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1.gif)
![《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2.gif)
![《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3.gif)
![《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4.gif)
![《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6c462a8f9e1a71d6291a0f1623201c1d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這是《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第1篇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意。2、理解文中重要哲學概念的內(nèi)涵。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原則與精神實質(zhì)。教學重點:文言知識、中庸之道的內(nèi)容原則。教學難點:文中重要哲學概念的理解。教學設(shè)想:四課時完成。一、二課時學習文言知識,疏通文意;三、四課時理解運用。第一二課時一、知識鏈接1、《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孔鯉,字伯魚,早卒;伯魚生孔伋,字子思??鬃尤ナ篮螅寮曳譃榘伺?,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學于曾子,孟子學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學派稱作“思孟學派”,并尊稱子思為“述圣”,孟子為“亞圣”。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2、《中庸》的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大致是指,人們通過自學修養(yǎng),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人類與自然的理想境界。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天道與人道合一?!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碧斓谰褪钦\,人道就是追求誠。圣人本能地達到天人合一,賢人通過學習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第二、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誠至真的,人性要達到天性。第三、理性與情感合一?!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庇美硇詠砜刂魄楦?,就是“致中和”。第四、鬼神與圣人合一?!疤烊撕弦弧钡摹疤臁卑ü砩?,“人”包括圣人。第五、內(nèi)外合一。即品德意識與品德行為的合一,知與行的合一。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倍?、自主學習1、朗讀正音發(fā)而中節(jié)民鮮能久矣敬大臣,則不眩篤行之不可須臾離也莫見乎隱好學近乎知2、解釋加線的詞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可須臾離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見乎隱()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發(fā)而皆中節(ji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萬物育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力行近乎仁()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體群臣也()敬大臣,則不眩()不勉而中()()篤行之()弗措也()三、合作探究(一)1、指出下列句中加線詞的活用情形。天地位焉親親也子庶民來百工中庸其至矣乎柔遠人2、指出下列句中詞語的古今義。道之不行也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呻x,非道也。故君子慎其獨也。民鮮能久矣??謶趾跗渌宦?。4、指出下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謶趾跗渌宦劊ǎ┠@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嘗疑乎是()好學近乎知()四、展示評價五、合作探究(二)1、口頭翻譯全文。六、展示評價。(組織分小組展示)七、課后練習1.對下列句子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命之謂性性:本性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適合,符合C.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子庶民。則百姓勸勸:受到勉勵而勤奮努力答案:B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A.不勉而中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B.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尊賢,則不惑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D.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答案:A項:就,連詞;并列,連詞。B項:助詞,不譯,取獨;的,助詞。D項:于(在),介詞;于(比),介詞。C項:“則”,就,連詞。參考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zhì)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修明道德,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心是平靜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表現(xiàn)都能合乎節(jié)度,稱之為“和”?!爸小笔翘煜氯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推行的準則。如果能夠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萬物得以化育了??鬃诱f:“君子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笨鬃诱f:“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呀,可是人們很少能做到,(這種情況)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笨鬃诱f:“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無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沒有誰每天不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愛了,知道什么是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家國的方法了?!敝卫硖煜潞蛧矣芯艞l原則。那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yōu)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yǎng)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yōu)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圣人。讓自己變得真誠的人,選擇至善的道德,堅守不渝,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即使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第三課時一、自主學習:翻譯下列文句。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4、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二、合作探究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個概念,請解釋這三個概念,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靶浴敝干咸熨x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愛道義等)?!暗馈敝溉艘勒丈咸熨x予人的正理行事?!敖獭敝感廾鞯赖拢?guī)范人的行為,使其完善?!靶浴笔巧咸熨x予,“道”是“性”的表現(xiàn),“教”為“道”服務(wù)。2、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獨自修的原則,這一原則的意思是什么?為什么要慎獨?意思是人們在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要堅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慎獨自修是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因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或者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3、什么叫“中庸(和)”?“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币簿褪钦f,情感在內(nèi)心時,是一種適中的狀態(tài);表達出來后,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一是“不及”,沒有充分表達,二是符合節(jié)度,合適而恰當,三是表現(xiàn)得過分。第二種就叫中和、中庸?!爸杏怪馈本褪峭ㄟ^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原則與方法達到最合適最恰當?shù)臓顟B(tài)。這個中間狀態(tài),標準狀態(tài)是“天道”所要求的狀態(tài)?!斑^猶不及”,離開了這個狀態(tài),都不合“中庸之道”。作用:大本達道,可使“天地位”“萬物育”,達到“太平和合”。4、“折中主義”是把根本對立的立場、觀點、理論等無原則地調(diào)和在一起?;咎攸c是或把矛盾的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雙方調(diào)和起來不分是非,不要斗爭。中庸并非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分析下面幾個例子,區(qū)分它們是合乎中庸之道還是采取折中主義。A、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盉、兩個小偷爭吵,一個說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對方拿了一百元。有人過去調(diào)解,說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C、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的人,比不上一鄉(xiāng)中好人喜歡、壞人討厭的人。D、樂而不淫,哀而不傷。E、愛栽花,不栽刺,時刻注意為自己開退路、留后路,說違心話,辦違心事,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提醒的不提醒,該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繞道走,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5、第三章說,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談?wù)勎覀儜?yīng)該怎樣對待學習,才符全“中庸之道”?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苯Y(jié)合這句話談?wù)勅绾芜\用“中庸之道”處理人際關(guān)系?7、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揚,原因是什么?說人每天吃飯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聰明的人對它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認識又不到位;賢人做得太過了,無能之輩又做得不夠。比喻人們對“道”缺乏自覺性,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三、展示交流四、點撥評價五、作業(yè):請舉出有關(guān)“和”的熟語或格言,概括說明中華文化之“和”。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衷共濟(事業(yè))和氣生財(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協(xié)和萬邦(外交)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zhàn)爭)概括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參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理想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觀;民貴君輕的政治觀;德主刑輔的治理觀;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觀;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觀;恒產(chǎn)與均平的經(jīng)濟公平觀;以義統(tǒng)利、群己和諧的社會倫理觀;國家統(tǒng)一、協(xié)和萬邦的民族國家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等等。這其中的許多成分可以通過揚棄,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用。在實踐路徑與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認知和諧,通過培養(yǎng)造就“君子”來促進和諧,用倫理道德維系和諧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鑒之處。第四課時一、自主學習:翻譯下列文句。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2、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二、合作探究1、“中庸之道”的內(nèi)容包括“五達道”,即運用中庸之道可以處理好五種人際關(guān)系,達到“太平和合”,這五種人際關(guān)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2、第五、六、七段節(jié)選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論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內(nèi)容“三達德”,即運用中庸之道處理好五種人際關(guān)系須具備的三種品質(zhì)。說說為什么“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好學則能格物致知,通曉自然人類古今遠近,智慧自出。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則能愛人立人達人,扶危濟困。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別人,從而免于羞恥。“勿忘國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發(fā)憤圖強,富國強兵。3、第六段論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個內(nèi)容“九經(jīng)”,它們是運用“中庸之道”治理國家應(yīng)做的九頂具體工作,“九經(jīng)”指?修身(修養(yǎng)自身)、尊賢(尊重賢人)、親親(愛護親族)、敬重臣(敬重大臣)、體群臣(體恤群臣)、子庶民(愛護百姓)、來百工(勸勉工匠)、柔遠人(優(yōu)待遠客)、懷諸候(安撫諸候)實際也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guān)系,是達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證。關(guān)于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方方面面,實際上是《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階段的具體展開。是實用的統(tǒng)治學理論。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思想。這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近,都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或者說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值得我們貫徹實際生活中去,而不僅僅適用于政治范疇。4、最后一段論述了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則:至誠盡性。為什么要“至誠盡性”“固執(zhí)之”方可實現(xiàn)“中庸之道”怎樣才能做到“至誠盡性”?因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誠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5、最后一段,有一個“五步”學習法可資借鑒,這個方法是?說說你對這個學習方法的認識?!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币馑际?,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識,堅定地實踐。這個方法不僅對學習過程做了明確的劃分,體現(xiàn)了學思結(jié)合、學問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強調(diào)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奮學習的精神的重要性。6、歸納全文內(nèi)容,寫出相關(guān)文句?!暗馈钡闹匾裕菏裁词恰爸杏怪馈保簩崿F(xiàn)“中庸之道”的兩條原則:“五達道”,即處理的五種人際關(guān)系:“三達德”,即運用時須備的三種品德:“九經(jīng)”,即要做的九項具體事務(wù):三、交流展示四、評價點撥《中庸》內(nèi)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chǔ)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jīng)典?!吨杏埂分允艿胶笕宓闹匾?,根本原因是其對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從總體上作了系統(tǒng)化的闡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內(nèi)容,它所闡述的一整套政治倫理思想體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十分切合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政治制度的。五、作業(yè)1、完成《學海》相關(guān)練習。2、摘抄文中名句并寫點讀書筆記。3、熟讀成誦?!吨杏埂饭?jié)選教學設(shè)計第2篇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意。2、理解文中重要哲學概念的內(nèi)涵。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主要原則與精神實質(zhì)。教學重點:文言知識、中庸之道的內(nèi)容原則。教學難點:文中重要哲學概念的理解。教學設(shè)想:四課時完成。一、二課時學習文言知識,疏通文意;三、四課時理解運用。第一二課時一、知識鏈接1、《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孔鯉,字伯魚,早卒;伯魚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學于曾子,孟子學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學派稱作“思孟學派”,并尊稱子思為“述圣”,孟子為“亞圣”?,F(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2、《中庸》的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大致是指,人們通過自學修養(yǎng),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人類與自然的理想境界。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天道與人道合一?!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碧斓谰褪钦\,人道就是追求誠。圣人本能地達到天人合一,賢人通過學習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第二、天性與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誠至真的,人性要達到天性。第三、理性與情感合一?!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庇美硇詠砜刂魄楦?,就是“致中和”。第四、鬼神與圣人合一?!疤烊撕弦弧钡摹疤臁卑ü砩瘢叭恕卑ㄊト?。第五、內(nèi)外合一。即品德意識與品德行為的合一,知與行的合一。3、什么是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薄爸姓撸煜轮?。庸者,天下之定理?!倍?、自主學習1、朗讀正音發(fā)而中節(jié)民鮮能久矣敬大臣,則不眩篤行之不可須臾離也莫見乎隱好學近乎知2、解釋加線的詞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可須臾離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見乎隱()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發(fā)而皆中節(ji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萬物育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力行近乎仁()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體群臣也()敬大臣,則不眩()不勉而中()()篤行之()弗措也()三、合作探究(一)1、指出下列句中加線詞的活用情形。天地位焉親親也子庶民來百工中庸其至矣乎柔遠人2、指出下列句中詞語的古今義。道之不行也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可離,非道也。故君子慎其獨也。民鮮能久矣。恐懼乎其所不聞。4、指出下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謶趾跗渌宦劊ǎ┠@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嘗疑乎是()好學近乎知()四、展示評價五、合作探究(二)1、口頭翻譯全文。六、展示評價。(組織分小組展示)七、課后練習1.對下列句子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命之謂性性:本性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適合,符合C.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D.子庶民。則百姓勸勸:受到勉勵而勤奮努力答案:B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A.不勉而中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B.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尊賢,則不惑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D.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答案:A項:就,連詞;并列,連詞。B項:助詞,不譯,取獨;的,助詞。D項:于(在),介詞;于(比),介詞。C項:“則”,就,連詞。參考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zhì)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德,圣人(遵循本性)修明道德,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心是平靜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表現(xiàn)都能合乎節(jié)度,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推行的準則。如果能夠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所,萬物得以化育了??鬃诱f:“君子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常常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笨鬃诱f:“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呀,可是人們很少能做到,(這種情況)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無能的人根本做不到。沒有誰每天不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愛了,知道什么是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家國的方法了。”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yōu)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yǎng)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yōu)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圣人。讓自己變得真誠的人,選擇至善的道德,堅守不渝,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即使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第三課時一、自主學習:翻譯下列文句。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3、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4、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二、合作探究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個概念,請解釋這三個概念,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靶浴敝干咸熨x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愛道義等)?!暗馈敝溉艘勒丈咸熨x予人的正理行事?!敖獭敝感廾鞯赖拢?guī)范人的行為,使其完善?!靶浴笔巧咸熨x予,“道”是“性”的表現(xiàn),“教”為“道”服務(wù)。2、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獨自修的原則,這一原則的意思是什么?為什么要慎獨?意思是人們在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要堅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慎獨自修是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因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或者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3、什么叫“中庸(和)”?“中庸”的重要性在哪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币簿褪钦f,情感在內(nèi)心時,是一種適中的狀態(tài);表達出來后,會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一是“不及”,沒有充分表達,二是符合節(jié)度,合適而恰當,三是表現(xiàn)得過分。第二種就叫中和、中庸?!爸杏怪馈本褪峭ㄟ^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原則與方法達到最合適最恰當?shù)臓顟B(tài)。這個中間狀態(tài),標準狀態(tài)是“天道”所要求的狀態(tài)?!斑^猶不及”,離開了這個狀態(tài),都不合“中庸之道”。作用:大本達道,可使“天地位”“萬物育”,達到“太平和合”。4、“折中主義”是把根本對立的立場、觀點、理論等無原則地調(diào)和在一起。基本特點是或把矛盾的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雙方調(diào)和起來不分是非,不要斗爭。中庸并非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分析下面幾個例子,區(qū)分它們是合乎中庸之道還是采取折中主義。A、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盉、兩個小偷爭吵,一個說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對方拿了一百元。有人過去調(diào)解,說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C、一鄉(xiāng)的人都喜歡的人,比不上一鄉(xiāng)中好人喜歡、壞人討厭的人。D、樂而不淫,哀而不傷。E、愛栽花,不栽刺,時刻注意為自己開退路、留后路,說違心話,辦違心事,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提醒的不提醒,該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繞道走,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5、第三章說,中庸之道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標準。談?wù)勎覀儜?yīng)該怎樣對待學習,才符全“中庸之道”?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結(jié)合這句話談?wù)勅绾芜\用“中庸之道”處理人際關(guān)系?7、孔子認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揚,原因是什么?說人每天吃飯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聰明的人對它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認識又不到位;賢人做得太過了,無能之輩又做得不夠。比喻人們對“道”缺乏自覺性,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三、展示交流四、點撥評價五、作業(yè):請舉出有關(guān)“和”的熟語或格言,概括說明中華文化之“和”。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衷共濟(事業(yè))和氣生財(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協(xié)和萬邦(外交)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zhàn)爭)概括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參考: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理想觀;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觀;民貴君輕的政治觀;德主刑輔的治理觀;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觀;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觀;恒產(chǎn)與均平的經(jīng)濟公平觀;以義統(tǒng)利、群己和諧的社會倫理觀;國家統(tǒng)一、協(xié)和萬邦的民族國家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等等。這其中的許多成分可以通過揚棄,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用。在實踐路徑與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認知和諧,通過培養(yǎng)造就“君子”來促進和諧,用倫理道德維系和諧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鑒之處。第四課時一、自主學習:翻譯下列文句。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2、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二、合作探究1、“中庸之道”的內(nèi)容包括“五達道”,即運用中庸之道可以處理好五種人際關(guān)系,達到“太平和合”,這五種人際關(guān)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2、第五、六、七段節(jié)選自《中庸》的二十章。第五段論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內(nèi)容“三達德”,即運用中庸之道處理好五種人際關(guān)系須具備的三種品質(zhì)。說說為什么“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好學則能格物致知,通曉自然人類古今遠近,智慧自出。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則能愛人立人達人,扶危濟困。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勇于改正錯誤,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迎頭趕上別人,從而免于羞恥。“勿忘國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知道羞恥,才能夠發(fā)憤圖強,富國強兵。3、第六段論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個內(nèi)容“九經(jīng)”,它們是運用“中庸之道”治理國家應(yīng)做的九頂具體工作,“九經(jīng)”指?修身(修養(yǎng)自身)、尊賢(尊重賢人)、親親(愛護親族)、敬重臣(敬重大臣)、體群臣(體恤群臣)、子庶民(愛護百姓)、來百工(勸勉工匠)、柔遠人(優(yōu)待遠客)、懷諸候(安撫諸候)實際也是處理好各種人際關(guān)系,是達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證。關(guān)于治理天下國家的九條原則,方方面面,實際上是《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階段的具體展開。是實用的統(tǒng)治學理論。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思想。這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近,都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或者說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值得我們貫徹實際生活中去,而不僅僅適用于政治范疇。4、最后一段論述了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則:至誠盡性。為什么要“至誠盡性”“固執(zhí)之”方可實現(xiàn)“中庸之道”怎樣才能做到“至誠盡性”?因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誠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5、最后一段,有一個“五步”學習法可資借鑒,這個方法是?說說你對這個學習方法的認識?!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識,堅定地實踐。這個方法不僅對學習過程做了明確的劃分,體現(xiàn)了學思結(jié)合、學問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強調(diào)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奮學習的精神的重要性。6、歸納全文內(nèi)容,寫出相關(guān)文句?!暗馈钡闹匾裕菏裁词恰爸杏怪馈保簩崿F(xiàn)“中庸之道”的兩條原則:“五達道”,即處理的五種人際關(guān)系:“三達德”,即運用時須備的三種品德:“九經(jīng)”,即要做的九項具體事務(wù):三、交流展示四、評價點撥《中庸》內(nèi)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而且還以此為基礎(chǔ)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jīng)典?!吨杏埂分允艿胶笕宓闹匾暎驹蚴瞧鋵ο惹厝寮宜枷氲幕緝?nèi)容從總體上作了系統(tǒng)化的闡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內(nèi)容,它所闡述的一整套政治倫理思想體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十分切合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和政治制度的。五、作業(yè)1、完成《學?!废嚓P(guān)練習。2、摘抄文中名句并寫點讀書筆記。3、熟讀成誦。《中庸》節(jié)選教學設(shè)計第3篇教學目標:1.了解《中庸》的寫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經(jīng)典名句的含義3.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重點:理解里面的經(jīng)典名句難點:對知識的學以致用教學過程: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jīng)典,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diào)《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2、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yǎng)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鬃又畬O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薄吨杏埂窂娬{(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執(zhí)行案件代理合同(2篇)
- 冀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2課《古代印度文明》聽課評課記錄
- 新版(修訂版)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聽評課記錄精寫
- 蘇科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4.3《實數(shù)》聽評課記錄2
- 湘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2.5整式的加法和減法(1)》聽評課記錄5
- 蘇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聽評課記錄《2-1圓(2)》
- 蘇科版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4.2 立方根》聽評課記錄
- 華師大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6課《古希臘羅馬文化》聽課評課記錄
- 人民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5.1《心中有他人》聽課評課記錄
- 西師版一年級數(shù)學口算題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診試卷
- 幼兒園衛(wèi)生保健開學培訓
- 食材配送服務(wù)售后服務(wù)方案
- 《如何做一名好教師》課件
- 礦井主要災(zāi)害事故防治應(yīng)急避災(zāi)知識培訓課件
- 不老莓行業(yè)分析
- STARCCM基礎(chǔ)培訓教程
- 2016-2023年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貴陽市2024年高三年級適應(yīng)性考試(一)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地理標志專題通用課件
- 全國大學高考百科匯編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簡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