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大綱中文名稱: 中國哲學史(上、下)英文名稱: Chinese Philosophy課程類別: 主干基礎課開課院系: 哲學系學 分: 2學 時: 4 周開課學期: 秋季、春季中國哲學史課程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已經(jīng)有90多年的歷史。哲學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學哲學門,成立于1912年,兩年之后開始招生,課程以中國哲學為主。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當時沿用的仍然是舊的經(jīng)學觀念,哲學和歷史的意義都比較缺乏。幾年之后,胡適到哲學系講授中國哲學史,在西方歷史和哲學觀念的影響之下,寫出了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奠定了現(xiàn)代意義上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基本思路。20年代后期,馮友蘭也曾在哲學系講授中國

2、哲學史,其講義構成了后來印行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的基礎。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馮友蘭、張岱年、湯用彤、朱伯昆、任繼愈等都集中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新的環(huán)境之下,中國哲學史課程也開始重新設計,馮友蘭、張岱年等開出了在新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哲學史課程。50年代,中國哲學史課程的教學大綱發(fā)表于新建設雜志,很長時間內(nèi)成為全國大學講授該課程的參照體系。60年代,由任繼愈主編,北大哲學系學者為主,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在張岱年主持下,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也編注了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匯編(全8冊)。馮友蘭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并撰寫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先秦和兩漢部分。1972年,由湯一介先生主持

3、,中國哲學史組編寫了中國哲學史教材討論稿(上、下),以及中國哲學史資料輯要。70年代后期,在樓宇烈主持下,全面修改中國哲學史討論稿,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署名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同時,由朱伯昆負責,中國哲學史教研室還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中國哲學史再次全面修改,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并被評為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國哲學史課程是北京大學主干基礎課。其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哲學從先秦到清代的發(fā)展線索,使學生對古代中國哲學傳統(tǒng)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哲學是智慧之學,中國哲學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理論思維發(fā)展的歷史,所以課程內(nèi)容的設計,以有效地反映這

4、一主題為目的。我們以哲學問題為基本的框架,如宇宙論、知識論等,以概念、命題為基本的對象,通過清晰地講授,力圖揭示中國哲學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就課程內(nèi)容的設計而言,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經(jīng)受到僵化教條的影響,顯得有些生硬。同時也存在著不加分析地用西方哲學問題取代中國哲學問題的情形,妨礙對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正確理解。近20年里,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越來越注意對于中國哲學精神和特點的把握。我們把這些研究的進展體現(xiàn)到教學內(nèi)容的改變之中,比較注重對中國哲學自身特點的理解和體會。力圖重建中國哲學自己的問題,以及中國哲學自身的概念范疇系統(tǒng)。這當然不是排斥西方哲學的模式,事實上,我們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經(jīng)常注意

5、從中西哲學對比的角度來思考哲學問題的共性和個性,以了解人類思維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和中國理論思維的特點。中國哲學史是一門基礎學科,但中國哲學本身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學習中國哲學的過程,既是理論思維的鍛煉過程,又是精神境界提升的過程。在講授中,我們針對中國哲學的這個特點,特別注意把知識傳授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比如儒家,就是一個特別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學派,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對于人的本質(zhì)的一種理解。對于中國哲學來說,學問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哲學主張和生活是一致的,我們也很注意介紹哲學家和他們的哲學式生活。所以中國哲學的學習經(jīng)常會引起學生的某種親切感,覺得和自己的生活很近,并有意識地在生活

6、實踐哲學道理。我們有時候會組織學生參觀和哲學家有關的遺跡,在懷古之中加深對中國哲學知識的把握和理解。歷史沿革:中國哲學史課程是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的一個傳統(tǒng)特色課程,也是哲學系歷史最悠久的課程,其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學內(nèi)容凝聚著中國哲學教研室?guī)状鷮W人的心血。早在1914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門”的專業(yè)教學中,講授中國哲學史的教授有陳黼宸、馬敘倫、陳漢章、胡適。當時胡適的“中國哲學史”課及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是現(xiàn)代學術方法應用于中國哲學研究的開端,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現(xiàn)代意義上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基礎。知名學者陳鐘凡、馮友蘭、顧頡剛等,當時都曾研習這一優(yōu)秀課程。20世紀20年代

7、以后,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湯用彤、容肇祖等人紛紛應邀來北大哲學系任教,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為完善中國哲學史的課程內(nèi)容,提高研究水平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馮友蘭開設的中國哲學史課程在青年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并成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抗戰(zhàn)期間的西南聯(lián)大,馮友蘭開設的中國哲學史和史料學課程將思想研究與原典講讀相結合,是中國哲學史的課程教學上的一大突破。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以后,經(jīng)北京大學校長批準,北京大學哲學系成立了中國哲學史組,馮友蘭出任組長,朱伯崑任秘書。1954年正式成立了中國哲學史教研室,馮友蘭任主任,朱伯崑任秘書,后張岱年任副主任。這個

8、時期,在新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馮友蘭和張岱年開設了新的中國哲學史課程,其教學大綱發(fā)表于新建設雜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全國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參考體系。1957年,中國哲學教研室推動了關于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討論,在全國產(chǎn)生重大影響。1961年,高等教育部組織學者進行教材編寫。當時教材編寫組以中國哲學教研室學者為主,參加者有馮友蘭、任繼愈、孔繁、湯一介、鄧艾民、盧育三、樓宇烈等。他們共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全四冊)、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匯編、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歷代哲學文選等等。這些教材為推動中國哲學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獲得社會廣泛的好評?,F(xiàn)在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兩本教材,

9、是“文革”以后,由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guī)状藥捉?jīng)修改后的成果。1972年,由湯一介主持,張岱年、朱伯崑、鄧艾民、孔繁、樓宇烈、鄒本順編寫了中國哲學史討論稿和中國哲學史資料輯要,成為中國哲學史教學的主要教材。1980年樓宇烈主持全面修改了中國哲學史討論稿,該書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朱伯崑負責了對中國哲學史資料輯要的修改,改名為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參加的學者有湯一介、李中華、魏常海、王守常等人。2001年,中國哲學史由許抗生、陳來、李中華、張學智、王守常、王博、楊立華等學者修訂,最終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北京大學哲學教材系列”之一?,F(xiàn)在,中國哲學史課程由李中

10、華、張學智、王博三位老師負責。他們在繼承中國哲學教研室的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今本科教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幾代學人嚴謹?shù)膶W風、深邃的思想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追求。目錄基本目的課程大綱詳細大綱考核辦法習題思考基本目的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國哲學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演變的基本線索、規(guī)律和內(nèi)容;介紹中國古代主要哲學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繼承關系和思想異同;評述中國哲學基本范疇的發(fā)展演變特點及其與文化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回到頂部課程大綱:一、 導言二、 孔子三、 老子四、 墨子五、 孟子六、 莊子七、 惠施和公孫龍八、 易傳九、 荀子十、 韓非子十一、董仲舒十二、漢代的經(jīng)學十三、王充十四、王弼十五、阮籍與嵇康

11、十六、裴頠與歐陽建十七、郭象十八、慧遠與僧肇十九、道教哲學二十、隋唐佛教二十一、經(jīng)學與儒家二十二、周敦頤與二程二十三、張載二十四、朱熹二十五、陸九淵二十六、王守仁二十七、羅欽順與王廷相二十八、李贄與方以智二十九、王夫之三十、顏元三十一、戴震回到頂部詳細大綱:中國哲學史 教學大綱一、導言哲學與中國哲學、 哲學與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的歷史二、孔子孔子與儒家、秩序與禮、仁、中庸、天命、君子與圣人三、老子老子與道家、天道與道、反與弱、無為與自然、儒家價值的批評四、墨子墨子與墨家、兼愛與“仁”的反省、尚賢與尚同、非樂與節(jié)葬、天志與明鬼、三表五、孟子孔孟之間、 性善論、盡心說、 仁政、圣人論六、莊子隱士與

12、莊子、 道與物、心靈與形體、齊物論、逍遙游七、惠施和公孫龍名家、 歷物十事、 白馬論、 堅白論、 指物論八、易傳儒家的新方向、 兩套語言、 道器之間、 三才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九、荀子儒家的分化、 性惡論、 天論、 禮與人道、 正名、 虛一而靜十、韓非子法家、 法 術與勢、 道與理、 歷史十一、董仲舒漢初的儒家與道家、 大一統(tǒng)、 德與刑、 天人感應、 名論、 性與情十二、漢代的經(jīng)學經(jīng)典與經(jīng)學、 今文經(jīng)學、 古文經(jīng)學、 讖緯十三、王充元氣、 自然無為、 實知與知實、 性與命十四、王弼所謂玄學、 以無為本、 名教與自然、 得意忘言十五、阮籍與嵇康竹林七賢、 越名教而任自然、 聲無哀樂十六、裴頠與

13、歐陽建貴無與崇有、 濟有者皆有、 言盡意論十七、郭象玄學與莊子、 從山林到廟堂、 獨化、 性與命、 玄冥之境、 名教與自然十八、慧遠與僧肇佛學的傳入與六家七宗、 因果學說、 神不滅論、 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十九、道教哲學五斗米道與道教的成立、 葛洪與抱樸子、 陶鴻景、 唐代的老子注二十、隋唐佛教天臺宗、 唯識宗、 華嚴宗、 禪宗二十一、經(jīng)學與儒家五經(jīng)正義、 韓愈、 李翱、 儒家與佛教二十二、周敦頤與二程儒學的復興、 太極、 誠、 天理、 人性二十三、張載氣論、 一物兩體、 心統(tǒng)性情、 人性二十四、朱熹理學、 理與氣、 太極與理一分殊、 心、性與情、 格物致知、 理欲之辨二十五、陸九淵心學、 心

14、即理、 格物、 朱陸之辯二十六、王守仁理學的反動、 心外無理、 心外無物、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二十七、羅欽順與王廷相氣論的傳統(tǒng)、 理在氣中、 心性、 知行二十八、李贄與方以智童心說、 質(zhì)測與通幾、 隨、泯、統(tǒng)二十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 日新之化、 能必副其所、 習與性成、 理勢與歷史三十、顏元理氣融為一片、 習行格物、 功利學派三十一、戴震氣化即道、 血氣心知、 理存于欲、 理學與樸學回到頂部考核辦法:期中測試以撰寫讀書報告和學術論文為主,采取開卷方法,重在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評論能力。占總成績的30% 。期末考試采取閉卷方法,考察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把握程度和綜合分析能力。占總成績的

15、70% 。回到頂部習題思考:第一講:1 中國哲學有什么特點?2 哲學與哲學史的關系如何?3 談談中國哲學史學科的發(fā)展?第二講: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點?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論?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講:1. 列出幾家道德經(jīng)的注本,比較至少兩個以上注本之間的不同。2. 老子與莊子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別。3. 關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經(jīng)文本本身的爭議。第四講:1. 墨子的兼愛學說有什么特點?2. 墨子的非命與天志思想是否矛盾?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內(nèi)容?第五講:1. 什么是“四端”?2. 談談孟子的修養(yǎng)方法?3. 孟子對孔子學說的發(fā)展?第六講:1莊子與隱士有什么關系?2莊子對

16、道與物的看法。4 談談齊物論的主要思想。第七講:1. 惠施“歷物十事”具體包括那些方面?2. 談談公孫龍的白馬論?3. 惠施與公孫龍思想有什么不同?第八講:1. 談談易經(jīng)與易傳的關系。2. 易傳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內(nèi)容?3. 如何理解“一陰一陽之謂道”?第九講:1. 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什么不同?2. 荀子對于當時謬誤學說的批評?3. 談談“虛一而靜”的內(nèi)容?第十講:1為什么說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2韓非子是如何論述道和理的。3談談韓非子的歷史觀?第十一講:1. 談談董仲舒德天人感應思想?2. 談談董仲舒的刑德理論?3. 論述董仲舒的性情論?4. 談談董仲舒在儒學中的地位。

17、第十二講:1. 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有什么不同?2. 談談讖與緯的區(qū)別?第十三講:1. 談談王充的元氣論。2. 王充的效驗思想。3. 比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論。第十四講:1. 玄學是如何產(chǎn)生的?2. 談談王弼的“以無為本”思想?3.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第十五講:1. 談談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2. 論述嵇康的“聲無哀樂”思想?第十六講:1. 比較貴無與崇有思想?2. 談談歐陽建的“言盡意”思想。第十七講:1. 談談郭象的獨化論思想?2. 郭象關于名教與自然的理論?3. 性與命在郭象哲學中有什么不同?第十八講:1. 談談慧遠的因果學說。2. 僧肇是如何論證“物不遷”的?3. 談談僧肇的

18、“不真空論”。第十九講:1. 道教是如何形成的?2. 論述葛洪的主要思想?3. 唐代道教有那些代表人物?第二十講:1. 談談天臺宗“一念三千”的思想。2. 八識包括那些內(nèi)容?3. 談談華嚴宗的“四法界”?4. 談談禪宗對于佛教的變革。第二十一講:1. 論述韓愈的“道統(tǒng)”學說。2. 論述李翱的“復性”思想。第二十二講:1. 論述周敦頤的太極觀?2. “誠”在周敦頤哲學中占有什么地位?3. 談談二程的人性學說。第二十三講:1. 談談張載“太虛即氣”的思想。2. 論述張載的“一物兩體”思想。3. 張載的人性論有什么特色。第二十四講:1. 論述朱熹的理氣觀。2. 評論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3. 談談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4. 為什么說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第二十五講:1. 論述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2. 談談陸九淵與朱熹思想的不同。第二十六講:1. 談談王陽明的“心外無理”思想?2. 論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3. 談談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第二十七講:1. 談談羅欽順的“理一分殊”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