有貶義,其聯(lián)想意義是妻子有外遇。因此霍克斯用“Nightingale”代替了“cuckoo”,以保留原文意象的美感。(二)文中補償有時候譯者需要慎重考慮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傳遞原文意象隱含的文化信息和保留其審美功能。此時可采取的補償方法之一是文中補償,就是直接在譯文中補償翻譯中損失的信息,以解釋內(nèi)涵的手段加以處理,重新營造意象。例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孫梁譯文: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屠岸譯文: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擬做夏日?屠岸譯文采取了直譯,沒有作出補償,這可能會使中文讀者感到困惑:為什么將心愛的人比作炎熱難耐的夏日呢?其實英國的夏天涼爽宜人,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為了說明這隱含的美好的意象,孫梁譯文巧妙地補充了“璀璨”一詞。這樣的闡釋性補償有效緩解了文化缺省,言簡意賅地表達了作者對心愛之人的贊美。[6](三)注釋補償文中補償一般只能非常簡要,以不影響譯文的連貫和流暢為前提。如果不能通過文中闡釋來補償翻譯中損失的信息,則可采用注釋補償即添加注釋的方法,為再現(xiàn)原文意象作出努力。請看《紅樓夢》第三十回中的一段話:“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薄皷|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這一典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在翻譯中僅移植原文但不加注釋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從意味層面破壞原文的意象性。因此用注釋補償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文如下:“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u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sishih,*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whotriedtoimitateherways.注釋使原語豐富的意象美在譯語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五、結(jié)語翻譯不是文本之間簡單的重寫或轉(zhuǎn)換。語言之間有共同點,同時也有相異之處,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有一定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