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服裝發(fā)展的變化歷程_第1頁
中國近代服裝發(fā)展的變化歷程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代服裝發(fā)展的變化歷程20世紀50年代的服裝時代背景:20世紀50年代以后,全國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起步階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潮流中。工人、農(nóng)民的社會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樸素美,在穿著上更趨向于實用,結實,逐漸形成了藍、灰,黑的時代。五六十實行計劃用布,定量供應,做一件大褂比較費料,所以長袍也逐漸沒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節(jié)省的衣著形式。同時,革命的熱情激勵中國青年學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熱情的服裝。進駐各個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爭相效法,隨后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人也把長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裝或軍服。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前,中國社會仍存在各種不同的階層,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也因此比較復雜。而中國社會地域發(fā)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裝在中國得以發(fā)展,西式服裝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舊十分受歡迎。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改進服裝的宣傳,號召美化人民的穿著。這時許多織布廠加強設計工作,出現(xiàn)了一批新品種、新花色。穿花衣的婦女和兒童逐漸增多,男子服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色彩依然比較單調(diào)。當時典型的服飾及形象男子服飾新款中山裝。新中國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裝成為全國城鄉(xiāng)廣大人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具體款式為:前襟4個口袋、5粒紐扣,袖口各3粒紐扣,立領上裝翻領,后背沒有橫帶。中山裝在以后發(fā)展成為我國現(xiàn)代男子服飾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品種之一,他將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融入其中,并結合了西裝的樣式,和旗袍一起成為中國現(xiàn)代服裝發(fā)展的有益借鑒。還有襯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兩種:一為長袖襯衫,直擺,尖領或方領,克夫袖,以為白色,也有淡藍色和灰色;二為短袖襯衫,樣式為翻領、翻駁頭,胸前兩只袋,門襟4粒紐或硬領,以及不翻駁頭,胸前一只帶,門襟6粒紐。大衣。男子冬裝除中式棉襖外,還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為翻駁領,貼袋或插袋,明門襟或暗門襟,單排扣或雙排扣,裝袖。女子服飾20世紀50年代初期,作為正統(tǒng)服飾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婦女所穿著。到50年代后期,隨著女性就業(yè)隊伍的擴大,穿著旗袍的人越來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機會銷聲匿跡。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字領好八字領的襯衫十分普及,面料為細布或府綢。女子冬裝主要是中式棉襖加罩衫。列寧裝是當時黨政機關和基層工作人員常穿的服裝,具體形制是大駁領,雙排八粒紐,斜插袋,束腰帶,主要為女子穿著,但在當時是男女通用的服裝。進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所喜愛。形制是翻領,裝袖,直襟,四粒紐,可開關門襟駁頭,一字領或八字領,前身兩只大貼袋,外觀穩(wěn)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鏈衫和央克衫。50年代末期起,連衣裙逐漸成為我國中青年婦女夏季的日常服裝。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無袖等;領型有無領(包括圓形、方形、橢圓形,“V”字形、“U”字形、裝領等。而料常用各種印花或素色的絲綢、全棉、棉滌,款式主要有細褶裙、喇叭裙等。服飾品女子基本不化妝,發(fā)型日趨簡化,姑娘們愛留辮,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律齊耳短發(fā)。男子發(fā)型更簡單,有梳理整齊的“西裝頭”和“平頭”。20世紀60至70年代的服裝時代背景進入20紀60年代,中國連續(xù)3年自然災害,糧食大減產(chǎn),棉花也連年歉收,紡織品和針織品產(chǎn)量都比往年下降。這個時候又受計劃供應的限制,布票的數(shù)量比較少,人們在購買紡織品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充分利用。在顏色上多選擇中性的樸素顏色,以便能夠穿上好幾年。從1966年開始了為期10年“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裝被稱為“四舊”,人民對服裝包含的等級標志意義有了歪曲的理解,沒有人愿意通過服裝來表現(xiàn)個性,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服裝樣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典型服飾及形象在“紅衛(wèi)兵運動”風靡全國的時候,穿草綠色軍裝,戴草綠色軍帽,扎寬皮帶,佩戴毛澤東像章,手拿紅色語錄本,背草綠色帆布挎包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束。老三色(藍、灰、黑和老三裝(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又占領了服裝陣地。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社會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服裝發(fā)展逐漸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服裝行業(yè)進一步繁榮,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加開放。當時國家領導人多次發(fā)表講話,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裝穿著。共產(chǎn)黨領導人帶頭穿新式雙排扣西裝,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轟動,從而掀起了一股“西服熱”。思想解放的年輕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裝,人們的服裝觀念十分活躍,追求新異、時髦的心理不斷增強,服裝的流行周期大大縮短。男子服飾西裝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國農(nóng)村。便裝有夾克。獵裝、風衣、編織的棒針衫和運動裝等,不僅款式多樣,而且也使用了駝色、醬紅、湖藍、米色等傳統(tǒng)的女子服飾用色。冬裝有了皮夾克、羽絨服、運動型棉夾克等。下裝經(jīng)歷了由喇叭褲到牛仔褲的演變過程,而后就是一種中檔和褲腳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褲。80年代中期開起流行錐形褲和西褲。女子服飾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設計師充分運用裁片分割的手法來設計服裝,使服裝的造型結構更加合理。當時的主要服裝式樣有:春秋裝、襯衫、西裝套裝、羽絨服、各式大衣、皮夾克、皮風衣,喇叭褲、健美褲、牛仔服等。春秋裝。翻領,翻駁頭,門襟釘3粒紐,兩只有袋蓋的暗袋。這是女青年和中年婦女都較喜歡的款式。女襯衫。70年代后期女式襯衫有兩種時髦款式。一是仿效男子襯衫的長尖型硬領,另一種是在襯衫的領邊和襟上都鑲較寬的荷葉邊。進入80年代后,女式襯衫的變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夾克式、西裝式、馕拼式等??吹耐庑闻钏伞1晨p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細。領有翻折領、松緊領、無領等,款式各異。西服套裝。基本款式是翻駁領。兩粒紐,只有袋蓋的暗袋。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婦女穿著。羽絨服。以涂層尼龍布為面料,內(nèi)部填充羽絨或羽毛。健美褲。一種黑色彈力針織踏腳褲。之后材料、顏色、放松度也有變化。逐漸出現(xiàn)了配飾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復,此時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顏色有白色、紅色、米色、綠色等。同時西方的運動鞋也被引入中國,因為起初只有一個品牌“NIKE”而被稱為“耐克鞋”。手套、圍巾、帽子、提包等附屬物的使用也不僅考虎實用機能,而要通過其造型和色彩的變化來取得整體的審美效果。夏季開始流行用遮陽鏡。改革開放以后又可以燙發(fā)和化妝,起初大家燙成大波浪為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