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研究新進展_第1頁
孤獨癥研究新進展_第2頁
孤獨癥研究新進展_第3頁
孤獨癥研究新進展_第4頁
孤獨癥研究新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孤獨癥研究新進展

兒童孤獨癥是由LeoKanner在1943年首次報道,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社會交往缺陷、言語溝通障礙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的局限、重復和僵硬為特征。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廣泛發(fā)育障礙(pervasivedevelopmentdisorders,PDD)的患病率3~6‰,孤獨癥的患病率為1~2‰,目前患病率增加明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fā)布了首次全國范圍患病率調查以及首次州范圍的、以病歷為基礎的流行病學調查,使用的是標準化的方法,其結果令整個國家震驚:1:150的美國兒童有過孤獨癥診斷。一位哈佛的經濟學家設法計算出,社會每年為孤獨癥的開支達到350億美元;由于孤獨癥人士的特殊需要,在他們的一生中,每人的護理支出超過三百萬美元。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3~4﹕1?;颊咄疾÷蕿?%~8%,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孤獨癥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極為關注的疾病。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實孤獨癥是生物學病理變化異常明顯的疾病。孤獨癥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增長的趨勢,2008年,聯(lián)合國設立每年四月二日為世界孤獨癥日,孤獨癥已成為全球性所關注和研究的疾病之一。一、遺傳學研究雙生子研究

雙生子研究有力地支持遺傳因素在孤獨癥病因中的作用。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的早期雙生子研究報道,同卵雙生子(MZ)典型孤獨癥的同病率大于60%,而異卵雙生子(DZ)同病率為0%;如果用較寬的孤獨癥表型(包括交流、社交障礙)重新評估,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從60%增加到92%,異卵雙生子從0%增加到10%。據(jù)此估算孤獨癥的遺傳度為90%,即遺傳因素的致病作用占90%,其余10%為環(huán)境因素。分子遺傳學

分子遺傳學研究通過連鎖研究發(fā)現(xiàn)染色體上多個區(qū)域是孤獨癥的連鎖區(qū)(如2號染色體長臂、7號染色體長臂和15號染色體長臂等),但此區(qū)域包括數(shù)百個基因,無法精確定位于某個基因。而關聯(lián)研究非常適用于篩選疾病的某個候選基因。遺傳模式顯示孤獨癥是多基因遺傳性疾病

即多個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目前的研究已發(fā)現(xiàn)數(shù)個與孤獨癥存在關聯(lián)的易感基因。易感基因會造成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例如影響大腦皮層中神經元遷移的RELN基因和MET基因,它們參與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期的神經元遷移。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患者腦內RELN蛋白的水平顯著降低。我們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基因的1個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與孤獨癥關聯(lián),還發(fā)現(xiàn)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受體的基因與孤獨癥關聯(lián)。最新進展最新進展近期頗受關注的是,與突觸形成有關的分子,包括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上的連接因子。編碼這些分子的基因有NRXN1,NLGN3,NLGN4。遺傳學上發(fā)現(xiàn)這些基因上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SNP)與孤獨癥關聯(lián)。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對孤獨癥的研究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是我國較早進行孤獨癥病因學、診斷學研究,并對孤獨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單位之一,已開展孤獨癥臨床研究工作20余年,對孤獨癥的診斷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我院進行的孤獨癥遺傳學研究已居國際先進水平。我院引進并應用國際公認的孤獨癥診斷和評定量表(如ADI-R)。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對孤獨癥的研究多年來我院開展收集孤獨癥核心家系資源工作,并進行遺傳學研究,完成了與語言發(fā)育有關的FOXP2基因、參與社會性行為的OXTR基因(催產素受體基因)、GLUR6基因(谷氨酸受體6基因)、參與小腦發(fā)育的EN2基因、參與神經發(fā)育(軸突導向和神經元遷移)的NRP2基因在孤獨癥家庭的遺傳學研究,取得遺傳學方面的進展,提示上述基因是孤獨癥的易感基因,參與孤獨癥的致病。目前,我院已采用國際上先進的DNA微陣列(即生物芯片)的方法,進一步廣泛尋找孤獨癥的易感基因,為孤獨癥發(fā)病機制研究和尋找有效治療途徑奠定基礎。藥物治療

維思通可以作為治療5-16歲兒童及青少年與孤獨癥障礙有關的煩躁易怒(irritability)的藥物而銷售。需要注意的是,維思通并不能治療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如溝通問題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困難等。這些問題目前還主要是通過行為訓練和技能訓練完成。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方面的危險因素

2008年發(fā)表了澳大利亞的一項關于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方面的危險因素研究,該研究調查了母親懷孕的年齡、出生體重、胎兒的發(fā)育、Apgar評分(做為胎兒窘迫的指標)以及生育次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一項幾個危險因素與孤獨癥有關,早產、母親年齡大于等于35歲、多次生育。這幾個孤獨癥的危險因素與孤獨癥的發(fā)生呈現(xiàn)“劑量”關系。其中母親年齡這一危險因素在其他研究中也曾報道。孤獨癥患兒的父母方面的危險因素2002年瑞典的研究發(fā)現(xiàn)Apgar評分低是孤獨癥的危險因素,但未發(fā)現(xiàn)早產或低出生體重是獨立危險因素。丹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早產和Apgar評分低是獨立危險因素,但其他研究也有報道早產或低出生體重或Apgar評分低是危險因素。低出生體重、早產、多次生產、Apgar評分低以及合并其他因素,如懷孕年齡小,這些并非獨立的危險因素。但此類研究也存在不足,即存在缺失的數(shù)據(jù)和回憶性偏倚。流行病學研究

7項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生育年齡大是增加了孩子患孤獨癥的危險。產科的嚴重問題主要可分為兩類:1)出生體重和孕期2)產時缺氧目前較多的證據(jù)表明父母生育年齡和產科問題與孤獨癥的風險增加有關。盡管做為孤獨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還未被證實,以上這些因素應該在今后大規(guī)模的、嚴格評價風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