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13_第1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13_第2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13_第3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13_第4頁
初中語文人教八年級上冊1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3唐詩五首

知識與能力

1.深入體會古詩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shù)特色。

過程與方法

1.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通過設(shè)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情感,背誦詩篇。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shù)特色。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xiàn)。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xiāng)。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jīng)》《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zhì)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背景資料

《野望》選自《王績詩注》。王績?nèi)胩坪笠悦貢≌执t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xiāng)。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此詩是崔顥游黃鶴樓有感而作。

3.知識鏈接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關(guān)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址黃鵠磯原為辛氏開設(shè)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酒店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黃鵠磯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說是有一個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yōu)閼涯钯M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guān)。

4.檢查預習

重難字

東皋(gāo) 犢(dú) 徙倚(xǐyǐ)

崔顥(hào) 萋萋(qī)

三、朗讀指導

停頓指導。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四、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歷歷:分明的樣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2.全詩翻譯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前昔仙人,早已駕乘黃鶴飛去;如今此處,空空留下此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歸還;時過千年,唯有白云飄蕩。晴川一旁,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夕陽西下,何處才是家鄉(xiāng)?長江煙霧彌漫,思愁油然而生。

五、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野望》一詩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作用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lǐng)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②表現(xiàn)了作者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黃鶴樓》一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二)精讀課文,內(nèi)容探究

1.《野望》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答案示例:兩聯(lián)運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頷聯(lián)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頸聯(lián)表現(xiàn)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xiàn),使靜謐的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diào)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2.《黃鶴樓》中詩人在最后感嘆“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答案示例: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觸發(fā)了懷舊、思鄉(xiāng)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三)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請從“景”與“情”關(guān)系的角度,賞析《野望》“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一聯(lián)。

答案示例: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2.《黃鶴樓》一詩中“此地空余黃鶴樓”和“白云千載空悠悠”中都有一個“空”字,試比較這兩個“空”字的意義(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第一個“空”可理解為空空蕩蕩,強調(diào)空間上的虛無。仙人駕鶴離去之后,兀立于蒼茫宇宙之下的黃鶴樓似乎已無所憑依,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感。第二個“空”可理解為空自徒然,強調(diào)時間上的邈遠。千載白云,空自飄蕩,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nèi)心的失落與惆悵。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1.《野望》一詩中詩人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答案示例: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而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2.《黃鶴樓》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lián)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答案示例:愁。全詩意境開闊,吊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lián)將鄉(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縈回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

(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結(jié)合《野望》一詩的內(nèi)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答案示例: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輾轉(zhuǎn)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

2.《黃鶴樓》前兩聯(lián)中出現(xiàn)了三個“黃鶴”、兩個“空”字,會不會顯得重復啰唆?試分析。

答案示例:不會?!包S鶴”一詞反復出現(xiàn),形成音節(jié)上回環(huán)往復的特點,使整首詩的開頭具有音韻美。第一次提到“黃鶴”,是起筆,沒有實寫,而是從傳說寫起,是過去傳說中的黃鶴(樓),是虛寫。第二次提到“黃鶴”,是緊接第一句并與之呼應,是實寫,是寫現(xiàn)實中眼前實際存在的黃鶴樓。第一、二句一虛一實相結(jié)合,加深了人去樓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黃鶴”,又是虛寫,實際上是首聯(lián)意思的進一步深化。“一去不復返”,是永遠不再回來的意象,是一種徹底的寂寞。下一句的“白云千載空悠悠”是實寫,但把這種感覺擴大到整個宇宙,引發(fā)人無盡的遐思。這四句雖三次用“黃鶴”,兩次用“空”,同時不合格律,但渾然天成,不著痕跡,給我們的感覺是流暢自然、聲韻協(xié)調(diào)、一氣呵成,毫無重復之意,亦無“拗律”之感。相反,此二聯(lián)已成為千古名句,為世代傳誦。詩人不僅沒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六)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據(jù)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記載: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傳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diào),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試比較《黃鶴樓》和《登金陵鳳凰臺》兩首詩的異同。

六、課堂小結(jié)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黃鶴樓》寫作者登上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思念家鄉(xiāng)的愁思。全詩起筆高聳,情感奔騰旋轉(zhuǎn),順勢起伏,以情寫景,以景寫情,情與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潛評價此詩“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七、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八、板書設(shè)計

野望

eq\b\lc\{(\a\vs4\al\co1(首聯(lián):寫詩人百無聊賴、彷徨的心情→抒情,\b\lc\\rc\}(\a\vs4\al\co1(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薄暮中所見景物→寫景\b\lc\{\rc\(\a\vs4\al\co1(近景和遠景結(jié)合,動態(tài)和靜態(tài)結(jié)合)),尾聯(lián):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悵惘之情→抒情))

黃鶴樓

eq\b\lc\{\rc\}(\a\vs4\al\co1(首聯(lián)—神秘傳說—敘事,頷聯(lián)—歲月易逝—議論,頸聯(lián)—登樓所見—寫景,尾聯(lián)—濃濃鄉(xiāng)愁—抒情))

吊古懷鄉(xiāng)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guān)的動人故事,都有渴望殺敵報國的仁人志士。其中有不少被寫進了詩篇之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王維(701—761),字摩詰,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擅長繪畫藝術(shù),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詩風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韻律和諧多變。其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給后代詩人以強烈的鼓舞和啟迪。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資料

《使至塞上》選自《王維集校注》。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前往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guān)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敘述作者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fā)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這在學術(shù)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于何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開元十二年(724),二說作于開元十三年(725),三說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根據(jù)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錢塘湖春行》選自《白居易集》,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蘇州刺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寫于長慶三、四年(823、824)間的春天。

3.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屬國(shǔ) 漢塞(sài) 逢候騎(jì)

燕然(yān) 荊門(jīng) 啄春泥(zhuó)

白沙堤(dī)

(2)詞類活用

①征蓬出漢塞(名詞作狀語,像飄飛的蓬草)

②山隨平野盡(形容詞作動詞,隱去)

③江入大荒流(形容詞作名詞,原野)

三、朗讀指導

停頓指導。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3.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四、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行的人。

孤煙:指烽煙。

長河:指黃河。

從:往。

大荒:遼遠無際的原野。

憐:愛。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初,剛剛。

暖樹:向陽的樹。

2.全詩翻譯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guān),路經(jīng)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guān)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2)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譯: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境內(nèi)游覽。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jié)成綺麗的海市蜃樓。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xiāng)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3)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云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筑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五、合作探究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詩,你能分別簡要概括每一聯(lián)的內(nèi)容嗎?

答案示例:首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寫景且蘊含感情,頸聯(lián)描繪出一幅經(jīng)典的畫面,尾聯(lián)敘事。

2.《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答案示例: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3.找出《錢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現(xiàn)早春的詞語,并加以說明。

答案示例:①“初平”說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剛剛漲平。②“早鶯、新燕”說明春季剛剛來臨,最早出現(xiàn)的黃鶯在爭搶暖樹,剛從北方飛來的燕子在銜泥筑巢。③“漸欲”說明野花逐漸開放,還不到姹紫嫣紅開遍大地的時候。④“淺草”說明春草初生,僅能遮沒馬蹄而已。

(二)精讀課文,內(nèi)容探究

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使至塞上》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畫面。

答案示例: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xiàn)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孤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渡荊門送別》頷聯(lián)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3.《錢塘湖春行》中,詩人最喜愛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讀末尾兩句)

答案示例: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相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贊嘆道:“這才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示例: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

2.《渡荊門送別》頸聯(lián)的描寫有何妙處?

答案示例: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

3.請賞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答案示例:這兩句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湖早春的嫵媚和生機。“亂花”“淺草”分別表現(xiàn)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漸欲”“才能”表現(xiàn)了春天的發(fā)展變化,這些詞語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四)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1.試歸納《使至塞上》的主旨。

答案示例:這首詩敘事寫景相結(jié)合。以大漠、秋天為背景,以征蓬、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為實體,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守邊將士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2.從尾聯(lián)來看,《渡荊門送別》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答案示例:不是,是告別故鄉(xiāng)。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懷著深情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xiāng),確實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說破。反而從對方寫來,說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這個遠別故鄉(xiāng)的人到楚地。

3.《錢塘湖春行》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示例: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對西湖的喜愛之情。

(五)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評價的認識。

答案示例:這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gòu)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上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tài)畢現(xiàn)。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2.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渡荊門送別》“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示例:詩的尾聯(lián)的妙處在于:詩人明明有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xiāng)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xiāng)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3.《錢塘湖春行》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從動植物的變化描寫季節(jié)特征,用詞準確而精妙,從中找出一處并進行品析。

答案示例:如“爭”生動反映出西湖早春黃鶯爭鳴活躍的熱鬧景象,又寫出春光給自然帶來的活力;如“幾處”照應“早鶯”,說明早鶯尚少,新燕不多,準確寫出了錢塘湖初春季節(jié)的特點和作者的喜悅之情;如“亂”“迷”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了湖邊五顏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紅,讓人眼花繚亂的早春之景等等。

(六)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使至塞上》是一首邊塞詩。我們再來看一首詞,再次品味邊塞詩的陽剛之美。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使至塞上》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chǎn)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chǎn)生的慷慨悲壯之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