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醫(yī)證候_第1頁
淺論中醫(yī)證候_第2頁
淺論中醫(yī)證候_第3頁
淺論中醫(yī)證候_第4頁
淺論中醫(yī)證候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論中醫(yī)證候摘要:從證候的概念、證候的特點、證候的診斷標準以及證候的現代計量研究方法進展闡述,進一步提醒證候動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指導臨床辨證論治,以促進中醫(yī)藥學術的開展。關鍵詞:證候;辨證論治;量化分析“證是疾病過程中機體整體的動態(tài)、病態(tài)反響,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雙方力量的比照,是疾病本質的詳細表達。只有對疾病的證候進展正確的判斷,才能施以合理的方藥治療。1證候的概念幾十年來有關證候的研究和闡發(fā)不勝枚舉,然而真正可以將證候解釋清楚、得到公認和推廣的定論尚未形成。郭蕾等1提出證候是一個非線性的“內實外虛、“動態(tài)時空和“多維界面的復雜巨系統(tǒng),包括“證與“候兩個方面。證,是指對疾病所處的一

2、定階段的病機概括,或非疾病機體一定階段的機體狀態(tài)的概括;候,是指這種病機或狀態(tài)的可被觀察到的外在表現。唐農2提出證候就是一定人體在一定的時序氣化相變過程中出現的異常反響狀態(tài),并可以在陰陽五行法那么指導下,通過審察人體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時相變化,判斷病位與病機,從而給出詳細證型。1986年全國中醫(yī)證候標準研究第二次會議在綜合有關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提出:“證候是疾病發(fā)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某些相關脈癥,不同程度地提醒病因、病機、病位、病勢等,為治療提供根據。詳細地說,證候是疾病發(fā)生和演變過程中某階段以及患者個體當時所處特定內外環(huán)境本質的反映,它以相應的癥、舌、脈、形、色、神表現出來,

3、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醒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勢等病機內容,為辨證論治提供根據3。2證候的特點2.1多變性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其內部始終處于一種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之中,這種平衡的實現是臟腑之間互相生克、互相制約的結果。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生抑制約運動卻是永久的、絕對的。證候也是動態(tài)變化的,經云“亢那么害,承乃制即是此意。例如:風熱表證不能及時外解,邪熱入里,可成里熱證;風寒表證假如沒有及時治療,寒邪郁于肌表,可化熱轉為表熱證或入里成為表寒里熱證、里熱證;寒邪入里束肺,可導致肺氣閉阻而氣逆;寒邪入里客于經絡,致氣血閉阻,可轉化為痛痹證。臨床上常常借用證候的運動特性,既能指導臨床防治,又

4、可研究疾病傳變、轉化和轉歸的規(guī)律,同時也可以提醒我們在診斷思維過程中要樹立恒動觀念,根據證候的變化而變化。2.2模糊性證候是由一組有內在聯絡的病癥與體征所組成,而中醫(yī)學在臨床上運用“四診所獲取的病癥與體征,其性質、狀態(tài)均是模糊的4。如“厚苔與“薄苔、“聲低息微與“高亢有力、“口渴與“口不渴、“小便頻數與“小便缺少、“脈遲與“脈數、疼痛的“喜按與“拒按等等沒有一個明晰的區(qū)別,其性質狀態(tài)多呈模糊性。對于病癥與體征的類屬也是模糊的,如浮脈既可見于表證又可見于里證、遲脈既可見于寒證又可見于實熱證、腹脹既可見于實證又可見于虛證、小便不利既可見于虛證又可見于實證等等。由于中醫(yī)診斷中大量地使用模糊概念,使中

5、醫(yī)學運用了取類比象法、演繹歸納等分析方法。對于所搜集到的臨床表現,把它作為一個“模糊集合證候,仍然是一個模糊概念。如“腎陽虛證是由腎、陽、虛三個小概念構成的,沒有嚴格的量化標準,醫(yī)者只能憑借自己的學術見解或經歷予以大體的、籠統(tǒng)判斷,一方面表達了辨治的靈敏性,另一方面臨床診斷的準確性、統(tǒng)一性受到局限。2.3復雜性臨床上的疾病種類繁多,所表現的證候更是千變萬化。有區(qū)分比擬容易的單一性根底證,也有比擬復雜的夾雜證和復合證。同時,同一證候在不同的疾病中臨床表現也不盡一樣。如腎陽虛證在小便方面既可表現為小便清長,又可表現為小便缺少或癃閉;肝腎陰虛證在月經方面既可表現為“量多又可表現為“閉經等。此外,六淫

6、、七情、勞逸、地理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職業(yè)、年齡、性別、體質、經濟狀況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陰陽失調、氣機失常、氣血紊亂等均是造成證候復雜的因素。只有充分認識證候的復雜性,才能抑制診斷思維過程的慣性,使臨床診斷更貼近客觀實際。2.4隱匿性任何疾病所表現的病癥與體征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輕到重、從不典型到典型不斷開展變化的。如癌癥早期患者并無任何異常感覺,運用中醫(yī)的“四診也探究不到可供診斷的任何病癥與體征,屬于無癥可辨的“隱匿證。還有某些陰性病癥和體征與疾病的本質不盡一致,使證候難以反映疾病的本質。如“水腫病經辨治之后,水腫消退,但腎功能尚未恢復(尿中仍有蛋白、管型),往往無任何病癥與體征,無癥可辨

7、但疾病確實仍然存在。證候的隱匿性使宏觀的辨證論治受到局限,微觀的辨證論治亟待深化研究。3中醫(yī)證候的診斷標準迄今為止,中醫(yī)辨證仍然存在著一定的模糊性,臨床上往往因為醫(yī)生經歷的不同辨證也有所差異,科研中也因遵循辨證標準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結果,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醫(yī)藥研究的開展,因此建立統(tǒng)一、客觀的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便成為目前中醫(yī)藥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5。如經典方證之一的小柴胡湯證,?傷寒論?第96條重點指出了它的四個主癥是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與心煩喜嘔,同時又指出了九個或然病癥是胸中煩而不嘔、渴、腹中痛、脅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熱、咳。假設以四大主癥作為診斷標準,從文字看

8、比擬簡潔標準,但九個或然病癥在診斷標準中是否要考慮?況且?傷寒論?里涉及小柴胡湯證的條文多達17條,其中12條明文指出有發(fā)熱病癥,包括近似于表證的身熱惡風,近似于陽明的潮熱,瘥后發(fā)熱,經期發(fā)熱以及往來寒熱等多種熱型,而并非寒熱往來一種。更何況在?傷寒論?第101條又有“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的著名論斷??梢娦〔窈鷾C從一開場就沒有一個標準的診斷標準。這是由于證候診斷的傳統(tǒng)的宏觀(定性)標準不標準,以未知研究未知,在科學研究中是犯忌的6。鑒于此,我們將現代的計量研究方法引入到證候的診斷中。4現代計量研究方法4.1半定量方法將中醫(yī)臨床病癥分級記分,采用相加計數法、累積記數法、分類記數法等進展指征積

9、分的記數,然后根據指征的出現率和指征積分數的上下,并適當考慮臨床實際,進展辨證、診斷、治療和療效評價7。4.2多元分析方法首先評估各病癥、體征、實驗室指標對中醫(yī)辨證診斷的價值,逐步挑選出診斷意義較大的指征以作進一步的量化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出現率、卡方檢驗法、Ridit分析法與條件概率法等。經過初步挑選的指征,就可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進展定量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判別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8。4.3模糊數學方法模糊性主要是指互為中介的客觀事物在互相聯絡和互相過渡時所呈現出來的“亦此亦彼性。根據模糊數學的原理,認為“證的本質是一個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來刻劃,進展量化分

10、析,確定“證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病癥隸屬于某證的程度,從而建立起“證的數學模型,并使之客觀化、準確化9。4.4臨床科研設計、衡量與評價(DE)DE是將流行病學、醫(yī)學統(tǒng)計學、衛(wèi)生經濟學、社會學、運籌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與臨床醫(yī)學相結合而開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它以群體為研究對象,對群體進展描繪、分析、理論、理論,是用動態(tài)的、定量的、群體的思維方法考慮問題。中醫(yī)證候標準化的研究工作應嚴格遵循DE的原那么,采取病證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同時注意穿插學科的浸透,進一步運用先進的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對資料進展數理統(tǒng)計分析,使研究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復性,進步證候標準化研究的

11、強度10。4.5粗糙集理論將粗糙集理論引入到中醫(yī)學中來,將為實現中醫(yī)診斷智能化提供一種方法。粗糙集理論在證候診斷中的應用,詳細方法是:以患者的一般情況病癥、體征包括舌象、脈象、物理檢查、實驗室檢查結果為主要根據建立信息表,繼而利用差異矩陣法進展屬性簡約與病例簡約,得到下近似集和上近似集,從而抽取中醫(yī)診斷確實定規(guī)那么和可能規(guī)那么,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醫(yī)生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中醫(yī)證候診療更加標準化、科學化11。綜上所述,中醫(yī)證候的研究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證候的標準化和證候診斷的量化是中醫(yī)開展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應重視中醫(yī)理論,在總結既往研究成果的根底上,開拓新思路,引進新方法,應用先進的科

12、學技術手段和嚴密的數理統(tǒng)計分析方法,以臨床理論為根底,開展多學科、多層次、多途徑的綜合性研究,使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評定客觀化,推動中醫(yī)藥開展并走向世界。參考文獻:1郭蕾,王永炎,張志斌.關于證候概念的詮釋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2,26(2):5.2唐農.中醫(yī)證候經典定義的討論與意義J.廣西中醫(yī)藥,1995,18(3):43.3鄧鐵濤.中醫(yī)證候標準.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121.4孫益鑫.證候簡論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6(6):11-13.5侯風剛,趙鋼.中醫(yī)證候量化診斷標準研究存在問題的考慮J.中醫(yī)藥學刊,2022,22(9):1622.6凌昌全.關于中醫(yī)證候研究的幾點想法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22,3(2):87.7周小青.淺析證的等級計量診斷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