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學反思_第1頁
《師說》教學反思_第2頁
《師說》教學反思_第3頁
《師說》教學反思_第4頁
《師說》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師說》教學反思

《師說》教學反思1

最近在教《師說》這一課,對其涉及到跟從老師學習的種種道理,本人頗有感悟?!笆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這般說辭令我不禁想到,自己作為老師,其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教師自身素質更應該不斷地適應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作為教師,自身素質的局限性往往會導致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很不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花更多時間親自去閱讀文學作品,積極調動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作品的豐富內涵,而并非一味地讀作品評介,消化別人咀嚼過的東西,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我們才會避免課堂上師生之間存在缺少應有的交流與溝通等這些煩惱。

往往我們道理是懂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沒那么輕松了。經過課堂實踐,我深深感到自己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課堂上師生之間缺少應有的交流與溝通。而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強調的是師生與作家、作品之間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在閱讀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tài)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比如,在關注學生日益增強的自主意識、自尊心、自信心和豐富的情感、旺盛的求知欲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存在的問題,諸如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wěn)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等。

語文教師沒有扎實的功底和過硬的素質,沒有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就不能對文本作出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悟,也就培養(yǎng)不了自己對文學形象的情感體驗能力和對文學言語的理解感悟能力,進而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指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作品,無法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意義建構。

要克服這種教學的危機感,要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課程改革帶來的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以便更好地指導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我今后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稁熣f》教學反思2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我預定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F在主要對第一課時總結。

課堂導入以后,學生根據材料對作者及作品背景進行必要的了解之后,我的安排是先給學生時間結合下文注釋理解前兩段的文意及相關文言知識,然后小組合作探究,要求每個組提出五個問題,寫到黑板上,然后再讓其他小組回答,之后再提問題,老師解答,教學過程中基本是按預想的進行的,其中也出現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第一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七個組上臺板書問題,我的初衷是借此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字詞的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捕捉文言知識點的意識,可能是我說的不夠清楚,有的小組上來提的問題就是關于段落文意的,我再次說明之后,依然有個小組還是提出“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另外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過于籠統(tǒng),如總結“師”用法,教學相長,通過學生提問題,也讓我發(fā)現老師教學語言的嚴謹的重要性。

學生提出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針對課文的知識點,提問回答形式相較于過于老師單方面教學課堂要活躍得多,學生參與熱情也較高,不全的知識點我再強調補充。后面再提問題環(huán)節(jié),根據學生提的問題,我發(fā)現學生對于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語法現象還是不太理解,舉一不能反三,這是以后文言文教學還要多作強調的內容。《師說》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敝小皫煛迸c“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拔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和點拔)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多媒體投影,錄音機和課文朗誦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出示投影: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日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jié)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學生看過投影后,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

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A襄(xiang)句讀(d6u)

&萇(zh6ng)弘聃(dan)

C貽(yi)諛(yu)

D.蟠(pan)六藝經傳(zhuan)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孰能無惑(誰:疑惑)②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③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句子的讀法)④圣益圣,愚益愚(更加、越發(fā))

⑤官盛則近諛(奉承)⑧圣人無常師(常有)

⑦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輔助)⑧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久①③⑤⑦B.①②④⑤C②④⑥⑧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別、解釋下列各組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傳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1惑而不從師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答案:傳:①動詞,流傳;②名詞,解釋經書的著作。師:①名詞,老師;②動詞,從師。從:

①動詞,跟隨;②介詞,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義項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B.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C乃自強步,日三四里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答案:(1)D(A中的意為“是”;B中的意為“才”,副詞;C中的意為“只是”;D中的意為“竟、竟然”)

(2)D(D中“于”意為“對”;A中的意為“在”,介詞;B中的意為“從”,介詞;C中的意為“在”):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試加以辨析。

(1)古之學者必有師(2)吾從而師之.

(3)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4)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7)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1)古今用法不同?!皩W者”在這里是指“求學的人”;在現代漢語中,則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皬亩痹谶@里是兩個詞,即動詞“從”和連詞“而”;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連詞,表示目的和結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別為“所說的”;“一樣,差不多”;“先和后”;“趕不上”。!(7)古今用法有別?!安槐亍痹谶@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合成了一個副詞,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

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

(1)教師范背第1段。

(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chuàng)駧煹臉藴?,即以“道”為師?/p>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板書: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擇師的標準。然后下定義作結論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學生思考后,明確:本段查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fā)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

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在,抒發(fā)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

①句是對“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耙印薄耙病北硎究隙ㄕZ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板書:對其子——對自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

板書:師生關系、師道關系。事例論證、引用論證

4.具體研習第4段.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探究閱讀

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然后教師可出示投影,提供參考例子。

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jié)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jié))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只是沒有直書,沒有加以概括,而是派生出兩個分論點,在第一節(jié)一并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一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

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從第一節(jié)“古之學者必有師”,到第二節(jié)“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到第三節(jié)“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到第四節(jié)“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僅僅從這些,我們也不難看出,“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第二節(jié)僅僅論述“為什么要從師”,第三節(jié)僅僅論述“怎樣從師”,第四節(jié)是交待寫作緣由,可見“古之學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jié)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

那么《師說》有沒有中心論點呢?

《師說》提出的若干觀點,它們之間不存在論點與論據的關系,也不能從中選出一個“主要的”作中心論點。然而我們卻可以把兩個分論點加以綜合,總結出其中心論點,即:本文闡明了一切學者必須有師并相師的從師之道。一篇文章的若干分論點相加,共同組成全文的中心論點,是議論文中分論點與中心論點相互關系之一種,這種情況所在多有。例如,茅盾《談的人物和結構》一文,闡述了兩個分論點,即《水滸》的人物描寫值得學習,《水滸》的結構藝術值得學習;而全文中心論點可以是這兩個分論點的綜合:《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藝術是值得學習的。

《師說》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3.沒有中心論點句卻有中心思想(節(jié)選)(鄭金法)根據本人多次教學《師說》的體會,讀文應著重段落內部分析,不必拘泥于找中心論點句,這更有利于理解和研讀課文。

或許有人要問:《師說》的中心論點究竟是什么?《師說》沒有像《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和《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樣有個現成的句子作中心論點,只好自己去概括。如1991年版的《中語參》說,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土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五省(區(qū))編的1983年版《中語參》也說,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論述教師的重要作用以及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闡明有道者為師的道理,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兩者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兩者都未用“中心論點”一說,而是用“中心思想”之語,說明《師說》確實沒有中心論點句。

4.“古之學者必有師”不能看作《師說》的中心論點(節(jié)選)(丁勤中趙存志)

筆者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具備中心論點的資格。其理由有四:

第一,依寫作目的,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在論證之列。韓愈作《師說》的目的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闡發(fā)從師學習的原則,弘揚從師學習的傳統(tǒng)。作此文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論證“古之學者”是否“有師”這一問題。

第二,析文題含意,可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屬從師道理范疇。師說,即“談從師的道理”。

“要不要從師”并不取決于“古之學者”是否從師,而是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又因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庇纱丝磥?,“古之學者必有師”根本就回答不了“要不要從師”的問題。它也不屬于從師道理的范疇。

第三.看論證過程,可知《師說》并沒有把“古之學者必有師”作為中心論點進行論證。文章第二自然段用了三組對比都是通過批判反面現象表明了倡導“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正確從師原則的必要性,有力地論證了這一文章的中心論點。

第四,說到底,“古之學者必有師”這樣的觀點有必要論證嗎?顯然沒有必要。

那么,“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人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笆枪省币辉~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肮胖畬W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人點獨運匠心,它既為下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慨嘆設置了一個伏筆,又為第三段構建對比提供了一個備用參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沒有任何理由作為《師說》的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只有一個,還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p>

5.《師說》論述了兩個觀點(李義謝林)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路進展的階段的表現,是作者邏輯推理的過程的體現,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段落只能證明文章的一個觀點,它不可能證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點。否則,思路就不清楚,文章就無章法。《師說》一文結構嚴謹,構思精巧。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關于從師學習的兩個觀點。其一是“古之學者必有師”,作者從師之作用及從師的必要性予以簡潔有力的闡述,接著又對從師學習的目的進行探究,從而歸納出第二個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揭露了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行徑,從批判反面的現象中證明了第一個觀點。第三段正面論證了第二個觀點。第四段交待寫作的原因,并以贊揚李蟠“能行古道”即從師之道,擇師之道,總結全文,呼應第一段提出的兩個論點。(以上5個觀點均選自《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1期)

五、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一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yè)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師說》教學設計

上傳:黃福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1.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重點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敝小皫煛迸c“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和點撥。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整體把握文章思路。

一、導入: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索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節(jié)選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四、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五、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詞句

七、整體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八、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疏通內容層次。

2.試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文章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層次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掌握了文中字詞句的含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習課文思路,在此基礎上,當堂背誦全文,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二、檢查朗讀或試背情況

三、研習課文

1.研習第1段(1)教師范背第1段。(2)提問:本段可分為幾層?概括每層大意。(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前兩句為一層,總說教師的職責;三、四兩句承“解惑”,談從師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傳道”,談?chuàng)駧煹臉藴?,即以“道”為師?/p>

(3)提問: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運用了下定義、作結論的方法來說理。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貫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重點研習第2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提問:本段內容可分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明確:本段可分三層,即三組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進行對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fā)人深思)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議論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點撥:如下列兩句: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①句重點在感嘆從前,表遺憾之意。②句重點在悲嘆現在,抒發(fā)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遞進了一層,給人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見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歟!本段的三組對比,每組對比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針對這些現象,作者都給予不同的評價。①句是對“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評價、推測,質疑的語氣中含著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對“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小學而大遺”現象的評價?!耙印薄耙病北硎究隙ㄕZ氣,明確責備認識的錯誤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強烈的感嘆語氣,對“士大夫之族”的錯誤行為作了猛烈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士大夫之族”的強烈不滿。

3.具體研習第3段

提問: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做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師道、師生關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論斷。這個論斷,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概括。該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

4.具體研習第4段

(1)提問:韓愈為何要給李蟠寫這篇文章?原因有幾條?

明確:概括地講,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分析,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藝經傳皆通習之”,一是“不拘于時,學于余”。

(2)提問: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兩條,就值得韓愈為他寫這篇文章?結合背景與原文去分析。

學生思考后,明確:先說“不拘于時”。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恥學于師。而李蟠能不受時俗限制,不管對方身份如何,甘愿從師學習,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師道”主張的體現,也正是作者贊許的不管“年之先后”“無貴無賤”的“師道”精神。再說“好古文”。這里的“古文”跟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內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李蟠“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贊了。由此看來,李蟠是韓愈古文運動思想的忠實實踐者,所以韓愈才“作《師說》以遺之”。

5.由以上分析,談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師”“道”的實際內涵及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確:文中的“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彼童子之師”,而應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這里的“道”從后文看,應是“六藝經傳”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師”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根據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第三課時

探究閱讀

一、探究課題:如何認識《師說》的中心論點。

學生討論后自由發(fā)言提供參考例子。如:1.文章有一個中心論點(節(jié)選)(黃德燾)

《師說》由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第四節(jié))而提出一個要不要從師的問題。作者的基本看法和主張是: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這,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第一節(jié)提出:一個是回答“為什么要從師”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币粋€是回答“怎樣從師”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接著在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加以分析,給以解決的辦法。分析論證“為什么要從師”和“怎樣從師”,目的只有一個: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要從師”“要大力提倡從師”真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它貫穿全文的始終,是全文的一個“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肮胖畬W者必有師”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兩個論點都沒有貫穿全文始終,都不是全文的“綱”,都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師說》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2.可以把分論點綜合起來(節(jié)選)(呂其憨)

《師說》一文提出了兩個分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圣人無常師”。全文可分兩部分,1~3段為第一部分,第4段為第二部分。1~3段又可分兩小層,1~2段為一層,第3段為一層,分別提出并論證了一個分論點?!稁熣f》的中心論點也可以概括為:文章明確指出,必須恢復儒家(或古代)的從師之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在《師說》中的作用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它只是一個話題的切入點。由“古之學者必有師”引出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因為“人非生而知之”不能無惑,那么要解惑,就必須從師。接著闡述從師的原則,即提出中心論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笆枪省币辉~就表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為中心論點的出現服務的,它應從屬于中心論點之下?!肮胖畬W者必有師”這個話題切入點獨運匠心,中心論點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課文補注

1.“古”的時間,“古”是文中樹起的一面鑒古以戒今的旗幟。舉凡“古之學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謂“古”者,究竟指何歷史時期,須從“今”說起。本文為李蟠而作。由李蟠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推知本文當在前幾年即作者年約35歲時所寫。按文中例舉的孔子和“六藝經傳”,都是“古”之影響最大者:孔子,春秋時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六藝”,非指奴隸主階級教育子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乃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因其后連用了“經傳”。僅《春秋》一經就有三傳分行: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氏傳》,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人谷梁赤的《谷梁傳》。另按《師說》系作者體現古文理論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風,提倡先秦兩漢文章傳統(tǒng)為創(chuàng)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導古文運動時自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稱“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進學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時間昭然若揭:先秦兩漢。

2.“師”的形式,文中為論證“學必有師”的論點,在確定“能者為師”的前提下,先后列舉“師”的三種形式。

(1)問經式。17歲的李蟠“好古文”,向韓愈請教“六藝經傳”。聯(lián)系前文對所擇“童子之師”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難斷認這是本文從師的主證形式。

(2)學藝式?!拔?、醫(yī)、樂師、百工”各具專門技藝。只有師傅弟子“不恥相師”,取長補短,才能使技藝精益求精,漸臻佳境,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一。

(3)交游式。文引《論語·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脑?,就隱含交游“擇善而從”之意。自敘:“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藝取,或慕其一善?!保ā杜c崔群書》)。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

古籍中所謂“君子”,西周、春秋時指貴族、做官的人,如《書·無逸》言“君子所其無逸”,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君子,止謂在官長者”;春秋末年以后,漸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勸學》所引“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顯然不屬后者,連同前文“士大夫之族”“眾人”(不含“巫、醫(yī)、樂師、百工”)者流,原不過是“恥于從師”的不同稱呼而已,均指“世祿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圣人”的涵義

文中兩處出現“圣人”的字眼。第一處和“眾人”對文的“圣人”,泛指古代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源于作者在《原道》中特創(chuàng)的圣人傳道的歷史“道統(tǒng)”:“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倍髡邔@個道統(tǒng)中的“圣人”訓為“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第二處“圣人無常師”的“圣人”,專指下文用作例證的孔子,乃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的特稱。

三、課文析讀,復興儒學,闡發(fā)“道”義

連清霖的觀點: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使盛唐時代強大繁榮、昂揚闊大的氣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鎮(zhèn)割據、佛老蕃滋、宦官專權、民貧政亂以及吏治日壞、士風浮薄等一系列問題,整個社會已處于一種表面穩(wěn)定實則動蕩不安的危險狀態(tài)。面對嚴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慨然奮起,思欲變革,以期王朝中興。與強烈的中興愿望相伴而來的,是復興儒學的思潮。韓愈、柳宗元將復興儒學思潮推向高峰。韓愈最突出的主張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統(tǒng),越過西漢以后的經學而復歸孔、孟。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yǎng)和天寶以來復古主義思潮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孔孟之道的繼承者和捍衛(wèi)者自居,聲言“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而萬萬無恨?!保ā杜c孟尚書書》)當然,韓愈弘揚儒家道統(tǒng)的基本著眼點在于“適于時,救其弊”(《進士策問》其二),解救現實危難。在韓愈看來,當時最大的現實危難是藩鎮(zhèn)割據和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面的佛老蕃滋。圍繞這一核心,韓愈撰寫了以“原道”為代表的大量政治論文,明君臣之義,嚴華夷之防,對藩鎮(zhèn)尤其是佛老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抨擊。

韓愈推崇儒學,力排佛老。而當時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的出現,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佛教自漢代傳入,至唐代盛極一時。據皮日休《文藪·十原系述·原化》記載,當時人們對西域來的佛教徒“舉族生敬,盡財施濟”,“慕其風蹈其稛者,若百川蕩滉不可止”,可見佛教流行的盛況。佛教主張與儒家教條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因而信仰佛教愈深,背離儒教愈遠。佛教既廣為人們信仰,那“有言圣人之化者,則比戶以為嗤”的社會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師道的被毀,也就成為事之必然了。佛教得寵而向儒教挑戰(zhàn),儒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儒教之中堅出而排佛,韓愈就是代表之一。聯(lián)系這些言語情景進行分析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師說》第三段所舉歷史名人對象,是當時備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作為論證就有極大的說服力,也足見作者另意所在。所舉事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既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原則,而且為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了佐證。

韓愈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暗馈?,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封建的倫理道德制度。“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原道》)“業(yè)”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的經典著作?!盎蟆本褪菍W習這些著作時碰到的疑難問題。“傳道”“師道”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當時的封建秩序。《漢書·儒林傳》說:“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正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崩铙础傲嚱泜鹘酝曋保澳苄泄诺馈?,其實就是在傳承儒道,弘揚儒家思想,當然就更值得稱道了。何況,李蟠的“通習”,也與“今之眾人”的“恥學”和“童子”的“小學而大遺”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皭u學”是糊涂的,“小學”是不明智的,應該反復學習研讀的是“六藝經傳”,是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無疑,從語境角度解讀《師說》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把“傳道”“師道”“能行古道”等等“道”義作為理解的重點。準確把握“道”的實際內涵是“儒家思想”,要從“傳道”的角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梢哉f作《師說》是韓愈為了維護儒家的道統(tǒng),抵制由佛教影響造成的恥于從師的社會風氣所作的一次努力。

四、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后,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六、布置作業(yè)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熟練背誦全文。

3.閱讀韓愈的《送李愿歸盤谷序》(見《語文讀本》p208)

七、教學后記《師說》教學反思4

一、課前預習是關鍵

《師說》是一篇文言文,我上的是第二課時對文章結構及論證方式的梳理。所以,之前必須要求學生把字詞預習到位,能夠順利的把文章翻譯出來,這樣我在課堂才能推進課文。

所以我之前做了兩項工作,一是利用早讀課和午訓課帶領學生疏通文字,讓學生能夠翻譯文章;二是給學生留了預習作業(yè),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重點句子,并能淺層次的梳理文章結構。事實證明,課堂的推進非常順利,我問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快速的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能夠跟上課堂的節(jié)奏。

這是我第一次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充分預習的好處。它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前預習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激發(fā)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整體結構以至優(yōu)化課堂細節(jié)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解讀文章是根本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設計我中間沒有任何環(huán)節(jié)的遺忘,這是我之前上課的一個缺點,總是會忘記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后反思還是自己的備課不到位,文本沒有了熟于胸,所以才會出現問題。這次課因為備課非常充分,文章也能背誦下來,上課感覺很流暢。因此教師對于文本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根本。

1、關于字詞句

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基礎上,往往可以發(fā)現一篇文章中會有一個詞或一個句是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動全文教學的。比如,在《師說》這篇文章中,“師”“道”這兩個詞的意思很豐富,要明確這幾個詞的意思,才能帶動學生掌握字詞含義。

2、文本形式

“形式是語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寫作的時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對文本形式的把握,語文就失去了特質。比如《鄧稼先》一文的小標題形式,就應當成為我們備課視野的焦點。

3、關于文體

“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師心中要有文體的意識,因為“文體是體現‘語文’的元素。文體論解讀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幾種:把握不同文體的表現形式;辨別不同文體的結構類型;駕馭不同文體的語言體式,再現不同文體的主題形態(tài)。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教學切入,小說可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開頭結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現手法切入。

4、關于獨到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并且從作者寫作和編者選擇的角度考慮,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唯一性,我們的教學中,就應當發(fā)掘每一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呈現這一篇中所隱含語文核心價值。從而“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三、課堂生成要精彩

在課文講授過程中,講到尊師重道的例子時,我給學生講了一些社會上校園里存在的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現象,但是學生的興趣并不是很高漲,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課下我突然想到,聽課的老師就有我自己的師傅和其他同事,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來講講我是如何像我的師傅和其他同事學習的,學生應該會比較感興趣,而且這樣的舉例也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尊師重道。

課堂生成的動態(tài)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fā)性,即在每個人身上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敏銳的發(fā)現、捕捉、利用這些資源。當課堂上出現動態(tài)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并作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并將之融入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資源識別力,只有勇于進取的教師才會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

這一點,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不斷歷練,不斷的讓自己豐富?!稁熣f》教學反思5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怎樣把老的文言文教學傳統(tǒng)傳承,即對字詞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樣把新課標要求的方式加以體現,成為了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教學試驗后,我的第一課時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3、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教師范讀課文。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

第二三課時我用了一種傳統(tǒng)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學方法,我決定從文章的最后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然后再牽動文章的其他段落,這樣文章的教學實際上就變成4-1-2-3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同學們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話可講,又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問題的串聯(lián)貫穿整個文言文的教學,如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學習。并讓同學們在朗讀中把一個一個問題很自然的滲透,最后再由古人的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拓展和延伸到同學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同學們侃侃而談。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時,并不像課堂預設的那樣順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里具體體現?”的時候,同學們的回答并不象想象的那樣有規(guī)律,同學們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內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卻很難找到,因為同學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篇文章。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回答問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基本字詞和文章結構的掌握比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討論方面,同學們也能很積極的談通過學習《師說》這篇文章后受到的啟示。這樣的安排擺脫文言文教學沉悶的氣氛和教師從頭至尾灌輸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

由于過分強調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理解文意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少,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在以后的課程中我還要加以改進?!稁熣f》教學反思6

一、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3、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范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除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yè)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稁熣f》教學反思7

《師說》作為一篇文言文,教學上應該注重踏實樸素,質樸的語文教學也是一種藝術。但是鑒于是一趟公開課,所以試圖花哨一些??梢哉f課堂之初,試圖以材料直接引導課文第二段的現狀分析,是我有所考慮的,這樣能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韓愈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即批判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風氣。在第二段的處理上,作為一篇議論文,我較多地考慮了文章的邏輯順序,以及層次遞進。從三組對比入手,幫助學生在課堂上便能背誦。

但是這樣的設計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就學情而言,我面對的是一幫高一的學生,他們剛從初中教學出出來,在適應高中的語文教學,在文言文的積累和文意理解上能力畢竟有限,所以我忽略了很多文言文最基礎的字義教學,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和聽講上有所不適。其次,教學過程中,在一些小問題、小知識點的講解上,我出了一些小故障,比如,在理解“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知識點講解上,我應該先講“師道不傳”是主謂結構,在講“久矣”的主語是“師道不傳”,由此,得出“之”字取消句子獨立性。再如,《師說》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也”字用法,它是舒緩語氣之用,我本可以設計為,比較型閱讀,將“也”去掉,讓學生讀一下,他們便能更有感受,但是我當時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細節(jié)。

其實,教學到了一定階段,在于處理細節(jié)。細節(jié)更能打動你的課堂,更能顯出一個人的水平?!稁熣f》教學反思8

學生普遍對文言文感覺厭煩,感覺文言文的學習無趣,比不上小說來得有意思。小說能讀懂,有故事。而文言文枯燥,看不懂。如何將一篇文言文講明白,讀透,同時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最初教學一直思考的問題。

韓愈的《師說》教學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己解決翻譯,重點實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文言文學習的基本知識。并讓各組呈現自己討論的結果,由其他組評論并糾正。在我看來,如果是老師一味地說教,講授,課堂很可能乏味,學生識記的知識也肯定很少,可以說效果很不好。所以,將主動權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其次,再與全班其他小組成員交流,討論糾正。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師說》這篇文章講授完后,可以說效果相對不錯,學生已經能夠有意識地讀文言文,自己解決文言文知識。

但是,《師說》結束后,學生能否繼續(xù)保持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學會自主學習文言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周振甫在《怎樣學習古文》中講到,現代人讀懂古文成問題,和讀法有關系。提到“立體的懂”,“一方面是詞的具體解釋;一方面是一個詞作為術語時,了解術語的理論意義;一方面是要讀懂文章的用意?!蓖瑫r,立體的懂,就是要培養(yǎng)語感??偟膩碚f,文言文的學習重視誦讀,熟讀成誦。讀多了,讀熟了,就能自然而然地弄明白字詞的意思,能讀透文章,再就是語感形成后,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越發(fā)缺失,更多的是親近文言文。從周振甫提到名人學習古文的方法,我們是否能夠放開思路,讓學生多讀文言文,從《古文觀止》一書中挑經典片目,反復讀,熟讀,再背誦。我想其中的文言語法知識不再細講,學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明白。像之前有些學校推出的,第一個學期就拿一本古書反復讀背,將語文書束之高閣。當然此法有可能過點,但是文言文的學習成系統(tǒng),多讀文言文的方法是值得借鑒的。如果僅限于語文書中的幾篇文言文,是不夠的。有時,多讀多背,看似笨,而這卻是最有效的方法。《師說》教學反思9

【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范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