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_第1頁
《孟子》兩章_第2頁
《孟子》兩章_第3頁
《孟子》兩章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孟子兩章一、文學常識1、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翱酌稀辈⒎Q。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貴君輕”的主張。孟子還主張“性善”論。2、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現(xiàn)存七篇。是儒家經典之一,“四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二、讀停頓、1、入 / 則無法家拂士,出 / 則無敵國外患2、環(huán)而攻之 / 而不勝3、是 / 天時不如地利也4、

2、人恒過 /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 / 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 / 而后喻三、字詞解釋1、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親戚畔之) “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通“橫”,梗塞,不順(困于心,衡于慮)“拂”通“弼”,輔佐 (入則無法家拂士)2、一詞多義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險 / 兵革之利 / 畎畝之中 / 版筑之間 /魚鹽之中(助詞,的)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委而去之(代詞,代它,城) 親戚畔之 / 天下順之(代詞,代他90) 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動詞,到) 天下之所順 / 親戚之所畔 (主謂之間,不譯)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表承接) 夫環(huán)而攻之(表承接,一說修飾)攻之而不勝 / 然而不勝者(表轉折)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表并列) 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從)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說在)困于心衡于慮 / 征于色發(fā)于聲(在)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由于,因為)有:必有得天時者矣(是,一說不譯) 故君子有不戰(zhàn)(要么)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防)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家)3、古今異義池非不深也:護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城非不高也:內城(古);城市(今)。 親戚畔之:內外親屬(古);與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及其成員(今)。委而去之:離開(古);到(今)。是天時不如

4、地利也:這(古);判斷詞,是(今)。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古);出發(fā),發(fā)現(xiàn)(今)。四、重點語句翻譯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阻,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3、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4、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

5、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5、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6、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7、入則無

6、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8、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五、內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時、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論述了哪兩方面的內容?論述天時不如地利。論述地利不如人和。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環(huán)而攻之”說明了什么?極言城小,容易攻打?!碍h(huán)而攻之”說明了攻勢之大。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

7、攻,“然而不勝”,說明守城和攻城雙方各占什么條件?說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時。說明“天時不如地利”。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以雙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裝備精良、糧食充足,但“委而去之”,這說明守城、攻城雙方各占什么條件?說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說明“地利不如人和”。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連用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強調了什么?三個句子的順序為什么不能顛倒?作用是增強文章的語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強調地利不

8、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國”,“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國順序排列的,是遞進關系,必須將前一個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8、全文的主旨句(結論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樣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10、君子“戰(zhàn)必勝”的結果說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1、本文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人和是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條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鞏固天下。12、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得道”?“得道”的結果怎樣?施行“王道”,即仁政。結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戰(zhàn)必勝”。13、孟子寫本文的目的

9、是講戰(zhàn)爭嗎?不是。是借助戰(zhàn)爭講民心向背,論實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國。15、全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列舉戰(zhàn)爭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為例證。類比論證以戰(zhàn)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16、“人和”與下文中的哪些詞語的意思是相照應的? 即“多助”、“天下順之”。得“人和”的實質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順之”。(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列舉事實,這些人物的共同點是什么?列舉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業(yè)。目的是以事實證明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成就大業(yè)(逆境造就人才),從而證

10、明“生于憂患”的道理。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舉的歷史人物寫到“是人”,這是什么順序?指像上文所列舉的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業(yè)的人。采用了從個別到一般的順序。3、作者在第一段列舉事實之后,以“天將降大任于”一段話說明了什么道理?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第一段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先列舉事實,再從事實中歸納出作者的基本觀點。5、人經受一番磨練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艱難困苦的磨煉)7、造

11、就人才的主觀(內部)條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慮。(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經歷一番艱苦的思想斗爭)8、“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說明了什么道理?人處于困境能激發(fā)斗志。9、“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边@句論述了什么道理?怎樣理解這句話?論述了“死于安樂”的道理。這句針對國君提出,意思是說如果國內沒有執(zhí)法嚴格、敢于直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外面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國君就會耽于安樂。這樣,國家常常會滅亡。10、文中由個人升華到國家,論證“死于安樂”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別論述了什么?第一

12、段側重論述“生于憂患”,第二段側重論述“死于安樂”。1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歸納論點,得出結論。14、全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列舉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類比論證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tǒng)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yè)的因素相仿。對比論證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fā)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15、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六、中心思想1、得道多助,失道寡

13、助論述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述逆境對人才成長、國家興衰的重要性。七、課外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須堅持怎樣的原則?謙虛真誠,與人為善;心系他人,團結友愛;擯棄私欲,胸襟開闊;明白事理,辨清是非。2、三國演義再現(xiàn)了群雄逐鹿、三國鼎立的歷史畫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國各占怎樣的優(yōu)勢?魏占天時,吳占地利,蜀占人和。3、結合本文,談談中學生為迎接時代賦予的使命應作好怎樣的準備。作為中學生,擔負著將來建設國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擔起這一歷史賦予的重任,就必須拋棄物質、精神上的各種享受,勇闖困境,磨煉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氣和力量,為將來報效

14、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4、有人說,現(xiàn)在生活條件優(yōu)越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已經失去了意義,請談談對此觀點的看法。點撥:這一觀點不正確。越是生活條件優(yōu)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優(yōu)越的條件容易使人懶散、墮落、不思進取。另一方面,即使在優(yōu)越的生活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挫折,要想戰(zhàn)勝這些挫折,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其三,經歷過困境的人,才干會得以增長,這會提高他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客觀世界的能力。所以,生活條件優(yōu)越與樹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意識并不矛盾。5、關于孟子的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土地神谷神為次要,君主為輕) 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仁者無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濟)天下。6、請寫出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或事例、成語二人(兄弟)同心,其力斷金。 家和萬事興。 眾人拾柴火焰高。 團結就是力量。 人心齊,泰山移。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