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_第1頁
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_第2頁
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_第3頁
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_第4頁
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魯迅對道家的回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內容提要:本文從?出關?、?起死?這兩篇小說的解讀入手,討論魯迅對道家的回絕,認為魯迅在小說中批判老莊,不僅作為“文明批評,而且與他對“立人課題的新探究有關,與他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及自我革命有關,因此是豐富的、復雜的、容易發(fā)生誤解的,需要認真對待之。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魯迅對道家的回絕是非常獨特和耐人尋味的。較之儒家和墨家,魯迅與道家的關系顯然更為復雜。對于儒家,魯迅早已“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1,自謂“孔孟的書雖然“讀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2。小說?出關?雖表達了魯迅對孔子“以柔進缺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肯定,但這只是相對于老子的“

2、以柔退卻而言,未必更具積極意義。實際上,魯迅對孔子的肯定完全可以消化于他對墨子的肯定和偏愛之中,在某種意義上,他對儒家價值的承當只是他承當墨家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而已。我們知道,墨可能出于儒,二者較之先秦諸子同多異少,都是“欲救世弊之法,但乎只表現(xiàn)于顯意識層面,是其思想中支柱性、“脊梁式的存在,不像道家那樣曾深化其骨髓、化為血肉“中過莊周、韓非的毒3。事實上,魯迅與道家發(fā)生關系的廣度、深度乃至曲折度,是其較具積極評價的“儒墨遠遠不能比的。這也說明了他批評道家思想人物的復雜性:其情感的喜歡、沉耽與理智的峻拒恰為一對矛盾。后來,魯迅雖然以回絕的方式最終完畢了與道家的糾葛,但這種回絕卻是通過自我的內部

3、交戰(zhàn)進展的,表現(xiàn)為一種“排毒的努力,因此往往不免于心智的某種撕扯和分裂。?故事新編?是魯迅“對于根深蒂固的舊文明施行襲擊4、進展“文明批評的產(chǎn)物,寫了不少形成中國傳統(tǒng)、塑造中國文化性格的“卡理斯瑪(harisa)型人物,從魯迅對這些神話、傳說、歷史上的英雄、賢哲的描寫中,我們自然可以考察他的評價及情感態(tài)度小說文本與文獻典籍之間思想價值的一樣或差異,或者藝術形象與人物原型之間的符合或不符,都能反映出他對中國傳統(tǒng)的褒貶和取舍。差不多可以說,?故事新編?中小說人物與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與魯迅對傳統(tǒng)思想和價值的承當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5。其中涉及道家思想人物的作品有兩篇:?出關?(1935年12月)關切于

4、老子思想的出路,?起死?(1935年12月)著眼于莊子哲學的困境。就寫作手法而言,?出關?比擬遵循經(jīng)典,對老子其人“只予鋪排,不加改動;?起死?那么對典籍本文進展了強烈變形,莊子成為一個被“只取一點來由,隨意點染6出的漫畫人物。這種差異“循規(guī)蹈矩和“恣意改寫的兩極表現(xiàn)在魯迅批評儒墨兩家思想人物時是不曾有過的。那么,我們該怎樣理解魯迅處理老子和莊子的不同?我們能說他對老子較多認同而對莊子較多排擠嗎?我注意到,在?出關?和?起死?中,魯迅筆下的老子和莊子,無論其變形程度如何,在作者的主觀命意與作品的客觀效果之間,在小說人物與小說原型之間,都存在著某種間隔 。這一現(xiàn)象是意味深長的,我想,它可能反映了

5、魯迅意識深處自我交戰(zhàn)的本質,以及他評估道家思想人物的兩難,但也可能涉及他從中國傳統(tǒng)中尋求新的“立人構圖討論一種關涉道德與事功、信念與責任、思想與行動之連動可能性的理論構造所遭遇的特殊問題和矛盾。本文想從這兩篇作品的解讀入手,提醒魯迅與道家思想人物的復雜關系及真實態(tài)度,捕捉并掃描他貫穿一生的“立人探究在其中的投影。我以為,在?故事新編?中,道家人物的活動如同儒墨人物的活動一樣,同樣表達為一種人作為社會歷史之主體進展價值實現(xiàn)的有意味的方法,蘊含著魯迅對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關系的觀點和考慮,其中思想與行動如何轉化以及互相支援是問題的焦點,是魯迅批評老莊思想、重估道家價值的入口和平臺。一、?出

6、關?的“關1935年12月,魯迅同時創(chuàng)作了?出關?、?起死?7,對道家思想人物及其價值進展集中清算??墒?,1936年1月?出關?發(fā)表后評論界的反響卻出乎魯迅的意料,它或者被視為“斥人,或者被看成“自況,魯迅不得不直言小說“其實是我對于老子思想的批評8,并專寫?出關的“關?(1936年4月30日)一文,就“作者的本意進展解釋:至于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松的實行者,老那么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要無所不為,就只好一無所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

7、無不為了。我同意于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于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但是,我自己閱讀這篇小說,對“自況說(批評家邱韻鐸的感受)卻也深有同感,尤其是如下表述:至于讀了之后,留在腦海里的影子,就只一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身影。我真切地感覺著讀者是會墮入孤獨和悲哀去,跟著我們的作者。9我們知道,魯迅是明確反對“自況說的。這是因為,假設把老子當作魯迅自己思想情緒的寄托者,會使讀者把批評者的價值觀與批評對象的價值觀混淆,從而遮蔽其批評老子思想的“本意。因此魯迅在此后致徐懋庸信(1936年2月21日)和?出關的“關?中,不斷強調他對老子的“毫無愛惜和“對于他并無同情10。但為

8、什么一篇旨在批評老子思想的小說會被人不斷地“誤為寄托了作者的“同情的自況?或者說,為什么“一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身影會比代表魯迅“本意的“結末關尹子的幾句話給讀者留下更深印象呢?筆者再三考較小說原文、魯迅的講解以及為他所不滿的邱韻鐸、徐懋庸等人的批評,仍感無法將所謂“自況的內容排除于小說之外。其原因并非如魯迅自己的反省,“這大約一定因為我的漫畫化還缺乏夠的緣故了或“是我的文字壞,不夠清楚的傳出本意的緣故11,我以為主要有兩點:一,小說選材與作者的立意之間存在構造性的矛盾;二,作者創(chuàng)作時對老子無意識的主體情感投射。下面分別說明。?出關?是由孔子“問禮于老子和老子“西出函谷這兩個故事構成

9、的,其本領前者來自?莊子?的?田子方?、?天運?、?庚桑楚?諸篇,后者采自?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但其直接來源卻是魯迅在東京留學時“從章太炎先生口頭聽來、“后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12的觀點。章太炎不尊孔子,在?諸子學略說?中曾將孔子“心術忌刻的一面盡情揭露13,魯迅“雖然也并不信為一定的事實,但仍把章氏“為了孔子的幾句話,作為?出關?中老子“西出函谷的理由。這樣,其飽含肯定性價值的“孔老相爭,孔勝老敗的思想圖景,就建基于章太炎否認性的“非孔觀點之上了,小說的選材與立意自然也就呈現(xiàn)出某種矛盾或分裂“非孔的事實卻被用來表現(xiàn)對孔子行為的肯定,有利于老子的事實卻被用來作“無利于老子14的思想批

10、評,這如何能不讓邱韻鐸等“起了有利于老子的心思15呢?而且,在小說對孔子的存心叵測和咄咄逼人的“以柔進缺中,老子的“以柔退走和“西出函谷,是無論如何都要激起讀者的同情弱者之心的。倘假設無視小說選材與立意方面存在的構造性矛盾,僅僅因襲魯迅的講解而把?出關?視為“無利于老子的具象的作品16,我以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出關?“有利于老子之處不僅在選材,還在于作者創(chuàng)作時無意識的主體情感投射這也正是所謂“自況說的由來。老子這個道家人物,確實會給人留下某種“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印象,帶著鮮明的魯迅式氣質和命運的特征。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以老子為中心組織起來的人物關系:無論與孔子的學派“相

11、爭,還是與學生庚桑楚的解頤答問,還是在函谷關與關眾的無奈糾葛,都與魯迅的個人生活太過于相似,使他在刻畫老子時無意識地動用了較多主體經(jīng)歷。比方通過孔子問禮,小說再一次盤旋著?奔月?中“逢蒙殺羿的主題,讓人聯(lián)想到高長虹及其他青年與魯迅這個“導師之間的恩怨糾葛;其中孔子的外柔內險、貌恭心倨以及隱然以“孔氏之徒遍布東夏的實力相威脅的手段,以及老子的學生庚桑楚們動輒“我們就和他干一下的神態(tài)口吻,也不免令人走入魯迅的日記和書信,與30年代的文壇政治發(fā)生聯(lián)想;即使到了函谷關之后,老子與關尹喜、巡警、書記、賬房等一千人的關系,也延續(xù)著其小說中“獨異個人被“庸眾包圍卻互相隔膜、不得理解的形式;甚至如其中“優(yōu)待老

12、作家、“發(fā)牢騷、鬧脾氣之類噱頭,也令人感知魯迅的個人經(jīng)歷在老子身上的投射。這些內容,或者凝聚為謹嚴的構造,或者內化為老子的心理動作,或者作為制約性的活動環(huán)境,或者被刻意強調,或者是信筆挖苦,普及于小說的組織肌理,而至于小說終篇,讀者感受到的不止是“對于老子思想的批評,而且變?yōu)椤耙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身影的特寫鏡頭了。這難道是魯迅小說的失敗嗎?我以為,在更深的意義上,?出關?的效果與魯迅的“本意之間的間隔 或矛盾,其實反映了魯迅思想和意識深處自我的某種對峙。在魯迅筆下,“孔老相爭中的孔子和老子,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有關思想與行動轉化的方法。通過老子其人,魯迅一方面突出與“實行者孔子“知

13、其不可為而為之、“事無大小,均不放松的對照,一方面批判其“無為而無不為、“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家特征,在“孔老相爭時讓“孔勝老敗,這是他基于原那么的理性選擇。但在情感上,魯迅深切感知的卻是老子的內心,而與他所肯定的孔子間隔 甚遠17。雖然他最后試圖通過關尹喜們的議論和嘲笑對老子思想進展批判,但由于其無意識的主體情感投射在前,有意識的批評責難在后,其效果便不免大大地打了折扣。這從小說本意在挖苦,但實際效果卻不免于抒情中也可得到印證。那么,這是否就一定不利于魯迅對于老子思想的批評呢?當然不是。因為即使把老子看成一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把他置于魯迅小說“孤獨者所謂“把自己也燒在這里面

14、的人物隊列中,我們也仍然可以感知他對老子的真正批判。只不過這種批判不是?故事新編?式的否認,而是近于?在酒樓上?、?孤獨者?乃至?奔月?的自我批判和寄托而已。理解這些內容不必一定要聯(lián)想到?吶喊?、?彷徨?中的狂人、夏瑜、呂緯甫、魏連殳等形象,單與?故事新編?中的女媧(?補天?)、羿(?奔月?)、黑色人(?鑄劍?)等肯定性形象相比擬,我們也能知道老子的問題出在哪里:其作為社會歷史主體之能動性的匱乏所謂“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空談、“以柔退走等等正是以“立言為要事和能事的中國知識人的通玻因此,盡管魯迅對他有同情,有內在的體認,甚至于無意識地主體投射至近乎“自況的程度,但其“以自隱無名為務18的治學

15、乃至自足于“作大言而不涉行動的“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傾向,仍促使魯迅對這種將“一事不作合理化的“無為思想進展批判,對只滿足于“立言的“徒作大言的傳統(tǒng)“立人道路進展揭露。?吶喊?、?彷徨?中的“孤獨者其實是現(xiàn)代版的“欲救世弊的“志士19,其“行動與主張是高度統(tǒng)一的:他們一旦有了覺悟,便立即要“勸轉了別人,“改變舊有的吃人心思(如狂人);或者被捕之后仍煽動牢頭造反(如夏瑜);或者有志難伸,在社會不斷碰壁之后陷入對“敷敷衍衍生活的懊悔無奈和頹唐之中(如呂緯甫);或者連維持自我、維持內心的獨立和完好做一個“獨頭繭都不能,最后只能自戕、墮落(如魏連殳)但無論他們的人生軌跡如何,這些人的“行動都是對其

16、“主張的落實,思想與行動是連帶著和連動著。倘假設有人竟“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出現(xiàn)思想與行動的別離或反動,那便成為深沉的、具有豐富社會和心理內涵的悲劇(如呂緯甫、魏連殳)。在他們那里,什么“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談,什么“以柔退走、“無為而無不為,統(tǒng)統(tǒng)是沒有的。他們的思想與行動表達為一種“救世的積極作為和言行一致的能動構造,或者大方犧牲,或者激憤抗議,或者消沉自責,或者被迫墮落,無論結果如何,較之老子將“以柔退走合理化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守雌哲學,卻恰為鮮明對照。在?故事新編?中,與老莊等否認性人物形成對照的肯定性人物,其實不止是?出關?中“以柔進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實行者孔子,

17、更重要的還有如禹(?理水?)、墨子(?非攻?)以及黑色人“宴之敖者(?鑄劍?)之類墨家人物。他們才是魯迅衷心喜歡、真正心儀的行動英雄。那么,對魯迅批判老子終究該怎樣看,我們能否把它視為魯迅對自己的一種批判呢?我想,作為一種思想的可能性和矛盾性構造,不管是取向相反的“孔老,還是積極作為的“儒墨,它們在魯迅的精神中一直就存在著:它有時叫“莊子和韓非(“隨意和“峻急20),有時叫“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起伏消長21,有時叫“戰(zhàn)斗和“休息木山英雄曾分析魯迅“說到自己時那種對偶的形式,進而發(fā)現(xiàn)“通觀他的一生,到處可以見到這種兩極性的東西以及搖擺于兩極之間的精神運動22。其中還特別提到蟄伏于其精神深處的墨子

18、和老子“前進與回憶、“積極行動和超脫通達的兩種欲望的對立:我覺得通過楊朱與墨子、莊周與韓非等相對照,除表現(xiàn)了魯迅思想中前進與回憶之間的矛盾之外,也似乎不斷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上還有積極行動和超脫通達的兩種欲望的對立。借用?故事新編?中的形象來說,其中真誠的到處奔波的非戰(zhàn)論者墨子(?非攻?,1935年)和在孔子的“偽詐面前無可奈何地逃遁的老子(?出關?,1935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種為道家所發(fā)揚光大的消極的精神,在魯迅那里是一種“體驗性的存在,因此說老子和墨子一樣,作為魯迅自我(之消極性/積極性)的或一代表,各居于其行動之軸的一端該是毫無疑問的。有學者更認為,老子“失敗主義的行動取向雖然“站在和

19、墨子相對的位置上,但他“并沒有失去行動者的面目,其選擇“走流沙也可視為一種“不走官途的積極意志的反響23。老子的“走流沙和“無為,在?出關?中雖遭到魯迅強烈的否認,但透視其精神的根柢,我們卻會發(fā)現(xiàn),二者因共享一個出發(fā)點而互相纏繞、矛盾地共生于魯迅自我的深處。假設我們可以把孔墨和老莊的對峙視為植根于魯迅內心的行動哲學的兩極化,那么木山英雄關于“孔老相爭中老子“退卻之意義的分析就不能不是一針見血的:成功的可能性,在由精神的原理發(fā)出的韌性的戰(zhàn)斗中。原來感到無望,缺乏信心是實情。對抗的第一聲就是最初成功的起點,換句話說,就是不得不到達從百分之百失敗的點出發(fā)的狀態(tài)。他(指老子筆者注)的戰(zhàn)斗特點是:一是由

20、于在自己孤立失敗的痛苦中堅持,所以就把這種精神作為戰(zhàn)斗的根據(jù)和原動力;二是由于片刻的躊躇和退卻也很有可能導致完全崩潰,所以必須決然決然地切斷退路,維持這種緊張的局勢。24由于老子的退卻仍保持了對“相爭這一緊張局勢的堅持,因此在精神原理的層面上,“徹底失敗的積極性的老子和以成功為目的完全成功的墨子,就呈現(xiàn)出類同的特質,“戰(zhàn)斗從兩個相對的方面被完全地展示出來。言行一致是魯迅文學出發(fā)點的希望,然而這一愿望卻被墨子、老子適應了。25因此,老子和孔墨之爭,就思想與行動的連動轉化而言,其差異與其說表如今“說與“做的層面,不如說表達在“說什么和“怎么做的層面。當魯迅無比深化地對它們進展“省察的時候,老子和孔

21、墨的矛盾其實已經(jīng)內化為魯迅自己的矛盾,成為其思想中構造性緊張的來源之一。我想,既然我們無法把二者從魯迅的思想中別離,那么,把?出關?對老子思想的批判視為魯迅自己的某種獨特的“自我批判,在邏輯上還是可以成立的。二、兩個莊子不過,盡管老子可視為魯迅的某種不自覺的內在自我,但對其“以柔退卻和“徒作大言的“空談,魯迅畢竟是明確回絕的,這一傾向開展到極致,就成了魯迅對莊子哲學的批判措辭更嚴厲,姿態(tài)更決絕,手法更漫畫化。在?出關?中,老子其人較之典籍中的形象其實還算比擬貼近,這似乎說明,當魯迅把老子“無意義的價值撕破給人看時,他對老子的價值是否完全無意義還不能作出簡單的斷語,但在?起死?中,魯迅批評老子思

22、想時所表現(xiàn)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之間的矛盾消失了,莊子這個道家學派的二號人物被刻意改寫為一個道士、徹底“漫畫化了。這樣一來,固然防止了像?出關?發(fā)表后所遭遇的“誤解,但同時也使魯迅與莊子本來復雜的關系變得過于簡單了:他中過“莊周、韓非的毒,對莊子的喜歡和理解更甚于老子,但?起死?卻并未表達出這些內容。事實上,如同有兩個不同的孔子一樣,魯迅筆下也有兩個不同的莊子:一個是?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涉及的作為歷史人物存在的莊子,那個“其文那么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26以及“蔑詩禮,貴虛無,尤以文辭,陵轢諸子27的“超世抗俗的先秦哲人;一個那么是作為共時現(xiàn)實參與社會文化進程、與中國國

23、民劣根性有著深化因果關系、堪稱現(xiàn)代“偽士鼻祖的負面思想形象。對于?起死?中的“莊子與典籍中的莊子的不同,以及?起死?中魯迅對?莊子?文本意義的成心曲解,錢碧湘在?魯迅筆下的兩個莊子?28中曾作過準確細致的辨析,認為魯迅史筆下的莊子與文筆下的莊子,“那精神的相距之遠,更甚于叭兒之于老聃29。事實確實如此,?起死?中的莊子不過是一個身披道袍、混雜道家/方士思想、以“上朝廷求取功名為榮、能把一切思想、學說、主義、名目變得合于私利的“偽士形象而已。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中國,莊子一般被看成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抗俗超世的大思想家,郭沫假設更把他視為表達五四精神的“個性解放的象征,其特立“抗俗的一面所謂“蔑

24、詩禮,貴虛無不僅與魯迅心儀的嵇康、阮籍之類魏晉人物有著精神血緣,而且與魯迅早期的“立人建構對所謂“精神界之戰(zhàn)士(尼采、易卜生、克爾凱郭爾)、“摩羅詩人(拜倫)等的肯定也存在著價值的類同,但魯迅為什么要對莊子思想的積極方面視而不見30,偏偏揪住其消極方面大做文章呢?我以為,這可能與兩個問題有關,一是魯迅曾深化“虛無及“無為這一曾困擾過莊子的問題,并以自己的痛苦體驗和考慮,作出了不同于莊子的答復31,這可以解釋魯迅留日時期的“立人構圖中為什么會無視莊子思想的積極作用。一是與魯迅對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思想的負面作用持獨特看法有關,這可以解釋魯迅為什么會那么重視莊子思想的消極作用。由于第一個問題將在后面

25、展開討論,所以,我想先討論第二個問題。一般而言,統(tǒng)稱為道家的知識大致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老子強調的統(tǒng)治方略和處世術,一是莊子追求的獲取個體內在自由等的方法,一是從中生發(fā)出來的由“善生、“養(yǎng)生而至于“外死生、“求仙的道教迷信。三者雖然同源,但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道教迷信,作為道家思想的庸俗化和宗教形態(tài),它以民眾的信仰為通道,以感性蠱惑為訴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著中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與普通中國人的精神發(fā)生著聯(lián)絡。早在留日時期考慮“改造國民劣根性問題時,魯迅就覺悟“中國根柢全在道教32,主張關切“道士(方士)思想對于中國國民根性的影響。后來,他更把現(xiàn)代中國人的種種問題諸如阿Q之“精神成功法、方

26、玄綽之“差不多說、“無是非觀、“無特操的“偽士現(xiàn)象、“把一切當成戲劇看的“看客現(xiàn)象、游戲人生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都與道家思想的負作用聯(lián)絡起來考慮。30年代他對林語堂等?論語?派小品文“玩玩鬧鬧,尋開心本質的批評,以及參與?莊子?與?文遜的論戰(zhàn)等,都隱含著他對道家的“峻急和不“隨意。?故事新編?中,?補天?這篇關于中國文明“緣起的寓言,也涉及對口吐“金玉的粉末之“學仙的道士以及秦皇漢武希冀“長生的道教信仰的挖苦。在學理上,魯迅當然明白道家思想與道教的不同,也理解道家思想與道士(方士)思想的差異33,但在理論上,魯迅又體認到道士(方士)思想其實就是莊子思想的世俗形態(tài),現(xiàn)代中國人精神、日常生活中的幾乎一

27、切消極現(xiàn)象都與它有關,因此在旨在展現(xiàn)莊子哲學困境的?起死?中,魯迅便把莊子“道士化34了。這也就是?起死?中莊子形象的由來。因此,?起死?中魯迅對“莊子的回絕實際上只是對道士(方士)思想的回絕,對“莊子哲學的批判實際上只是對道士(方士)思想的批判。魯迅筆下的莊子只是一個被功能化了的、被世俗利用的思想形象而已,既非真實客觀的學術性形象,更非忠于古代典籍的歷史化形象。郭沫假設?莊子與魯迅?不懂這個,還特別指出魯迅描寫莊子的不合原文,其實我看魯迅倒是有意為之的。因為他處理的并非莊子思想的事實,而是莊子思想的世俗價值。那么,這個“道士化的莊子與魯迅自我的聯(lián)絡如何呢?前面曾提過,魯迅與道家的糾葛主要是在

28、自我的內部發(fā)生的,他對道家的回絕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排毒的努力。較之?出關?之寫作動機與作品效果之間的間隔 ,?起死?的寫作動機和客觀效果似乎是高度統(tǒng)一的,魯迅并未給我們以任何作文章的“破綻。這種批判的嚴謹性似乎意味著魯迅對莊子“排毒的成功。但我想,它也許只是魯迅對莊子區(qū)隔的成功而已:他在區(qū)分了莊子的思想事實與世俗利用的同時,是否在心中還保存了一個“去毒后的莊子呢?這個莊子隱藏在魯迅的文章辭藻中,流露在魯迅的超越性和執(zhí)著性相扭結的精神氣質中它才是跟魯迅的自我繼續(xù)發(fā)生關聯(lián)之處吧!總之,僅僅文學方面的贊辭并缺乏以道盡魯迅跟莊子的積極聯(lián)絡,甚至魯迅自己的判斷也未必就能窮盡其與莊子關系的全部真實的。其實,

29、魯迅與莊子聯(lián)絡最深化的地方并不在對道士(方士)思想的批判,而在于他對“虛無問題的討論正是這個“黑暗的領域跨越幾千年把魯迅的自我、生命、哲學跟莊子的考慮對接了起來。“虛無問題之于魯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分布為經(jīng)歷,凝聚為思想,而且處于生命的核心地位。周作人、竹內好、錢理群等對其與魯迅的思想與文學的關系各有中的的論說。不過我這里關注的,不是魯迅對“虛無的體認、深化及無奈、絕望這些跟莊子相通的地方,而是魯迅對“虛無的脫出正是它,區(qū)分了魯迅與莊子。對于莊子的“虛無,魯迅有所謂“自無為入于虛無35的說法,把它與老子的“無為聯(lián)絡起來考慮,說明他是執(zhí)著于思想與行動的連動問題來估價其意義的。在感覺“惟

30、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36的?彷徨?、?野草?時期,魯迅左沖右突,其思想既為“黑暗與虛無充滿,其行動復不能獲得方向感和目的性;他雖聲稱“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37,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這是他觀念上的收獲。而在詳細可感的情感、生命領域,魯迅的“虛無感卻是跟他的“絕望感、“彷徨感這些關涉行動的情緒相聯(lián)絡的,他在努力求證“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一樣的同時,其行動的“無為、無意義卻在加深著他的“絕望和“彷徨。是安于“虛無還是走出“虛無?是停于“絕望還是對抗“絕望?正是執(zhí)著于人得“走出、得“對抗、得不斷行動不僅作為思想主體而且作為行動主體而行動的觀念本身

31、,使魯迅最終有別于莊子。到他寫作?起死?時,“虛無問題已不再是他思想的主軸和根本苦惱,他已毋須再自我消費許多“絕望以供自己“對抗了。其有思想支援的“行動也因與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聯(lián)絡而獲得了方向和歷史。此時魯迅對莊子的觀照,因此就充滿一種辭別了“舊我的明快和力量:他不僅成功地區(qū)隔了莊子的思想事實和世俗價值,而且以過來人的視點返觀莊子的“虛無問題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連接著莊子與魯迅的那條思想臍帶已經(jīng)通過其自我更新而脫落。與此相對應的是,在魯迅一向關注的“立人精神脈絡中,那么另外出現(xiàn)了像禹(?理水?)、墨子?非攻?)等“中國的脊梁這類莊子哲學的反題人物,他們以跟莊子毫不相干的“埋頭苦干和“拼命硬干,救正著

32、根源于道家智慧的趨利避害、不譴是轉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非、不講原那么、徒作大言等等國民劣根性,映照著魯迅自我的另一種昂揚的相貌,從而與“出世導向的道家價值觀絕然而別。三、結語魯迅對道家的回絕是明確的,也是復雜的。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它與魯迅“文明批評的使命承當有關,而且與魯迅內在的自我更新、自我改造以及自我革命有關。魯迅通過?出關?起死?的寫作來清理老子和莊子的價值,把他們綁定在思想與行動之軸來褒貶取舍,既為了確立一種新的有關人的理想的新景觀,同時也跟道家的關系作了了斷。?故事新編?中,魯迅回絕老莊是與肯定孔墨同時進展的,涉及其新“立人建構中道德與事功、責任與信念、思想與行動之連動可能性的問題

33、儒、墨、道思想人物分別對應其中,是因為他們作為中國問題或中國希望之源,帶有方法的意義。魯迅清理它們,既是清理歷史、文化、自我,同時也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再出發(fā)的新基點。注釋:1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頁。2魯迅?墳寫在墳后面?,?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頁。3同上。4魯迅?兩地書八?,?魯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頁。5參見筆者?道德與事功:魯迅對于儒家思想的批判與承當?,?魯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011期連載。6魯迅?故事新編序言?,?魯迅全集?第2卷,

34、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頁。7同時創(chuàng)作的還有?采薇?,處理所謂“隱士思想。一般而言,隱逸義涉出世,多與道家精神相近;但伯夷、叔齊的作為,旨在維護“禮的秩序,其意義和奉獻卻多是儒家的,所以魯迅置其于儒家思想的脈絡中進展處理。詳見筆者?道德與事功:魯迅對于儒家思想的回絕與承當?。8魯迅?36022l致徐懋庸?,?魯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頁。91936年2月21日?時事新報?每周文學?第21期。10魯迅在致徐懋庸信中的解釋與?出關的“關?中的解釋幾乎一模一樣。前者是:“我對于他并無同情,描寫上也加以漫畫化,將他送出去。后者是:“于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

35、毫無愛惜。11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頁。12魯迅在東京聽章太炎講課,一般認為始于1908年7月。據(jù)周作人回憶,“聽章太炎先生講:?說文?,是一九八至九年的事,大約繼續(xù)了有一年少的光景。(?知堂回想錄?,三育圖書1980年11月版,第215頁,香港)但章氏?諸子學略說?早在1906年就已發(fā)表,因此魯迅所謂“后來他寫在?諸子學略說?中的“后來可能是誤記。此外,“從章太炎先生口頭聽來一句也所指不明,不知是否指聽講章氏的?說文?課,只是在?說文?課上聽到其對諸子的批評似乎有點奇怪。據(jù)周作人回憶說,“?說文解字?講完以后,似乎還講過莊子,不

36、過這不大記得了。假設是指在此時,那時間就更對不上了。我想也許是在他們聽講?說文?之前,當時章太炎在東京一面主持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一面辦國學講習會,在留學界很有影響。但即使如此,似也不可能早于1906年。13章太炎?諸子學略說?(?國粹學報?第二年第四冊,第20期,1906年)謂“孔子問禮老聃,卒以刪定六藝,而儒家亦自萌芽、“雖然老子以其權術授之孔子,而征藏故書,亦悉為孔子詐齲孔子主權術,乃有過于老子者。孔學本出于老,以儒道之形式有異,不欲崇奉以為本師而懼老子發(fā)其覆也,于是說老子曰: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涕(意謂已述六經(jīng),學皆出于老子,吾書先成,子名將奪,無可如何也。)老子害怕

37、,不得不屈服其請。逢蒙殺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胸有不平欲一舉發(fā),而孔氏之徒遍布東夏,吾言朝出,領袖可以昔斷。于是西出函谷,知秦地之無儒,而孔氏之無如我何,那么始著?道德經(jīng)?,以發(fā)其覆。借令其書早出,那么老子必不免于殺身,如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氏之門,三盈三虛,尤以爭名致戮,而況老子之凌駕其上者乎?嗚呼!觀其師徒之際,忌刻如此,那么其心術可知,其流毒之中人亦可知也。14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頁。15同上。16同上。17木山英雄也認為?出關?中魯迅“在表達孔子的言行時是對孔子和儒家持反感態(tài)度的,其中的厭惡情緒溢于言表。見?莊周韓非的毒?(程麻譯),?魯迅研究?1984年第6期。18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19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老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