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財政學復習資料文檔良心出品_第1頁
完整版財政學復習資料文檔良心出品_第2頁
完整版財政學復習資料文檔良心出品_第3頁
完整版財政學復習資料文檔良心出品_第4頁
完整版財政學復習資料文檔良心出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一章導論1、實證分析:旨在描述各種經濟因素的存在與經濟運行的過程,并試圖在各種經濟變量或政策手段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主要涉及事實判斷,重在回答研究對象“是什么”、“會怎樣”的問題。比如,2003年中央政府發(fā)行了多少國債?經濟增長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如何?開征利息稅對居民的儲蓄行為有什么影響?等等。)2、規(guī)范分析:是對經濟行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優(yōu)劣好壞評判的研究方法;它能夠提出實現(xiàn)何種經濟目標的政策建議;它基于基本的價值判斷,并非客觀的方法;較多受到人們的立場、感情、信念等因素的影響。(如:電信資費是否偏高?對汽油消費是實行收費為好還是征稅為好?增加國債發(fā)行是利還是弊?)3、判斷規(guī)范和實證。

2、(1)實行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對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規(guī)范(2)如果限制小汽車進口,國內消費者就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實證(3)治理通貨膨脹比增加就業(yè)更重要。規(guī)范(4)利率上升有利于增加儲蓄。實證(5)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收入差距擴大是正常的。實證(因為沒有提到對錯)第二章財政的目標與評價標準1、帕累托效率:指資源配置達到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不可能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達到使某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況變差的結果。2、帕累托改善:指可以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達到使某個人的境況變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況變差的結果。(帕累托效率意味著所有的帕累托改善都不可能。)3、生產效率:在現(xiàn)有資源和技術條件

3、的約束下,使產出最大的不同資源組合。4、產品組合效率:在產出給定的條件下,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的要求和愿望的產品組合。5、交換效率:在產出給定的條件下,不同的產品被最合理地為各個人所利用。(實現(xiàn)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條件:一般均衡分析生產效率、產品組合效率、交換效率)6、生產契約曲線:是指在埃奇沃斯圖形中,不同生產者的等產量線切點的軌跡。生產契約曲線說明生產者如何通過對生產中使用的勞動與資本的配合比例的調整,埃奇沃斯框圖:生產效率如果將埃奇沃斯框圖中的等產量曲線的切點用光滑曲線連結起來,就形成一條生產契約曲線,該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是帕累托效率點。7、生活可能曲線/產品轉換曲線:描述在現(xiàn)有資源和技術條

4、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生產能力;由生產契約曲線演變而來8、交換契約曲線:在埃奇沃斯圖形中,不同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切點的軌跡。交換契約曲線說明兩個消費者如何通過自由交換而實現(xiàn)最大的滿足程度,即實現(xiàn)交易的最優(yōu)境界。牛郎和O女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連結而成的曲線稱為交換契約曲線個木該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是帕累托效率點。9、社會福利函數隱含的經濟含義是什么。關于社會福利函數的主要觀點有哪些?社會福利主義:主張社會福利的高低由社會成員的個人效用決定W=F(U1,U2,lil,Un)社會福利函數的常見形式:簡單的功利主義社會福利函數、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1)簡單功利主義社會福利函數(邊沁主義社會福利函數):

5、社會福利是社會成員個人效用的簡單加總。表達式:nW=UiU2”Un="Uii=1政策主張:應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動以增進社會福利圖L14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曲線(2)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社會福利的高低取決于社會上境況最差的那個人的效用W=minUi,U2,l",Un政策主張:最小最大化原則,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動,使境況最差成員的效用最大化第三章、財政的起因及其職能1、公共產品:指那些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的產品,即MC=0;公共產品無法由私人按效率產量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品的極大潛力。2、外部性:指經濟主體的行為以市場價格以外的方式影響了他人福利的情形。(外部性導致資源的

6、無效配置在市場機制下,有益的外部效益行為無法得到足夠的激勵,而有害的外部效益行為無法得到約束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價格機制無法為清新空氣的機會成本提供正確的信號例如:汽車尾氣排放影響公共健康,河流上游污水排放、建設一個花園)3、什么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哪些?(1)市場失靈指市場經濟存在著的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2)市場出現(xiàn)失靈的原因可以歸為三大類:市場勢力、市場殘缺和市場功能缺A.市場勢力:壟斷、自然壟斷等;B.市場殘缺:因公共產品、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導致的市場不存在問題;C.市場功能不足:分配不公平;經濟波動;優(yōu)值品或劣值品等。4、結合模型分析壟斷產生的效率損失。價格AMPC

7、=MSC你可以用最簡單的需求/供給模型來分析,因為在壟斷情況下,企業(yè)生產產品是為了得到最大的收益,即Imax=(P*D)max,用圖形表示為在需求曲線D上,P=Q這一點(下方所圍成的圖形)是正方形的點,而這一點總是小于D/S兩條曲線的交點,即因為壟斷者為了提高價格,人為的限制產量,使之不能達到社會最大產量,壟斷者更多獲得的生產者剩余不能彌補消費者損失的消費者剩余,造成了社會總水平的效率損失。計算題假定某產品的市場需求函數為Q=52-2P,成本函數為TC=3Q2O求;(1)若該產品為一壟斷廠商生產,具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價格和利潤各為多少?(2)要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產量和價格又各為多少?(3)社會

8、純福利在壟斷性生產時損失了多少?MPC=6Q=MSC,MSB=26-Q/2市場效率產量:6Q=26-Q/2推出Q*=4對壟斷廠商而言,MSB=VR,所以壟斷廠商的總收入TR=VR*Q=26Q-0.5Q2所以壟斷廠商的邊際私人受益MPB=26-Q壟斷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產量:MPB=MPC,即:26-Q=6Q,Q=26/7第四章、財政決策與政府失靈1、公共選擇:公共選擇理論是一門介于經濟學和政治學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它是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政治決策機制如何運作的理論。2、投票悖論:沒有一種提案能贏得多數票,這意味著簡單多數票規(guī)則將無法得出明確的結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3、單峰偏好:假如投票人從

9、自己最偏好的結果向任何方向偏離之后,其效用總會下降,則稱其具有單峰偏好。4、中間投票人:指的是在所有選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對某公共產品的偏好比他強,另一半則比他弱。5、阿羅不可能定理:五個假設前提:個人理性條件;無限制領域條件;帕累托條件;無關備選方案的獨立性;非獨裁性。結論:在上述條件下,達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決策機制是不存在的。6、與個人決策相比較,財政決策機制呈現(xiàn)出什么特點?(1)偏好顯示問題:人們顯示對私人產品的偏好辦法很簡單,但是表達對公共產品的偏好就沒有那么有效的辦法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通過投票方式表達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2)偏好加總問題:財政決策需要顧及社

10、會公眾的個人偏好,但每個人的偏好和愿望不盡相同。個人偏好加總辦法有三種:Ao習俗。Bo獨裁。Co投票。7、什么是投票悖論?出現(xiàn)投票悖論現(xiàn)場的必要條件是什么?投票悖論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個人的偏好呈現(xiàn)單峰形態(tài),投票悖論就不會發(fā)生,投票均衡存在。更確切地說,多峰偏好是投票悖論現(xiàn)象發(fā)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第五章、公共產品1、競爭性:新增消費會發(fā)生額外成本。某個人已經享用的給定數量的產品無法給其他人享用。2、排他性:存在將沒有支付價格者排除在消費之外的現(xiàn)實手段。3、公共產品有效提供的條件是什么?結合圖形。所有消費者的邊際私人收益之和等于邊際社會收益和邊際社會成本。三人社區(qū)保安服務需求曲線的

11、確定:保安人數MBA(元)MBB(元)MBC(元)EMB(元)160050040015002500400300120034003002009004300200100600第六章、外部性及其矯正1、結合模型分別分析負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1)競爭性市場之所以能夠達成效率,原因在于MPB=MSB=MSC=P(2)當外部性產生的時候,作為經濟主體決策基礎的邊際私人收益或邊際私人成本將會偏離邊際社會成本或邊際社會收益,從而導致經濟主體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決策與社會的要求相背離,從而無法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3)外部性無法達成市場有效配置的表現(xiàn):經濟行為存在負外部性時市場供給

12、過剩,而經濟行為存在正外部性時市場供給不足。A.正外部性:指給無償給他人帶來積極影響的行為;(如某種傳染病的免疫接種、私人花園。)正外部性與供給不足?邊際外部收益(marginalexternalbenefit,MEB)?社會收益MSB=MPB+MEBB.負外部性:指給他人施加了成本,卻不因此而付出代價;(如化工廠的排污行為、汽車尾氣排放。)負外部性與供給過剩?負外部性:經濟行為產生的邊際總成本超出私人承擔的邊際私人成本,即邊際外部成本,如:化工廠排污?邊際外部成本(marginalexternalcost,MEC)指新增單位產品生產所導致的由第三方承擔的額外成本。?社會成本MSC=MPC+M

13、EC?資源配置效率要求:MSC=MPC+MEC=MB實際產量/社會效率產量負外部性導致的效率損失:供給過剩2、什么是科斯定理?其成立的條件有哪些?(1)科斯定理:假定資源所有者能夠分清對其財產損害的來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損害,同時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xié)調,那么,無論誰獲得產權,有關各方總能達成一種協(xié)議,通過這一協(xié)議,每個人的狀況都能變好,而且其結果是有效率的。(2)成立條件:外部性來源清楚;談判成本為零(公共財政的概念)第七章、財政支出增長瓦格納法則1、購買性支出: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向企業(yè)和個人購買產品和勞務支出。(包括社會消費性支出、投資性支出;等價交換;體現(xiàn)的是政府的市場性再

14、分配活動。)2、轉移性支出:轉移性支出是政府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直接表現(xiàn)為資金無償的、單方面的轉移。(轉移性支出包括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捐贈支出、債務利息支出等;體現(xiàn)的是政府的非市場性再分配活動。)3、解釋財政支出增長的理論有哪些?(1)政府活動擴張論:瓦格納提出,故稱“瓦格納法則”。瓦格納斷言工業(yè)化經濟的發(fā)展必然伴隨政府活動規(guī)模的不斷擴張,原因:A。勞動分工和生產的專業(yè)化一經濟交往復雜化一經濟主體間的摩擦增加一要求更多的政府保護、調節(jié)和管理活動。Bo收入提高和社會進步一對分配問題的關心加強一對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務的需求增加一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這些方面的支出。C。政府需直

15、接介入某些大規(guī)模的投資生產領域。(2)偶然事件論:也稱時間型態(tài)理論、梯度漸進增長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皮科克和懷斯曼在瓦格納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認為財政支出的增長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發(fā)展的,而是在不斷穩(wěn)定增長的過程中不時出現(xiàn)一種跳躍式的發(fā)展過程。導致公共支出增長的因素有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并認為,外在因素是說明公共支出增長超過GDZ曾長速度的主要原因。A.分析假定:政府喜歡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繳稅。因此,公民對稅收的容忍度就決定著財政支出水平的規(guī)模B.內在因素:在正常條件下,經濟發(fā)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變的稅率所征得的稅收也會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會與GDP±升成線性關系。

16、這是內在因素作用的結果。C.外在因素:一旦發(fā)生了外部沖突,例如戰(zhàn)爭、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等,政府會被迫提高稅率,而公眾在危急時期也會接受提高了的稅率。這些使私人可支配的收入減少、私人部門的支出減少。公共支出對私人支出產生“替代效應”(置換效應)。在非常時期里比較容易為公眾所接受。非常時期即使暫時渡過,政府和公眾都會從理性上認真“反思”自己對整個社會承擔的責任,社會可容忍度或可以接受的課稅水平會比非常時期前有明顯提高。而這種事后的反思,并經過反思再接受較高納稅水平的效應,稱之為“檢查效應”(審視效應)。(3)非均衡增長論(4)經濟發(fā)展階段論:該模型主要是由美國著名的財政學家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提出來

17、的。他們用經濟發(fā)展的階段論來解釋公共支出的增長原因。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Ao在經濟發(fā)展早期階段,政府仍然需要較高的財政支出,且以財政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為主。B。在經濟發(fā)展中期階段,公共積累支出在整個社會總積累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政府用于教育衛(wèi)生安全等方面的支出會增加。解決貧富分化的轉移性支出上升。Co經濟發(fā)展成熟階段,公共凈投資的份額會上升,但會略微減緩,財政轉移性支出比例繼續(xù)不斷加大。財政支出的投向會有所調整和變化,逐漸由對社會基礎設施的“硬件”投資,轉向更多地用于改善教育、衛(wèi)生保健、基本生活保障和取得經濟、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國民福利的“軟件”項目。(5)公共選擇

18、增長論:這是公共選擇理論對財政支出規(guī)模擴張的解釋,它試圖從財政支出決策方式的角度來解釋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擴張,即財政支出的政治性擴張。這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A.首先,從選民的角度看,選民的目標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財政上,就是要實現(xiàn)納稅最小化和公共商品受益最大化。B.其次,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政治家的目標是選票最大化。為此,他們總想取得驕人的政績以贏得選民的選票,這就需要更多的財政支出作為基礎。C.最后,從官僚的角度來看,官僚行為的特征是預算最大化。第九章、社會保險支出1,政府介入社會保險的理由:政府的介入可以彌補保險市場存在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不存在問題政府的介入可以彌補收入分配上的市場缺

19、陷社會保險是一種有益品,政府的介入體現(xiàn)了父愛主義的觀念相對商業(yè)保險來說,政府介入社會保險還具有其他優(yōu)勢。2、比較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和完全積累制(1)概念: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以短期橫向收付平衡原則為指導,用一個時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繳費來支付已經退休的一代人的養(yǎng)老金。完全積累制是一種以遠期縱向收付平衡原則為指導的籌資方式,其特征是建立個人賬戶,使退休金直接來源于社會成員本身的儲蓄積累。(2)具體做法不同:A?,F(xiàn)收現(xiàn)付制:在編制年度社會保險計劃與計劃支出時,是以當年收支平衡為原則,以當期征繳的社會保險費僅夠用于支付當期社會保險的計劃支出。這種方式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國家曾廣泛采用。B。完全積累制:首先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

20、人口狀況、失業(yè)率、退休比率、指數化工資率、預期平均壽命、利息率等相關指標進行預測,綜合測算出參加社會保險的成員在整個投保或退休期間享受各種社會保障待遇所需要的資金總額,采取先提后用的辦法,按一定比例分攤到參加社會保障的單位和個人,然后由投保者(單位和個人)從開始勞動起每月按一定比例提取,為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保障資金的需要儲存基金。(3)特點不同: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的特點是,繳費率的調整是依據保險支出的規(guī)模而確定,如果保險支出規(guī)模擴大,繳費率也隨之提高。完全積累制的特點是,受益者在享受保險津貼之前就為自己積累基金,可以增強其社會保障意識。繳費率不受人口結構等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繳費水平可以在相當

21、長的時期保持穩(wěn)定不變。(4)優(yōu)點不同: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易于管理,單位和個人繳納保費的比例容易測算,不必統(tǒng)籌大量基金,且受通貨膨脹和利率波動的影響較小,不存在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壓力。完全積累制的優(yōu)點是體現(xiàn)了社會保險的儲蓄功能,由于投保人是為自己未來的受益繳費,使社會保險基金有可靠、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有的國家還實行受益期的津貼標準同在職期的繳費水平掛鉤的作法,調動在職人員積極主動地投保,有利于擴大社會保險基金的積累規(guī)模,形成一種可利用的資本。(5)缺點不同:A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的缺點:一是缺乏長遠規(guī)劃,沒有必要的儲備,時間與空間上的調劑能力較差。B。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人們的壽命在延長,世界各國都

22、不同程度地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由此會加大在職勞動者的負擔,產生代際不公平。Co隨著市場競爭和經濟周期性的波動,勞動力供給與需求變化加快,失業(yè)問題日益突出,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難以適應這種情況。完全積累制的缺點是:A益期間享受的津貼標準取決于在職期間的繳費水平,而不取決于經濟增長水平,這就會出現(xiàn)分配的不公平現(xiàn)象。Bo大量的基金積累存在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而貶值的問題,即社?;鸬谋V翟鲋祮栴}。第十一章、財政收入概述1、累進稅率:指將稅基劃分為若干等級,分別規(guī)定相應的稅率,并使稅率隨著稅基的增大而提高,即邊際稅率遞增。2、邊際稅率:指應納稅額的增量與稅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個單位稅基所適用的稅率。3

23、、如何理解稅收的形式特征?第十二章、稅收原則1、總額稅:指納稅義務不因納稅人經濟行為的改變而改變的稅收。2、什么是稅收公平?如何在稅制中實現(xiàn)公平?(1)稅收公平:公平原則被公認為稅收的首要原則。包括兩個原則,即受益原則和支付能力原則。(受益原則:指納稅人的負擔取決于其在政府支出中的受益情況;支付能力原則:指納稅人的負擔取決于其繳納稅收的能力。)(2)實現(xiàn)公平:受益原則的困難在于很難確定不同群體從公共項目中的受益程度。為使稅制能夠貫徹支付能力原則,政府首先要確定如何測定支付能力。從三個方面入手:A。收入:收入通常被認為是衡量納稅人支付能力的最佳標準。收入越多,表明在特定時期內擴大生產和消費以及增

24、添財產的能力越大,稅收支付能力也越大,反之則越小。Bo消費:消費被認為是衡量納稅人支付能力的又一標準。其理由是:消費意味著對社會的索取,索取越多,說明支付能力越強,越應多繳稅。對消費課稅除避免了對儲蓄的重復征稅,還能在客觀上起到抑制消費、鼓勵投資、促進經濟發(fā)展的作用。Co財產:財產也被認為是衡量納稅人支付能力的標準之一。一方面人們可利用財產賺取收入,增加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財產還可帶來其他滿足,如聲望、權力、安全保障等,亦直接提高了財產所有者的實際福利水平。加之資本利得,財產隱含收入通常不被納入收入稅基,因此,也有必要將財產稅基作為收入稅基的補充。3、什么是稅收的超額負擔?怎樣減少稅制的超額負擔

25、?(結合圖形)(1)稅收的超額負擔:也稱稅收的無謂損失。因課稅而帶來的凈損失或額外負擔,是無法用稅收的收益來彌補的,因而對經濟來說是一種不必要的效率損失,稅收的無謂損失。稅收的超額負擔(2)減少稅制的超額負擔:途徑:A拓寬稅基:即廣泛對物品和服務征稅。效率優(yōu)勢:兩種商品獨立的情形:圖12-4兩種冏品不獨立:?替代品:同時征稅能夠降低超額負擔?互補品:同時征稅可能會增加超額負擔10價格價格(a)X的市場(b)Y的市場Bo抵消稅收扭曲的影響第十三章、稅收的轉嫁與歸宿1、什么是稅收轉嫁?稅收轉嫁的形式有哪些?(1)稅收轉嫁:指稅法規(guī)定的納稅人將自己應當承擔的稅款全部或部分轉嫁給他人的過程。(2)稅收

26、轉嫁的形式:A。前轉:也稱順轉,指納稅人在經濟交易過程中,按照課稅商品的流轉方向,通過提高價格的辦法,將所納稅款向前轉移給商品或要素的購買者,即由賣方向買方轉稼。是稅收轉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B。后轉:也稱逆轉,指納稅人用壓低進價、壓低工資、延長工時等方法,將所納稅款向后轉移給商品或要素提供者的一種形式。稅收轉嫁之所以表現(xiàn)為后轉,一般是因為市場供求條件不允許納稅人以提高商品售價的辦法,向前轉移稅收負擔。(特例:稅收資本化)2、結合模型試述商品課稅歸宿的局部均衡分析。假定某種商品或要素的價格不受其他商品或要素的價格和供求狀況的影響,由其自身的供求狀況決定取得均衡。也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

27、分析某一商品或要素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和數量決定。對商品稅歸宿的分析a)從量稅b)從價稅從量稅的歸宿分析c)從量稅又稱單位稅,指按銷售商品的數量課征固定的稅額。d)例:政府對啤酒銷售課稅課于消費者(圖)11課于產商(圖)第十五章、政務債務1、在會計學意義上,政府債務是如何定義的?在公共風險的意義上,政府債務又是如何定義的?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1)會計學視角:政府債務是政府由于過去事項引起的現(xiàn)時義務,該義務的履行預期會導致政府資源的流出,這種流出既可以體現(xiàn)為經濟利益,也可以體現(xiàn)為服務形式。公共風險視角:政府承擔和化解公共風險,將導致財政資源的流出,不管這種流出是現(xiàn)時還是將來可能產生的

28、義務。在此背景下,政府債務得以產生。第十八章、財政政策1、擴張性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膨脹性財政政策或“松”的財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編制預算時使預算支出大于預算收入,利用財政赤字刺激社會總需求,以實現(xiàn)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相互適應,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財政政策。2、緊縮性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盈余性財政政策或“緊”的財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編制預算時使預算收入大于預算支出,利用財政盈余抑制社會總需求,以平衡社會總供求缺口,促進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財政政策。3,什么是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什么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1)乘數效應:12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kTr11-MPCMPC1-MPC稅收乘數kTMPC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