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散-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蜀椒散-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蜀椒散-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蜀椒散-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蜀椒散-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86蜀椒散_醫(yī)心方卷十五引_深師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蜀椒散_醫(yī)心方卷十五引_深師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371.1. 組成: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71.2. 功效:癰腫自潰。 371.3. 來源:《醫(y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 37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372. 相似度83%:預(yù)備金瘡散 372.1. 組成:干姜1兩,甘草(炙)1兩,桂心1兩,當(dāng)歸3兩,芎藭4兩,蜀椒3兩(汗)。 372.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72.3. 加:芎藭 372.4. 減:芎? 372.5. 功效:金瘡。 372.6. 來源:《外臺》卷二十九引《深師方》。 373. 相似度83%:金瘡散 373.1. 組成:干姜1兩,甘草(炙)1兩,桂心1兩,當(dāng)歸3兩,川芎4兩,蜀椒3兩(汗)。 373.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73.3. 加:川芎 373.4. 減:芎? 373.5. 功效:金瘡。 383.6. 來源:《外臺》卷二十九引《肘后方》。 384. 相似度71%:當(dāng)歸散 384.1. 組成:當(dāng)歸2分,桂心2分,蜀椒2分,附子2分,澤蘭1分,芎?6分,甘草5分。 384.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84.3. 加:附子、澤蘭 384.4. 減:干姜 384.5. 功效:落馬墮車,諸傷腕折臂,腳痛不止。 384.6. 來源:《千金》卷二十五注文引《救急方》。 385. 相似度67%:當(dāng)歸湯 385.1. 組成:當(dāng)歸(切,焙)1兩,甘草(炙,銼)1兩,干姜(炮)1兩,芎?1兩,白術(shù)2兩。 385.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85.3. 加:白術(shù) 385.4. 減:蜀椒、桂心 385.5. 功效:妊娠胞中虛,胎不榮長,致令萎燥。 385.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386. 相似度67%:沉香散 386.1. 組成:沉香(銼)半兩,蜀椒(去閉口及目,炒出汗)1分,甘草(炙)1兩,烏藥(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芎?1兩。 396.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96.3. 加:沉香、烏藥 396.4. 減:桂心、干姜 396.5. 功效:妊娠內(nèi)積冷氣,腹中切痛。 396.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五。 397. 相似度67%:芎?散 397.1. 組成:芎?8分,白芷7分,甘草5分(炙),桂心4分,杜衡4分,當(dāng)歸5分。 397.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97.3. 加:白芷、杜衡 397.4. 減:蜀椒、干姜 397.5. 功效:心虛寒,口氣臭沖人;及蟲齒痛。 397.6. 來源:《外臺》卷二十二引《刪繁方》。 398. 相似度67%:四味當(dāng)歸湯 398.1. 組成:當(dāng)歸3兩,桂心3兩,干姜3兩,甘草2兩(炙)。 398.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398.3. 減:蜀椒、芎? 398.4. 功效:寒腹痛。 398.5. 來源:《外臺》卷七引《范汪方》。 409. 相似度67%:四逆湯 409.1. 組成:干姜半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半兩,當(dāng)歸(銼,微炒)半兩。 409.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09.3. 加:附子、白術(shù) 409.4. 減:蜀椒、芎? 409.5. 功效:陰毒傷寒,脈候沉細(xì),四肢逆冷,煩躁頭痛。 409.6. 來源:《圣惠》卷十一。 4010. 相似度67%:桂苓散 4010.1. 組成:芍藥30錢,茯苓30錢,當(dāng)歸15錢,干姜10錢,桂心10錢,甘草5錢。 4010.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010.3. 加:芍藥、茯苓 4010.4. 減:蜀椒、芎? 4010.5. 功效:心腹動悸,諸藥不效者。 4010.6. 來源:《名家方選》。 4011. 相似度67%:芎?湯 4011.1. 組成:芎?2兩,當(dāng)歸(切,焙)2兩,黃耆(銼,焙)2兩,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4011.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111.3. 加:黃耆、黃芩 4111.4. 減:蜀椒、桂心 4111.5. 功效:小兒胎寒,腹痛躽啼。 4111.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4112. 相似度67%:當(dāng)歸散 4112.1. 組成: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桂心1兩,芎?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4112.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112.3. 加:陳橘皮、檳榔 4112.4. 減:蜀椒、甘草 4112.5. 功效:傷寒,脾胃虛冷,心腹脹痛,不思飲食。 4112.6. 來源:《圣惠》卷十二。 4113. 相似度67%:獨(dú)活湯 4113.1. 組成:獨(dú)活3兩,防風(fēng)2兩,干姜2兩,桂心2兩,甘草2兩,當(dāng)歸2兩。 4113.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113.3. 加:獨(dú)活、防風(fēng) 4113.4. 減:蜀椒、芎? 4113.5. 功效:婦人中風(fēng),口噤不識人。 4113.6. 來源:《醫(yī)心方》卷二十三引《產(chǎn)經(jīng)》。 4214. 相似度67%:當(dāng)歸湯 4214.1. 組成:當(dāng)歸2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芎?3兩,芍藥3兩,干地黃4兩。 4214.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214.3. 加:芍藥、干地黃 4214.4. 減:蜀椒、干姜 4214.5. 功效:產(chǎn)后血留下焦不去。 4214.6. 來源:《千金翼》卷六。 4215. 相似度62%:小續(xù)命湯 4215.1. 組成:麻黃3兩(去根節(jié)),甘草1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石膏2兩,芎?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黃芩3分,當(dāng)歸半兩。 4215.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215.3. 加:麻黃、石膏、黃芩 4215.4. 減:蜀椒 4215.5. 功效:腳氣痹攣,風(fēng)毒所攻,口不能語,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持,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zhuǎn)側(cè)。 4215.6. 來源:《圣惠》卷四十五。 4216. 相似度62%:內(nèi)補(bǔ)芎歸湯 4216.1. 組成:芎?4兩,熟地4兩,白芍5兩,桂心2兩,甘草3兩,干姜3兩,大棗40枚,當(dāng)歸2兩。 4316.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316.3. 加:熟地、白芍、大棗 4316.4. 減:蜀椒 4316.5. 功效:婦人血?dú)赓酰虮纻^多,少氣傷絕,腹中拘急,四肢煩熱,面目無色,及唾血、吐血。 4316.6. 來源:《女科百問》卷上。 4317. 相似度62%:芎?湯 4317.1. 組成:芎?1兩,當(dāng)歸1兩,桂心1兩,芍藥1兩,甘草(炙)1兩,黃芩半兩,干姜半兩,杏仁30枚(去皮尖)。 4317.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317.3. 加:芍藥、黃芩、杏仁 4317.4. 減:蜀椒 4317.5. 功效:卒寒腹中拘急痛。 4317.6. 來源:《外臺》卷七引《古今錄驗(yàn)》。 4318. 相似度62%:續(xù)斷湯 4318.1. 組成:川續(xù)斷1兩(酒浸),芎?1兩,當(dāng)歸1兩(去蘆,酒浸),橘紅1兩,半夏1兩(湯洗7次),干姜(泡)1兩,桂心半兩(不見火),甘草(炙)半兩。 4318.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418.3. 加:川續(xù)斷、橘紅、半夏 4418.4. 減:蜀椒 4418.5. 功效:肝勞虛寒,脅痛脹滿,關(guān)節(jié)疼痛,攣縮煩悶,眼昏不食。 4418.6. 來源:《濟(jì)生》卷三。 4419. 相似度57%:麻黃飲 4419.1. 組成:麻黃(去根節(jié))2兩,當(dāng)歸(切,焙)2兩,芎?2兩,甘草(炙)2兩,干姜(炮)2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炒)。 4419.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419.3. 加:麻黃、黃芩、杏仁 4419.4. 減:蜀椒、桂心 4419.5. 功效:賊風(fēng)入五臟,四肢心脅急痛,咽干口噤。 4419.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七。 4420. 相似度57%:木香理中湯 4420.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木香、甘草、干姜。 4420.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420.3. 加:人參、白術(shù)、木香 4420.4. 減:蜀椒、桂心、芎?、當(dāng)歸 4420.5. 功效:小兒瘡疹。 4420.6. 來源:《直指小兒》卷五。 4521. 相似度57%:芍藥散 4521.1. 組成:生竹皮1升,芍藥2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桂心1兩,甘草1兩,黃芩2兩。 4521.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521.3. 加:生竹皮、芍藥、黃芩 4521.4. 減:蜀椒、干姜 4521.5. 功效:臟氣虛,膈氣傷,吐血,衄血,溺血,或起驚悸。 4521.6. 來源:方出《千金》卷六,名見《雞峰》卷十。 4522. 相似度57%:烏梅丸 4522.1. 組成:烏梅肉4兩,當(dāng)歸3兩,桂心2兩,黃連4兩,吳茱萸4兩,干姜4兩,蜀椒1兩半。 4522.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522.3. 加:烏梅肉、黃連、吳茱萸 4522.4. 減:甘草、芎? 4522.5. 功效:久痢,諸藥不愈,數(shù)10年者。 4522.6. 來源:《千金》卷十五。 4523. 相似度57%:內(nèi)補(bǔ)芎?湯 4523.1. 組成:芎?4兩,干地黃4兩,芍藥5兩,桂心2兩,甘草3兩,干姜3兩,大棗40枚。 4623.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623.3. 加:干地黃、芍藥、大棗 4623.4. 減:蜀椒、當(dāng)歸 4623.5. 功效:婦人產(chǎn)后虛羸,及崩傷過多,虛竭,腹中絞痛,面目無色,唾血吐血。 4623.6. 來源:《千金》卷三。 4624. 相似度57%:內(nèi)消散 4624.1. 組成:白芷10分,芍藥10分,蜀椒7合,芒消10分,芎?10分,當(dāng)歸7分,干姜7分(一方有白蘞1分)。 4624.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624.3. 加:白芷、芍藥、芒消 4624.4. 減:桂心、甘草 4624.5. 功效:癰腫不潰。 4624.6. 來源:《醫(yī)心方》卷十五引令李方。 4625. 相似度57%:桂蜜湯 4625.1. 組成:桂心2兩,蜜1升,附子1兩,干姜2兩,甘草2兩,當(dāng)歸2兩,赤石脂10兩。 4625.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625.3. 加:蜜、附子、赤石脂 4725.4. 減:蜀椒、芎? 4725.5. 功效:產(chǎn)后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shù)十行,腹痛時(shí)時(shí)下血。 4725.6. 來源:《千金》卷三。 4726. 相似度57%:當(dāng)歸湯 4726.1. 組成:當(dāng)歸1分,黃芩1分,甘草1分,芎?1分,黃連1分,細(xì)辛2分半,干姜2分半。 4726.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726.3. 加:黃芩、黃連、細(xì)辛 4726.4. 減:蜀椒、桂心 4726.5. 功效:小兒吐(口見??)。 4726.6.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嬰孺方》。 4727. 相似度57%:白芍藥湯 4727.1. 組成:白芍藥1兩半(煨),澤瀉7錢,白術(shù)5錢,桂心2錢半,當(dāng)歸1錢半,干姜2錢,甘草3錢(炙)。 4727.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727.3. 加:白芍藥、澤瀉、白術(shù) 4727.4. 減:蜀椒、芎? 4727.5. 功效:小兒胃寒腹痛,至夜多啼。 4727.6.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4828. 相似度57%:黃耆散 4828.1. 組成:黃耆1兩(銼),白芍藥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桂心1兩,黃芩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4828.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828.3. 加:黃耆、白芍藥、黃芩 4828.4. 減:蜀椒、干姜 4828.5. 功效:臟氣虛氣上沖所致吐血。 4828.6. 來源:《圣惠》卷三十七。 4829. 相似度57%:當(dāng)歸散 4829.1. 組成:當(dāng)歸1兩(銼,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赤芍藥半兩,芎?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干地黃1兩半,艾葉1兩半(微炒)。 4829.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829.3. 加:赤芍藥、熟干地黃、艾葉 4829.4. 減:蜀椒、桂心 4829.5. 功效:產(chǎn)后下痢,腹中(??)痛。 4829.6. 來源:《圣惠》卷七十九。 4830. 相似度57%:地黃散 4830.1. 組成:干地黃10分,桂心2分,干姜2分,芎窮2分,甘草(炙)2分,當(dāng)歸2分,芍藥5分。 4930.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930.3. 加:干地黃、芎窮、芍藥 4930.4. 減:蜀椒、芎? 4930.5. 功效:磋跌。 4930.6. 來源:《外臺》卷二十九引《深師方》。 4931. 相似度57%:竹茹散 4931.1. 組成:青竹茹1兩,白芍藥1兩,芎?1兩,桂心1兩,生干地黃3兩,當(dāng)歸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4931.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931.3. 加:青竹茹、白芍藥、生干地黃 4931.4. 減:蜀椒、干姜 4931.5. 功效:內(nèi)損或勞傷所致吐血、衄血。 4931.6. 來源:《圣惠》卷三十七。 4932. 相似度56%:當(dāng)歸散 4932.1. 組成:當(dāng)歸2兩(銼,微炒),麻黃4兩(去根節(jié)),桂心2兩,芎?1兩,海桐皮1兩(銼),干姜1兩(炮裂,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獨(dú)活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4932.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4932.3. 加:麻黃、海桐皮、杏仁、獨(dú)活 5032.4. 減:蜀椒 5032.5. 功效:中風(fēng),四肢不仁,及不能語,但拘攣背痛,不得轉(zhuǎn)側(cè)。 5032.6. 來源:《圣惠》卷二十三。 5033. 相似度56%:西州續(xù)命湯 5033.1. 組成:麻黃6兩(去節(jié)),石膏4兩(碎,綿裹),桂心2兩,當(dāng)歸2兩,甘草(炙)2兩,芎?1兩,干姜1兩,黃芩1兩,杏仁40枚(去皮尖兩仁)。 5033.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033.3. 加:麻黃、石膏、黃芩、杏仁 5033.4. 減:蜀椒 5033.5. 功效:中風(fēng)痱,身體不自收,口不能語,冒昧不識人,不知痛處,但拘急,中外皆痛,不得轉(zhuǎn)側(cè)。 5033.6. 來源:《外臺》卷十四引《肘后方》。 5034. 相似度56%:麻黃散 5034.1. 組成:麻黃1兩半(去根節(jié)),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芎?半兩,茵芋半兩,桂心1兩,萆薢半兩(銼),干姜半兩(炮裂,銼),黃芩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5034.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034.3. 加:麻黃、茵芋、萆薢、黃芩 5034.4. 減:蜀椒 5034.5. 功效:賊風(fēng),身體及心腹疼痛,四肢不利。 5134.6. 來源:《圣惠》卷二十。 5135. 相似度56%:附子湯 5135.1. 組成:附子3分(炮),當(dāng)歸1兩,人參1兩,黃連1兩,甘草(炙)1兩,干姜2兩,桂心2兩,芍藥2兩,蜀椒(去汗,去目,閉口者)半分。 5135.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135.3. 加:附子、人參、黃連、芍藥 5135.4. 減:芎? 5135.5. 來源:《鬼遺》卷四。 5136. 相似度56%:續(xù)命湯 5136.1. 組成:甘草(炙)2兩,桂心2兩,當(dāng)歸2兩,人參2兩,石膏(碎,綿裹)2兩,干姜2兩,麻黃3兩(去節(jié)),芎?1兩,杏仁40枚(去皮尖兩仁)。 5136.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136.3. 加:人參、石膏、麻黃、杏仁 5136.4. 減:蜀椒 5136.5. 功效:中風(fēng)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兼療產(chǎn)婦大去血者及老人小兒;并療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洪腫。 5136.6. 來源:《外臺》卷十四引《古今錄驗(yàn)》。 5137. 相似度56%:羊肉桂心湯 5137.1. 組成:羊肉3斤,桂心4兩,當(dāng)歸3兩,干姜3兩,甘草(炙)3兩,吳茱萸2兩,人參2兩,芎?2兩,干地黃2兩(一方有桔梗3兩)。 5237.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237.3. 加:羊肉、吳茱萸、人參、干地黃 5237.4. 減:蜀椒 5237.5. 功效:產(chǎn)后虛冷心痛。 5237.6. 來源:《千金翼》卷六。 5238. 相似度50%:附子散 5238.1. 組成: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赤芍藥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5238.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238.3. 加:附子、人參、赤芍藥 5238.4. 減:蜀椒、芎?、當(dāng)歸 5238.5. 功效:大腸虛冷,乏氣拘急,腰痛羸瘦。 5238.6. 來源:《圣惠》卷六。 5239. 相似度50%:防風(fēng)湯 5239.1. 組成:防風(fēng)1兩,白術(shù)1兩,防己1兩,干姜1兩,甘草(炙)1兩,附子(炮)半兩,桂心半兩,蜀椒100枚(汗)。 5239.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239.3. 加:防風(fēng)、白術(shù)、防己、附子 5339.4. 減:芎?、當(dāng)歸 5339.5. 功效:風(fēng)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fā)作有時(shí),手足厥。 5339.6. 來源:《外臺》卷十五引《古今錄驗(yàn)》。 5340. 相似度50%:干姜人參丸 5340.1. 組成:甘草5兩,當(dāng)歸2兩半,干姜2兩半,人參2兩半。 5340.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340.3. 加:人參 5340.4. 減:蜀椒、桂心、芎? 5340.5. 功效:產(chǎn)后諸疾。 5340.6. 來源:《雞峰》卷十六。 5341. 相似度50%:干姜附子湯 5341.1. 組成:干姜8兩,附子8兩,桂心4兩,麻黃4兩,芎?3兩。 5341.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341.3. 加:附子、麻黃 5341.4. 減:蜀椒、甘草、當(dāng)歸 5341.5. 功效:心虛寒風(fēng),半身不遂,骨節(jié)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斜。 5341.6. 來源:《千金》卷八。 5342. 相似度50%:防風(fēng)湯 5442.1. 組成:防風(fēng)(去叉)、澤瀉、桂心、杏仁(麩炒,去皮尖)、干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5442.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442.3. 加:防風(fēng)、澤瀉、杏仁 5442.4. 減:蜀椒、芎?、當(dāng)歸 5442.5. 功效:中風(fēng)挾暑,卒然暈倒,面青黑,四肢緩弱,喜伸欠,口?斜,四肢不仁,好笑。 5442.6. 來源:《三因》卷二。 5443. 相似度50%:干地黃散 5443.1. 組成:熟干地黃1兩半,干姜半兩(炮裂,銼),當(dāng)歸1兩(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炙微赤,銼)。 5443.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443.3. 加:熟干地黃、人參、阿膠 5443.4. 減:蜀椒、桂心、芎? 5443.5. 功效:妊娠胎動,心神煩悶,腹痛不止。 5443.6. 來源:《圣惠》卷七十五。 5444. 相似度50%:扶羸方 5444.1. 組成:甘草(炙)1兩,干姜1兩,人參1兩,芎?1兩,生姜1兩,桂心1兩,蟹爪1兩,黃芩1兩。 5444.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544.3. 加:人參、生姜、蟹爪、黃芩 5544.4. 減:蜀椒、當(dāng)歸 5544.5. 功效:虛弱人欲去胎。 5544.6. 來源:方出《外臺》卷三十三引《小品方》。名見《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五。 5545. 相似度50%:茯苓安心湯 5545.1. 組成:茯苓3兩,人參3兩,干姜3兩,桂心1兩,遠(yuǎn)志皮3兩,甘草2兩(炙)。 5545.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545.3. 加:茯苓、人參、遠(yuǎn)志皮 5545.4. 減:蜀椒、芎?、當(dāng)歸 5545.5. 功效: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 5545.6. 來源:《外臺》卷六引《刪繁方》。 5546. 相似度50%:附子湯 5546.1. 組成:附子(大者,炮裂,去皮臍)2枚,芎?1兩,干姜(炮)1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透)1兩,吳茱萸(水浸去涎,焙干,炒)1兩,甘草(炙)1兩。 5546.2. 原方對照: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干姜1兩,芎?1兩,當(dāng)歸1兩。 55HYP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