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_第1頁
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_第2頁
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_第3頁
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_第4頁
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明永樂翠青釉瓷器蓋罐!永樂瓷器鑒定真知堂瓷器鑒定真知堂:永樂時期是明代最為輝煌的時期。換句話說,永樂王朝可以說是漢民族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輝煌。永樂皇帝朱棣文韜武略具備,遷都北京,力逐北元。南下西洋,編撰大典,可以說文治武功一時之盛,后世再難企及。明代在朱棣手上走向了輝煌,這可以從當(dāng)代發(fā)掘的明墓得到證明。洪武時期下葬的,王陵陪葬品也不豐富。永宣之后成弘之前下葬的,墓里陪葬金銀珠寶無數(shù)。最有名的當(dāng)屬湖北發(fā)掘的明梁莊王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明代永樂時期瓷器走向輝煌。明萬歷年間王世懋著窺天外乘記載:官窯,我朝則專設(shè)于浮梁縣之景德鎮(zhèn),永樂、宣德間,內(nèi)府燒造,迄今為貴。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

2、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边@里可以說對永樂窯的瓷器燒制情況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況。永樂時期,確實是以甜白瓷最為常見,鮮紅瓷器當(dāng)時號稱寶燒紅,傳說以西紅寶石為釉,極其名貴珍罕。而用蘇麻離青為裝飾的青花瓷器,則最為廣大收藏家喜愛和推崇。棕眼則主要是宣德瓷器的特征。永樂時期其實比鮮紅釉更稀罕的還有,比如這件翠青釉三系蓋罐。按道理來說,青瓷一直都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宋代已經(jīng)達到了中國青瓷燒制的最高峰,后世無法企及。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之感。北宋的汝窯,南宋的官窯,傳世哥窯(南宋晚期創(chuàng)新官窯新品種),南宋龍泉弟窯燒制的青瓷,可謂空前絕后,后世再難仿制。宣德成化時期雖有仿制汝窯,官窯,哥窯品種,但和宋代真品相比

3、,還是遜色得多??梢娝未蔁扑街?,后世哪怕皇家要仿制,難度也極高。但永樂時期獨創(chuàng)的翠青釉,可謂劍走偏鋒,獨辟蹊徑。這種青釉,顏色宛如翠竹,青翠欲滴,和南宋龍泉弟窯一樣,有翠淺處露白痕之妙。這種翠青釉,非常淺淡,并不像龍泉窯梅子青一樣,追求一種渾然一體的青翠境界,而是隱隱約約,恍恍惚惚,青翠之色淡如煙柳,極其雅致。非有極高文化藝術(shù)欣賞水平之人,絕做不出這種已到禪境界的青瓷。永樂翠青釉知名度極低,目前也就是數(shù)件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其實我也只見過一件完整的一件殘破的修復(fù)件。這種翠青釉,由于目前沒有公開發(fā)表過考古研究資料,到底是屬于高溫銅綠還是高溫鐵綠,目前不得而知。不過,氧化銅確實可以燒出綠釉,在

4、氧化環(huán)境下,但氧化銅的紅,綠,乃至于無色(燒飛了),非常難以把握。后世的豆工豆紅窯變成蘋果綠,有點類似這種感覺。但無論如何都有紅點點,這件永樂翠青釉卻一點沒有。所以還是鐵還原青釉的可能性大。這件永樂翠青釉瓷器,青色極淡雅,可見釉里含鐵成分淘洗后比較低,再淺一點就是永樂宣德時期常見的白釉了。(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一般都在積釉處有一種淡淡的蝦青色,意味著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白釉,鐵分子淘洗不盡,也就是說用來做釉的釉果或者釉灰里含有比較多的鐵成分。以筆者研究看來,這是因為原材料里,用的是麻倉土為釉主要成分,而麻倉土含鐵量較多的原因。)原材料里面的成分,后世是無法仿制的,這是天然的缺陷,卻也是天然的特點

5、,就好像LV那種變色的粉紅皮一樣。其實沒跑題!永樂翠青釉,應(yīng)該就是使用未經(jīng)淘洗的青花白釉同樣的成分燒制而成的。淘洗干凈就是青花白釉,不加淘洗,釉果里面的微量鐵元素還原焰燒成就是永樂翠青釉。看似極為神秘的永樂翠青釉燒制其實就是這么簡單。這件永樂翠青釉三系蓋罐,玻璃質(zhì)感極強,釉面肉眼可見無數(shù)細小的氣泡,釉水垂流程度恰到好處,脫口垂足流釉不過底足,可見當(dāng)時窯工配制釉水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永樂翠青釉目前罕有研究者,僅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鑒定有寥寥數(shù)語,語焉不詳,也未對其燒制原理進行探討。本文從理化角度探討出翠青釉瓷器燒制原理,為一家之言,目前尚未經(jīng)過實驗室理化檢測,但原理應(yīng)該不錯。此品種目前尚未見到仿品,究其原因,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