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_第1頁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_第2頁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_第3頁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_第4頁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張素玲(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上海201204)摘要:中國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肇端、形成和發(fā)展成熟三個階段。從戊戌時期強國保種的時代需求中萌生的倡興女學的思想,到辛亥革命時期對培養(yǎng)女子國民教育理想的追求,再到新文化運動時期對女性獨立人格的思考和如何真正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權的探索??v觀其發(fā)展脈絡,可以發(fā)現(xiàn),女子教育思想的演變總是與時代的主題緊密相聯(lián),是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關鍵詞:近代;女子教育;思想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3-0964(2008)02-0064-05中國進入近代以后,伴隨著救亡圖存的時代召喚與迅猛而來的西方文

2、化的沖擊,興起了女子教育。近代女子教育從萌芽、產生、發(fā)展到最終納入學制系統(tǒng)是與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宣傳倡導密不可分的。在此過程中他們對女子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追求,提出了種種精辟獨到的見解。盡管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使某些觀點失之片面,但總體看來,這些思想的形成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發(fā)展,使女子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正式納入了學校教育的軌道,同時也為婦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肇端、形成與發(fā)展成熟三個階段。本文試圖通過對其進行歷史考察,以期探討近代女子教育的發(fā)展狀況,進而對現(xiàn)代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啟迪和借鑒。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

3、肇端探討近代女子教育的演變,其視野應從太平天國的女子教育開始。太平天國吸取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和中國傳統(tǒng)的平等平均思想,主張男女在政治、經濟、教育上的平等,“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192。在此基礎上給予了女子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關注。太平天國規(guī)定女子也可參加考試并享有和男子一樣的教育權,在當時的南京就可以看到婦女隨便游行或乘馬于通衢大道,徹底改變了從前卑弱的姿態(tài)。然而太平天國女子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還不具備近代教育的性質,沒有也不可能成為近代女子教育的真正發(fā)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女子學校是外國人在中國興辦的女子教會學校。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xié)進會”的阿爾德賽女士在寧

4、波設立了近代第一所女子學校,中國境內女子教會教育自此開始。至1860年,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共創(chuàng)辦了12所女校。但在濃厚的封建觀念籠罩下,早期教會女子教育的實踐并未進入中國人尤其是思想家的視野。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外強中弱的刺激和御辱強國的吶喊,發(fā)達的西方女子教育才為早期改良派所重視并開始關注近代中國女子教育問題。改良主義者鄭觀應贊揚“泰西女學與男丁并重,人生八歲,無論男女,皆須入塾”2865的做法,并進而提出了效法西方廣設女學的具體要求,“通飭各省,廣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讀書”2866,展示了與傳統(tǒng)女學相異的中國女學發(fā)展前景。宋恕也盛贊西方不分性別的普及教育制度,并以此作為興女學的佐證

5、和參照。他主張:“下教育令,民男女六歲至十三歲,皆須入學,不者罰其父母?!?867早期改良主義者的這些主張,盡管囿于思想與認識水平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歷史條件所限,還留于膚表并缺乏理論根基,然而它畢竟是中國近代倡導女子教育的最早呼聲,為日后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埋下了重要的伏筆。戊戌時期,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要承擔起保國保種的時代使命,需要整體民族的覺醒,如時人所體認的:“夫天下之治,本非一人收稿日期:2007-12-28作者簡介:張素玲(1970-),女,河南舞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領導教育研究。64之力,人人共此心,男女共此志?!?95這一時期登上中國政治舞臺

6、的維新派敏銳地注意到“教會所至,女塾接規(guī)”所包含的深刻社會含義并引發(fā)了將興辦女子教育作為維新變法的重要內容。他們不僅從天賦人權的文化觀出發(fā),批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張男女平權,“男女皆人類,同屬天生”4177,因此女子應同男子一樣享有平等的教育權。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女子教育納入了救亡圖存的軌道,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他們看來,興女學一方面是為了喚起婦女的覺醒,另一方面是為了達到“強種”而保國。從而把倡興女學與社會的政治改革融為一體,這無疑增加了女子教育的現(xiàn)實緊迫性?;诖司S新派對女子教育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首先,從價值的層面上,他們對影響深遠的女性價值觀“女子無才便

7、是德”進行了剖析批判,明確認定興女學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梁啟超的言論最具代表性。他說:“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美國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學衰,母權失,無業(yè)眾,智民少,國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而其是也。”543認定女學之興衰與國之強弱息息相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女子在家庭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妻子和母親,承擔著相夫教子的重任,尤其是作為母親,婦女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著下一代的成長發(fā)展,因而不可視女子為無足輕重之物。從而將女子教育價值提高到了優(yōu)化人種改造國民的高度來認識。其次,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獨立自養(yǎng)的思想,并認為教育是實現(xiàn)此一目的

8、的基本途徑。維新思想家已開始認識到女性要擺脫男權社會的束縛,首先要取得經濟地位的獨立,否則,受養(yǎng)于人,只能屈居人下時時受制于人。而要去其女性自身的依賴性,獲取自身的解放“非使女子各有職業(yè)不可,欲女子各有職業(yè),非大興女學不可”6。不止如此,他們還認為,婦女無學不僅使自身受壓迫處于社會底層,而且導致國貧民弱。維新思想家梁啟超從“生利分利”的角度,認為中國積貧積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女子皆為分利之人,婦女分利是由于無職業(yè),而無職業(yè)又是由于無學而無法就業(yè),因而強調通過教育使女子從分利之人成為生利之人。再次,從女子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梁啟超在論女學中充分發(fā)揮了鄭觀應“佐子相夫”的思想,把女子教育的目的歸納為:

9、“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币赃@種思想為指導,戊戌時期創(chuàng)辦的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學堂的宗旨就是:“以彝倫為本,所以啟其智慧,養(yǎng)其德性,健其身體,以造就其將來為賢母為賢婦之始基?!?可以看到,這時的女子教育主要還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為理論依據,仍然把家庭作為女子的活動天地,要求女子不僅要有傳統(tǒng)的美德,而且要識文斷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以便在家庭中既可做相夫的賢妻,又可做教子的良母。盡管這一思想尚未擺脫封建倫理道德“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束縛,其封建的痼結昭然若揭,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于虛妄的傳統(tǒng)女子教育仍是一個極大的超越。總之,維新思想家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出發(fā),將女子受

10、教育的狀況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對女子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進步性,標志著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進步人士和覺悟了的婦女們把興女學看成是改造社會、救亡圖存的重要手段,一時掀起了興辦女學的熱潮。當然這一時期的女子教育實踐與男子教育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指導思想上還是把女子教育視為培養(yǎng)“貞靜、溫順、賢淑”的女性的一種手段,但畢竟開了近代中國女子接受學校教育的端緒,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二、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時期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時期。戊戌變法失敗后,改良運動退出了中國的政治舞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開始

11、蓬勃發(fā)展,民主思想廣為傳播,西學的人權觀、民權觀和女權觀隨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宣傳、譯著等滾滾而來,天賦人權、男女平權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激進的革命派從婦女解放、女權革命的高度來認識女子教育,超越了戊戌時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獲得了理解女子教育問題的新視角,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對女子教育價值的重新界定。激進的革命人士們認為,女權的實現(xiàn)必以教育為先決條件,因而極為關注女子教育問題。孫中山說:“教育既興,然后男女可望平權?!薄芭缰R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可與男子爭權,則必能勝也?!薄疤幱诮袢?自應以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事。”8357在被譽為當時最激進的鼓吹女權思想的女界鐘一書中,作者金

12、天翮就大力倡導女子教育,認為女性應恢復的諸種權利中,首項便是入學的權利。1905年丹忱在女子世界上的撰文也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恢復女權必以開展女子教育為預備,并從六個方面論證了兩者的關系: (1)先興教育而后女子能力強; (2)先興教育而后女子見解65張素玲: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深; (3)先興教育而后女子善交際; (4)先興教育而后女子富于公德; (5)先興教育而后女子明于大義;(6)先興教育而后善于抉擇。女子六方面的變化皆取決于教育,所以,“惟興教育而此女權墮落之病根可以洗除凈盡”9583。可以說將女子教育價值強調到了極致。如果我們把上述視女子教育為實現(xiàn)男女平權先決條件的觀

13、點與此前維新派的思路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其側重點已有很大不同。維新派在中國女子教育發(fā)展史上雖有極重要的歷史功績,但是,也正如上文所述,由于他們所具有的文化與政治特質,因而使其女子教育思想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例如,他們在必須采取“西人之法”以求中國女學勃興的主張下,把中國女學納入了“相夫教子”的軌道;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通過教育喚醒的是女性為人妻、人母的義務意識,這就相對淡化了女性作為人的權利意識。資產階級革命家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出發(fā),以民主、自由、天賦人權、甚至女權主義為武器,向中國傳統(tǒng)的大男子主義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提出女子不僅應有“國民之母”的地位,而且應具有“女國民”的地位,“陰陽相配,男女各

14、半,國民二字,非但男子負此資格,即女子亦納此范圍中”10457。他們認為國民之母說側重于女子在相夫教子中的責任與義務,而女國民說則要強調“男女有平等的權利”。這實際上是對女性價值的重新定位。在此觀點指導下,對維新時期教育目的的批判與反思以及對新時期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新定位就成為時代的課題。在他們看來,所謂賢妻良母,則專注于女子應盡之義務,結果使女子依然未擺脫附屬地位,與前不同的僅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而這一定的知識也并非如男子教育那樣可以授以種種知識,只是一些普通的知識而已。所以,這種教育依然是男尊女卑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反映,根本無法實現(xiàn)男女平權。資產階級革命派人士陳以益曾尖銳地指出:“今之賢母良

15、妻,先與之女子以少許之教育,而仍奴之,此所高等下女教育也?!?682一些女性對此更是慷慨陳詞:“說什么母教,說什么內助,還是男子的高衙奴隸,異族的雙料奴隸罷了?!币虼颂栒倥觽円捌裁撡t妻良母的依賴性,靠自己一個人去做那驚天動地的事業(yè)”11,而女子教育亦要將培養(yǎng)女子國民作為終極目的,學校亦要創(chuàng)辦成造就女子國民的陣地。金天翮在女界鐘中激烈反對當時一些改良主義者提倡的把女子培養(yǎng)成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的思想,提出教育應把女子培養(yǎng)成革命的新人,提倡女子應該像男性一樣進入公共領域,發(fā)揮“女國民”的作用。燕斌在中國新女界雜志發(fā)刊詞中強調:“本社最崇拜的就是女子國民四個大字?!苯裰鞲锩摇⒔逃也淘嘁舶?/p>

16、“鑄造國民為目的”作為創(chuàng)辦愛國女學的宗旨。辛亥革命時期的女子教育思想因其對平等的女子教育權利的關注而使其對女子教育的思考上升到了較高的層次,是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界碑。它強調要擺脫賢妻良母的局限,以鼓勵女子參政,伸張女權,造就完全人格的國民為宗旨,具有了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新成分。以此為指導,女子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民國以后女子學校和女學生數量逐漸增加,到1916年,男女學生的比例為241,比1907年的比例上升了一倍多,這一時期培養(yǎng)出來的女知識分子使中國婦女素質發(fā)生了變化,并為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造就了人才,有力推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進程。三、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與成熟新文化運動時期是

17、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女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要求真正實現(xiàn)男女在受教育權利方面的平等,其典型的體現(xiàn)就是提出了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實現(xiàn)男女同班同校;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主張以造就女性的獨立人格為最終旨歸。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場在思想領域進行大變革的社會運動,對婦女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而為女性解放及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適合的環(huán)境。綜觀這一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其中一核心的內容即是對封建的倫理綱常進行猛烈的批判,提倡女性人格獨立、個性的自由與解放。陳獨秀猛烈抨擊“儒家三綱之說”,指出封建道德中的忠、孝、節(jié)“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為以己屬人之奴隸道德也”12。魯迅在對婦女

18、所受的痛苦進行無情的剖析后指出:“私有制度的社會,本來把女人當作私產,當作商品,一切國家,一切宗教,都有許多希奇古怪的規(guī)條,把女人看作一種不吉利的動物,威嚇她,使她奴隸般的服從,同時又要做高等階級的玩具?!?327伴隨著對桎梏廣大女性的封建制度、倫理道德的揭露與批判,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積極宣傳婦女解放,主張還原女性作為人的本貌。陳獨秀曾大聲疾呼:“自負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奮斗以脫離此附屬品地位,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12恢復女性作為人的價值是女性獲得教育權的必要前提。因此,可以說,只有以“人的覺醒、人的發(fā)現(xiàn)”為主旨的新文化運動才給女性教育權利的獲得帶來真正的轉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19、女子教66第28卷第2期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4月育思想漸趨成熟,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其一,揭示了女子教育的質的規(guī)定性,指出社會革命是實現(xiàn)女子教育權利的前提。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已深刻地認識到女子教育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現(xiàn)象,它與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李大釗指出:女子教育是受政治經濟制約的,欲解決女子教育問題,必須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他預見到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無論它是什么種族,什么屬性,什么階級,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得一個均等的機會,去發(fā)展他們的個性,享有他們的權利”14。此外,他們還指出,女子教育問題不僅僅是一個

20、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僅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而且與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因而女子教育的實現(xiàn)需要全社會的覺醒,需要思想文化深處的變革,其中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舊有觀念的更新尤為重要。其二,在教育目的上,提出要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為,婦女解放的實質就是人格的解放。因此,他們公開抨擊賢妻良母主義的女子教育,認為如果教育單單是為了培養(yǎng)賢妻良母,只能造成具有知識的順婢良仆,只能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因而胡適提出“超賢妻良母”主義。在他們看來,今后的女子教育要“注力于人格的陶冶,女子人格思想的充分發(fā)達;先認識自己人格的存在,有獨

21、自的價值和權威,進而把丈夫和子女也視為和自己同等的人格者,自行樹立自己的理想,自覺自己的價值”15137。這一觀念的提出標志著女子教育正從閨閣女子的裝飾物轉為引領女子掌握謀生技能,以自立于社會的開始,從而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為女性的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其三,平等的受教育權是實現(xiàn)女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五四時期推行男女平等教育之關鍵是沖破封建的倫理道德,實現(xiàn)男女同校。胡適的見解在當時最為獨到,他指出當時賢妻良母的教育實際上只給女子一點初等教育而不許她受高等教育,只教她讀一點死書而不許她學做人的生活。要補救當時女子教育的失敗,就要“多給她一點解放的教育。解放的教育是:無論中學大學,男女同校,使他

22、們受同等的預備,使他們有共同的生活”1691。這種從根本上改革女子教育的主張,頗能代表思想界進步人士的思想,并很快得到廣泛的響應,當時的新青年、星期評論、星期日、女界鐘、婦女雜志、少年中國等報刊紛紛發(fā)表文章,對男女應否同校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這場討論中,有主張男女同校的,也有反對男女同校的。反對男女同校的認為:男女各有應盡的天職,若男女共同教育,是使女子背棄天職;男女共同教育,則社會內部的事業(yè),將無人去做;女子智力柔弱,不能和男子受同等的學科;男女共學,將有男子盡化為女子之患;男女間的道德難維持。今天看來,這些反對理由荒謬而可笑,可在當時充滿男女有別的封建觀念的年代,要男女同校同學確是一

23、件驚世駭俗的大事。鑒于此,贊成男女同校的人,在提出自己主張的同時,都對反對者進行認真全面的反擊。在他們看來男女同校實利大于弊。第一,男女同??梢怨?jié)省經費,振興教育。第二,可以提高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有益于女子的社會事業(yè)。第三,有利于打破歧視婦女的習慣。第四,有益于養(yǎng)成女子的獨立品格。第五,可以減少男女間的不道德行為。男女同校后就可以減少男女間的好奇心,又可以養(yǎng)成互以人格相尊重的習慣。第六,男女同校后,男女社交就公開了,為自由婚姻創(chuàng)造了條件。第七,男女為取得均等地位,有同校的必要。經過這場廣泛激烈的討論,主張男女同校的新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并且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喚醒了更多婦女的覺醒,沖刷

24、了傳統(tǒng)習俗在女性心理上造成的自卑感,為男女同校掃清了思想障礙。如何實現(xiàn)男女同校?落實到實踐中,主要是從爭取大學開放女禁開始的。1920年,在社會進步輿論和蔡元培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正式招收女生,成為全國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大學,開了全國風氣之先。大學開放女禁,要求女學生必須有同等的知識方可錄取,因此,女子中學教育勢必要進行改革。五四運動前,女學教育側重于師范、家政、園藝、桑蠶等科,而數、理、化、英文等課程異常薄弱,使女學生在學業(yè)上無法與男學生競爭。于是,爭取女子與男子受同等中學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1921年在北京、廣東、湖南等的一些中學先后開放女禁。在這種形勢下, 1922年教育部實行學制改革,公布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確立了男女同校的單軌制教育,從根本上廢除了男女分校的雙軌制教育。這一舉措標志著男女平等在教育制度上得以初步確立。從維新運動到五四運動,短短20多年,近代女子教育從發(fā)端、形成到一步步成熟,可以發(fā)現(xiàn),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產生及實踐是與近代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維新派的鼓吹宣傳為女子教育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革命派的強力推動將女子教育的實踐引向了深入,知識女性的積極參與把女子教育和社會革命有機地融為一體,67張素玲: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考察從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