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翻譯_第1頁
論語十則翻譯_第2頁
論語十則翻譯_第3頁
論語十則翻譯_第4頁
論語十則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則》《論語十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曾子曰:'吾日三?。▁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ǖ溃?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論語》十則知識整理一、文學常識1、 關于《論語》:《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于孔丘對現(xiàn)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于哲理性和啟發(fā)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傳后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墩撜Z》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書。2、 關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人尊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對殘暴統(tǒng)治,同情人民疾苦??鬃邮组_私人辦學、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二、文白互譯: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shù)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jīng),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xiàn)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鬃诱f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叭瞬恢保安恢笔裁茨?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熬印?,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xiàn)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yè)于曾參?!叭 ?,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yǎng)。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g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了?!薄仓v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抖Y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边@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xiàn),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g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肯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薄仓v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薄安磺笾T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chǎn)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鬃泳秃苤匾暋皩W”,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wèi)靈公》)5、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g文: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一這就是聰明智慧?!薄仓v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鬃佑謱λf:"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jù)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譯文: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弊g文: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這兩章內(nèi)容相同,故予合并。〔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辟Y,也有借鑒的意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譯文: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xiàn)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g文: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敝祆湟妒显唬骸靶∪酥谥问?,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ǖ溃?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薄仓v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鬃雨P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知識儲備】三、字詞積累:1、 通假字:(1) 不亦說(y響乎("說"同“悅",愉快。)(2) 誨女(rfi)知之乎(“女”同“汝”,你。)(3) 是知(zhi)也。(“知"同“智",聰明。)2、 詞類活用:(1) 學而時習之(時,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按一定的時間。)(2) 溫故而知新(故,形容詞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新的體會,新的發(fā)現(xiàn)。)(3) 見賢思齊焉(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3、 古今異義:(1) 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2) 是知也(是,古義:這,這個,這樣。今義:表示肯定判斷的動詞。)(3) 死而后已(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jīng)。)(4) 三人行(三,古義:表示多。今義:三,表示確數(shù)。)4、 一詞多義:(1) 而:①表承接(學而時習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溫故而知新。)②表轉(zhuǎn)折,卻(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 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慍)②領悟(溫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④同“智”,聰明。(是知(zhi他。)5、 涉及的成語:(1) 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xiàn)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2) 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4) 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5)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簬讉€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別人學習。(6)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7) 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8)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事業(yè)奮斗到底的決心。(9) 歲寒松柏:嚴冬之時,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謝。比喻在艱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貴品格。(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別人。6、 需掌握的字的讀音:論(拍n)語不亦說(yue)乎慍(ytn)三省(xing)傳(chudn)不習乎曾(zeng)子罔(wang)殆(ddi)誨(hui)女(4)知之乎是知(zhi)也自?。▁ing)弘(hong)毅(yi)凋(dido)己(口)所不欲,勿(wt)施于人死而后已(yi)焉(ydn)哉(zdi)四、 特殊句式:1判斷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 省略句:(1) 可以(之)為師矣。(2)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3、 固定句式:不亦說乎?(不亦……乎:不也是……嗎?)五、 區(qū)分內(nèi)容:1學習方法:(1) 學而時習之。(2) 溫故而知新。(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學習態(tài)度:(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4)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思想品德修養(yǎng):(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 吾日三省吾身。(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5)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7)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名句默寫: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浮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蓙肀硎荆虎蓐U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⑥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⑦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010年中考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點梳理(一)七年級上冊:■(一)《論語十則》相關識記:1、 積累文中幾個成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不恥下問2、 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3、 理解背誦《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咏桀}發(fā)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眮肀硎?;闡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tài)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解釋加點詞的含義。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有害??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齊:相同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這。知,通“智”,???聰明。6、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識7、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剛強,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寫出這課至今還用的成語。溫故而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擇善而從填空?、 子曰:“學而時習之,?!?〃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事嗎?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孔子說:光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而無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讀書學習,就會有陷入邪說的危險。3、子曰:“見賢思齊焉,。”//孔子說: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沒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供自己學習,發(fā)現(xiàn)自己也存在著他們有的缺點時,就應該注意改正。5、子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做老師了。6、 子曰:“歲寒,?!?//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7、 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討厭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8、 子曰:“由,誨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論語〉選讀》第一、二、四、十四課備課思考臺州一中:董琳諸子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滩疂摗吨T子通考?緒論》總說:《論語》及其教學一,《論語》的歷史價值:《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1、 一般來講,《論語》是中國散文的開始一一語錄體散文:語錄體、對話體散文(《論語》《墨子》)對話體、篇章式議論文(《孟子》《莊子》)專題性論辯文(《旬子》《韓非子》)2、 口語性:上古時代人們的口語。3、 文學性:文學價值很高。4、 內(nèi)容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綜合性:5、 文化長河中的經(jīng)典性。正是因為〈論語〉在中國文學史與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學史等反面的經(jīng)典性,〈論語〉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二、《論語》進入中學教學的意義:1、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形勢所趨:⑴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而中國的文化源頭即在《論語》;⑵道德有繼承性,傳統(tǒng)道德中的精華是社會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為社會道德風尚的鋪墊和國家凝聚力的來源。⑶經(jīng)過“批林批孔”等歪曲歷史的“運動”,處在西化的狂潮中,人們開始關注國學經(jīng)典教育。⑷國學傳播機構漸漸興起,而且得到了家長和青少年的響應;傳媒的國學講壇開始火爆,吸引了許多聽眾和讀者;⑸社會普及領域通過各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tǒng)的親近感,也激起了人們了解傳統(tǒng)的興趣;⑹有長遠效應的國學典籍教育,真正使國學深入人心的渠道,應當是基礎教育,通過語文課程來實現(xiàn)。在此形勢下,《〈論語〉選讀》應運而生。2、 《論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3、 《論語》語言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4、 《論語》陶冶性情,吸取智慧。5、 《論語》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6、 現(xiàn)實生活中人性的缺失?!墩撜Z》是千年萬年之經(jīng)典,雖經(jīng)波折,但始終存活,在國學興起之時,《論語》有必要進入中學教學。三、 關于《〈論語〉選讀》的編排問題1、 初中教材中已經(jīng)有的〈論語〉篇章,高中《〈論語〉選讀》不再選入,避免重復;2、 注釋詳細,附帶翻譯,降低學習難度;3、 教材共15課,分成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類;3、每課后面都有相關的文章鏈接:第一課:“中華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第二課:“禮教思想之變本加厲”第三課:“中國知識分子:從政治到人生”第四課:“孔子的政治品格”第十四課:“中庸之道的內(nèi)涵”第十五課:“孔子的價值本源觀”《論語》進入語文教材,有特定的編排體系,當然,進入語文課程的《論語》,必有它特定的解讀角度。四、 解讀《論語》的途徑:解讀《論語》有不同角度,解讀途徑也是多樣。⑴從對人及人的生活的關懷角度來解讀:如:“節(jié)用而愛人”“仁者愛人”等⑵從政治(政治原則與社會治理)角度來解讀: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⑶從教育(教育原則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來解讀:如:“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等等。⑷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解讀:不僅包括《論語》對文學的看法與觀點,還可以分析《論語》的文學性、藝術性等。⑸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論語》中所反映的世界觀、人生觀等角度。⑹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解讀:除上述幾個角度而外,還可以從美學角度、從思想史角度、從史學角度等方面來解讀??傊?,解讀《論語》的角度很多,每個人讀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歡的方面。作為教學,我們應當注意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思想素質(zhì)入手,適當把握中國古代的文化、文學、教育、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以之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蝸戆盐蘸吞幚斫滩?。五?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尊孔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或者說應該過去了;反孔的時代也已經(jīng)過去了,或者說也應該過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為偶像而極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這樣就會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礙社會的進步。反孔就是對孔子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這也就違反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現(xiàn)在我們的任務是研孔、評孔,對孔子進行研究,進行分析,進行評論?!獜堘纺瓯M管對《論語》的解讀有不同的角度與途徑,但我想,對它的教學不能離開“語文”的基本理念來教學,特別是對正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就更應該如此。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應從“語文”的字、詞、句、段、篇等基礎做起。就《〈論語〉選讀》整本書的教學而言,我想,我們應把握如下幾個方面:(一) 教學目標設計:1,把握必要的實詞及虛詞的意義及用法;了解必要的古漢語句式;培養(yǎng)文言文翻譯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語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積累文言閱讀基本功明確《論語》所選篇章的思想意義,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并加強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習孔子的高尚人格和偉大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對學生從情感方面進行熏陶。4,了解孔子生活的時代背景,學會辨證地分析問題;——增強語文智力,培養(yǎng)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二) 教學要求:分“基礎要求”和“發(fā)展要求”?!盎A要求”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誦積累、常用文言字詞意義與用法的理解以及句段篇的翻譯、課文內(nèi)容的解讀等難度稍低的要求?!鞍l(fā)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論語》文化內(nèi)涵,探究傳統(tǒng)文化對人生和社會的影響及作用。(三) 教學建議:《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從語言來說,它是古代漢語,屬文言文;從形式上說,它是古代特有的語錄體散文文體;從內(nèi)容上說,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涵蓋范圍很廣。因此,《〈論語〉選讀》教學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教學內(nèi)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注意: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礎,文化內(nèi)涵的探究是結果。分說:一、二、三、四、十四、十五課備課設想一、這六課核心內(nèi)容的分布情況簡述:第一課:“為政以德”一一孔子的德政主張,即政治原則;第二課:“克己復禮”一一孔子的禮治主張,即社會治理主張;第三課:“待價而沽”一一孔子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屬自讀課文)第四課:“知其不可而為之”一一孔子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第十四課:“中庸之道”一一孔子的哲學思想,是孔子社會理想與人生理想的哲學基礎。第十五課:“敬鬼神而遠之”一一孔子的天道觀。(屬自讀課文)二對這六課教學的教學建議:1、 注意落實文言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夯實學生的文言閱讀基本功;2、 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原文,加強對原文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文言閱讀能力;3、 注意結合孔子所生存的時代背景,正確認識與評價孔子及孔子的思想;4、 注意引導學生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chǎn);5、 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他們認識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其智力。第一課:為政以德一【教學目標設想】理解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設想理由: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設想理由:對文言閱讀基本功的培養(yǎng);背誦重點語段。設想理由:著重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教學要求】(一)基本要求:背誦篇目:2.1、2.3、1.6章“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至“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部分。除此,還可加上13.6、2.19兩章。理由:常用,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重點掌握“必、用、社稷、相、國家、年、勸”等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齊”等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由: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去甚遠,屬于特殊詞語,但又是常用詞語。必: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用: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費用)相:今由與求也相夫子(輔佐)年: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災荒)勸: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努力)共: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通“拱”,環(huán)繞。)道: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導”,訓道)齊:齊之以行……齊之以禮(整治,整頓)詞語理解:“民免而無恥”“節(jié)用愛人”“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xiàn)代漢語與古漢語詞意義的區(qū)別)“禍起蕭墻”“分崩離析”“鳴鼓攻之”“既來之,則安之”(現(xiàn)今常用語)理由: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詞語間的區(qū)別。結合課文,說說孔子提出為政者的基本素質(zhì)是什么。理由: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發(fā)展要求正確地理解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理由: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則。較深地領會孔子所提出的“均貧富”的含義。理由:正確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承繼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三【教學建議】1、 理解詞語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條件,所以,除參閱課文注解外,對課本未加注解而學生不能解釋的詞語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語成為漢語成語或者熟語的,可古今參照,讓學生明白其意義。如:圍繞“為政以德”的內(nèi)涵而涉及到的為政者的基本素質(zhì)概念:德行、教化、誠信、平和、仁愛、秩序、重民、端正等。2、 學習要求里“發(fā)展要求”的內(nèi)容,諸如“正確地理解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較深地領會孔子所提出的'均貧富'的含義”,可以分條學習掌握。建議教師能夠觸類旁通,連類而及,把各段內(nèi)容統(tǒng)一在“為政以德”這個主題下。本章節(jié)中孔子講為政,講的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政治原則。如:道之以德,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薄白闶?,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四【課堂討論題目設計】討論問題一: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明確: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熬毟弧笔菑陌傩战嵌戎v的,“去食”是從為政者的角度說的。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diào)??鬃诱J為,于統(tǒng)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愛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為統(tǒng)治者的最根本的條件,這也體現(xiàn)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討論問題二:孔子的兩個學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們的“老板”,為什么有軍事行動要跑來告訴孔子?明確: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這兩位學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職帶兵的。季氏想吞并顓臾,他們參與其事。他們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們受孔子的影響,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內(nèi)心也覺得季氏這件事做得不對,但又認為季氏這樣做似乎也未嘗不可,因而沒有堅決反對,但又吃不準,于是兩個人來試探孔子的意向。討論問題三:孔子為什么反對季氏攻打顓臾?明確: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可伐;二是顓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顓臾乃社稷之臣,不當伐。第一點是從歷史上講的;第二點是從地理上講的;第三點是從政治地位上講的。討論問題四:孔子說“均無貧”這個是否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相同?明確:“均無貧”與“均貧富”含義不同。“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而“均無貧”則是孔子站在統(tǒng)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diào)和階級矛盾的主張;“均貧富”實際含義在劫富濟貧,強烈維護等級制度,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熬毟弧焙汀熬鶡o貧”的“均”詞典義都是“平”,但到了“均貧富”和“均無貧”這兩個不同的句子里,卻有不同的解釋。探究問題五: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治國原則是怎樣的?明確:孔子所講的為政,指的是政治原則。作為思想家與圣人,他是在提供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本章節(jié)中,孔子明確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身正”,則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次,沒有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薄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樣,孔子自然就反對武力征服,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苯y(tǒng)治者自身做出榜樣就是對百姓最好的教育。再次,為人之道即是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處群之道。不僅是雙方兼顧,實則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者與治于人者同是人,惟職責應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權愈大,則其職責愈重。故治人者貴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若不明斯義,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將使政事惟在于爭權位,逞術數(shù),恣意氣。覆轍相尋,而斯民日苦。五【寫作實踐】古代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diào)以法治國。治國以“德”為重還是以“法”為重?結合本課內(nèi)容,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能見仁見智,重德治也罷,重法治也罷。或者德法共用也好,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六【課時安排】3課時第二課:克己復禮一【教學目標設想】理解“禮”與“仁”含義及彼此之間的關系。設想理由:對文章主體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與虛詞。設想理由:對文言閱讀基本功的培養(yǎng);背誦重點語段。設想理由: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教學要求】(一) 基本要求:1、背誦12.1、3.1、16.2、13.3章。有條件的話,可加12.11、1.2、3.3等章。理由:常用,也是理解孔子禮治思想的核心篇章,增強學生的古文化底蘊。2、重點掌握“歸、希、奚、闕如、弟、期、目、諸、女”等詞語在文中的意義。歸: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贊許)希: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奚: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什么)子之愚也!奚其正?(哪里)闕如: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空缺,指留著不表示意見或不做處理)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敬愛兄長)有事,弟子服其勞(子弟)期: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延續(xù)的時間,時期)鉆燧改火,期可已矣(ji,整一年)女: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通“汝”,你)有條件的話,可加上:理解“君、臣、父、子”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古漢語中名詞活用為動詞與動詞活用為名詞的一些規(guī)律;把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等主謂倒裝的句式特點。理由:古漢語語言基礎知識。(二) 發(fā)展要求:明確“禮”與“仁”、“禮”與“孝”的關系。理由: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復禮、所主張的君臣關系與宋儒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理由: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正確并深刻理解孔子的禮治理論及禮治思想,批判地吸收并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思簭投Y為仁。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四【課堂討論題目設計】討論問題一: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明確:1,孔子認為,“禮”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nèi)核,這個內(nèi)核就是“仁”,即“仁”是“禮”的內(nèi)核。(17.11:“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3.3:“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12.1:“克己復禮為仁。一旦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說,孔子的“禮”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探究問題二: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明確:孔子在講君臣父子關系時講了兩面,不但對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對君主和父輩也有制約,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來,臣不臣,子不子的現(xiàn)象固然不能允許,君不君、父不父的情況也同樣應該反對。而宋儒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則把君臣父子關系片面化與絕對化,即只講臣子的義務,而不講君父的責任。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制度推向了極致。五【寫作實踐】孔子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边@與現(xiàn)代教育主張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什么矛盾?請聯(lián)系社會實際或個人實際,談談看法,寫一篇不少于200字。注意: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可能是見仁見智,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六【課時安排】3課時第三課:待價而沽(自讀課文)一【教學目標設想】理解孔子“待價而沽”的內(nèi)容實質(zhì)以及它的精神內(nèi)涵。設想理由: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包括文言語段的翻譯與理解。設想理由:對文言閱讀基本功的培養(yǎng);背誦重點語段。設想理由:著重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學習要求】(一)基本要求:要求背誦9.5、13.10、15.20、9.13、8.13、15.4等章。理由:平時常用,也是理解孔子禮治思想的核心篇章,增強學生的古文化底蘊。2、 重點掌握“沽、見、知、歸、與”等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并訓練文言標點。理由:古漢語語言基礎知識。沽: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賣掉)(9.13)見: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拜見)(3.24)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成n,出仕)(8.13)陽貨欲見(拜見)孔子,孔子不見(見面)(17.1)知: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通“智”,明智。)(17.1)歸: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kui,通“饋”,贈送)(17.1)與:歲不我與(等待)(17.1)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9.5)(參與)正確理解“篤信好學”“道不同,不相為謀”“歲不我與”等熟語。理由:常用語。正確理解孔子的處世態(tài)度。理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把握與感悟。發(fā)展要求1、 孔子積極入世態(tài)度的動機。理由: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孔子的處世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積極的人生觀??鬃友耘c行之間的關系。理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言與行關系。三【教學建議】1、 學習要求中“基本要求”的各項,力求學生在自覺的閱讀中實現(xiàn),教師可作適當?shù)囊龑А?、 學習要求里“發(fā)展要求”的內(nèi)容,可以分條學習掌握。建議教師能夠緊扣課文內(nèi)容引導,并把各段內(nèi)容統(tǒng)一在“孔子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這個主題下。本章節(jié)中,孔子說“待價而沽”,講的是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如: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天生德于予,桓魅(tui)其如予何?(7.23)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5.20)“沽之哉!沽之哉!我善待賈者也?!保?.13)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8.13)道不同,不相為謀。(15.40)“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吾將仕矣”(17.1)對于課文后面的解讀題目,可以作為師生討論的話題,討論思路可以參閱教師用書。四【課堂討論題目設計】探究問題一:孔子為什么熱心于仕途?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張有沒有矛盾?明確:孔子熱心于仕途有多方面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為如下幾點:1,“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即力求用世的態(tài)度,救世的自覺性。如9.5、7.23章。2,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如15.20章。3,從政的強烈自信。如13.10章。主要在第一點方面。這中力求用世的態(tài)度,比一般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探究問題二:結合孔子的生平,并結合本課所學,孔子在言與行方面是否統(tǒng)一?明確:從言方面來說,孔子是積極入世的;從行的方面來說,也更是積極的入世的,他一生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孜孜不倦地尋求施展抱負的舞臺。這種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探究問題三:如何理解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思想主張?明確:這是開放性的題目??赡軙霈F(xiàn)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五【寫作實踐】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強調(diào)言行合一,知行合一。但現(xiàn)代社會中并不乏言行不一之人。你對言與行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看待的?請以“言與行”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可能見仁見智。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六【課時安排】1課時第四課:知其不可而為之一,教學目標設想:1、 領會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設想理由: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2、 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設想理由:對文言閱讀基本功的培養(yǎng);3、 背誦重點章句。設想理由: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學習要求】(一) 基本要求:1、背誦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該章結束部分。有條件的話,還可增加14.21、14.38章。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的核心篇章。2、 重點理解并掌握“弒、之、諫、為、是、食、丈人”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由:古漢語語言基礎知識。弒:陳成子弒簡公(下位者殺上位者)之: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不告(的)諫: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匡正,挽回)為:“夫執(zhí)輿者為誰?”“為孔丘”(是)是:“是魯孔丘與?”曰:“是也。”食: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si,使吃)丈人:子路從而后,遇丈人(對老人的尊稱)3、 理解并默寫下列文言詞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熟語。理由:常用語。4、 明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理由: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二) 發(fā)展要求:1.初步了解古代隱士的處世方式和孔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理由:對課文內(nèi)容的橫向把握與理解。2.深刻領會孔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情懷。理由:與第三課相銜接。第一章:成子弒簡公。孔子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無門的情況下尚不放棄。教學時,可重點體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第二章:在接輿避而不見的情況下,孔子還想與之對話,從中可看出孔子主動尋求對話的態(tài)度。教學時,可重點理解“鳳歌”的含義,并抓住“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的細節(jié),特別是“趨”這個動詞的妙用。第三章:教學時,可抓住對話使學生理解隱者對社會現(xiàn)狀以及孔子作為的看法來教學。第四章:相當是一篇微型小說。教學時,抓住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領會丈人對子路的態(tài)度和孔子的感嘆。四【課堂討論題目設計】討論問題一:對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要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明確:“沐浴而朝”,表現(xiàn)了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味。反復申說“不敢不告”,反映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討論問題二:你對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影響。這是個開放性題目。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把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和犧牲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行為的目標是什么,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yè)和崇高理想。五【寫作實踐】根據(jù)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加以合理想象,擴寫,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說。注意:無論以那則材料為主,都應該表現(xiàn)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特征。六【課時安排】3課時第十四課:中庸之道一【教學目標設想】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內(nèi)涵。設想理由:對文章主體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理解并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設想理由:對文言閱讀基本功的培養(yǎng);語文基本功的培養(yǎng)。背誦重點章句。設想理由:著重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教學要求】(一)基本要求:背誦11.16、13.23、13.24、17.13等章除此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