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大題背誦_第1頁
法制史大題背誦_第2頁
法制史大題背誦_第3頁
法制史大題背誦_第4頁
法制史大題背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簡答題:▲一、六法全書定義廣義狹義例題:如何認識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背景:南京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在南京國民政府22年的統(tǒng)治中,絕大多數(shù)時期實行所謂“訓政”。迫于種種壓力,國民黨政府管理國家的手段開始從“人治”轉向“法治”。從1928年到1936年,國民黨政府集中進行頻繁的立法,最終建立起“六法”體系,形成了南京國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基干。概念:所謂《六法全書》簡稱《六法》狹義是特指憲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廣義是指.上述六大法典及其它附屬法規(guī),亦即整個法律體系的通稱。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特指1927年4月18日建立的國民黨-黨專政時期制定的六法及其它法律的整個法律制度。內容淵源:除搬用資產階級的一些法律原則外,也繼承了清末和北洋政府具有封建性的法律傳統(tǒng)。特點:《六法全書》擯棄了歷史上諸法合一的法制,采取了西方諸法分立的原則,仿造西方大陸法系的模式,是繼受法與固有法的混合。性質:是封建主義法律、資本主義法律和法西斯法律的混合體,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產物。其進步之處在于,它延續(xù)了自清末以來的法律改革,進一步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法律制度引進我國,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予以發(fā)展,從而把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律制度的建設推向最為完備的階段。缺陷:但中國仍未真正實現(xiàn)憲政的根本原因在于《六法全書》的階級立場,它代表的始終是地主買辦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各朝代的法律指導思想、法律形式法律名稱:律令、刑法原則(一)先秦:西周:禮刑關系33: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結合實際談談對我們的借鑒啟示作用。兩問例題:●●【1】西周禮與刑的關系:禮與刑的關系:禮與刑事西周法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的關系是:1.聯(lián)系:刑出于禮,刑以禮的原則為指導寓刑于禮,禮依靠刑的強制力實施2.區(qū)別表現(xiàn)形式不同。禮外在表現(xiàn)為主動的、積極的規(guī)范,起到禁止惡于未然的作用;刑的外在表現(xiàn)為消極的、被動的規(guī)范,起到懲治于已然的作用(2)適用原則不同。西周以維護統(tǒng)治階級權利為核心,奉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則。于前一句,制定禮目的是調整社會的宗法等級秩序,貴族享有使用禮的特權,平民及奴隸不得違反享用;于后一句,刑罰制定主要不是針對大夫以上各級貴族,而是防范庶人以下廣大平民,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實行同罪異罰原則。(3)作用不同。禮的作用強調道德感化,刑強調懲罰鎮(zhèn)壓,道德教化不成才刑罰鎮(zhèn)壓?!?】《北齊律》的特點和地位、主要內容(一)地位:是北朝最具代表性的法典,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對隋唐法典影響最直接的一部法典。(二)特點全律十二篇,條文簡約、體例合理。北齊律合晉律的《刑名》、《法例》合之為《名例》,置于篇首;又創(chuàng)“重罪十條”列于律中。北齊律完成了自漢代以來我國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變革過程,隋唐律皆由北齊律發(fā)展而來。(1)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北齊律基本上確立了后世法典的體例與規(guī)模。北齊律的12篇篇目,大多被隋唐律繼承。全律共九百四十九條,較六十篇的漢律,十八篇的魏《新律》,二十篇的《晉律》、《北魏律》都大為簡省。(2)進一步改革法典體例,省并篇目。北齊律將晉律之“刑名”、“法例”。二篇合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為“經(jīng)略罪法之輕重,正加減之等差”、“較舉上下綱領”的總則,完成了《法經(jīng)》以后法典總則的完善過程。自此直至清朝《大清律例》都是以“名例”為首篇。(3)在內容上銳意創(chuàng)新,推行禮法結合。北齊律確立了“重罪十條”制度,強化了對封建三綱的維護;形成了杖、鞭、徒、流、死的刑罰制度,為隋唐時期“五刑”的完備奠定了基礎。(三)主要內容①十二篇②“重罪十條”③名例居首④“科條簡要,法令明審”(二)唐朝:罪與無罪刑罰系統(tǒng)刑罰原則有哪些?(論述題)125;類推;謀殺例題:試述唐初法制的指導思想10唐太宗繼位前夕,確定了“安人理國”的總方針,初唐法制的指導思想,便是這一總方針在立法,執(zhí)法上的體現(xiàn)(3分)。唐初的法制指導思想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寬仁治天下”;禮,主要是指以封建綱常對臣民進行教化。強調治國家必須兼有德禮和刑罰,二者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德是根本的.主導的,刑是輔助的、派生的(3分)。其二,立法要寬簡、劃一、穩(wěn)定。寬,是寬大,主要指立法內容方面,其基本點是輕刑,盡可能使人不致陷于犯罪,或犯罪后得到較輕的處理;簡,是簡約,主要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點是簡明,使百姓通俗易懂,使官吏便于掌握。立法劃一是保證斷罪量刑準確的必要前提,不但要將律文統(tǒng)一,還要將律條的解釋統(tǒng)一,還要求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其三,執(zhí)法要求審慎。強調辦案必須嚴肅、慎重,審斷應有證據(jù),對于死刑的執(zhí)行尤其慎重(3分)?!?.同居相隱不為罪原則。比漢代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規(guī)定的更加系統(tǒng)完備:①唐律發(fā)展了漢律關于“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容隱范圍擴大到四代以內親屬和奴婢要為主隱,說明禮與法的進一步融合;②其目的在于,以法律的力量將儒家的宗法倫理道德觀念灌輸于全社會,使之成為每個人思想和行為的準則,通過維護傳統(tǒng)家族秩序。進而鞏固國家的統(tǒng)治。③謀反、謀叛、謀大逆者不用此律。?這說明維護家族利益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3.類推原則125:出處:《唐律·名例律》規(guī)定:“諸折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立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含義:即對律文無明文規(guī)定的同類案件,凡應減輕處罰的,則列舉重罪處罰規(guī)定,比照以解決輕案;凡應加重處罰的罪案,則列舉輕罪處罰規(guī)定,比照以解決重案。例如:如疏議舉律文說,謀殺尊親處斬;但無已傷已殺重罪的條文,在處理已殺已傷尊親的案件時,通過類推就可以知道更應處以斬刑。又舉例說,夜半闖入人家,主人出于防衛(wèi),登時殺死闖入者,不論罪。律文沒有致傷的條文,但比照規(guī)定,殺死已不論罪,致傷更不論罪。價值:唐代類推原則的完善反映了當時立法技術的發(fā)達?!?.區(qū)分公罪與私罪:是唐朝的刑罰適用原則之一唐律規(guī)定,官員犯罪首先要分清私屬于公罪還是私罪,然后根據(jù)犯罪性質及主觀惡性的不同適用輕重不同的刑罰。原則是公罪從輕、私罪從重。所謂公罪是指在執(zhí)行公務中,由于公務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所謂私罪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如盜竊、強奸等。二是指利用職權徇私枉法。談談你對中國法制史的看法,如何偉大▲材料題:漢朝春秋43(一)鑄刑鼎46:1.鄭晉: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律,標志著中國古代成文法的產生。2.孔子不反對公布刑,但是反對刑鑄于鼎(權力的象征),破壞禮的等級秩序。3.鑄刑鼎歷史意義公布成文法對于推動春秋戰(zhàn)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改革,促進封建法制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是新興地主階級奪權斗爭所取得的一項主要成果,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春秋時期社會深刻變化的反映。其次,成文法的公布是對傳統(tǒng)的法律觀念、法律制度以及社會秩序的一種否定,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信條,標志著罪刑擅斷思想的動搖和法治思想的出現(xiàn),是我國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進步。再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條件,為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最后,為戰(zhàn)國及其以后封建法律的發(fā)展與完善積累了經(jīng)驗(二)春秋決獄:93春秋決獄,是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果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則以儒家的經(jīng)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其首倡者為董仲舒,是漢律儒家化的起點。“春秋決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jù)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在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依據(jù)事實,分清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在法律繁瑣而又不完備的當時及此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春秋》經(jīng)義絕獄不失為司法原則的發(fā)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地補充。但是,如果專以主觀動機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行輕重,也往往會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梢娨浴洞呵铩方?jīng)義絕獄在運作中容易產生流弊,在某種程度上為“擅斷論”提供了不實的依據(jù)?!袂锒行蹋憾偈娴摹疤烊撕弦弧?、“天人感應”應用到刑罰執(zhí)行上,就是“秋冬行刑”制度。案例: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執(zhí)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刑誅”。秋冬行刑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guī)定“立春后不決死刑”例題:根據(jù)下列案例材料,請分析以下案例體現(xiàn)了漢代司法中的什么原則?這種原則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中國古代司法產生了什么作用?(100分)答:第一個案例:甲沒有兒子,拾了個棄嬰,作為養(yǎng)子乙。乙長大后殺了人,甲把乙藏起來。如果按照當時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隱藏。董仲舒認為他們是父子關系,所以甲不能判罪。第二個案例:有個女子的丈夫坐船時不幸淹死海中,無法找到尸體安葬。四個月后,父母將這個女子改嫁。按照法律,丈夫沒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則處死。董仲舒認為,根據(jù)《春秋》之義,女子丈夫死了是可以改嫁的,遵從父母之意改嫁實為孝順而不是淫蕩,也不是為了私利,所以應免罪。第三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fā)生斗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拿棍子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有的官吏認為兒子犯了毆打父親的重罪,要按律處死。董仲舒認為:父子是至親,兒子看見別人與父親打架十分擔心,(在情急之下)拿棍子去幫忙,他并非有意傷到父親?!洞呵铩反罅x中有許止進藥的故事,許止的父親病了,許止給父親喂藥,父親卻死了。審案的君子原心定罪,赦免許止死罪。甲并非法律上所謂毆父,不應定罪處罰。(一)上述案例體現(xiàn)了漢代司法審判方法中“春秋決(絕)獄”的“原(論)心定罪”和“親親得相首匿”兩個原則。(二)“春秋決獄”又稱“春秋絕獄”“經(jīng)義決獄”,是西漢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來的,是一種審判案件的推理判斷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來對犯罪事實進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還可以用《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經(jīng)中的思想來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jù)。上述三個案例都運用了“春秋決獄”的審判方式,體現(xiàn)了“春秋決獄”的“原心定罪”原則和“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原心定罪”是“春秋決獄”的基本原則。董仲舒曾說:“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青?!奔锤鶕?jù)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如犯罪人主觀動機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罰(如上述三個案例)。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背儒家所倡導的精神,即使沒有構成社會危害,也要認定犯罪給予嚴懲?!坝H親得相首匿”的相隱原則,是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如案例一和案例三)。最早提出這一原則的是孔子。他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漢代儒家思想定為一尊之后,“親親得相首匿”便成為漢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項原則。漢宣帝地節(jié)四年(前66年)下詔明確規(guī)定:“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备鶕?jù)這一原則,卑幼首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請減免外,其他也不負刑事責任。(三)“春秋決獄”及其“原心定罪”和“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對中國古代司法產生了重要作用:(1)“春秋決獄”標志著儒家的法律原則已處于法律的優(yōu)越地位。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對于中國整個的封建法律制度乃至中華法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以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春秋》作為斷案的依據(jù)的“春秋決獄”對于中國法制的影響最為深遠,“春秋決獄”是西漢司法領域的大事件,它是儒家思想向司法領域滲透的第一步,標志著儒家的法律原則已處于法律的優(yōu)越地位。“春秋決獄”的真正價值在于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對于統(tǒng)治階級來說,當法律明文規(guī)定可依或雖有現(xiàn)成法條卻明顯不符合統(tǒng)治階級法律意識的時候,以統(tǒng)治階級法律政策和意識為引導,援引以往的判例及其所體現(xiàn)的某些原則來審理現(xiàn)行案件,是勢在必行、順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等待制定成法典而躊躇不前、束手無策。(2)“春秋決獄”的歷史貢獻不僅在于使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而且在于為古老的“判例法”構筑了一塊堅固的陣地,從而初步奠定了“成文法”與“判例法”相結合的“混合法”的雛型?!洞呵铩窙Q獄的出現(xiàn),解決了漢代成文法典一時還難以建立起體現(xiàn)儒家思想特點的法律體系的情況下,司法實踐面臨的法律道德沖突或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問題,為官吏以禮代法,以經(jīng)釋律,遵循先輩的判例提供了依據(jù)。董仲舒的春秋決獄,更是賦予漢代的判例法以全新的時代特征。(3)“春秋決獄”的“原心定罪”、“親親得相首匿”原則重建了古代法的道德倫理結構和德法并治,德主刑輔的二元法體制。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xiàn)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德通過法律表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jīng)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庇纱丝梢?,“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jù)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按呵餂Q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重建了古代法的道德倫理結構和禮法結合、德法并治、德主刑輔的二元法體制。(4)“春秋決獄”的“原心定罪”、“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在量刑上改重為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罰株連家族的問題,對減輕嚴酷法律制度弊端有一定的幫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及統(tǒng)治者的長治久安。春秋決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是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核心與基礎。在該制度下,家、國融為一體,家庭的和睦與安定直接決定著國家的穩(wěn)定。親親相隱的思想以人的家庭親情為基礎,強調對家長權的確認保護,不僅有利于家庭和睦,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5)“春秋決獄”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維護了封建經(jīng)濟秩序,有利于封建社會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在封建社會中,以家庭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的小農經(jīng)濟是社會經(jīng)濟的主體。家庭成員之間團結協(xié)作共同致力于農業(yè)生產是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如果不允許親親相隱則必然會增加家庭矛盾,造成家庭不穩(wěn),最終可能是家人離散,田地荒蕪。這對維護封建經(jīng)濟秩序是十分不利的。這一原則經(jīng)過幾千年的世代相承,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進步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思想,且此法律思想已進化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上升為一種處于超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法律意識,成為自漢宣帝以后中國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則之一,被后世歷代長期沿用并得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到了漢朝儒家思想成為一尊,“親親得相首匿”便成為漢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項基本原則正式確立下來。到了唐朝,“親親得相首匿”的思想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這時的國家法律不僅使親屬容隱制度的范圍更為擴大,而且對其具體內容也做出了比較嚴密的規(guī)定,容隱親屬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漢代的父母子女、夫妻、祖孫,而是進一步擴展到同居的親屬、不同居的同姓大功以上親屬及外祖父母、外孫、孫媳、夫之兄弟、兄弟妻等。除此之外,奴婢或仆人可以為主人隱匿犯罪,這些隱匿行為都不受到處罰。其他不同居的小功以下親屬如果隱匿犯罪,則較之普通人犯罪降低三個等級對其進行減輕處罰。在容隱親屬范圍擴大的同時,容隱行為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展。犯罪的親屬,即使是泄露其事或通報消息給罪犯,使之逃匿也不為罪。在隨后的宋律、元律以及明清律中,容隱范圍又擴大到了岳父母、女婿。(6)“原心定罪”是“春秋決獄”的核心,對中國古代犯罪構成理論的完善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霸亩ㄗ铩睂嵸|是強調根據(jù)犯罪動機、目的、心態(tài)等主觀方面的因素來定罪和量刑,這與法家理論剛好相反。法家主張人性惡,認為人生來就“性惡”,每個人時刻都有犯罪動機,都是潛在的罪犯。因此,法家認為在審理案件時用不著探究罪犯犯罪時的主觀心態(tài),只看客觀方面,如果某人在客觀實施了危害國家或社會利益的行為,就構成犯罪,應給以處罰。漢律受法家理論影響,只注重犯罪的客觀方面,失之偏頗,結合具體案件,就出現(xiàn)許多有乖人情的情況,如董仲舒以“春秋決獄”處理的幾個案件都是儒家主張“原心定罪”,強調根據(jù)罪犯的主觀善惡來定罪量刑,強調犯罪的主觀方面,而不注重犯罪的客觀方面,也不全面。隨著“春秋決獄”和“引經(jīng)注律”的盛行,儒家的精神原則不斷地融入法律中去,中國古代關于犯罪構成的理論也日益趨于完善。(7)“春秋決獄”及其“原心定罪”原則對以后封建時代官吏審判案件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一般案件特別是民事案件,基層官吏審判時都是按照動機以及倫理道德來定罪量刑的,不是嚴格按照法律條文來定罪。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及模糊性,尤其是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處理,也為后世的“文字獄”等統(tǒng)治者的主觀意愿斷案甚至是為懲罰某人而定罪提供一定的依據(jù),擴大了斷案者的主觀判斷影響力,也使斷案產生了一定的隨意性,從而給最終的斷案結果帶來負面影響。論述題:▲西周:立法指導思想明德慎罰一、試述“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內容。(1)“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tǒng)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tǒng)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應該“以德配天”。(2)“德”的要求,注意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指導下,周初統(tǒng)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3)“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懊鞯律髁P”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暗陆獭钡木唧w內容,周初統(tǒng)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2.“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影響。(1)代表西周初期統(tǒng)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治國方針。(2)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被后世奉為政治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3)這一思想漢代中期后被儒家發(fā)揮成“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二、秦朝法系例題: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試述商鞅在秦國的法制改革15①剝奪舊貴族的特權;②廢除井田制,發(fā)展農業(yè)生產;③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④刑無等級,厲行法治(6分)。2.試述秦的法制指導思想1、統(tǒng)一法律。法令由一統(tǒng):它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tǒng)一的法律令,二是指秦朝的皇帝擁有最高立法權,君主在法律實施方面擁有絕對權威。2、重刑主義。以刑殺為威:棄禮任法,峻法嚴刑。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法網(wǎng)嚴密;二是嚴刑重罰;三是濫施刑罰。3.緣法而治,事皆決于法:法即罰。它是指秦朝將刑罰處罰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主要手段,以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決定行止賞罰的惟一標準。凡事“皆有法式”。3.試述秦的法律形式1、律:律是國家正式制定、頒布的成文法,是秦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2、令:是皇帝的詔令,單行法規(guī)。3.式,關于案件的調查、勘驗以及審訊等程序的文書程式。4.廷行事:指法廷已行之事,即司法機關的判例。“廷行事”在秦代司法實踐中已成為一種判案的依據(jù)。其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5.法律答問:指秦朝國家官吏統(tǒng)一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以及律文意圖、訴訟程序所做的解釋。這種解釋也具有法律效力。三、漢朝:德主刑輔;四、刑罰基本原則例題:簡述明代的刑罰適用原則1291.從重從新原則:規(guī)定凡律自頒降日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擬斷;2.重其所重原則:賊盜及有關錢糧等事,明律較前處刑為重,且擴大株連范圍;輕其所輕原則: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處罰較前為輕比較神權法思想與明德慎罰思想的含義神權思想是夏商統(tǒng)治者立法指導思想,這種神權思想包括上帝神和祖先神,把一切活動,包括他們運用法律的活動,都說成是上帝和鬼神的力量。統(tǒng)治者往往把自己的統(tǒng)治說成是“受天命”,從而給他們的統(tǒng)治披上一層宗教迷信的色彩,假借天意發(fā)布王命是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懊鞯律髁P”是西周立法的指導思想,所謂“明德”,就是尚德,提倡德政,對犯罪者施以寬緩的政策;所謂“慎罰”,就是對刑罰的適用,采取審慎的政策。西周統(tǒng)治者這一立法指導思想,是對夏商朝教訓的總結,因而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立法活動與司法實踐,對當時的西周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都曾經(jīng)起著積極作用。5.簡述清代的訴訟制度。法律形式(同上)【重點:西周的法律形式】例題: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律學的發(fā)展對封建立法的影響律學的發(fā)展及其貢獻促進了封建法典編纂技術的迅速提高,使得這一時期法典的體例結構進一步趨于科學化、規(guī)范化,內部邏輯更加嚴謹,法律概念更加明確,法律條文更加簡潔。

第一、在法典的體例結構上,形成了總則在前,分則在后的模式。

第二、在法典內容的邏輯關系上,經(jīng)過調整日趨嚴謹合理。

第三、法典中的法律概念及術語的解釋和使用更加規(guī)范化。

第四、法典的條文由龐雜向簡要發(fā)展2.《北齊律》的主要內容15【鏈前】春秋戰(zhàn)國:簡述《法經(jīng)》的歷史地位139《法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戰(zhàn)國初期魏國的李悝在總結春秋以來各國公布成文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的,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法經(jīng)》的體例和內容,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是中國法制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法典。戰(zhàn)國時期法制指導思想:試述戰(zhàn)國時期法制指導思想。(1)一斷于法/厲行法治。作為先秦時期最重視法律作用的一個學派,法家認為法能確定名分,防止爭奪。法還能夠禁止惡民亂臣犯罪,制民勝民,通過法律使民眾致力于農業(yè)與戰(zhàn)爭,以求富國強兵。因此,法家強調厲行法治,做到“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也就是不管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不管爵位貴賤,只要違法犯罪,一律按法律論罪處刑。(2)法律公開。法家主張用來治國的法律必須是向百姓公開的,一方面,法令要公開,力求做到家喻戶曉;另一方面,“以法為教”,讓官吏與民眾都明白法律,“以吏為師”,由通曉法律的人擔任法官,并向其他官吏和民眾傳授法律,教育的內容也是以法令為主要內容。(3)輕罪重罰。法家主張適用刑罰時采用輕罪重罰的重刑主義。商鞅認為:對輕罪適用重刑,那么輕罪就不致產生,輕罪沒有了,重罪也就無從出現(xiàn)了,這種觀點也被稱為“以刑去刑”。商鞅的這一觀點被法家所推崇,后世法家多采重刑主義。在社會動蕩的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法治”主張非常適合于當時社會的需要,所謂“治亂世用重典”,這使得法家在戰(zhàn)國時期逐步成為最主流的思想。3.簡述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引起論爭的原因及其意義。春秋以前雖然有成文法,但都沒有公之于眾。(1)原因是:①“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則民畏上也?!北阌诮y(tǒng)治者利用能夠法律為所欲為。②春秋時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xiàn),他們從維護本階級利益出發(fā),反對奴隸主舊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制定成文法并公開,以保障他們的私有財產和其他權利,擺脫舊貴族的壓迫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羈絆。因此引|起了激烈的論爭。③公布成文法結束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百姓知悉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標志著隸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開始建立。(2)意義:①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fā)展,②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其鋒芒仍然是指向勞動人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tǒng)治??偅骸?】簡述封建制五刑內容1391.產生:為隋《開皇律》所確立為唐律所承襲和完善,直至明清,為期間封建法典的一項基本制度。包括笞、杖、徒、流、死五種基本的法定刑罰。2.具體指:(1)笞刑,即用法定規(guī)格的荊條責打犯人的臀或腿,自十至五十分為五等,每等加卡,是五刑中最輕的一等,用于懲罰輕微或過失的犯罪行為(2)杖刑,即用法定規(guī)格的“常行杖”擊打犯人的臀、腿或背,自五十至一百分為五等,每等加十,稍重于笞刑。(3)徒刑,即在一定時期內剝奪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強迫其戴著鉗或枷服勞役,自一年至三年分為五等,每等加半年,是一種兼具羞辱性和奴役性的懲罰勞動。(4)流刑,即將犯人遣送到指定的邊遠地區(qū),強制其戴枷服勞役一年,且不準擅自遷回原籍的一種刑罰,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為三等,每等加五百里,是僅次于死刑的一種較重的刑罰。婦女犯流罪的在原地服勞役三年(5)死刑,即剝奪犯人生命的刑罰,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種,分為斬、絞兩等,絞因得以保全遺體而稍輕于斬?!?】簡述十惡制度1401.概述:“十惡”是指直接危害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威脅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十種性質最嚴重的犯罪行為,“十惡”制度就是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的一整套規(guī)2.淵源:這項制度源于《北齊律》的“重罪十條”,隋《開皇律》首次改稱“十惡”。唐律沿用隋制,將這項重要制度規(guī)定于首篇“名例律”中,作為唐律打擊的重點,犯此“十惡”罪名十條者為“常赦所不原”。3.包括:(1)謀反,(2)謀大逆,(3)謀叛,(4)惡逆,(5)不道,(6)大不敬,(7)不孝,(8)不睦,(9)不義,(10)內亂。4.作用:十惡制度作為封建法律中一項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最有力的武器而規(guī)定于后世歷代法典之中,世代相傳直至明清。【3簡述漢初的刑罰改革制度的歷史影響1411.具體表現(xiàn)在文景時對肉刑的廢除和勞役刑刑期的確立兩個方面.。2.歷史影響是(1)正式廢除了肉刑,消除了奴隸制法律制度的殘余影響;(2)為后世封建五刑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3)這次改革是封建刑罰由殘酷向文明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