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的教案-超完整_第1頁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_第2頁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_第3頁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_第4頁
毛概的教案-超完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9課時分配表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總體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歷史進程;基本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大理論成果的時代背景、歷史根據(jù)、實踐基礎、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準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的內在關系?!窘虒W重點與難點】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進程;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關于三大理論成果;關于科學發(fā)展觀【教學方法與手段】講授法、互動法;多媒體【教學時數(shù)】6課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使學生能夠從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本身是一個由淺到深的認識過程,一個由少數(shù)人認識到形成全黨共識的過程。(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進程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命題,它既是毛澤東作為黨的核心領袖人物認識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思想結晶,是一種合乎歷史必然性的理論思考的結果。1.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教材中講了三方面道理:一是說,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要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揮指導作用必須實現(xiàn)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發(fā)揮指導作用,不僅因為它是科學,而且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它同中國人民的實踐發(fā)生了聯(lián)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二是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本來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處套用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問題的出發(fā)點和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在各個國家要想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必須結合著各個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實際,將其進一步加以民族化、具體化。遵從這條普遍真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要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就必須實現(xiàn)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是,馬克思主義只有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其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是在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又是發(fā)展的理論,其發(fā)展的深刻內涵,就在于各國共產黨人把它的基本原理與時代變化的特征相結合,與處在變化了的時代中的各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對時代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學的結論,從而不斷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新版本”。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以來的一個半世紀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伴隨著十月革命的隆隆炮聲傳入中國,并在五四時期廣為傳播開來,逐步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進而成為中國革命的新的理論武器和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實現(xiàn)程度,不僅取決于中國對它的需要程度,而且取決于這一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程度。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的中國共產黨,正是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要求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盡管在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上,黨內曾經出現(xiàn)過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兩種錯誤態(tài)度,但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在總體上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征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同歷史階段所產生的重要成果,又以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三是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這一點在教材中寫在了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一段論述中,那里講到:“他所以提出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源于革命進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經驗?!边€講到,毛澤東在遵義會議確立了在全黨的實際領導地位后,開始從理論上系統(tǒng)地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為中國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38年10月黨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在講話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系統(tǒng)論述。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過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在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工作中,就已經提出過要研究怎樣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去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的思想。3.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過程有兩個關節(jié)點:一個是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一個是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在黨的中央領導層開始形成了共識。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的有關文件和資料,其中,特別是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七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這個報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等問題有過系統(tǒng)的論證。(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教材在第一章第一節(jié)根據(jù)這些思想,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二是將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三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并實現(xiàn)其民族化。(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重要意義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是一貫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做出新的理論貢獻,不斷產生新的理論成果。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新的寶貴經驗,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xiàn)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從而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略任務,繼續(xù)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但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的科學思想體系,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作為當代中國大學生,應當學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xiàn)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和優(yōu)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境界。第二節(ji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是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前進的光輝旗幟。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毛澤東的名字,離不開毛澤東思想的指引。那么,什么是毛澤東思想?怎樣正確認識和掌握毛澤東思想?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北京召開。江澤民總書記從一個新的角度詮釋毛澤東思想,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币悦珴蓶|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j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經驗進行了理論概括,所形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一)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是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1、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1)時代背景和國際環(huán)境: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于20世紀前中期。當時時代的主要特點是戰(zhàn)爭與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造成革命形勢。1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歐洲許多國家接連爆發(fā)了無產階級革命,東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也蓬勃發(fā)展起來。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努力運用它來指導中國革命運動,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因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形成適合于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就成為時代的基本要求。毛澤東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的。(2)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工人運動的發(fā)展,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思想來指導,另一方面也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及其中國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階級條件。(3)思想理論條件: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與引進,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1915年9月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啟蒙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給封建專制主義、封建的倫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擊,對啟發(fā)人民的民主主義覺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激起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運動新途徑的熱情,從而為中國先進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響,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之后,中國思想界發(fā)生了巨變。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由從西方資產階級文明中尋找出路轉而向俄國學習,開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俄國革命經驗重新考慮中國問題。(4)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偉大的中國革命斗爭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發(fā)展的實踐依據(jù)。中國革命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賴以形成和發(fā)展的沃土。革命實踐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而革命理論又必須經受革命實踐的檢驗。2、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毛澤東思想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同各種錯誤思潮特別是教條主義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過程中,并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成熟期和繼續(xù)發(fā)展期等多個階段。(1)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期:大革命后期。代表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2)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期: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代表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3)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與抗戰(zhàn)時期。代表作《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等。(4)毛澤東思想的繼續(xù)發(fā)展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建國后。代表作《論人民民主專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傊珴蓶|思想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二)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這一科學體系,主要由7個方面組成,由于這些內容將在后面各章里詳細展開,這里只作一些簡略的概括。(1)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2)關于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3)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4)關于政策和策略(5)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關于黨的建設(7)關于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有三個基本方面,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三)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理論成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地位)(2)毛澤東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理論成果的實踐指導意義)(3)毛澤東思想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理論成果的長遠指導意義)第三節(jié)、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重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如何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鄧小平理論,我們從鄧小平理論的創(chuàng)立、科學體系、歷史地位三個方面走進鄧小平理論,認識鄧小平理論。(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條件(1)時代背景20世紀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前半個多世紀是以戰(zhàn)爭和革命為主題的歷史時代,后半個世紀是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歷史時代。鄧小平理論正是在以和平與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和國際背景下產生的。(2)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tǒng)一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關系包含著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一方面,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堅持;另一方面,鄧小平理論又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它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3)歷史根據(jù)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勝利和挫折的歷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根據(jù)。(4)現(xiàn)實根據(j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5)主觀條件任何理論,如果沒有它的創(chuàng)立者及其主觀努力,再充分的客觀條件,再迫切的發(fā)展需要也不會自動地把一種理論構思出來。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鄧小平個人的人生經歷、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精神品質、價值觀念等主觀條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鄧小平的革命經歷和功績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廣安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離開法國赴前蘇聯(lián)學習1927年回國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領導發(fā)動了百色起義1938年擔任八路軍129師政委1948年擔任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書記1949年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1956年擔任總書記鄧小平一生的經歷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民主革命時期:這是他逐漸成長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下獨當一面的領導骨干的時期。在民主革命時期,鄧小平是毛澤東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堅定的擁護者和出色的執(zhí)行者。他屢膺重任,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成為新中國開國元勛這個群體中比較年輕的一位成員。第二個時期,建國以后:1952年進京、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56年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后,這是他進入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成為其中的重要成員的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以及探索一條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鄧小平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擔負起繁重的任務,進行了有效的工作?!拔幕蟾锩遍_始后,他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斗爭?!拔幕蟾锩焙笃趶统?,他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置個人榮辱安危于度外,領導全面整頓,與“四人幫”進行堅決的斗爭,贏得了黨心、軍心、民心,為后來再一次復出并成為新時期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第三個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是他成為新時期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的時期。鄧小平政治生涯經歷的“三落三起”:第一次“落”是發(fā)生在30年代:在領導紅七軍和擔任江西會昌中心縣委書記及江西省委宣傳部長時,鄧小平因堅決支持毛澤東

的軍事主張,堅持實事求是,抵制李立三、王明在軍事上的“左”傾冒險主義和理論上的教條主義,1933年被撤職,受到黨內“最后嚴重警告”的處分,隨后被派到江西樂安縣南村當巡視員(實際是勞動改造),后來在李富春特別是王稼祥的力薦下,在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時,相應地第二次擔任黨中央秘書長;第二次“落”是發(fā)生在“文革”期間的60年代到70年代:鄧小平作為中國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被打倒:在1968年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通過了決定,劉少奇被視為“叛徒、內奸、工賊”而被開除黨籍。鄧小平則被撤消了黨內外的一切職務,保留黨籍。這次鄧小平從黨的總書記,一下子變成了“文革”專政的對象;從黨和國家的高層領導,一下子變成了平民百姓;從“紅墻”院內,一下子發(fā)配到農村勞動三年。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同第一落相比,這次是一落千丈。直到1971年林彪篡黨奪取陰謀的暴露,使鄧小平第二次“起”,重新出來工作得到轉機;1973年3月10日黨中央做出決定,恢復鄧小平的黨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在1975年1月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周恩來病情沉重,在毛澤東支持下,鄧小平身兼數(shù)職,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是發(fā)生在“文革”后期:鄧小平在主持黨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期間,大膽地、實事求是地、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他說: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復生產秩序,凡是這樣做的地方都見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幫”打倒了。1975年11月毛澤東病重期間,聽信“四人幫”的誣告,年底毛澤東發(fā)動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發(fā)出了他的最新指示,其中一條就是翻案不得人心。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做出決定,“撤消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后效”,鄧小平第三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鄧小平原來的所有職務。從鄧小平的“三落三起”的坎坷經歷,我們看到他對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他在1992年到南方視察時說到:“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澤東講的實事求是?!编囆∑秸J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fā)點、根本點,是唯物主義。”通過鄧小平的政治經歷,我們看到他是始終不渝地堅持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恢復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這“三落三起”是我們黨挫折、勝利,再挫折、再勝利的曲折歷史,在一個人身上的傳奇性反映。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第一階段:鄧小平理論起始于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初步探討。第二階段: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2年黨的十二大,在撥亂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實踐中,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第三階段:從十二大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進的實踐中,鄧小平理論逐步展開并形成輪廓。第四階段:從十三大至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經受國際、國內嚴峻形勢考驗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實踐中,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形成體系。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傊?,鄧小平理論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二)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1、鄧小平理論的主題:主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2、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tǒng)一戰(zhàn)線、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3、主要內容(1)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上,主張走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道路。(2)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階段上,要一切從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3)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上,必須把發(fā)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4)在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動力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5)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上,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爭取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我國現(xiàn)代化爭取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6)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7)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zhàn)略步驟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實行臺階式的發(fā)展戰(zhàn)略。(8)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要緊緊地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全國各民族人民。(9)在祖國統(tǒng)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三)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1、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2、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3、鄧小平理論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第四節(ji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個重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深刻總結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以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站在歷史發(fā)展和時代要求的高度,敏銳把握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反映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而提出來的,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理論品質?!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1)時代背景

和平和發(fā)展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fā)展,社會要進步,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世界科學技術處于新的重大突破之中,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在曲折中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2)歷史依據(jù)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jù)。

(3)現(xiàn)實依據(jù)

第一、國情的新變化。我們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社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思想觀念等的多樣化以及這種變革和多樣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給我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也給我黨繼續(xù)執(zhí)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黨情的新變化。經過80多年的發(fā)展,我們黨的地位、任務、隊伍狀況和所處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新黨員的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這些變化給我們黨的建設帶來了新的考驗。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發(fā)展過程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進行了探索。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視察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2002年11月,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深入論述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和具體要求。(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和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

2、主要內容

(1)內涵豐富的科學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內涵豐富、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觀點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其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這一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的最主要內容和集中概括。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就是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xiàn)推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通過發(fā)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xiàn)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2)“三個代表”的相互關系:

“三個代表”是相互聯(lián)系、辨證統(tǒng)一的整體。發(fā)展先進生產力,是發(fā)展先進文化、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只有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和旗幟。只有不斷發(fā)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為發(fā)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不斷發(fā)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設才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來。三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實踐中。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第五節(jié)、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fā)展不僅提出了客觀的要求,同時也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新發(fā)展的現(xiàn)實的可能。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黨中央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略任務,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這些成果中,科學發(fā)展觀最重要,是我們黨和國家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边@是我們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fā)展觀。(一)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第一,科學發(fā)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fā)展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第二,科學發(fā)展觀是準確把握世界發(fā)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fā)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fā)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第三,科學發(fā)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二)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第一,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第二,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第三,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三)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第一,科學發(fā)展觀強調全面發(fā)展。第二,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協(xié)調發(fā)展。第三,科學發(fā)展觀主張可持續(xù)發(fā)展。總之,在黨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統(tǒng)領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根本指針。本章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大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大理論成果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思考題】1、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歷史進程是什么?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各包括哪些?3、如何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所在。在一定意義上說,本章的教學也是為學生學習后面的革命理論、建設理論、改革理論,以及經濟建設理論、政治建設理論、文化建設理論、社會建設理論和黨的建設理論等等做準備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關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歷史發(fā)展;關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和意義;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關于與時俱進和理論創(chuàng)新?!窘虒W方法與手段】講授法、互動法;多媒體【教學時數(shù)】2課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逐步確立的。實事求是是毛澤東為我們黨確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我們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并沒有“實事求是”這個詞。那么,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把“實事求是”這四個大字確立為無產階級政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是誰?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毛澤東。鄧小平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正確的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有一個過程。第一個使用“思想路線”這個概念并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毛澤東。具體的說,毛澤東在1929年6月14日寫給林彪(當時任紅四軍第一縱隊縱隊長)長達8000字的信中詳細列舉了紅四軍黨內當時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存在的爭論。他在分析錯誤的思想觀點產生的原因時,使用了“路線”、“政治路線”、“指導路線”、“思想路線”等幾個概念。接著,1929年12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的問題。其中第一部分是《關于反對黨內的錯誤思想》。在“反對主觀主義”的標題下講糾正主觀主義的方法時提出: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要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實際上,如果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是理論同實際相結合的意思。更具有標志意義的是1930年5月毛澤東寫《反對本本主義》。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提出了“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命題,并初步界定了黨的思想路線的科學含義。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告誡全黨:“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為了糾正一切從本本出發(fā)的教條主義,他提出,必須“洗刷唯心精神”,注重實際調查,堅持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在這里,他就從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爭的高度,提出了確立黨的思想路線問題。教材中說,“從斗爭中”,是說要從實際出發(fā),而不是從主觀想象出發(fā),不能搞本本主義,這是唯物論的運用;“創(chuàng)造新局面”,是說不能照抄照搬,而應該有創(chuàng)造性,這是辯證法的體現(xiàn)。從這最初的表述可以看出,毛澤東主張的思想路線就是唯物辯證法在指導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和體現(xiàn)。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論新階段》中,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的同時,也使用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實事求是”。1941年,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反復闡述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等根本觀點,著手解決全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問題,即學風問題。這時,熟讀古書的毛澤東想起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并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即思想路線的內容。1941年5月,毛澤東在以《改造我們的學習》為題,做整風工作的報告中,第一次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中國共產黨人思想路線的高度,對“實事求是”做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全新解釋,賦予了黨的馬克主義思想路線的全心含義?!啊畬嵤隆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lián)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贝撕蟛痪茫?942年,毛澤東又把實事求是題寫給中央黨校,作為校訓。正是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逐步確立了實事求是作為我黨思想路線的重要地位,對中國革命發(fā)揮了根本性的指導作用。到了1945年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為核心的思想路線就在全黨得到確立??梢钥闯?,實事求是以簡明樸實的中國語言形式,概括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給我們黨確立了一條理論同實際相結合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是在毛主席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但遺憾的是,毛澤東晚年嚴重脫離實際,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左”的方針政策。我們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而復失,導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因而遭受重大挫折。如果沒有毛澤東晚年(1957年下半年以后)的錯誤,特別是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的問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沒有重新確立的任務。但是歷史發(fā)生了曲折,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被偏離了?!拔幕蟾锩苯Y束后,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領導全黨進行的第一個撥亂反正,就是重新恢復實事求是的理論權威,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87年10月,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然后深刻地檢討了我們的歷史,提出解放思想,恢復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任務?!保ǘ嵤虑笫撬枷肼肪€的重新確立和發(fā)展1、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fā)展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經過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開啟思想解放的先河。鄧小平又旗幟鮮明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他指出,一個人講的每句話都對,一個人絕對正確,沒有這回事情。毛澤東自己都說過他有些話講錯了,自己也犯過錯誤。錯了的就不能堅持,而應該改正。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應該像毛澤東說的那樣對待這個問題。馬、恩、列、斯、毛都沒有說過“凡是”。第二階段:堅決支持并有力推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通過思想啟蒙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引發(fā)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揭開了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序幕。這篇文章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路線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鄧小平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有力支持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成為一場全國規(guī)模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黨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奠定了基礎。第三階段: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次全會之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鄧小平在講話中深刻闡明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不是簡單的恢復,它既是一個科學繼承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這一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中,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有新的重大的發(fā)展。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貢獻:恢復并重新表述了毛澤東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突出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體現(xiàn)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時代特征。2、江澤民對黨的思想路線豐富和發(fā)展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特別強調“與時俱進”,并在黨的十六大上將其完整地表述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而又一次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思想路線,并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不斷走向新境界注入了強大動力。它是根據(jù)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根據(jù)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面臨的新任務,根據(jù)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和黨的自身建設的實際,根據(jù)現(xiàn)實中人們在思想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經過深刻的理論反思后提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局勢和國內形勢的變化呈現(xiàn)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特點。從國際來看,世界多極化繼續(xù)發(fā)展,經濟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類社會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需要探索的新問題;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yè)方式日趨多樣化,使社會經濟生活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同時,我們的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將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一個曾長期受到外部封鎖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面臨著如何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提高拒腐防變、抵御風險能力的兩大歷史考驗。新的實踐需要人們順應時代要求,把握歷史規(guī)律,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去適應新的形勢,從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但是,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對黨提出的新挑戰(zhàn)、新要求,黨在工作中和思想上還存在著諸多不適應的問題,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部分干部和黨員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及黨所采取的新政策、新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等,還缺乏科學的分析和正確的認識,還沉浸在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對馬克思主義也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為了使黨在思想上保持開拓創(chuàng)新的狀態(tài),為了使黨更好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一步突出時代精神和創(chuàng)新要求,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思想路線上提出“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江澤民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貢獻: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并且把它看成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chuàng)造力的決定性因素,強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從而深化了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認識。

3、胡錦濤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fā)展2004年1月,胡錦濤在一次講話中強調: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在這次講話,求真務實被提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的高度,進一步深化了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應該說明的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本身所內涵的東西,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要求,而并非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本身。是黨的領導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在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和歸宿都是實事求是。要做到在動態(tài)條件下的實事求是,就必須不斷地解放思想,同時又必須使理論和實踐做到與時俱進??傊谝欢ㄒ饬x上,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代名詞,我們通常把黨的思想路線稱之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第二節(ji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內容和意義(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實事求是,是中國一句成語。毛澤東古為今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武器,對“實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釋,使之成為一個科學的概念,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lián)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编囆∑皆谂小皟蓚€凡是”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全面闡述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他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编囆∑降闹匾碚撠暙I,在于依照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和認識的基本規(guī)律,把實事求是的豐富內涵進一步系統(tǒng)化、理論化。根據(jù)鄧小平的這一論述,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了如下規(guī)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包含以下內容: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最重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要求。它正確地解決了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fā)點問題。毛澤東、鄧小平都非常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的問題。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表明: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認清中國的國情,是堅持實事求是,制定正確路線、綱領和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客觀依據(jù)。第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它是實事求是的基本內容,也是實事求是的根本途徑和方法。理論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科學總結,理論只有在與實際的結合中才能起到理論所具有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第三,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是以客觀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還是以書本或其他主觀因素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思想路線根本對立的重要表現(xiàn)。堅持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傊囆∑綄嵤虑笫撬枷肼肪€基本內容的新概括,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內涵,深刻體現(xiàn)了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的本質,突出了“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的地位,把黨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水平。(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第一,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fā)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意義)第二,它是制定并貫徹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對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意義)第三,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對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意義)第三節(ji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薄敖夥潘枷?,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薄敖夥潘枷?,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際上是集中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的。所謂精髓,對于某一理論而言,指的是能使這一理論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并貫穿其始終,同時又體現(xiàn)在這一理論體系各個基本觀點中的最本質的東西?!皩嵤虑笫鞘邱R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一)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鄧小平理論,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它們的精髓都是實事求是。在理解實事求是精髓的意義時,可以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起點,即是說,有了這個起點,才有了這些理論成果的形成和發(fā)展。一個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的邏輯起點,即是說,它是體現(xiàn)于、貫穿于、滲透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各個方面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活的靈魂。教材在列舉了幾個理論成果與實事求是之間的關系之后寫了一段歸納的話:把握了這個精髓,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及其統(tǒng)一的科學思想體系,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最本質的東西。(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這是堅持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所必然得出的政治性結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曾經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自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鄧小平提出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所得出的基本結論。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在基本立場上體現(xiàn)了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tǒng)一;在理論原則上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而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對不合時宜的傳統(tǒng)觀念和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偏見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時意味著開拓創(chuàng)新。(三)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著重講精髓的理論意義。這里涉及到“與時俱進”的概念科學含義的理解,涉及到對“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的科學把握。1.與時俱進概念江澤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用了“與時俱進”這個概念,并使這個概念與實事求是相聯(lián)系,進一步豐富了它的內涵,使其具有了新的現(xiàn)實針對性。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取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賦予“與時俱進”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科學的思維方式,并融入到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之中。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chuàng)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辈⒅赋觯骸芭c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時代性,就是要求我們站在時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實踐,把握時代的特點,認真研究和探索并解決現(xiàn)實中的重大問題,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充分反映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的要求,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傊?,它要求人們充分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要求人們拋棄僵化、保守、過時的傳統(tǒng)觀念,順應時勢,勇于變革。(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把握規(guī)律性,就是要求人們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善于透過社會淺層的表象,抓住社會變革深層中的客觀規(guī)律。不斷認識和探求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和執(zhí)政黨建設的規(guī)律,從而為我們的一切實際工作提供規(guī)律性的指導。(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更加符合實踐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富于創(chuàng)造性,與時俱進是通過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的。適應變化、遵循規(guī)律其最終目的和結果要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性上,創(chuàng)新是將其轉化為現(xiàn)實的途徑,是與時俱進的最終結果和現(xiàn)實體現(xiàn)。堅持與時俱進,最根本的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理論創(chuàng)新是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來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不斷地開拓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更加開拓創(chuàng)新。)2.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貫徹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精髓的思想,根據(j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強調要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為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提供指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芭c時俱進”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與時俱進的靈魂。創(chuàng)新不是隨心所欲的主觀臆想和標新立異,必須尊重實踐,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結合起來。【思考題】1、如何理解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2、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有哪些?3、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說明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大意義。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教學目的與要求】通過本章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意義,認識這一理論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窘虒W重點與難點】近代中國國情和兩大歷史任務的關聯(lián);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條件;如何理解中國革命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結晶;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的幾個問題;重點把握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的特點;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如何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窘虒W方法與手段】專題講授法、互動法;多媒體【教學時數(shù)】4課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這一問題主要是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1、近代中國的國情近代中國基本國情: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表現(xiàn)出極端的不平衡。2、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40年鴉片戰(zhàn)爭——1919年五四運動

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

新民主主義革命

近代中國革命的兩大任務:對外推翻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和壓迫,使中國成為一個民族獨立的國家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和壓迫,使中國成為一個人民民主的國家新舊民主革命的相同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按其社會性質而言是相同的,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這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所決定:第一、社會形態(tài)相同第二、社會主要矛盾相同第三、革命任務相同新舊民主革命的不同點:第一,革命的領導不同了第二,指導思想不同了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了第四,與世界革命的關系不同了(二)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到1926年前后,黨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總路線:是指在一定歷史階段的戰(zhàn)略目標、主要任務及實現(xiàn)這些目標和任務的途徑、手段等內容的基本概括,是各項具體工作路線和方針政策的總綱,是統(tǒng)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的基礎?;揪V領:是黨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是黨的系統(tǒng)化的政治主張。是總路線的具體展開和體現(xiàn)。(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領導、動力和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領導:無產階級;動力:人民大眾;對象: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動力、對象、性質、前途和綱領等一系列基本問題。(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對于革命的對象問題一直比較模糊。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將斗爭鋒芒直指滿清王朝,可是卻將洋人當作“洋兄弟”;農民階級領導的義和團運動舉起反帝大旗,卻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將封建統(tǒng)治者看作朋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卻并不反對帝國主義。中國革命的對象問題一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到黨的二大才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個對象里,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第一個和最兇惡的敵人。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主要支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和敵人。如袁世凱、蔣介石之流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和敵人。官僚資本主義為什么也成為中國革命的對象呢?

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依靠反動政權積聚起巨額的壟斷資本,他們通過幣制改革、發(fā)行公債等手段,掠奪了人民大量財富。四大家族積聚的財富占全國資本總額的70%。國家財富落到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少數(shù)人手里,造成中國民窮財盡,官僚資本和官僚資產階級成為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嚴重障礙,所以,沒收官僚資本,消滅官僚資產階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

中國無產階級階級大公無私,富有遠見,具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農民階級是人民大眾的主體,中國的民主革命實際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農民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榨的對象,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農民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分為貧農、中農和富農。貧農,包括雇農,占全國農村人口的70%。貧農是只有很少土地的半無產階級,而沒有土地的雇農則是農村中的無產階級。貧農和雇農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者。中農占全國農村人口的20%。中農一般能夠自食其力,不剝削別人,但是他們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所以中農能夠成為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城市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小資產階級包括知識分子、小商人、小手工業(yè)者和自由職業(yè)者,這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復雜的社會群體。小資產階級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資產階級的壓迫,時刻受到破產、失業(yè)的威脅,他們有革命的要求,所以成為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革命中常常起到先鋒和橋梁作用。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民族資產階級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類。買辦資產階級直接為帝國主義服務并為帝國主義所豢養(yǎng),與農村中的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買辦資產階級歷來不是中國革命的動力,而是中國革命的對象。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階級,它們一方面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矛盾,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在革命的關鍵時刻,常常表現(xiàn)為動搖和妥協(xié)。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首先,中國無產階級是近代中國新興的社會力量,大公無私,胸襟開闊,目光遠大并富于組織性、紀律性。

其次,無產階級對中國革命的領導必須通過自己的政黨來實現(xiàn)。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通過中國共產黨來實現(xiàn)。為什么呢?無產階級擔負著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yè),因此,無產階級應當具備應有的覺悟。而在舊的社會制度下,要求整個無產階級提高到應有的覺悟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一個首先覺悟了的領導集體,這個領導集體就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分兩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實現(xiàn)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向前發(fā)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點: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它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它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和改造小生產的私有制。(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內容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組織形式,即國體;二是政權組織形式,即政體。所謂國體,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國體: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各個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共和國所謂政體,是指政權構成的形式。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主要內容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三大經濟綱領)(1)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在舊中國,土地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經過連年兼并,地主的土地愈來愈多,農民的土地愈來愈少,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有大量土地,而占農村人口90%以上的貧農、中農卻沒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土地法的基本內容是:依靠貧雇農,聯(lián)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在解放區(qū),中國共產黨將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按人口無償?shù)胤峙浣o農民,滿足了農民對于土地的要求。翻身的農民分得了土地,農民的革命積極性被調動了。(2)沒收官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國民黨官僚資本的主要特征:壟斷性、買辦性、封建性、腐朽性沒收這些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便產生了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到1949年底,人民政府共沒收官僚資本企業(yè)2858個,從而為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3)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大都局限于輕工業(yè),本小利微,且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不僅不能消滅,還要保護起來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發(fā)展。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主要內容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特點——民族的文化

科學的文化

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即反對帝國主義,主張中華民族尊嚴和獨立。但在形式內容上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而不排斥一切外來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科學的文化,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它應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1936年,魯迅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狂人日記》、《吶喊》、《墳》、《彷徨》、《阿Q正傳》等優(yōu)秀現(xiàn)代文學作品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的實踐。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當中國共產黨人踏上武裝斗爭的征途時,也開始了對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毛澤東曾經提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蔽覀冏叨韲说穆?,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以蘇聯(lián)革命為模式,屢屢在全國中心城市舉行武裝起義、武裝暴動,卻屢屢遭受失敗。特別是連續(xù)發(fā)動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的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結果又遭到失敗。毛澤東集中了全黨的智慧,及時總結了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勇敢地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革命道路。1、對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

黨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國民革命時期: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分析了農村革命根據(jù)地政權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jù)”的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發(fā)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鄉(xiāng)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fā)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標志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2、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jù)及其內容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客觀依據(jù):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第二,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中國革命要想成功,必須發(fā)動農民、依靠農民和武裝農民,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第三,由于中國革命的敵人總是長期地占據(jù)著中心城市,農村則是反革命力量統(tǒng)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必須先占鄉(xiāng)村,后取城市,走中國特點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內容: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jù)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jù)地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3、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意義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理論。它不是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獨創(chuàng)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經驗“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法寶。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績,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績?!?、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由于敵人的強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由于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和不平衡性,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中國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由于無產階級和農民、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面臨著共同的敵人,因此能夠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原則和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包含著兩個聯(lián)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lián)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lián)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第一個聯(lián)盟是基礎和依靠。2、武裝斗爭由于中國革命的敵人力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