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木船時代_第1頁
新加坡的木船時代_第2頁
新加坡的木船時代_第3頁
新加坡的木船時代_第4頁
新加坡的木船時代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新加坡的木船時代

李國梁

木船在新加坡也曾擁有過輝煌的歲月,20世紀50年代全盛時期,3000多艘駁船在水上熙來攘往,形成獨特的風景線。1983年清河時期,剩下幾百艘大?遷往巴西班讓安家,如今則屈指可數。過去設在新加坡當地的木船維修廠跟眼前簡陋的船寮神似,仿佛墜入時光隧道中。

船屋、舯舡與大?

曾經出現在實里達島、克蘭芝河、加冷河、勿洛、南部島嶼等海面的船屋,是新加坡本地最原始的木船之一。這些將原木(樹桐)鏤空,以帶刺的孟光葉(mengkuang)做屋頂的小船,是從馬來群島漂洋來到本地海人的居處。16世紀初的葡萄牙文獻《東方志》(SumaOrientalofTomePires)已經有海人在新加坡居住的記載。

開埠的年代,印度東南部馬德拉斯(真奈)的船匠跟隨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本地,他們建造的印度舯舡可稱為新加坡河的第一代駁船。這類小木船承載量約20噸,以木槳和長竹竿來推動。19世紀30年代的殖民地報告顯示,在河上工作的千多名船工都是印度人,約占本地印度族群的3/4。

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之后,華人進軍駁運業(yè),漸漸取代印度舯舡。20世紀初的華人駁船可分為舯舡和大?兩大類,舯舡又可細分為帆船(風力推動的舯舡)和普通舯舡(由拖船拉動)。

華人舯舡船頭尖形,長約20米,寬6米,深4.5米,有間小木屋讓遠航的工友休息。由于船身“過大〞,漲潮時被新加坡河口的橋梁卡住,退潮時河床又太淺,只能走國際路線,將樹膠和糧油雜貨運往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回程時滿載米糧、咖啡豆、火炭等物資。

日據時期,軍政府訂造多艘舯舡,前往馬來亞和印尼運載錫礦和原木(樹桐),為二戰(zhàn)后的木船業(yè)定下品質標準。

大?的體積較小,長度比舯舡短約1/4,頭尾都呈方形平面,這些就是我們在新加坡河常見的駁船。小船遇到大風浪時簡單進水,只能在沿海運作。二戰(zhàn)終止后,大?裝上柴油機,承載量提升至200噸,等于第一代駁船的10倍。

木材的來源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駁船的整體結構穩(wěn)定耐用與否,跟使用的木材息息相關,其中巴勞木(balau)和橡果木(chengal)都是制造駁船的上等材料。曾經印尼實行森林管制,使得蘇門答臘的原木傳統(tǒng)供給鏈大受影響,廠商改從東馬和西馬進口。

平底鐵船跨海運來的原木,在美芝路一帶的海濱卸貨,優(yōu)質的樹桐沉入海中,較次的則浮在水面。由晉江人壟斷的“吊柴〞技工赤著上身,腰下黑色緊身短褲,先將浮在水面的原木編成木筏,接著潛入水底,將其余的樹桐撈起,拴吊在拖船邊,將排列成行的木筏拖入造船廠林立的加冷河。吊柴作業(yè)不分晝夜,雷雨晴天都照常進行。

西馬的原木則由長斗羅厘運載到加冷河畔,由吊秤車卸入水中,需要的時候才用“荷蘭機〞(絞輪)拉上岸。附近居民形容樹桐入水就像開炮一樣,睡午覺都被驚醒。

沒有設計圖的造船功夫

駁船這門手工藝術沒有設計圖,全憑老行家將實戰(zhàn)經驗口傳心授。

墨斗乃造船師傅的專業(yè)工具,師傅牽動線輪上的細線,沾上墨缸里的墨汁,將手腕稍微一抖,便可在木材上打印出修長的線條。

船體的各個部位尺寸厚度都不一致,技工根據工頭的指示,兩人一人一頭握著大木鋸來回“破板〞,鋸成指定的外形。準備就緒后,由另一組熟練工人使用“鐵條釘〞將各部位銜接起來。粗大的鐵條釘長約1.5米,直徑超過30毫米,打釘前先由學徒在船身骨架上鉆洞,這門手作看似簡單,但沒有電動工具的年代,鉆一個長洞需要半天。

船能下水的地方就能修船

美芝路海邊、獨立橋下、新加坡河上游的西貢島和金聲橋畔,都是修船的船寮駐扎的地方。有些船寮連招牌都沒有,頭手的名字就是活招牌。

修船業(yè)者看潮水吃飯,往往只能利用退潮四個小時的空檔修補船身。譬如更換船板時,工人鉆到船底,躺在污濁的河床上,趕在漲潮前完成作業(yè)。水位高時調轉船頭,其次天退潮時重復另一側。

在海水中泡久了,船身附滿藤壺,每半年左右必需清除?,F代的船廠用高壓水柱沖洗船身,從前則用“火攻〞。

業(yè)者到美芝路鐵巴剎、柴船頭潮州巴剎等地收集丟棄的菜籮,置放在船底點燃,藤壺被濃煙熏死后自然從船身脫落。將船身沖洗潔凈后,使用椰殼纖維和棉紗填補縫隙,涂上桐油和油漆,看起來就像新船一樣。

帶旺甘榜格南的打鐵業(yè)

木船跟甘榜格南形成了一條價值鏈,造修船的基本工具如木鋸、木刨、鐵錘、銼刀、固定夾、鑿刀,以及常用的鋼釘和油漆等,都可在美芝路的五金店購買。

至于鐵器、鐵條釘、船錨等特別工具,則到打鐵街(蘇丹門)定做。那里的打鐵店有順利、新源順、公和、李來興、李承泰等,多數由客家人經營。以制造鐵條釘為例,師傅先將粗大的鐵條鋸短,置入熊熊窯火中燒到通紅后,揮舞著沉重的鐵錘,當當聲中敲打成形,最終加熱回火便完工了。

丹戎巴葛箱運碼頭啟用后,木船失去駁運的地位,打鐵街也失去打鐵的動力,只留下修復后的幾間店屋供人回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