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習資料(陳昌來版)_第1頁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習資料(陳昌來版)_第2頁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習資料(陳昌來版)_第3頁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習資料(陳昌來版)_第4頁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復習資料(陳昌來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語言教學中有關語言的幾個基本概念(名詞解釋、運用)1、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這是按人們獲取語言的先后順序來區(qū)分的,也是語言教學理論中運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語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觸并獲取的語言;第二語言是指人們在獲得第一語言之后在學習和使用另一種語言。這里存在一種情況是,有的幼兒出生以后,同時習得兩種甚至更多種的第一語言,而且這些第一語言都達到同等運用熟練程度,這就成為雙語或多語現(xiàn)象。2、母語和外語:這是按國家的界限來區(qū)分的。母語是指本國或本民族的語言;外語是指外國的語言。一般母語是人們出生后接觸的第一語言,但對一些移居國外的人來說,其子女首先接觸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語言而非母語。因此,不能把第一語

2、言和母語兩個概念混同。3、本族語和非本族語:這是按言語社團、通常是民族的界限來區(qū)分的。本族語就是本民族的語言,因此這一術語可以與“母語”通用。非本族語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語言,可能是外語,也可能是本國其他民族的語言。從語言掌握的程度和運用情況來看,母語、本族語和第一語言往往是一個人的“主要語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況。4、目的語:這是指人們正在學習并希望掌握的語言。不論是外語或非本族語,甚至是非第一語言的母語,只要成為一個人正在學習并希望掌握的目標,都可以稱為目的語。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定位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性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正如它的名稱,應當定位于語言教育學科。它是語言教育學科下的第二

3、語言教育的分支學科。而基于現(xiàn)實,在堅持學科性質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前提下,把對外漢語教育這一學科稱為語言教育學或是應用語言學,都是可以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的四大環(huán)節(jié):總體設計,根據(jù)總體設計而進行的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語言測試。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任務是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原理、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并用來指導教育實踐,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者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研究的核心容是對外漢語教學。通過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與學全過程和整個教學體系中各個部和外部因素與其相互作用,從而制定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方法。部因素(1)學習與教育活動的主體,

4、即學習者和教師;(2)學習與教學活動的客體,即所教授的目的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3)學習與教學活動本身,包括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評估四大環(huán)節(jié)的理論和實踐。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礎學科,特別是與本學科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語言環(huán)境,包括社會語言環(huán)境和教學語言環(huán)境,以與其對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還包括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資源、條件對教學實踐產(chǎn)生的影響。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學科體系分為三個部分,即理論基礎、學科理論和教學實踐:1、理論基礎部分提出與本學科的發(fā)展關系最為密切的七個基礎學科,即,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橫斷學科與哲學。可以看作是對外

5、漢語教育學科的理論基礎,或叫做支撐理論。2、直接應用于語言教學、屬于本學科圍的學科理論體系,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其中,應用研究是指運用相關學科和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對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測試評估、教學管理和師資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專題研究。而基礎理論又包含有四個容:(1)對外漢語語言學,是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和研究的漢語語言學,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漢字、語義、語用、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2)漢語習得理論,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題之一,即學習者的研究,側重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教學對象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規(guī)律。(3)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是把教學容和對教學對象的研究結合起來,即研究如何通過教學活

6、動是教學容為學習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4)學科研究方法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甚至影響到研究的成敗。3、學科體系的第三層是教育實踐,主要是教學實踐,它是學了理論服務的對象,也是學科理論產(chǎn)生的土壤。分析教學法流派的方法從三方面入手,即找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所體現(xiàn)的主要教學原則和采取的主要教學方法。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也是一種外語教學。1、它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好語言,而其中不可避免涉與到文化容,也必須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教學,為語言教學服務。讓學習者掌握語言這個交際工具,培養(yǎng)其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2、對外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這一性

7、質使其不同于第一語言教學,為了能在較短的時間達到掌握這種目的語的作用,第二語言就必然帶有短期、速成、集中、強化的特點,即必須強調所傳授的知識要轉化為技能并以技能訓練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目的語交際的能力為根本目標。3、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一方面受到第二語言普遍教學規(guī)律的制約,同時漢語教學本身又有特殊的規(guī)律,即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在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等方面都不同于別的語言。因為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在教學方法上也就要體現(xiàn)漢語教學的特點。4、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因此,與語言交際相關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容

8、。第二語言的記憶過程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xiàn)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1、識記。第二語言的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是指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感知、識別并記住第二語言的知識和技能的心理過程,是建立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痕跡或者叫記憶痕跡的過程。識記按其目的分為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兩種。依照材料是否有意義或者學習者是否了解其意義,又可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2、保持。第二語言的保持是對已識記的第二語言知識和技能加以鞏固,也是對已形成的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痕跡加以鞏固,使之長期存留在腦中已備應用。是記憶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3、再認和重現(xiàn)。只是記憶的以三個階段,即恢復記憶的兩種形式,是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痕跡或記憶痕跡恢復的過程

9、。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輸出。第二語言的再認,是已經(jīng)識記過的第二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再度呈現(xiàn)時能識別并確認的心理過程。第二語言的重現(xiàn)也稱為回憶,是指已經(jīng)識記過的第二語言知識和技能雖然并未再度呈現(xiàn),但在腦中重新回想起來的心理過程。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特點對外漢語教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是綜合的學科,又是一門應用的學科。1、對外漢語教育是專門的學科。所謂專門的學科,是指它有專門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和研究視角,是別的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如前所述,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的任務是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原理、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并用來指導教育實踐,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者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10、對外漢語教育學科研究的核心容是對外漢語教學。通過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與學全過程和整個教學體系中各個部和外部因素與其相互作用,從而制定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實施方法。而它的研究視角,不僅是語言學的,也是心理學的和教育學的,而且是這幾方面的綜合的獨特的視角。2、對外漢語教育是綜合的學科。綜合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社會學、橫斷學科與哲學七大學科。這里主要先概述哲學、橫斷學科和社會學與對外漢語教育的關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科,從宏觀上、方向上,對包括對外漢語教育在的一切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而數(shù)學等橫斷學科則提供方法輪的作用,其所提出的系統(tǒng)方法、信息方法、反饋方法等,對各

11、學科都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生活、社會制度、社會行為、社會變遷和發(fā)展等社會問題的學科。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因此,語言學和語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會學的影響。對外漢語教語,作為一門綜合學科,正是指它綜合的、有選擇性的汲取這些學科的理論知識。3、對外漢語是應用的學科。應用學科有其自身的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和理論體系,它不僅需要關注應用本身,進行大量的具體應用研究,也要進行與之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任務,決定了它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具有極強實踐性的應用學科。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P139):1、要為語言教學服務,與語言教學的階段

12、相適應。2、要有針對性。3、要有代表性。4、要有發(fā)展變化的觀點。5、要把文化知識轉化為交際能力。語言的基本特征與對外漢語教學(啟示):1、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1)學習一種語言要重視意義。掌握音義的聯(lián)系,遵守約定俗稱的社會規(guī)則。(2)學習一種語言要掌握語言系統(tǒng)的各分支系統(tǒng)。(3)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本質上是口頭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語言的學習和教學應從聽、說開始,首先著眼與口頭語言。2、 語言存在于言語中(1)對外漢語教學必須以言語為對象,從言語入手,只有通過言語才能學會語言。教學中首先要抓聽說讀寫言語技能的訓練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2)從言語中接觸到大量語言事實,應總結歸納成一定的語言規(guī)則,讓

13、學習者自覺掌握。3、語言有生成性(1)對外漢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漢語的能力,不僅僅是只教會學生掌握各種語言素材,而是用有限的語言材料理解和表達豐富的思想。(2)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要著重引導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語言規(guī)則。4、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1)交際工具是語言的本質功能,這就決定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讓學習者掌握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2)為了掌握語言這一交際工具,語言課就要充分體現(xiàn)工具課、技能課的特點。把知識轉化成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終能熟練運用語言進行交際。5、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1)要學好目的語,必須了解目的語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2)培養(yǎng)學生用目的語進行

14、思維的能力,盡量運用漢語進行教學,要求學習者用漢語來理解和表達,而不借助于母語或媒介語。6、語言產(chǎn)生特定的社團并體現(xiàn)該社團的文化。即對外漢語教學不能脫離漢語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與漢語緊密相關的文化因素的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或缺的容。7、語言是人類獨有的,只有人類才具備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特殊生理基礎(1)語言是可以學會的。一個具有健全的大腦和發(fā)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語并學習第二語言。(2)成功的第二語言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習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影響語言學習。語言學的發(fā)展與第二語言教學。四個階段:1、歷史比較語言學:(1)歷史比較語言學出現(xiàn)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心在德國。該學派采

15、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通過語音和詞形的比較研究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發(fā)現(xiàn)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并建立語言的譜系分類。(2)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興起,使語言成為獨立的學科。(3)局限性:它強調了語言的歷史比較,忽視了語言的共時研究;孤立地研究語言單位,缺乏對語言系統(tǒng)性的研究。2、結構主義語言學:(1)1916年,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日瓦大學講授普通語言學的講稿被他的學生整理出來,成為普通語言學教程,這本書被奉為語言學的“圣經(jīng)”,其語言理論成為現(xiàn)代語言學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2)同時,又區(qū)分了“語言”和“言語”,區(qū)分“部語言學”(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外部語言學”(語言與社會、民族、文化、政治等的關

16、系)。特別提出區(qū)分“歷時語言學”(研究語言在不同時期演變的“動態(tài)語言學”)和“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在某一時期的狀態(tài)的“靜態(tài)語言學”),主進行共時研究。(3)20世紀前半葉,以索緒爾學說為基礎,歐洲語言學出現(xiàn)結構主義思潮,代表派有:強調語言符號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語言學派,強調語言符號間各種關系的哥本哈根語符學派,強調共時描寫語言事實的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等。(4)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突出貢獻是對語言的結構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寫,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結構分析和結構描寫的方法。(5)局限性:只集中于語言形式、結構的分析,忽視對語言意義的研究。3、轉換生成語法:(1)20世紀中期在美國出現(xiàn)了轉換生成語法學派

17、,其標志是195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一書的出版。他提出區(qū)分“語言能力”人們化了的語言規(guī)則體系和“語言表現(xiàn)”語言能力的實際運用,即人們實際說出來的話語。認為語言表現(xiàn)不能全面反映語言能力,只就有限的實際話語(語言表現(xiàn))進行結構分析,不能揭示語言的本質,無法解釋人類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語言學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語言的規(guī)則體系、說出無限話語的人類的認知結構中的語言能力。(2)因此,他提出“語言習得機制”和“普遍語法”的假說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的理論,這樣酒吧語言學的觸角伸向人類認知領域,探討語言的心理過程。4、功能主義語言學:(1)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義語言學興起,標志

18、著語言研究重點由語言形式轉向語言功能,中心在歐洲。以弗斯為奠基人的倫敦功能結構語言學派認為語言的本質是意義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語義是語言研究的中心,主從社會的角度去觀察、研究語言,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語言的本質功能是社會交際功能。(2)禮德繼承和發(fā)展了弗斯的理論,在對語言的系統(tǒng)和結構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從功能角度研究語言,著重探討語言的意義和功能,研究語言如何使用,分析語言與社會的關系,以與語言功能與語言系統(tǒng)的關系,并建立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蒞臨,依“系統(tǒng)語法”為框架論述語言功能。功能主義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名詞解釋)1、語言能力:指人們所具有的語言知識,是一種化了的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的語言規(guī)則

19、系統(tǒng)。2、交際能力:即運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包括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既用口頭形式,也用書面形式;既指說、寫的表達能力,也指聽、讀的理解能力。3、語言形式:通常指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的結構體系,也稱語言結構。4、語言功能:指語言所能發(fā)揮的作用。5、話語分析:也稱“語篇分析”,是對會話語的結構與功能的分析。6、會話分析:對日常會話的結構與規(guī)律進行分析的分析。(會話分析與話語分析有分析題,他會舉例子,看書P79P80)分析題:言語行為理論:指語言不僅是描寫、述和說明客觀世界,提供消息,而且人們說出話語也是一種行為。會話含義理論:實際上是對會話中說話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

20、。(見書P8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簡答題):1、通過注釋直接闡述文化知識。2、文化容融會到課文中去。3、通過語言實踐培養(yǎng)交際能力。漢語的特點與對外漢語教學(貌似有可能是簡答題)特點:1、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1)語法方面:漢語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名詞不用變格,動詞不用按人稱、性、數(shù)、時、態(tài)變位。(2)語音方面:漢語只有400多個基本音節(jié),加上四聲的區(qū)別,一共也只有1300多個音節(jié)。(3)詞匯:漢語的詞音節(jié)少,便于記憶,漢語詞匯的結構方式以詞根復合法為主,由大多數(shù)本身就能獨立成詞的單音節(jié)語素結合而成,詞義與語素義有關,也便于記憶。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

21、的難點:(1)語法方面:漢語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帶來方便的一面,但習慣于屈折變化的學習者來說,學會一種新的語法手段來代替早已熟悉的語法手段也是很復雜的。(2)語音方面:漢語語音最大的難點在于具有區(qū)別意義的聲調,對于母語是非聲調語的學習者是頗為艱難的。(3)詞匯方面:漢語有大量的同義詞和近義詞,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語以與保留的不少古漢語詞語,這些特點體現(xiàn)了漢語的豐富多彩,同時增加了學習者的難度。(4)漢字方面:漢字是意音文字,對于世界上大多數(shù)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漢字是漢語最大的困難所在。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文化教學1、確定文化教學容應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的、對外的三條原則:與語言的學習和使用

22、密切相關且體現(xiàn)漢語文化特點的、為培養(yǎng)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所必須的、針對外國學習者實際需要的那部分文化。2、與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文化教學應是三個層次: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圍語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雖不屬于本學科但為本學科所設專業(yè)所需要的專門性文化知識。(1)語言的文化因素,是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首先接觸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語言系統(tǒng)各層次的文化涵和語言使用的社會規(guī)約。(2)基本國情和文化知識背景,指目的語國家的基本國情知識。(3)專門性文化知識,是在掌握最基本的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比較系統(tǒng)的專門性文化知識。教學過程與教學原則1、教學過程的特殊性(本質特征):(1)

23、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直接同客觀事物打交道、親身獲得對事物的認知,而是通過書本和課堂接受前人總結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基本知識,再應用到實際中去。(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是靠自己摸索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過程不只是即是技能掌握的過程,而且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過程。(4) 作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是學生自發(fā)的、主動的要求,而是在教師和課本影響下進行的。2、教學過程的模式:(1)傳授式。即在教師主導下系統(tǒng)地傳授書本知識的模式。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使學生能快捷地獲得前人所積累的知識,缺點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滿堂灌的弊病,忽視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

24、揮。(2)活動式。即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通過活動自己進行探索學習的模式。它的指導思想是強調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但混淆了學生的學習與科學研究的區(qū)別,有很大的片面性。(3)發(fā)現(xiàn)式。即既主學生學習最新的、系統(tǒng)的、有嚴密邏輯結構的科學知識,同時又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發(fā)現(xiàn)知識,總結規(guī)律。(4)發(fā)展式。認為教學過程不只是智育的過程,而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過程。3、教學過程的模式給我們的啟示:(1)教學模式多樣化,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育階段。(2)要強調辯證法,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吸取各派之長,克服其局限性。4、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2)只是傳授與只能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3)

25、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理論知識為主導的原則;(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5)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6)系統(tǒng)性與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7)直觀性原則;(8)鞏固性原則;(9)量力性原則。教學容與教學方法1、教學容與課程論課程論:對課程體系和容、結構以與其安排的規(guī)律的研究,稱為課程論。課程論是指導課程設置的理論。教育史上有多種課程理論,影響最大的是學科課程理論和活動課程理論。(1)學科課程論:以學科的知識體系為中心的課程理論,強調以各部門學科知識固有的邏輯體系來組織課程,對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接受能力考慮不多。(2)活動課程論:以經(jīng)驗為中心的課程

26、理論,強調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中包括了各方面的只是課程的編排應與生活經(jīng)驗的發(fā)展順序相一致。強調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但對科學知識本身的邏輯體系和邏輯順序注意不夠,不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知識。(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活動課程論的影響對本學科比對一般理論性、知識性學科更大。2、主要的教學方法:(以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為依據(jù))(1)以語言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口頭語言交流和學生書面語言閱讀為主要途徑的教學方法;(2)以觀察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直觀教具、真實環(huán)境或事實,對所學的知識獲得形象、具體、直接、真實的認識;(3)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的機體活動為主,通過

27、教師作為組織者所指導的科學的訓練,形成技能和行為習慣并發(fā)展其能力的教學方法;(4)以冶為主的教學方法。指在一定的活動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通過潛移默化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的教育方法。認知因素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學習策略和元知策略兩大類。其中認知學習策略有五個方面:(1)求解;(2)推理;(3)實踐;(4)記憶;(5)監(jiān)控。情感語言自我:由圭奧拉在研究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抑制心理時提出的,用來表示對自己語言的認同。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實際上是建立一種新的語言自我,會造成對自身評價的變化。記憶1、定義:記憶是過去的經(jīng)驗在人腦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腦對過去經(jīng)歷過的事物的反映。2、

28、記憶的分類(分類依據(jù)、類型):首先,記憶按其容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等。(1)形象記憶:是對已感知過的事物的表象的記憶,如對第二語言的字母、音素、詞句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記憶。(2)邏輯記憶:是指對概念、判斷、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的記憶,如對第二語言語音規(guī)律、詞匯規(guī)律、語法規(guī)律的記憶。(3)情緒記憶:是對已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的記憶,如第二語言學習中從某些對話、朗讀或表演中體驗過愉快情緒的記憶。(4)運動記憶:是指對經(jīng)歷過的運動狀態(tài)或動作形象的記憶,常常是一種對技能的記憶,第二語言的聽說讀寫技能都包含有運動技能如發(fā)音和書寫動作的記憶。其次,記憶按保持的狀態(tài)和時間分為感覺

29、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名詞解釋)(1)感覺記憶: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極短時間的記憶,通常以毫秒計,最長只有一秒左右。(2)短時記憶:又稱操作記憶,是對信息進行操作的系統(tǒng),是動態(tài)系統(tǒng)。感覺記憶的信息受到特別注意或進行模式識別后,就進入短時記憶系統(tǒng)臨時儲存。(3)長時記憶:是在頭腦中長期保持的記憶,從保持一分鐘以上直至終生。長時記憶的容量是沒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來自短時記憶也有特別強烈的感知記憶直接進入長時記憶。兒童第一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分析題,P159167)1、刺激反應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的外部因素決定一切,必須依靠模仿、強化、重復等外部因素去習得第一語言。 2、先天論:認為先天的語言習得

30、機制決定一切,兒童頭腦里的普遍語法使他能自然化語言的規(guī)則體系。 3、認知論:認為是先天與后天的因素互相作用,先填具幼兒后天不斷發(fā)展的認知能力決定一切,語言能離職時認知能力中的一部分。 4、功能論:把第一語言的習得過程看作是語義體系掌握的過程。遺忘1、定義:記憶過的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確的再認或重現(xiàn),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的痕跡不能鞏固。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就是儲存的信息不能正確的讀取出來。遺忘又分部分遺忘和完全遺忘、暫時遺忘和永久遺忘。2、 以往產(chǎn)生的理論解釋:(1)衰退說:認為由記憶所建立的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的痕跡,由于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退甚至消失,因而產(chǎn)生遺忘。(2)干擾說:認為由記憶所建立的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

31、的痕跡,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和干擾而產(chǎn)生抑制,所以產(chǎn)生遺忘。干擾信息保持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前邊的學習活動對現(xiàn)在的記憶的保持所產(chǎn)生的影響,成為前攝抑制,也就是舊的記憶干擾新的記憶;另一類是后邊的學習活動對現(xiàn)在的記憶保持所產(chǎn)生的影響,成為倒攝抑制,也就是后邊的新的記憶干擾舊的記憶。3、影響遺忘的因素:(1)從識記的時間來看,記憶的進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識記后的一小時遺忘率達56%,以后就逐漸放慢,31天后遺忘率達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遺忘。(2)從識記的容看,有意義的容的識記比無意義的容的識記遺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難易程度適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遺忘得慢;學習者感興趣、所需要的

32、容比不感興趣、不需要的容遺忘得慢。(3)從識記的數(shù)量來看,實際的數(shù)量越大,遺忘的越多。(4)從識記的程度來看,一定的圍識記的程度越高,遺忘越少。如果把超過剛能背誦的程度的繼續(xù)學習稱為“過度學習”,那么過度學習達150%時遺忘最少。(5)從識記的方式來看,信息如果結合一定的情景并通過視覺、聽覺、動覺多通道輸入,比孤立的呈現(xiàn)、只憑視覺或聽覺的單通道輸入,遺忘要慢得多。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名詞解釋)知識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際中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交際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際中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重

33、要意義:(1)要真正掌握一種第二語言,單學語言本身還不夠,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目的語文化”或“第二文化”)。(2)對外漢語教學要培養(yǎng)的交際能力實際上是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指導語言教學。(3)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甚至要學習專業(yè)性的文化知識。所以說,對外漢語教學離不開中國文化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必須以一定的文化學理論為理論基礎。2、文化的定義:(1)廣義的: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是說,除了天然的物質以外,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2)狹義的:指“精神財富”部分,即與“物質文化

34、”相對的“精神文化”,包括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科學、歷史、地理、文學、藝術、語言、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風俗習慣、信仰等等。3、文化的分類:按文化的容常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部分。還有大寫字母C文化(簡稱大文化)和小寫字母c文化(簡稱小文化)的分法。大文化指經(jīng)濟、政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以與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后者指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等。表層文化、中層文化、深層文化(分析題)(1)表層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體現(xiàn)一定生活方式的種種物質文明,如生產(chǎn)工具、交通工具、各種產(chǎn)品、器具以與園林、建筑、服飾、烹

35、飪等技術體系,是整個文化體系的物質基礎,既具有文化價值也具有實用價值,是表層文化。(2)中層文化:包括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又叫習俗文化,是人們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標準,包括禮俗、民俗、風俗以與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由觀念文化所決定的社會規(guī)體系,指各種典章規(guī),如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官制、兵制以與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3)深層文化:包括觀念文化。觀念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趣、情感、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以與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屬文化的精神核,是深層文化。4、文化的特征文化是

36、人類在進化過程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有關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則是后天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通過學習獲得的。人們在享受文化的同時,也參與文化的創(chuàng)造。(1)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體現(xiàn)的。同一民族總的來說有共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則更多的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族間的文化差異。(2)文化(包括亞文化)具有社會性,為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體現(xiàn)該社會群體的共性。文化的社會性意味著文化該為社會成員所共享的同時,在社會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規(guī)和準則的作用。(3)文化具有系統(tǒng)性,是一個由復雜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從表層到深層組成

37、的復雜體系。(4)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之上的。文化必須通過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的記錄,才能得以表達、保存和傳遞。語言是記錄文化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5)文化是在發(fā)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揚棄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借鑒別的民族的文化并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5、語言與文化的關系(P121)(1)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2)語言是用于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進和制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因素(P133,分析題):1、語構文化。指詞、詞組、句子和話語篇章的構造所體現(xiàn)的文化特點,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維方式。2、語義

38、文化。指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主要是詞匯中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涵義,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維方式。這是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重點之一。3、語用文化。指語言用于交際中的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規(guī)約,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別是習俗文化所決定的。語用文化是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容,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重點之一??缥幕浑H1、定義: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2、跨文化交際的特點(P123):文化的差異與交際障礙。交際原則與價值觀念。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勢和對異文化的成見。交際過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趨向。3、交際的影響:文化的相互影響??缥幕浑H中文化的

39、沖突和適應,這一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蜜月階段。剛剛接觸到第二文化或進入第二文化的環(huán)境,對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驚訝、有趣,處于興奮、激動、滿足的狀態(tài),一切都覺得美好。(2)挫折階段。新鮮的感覺過去,開始覺得不習慣,于是回避、敵對或者回到自己的國家。(3)調整階段。經(jīng)歷了挫折期后,人們開始調整自己與環(huán)境的關系,尋找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方法。這是語言水平有所提高。(4)適應階段。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對生活環(huán)境漸漸感到習慣,對第二文化也在逐步適應,能基本上采取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甚至對其中的一部分已能接受。4、文化休克:也叫“文化震蕩癥”。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或學習的人,由于

40、文化的沖突和不適應而產(chǎn)生的深度焦慮和精神癥狀。5、跨文化交際中對待不同文化的態(tài)度(P125):其一,尊重不同的文化。其二,理解與適應目的語文化。其三,求同存異對待文化沖突。其四,從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出發(fā),選擇文化依附。文化依附(名詞解釋):是指人們言行所代表和體現(xiàn)的是哪一種文化。其五,外為我用,發(fā)展本國文化。在要不要接受以與如何接受目的語文化的問題上,有四種態(tài)度:(1)完全拒絕的態(tài)度,認為母文化一切都好,外來文化一無是處。這種態(tài)度常常是造成文化沖突的原因之一;(2)完全同化的態(tài)度,對自己的母文化基本上持否定的態(tài)度,而主對目的語文化全盤接受;(3)既完全保留全部母文化,又全盤接受目的語文化,成為“

41、雙文化型”或者叫做“邊緣人”;(4)立足母語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本質特征的同時,汲取目的語文化的長處,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可以成為“外為我用”型。這是對待目的語文化和母文化的態(tài)度的最高境界。學習理論的兩大流派學習理論又稱學習論,是研究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也就是學習規(guī)律的理論。西方學習理論主要有兩大派:一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是認知學習理論。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影響,行為學習理論的基礎是刺激反應理論,學習是刺激與反應建立直接連結并由于強化的結果而形成習慣,習慣形成以后在遇到類似的刺激情境時,就會有自動反應。行為主義強調環(huán)境的支配作用,把學習看作是漸進的過程,著重研究外

42、顯的行為。這里需要明確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和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P147)行為主義學派共同的特點是,只研究有機體外部行為的變化過程,而對有機體部思維活動則從不研究。2、認知學習理論。受理性主義的影響,認知學歷理論認為靴子是頓悟和理解的認知過程,是學習者對客觀事物在大腦中進行完形構造形成認知結構的主動、積極的過程。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個體作用于環(huán)境,把學習看成是遺傳和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學習是突變,著重研究部心理過程。有代表性的是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說和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說(P149)。教材編寫和選用的原則(填空)我國規(guī)、通用的漢語是普通話,規(guī)、通用的標注因素讀音的符號

43、是漢語拼音方案,規(guī)、通用的漢字是我國正是公布的簡化字。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地位(填空題):在教學活動的四大環(huán)節(jié)中,課堂教學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的語言特點:1、慢。放慢語速,增加停頓。2、簡化。使用簡單的詞匯、句子。3、詳細化。輸入更多信息包括多余信息,采用重復、釋義、迂回的辦法,目的是為了便于學習者的理解,成為可理解的輸入。對外漢語的語音教學(P355)1、語音教學的任務:讓學習者掌握漢語語音的基本知識和漢語普通話正確、流利的發(fā)音,為用口語進行交際打下基礎。2、語音教學原則:(1)短期集中教學與長期嚴格要求相結合。(2)音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相結合。(3)通過語音對比突出重點和難點。(4)聲韻調結合教學

44、,循序漸進。(5)聽說結合,先聽后說。(6)以模仿和練習為主、語音知識講解為輔。學習與習得的區(qū)分1、習得的定義:是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旨在溝通意義的言語交際活動,不知不覺的獲得一種語言,典型的例子是兒童習得第一語言(一般是母語)。2、學習的定義:是指在課堂環(huán)境下又專門的教師指導,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課本,通過講解、練習、記憶等活動,有計劃、有體系、也是有意識的對語言規(guī)律的掌握,最典型的例子是承認在學校學習第二語言。3、習得與學習的不同:首先要明確的是學習與習得這兩種獲取語言的途徑,并非完全隔絕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輔相成。(圖見P154)但進一步分析,習得與學習依然存在以下不同點。(1

45、)習得,是從本能的要求開始、與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發(fā)育、成熟同步進行的過程,兒童在不知不覺習得第一語言,成人的習得對主體來說也是一種潛意識行為。學習,則是主體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而進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確的活動,除了本身的自覺要求之外,還加上教師的督促、考試、競爭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2)習得一般是在使用該目的語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學習則主要是在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的,可能有使用該目的語的社會環(huán)境,也可能沒有。(3)習得時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的功能和意義方面,集中在語言如何有效地表達思想以與語言所要表達的信息上;而學習,特別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語言的形式方面,

46、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語言的意義。(4)習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言交際活動;而學習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模仿和聯(lián)系來講理解、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規(guī)則。(5)習得需要大量的時間,習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較好;學習相對來說花的時間比較好,但學習的效果是不確定的。對比分析(名詞解釋)1、目的:將兩種語言的系統(tǒng)進行共時比較以揭示其一樣點和不同點的2、理論基礎:語言學理論基礎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其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和遷徙理論。3、負遷徙對學習產(chǎn)生干擾,這種干擾分兩種:(1)阻礙性的干擾:指目的語中需要學習的某一語言項目是第一語言所沒有的,第一語言中所缺少的東西在學習時就要受到阻

47、礙。(2)介入性干擾:即第一語言中的某一語言項目雖然在目的與中沒有,但在學習過程中仍要頑強地介入。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理論和假說1、六個假說:對比分析假說、中介語假說、在大綱和習得順序假說、輸入假說、普遍語法假說、文化適應假說。2、對比分析假說中的幾個概念:(1)遷移:遷移是心理學的概念,指在學習過程中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態(tài)度等對學習新知識、技能的影響。(2)正遷移:起積極、促進作用的遷移,就是正遷移。(3)負遷移:起阻礙作用的遷移就是負遷移,也叫干擾。負遷移造成第二語言習得的困難和學生的錯誤,這就是對比分析假說。3、中介語假說中的幾個要點:(1)中介語的概念: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

48、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像目的語逐漸過度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中介語既指學習者語言發(fā)展的任何一個階段的“靜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可以把它看作是某一階段的“切片”;也是只學習者從零起點到靠近目的語的語言發(fā)展軌跡,可以把它看做是各階段相連而形成的一種連續(xù)體。(2)中介語的特點:其一,中介語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學習者創(chuàng)造的獨特語言體系,具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同時也具有人類其他語言所具有的功能和特點,可以用作交際工具。其二,中介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其三,塞林克吧中介語的產(chǎn)生原因歸納為語言遷移、目的

49、語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等五個方面。4、輸入假說中的幾個要點:(1)輸入假說的構成: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控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2)輸入假說的主要觀點:克拉申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實現(xiàn),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習得者必須同東可理解的輸入,二是習得者在情感上必須對輸入采取開放、接受的態(tài)度。可理解的輸入不可缺少,但僅僅有它還不夠,還需要降低屏蔽效率??衫斫廨斎爰由系推帘涡?、低焦慮環(huán)境,就一定能習得第二語言。(3)輸入假說的幾層意思:其一,人類獲得語言的唯一方式是對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過吸收可理解的輸入習得語言知識。其二,輸入的語言信息既不要太

50、難又不要太易,克拉申用“i+1”來表示,其中的i代表學習者目前的語言水平。其三,強調聽力活動對語言習得最為重要,語言習得是通過聽力理解來實現(xiàn)的,而不是通過“說”來獲得的,“說”常常是沒必要的,過早的說甚至是有害的。偏誤分析1、偏誤分析的理論基礎和作用:偏誤分析的心理學基礎是認知理論,語言學基礎則是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2、偏誤分析的偏誤的分類:對偏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频赂鶕?jù)中介語的發(fā)展過程,將偏誤分成三類:(1)前系統(tǒng)偏誤:指目的語的語言系統(tǒng)形成之前的偏誤。學習者處于尚未掌握目的語的規(guī)則和系統(tǒng),處于摸索極端,出現(xiàn)較多的偏誤;(2)系統(tǒng)偏誤:指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正逐漸發(fā)現(xiàn)并形

51、成目的語的規(guī)則和系統(tǒng),但還不能正確地運用這些規(guī)則,因而出現(xiàn)的規(guī)律性的偏誤;(3)后系統(tǒng)偏誤:指目的語系統(tǒng)形成后的偏誤。此時學習者基本掌握了有關語言規(guī)則,一般能正確運用,但有時會出現(xiàn)錯誤,造成偏誤。3、偏誤的來源:(分析題,例見書P195P198)(1)母語負遷徙。學習者不熟悉目的語規(guī)則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母語知識,因而同一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往往出現(xiàn)同類性質的偏誤。(2)目的語知識負遷徙。學習者把他所學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語知識,用類推的辦法不適當?shù)靥子迷谀康恼Z的語言現(xiàn)象上,造成偏誤,也稱為過度概括或過度泛化。(3)文化因素負遷徙。有的偏誤不完全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語言形式上的偏

52、誤,或是語言使用上的偏誤。(4)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指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以積極的方式去應對解決,與此同時,造成偏誤的學習策略主要有遷徙、過度泛化和簡化(即以上幾條),造成偏誤的交際策略則是回避和語言轉換。(5)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指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誤,如教師不夠嚴密的解釋與引導,教材編排不當?shù)韧獠恳蛩卦斐傻钠`。4、對待偏誤的態(tài)度:(1)對偏誤的本質要有全面的認識。偏誤是第二語言習得中必然有的正?,F(xiàn)象,伴隨習得過程的始終,學習者正是通過不斷克服偏誤而學會語言的。(2)利用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教師可預先了解學習者可能發(fā)生的偏誤與偏誤來源,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主動,從一開始就提供

53、正確的示,讓學習者正確的學習。(3)糾正學習者的偏誤,要有正確科學的態(tài)度,糾錯方法要得當,最好的辦法是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改正偏誤。第二語言教學法按其所體現(xiàn)的主要語言教學特征可分為四大派其一,強調自覺掌握的認知派,如語法翻譯法、自覺對比法、和認知法等。其二,強調習慣養(yǎng)成的經(jīng)驗派,如直接法、情景法、聽說法、視聽法等。其三,強調情感因素的人本派,如團體語言學習法、默教法、暗示法等。其四,強調交際運用的功能派,如交際法等。語法翻譯法1、定義: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tǒng)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教學為綱,依靠母語,通過翻譯手段,主要培養(yǎng)第二語言讀寫能力的教學法。這是第二語言教學史上最古老的教學法。

54、語法翻譯法的語言學基礎是歷史比較語言學,認為一切語言都起源于一種共同的原始語言,語言的規(guī)律是共同的,詞匯所代表的概念也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詞匯的語音和書寫形式。因此通過兩種語言詞匯的互譯和語法關系的替換,就能掌握另一種語言。2、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特點是:(1)以理解目的語的書面語言、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以與發(fā)展智力為主要目標,不重視口語和聽力的教學。(2)一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為教學的主要容,語法教學采用演繹法,對語法規(guī)則進行詳細的分析,要求學生書記并通過翻譯聯(lián)系加以鞏固。(3)詞匯的選擇完全由課文容所決定,用對譯的生詞表進行教學;句子是將手和聯(lián)系的基本單位。(4)用母語進行教學,翻譯是主要的教學

55、手段、練習手段和評測手段。(5)強調學習規(guī)的書面語,注重原文,閱讀文學名著。3、教學過程:一般從將詞法開始,然后講句法,用演繹法講授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語法練習主要是翻譯聯(lián)系讓學生掌握語法規(guī)則,最后對課文進行逐句的與講解并要求學生能記住。4、優(yōu)點與不足(1)優(yōu)點:是第二語言教學法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學法體系,它強調對語法規(guī)則的掌握,注重學生智力的發(fā)展,能較好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體現(xiàn)了理性派教學法的主要特點。(2)不足:忽視口語教學和語音教學,缺乏聽說能力的訓練;過分依賴母語和翻譯手段;過分重視語法知識的教學,死記硬背語法規(guī)則,不注重語義;教學容枯燥無味或者過深過難。而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利于語言交

56、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法1、定義:直接法又稱“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chǎn)生于西歐,主要是法國和德國。這是與語法翻譯法相對立的教學法,是主以口語教學為基礎,按幼兒系習得母語的自然過程,用目的語直接與客觀事物相聯(lián)系而不依賴母語、不用翻譯的一種第二語言教學法。 直接法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是習慣,語言的運用是靠感覺和記憶而不是思維。直接法的心理學基礎是聯(lián)想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方式與動物一樣,是刺激與反應直接連結,否認意識在其間的作用。直接法強調詞語與客觀事物聯(lián)系而不通過母語的中介,運用聯(lián)想使新舊語言材料建立聯(lián)系,以加強學習和記憶。2、直接法的特點是:(1)目的語與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聯(lián)系,

57、教學中排除母語,排除翻譯,采用各種直觀手段用目的語學習目的語,課堂教學常用扮演角色或演戲的方法。(2)不是先學習語法規(guī)則,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練、記憶為主形成自動的習慣。在一定階段對已獲得的語言材料中的語法規(guī)則進行必要的總結和歸納。(3)以口語教學為基礎,先聽說后讀寫。認為口語是第一性的,先學話后學書面語是學習語言的自然途徑,重視語音教學,強調語音語調、語速的規(guī)。(4)以句子為教學的基本單位,整句學、整句運用,而不是從單音或孤立的單詞開始。句子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詞語的意義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明確掌握,詞語連成句子也便于記憶。(5)以當代通用語言為基本教材,學習生動的、活的語言,而不是文學名著中典雅、但已過時的語言。從有限的常用語言材料開始,對常用詞、常用句式按其使用頻率進行科學的篩選。3、直接法出現(xiàn)的意義: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語法翻譯法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