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課件_第1頁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課件_第2頁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課件_第3頁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課件_第4頁
6-方志史-第六章-明代方志.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方志學概論第六章 明代方志【教學目標】一、知識:掌握下列基本概念:衛(wèi)所志、邊關志、纂修志書凡 例、大明志書、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 武功縣志、朝邑縣志、姑蘇志、吳興備志、壽寧待志;掌握明人編修方志的特點。二、理解:充分理解明代三修一統志的經過?!窘虒W重點】武功縣志和朝邑縣志的編纂特色?!窘虒W方式】講授 4課時【教學工具】課件【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明代方志發(fā)展概況二、明代方志編修的特點三、明代方志述評一、明代方志發(fā)展概況 明代,迎來了方志發(fā)展的第三個高潮,亮點不少。 首先,我國由官府統一制定志書體例始于明朝。 永樂十年(1413),朝廷頒降纂修志書凡例17 則,這是迄今發(fā)現最早由朝廷頒布的修志細則。該

2、細則規(guī) 定志書采用門目體,一般并列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 池、里至、山川、坊郭、鄉(xiāng)鎮(zhèn)、土產、貢賦、風俗、形 勢、戶口、學校、軍衛(wèi)、廨舍、寺觀、祠廟、橋梁、古 跡、宦績、人物、仙釋、雜志、詩文等25門,強調各門類 既敘發(fā)展演變,更重現狀。 永樂十六年(1419),朝廷詔天下郡縣衛(wèi)修志,對原 頒凡例稍事修訂,重新頒布,令各地遵行。 這兩個修志細則的頒布,目的在于控制地方志編纂, 改變洪武年間志書雜亂之弊,劃一各地志書的體例。時人 明言,“敕內臣分行天下,頒降凡例,監(jiān)督郡邑纂修 志書,要在詳悉,以成一代之令典?!弊源酥T府、州、縣 志書“悉依今降條例書之”,或略作變通。纂修志書凡例(永樂十年)建置沿

3、革 分野凡各布政司及各府州縣治所,自禹貢、周職方及歷代相承建置廢興所 隸之分,古今名號之更易,以及國朝之初叛亂,僭據,歸附先后,俱 各詳述始末,仍載天文所屬之次。疆域 城池 里至凡府州縣所隸地理之廣袤,所到疆域界限之遠近,城池之大小高深, 及歷代修筑之由,俱合詳載。至于里至所到,舊志多止本府州縣所極 之處,今合備載本處至南京、北京之遠近,及各府縣四至八到與鄰境 州縣之相接,而路可通者載之,仍具各府縣、城池、山川圖。山川古志所載諸處山川,有與圖冊所載名號差異者,或前代所載小山、小 水之有名,而所收有未盡者,當據見今名目補收之?;蚬沤衩擞兴?題詠,并宜附見。坊郭 鄉(xiāng)鎮(zhèn)據見在所有坊巷、鄉(xiāng)都、村鎮(zhèn)、

4、保社之名收載之。若古有其名,而今 已無者,則于古跡下收之,仍要見其今在某處。土產 貢賦凡諸處所產之物,俱載某州某縣之下,仍取禹貢所賦者收之。有 供貢者,載其上供之數,或前代曾有所產而后遂無者,或古所無,而 今有充貢者,皆據實備載之。若有所賦田畝稅糧,以洪武二十四年及 永樂十年黃冊田賦額為準,仍載前代稅額,以見古今多寡之數。風俗 形勢凡天下州縣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間隔,習尚嗜好,民情風俗,不能 無異,宜參以古人之所論,與近日好尚習俗之可見者書之。若其形 勢,如諸葛亮論金陵云:“鐘山龍蟠,古城虎踞”之類。戶口取前代所載本處戶口之數,國朝洪武二十四年黃冊所報,至永樂十年 見在書之。學校前代建設學校,

5、興廢不一,須考舊志所載,其始因何人而立,后因何 而廢,及今之見立者在某處。如有名人賢士碑記所存,則備錄之,或 學所出有何人物,與其學之規(guī)模、制度、齋堂、射圃,并收錄之。軍衛(wèi)據見今治所在某郡縣某處,創(chuàng)始于何年、月、日,中間有無更改,及 前代并國朝守御將臣攻戰(zhàn)勛績之顯著者,俱要收錄。其有演武之處, 亦宜詳載。廨舍自布政司、按察司、都司、鹽運司、府州縣及市舶司、司館驛、巡檢 司、倉場庫務、河泊所等衙門及壇場、鋪舍皆是,據今始于何年、 月、日,起自何人在郡邑某處。凡更易制度,俱宜詳載。其有前代已 廢而不存者,俱于古跡下收之。古今碑記有存者,亦詳錄無遺。寺觀 祠廟 橋梁天下寺觀、祠廟、橋梁,興廢不一,(

6、其)遺跡遺址及見存者,宜 詳考收載。其有碑記亦(收載)之。有新創(chuàng)建者,則載其始自何人、何時。其寺觀洪武年間有并舊叢林而后復興者,亦詳載其由。古跡 城郭故址 宮室臺榭 陵墓 關塞 巖洞 園池 井泉 陂堰 景物舊志圖冊所載有未盡者,并收錄之。有雖載其名,而無事實及其地 者,須詢究其詳收錄?;驴冏钥たh建設以來,至于國朝宰佐、貳幕,官居任而有政績及聲望者, 后或升攉顯要,為郡邑之所稱頌者,并收錄之。其布政司、按察司、 都司、鹽運司等門,官有善政者,亦宜收錄。人物凡郡縣名人、賢士、忠臣、孝子、義夫、節(jié)婦、文人、才子、科第、 仕宦、隱逸之士,仗義以為保障鄉(xiāng)間,嘗有功德于民者,自古至今, 皆備錄其始末。其有

7、雖非本處之人,后或徙居其地者,亦附收之。仙釋凡自古所傳神仙、異人、名僧、高道、方俗之流,及有奇術、異行顯 跡可見者,或非本處之人,而嘗游歷止息于此,時有顯跡可證者,皆 備錄之。雜志如山林、巖穴、物產、祥瑞及花木、鳥獸、人事、幽怪之類,鄉(xiāng)人所 傳誦,有征驗者,并收載之。詩文自前代至國朝詞人題詠山川、景物、有關風俗人事者,并收錄之。纂修志書凡例(永樂十六年)(1)建置沿革。歷敘郡縣建置之由,自禹貢、周職方氏所 屬某州,并歷代分合廢置與夫僭偽所據,逮國朝平定屬某府所管。(2)分野。屬某州天文,某宿之次。(3)疆域。在郡之上下左右,四方所抵界分若干里,廣若干,袤若 干。四至,敘鄰縣界府地各若干里。八到

8、,敘到鄰近府州縣治若干 里。陸路、水路皆其至本府若干、布政司若干、南京若干、北京若 干。陸路言幾里,水路言幾驛。(4)城池。所建何時,續(xù)后增筑何人,有碑文者收錄,及城樓、垛 堞、吊橋之類悉錄之。(5)山川。敘境內山嶺、江河、溪澗之類所從來者。舊有事跡及名 山大川有碑文者皆錄。其余雖小山小水,有名者亦錄。(6)城郭鎮(zhèn)市。其坊廂都里,分鎮(zhèn)市錄其見存者。如古有其名而今 廢者,于古跡下收之。(7)土產、貢賦、田地、稅銀、稅鈔。自前代至洪武二十四年,并 永樂十年之數,并悉收之。(8)風俗。敘前代至今習俗異同。(9)形勢。論其山川雄險,如諸葛亮論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類。(10)戶口。自前代至本朝洪武二十四

9、年、永樂十年,版籍所在,并 詳其數目。(11)學校。敘其建制之由,續(xù)修理者何人。廨舍堂齋、書籍碑記并 收錄。學官、科貢人才并詳收錄。有碑記者亦錄之。(12)軍衛(wèi)。敘置建何代,衙門、廨舍、教場、屯田、去處田畝,歲 納子粒之數、武臣功績,并悉錄之。碑記之類亦收。(13)郡縣廨舍。自前代廢置,以至本朝見在者詳敘之。古時所建不 在此及廢者,于古跡下收之。所屬衙門,如館驛、鎮(zhèn)所、倉場、庫 務、申明旌善亭、壇場、鋪舍并詳錄。有碑文者,亦錄之。(14)寺觀。敘其創(chuàng)建何時,續(xù)修若何,及有碑文者亦錄之。如廢收 古跡下。(15)祠廟。如文廟詳錄其創(chuàng)建,祭器、樂器、碑記,悉錄無遺。其 他祠廟,亦敘創(chuàng)建,因何而立。封

10、敕、制誥、碑記之類,并收錄之(16)橋梁。敘創(chuàng)建之由,在于何處,繼后何人修建。有碑記者亦收 錄之。(17)古跡。凡前代城壘、公廨、驛鋪、山寨、倉場、庫務,古有而今 無或改移他處者,基址亦收錄之。亭館、臺謝、樓閣、書院之類,或存 或廢,有碑記者,亦備錄于后。津渡見在何處,路通何方。巖洞井泉之 有名者亦收錄。龍湫亦載何處,或有靈異可驗者。前代園池何由而建。 本朝桑棗備載各都某處。陂堰、圩塘之類何代開渠。如無考者,止書見 存某處,廢者亦見因何而廢。寺觀、庵廟雖廢亦錄。墟巷之類,凡廢者 俱收錄之。(18)宦跡。自前代開創(chuàng)政績相傳者,有題名者,備錄之。至本朝某人 有政績者悉錄之。見任者止書事跡,不可諛頌

11、。(19)人物。俱自前代至今。本朝圣人、烈士、忠臣、名將、仕臣、孝 子、賢孫、義夫、節(jié)婦、隱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障鄉(xiāng)閭者并錄。(20)仙釋。自前代至今,有名有靈跡者收錄之。(21)雜志。記其本處古今事跡難入前項條目。如人事風俗可為勸戒, 草木蟲獸之妖祥、水火荒旱幽怪之類可收者錄之,以備觀考。(22)詩文。先以圣朝制誥別匯一卷,所以尊崇也。其次,古今名公詩 篇記序之類,其有關于政教風俗、題詠山川者,并收錄之。浮文不醇正 者勿錄。 其次,一統志的編修在繼續(xù)。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后,為了顯示一統之功,了 解各地民情,于洪武三年(1370),命儒臣魏俊民等人編 修一統志,取名為大明志書。 由于明

12、太祖所修之大明志書過于簡略,明成祖朱 棣奪取皇位后,下令重修,但由于工程浩大,書未成而人 先去,從而中斷,景泰六年(1455),代宗續(xù)纂此書,次 年五月完成,成書一百一十九卷,名曰寰宇通志,由 大學士陳循等進呈,。 明英宗復位后,嫌其書去取失當,繁簡失宜,實際是 想以自己為正統,否定代宗,遂命儒臣李賢等重修,并于 天順五年(1461)四月成書,九十卷,命名大明一統 志,英宗亦為之作序。寰宇通志寰宇通志所在書籍大明一統志 再次,至明代,各種類型的志書俱已出現,大體上可 分為總志、通志、府志、州志、縣志、鄉(xiāng)鎮(zhèn)志、衛(wèi)所志、 邊關志、土司志、雜志十種。總志、府州縣志、雜志,歷 代普遍纂修過,姑置不論。

13、 通志(省志),始于元,明清沿之,今人多以為通志 始于明初,事實上元代即有通志,如遼陽圖志、云 南志略,只是不以通志為名和數量較少而已,明代最早 的通志為洪武云南志。 衛(wèi)所志、邊關志均為明代新出現的一種志書類型。 “明以武力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郡縣,皆立 衛(wèi)所,外統于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衛(wèi)相當于府, 所相當于縣,衛(wèi)所志記載衛(wèi)所之事,主要內容是兵事、武 備,多由衛(wèi)所長官或兵部官員主修。明代較早的衛(wèi)所志是 洪武靖海衛(wèi)志和天順大田所志。 邊關志則以邊關要塞重鎮(zhèn)為記載范圍,以軍備、險要 為主要內容,多為鎮(zhèn)將守臣或兵部職方官所纂修。明代邊 防以北方為重,設有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

14、林、寧夏、固原、甘肅九邊,我們這里所指為狹義邊關 志,即北部邊防志書。明代邊關志以永樂時所修遼東 志為最早。 鄉(xiāng)鎮(zhèn)志,始于宋澉水志,元代一度中斷,明又重 新出現,主要分布在經濟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明代最早的鄉(xiāng) 鎮(zhèn)志為洪武時曹宗儒所纂貞溪編。 土司志即記載各土司情況的志書,明承元制,在云 南、貴州、湖廣、四川等地少數民族居住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土司志由土司主修,明代所修土司志以洪武至天順時為多,以后則較少。 明代各類方志數量可觀,但流傳下來的不多,據中 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粗略統計,今存明代方志尚有992 種,其中不包括山、水、寺廟、名勝等志,若統計在內, 將大大超過千種以上,從統計看,集中在嘉靖、萬歷兩

15、朝,分別為340種和358種。 明代修志,著名學者參與其事不多,而政府又三令 五申,地方官吏為了應付,不得不雇傭一些鄉(xiāng)曲之士從事 編纂,有的僅是三家村塾師,他們既不善文筆,又不通史 法,自然就不能編出可以傳之后世的佳志來,所以有明一 代佳志不多,只有康海武功縣志、韓邦靖朝邑縣 志、王鏊姑蘇志、董斯張吳興備志、紀宗德和 李孝謙的永樂寧波府志等。二、明代方志編修的特點明代方志編修的特點 編修方志喜貫通古今,空發(fā)議論。明人修志喜歡將 前志推倒重來,實際上這種做法,既否定前人成果,自己 所修志書也無多大價值。訂立凡例以明著書之宗旨和原則。明代修志中一個 突出的變化是許多方志開始訂凡例,以明著書的宗旨和

16、編 纂原則。是方志編纂體例上一個新的貢獻。 注意研究方志的性質,強調方志的作用。關于方志 的性質,明代志書的凡例中多有涉及,如嘉靖昆山縣志 凡例云:“志,固一邑之史”。關于方志的作用,認為不 光是存史,還有資政、教化的作用。弘治偃師縣志序 說:“或謂志僅足以記事跡,無益于治也,予獨不然。昔 李吉甫作元和郡縣志,謂為政執(zhí)此可以治天下,則志 之所系亦重矣。夫古人重夫志,而況今人乎。執(zhí)志可以治 天下,況郡邑乎。斯志之修,固欲知古人之所重,則夫為 政之道,亦未必無小補也”。 關于方志編纂體裁的爭論。明代方志采用的體裁與 宋代相比,更是百花齊放。明代方志常利用凡例來闡述自 己的編纂原則或發(fā)表看法,討論志

17、書應采取何種體裁、使 用何種名稱比較確當等問題。三、明代方志述評主要內容:1、武功縣志2、朝邑縣志3、姑蘇志4、吳興備志5、壽寧待志1、武功縣志 作者康海(14751540),字德涵,號對山,陜西 武功縣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中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曾參與纂修憲宗、孝宗 兩朝實錄,但很早罷官歸里,居家三十年從事著述。 著作除武功縣志外,尚有歷史、張氏族 譜、中山狼雜劇和詩文集。 武功縣志共三卷,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賦、 官師、人物、選舉七目,二萬余字。以“文約”著稱,人物 傳褒貶并用,長期受到包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內的 推崇備至,甚至有的稱 “史記,史學之始也,

18、對山先 生武功志,州縣志之始也”,“古之良史不為過也”。 章學誠在書武功志后一文中說:“今觀其書,蕪 穢特甚。蓋緣不知史家法度,文章體裁,而惟以約省卷 篇,謂之高簡,則誰不能為高簡邪?”。 近代學者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批評說:“方志之通患在蕪雜,明中葉以后有起而矯之者,則如康海之武功縣志僅三卷,二萬余言,韓邦靖之朝邑縣志僅二卷,五千七百余言,自詫為簡古,而不學之文士如王漁洋、宋牧仲輩震而異之,比諸馬班,耳食之徒,相率奉為修志模楷,即四庫提要亦亟稱之?!?武功縣志的局限性包括: 第一,內容過于簡單,沒有達到“文簡事賅”,實際上是文簡,內容也沒有了。 第二,體例上也有問題,武功縣志應記本地

19、事, 人物志也本該寫武功本地人物,但許多不是武功籍人也寫 入其中,其中包括一大串不屬于武功籍的帝王后妃;官師 志本來應收錄在武功做過官的人的傳記,可是武功志 卻出現了該入的未入,不該入的反而入了,這顯然是不符 合方志體例的。 第三,方志應詳今略古,武功志人物志中記載古 代的八十余人,元代一人,當代只兩人;而且全書七個門 類,除田賦志是記載當代為主,其余都是詳古而略今。 第四,志乃史裁,茍與事理無關,例不濫收詩賦,而 康氏是文人,于名勝古跡,猥登無用詩文。 第五,該志“圖”的用法也不合理,沒有疆域、沿革、 山川等圖,只有卷首有一幅仕女圖(蘇璇璣圖),以為 “丹青末藝之觀”,變成了點綴時髦的裝飾品

20、,并未起到圖 乃無言之史的應有作用。2、朝邑縣志 作者韓邦靖(14881523),字汝度,號五泉,陜 西朝邑縣人。年十四舉于鄉(xiāng),正德三年(1508)與其兄邦 奇同登進士,授工部主事,后進員外郎。據明史韓邦 奇?zhèn)鞲絺魉d,為官正直清廉,但不得志,故年僅三十 五歲便病逝。 朝邑縣志作于正德十四年(1519),全書二卷, 共五千六百字,分總志、風俗、物產、田賦、名宦、人 物、雜志七類,康海為之作序,并稱頌之,歷來評價很 高,包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但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該志太過于簡單,類似于散文,象一篇無韻之 朝邑賦; 第二,朝邑縣志間有濫采史料、考證不確之處; 第三,并選舉于人物,而舉人、進士不載

21、科年; 第四,濫用避諱。書其父事,稱韓家君名,至今人不 知其父何名。列女首列韓太宜人張氏,自系邦靖尊屬;但 使人至今不知其為何人之妻,何人之母。古人臨文不 諱,就使諱之,而自敘家世,必實著其父名,所以使 后人有所考也。今邦靖諱其父,而使人不知為誰;稱其尊 屬為太宜人,而使人不知為誰之妻母。則是沒其先人行 事, 欲求加人而反損矣。3、姑蘇志 作者是王鏊(1450-1524),字濟之,吳縣(今江蘇蘇 州)人。明史本傳云:“成化十年鄉(xiāng)試,明年會試, 俱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弘治初,遷侍講學士,充講 官”。正德元年(1506),“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時中官劉瑾擅權,

22、大學士焦 芳趨附,“鏊不能救,力求去,疏三上,許之。居家十四 年,廷臣交薦,不起”。 其人著作繁富,除姑蘇志外,尚有史余、 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等。該志并非 出于王鏊一人之手,但最后由他總其成。 姑蘇志60卷,內容豐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介紹:“首列沿革、守令、科第三表,自沿革、分野以 下,分為三十一門,而人物門中又分子目十三,繁簡得 中,考核精當,在明人地志之中,猶為近古?!?但也有不足之處,明明是一部蘇州府志,卻用古 地名,命名為姑蘇志;再如編排上也有不妥之處,有 些編目違反志體,一則有些“未必出其所撰”,二則“大抵 暗于史裁,又浸漬于文人風氣聽一時無識之流,妄為 編輯” 。 4、吳

23、興備志 作者董斯張(15871628),原名嗣暲,一名廣 曙,字然朋,號遐周,又號借庵,浙江烏程人。 吳興備志成書于明天啟年間,全書32卷,分26 目,全面記載了湖州地區(qū)的人文掌故、歷史地理、風俗物 產等方面,由于董氏長期留心于吳興掌故,又博覽群書, 因此該書中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地方文獻。 吳興備志最大的特點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所說:“采摭極富,于吳興一郡遺文瑣事,征引略備。每 門皆全錄古書,載其原文。有所考訂,則附著于下”。即 該志所記載的內容,幾乎全引自前人著作,而每條所記, 下面都用雙行小字注出來源出處。且對于所引之資料還往 往加以考證或校訂,特列匡籍一門,共訂正前書之誤 138條,且

24、所訂正多有依據。 其次,保存了豐富的社會經濟史料,在保存地方文 獻、歷史文化、民間風俗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該志卷一特設帝胄、宮闈門目,為出 生當地的帝王后妃立傳。 至于該志最大的缺陷在于搜集和記載當代的內容比較 單薄,其內容明顯是詳古略今,這可以說是明人修志的一 大通病。另外,在門目的排列順序上也不規(guī)范,使人有雜 亂之感。5、壽寧待志 作者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公魚, 直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學家、戲 曲家,代表作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馮夢龍雖然從小就有才華,但在科場上卻是一位失 意者,為了名登仕籍,進了國子監(jiān),成了一名貢生,不久 被破例除授丹徒訓導。崇禎六年(1633)結識了巡撫蘇松 的山陰祁彪佳,也許因此于次年升任福建壽寧知縣。清代 修的壽寧縣志,將他列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