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金元的統治》完美版統編版歷史1課件_第1頁
《遼夏金元的統治》完美版統編版歷史1課件_第2頁
《遼夏金元的統治》完美版統編版歷史1課件_第3頁
《遼夏金元的統治》完美版統編版歷史1課件_第4頁
《遼夏金元的統治》完美版統編版歷史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遼夏金元圖說歷史遼夏金元圖說歷史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中外歷史綱要(上)多元共輝,再造統一課程標準: 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fā)展和相關制度建設; 認識中華民族發(fā) 展的多元性; 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中外歷史綱要(上)多元共輝,再造1127-1279年916-1125年遼960-1127年南宋1115-1234年1038-1227年西夏金北宋 1206-1368年元1127年1279年1368年960年時空坐標1127-1279年916-1125年遼960-1127年南西夏遼北宋金西夏南宋元時空坐標西夏遼北宋金西夏南宋元時

2、空坐標階段特征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960-1368年) 第二帝國向第三帝國過渡整體特征:中國古代文明走向成熟。政治:民族政權對峙并立,元朝大統一; 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經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經濟的繁榮; 海外貿易更加發(fā)達。思文:市民階層擴大,市民文學涌現;文化高度繁榮; 三大發(fā)明完成并外傳,理學形成。階段特征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960-1368年) 整體特征:課堂預覽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qū)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fā)展的

3、歷史,特別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由原來的華夏形成了現在的中華,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體,才葆有了不斷攀升的原動力。 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課堂預覽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二、元的發(fā)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1.“分裂”:政權分裂政權民族建政時間 人物 都城遼西夏金916年 耶律阿保機 上京黨項1038年 元昊 興慶府女真1115年 完顏阿骨打 會寧府契丹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1.“分裂”:政權民族政權政治中心在北方統治區(qū)域由北向南不斷擴大時空觀念民族政權政治中心在北方時空觀念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

4、孕育的“融合”1.“融合”:制度融合政權制度遼西夏金總結備注因俗而治,設南、北面官模仿宋制,同時使用本民族官稱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猛安謀克制遼、西夏、金政權都學習使用漢族的政治制度,并且保持民族特色。 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1.“融合”:制度材料二: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儀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志一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南

5、、北面官制度的原因、特點、意義? 材料二從哪個角度反映了這個特點原因:各民族間在經濟、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意義:對漢族農耕文明的肯定和保護;利于契丹族向封建化、民族融合。官員服飾史料實證南、北面官制(遼)材料二: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到金代后期,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書省事”,開府置府,統領一路或數路的區(qū)域,這些機構當時叫作“行尚書省”,簡稱“行省”?!敬笤砍鲎砸捉洝按笤涨保菍o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贊嘆。1038年 元昊 興慶府職能:平時耕作,戰(zhàn)時選拔丁壯出征。無論女真之金

6、政權還是蒙古之元帝國,皆為56個民族大家庭之一員建立的政權,僅為政權之更迭,非文化之斷絕。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遼代大臣劉輝在其奏折中以遼為“中國”,稱“西邊諸蕃為患,士卒遠成,中國之民疲于飛挽”。民族政權政治中心在北方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fā)展和相關制度建設;崖山海戰(zhàn)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guī)模海戰(zhàn),此役標志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中國。行省劃分依據: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qū)劃,以犬牙交錯為主導,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zhèn)壓。性質: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元朝

7、的遼闊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猛安謀克制模仿宋制,同時使用本民族官稱(一套制度,兩套稱謂)史料實證一制二稱(西夏)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一套制度,兩套稱謂)西夏文到金代后期,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遷都:1153年,遷都燕京。猛安謀克制史料實證猛安謀克(金)【海上之盟】 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性質:女真族的軍事和社

8、會組織單位。職能:平時耕作,戰(zhàn)時選拔丁壯出征。特點: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效果:不僅節(jié)約了財政開支,而且保證了較強的戰(zhàn)斗力。“村落”+“兵團”遷都:1153年,遷都燕京。史料實證猛安謀克(金)【海上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1.“統一”:疆域統一1206年統一蒙古 1218年滅西遼 1227年滅西夏 1234年滅金朝 收復吐蕃 兼并云南 遠征亞歐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1.“統一”:疆域統一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1.“統一”:疆域統一: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1260年,忽必烈繼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1271年,國號大元,定都大

9、都。四大汗國在名義上尊元朝為宗主國?!敬笤砍鲎砸捉洝按笤涨?,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贊嘆。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 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秀夫負帝投海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1.“統一”:疆域統一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2.“交融”:制度交融修筑驛道,設立驛站、急遞鋪。 (1)驛傳制度驛站通行證“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欽奉虔敬,治罪”。 (2)行省制度中書省行中書?。ㄖ醒朐紫鄼C構)派官員駐地方形成:轄區(qū):見p57元朝形勢圖 行

10、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 元史百官志軍政大權集中【受制于中央】二、元的發(fā)展:“統一”中成長的“交融”2.“交融”:制度交融史料實證 到金代后期,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書省事”,開府置府,統領一路或數路的區(qū)域,這些機構當時叫作“行尚書省”,簡稱“行省”。蒙古在征服中原的過程中,沿用金代這一制度,作為戰(zhàn)時臨時措施。元世祖忽必烈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以行中書?。ㄓ袝r是行尚書?。┳鳛楣茌犘抡鞣貐^(qū)的行政機構,久而久之,這個機構所管理的地 域范圍也便以行中書省的名稱相稱,簡稱行省或省。 葛劍雄、李曉杰 疆域與政區(qū)行省制度源于金朝,元朝效仿。行省職能兼具軍

11、事和 民政,由中央派出戰(zhàn)時臨時機構轉變?yōu)榈胤阶罡咝姓C構,體現了各民族政權在制度上的相互學 習、借鑒和融合。形成:史料實證 到金代后期,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此外,行省官員還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行省劃分依據: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qū)劃,以犬牙交錯為主導,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zhèn)壓。影響:a.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b.是中國古代

12、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史料實證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中央-中書?。褐醒氲闹袝∠喈斢谠紫?,河北、山西、山東地區(qū)由中書省直接管轄。行省轄區(qū)廣闊,權力集中,統治效率較高。面對如此廣袤的領土,帝國又將如何統治?地方-行省制:行省其實是中書省的外派機構,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qū)廣闊,權力集中,統治效率較高。它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中央-中書省:面對如此廣袤的領土,帝國又將如何統治?地方-行 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

13、之,比于內地。 元史地理志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 (3)吐蕃: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4)西域: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5)臺灣:中國在臺灣附近島嶼設立正式建置的開始元朝邊疆治理的成功: 元朝的遼闊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2.“交融”:民族交融元承襲舊制又有新發(fā)展,對全國各地包括邊疆地區(qū)實施了長期穩(wěn)定統治。 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2.“交融”:民族交融 (6)民族關系: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 漢人畏兀兒蒙古人蒙古部落蒙古族 【四等人制】等級名稱民族一蒙古人蒙古族二色目人蒙古以外

14、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三漢人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四南人原南宋統治區(qū)的居民學習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元朝滅亡之后,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規(guī)律:漢文化接受程度越高的民族,地位越低。 忽必烈本人沒有種族主義者的征象,他只希望造成一種通過諸族之間的統治,而不使蒙古人因人數過少而吃虧。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交融”:民族交融 (6)民族關系: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遼宋關系:在遼宋關系相當的165年中,兩相和平時期為122年,其失和者僅為43年而已。 翁獨健 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宋夏關系: 1038年

15、開始雙方不斷爆發(fā)邊境戰(zhàn)爭,1044年議和。到1084年,宋夏再次交戰(zhàn),到1098年后雙方再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夏金關系: 共存110多年的共存關系中,11221123年邊境戰(zhàn)爭后議和。和平關系一直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認識1: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zhàn)爭,但和平交往是主流。歷史認識遼宋關系:在遼宋關系相當的165年中,兩相和平時期為122年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模仿宋制,同時使用本民族官稱中央的中書省相當于宰相,河北、山西、山東地區(qū)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它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該觀點實質是大漢民族主義或者

16、王朝中心論,應摒棄。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面對如此廣袤的領土,帝國又將如何統治?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因俗而治,設南、北面官模仿宋制,同時使用本民族官稱利于契丹族向封建化、民族融合。元朝的遼闊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爸袊弊钤绯霈F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之國”。(一套制度,兩套稱謂)行省劃分依據: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qū)劃,以犬牙交錯為主導,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zhèn)壓。夏金關系: 共存110多年的共存關系中,

17、11221123年邊境戰(zhàn)爭后議和。認識中華民族發(fā) 展的多元性;無論女真之金政權還是蒙古之元帝國,皆為56個民族大家庭之一員建立的政權,僅為政權之更迭,非文化之斷絕。到金代后期,為了處理地方的軍政,金中央政府便派宰臣到各路“行尚書省事”,開府置府,統領一路或數路的區(qū)域,這些機構當時叫作“行尚書省”,簡稱“行省”。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遼西地區(qū)的契丹腹地,此處發(fā)現的契丹墓葬反映的漢化是整體性的此地漢人墓葬中,部分高官墓呈現出強烈的契丹化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 馮恩學遼墓反映的契丹人漢化與漢人契丹化金朝在攻滅北宋的過程中,因為都城距中原太遠,于是在開封設立行臺尚書省。后在陜

18、西、山東和河北一帶設立行臺尚書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的地區(qū)陸續(xù)設置行省,作為因軍事行動的需要而代表中央的臨時機構。 謝魯元試論中國歷代政區(qū)制度變遷的特點如果說遼代漢人有“被動”接受契丹文化的地方,也只能舉出漢族寵臣接受契丹皇帝賜姓“耶律”一例其他方面的契丹文化,則完全是由漢族人主動接納或者民族交往中潛移默化接收的。 張國慶契丹族文化對漢族影響芻議認識2:少數民族政權多向中原政權學習政治制度,各民族更在發(fā)展中相互學習、交融。歷史認識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歷史認識“中國”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之國”。在中國古代長期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遼

19、代大臣劉輝在其奏折中以遼為“中國”,稱“西邊諸蕃為患,士卒遠成,中國之民疲于飛挽”。 閻鳳梧 全遼金文金代的統治者常以“中國”自居。金海陵王時,徒單太后就曾以“興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為由勸諫停止征戰(zhàn)。 據(元)脫脫等金史認識3:不斷交融的各民族共同建設了“中國”,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認識“中國”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之國”。在中國 它(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費孝通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經典史論 它(中華民族)的主流是

20、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百家爭鳴如今部分學者中流行“崖山之后再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zhàn)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guī)模海戰(zhàn),此役標志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中國。該觀點意指:此戰(zhàn)后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對此觀點,你如何看待?(試結合材料論述觀點)百家爭鳴如今部分學者中流行“崖山之后再無中華”的說法。崖山之役并非中華文化的斷層或消失,元朝繼承、吸收借鑒了大量中原文化。表明立場、態(tài)度或觀點反駁及論證進一步論證觀點揭示錯誤實質該觀點錯誤無論女真之金政權還是蒙古之元帝國,皆為56個民族大家庭之一員建立的政權,僅為政

21、權之更迭,非文化之斷絕。該觀點實質是大漢民族主義或者王朝中心論,應摒棄。參考答案崖山之役并非中華文化的斷層或消失,元朝繼承、吸收借鑒了大量中該觀點意指:此戰(zhàn)后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修筑驛道,設立驛站、急遞鋪。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遼代大臣劉輝在其奏折中以遼為“中國”,稱“西邊諸蕃為患,士卒遠成,中國之民疲于飛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后在陜西、山東和河北一帶設立行臺尚書省。遼西地區(qū)的契丹腹地,此處發(fā)現的契丹墓葬反映的漢化是整體性的

22、此地漢人墓葬中,部分高官墓呈現出強烈的契丹化傾向,甚至完全契丹化。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忽必烈本人沒有種族主義者的征象,他只希望造成一種通過諸族之間的統治,而不使蒙古人因人數過少而吃虧。“中國”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意為“中央之國”。1.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元承襲舊制又有新發(fā)展,對全國各地包括邊疆地區(qū)實施了長期穩(wěn)定統治。遼代大臣劉輝在其奏折中以遼為“中國”,稱“西邊諸蕃為患,士卒遠成,中國之民疲于飛挽”。因俗而治,設南、北面官遼史百官志一一、遼夏金的發(fā)展:“分裂”中孕育的“融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對此觀點,你如何看待?(試結合材料論述觀點)職能:平時耕作,戰(zhàn)時選拔丁壯出征。行省職能兼具軍事和 民政,由中央派出戰(zhàn)時臨時機構轉變?yōu)榈胤阶罡咝姓C構,體現了各民族政權在制度上的相互學 習、借鑒和融合。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