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_第1頁
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_第2頁
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_第3頁
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_第4頁
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由上博?詩論?簡論“文王看?詩論?的承傳摘要:上博?詩論?簡中關(guān)于文王的幾支簡,討論的主要是“德及“授命等問題,與思孟學派關(guān)系親密。上博?詩論?的傳承者應為子游學派。關(guān)鍵詞:詩論文王思孟學派子游TheVieabuttheauthrfThebabsilkrksShilunfShanghaiuseufhuAbstrat:ThesebabsilkrksShilunfShanghaiuseufhuexplainen-ang,AndainlydisussDe(德)andShu-ing(授命)fen-ang.ThereislserelatinshipbeteentheShilunandshlfSi-eng

2、.ethinkthatauthrfShi-lunshuldbeZi-yuandhisstudents.Keyrds:Sh-lunen-angShlfSi-engZiyu上博?詩論?簡的第2、5、6、7等幾支簡都涉及到了“文王,討論的是有關(guān)“德和“授命的問題,內(nèi)容上可以說自成體系,盡管簡文有殘缺,但結(jié)合傳世文獻,我們尚可把握其論詩的內(nèi)在言路,且據(jù)此對?詩論?的承傳進展一些討論。下面我們就把這些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向?qū)<覍W者請教。一這幾支簡都屬于留白簡,在大的方面應歸屬一篇,再考慮到第5簡中有一墨釘,所以我們把第5簡放在第一,銜接6、7、2幾簡,即:?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

3、文之德,以為其業(yè)?!懊C雝5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丕顯唯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悅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貴且顯矣。頌6懷爾明德。曷?誠謂之也?!坝忻蕴?,命此文王。誠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雖欲也,得夫?此命也!7詩也,文王授命矣。2第五簡討論的是?清廟?。?毛序?及?鄭箋?均以?清廟?為祀文王之詩。?漢書王褒傳四子講德論?云:“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建為?頌?首。蔡邕?獨斷?也說?清廟?是洛邑既成而宗祀文王之詩。說明漢代以?清廟?為祀文王之詩,并無異議。所以箋釋上博?詩論?的諸家,均以第5簡討論的“王德即指“文王之德。我們雖然贊成?清廟?是祭祀

4、文王之詩,但我們并不贊成將簡文中的“王德理解為“文王之德?!巴鯌撏ā巴?,浩大之義。?廣韻漾韻?:“王,盛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王,假借為旺。?莊子養(yǎng)生主?云:“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是以“王德即“盛德,而且這個“盛德即是指下文所說的“敬宗廟之禮和“秉文之德,是針對秉承文王之德的后王而言,非指文王。馮盛君先生認為:“就?清廟?而言,敬宗廟之禮才是根本所在,而秉文之德繼承文王之德只不過是從敬宗廟之禮這一中心思想中派生出來的相對次等的含義。1這種說法似有不妥,我們認為二者應該并重,相輔相成,甚至于“秉文之德,以為其業(yè)更加重要一點?!熬醋趶R之禮所以為治家治

5、國之本,因為孝悌為仁義之本,仁義為治國之本。?禮記大傳?云:“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詩云:不顯不承,無斁于人斯,此之謂也。但“宗廟之敬的目的卻是靠纘王之緒來實現(xiàn),表達在后王的事業(yè)中。簡文中的“業(yè),或認為應該釋作“蘗,與“本相對,實那么大可不必。業(yè),緒也,是指文王后代在治國之時,能發(fā)揚文王的仁德,繼續(xù)文王以仁德治天下傳統(tǒng)。?禮記中庸?云:“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一戎衣而

6、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可以看作是“秉文之德,以為其業(yè)的一個講解。當我們以纘文王之緒為實現(xiàn)“敬宗廟之禮的政治目的的手段時,就會發(fā)現(xiàn),?詩論?的第6簡都是圍繞著“后王來展開的。無論是“秉文之德、“前王不忘,還是“二后受之都是說后王是如何繼承前王文王美德的。前王的美德在后王功績中被發(fā)揚光大。可以想見,假如沒有前王的美德作典范,后王的事業(yè)就沒有了指引;反過來說,假如沒有后王的輝煌事業(yè),前王的美德也得不到發(fā)揚光大,二者之間正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第5、6兩簡關(guān)系親密,那種以為第6簡應接在第22簡后的編連是不可取的。第7、2兩簡應該是一個意義小單元,主要是

7、講文王授命的問題。大凡一個新政權(quán)的建立,必然要在理論上尋找根據(jù),以說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為了對抗強大的殷遺民權(quán)力,周人提出了“文王授命這一理論。從傳世文獻看,?尚書武成?有“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夏之語。史載武王伐紂,載文王木主以行,其原因就是因為文王是授命之主,武王伐紂是代文王而伐,?禮記中庸?明確說“武王未授命。?詩經(jīng)大雅?的前幾篇也是歌詠文王授命的詩篇,如?文王?、?大明?、?皇矣?諸篇。再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大家普遍認為是武王時器的?天亡簋?已經(jīng)有“不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監(jiān)在上之語,成王時的?何尊?也有“肆文王受此大命之語。凡此種種皆證明周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

8、文王授命這一理論主張。?詩論?簡討論文王授命所涉及的詩句“懷爾明德和“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分別出自?大雅皇矣?和?大雅大明?。其中“懷爾明德與今本?詩經(jīng)皇矣?的“予懷明德不同,而與?墨子天志下?引詩“予懷爾明德相似。有人以為?詩論?引詩即是“予懷爾明德,因簡殘損,缺一“予字,說或有理。但同樣的?墨子天志中?引該詩又作“予懷明德,于今本?詩經(jīng)?及?禮記中庸?同。誠如諸家所論,詩句有“爾與無“爾意義相差很大,且以有“爾為勝。?皇矣?是?大雅?中歌詠文王授命的諸多詩篇之一,其第七章設想了天帝對文王的兩段誡詞: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那么。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

9、,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從詩句的句義、句式上看,“予懷明德句應該有“爾字。整個詩句的意思是說文王能順天道,行仁德,這是天帝授命文王的原因,也就是?禮記中庸?所說的“大德必得其位。有了“爾字,整個句子就是天帝對文王說的話,語義通暢,否那么就是天帝自稱自己懷有明德,與文王無關(guān)了。同時有了“爾,與下文在句式上也相協(xié)調(diào)。但何以解釋?詩經(jīng)?、?中庸?及?墨子天志中?的“予懷明德呢?或以為先秦有兩種不同的詩本流傳。從外表上看,這樣解釋可以自圓。但即便如此,其祖本也當為一。另外,宋歐陽修?詩本義皇矣?:“天謂文王,我懷爾明德深沉。程頤?程氏經(jīng)說?:“帝謂文王,予懷爾之明德。呂祖謙?呂氏家塾讀書記?、

10、楊簡?慈湖詩傳?與之同,嚴粲?詩輯?:“帝謂文王,予眷懷爾之明德。等等,都說道“懷爾明德。是宋人所見?詩經(jīng)皇矣?作“予懷爾明德,還是宋人另有根據(jù)?文獻缺載,不能明斷。今據(jù)上博?詩論?簡,使我們知道今本?詩經(jīng)?系傳抄之誤。由于?詩論?的成書年代較早,也應該較真實地保持先秦?詩?本的原貌,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文獻根據(jù)。?詩論?說“誠謂之也,“誠命之也。龐樸先生解為天帝“謂“命文王時的誠意,劉信芳先生解為天帝“謂“命文王是已然事實。但我們認為這里的“誠應是一個哲學范疇。作為儒家哲學一個形而上的道德范疇,“誠之說源于子思所作?中庸?,所以要理解?詩論?之“誠,還要從源頭說起。?中庸?云:

11、“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著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文王是圣人,就因為他能和天而行。所以我們認為“誠謂之也和“誠命之也應該斷句為“誠,謂之也,“誠,命之也,意思說:天帝見文王仁德深沉,行事能和于天,所以就“謂之,“命之。簡文說“信矣就是對“誠也天之道所發(fā)的贊嘆,同時這樣也與下文“文王唯谷也得乎此命也句相協(xié)調(diào)。關(guān)于這句簡文的注釋及斷句,也有很大的分歧,我們認為應該讀為“文王雖欲也,得乎?此命也意思說文王如不是行仁德,想得天下是不可能的事。?禮記表記?說:“唯天子授命于天,?孟子萬章上?中,萬章認為堯以天下于舜,孟子認為雖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只

12、有天才能以天下與人。第二簡“寺也,文王授命也應接在第七簡的后面,釋作“詩也,文王授命矣,可以看作是對第七簡的回憶性總結(jié),意思說第七簡所說的“懷爾明德及“有命自天,命此文王都是講文王授命的詩。文從字順,語義連接,應該是沒有什么異議的。二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論?有關(guān)“文王的幾支簡表達了以“仁德、“仁政說詩的內(nèi)在解詩言路,其對“仁德及“授命的看法與?禮記中庸?及?孟子?等傳統(tǒng)思孟學派的作品在思想上關(guān)系親密。同時就“文王何以授命及“文王之德等話題而言,我們也可以看出?詩論?與思孟學派的關(guān)系。在先秦,提及“文王授命的,除?尚書?、?詩經(jīng)?等典籍外,諸子當中,以儒家為主,此外僅見于?墨子?在

13、?天志中?、?天志下?、?明鬼?、?非命?等篇。但?墨子?以文王之愛證“兼愛,以“文王授命證有鬼,與儒家以文王之“仁、“文王授命來提倡德治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故可不管。下面我們茲以?禮記?、?孟子?、?荀子?等儒家著述為中心作一個統(tǒng)計。?禮記?提及“文王31次,分別見于?檀弓?1次,?文王世子?13次,?大傳?1次,?樂記?1次,?祭法?2次,?祭義?3次,?中庸?4次,?表記?2次,?緇衣?3次,?大學?1次。但言及文王以仁德得天下、治天下的,全部集中于?中庸?、?表記?、?緇衣?、?大學?等篇。?隋書音樂志?引梁人沈約語:“?禮記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榷子思子?,其說可信。再看?

14、孟子?,其全書稱引文王35次,反復稱道的就是文王如何以仁德治天下,在?萬章上?中,孟子與萬章討論了如何能授命的問題,也認為行仁德可授命,唯天能受人以天下。再看?荀子?,全書稱引文王17次,只是在?議兵?篇中言及文王以德而伐崇,其余那么沒有將文王與仁德直接聯(lián)絡在一起,甚至于書中有5次言文王誅伐,以強調(diào)法治的重要與合理性,與?中庸?、?孟子?等絕然不類。龐樸先生在?上博藏簡零釋?一文中曾舉證上博?詩論?簡“誠之也的句式不見于傳世文獻,僅見于馬王堆帛書?五行?,并推測“?詩論?與?五行?,莫非是同一時期的成品?或者,更是同一學派的文章?乃至,竟然便是同一手筆?2?詩論?第10簡論?關(guān)雎?是“以色喻于

15、禮,與馬王堆帛書?五行?篇的闡述有相似之處,對此饒宗頤先生有論3。茲引帛書?五行?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如下:“喻而知之,謂之進之,弗喻也,喻那么知之矣,知之那么進耳。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扒笾サ茫幻滤挤?,言其急也?!坝圃沼圃?,輾轉(zhuǎn)反側(cè),言其甚急也。如此其甚也,交諸父母之側(cè),為諸?那么有死弗為之矣。交諸兄弟之側(cè),亦弗為也。交諸邦人之側(cè),亦弗為也。畏父兄,其殺畏人,禮也。由色喻于禮,進耳。劉信芳先生在其近著?孔子詩闡述學?4一書中專辟一章?以楚簡解詩論?,討論?詩論?的解詩觀念或用語與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的關(guān)系,頗具有啟發(fā)性,讓人不能不成認?詩論?與楚帛書、楚

16、簡在理論上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我們知道,帛書?五行?又見于郭店簡,而郭店簡與上博藏簡也有很多重復的內(nèi)容,所以學界有人推測上博簡即是郭店簡的一局部。是否一局部,我們姑且存而不管,但二者之間關(guān)系親密自不容疑心。目前學界普遍認可郭店簡中儒家學派的東西屬于失傳已久的思孟學派的著述,我們上文的推測也與之不謀而合了。在此根底上,我們可以進一步來討論?詩論?簡傳承的問題。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關(guān)于?詩論?的作者主要有以下幾說:孔子說馬承源先生在整理時根據(jù)?詩論?中的合文,將竹書定名為?孔子詩論?,認為說詩者是孔子。晁福林的?從王權(quán)觀念的變化看上博簡詩論的作者及時代?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那么認為上博

17、?詩論?的內(nèi)容出自孔子,而撰寫文字那么是其弟子手筆。子夏說以李學勤先生為代表。李氏認為:“從傳世文獻推考,子夏很可能是?詩論?的作者。5持一樣意見的還有姜廣輝6、彭林7、江林昌等,其中江林昌持說尤為肯定,并為此寫了一組文章,?上博竹簡詩論的作者及其今傳本毛詩序的關(guān)系?文學遺產(chǎn)?2002年第2期,又?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頁100118、?楚簡詩論與早期經(jīng)學史的有關(guān)問題?中國哲學?第24期、?由上博簡詩說的體例論其定名與作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上海大學2002年7月。子羔說李零在?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簡帛研究網(wǎng)站2002,01,04中,曾論及?子羔篇?與?詩論?的關(guān)系

18、。廖名春也由此著手,通過對留白簡與滿寫簡的考察,認為?詩論?簡“不能全歸諸孔子名下,其中既有孔子之說,也由孔子弟子之說。孔子這位解詩的弟子,很可能是子羔。8孔子弟子,但不能確定為誰陳立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傳世文獻中的“孔子曰、“子曰、“夫子曰含義不同,這種不同主要是表達了說話者與孔子關(guān)系的親疏。而?詩論?中只有“孔子曰,抄寫者“應屬于孔門再傳弟子之記載,至于終究為哪位再傳弟子所為,那么難以明確斷定。9非孔門詩傳說鄭杰文比擬了竹書?詩論?與傳世文獻中記載的孔子詩說,認為二者在解詩觀念及解詩方法上均有很大的差異。從而認為“上博竹書?詩論?作者不是孔子,而是一位雖受孔子早期?詩?學觀影響,但主要是承受

19、春秋官學以?詩?為史的?詩?學論說的作者所作。10誠可謂眾說紛紜,迄今尚無定論。上文我們闡述了?詩論?與思孟學派學派的關(guān)系,尤其與簡帛?五行?的關(guān)系,似乎也可為我們推測?詩論?的作者提供一種思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曾批評子思、孟軻的五行學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才劇志大,聞見博雜,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于后世也。是那么子思、孟軻之罪也。荀子于此言及子游,似乎思、孟為子游后學。關(guān)于這一點,先秦典籍缺乏記載,難以詳考,但仔細推繹

20、,子思受業(yè)子游也不無可能。一、?韓非子顯學?沒有提到子游學派,但?荀子非十二子?卻提到“子游氏之賤儒,說明子游學派是存在的。二、荀子的記述當有其根據(jù)。?禮記禮運?,有人認為是子游門人之所記11。?禮運?篇大談“五行,如,“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又說人是“五行之端等等,思孟學派的五行說或?qū)г从诖?。同時子游說“善、“惡存乎人心,是“心之大端似乎又與后世儒家的“心性學說有關(guān),而其對人的正面肯定也與孟子的“性善說有一定的淵源關(guān)系。三、?論語?明確記載子游以“文學著稱,子思作品與“文學關(guān)系親密。以?詩?為例,上文引梁人沈約語,言?禮記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榷子

21、思子?。今本?禮記?引詩共88處,其中?坊記?14處,?中庸?16處,?表記?18處,?緇衣?22處,占了近80,這絕非偶爾。?禮記檀弓?中多引述子游之語,且多表揚,所以人們推測?檀弓?也是子游后學的作品。其中有一段文字對于我們考述子游與思孟學派的關(guān)系非常重要。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一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那么不然。人喜那么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品節(jié)斯,斯之謂禮。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有大致一樣的表述:喜斯陶,陶斯奮,奮斯詠,詠

22、斯猶,猶斯舞,舞,喜之終也。慍斯猶,猶斯戚,戚斯嘆,嘆斯舞,舞斯踴,踴,慍之終也。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在“禮記檀弓下?“慍斯戚下注“此喜慍哀樂相對,本或于此句上有舞斯慍一句,并注皆衍文。,對照簡文,陸德明的推測是正確的。?禮記檀弓?既然明確記載這段文字是子游之語,那么屬于思孟學派的郭店簡,乃至馬王堆帛書、上博簡與子游的關(guān)系就不言而喻了。從?檀弓?及?性自命出?來看,子游不反對“情,但其“以禮節(jié)情的觀點,與?詩論?簡在遵禮的前提下,以“情、“志論詩主張是一致的。這一點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另外,?論語子張?載子游曾譏諷子夏逐“末而舍“本,而子游之“本大抵即?論語陽貨?所載其任武城宰時所推崇的“道

23、以及政治上的“大同、“小同思想。“大同、“小同思想的表述見?禮記禮運?。崇“本可以看作是子游對儒家典籍進展道德闡釋的思想道路,與?詩論?相通。另外“大同、“小同思想在郭店簡中也有所反映,如?唐虞之道?歌“禪讓。所以康有為稱子游后學有子思、孟軻,為孔道大宗。12姜廣輝先生那么稱子游、子思、孟子為早期儒家中的“弘道派。13至于子思與曾參的關(guān)系,章太炎先生在?征信論?中已有駁正。當然這并不排除子思曾受曾子影響,荀子批思孟學說也說其“聞見雜博。曾子、子思一生大局部時間都生活在魯、衛(wèi),曾子影響子思也很有可能。帛書?五行說?中又兩次引了“世子的話,說明世子也傳子思之學,李學勤先生認為“?五行?之經(jīng)文為子思之說,傳文乃世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