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課時質(zhì)量評價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_第1頁
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課時質(zhì)量評價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_第2頁
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課時質(zhì)量評價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_第3頁
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課時質(zhì)量評價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_第4頁
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課時質(zhì)量評價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課時質(zhì)量評價(四)一、選擇題2019年,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遺跡中發(fā)現(xiàn)一頭猛犸象遺骸。下圖為猛犸象復原圖,下表為地質(zhì)年代表(部分)。據(jù)此完成1~2題。1.科學家研究認為,猛犸象身披黑色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據(jù)此推測猛犸象生存時代的氣候特征是()A.寒冷 B.炎熱C.多雨 D.干旱2.推測該頭猛犸象可能生存于()A.侏羅紀 B.白堊紀C.古近紀 D.第四紀1.A2.D解析:第1題,猛犸象身披黑色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毛皮和脂肪都具備抵御寒冷的功能,由此推測猛犸象生存時代的氣候特征是寒冷。第2題,材料“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遺跡中發(fā)現(xiàn)一頭猛犸象遺骸”說明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人類,人類出現(xiàn)在第四紀,故推測該頭猛犸象可能生存于第四紀。(2021·青島模擬)輝騰錫勒湖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中部,為現(xiàn)代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該湖區(qū)地層出露完整、沉積厚度較大,是研究全新世地層、沉積特征及古氣候變遷的理想場所。下圖示意輝騰錫勒湖區(qū)沉積地層的年齡與深度對應關系。據(jù)此完成3~4題。3.該湖區(qū)沉積速度最快時段對應的深度為()A.0~50厘米 B.50~100厘米C.100~200厘米 D.200~300厘米4.從沉積地層上分析,圖示時段該地經(jīng)歷的氣候演變過程主要是()A.濕潤—干旱B.濕潤—干旱—濕潤C.干旱—濕潤D.干旱—濕潤—干旱3.C4.B解析:第3題,依據(jù)圖中不同深度沉積物的歷時可知,0~5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3800年;50~10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2200年;100~20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2000年;200~300cm深度沉積物的歷時約3000年。所以該湖區(qū)沉積速度最快時段對應的深度為100~200cm,故C項正確。第4題,由圖可知,距今約3800年以前,該地地層主要是湖泊沉積物,說明當時氣候濕潤;距今3800~8000年,該地地層主要是沼澤環(huán)境下的沉積物,說明當時氣候較為干旱;距今約8000年以來,該地地層主要是湖泊沉積物,說明該時期氣候又變濕潤。所以圖示時段該地經(jīng)歷的氣候演變過程主要是濕潤—干旱—濕潤。下圖為火山噴發(fā)示意圖。據(jù)此完成5~6題。5.對a層描述正確的是()A.多呈液體狀態(tài) B.一般位于地幔C.古登堡界面附近 D.縱波無法穿過6.與該地理現(xiàn)象密切相關的自然災害是()A.洪澇 B.干旱C.滑坡 D.臺風5.B6.C解析:第5題,讀圖可知,a層為火山噴發(fā)物質(zhì)的來源地,應為軟流層,處于地幔上部,B正確。地幔上層物質(zhì)具有熔融狀態(tài),A錯誤。古登堡界面是地幔與地核界面,C錯誤。縱波和橫波均可以通過該層,D錯誤。第6題,臺風、洪澇和干旱均是氣象災害,是大氣活動異常導致的,與火山噴發(fā)無關,火山噴發(fā)所產(chǎn)生的巨大震動會導致火山周邊的泥土松動,從而導致山體滑坡。(2021·南昌模擬)下圖是珠穆朗瑪峰形成示意圖。研究表明,內(nèi)力作用是影響珠穆朗瑪峰的主導作用,而且這一態(tài)勢還將持續(xù)很長時間。據(jù)此完成7~8題。7.青藏高原深層的甲處是地球內(nèi)部結構中的()A.地殼 B.地幔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8.地質(zhì)探測發(fā)現(xiàn)圖中乙處巖石非常致密堅硬,是因為乙處()A.溫度高 B.壓強大C.地層穩(wěn)定 D.地層活躍7.B8.B解析:第7題,由圖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巖石圈的底部,下面為軟流層,由此可判斷出甲處位于地幔。第8題,由圖中信息可知,乙處位于板塊的交界處,巖石非常致密堅硬是由于板塊之間受到擠壓,壓強大,與溫度無關。下圖是四大地球圈層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9.圖中序號依次是()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1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哪些圈層的關系()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9.C10.B解析:第9題,水圈可以提供水、水蒸氣和無機鹽等,巖石圈可以提供礦物質(zhì)、無機鹽和塵埃等,生物圈可以提供氧氣和有機物等,大氣圈能形成降水、提供風能等,由此我們可以判斷出①為水圈,②為巖石圈,③為生物圈,④為大氣圈。第10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巖石圈與生物圈之間的圈層關系。二、非選擇題11.學校地理興趣小組繪制了地球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結合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結合上圖判斷兩個不連續(xù)面A為______________,B為______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2)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為______,D+E為______,F(xiàn)+G為________。(3)請幫助該地理興趣小組同學設計圖例,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4)如何推斷地球內(nèi)部各圈層的物質(zhì)是固態(tài)還是液態(tài)?解析:第(1)(2)題,結合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及圖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斷各字母代表的名稱,明確B界面為古登堡界面。結合橫波只能在固態(tài)中傳播,而縱波在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中都能傳播的特點,進而判斷地震波通過此界面時的波速變化特征。第(3)題,設計好圖例后,根據(jù)巖石圈范圍畫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第(4)題,依據(jù)縱波和橫波的特點分析即可。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地殼地幔地核(3)畫圖略。[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4)由于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三態(tài)傳播,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因此可以判斷地殼和地幔屬于固態(tài),外核可能為液態(tài),內(nèi)核為固態(tài)。12.(2021·天津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距今約260萬年至1萬年前的更新世,又稱為“第四紀大冰期”,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顯著特征是全球氣候變冷,冰川面積大幅增加,寒冷的小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交替出現(xiàn)。更新世是披毛犀等冰期動物繁盛的時代,披毛犀是大型食草動物,生活在草原和草甸地區(qū),長達1米的鼻角可以刮開冰雪,找到干草。中國科學家依據(jù)不同時期的披毛犀化石,提出了冰期動物“走出西藏說”,更新世之前,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動物的“搖籃”,進入冰期以后,這些動物遷出了起源地,不斷演化,它們的后代最終抵達北極地區(qū)。圖中①②③示意披毛犀種群“走出西藏”的遷徙線路。(1)分析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動物“搖籃”的時空背景。(2)說明披毛犀種群東遷和北上的原因。(3)晚更新世,最后披毛犀的最大分布范圍可達中國東部的黃淮地區(qū),但是沒有擴張到同緯度的亞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區(qū)。推測其主要原因。解析:第(1)題,更新世之前,全球氣候溫暖,由于當時青藏高原海拔高,比北極更寒冷。當?shù)貏游镞m應寒冷的環(huán)境,冰期到來之后,全球冰凍圈范圍擴大,青藏高原動物憑著較強的耐寒能力走到了世界各地,使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動物“搖籃”。第(2)題,東遷的原因是氣候變冷后,青藏高原氣候過冷;而中更新世氣候回暖之后,披毛犀又向北遷尋找更加適宜的溫度,主要是氣候變化驅動的。早更新世氣候較冷,青藏高原氣候過冷,披毛犀東遷離開青藏高原;到了中更新世氣候回暖,它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足,只能向更高緯度的寒冷地區(qū)遷徙。第(3)題,同一緯度的熱力條件是相同的,但水分條件也是動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黃淮地區(qū)位于大陸東海岸,氣候較濕潤,食物來源豐富。亞洲中西部氣候過于干燥,食物匱乏,披毛犀難以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所以并沒有擴張到同緯度的亞洲中西部地區(qū);而披毛犀種群不能遷徙到非洲,是由于地中海的阻隔。答案:(1)更新世之前,全球氣候溫暖,隨著地殼隆起,青藏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