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蘇生國_第1頁
淺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蘇生國_第2頁
淺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蘇生國_第3頁
淺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蘇生國_第4頁
淺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蘇生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郵寄地址: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金山中心小學(蘇生國收) 郵編730910 淺談農(nóng)村小學在古詩、文言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yīng)用 蘇生國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金山中心小學 郵編730910 【摘要】: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更應(yīng)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反復(fù)誦讀,啟發(fā)想象,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情使學生真正受到審美樂趣?!娟P(guān)鍵詞】:多媒體 小學古詩、文言文 教學 策略 古典詩文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滋養(yǎng)了多少代中國人,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shù)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

2、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新課程標準闡述: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結(jié),提升藝術(shù)品位,加強精神素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shù)量的古詩,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它們有的以短小凝練、鮮明優(yōu)美的形式描繪人物、事件或景物;它們有的以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并借事物的特點表現(xiàn)強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它們有的以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chuàng)設(shè)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詞句優(yōu)美,韻體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學好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培養(yǎng)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

3、文學藝術(shù)素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fā)中的作用。心理學指出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guān)切的情緒。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yīng)。因此,興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chǎn)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教學中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4、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高效的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yǎng),探索古詩真諦呢?作為一名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幫助學生很好地去汲取這些良好的養(yǎng)分呢?在二十多年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古詩文、文言文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智力活動就是在情緒高漲的氛圍里進行的。這種氛圍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也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wù)。”創(chuàng)設(shè)動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和藝術(shù)媒介。 教學媒體是以物質(zhì)形式出現(xiàn)的,多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傳統(tǒng)教學媒體。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學

5、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chǔ),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因此,我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進行古文教學時,努力通過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shù)母泄俅碳ぃ纱苏{(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愿望。 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畫面,當學生被畫面景色陶醉時,就用錄音機放一段輕音樂,再加上一段課前設(shè)計的旁白,向?qū)W生娓娓講述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既把握了基調(diào),又領(lǐng)悟了詩意。在講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時,則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時穿插介紹一些詩話趣事,作者經(jīng)歷等,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6、又可以激發(fā)學生讀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如教學螳螂捕蟬時,課前五分鐘,我便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學生們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chǎn)生了學好古文的強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學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二、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文,需要了解作者、時代背景。在介紹背景時,要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但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教師枯燥的沒有感染力的介紹。那么運用多媒體,則能使你的教學如魚得水,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家、文章背景,為很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打下基礎(chǔ)。 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

7、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zāi)??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lǐng)悟出來。這時就應(yīng)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這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三故事到導入,感悟體驗 在古詩文中采用故事

8、導入,讓學生感悟體驗的方法組織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們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我們可以設(shè)計這樣一個故事開頭:(老師充滿激情地)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頓時眼睛發(fā)光,精神飽滿)有一個蓬著頭發(fā)的小男孩,拿著釣魚竿來到了小河邊,他想學習釣魚。他側(cè)著身子坐在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他的個子實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兒幾乎把他的身子都蓋住了。他可不管這么多,眼睛盯著魚竿一動也不動的,他多認真?。。ㄟ@時加上老師的體態(tài)的作用,學生已完全進入角色了)。(老師用急切的語氣說)這時,有一個過路的人經(jīng)過這里,看見了

9、他,想去問個路。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老師加動作),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老師略作停頓,讓學生參與故事的編撰、創(chuàng)作,適時給以鼓勵)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這小男孩可愛嗎?(學生再次參與討論,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頭腦中鮮活和豐富起來。)這一極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個詩人胡令能看見了,就用詩的形式把它寫了下來,題目是小兒垂釣 這時,學生已經(jīng)進入了非常積極的狀態(tài),后面的教學就會顯得非常的輕松。與傳統(tǒng)的釋題,釋詞,釋句模式比起來,效果可想而知。比較一下,至少有以下幾點不同: 1目標定位不同。新課改明確打破了三維目標的排列,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體驗作為首要目標。而傳統(tǒng)的講解法,重點是讓學

10、生理解詩句的意思,目標定在這首詩上。因此,不自覺中,老師就開始逐字講解了。故事教學法,要達到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紤]最多的是這樣教,學生喜不喜歡。老師們考慮得最多的是課程目標是否合理。因此,在課堂上著力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雖然對字詞的落實表面看來沒有前一方法明確,但長遠來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從教師們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明顯感到,孩子們的想學古詩,在開始階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詩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心理體驗不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最大困難就在于文字,老師在上古詩文時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學生掃除文字的難關(guān),總會有意無意地去關(guān)注字詞的意思講解,學生首先感覺到的是“難

11、”,“云里霧里”等基本弄懂,興趣就全無了,再用其他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又必須另起爐灶、費時勞神。而且,老師講多了,學生對詩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東西。其實,古詩文本身,就已經(jīng)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描寫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引導,更需要同學們用心去讀,不斷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遠,請再登上一層樓”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現(xiàn)在用故事引入法,學生隨著老師的描述,他們不自覺地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取得聯(lián)系,發(fā)揮想象,建構(gòu)起詩的意境。這時同學們頭腦中出現(xiàn)的意境也許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還有一定的差距,

12、但這又有何妨?同學們還可以通過朗讀等手段去再次體驗、建構(gòu)。學習過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講解,不必去擔心怎樣翻譯成現(xiàn)代文,同學們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讀背古詩文,知道個“大概”,不必作精確的口述,這樣的學習,學生的心理是開放的,沒有任何壓力。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中,漸漸理解,慢慢受滋潤。有些學生不太好理解的詩句,就留著讓時間來幫助他們理解。 3對“教學過程”的理解不同?!敖虒W過程的本質(zhì)問題是”“教”和“學”的關(guān)系問題。傳統(tǒng)觀念中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qū)W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在古詩文教學中要“以教為中心”的理由說它幾十個不成問題。因此,就出現(xiàn)了“

13、小兒是什么意思?”“垂釣是什么意思”的一連串的問題,及“驚”就是驚嚇,魚驚就是恐怕魚受到驚嚇的小結(jié)。在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明確地感覺到,“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折射出的是與新課標精神暗合的新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在不斷地交往,積極地互動著。隨著一聲“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迅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又馬上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八桥履侨说穆曇籼?,把魚嚇跑了?!薄斑@時肯定是他看到有條魚游過來了。”同學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詩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創(chuàng)作。老師的“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讓同學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嘗到了學習的快樂

14、?!斑@小男孩可愛嗎?”一問,又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心中時時裝著的是學生。老師始終是在跟學生交談。交談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從”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老師是不應(yīng)該受考試的束縛的。教學的過程應(yīng)該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宗旨,重在引導學生去體驗,重在讓學生朗讀,感受古詩文的整體美、節(jié)奏美。四以讀代講,體味詩意 有了興趣,教學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教學任務(wù)的完成,單有興趣是不夠的。配合興趣的古詩教學,多年來,我倡導以讀為主?。ㄒ唬┮宰x為主,不求甚解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蘊含著這樣一些信息: 第一是要“好讀書”

15、。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就無所謂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上面講到的看故事,聽故事,目的就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好讀書”的習慣。 第二就是說書要慢慢讀,細細品,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了解書中的道理。有誰能一下子讀懂所有的書呢?在閱讀教學中,閱讀鑒賞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相當程度上要求融入求實求真“力求甚解”的“科學”的態(tài)度。但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就不必有這些顧忌了。它不需要學生字字會解釋,句句能分析。教學的目標單一而有趣,讓學生開心地學,有趣地讀,多多地記。學習的特點是化整為零、刪繁就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觸摸”語言本身的聲音、形體、

16、色彩、結(jié)構(gòu)、分量、品質(zhì)、情味等等,從而領(lǐng)略漢語言獨特的形音義的綜合美。這樣的話,在學生進行古詩文學習時,就大可“不求甚解”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先讓學生背了再說,讀多了,感悟多了,學生對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會明白個三分。 此外,新課改倡導綜合性學習,而古詩文的學習過程,其實正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同學們上網(wǎng)找資料,開展賽詩會等等,老師關(guān)注的是讓學生們都去參與,對詩的意思,不去求“甚解”。此時,老師已跳出教材,站在了課程的高度來看問題了。這樣老師就不會再去為一個學生答不上某一個詞的意思而大動肝火。當同學們在課外書

17、中得到一首詩時,當同學們上網(wǎng)找到一副對聯(lián)的出處時,當同學們?yōu)橐皇自娕渖狭瞬鍒D時,老師們都會向他們投去贊賞的目光。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只要是學生為之付出過勞動的,老師都會去肯定他們、褒獎他們。這樣,學生就會越來越愛學習古詩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了老師硬性的作業(yè)任務(wù),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途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個我”。所有的這一些,使得孩子們著了魔似地愛上學習古詩文。 第三,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熟讀。什么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換句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這個過程更多地應(yīng)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要給足時間,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

18、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混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五、靜心聆聽范讀,激起朗讀興趣 文言文始終應(yīng)該“讀”字當先,要熟讀成誦,在朗讀中領(lǐng)悟直至背誦。學生學習文言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他們對文字生疏,沒有文言文語感,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先過語言關(guān),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當然,朗讀的形式隨機而定。默讀、吟讀、唱讀;個人讀、集體讀、角色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范讀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讀或者教師、學生之前精心準備錄制好的朗讀帶在多媒體上播放,既能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19、把握節(jié)奏,讀出語氣語調(diào),進而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通過反復(fù)朗讀去領(lǐng)悟文本,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在學習螳螂捕蟬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jié)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diào),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chǔ)。繪聲繪色地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學生動口、動腦的能力。而教師的范讀很少能收到良好效果。實踐證明,巧用電教媒體再現(xiàn)情境,

20、聲情并茂地配樂朗讀,能豐富學生感知,縮短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心理距離,切實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在教學螳螂捕蟬時,一方面利用多媒體展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播放出配樂朗讀螳螂捕蟬,聲情并茂的朗讀,給學生一種多姿多彩的流動美。真正實現(xiàn)從“知之者”向“樂知者”的轉(zhuǎn)化,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難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理解文言字、詞、句的意思。因此,積累文言詞匯、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chǔ)。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例如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痹诘诙W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

21、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钡谌龑W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guān)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笨梢?,重視文言詞匯的積累,這是當前古文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把所學古文內(nèi)容制作成幻燈片,教師把文中需要積累掌握的重點文言詞匯劃出來,先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自讀,然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字句,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班內(nèi)討論交流,最后教師在屏幕上把先前劃出來的文言詞匯的意義一一展示出來。在前兩步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大膽地復(fù)述課文內(nèi)容。這樣,學生看得一目了然,記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與傳統(tǒng)的古文教學相比,省時、直觀。

22、課文拓展經(jīng)常需借助圖片、視頻、相關(guān)文章等增強學生的相關(guān)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體對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發(fā)揮多媒體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優(yōu)化文言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文言文興趣、培養(yǎng)文言語感、陶冶性情,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人所擁有的潛在獨創(chuàng)力與想象力是無窮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yīng)該利用多媒體,充分挖掘?qū)W生潛在的思維能力,調(diào)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有相當數(shù)量的古詩,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它們以短小凝練、鮮明優(yōu)美的形式描繪人物、事

23、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點表現(xiàn)強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好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繼承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培養(yǎng)少年兒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shù)素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F(xiàn)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yǎng),探索古詩真諦呢?下面就想談?wù)勛约涸诠旁娊虒W中的一點心得。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特點 古詩比古文易為兒童接受,這是肯定的。但它畢竟是古代人用古代語言寫的,跟現(xiàn)代人用現(xiàn)代漢語寫的詩比起來較為難學,亦是事實。根據(jù)古詩的特征,找出教學難點,然后有

24、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是教好古詩的前提。教學古詩的難點是什么?分析起來不外是下列兩個方面:首先,從古詩本身看。它是用古代語言寫的,跟現(xiàn)代漢語有較大的差別。除了語音的差異而外,詞匯的發(fā)展變化很大,有些詞不達意的意義古今不同,特別是那些古今詞不達意義差別細微詞,更易引起誤解。詩句結(jié)構(gòu),在語法上也有其特殊性,和一般的文言句式不一樣。古詩內(nèi)容高度概括,語言洗煉含蓄,既有極強的跳躍性,又有耐人尋味的言外之音。詩歌的音樂性極強,詩人的豐富感情,除緣景而出外,也往往借助聲韻節(jié)律來抒發(fā)。這些是應(yīng)該注意的一個方面。其次,從教學對象看。小學古詩教學的對象是兒童。他們年紀小,學識淺,和成人的思想感情有距離。古代的社會制

25、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產(chǎn)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古代詩人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更不同于今天的小學生。因此,有些詩篇要想讓兒童真正了解它,除了疏通文句之外,還要作一些必要的補充。這是應(yīng)該注意的另一個方面。二、提高古詩教學的質(zhì)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小學生積極學習的主要,小學古詩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在教學中,要以“趣”激情,要把激發(fā)興趣貫穿于課前、課中與課后,使課堂妙趣橫生,學生興趣盎然。課前要導趣。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利用投影展現(xiàn)畫面,當學生被畫面景色陶醉時,就用錄音機放一段輕音樂,再加上一段課前設(shè)計的旁白,向?qū)W生娓娓講述詩人的創(chuàng)

26、作背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既把握了基調(diào),又領(lǐng)悟了詩意。在講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時,則通過講述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時穿插介紹一些詩話趣事,作者經(jīng)歷等,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發(fā)學生讀詩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二)、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zāi)兀科渲械母星?,學生很難一下子領(lǐng)悟出來。這時就應(yīng)該讓學生去搜

27、集、查詢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這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三)、加強誦讀,提高能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重要性。古詩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

28、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此,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yīng)幫助他們確定感情基調(diào),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jié)奏。確定感情基調(diào)要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之后,再看看哪些是表達這種感情的關(guān)鍵字,重音就可以落在這些關(guān)鍵字上。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第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

29、感情自便與作者的感情達成了共鳴。(四)、故事引路,增強對古詩了解 孩子最愛聽的就是故事,因此,講故事成了各學科老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在古詩文中采用故事引路的方法組織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下面以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恐畏魚驚不應(yīng)人”為例,簡述故事引路法的教學流程:1、(老師充滿激情地)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頓時眼睛發(fā)光,精神飽滿)有一個蓬著頭發(fā)的小男孩,拿著釣魚竿來到了小河邊,他想學習釣魚。他側(cè)著身子坐在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但是他的個子實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兒幾乎把他的身子都蓋住了。他可不管這么多,眼睛盯著魚竿一動也不動的,他多認真?。。ㄟ@時加

30、上老師的體態(tài)的作用,學生已完全進入角色了)。(老師用急切的語氣說)這時,有一個過路的人經(jīng)過這里,看見了他,想去問個路。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老師加動作),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老師略作停頓,讓學生參與故事的編撰、創(chuàng)作,適時給以鼓勵)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這小男孩可愛嗎?(學生再次參與討論,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頭腦中鮮活和豐富起來。)2、這一極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個詩人胡令能看見了,就用詩的形式把它寫了下來,題目是小兒垂釣。題目是什么?(追問,加深影響,增強記憶)3、(老師背誦全詩,背完后提問)你記住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詩,也可以是一個詞,讓學生老鼠叨番薯似地不斷去“弄”,老

31、師的任務(wù)是不斷地給予肯定)4、老師再背一篇,你聽仔細了,看誰的小耳朵最靈,記性最好。(同學們互相提示,不斷記憶,如有困難,老師作適當?shù)狞c撥)5、出示全詩,讀讀記記。(學生們在個別認識的字的提示下,絕大部分同學都能當堂背出來)6、老師說詩意,學生背相應(yīng)的詩句。(有故事作基礎(chǔ),學生困難不大)我們清晰地感覺到,“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折射出的是與新課標精神暗合的新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在不斷地交往,積極地互動。隨著一聲“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嗎”,學生迅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這小男孩連忙擺擺手,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又馬上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是怕那人的聲音太響,把魚嚇跑了?!薄斑@時肯定

32、是他看到有條魚游過來了?!蓖瑢W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詩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創(chuàng)作;老師的“同學們真聰明啊,他是怕魚逃走才不理他的”讓同學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這小男孩可愛嗎?”一問,又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心中時時裝著的是學生。老師始終是在跟學生交談,交談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從“故事引入法”教學古詩文的實例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老師是沒有受考試束縛的,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宗旨,整個教學過程,重在引導學生去體驗,重在讓學生朗讀,感受古詩文的整體美、節(jié)奏美。(五)、加強審美教育1、了解古詩語言的表達之妙。由于古詩嚴格講究字數(shù)、句數(shù)的均衡、整齊,嚴格講究合轍押韻,誦讀起來自然就

33、朗朗上口,產(chǎn)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這是古詩語言美的表現(xiàn)之一。此外,古詩選詞、煉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運用貼切的修辭手法,使詩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駱賓王鵝中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杜甫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詩句,兩個形成工整對仗對句中,無論是從詞性看、從景物方位看,還是從描寫對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聯(lián)系的兩句中內(nèi)含的“二級”修辭手法夸張手法都相同,真可謂美至極致。類似例子,在古詩中俯拾皆是。有鑒于此,教學古詩時,應(yīng)該引導學生好好誦讀,從有板有眼地讀,到有聲有色地讀,通過誦讀感知古詩語言的音韻之美;還應(yīng)

34、引導學生用心研讀,字斟句酌,通過研讀發(fā)現(xiàn)古詩語言的表達之妙。2、欣賞古詩景象之美小學教材選編的古詩中,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狀物的佳作,它們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勝收的動人景象。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句所描繪的種種景象,進而在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賞這些景象。如在教學賀知章詠柳詩中“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應(yīng)該引導學生想象出九九艷陽映照下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好像是垂著的碧綠的絲帶,迎風輕動。在教學劉禹錫望洞庭一詩時,應(yīng)該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欣賞”這樣的景

35、象:夜幕降臨,靜靜的天空升起一輪明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huán)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3、挖掘古詩意蘊之美 詩,所以美,就因為它的詩情畫意,就因為它的內(nèi)涵深廣;而很多古詩,它的詩情畫意,它的深廣內(nèi)涵,往往體現(xiàn)在它的形象“背后”隱含的深刻意蘊,我們教學這類古詩,應(yīng)根據(jù)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透過表象,領(lǐng)悟內(nèi)含的意蘊。如教學題西林壁一詩,對“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當然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觀

36、察廬山所獲得的直觀感受:“橫看”,是從正面觀察,廬山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側(cè)看”,是從側(cè)面觀察,廬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遠”、“近”、“高”、“低”,都是指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各不同”則是廬山千姿百態(tài)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礎(chǔ)上,有必要適度啟發(fā)學生領(lǐng)悟到:詩人不只是在表現(xiàn)廬山的姿態(tài)特征,而且是在啟示人們,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才能真正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再如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不只是讓學生從觀光角度去理解,還應(yīng)該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遠;人們在處理事情時,一定要胸襟開闊,目光遠大,不能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體會詩人陸游臨終前“不見九州同

37、”的沉痛心情,抓住后兩句,體會詩人渴望“王師北定中原”那一天到來的強烈期待,從而深切感受詩人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總之,要讓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古詩教學的效果,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安西這首詩歌時,學校有位教師就運用了電腦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當時的情景。一看畫面上那鮮艷的色彩,那舞動的柳絲,那舉杯話別的主人公,孩子們便對詩歌所描述的情景知之一二,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所看到的景,這樣不光領(lǐng)會了詩意,還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而我在自己的教學中又以這首詩的曲為切入點,讓音樂來帶動他們的興趣,讓音樂來引領(lǐng)他們感悟,我相信每一個人聽到那低沉而又有點憂傷的曲調(diào)時都會有所觸動

38、,更何況,小學生那容易波動的情感呢?總之,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才能真正使古詩文教學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困境,才能使學生由“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我們也才有機會創(chuàng)新教學的策略,進一步幫助學生學習古詩。二讀講體味詩意有了興趣,教學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教學任務(wù)的完成,單有興趣是不夠的。配合興趣的古詩教學,我倡導以讀為主?。ㄒ唬┮宰x為主,不求甚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蘊含著這樣一些信息: 首先是要“好讀書”。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就無所謂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上面講到的看故事,聽故事,目的就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好讀書”

39、的習慣。 第二就是說書要慢慢讀,細細品,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了解書中的道理。有誰能一下子讀懂所有的書呢?在閱讀教學中,閱讀鑒賞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相當程度上要求融入求實求真“力求甚解”的“科學”的態(tài)度。但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就不必有這些顧忌了。它不需要學生字字會解釋,句句能分析。教學的目標單一而有趣,讓學生開心地學,有趣地讀,多多地記。學習的特點是化整為零、刪繁就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學習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觸摸”語言本身的聲音、形體、色彩、結(jié)構(gòu)、分量、品質(zhì)、情味等等,從而領(lǐng)略漢語言獨特的形音義的綜合美。這樣的話,在學生進行古詩文學習時,就大可“不求甚解”了?!坝F千里目,更上

40、一層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先讓學生背了再說,讀多了,感悟多了,學生對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會明白個三分。 此外,新課改倡導綜合性學習,而古詩文的學習過程,其實正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同學們上網(wǎng)找資料,開展賽詩會等等,老師關(guān)注的是讓學生們都去參與,對詩的意思,不去求“甚解”。此時,老師已跳出教材,站在了課程的高度來看問題了。這樣老師就不會再去為一個學生答不上某一個詞的意思而大動肝火。當同學們在課外書中得到一首詩時,當同學們上網(wǎng)找到一副對聯(lián)的出處時,當同學們?yōu)橐皇自娕渖狭瞬鍒D時,老師們都會向他們投去贊賞的目光。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只要是學生

41、為之付出過勞動的,老師都會去肯定他們、褒獎他們。這樣,學生就會越來越愛學習古詩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了老師硬性的作業(yè)任務(wù),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內(nèi)容,學習的途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個我”。所有的這一些,使得孩子們著了魔似地愛上學習古詩文。 第三,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熟讀。什么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換句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這個過程更多地應(yīng)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要給足時間,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混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

42、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二)以講為輔,畫龍點睛1、粗講 優(yōu)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于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學時,其豐富的意蘊,“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小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于閱歷和生活積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如果“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必然貪多嚼不爛,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張載所說:“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北厝皇箤W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

43、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那么怎么粗講呢?我覺得應(yīng)該從下面三點考慮: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如 “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浥”,“千里黃云白日曛”的“曛”,“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絳”等,這些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再就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chǎn)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還有,就是那些

44、富于傳神的關(guān)鍵性詞語。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的后兩句“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就很顯作者煉字的功夫。一堵高墻的“關(guān)”和一枝紅杏的“出”,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個要把滿園春色關(guān)住,一個卻要枝露墻頭,春光外泄,一“關(guān)”一“出”,整個畫面活了,有了動感,顯出了春花盛開時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寫送客的時間、地點和送客時的環(huán)境與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著意用“楚山孤”表達送別的心情:芙蓉樓上,俯瞰長江,寒雨凄凄,遠眺楚山,望客帆遠去,心情惆悵,仿佛覺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兒一樣。一個“孤”字,看似寫山,實是寫人,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惆悵孤獨之感。又

45、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是一聯(lián)對偶句,“日暮”對“天寒”,寫投宿的時間,是在寒冬的日暮時分?!吧n山遠”對“白屋貧”,寫主人家的居住環(huán)境和家庭狀況,一個“遠”字,寫出了天氣昏暗中周圍青山的朦朧;一個“貧”字,點出了投宿的這戶山里人家的貧寒。以上所舉詩句中“關(guān)”、“出”、“孤”、“遠”、“貧”這些字詞,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guān)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2、以“猜”代“講”法 猜是一種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每到“猜”時,同學們總是那么欣欣然。孩子們通過讀,對詩文有了點朦朦朧朧的了解。這

46、時,好勝的孩子們心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表達愿望。他們想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點擔心,怕說錯。那么好,我們就來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錯了又有何妨?這一個“猜”字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負擔。他們可以自由地訴說,甚至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的一點認識大膽地展開想象。例如“不識廬山真面目”,為什么“不識”?有些說是沒去過,有些說是可能舞太大,看不清楚,有些還說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這些答案,不論是對還是錯,都在時時啟發(fā)引導著學生,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究的精神狀態(tài)。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錯了,再來猜;在同伴的啟發(fā)下,我有了新的想法,那就再來猜。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合作的是氛圍,合作的是環(huán)境。這是合作學習

47、的高境界。在這樣的氛圍中,班級及群體的合力效應(yīng)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同學們在相互影響下,思維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學生在猜中會有“頓悟”。在猜的過程中,老師就是一個引導者,但發(fā)現(xiàn)精彩的答案時,老師的主導作用就要得到發(fā)揮,引導學生去“接近”正確答案。說“接近”,是因為古詩文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像畫家畫中國畫一樣留下一定的空白,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也正因為老師的定位是讓學生“接近”正確答案,在同學們不斷的猜的過程中,才不會去赤裸裸地否定孩子們的答案。 “猜”讓孩子們在課堂中尋找到了自我。整堂課下來,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少了老師的講解,有的只是老師適時的點撥。“猜”中還蘊含了同學們的想象,包含了

48、同學們的思想。因為學生在猜時,他只有通過讀,憑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取得了聯(lián)系,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們才會去猜。在“猜”中,同學們互受啟發(fā),漸漸走進意境,再配以吟詠體驗,孩子們會被古詩、對聯(lián)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動。三欣賞品味詩境 我們從小學教材古詩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級,詩歌的數(shù)量安排越多,而古詩文的學習,對小學生來說意在提高文化底蘊,屬于品味和鑒賞的高等級工作。那么要從那些方面來指導學生審美呢?(一)通過反復(fù)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 解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shù),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

49、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shù)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nèi)容。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xiàn)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xiàn)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要的還是應(yīng)該指導學生反復(fù)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然后通過正確理解詩的內(nèi)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們,他們第一次接觸詩歌,總是

50、會像跳皮筋那樣把詩歌背的朗朗上口,可是,一旦你告訴他們詩人當時的心情,或者示范朗誦一下,他們很快會像個小詩人一樣,搖晃著小腦袋,一副陶醉的模樣。盡管,我們已經(jīng)擯棄了傳統(tǒng)的“搖頭晃腦”,可實際上,搖晃的過程,正是他們對詩歌的音樂,節(jié)奏,甚至情感的體會過程! (二)、通過啟發(fā)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jié)構(gòu)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

51、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痹娙酥塾谛〕?,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埃掀饋韯t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

52、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shù),詩是語言藝術(shù),兩者的審美特征也有明顯的區(qū)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gòu)圖等來表現(xiàn)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有些詩,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后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jù)展開想象,進而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學習之后,再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

53、理解描繪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泵枥L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xiàn)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象從而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逼渲小凹t”、“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官去感受

54、,感受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通過理解詞句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所謂意境,是藝術(shù)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jīng)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