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_第1頁
《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_第2頁
《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_第3頁
《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_第4頁
《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本科生畢業(yè)論文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和特色分析學 院: 傳媒學院 專 業(yè): 廣播電視新聞學 學 號: 1080306104 學 生: 陳 晨 指導教師: 武 俏 2012年 月誠信聲明書本人鄭重聲明:在畢業(yè)設計(論文)工作中嚴格遵守學校有關規(guī)定,恪守學術規(guī)范;我所提交的畢業(yè)設計(論文)是本人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撰寫的成果,設計(論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設計(論文)中加以說明;在本人的畢業(yè)設計(論文)中未剽竊、抄襲他人的學術觀點、思想和成果,未篡改實驗數(shù)據(jù)。本設計(論文)和資料若有不實之處,本人愿承擔一切相關責任。論文作者 (簽字)

2、時間: 2012年 月 日指導教師已閱 (簽字) 時間: 2012年 月 日版權使用授權書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關于收集、保存、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即:按照學校要求提交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本;學校有權保存學位論文的印刷本和電子版,并提供目錄檢索與閱覽服務;學校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數(shù)字化或其它復制手段保存論文;在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前提下,學??梢詫W位論文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提供網(wǎng)上服務。(保密論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規(guī)定)論文作者 (簽字) 時間: 2012年 月 日指導教師已閱 (簽字) 時間: 2012年 月 日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摘 要特別關注欄目開播于2000年,是北京衛(wèi)視老牌新聞欄

3、目。它集新聞性、故事性、專題性于一身。社會生活是節(jié)目的新聞來源,因此社會生活中的人情百態(tài)是欄目的主要內容。開播十年來,特別關注以“關注社會熱點,反映百姓生活”為口號,在強手如林的新聞媒體競爭市場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收視率一直穩(wěn)居北京電視臺前三名。 論文采用實證分析法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并運用新聞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對特別關注進行分析,包括其報道內容、欄目定位,品牌特色,價值取向等,并希望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有益參考。關鍵詞:特別關注;民生新聞;價值取向、特色Abstract"Special attention" to launch in 2000,

4、is a veteran Beijing TV news programs. It combines news, narrative, thematic one. Social life is a program of news sources in the social life of human attitudes to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lumn. Launch a decade, special attention to "reflect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as the slogan "co

5、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hot spots, strong competitors such as forest news media competition on the marke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ir ratings consistently ranked in the top three Beijing TV .The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elated documents, and apply the theories of Journalism an

6、d Communication, "special attention"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ir reports, part positioning, brand characteristics, value orientation, and hope that on this basis. Development of China's TV livelihood New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Keywords:Special attention Livelihood News Value

7、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第3頁目 錄摘 要1Abstract2目 錄3第一章 特別關注欄目概況4第二章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分析4第一節(jié) 當前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及其存在的偏差4一、 片面強調收視率4二、 節(jié)目同質化6三、 新聞選題的娛樂化和市井化7第二節(jié) 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7第三章特別關注的特色分析9第一節(jié) 具有鮮明的品牌特色9一、 頭條原則9二、 現(xiàn)場報道原則9三、 主播參與原則10第二節(jié) 主題策劃和特別策劃相得益彰10結論11參考文獻12附 錄13致 謝17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第一章 特別關注欄目概況特別關注開播于2000年11月16日,是北京衛(wèi)視的一檔定位于民生新

8、聞的新聞欄目。始終堅持“關注社會發(fā)展、貼近百姓生活”的欄目宗旨。力求用特快的速度、特別的視角、特色的手段,報道百姓關心的事、身邊的事、困難的事、煩心的事。真實客觀的詮釋新聞事件,理性細致的關注百姓生活。傾聽百姓心聲、反映社會熱點,為百姓排憂解難,為政府搭建橋梁。 開播近十年來,特別關注以準確的定位、鮮明的特色、客觀公正的形象,成為北京衛(wèi)視的一檔名牌新聞欄目,收視率一直穩(wěn)居在北京電視臺前三名,北京地區(qū)收視總排行前五名。據(jù)AC尼爾森公司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平均收視率為7.5%。在新聞媒體競爭如此之烈的今天,特別關注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新聞欄目成為能夠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牌欄目,與它找準定位,發(fā)揮特色,保持特色分不

9、開。特別關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特別”二字上做文章,把特色貫穿到節(jié)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無論是在選題策劃上,還是在報道角度和落點上,甚至行文語言和主持風格的把握以及節(jié)目的技術包裝上無不滲透和貫穿著節(jié)目特色。以特色創(chuàng)品牌,獨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決勝之路。第二章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分析第一節(jié) 當前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及其存在的偏差“民生新聞”近年來引起了不少國內學者的關注,今天看來,它已經(jīng)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從現(xiàn)實來看,2000年前后開始,無論是報紙媒體還是廣播電視,在它們的新聞節(jié)目中不斷出現(xiàn)“民生”的字眼,打出“民生”的旗幟。到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開播之后,更是掀起了各級新聞單位的

10、“民生”熱潮,在全國呈現(xiàn)出燎原之勢。但是,當各地的民生新聞風起云涌的時候,一些問題也在某些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暴露出來,比如庸俗化傾向,新聞過度炒作,過分側重曝光社會陰暗面,對色情和暴力過分渲染甚至某些電視欄目以直播大街上一對夫婦吵架的現(xiàn)場而被人津津樂道,還有人為之拍手叫好,稱這才是真正的民生新聞,是最真實的新聞。然而,在熱鬧的現(xiàn)場過后,卻發(fā)現(xiàn)這條新聞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值得思考和回味的價值。一些新聞學研究者甚至據(jù)此認為,民生新聞的道路已經(jīng)越走越窄,快要走到盡頭了。當前,民生新聞存在的價值取向偏差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片面強調收視率收視率,是描述電視節(jié)目擁有觀眾人數(shù)的一種統(tǒng)計指標,指收看某電視臺

11、節(jié)目的受眾占受眾總人數(shù)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一定的電視節(jié)目收視率反映在某一特定時間內、一定地區(qū)的收視狀況。它是分析判斷電視節(jié)目播出效果,改進節(jié)目質量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制定和收取廣告費的主要依據(jù)。 民生新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改革,從一開始就與收視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與各地以政治宣傳任務為主的聯(lián)播新聞不同,民生新聞?chuàng)撝瓌邮找曔M而提高效益的責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各大電視臺就紛紛開始了制片人制的嘗試,啟動節(jié)目制作與播出分離的第一步措施。制片人制的實質,大部分情況下是國營體制下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承包制。制片人享有欄目內的人事權、財權、運作決策權這些最大的權利,目的是完成臺里下

12、達的工作指標,實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的最大化從而保證欄目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一般來說,欄目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電視機構的經(jīng)費投入;二是廣告收入,這兩者統(tǒng)統(tǒng)都與收視率密切相關。隨著收視率統(tǒng)計的不斷細化,現(xiàn)在許多節(jié)目都已經(jīng)將收視率的分析精確到了一分鐘,這就很容易的可以實現(xiàn)將記者和編導的收入與他們的每一條片子掛鉤。收視率高了,欄目經(jīng)費提高、廣告收入提高,編導記者的片酬就增加了。由制片人和主編共同負責,按照收視率為每一條片子的編導定稿費,被稱為“評分”,“評分制”是大部分制片人制節(jié)目中記者、編導和攝像薪酬制度的現(xiàn)狀。 北京電視臺的生活面對面原來是一檔生活服務類小專題節(jié)目,隨著收視率壓力的增加,節(jié)目在200

13、5年進行改版,改版后的內容以小專題性質的民生新聞為主,收視率一路飆升。到 2007 年該欄目的收視率已經(jīng)穩(wěn)超北京電視臺另外一檔老牌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7日7頻道,高居生活頻道的榜首位置。該欄目的制片人高燕在 2006 年7月 13日的工作報告中這樣敘述他們的經(jīng)驗:“學會看收視率特別重要,我們每天的收視率都有專人做成幾個模板,包括分鐘收視率和小片的對應,餅圖,曲線圖,有的是說明和同時段節(jié)目競爭市場份額的,有的是說明觀眾流入流出的。制片人和主編根據(jù)這些模板就知道觀眾喜歡看什么內容,喜歡我們怎樣表述,廣告插口應該在哪才不流失觀眾”由此可見,收視率已經(jīng)成為多數(shù)人判斷節(jié)目好壞、評判編導業(yè)績的重要標準,它的作用

14、雖然不能與新聞價值和節(jié)目品位畫等號,但絕對是市場的晴雨表,民生新聞已經(jīng)進入了“商品化時代”。在商品市場的競爭中有這樣一句話顧客就是上帝。當電視節(jié)目包括新聞節(jié)目有了商品化特征之后,必然也要遵循這樣的市場規(guī)則,自然的會產(chǎn)生“觀眾就是上帝”的觀點。電視節(jié)目的經(jīng)營管理者知道,觀眾手中的遙控器直接決定欄目的生存和發(fā)展,那么,怎樣使受眾滿意,怎樣投其所好就是他們首要關注的問題了。對于民生新聞而言,收視率也同樣的代替了民本的價值取向成為評判新聞報道好壞的首要標準。然而,電視新聞不同于電視娛樂節(jié)目、電視文藝節(jié)目等等其他的電視形態(tài),所以這種收視率至上的價值取向已經(jīng)影響到民生新聞語境的健康發(fā)展。在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

15、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央視名嘴崔永元表示“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他們認為,片面地追求收視率,是當前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同質化的主要原因。名嘴抵制低俗化,崔永元稱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如今的電視屏幕熱鬧非凡,各大節(jié)目充斥熒屏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許多娛樂節(jié)目都出奇的相似。一旦一檔節(jié)目推出獲得較好的收視率,市場反響好,節(jié)目模式就會被大范圍的復制。很多節(jié)目都出自一個模型,可以說都是新瓶裝舊酒。比如主持人與選手對答的益智類節(jié)目,與央視開心辭典和幸運52類似的節(jié)目不勝枚舉;而伴隨超級女聲一同“成長”的,就有“加油好男兒”、“K歌之王”和“萊卡我型我秀”等。 央視夢想中國總導演周稚舜無奈地向記者表示:

16、“現(xiàn)在有相當一部分節(jié)目喜歡拷貝別人的東西,尤其抄襲歐美和港臺,哪種節(jié)目形式吃香,收視率好,大家就蜂擁而上,結果節(jié)目大量雷同。為了爭奪觀眾,許多節(jié)目開始不擇手段?!?二、 節(jié)目同質化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工業(yè),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這種可復制性對民生新聞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欄目風格的雷同和欄目設置的跟風上。盲目的和無控制的“復制”必然會制造出一批同質化的電視節(jié)目。當前我國的民生新聞的同質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以南京市場為例,晚間六點半到八點半這兩個小時時間段里,就有南京零距離、絕對關注、1860 新聞眼、直播南京、法制現(xiàn)場、標點等六檔以上的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再來看成都市場,成都電視臺公共頻道2004年推出了60分鐘

17、的大型民生新聞直播節(jié)目成都全接觸之后,其公共頻道緊接著推出了滾動播出的新聞節(jié)目第一現(xiàn)場,都市生活頻道同年5月推出了直播60分,新聞綜合頻道又開辦了大型實錄新聞節(jié)目絕對貼近。湖南地區(qū)的電視湘軍在進行娛樂節(jié)目的競爭角逐同時也掀起了民生新聞大戰(zhàn),先后創(chuàng)辦了都市一時間、政法報道、方圓之間、公共新聞等新聞品牌。這些節(jié)目雖然在品牌包裝和宣傳口號上不同,管理者也在探索節(jié)目創(chuàng)新的思路,但在實際運作層面上仍然有大量重復的內容。電視節(jié)目的同質化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電視節(jié)目的多樣性喪失,大量的產(chǎn)品因為都是按照同一個模式和套路制作的,所以大都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媒介傳播的生態(tài)健康遭到了破壞,進而導致傳播市場

18、結構性失衡,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窄的時段和區(qū)域內,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三、 新聞選題的娛樂化和市井化新聞的娛樂化是指新聞報道的選題偏向于“犯罪新聞、名人的風流逸事、兩性糾葛”。1李良榮.當代世界新聞事業(y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52.在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中,話題的焦點也多集中在情感問題、犯罪報道、市民投訴、家庭糾紛等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選題的娛樂化、市井化、低俗化傾向。 這種現(xiàn)象同樣與收視率至上的價值取向有直接關系,究其根本,同樣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調節(jié)下,對新聞采編行為進行商業(yè)化運作的產(chǎn)物。民生新聞為了追求更高的收視率,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收視期待,迎合受眾獵奇的心

19、理,偏愛反常、奇異、駭人聽聞、甚至低級趣味、雞鳴狗盜的“黃色新聞”。民生節(jié)目感興趣的話題包括這些方面:(1)、城管、衛(wèi)生查抄;(2)、案件追蹤;(3)、市民投訴;(4)、社會趣聞;(5)、家庭糾紛;(6)、情感糾紛;(7)邊緣人群;(8)突發(fā)事件等等。幾年來,各地的民生新聞欄目始終沒有跳出上述話題的圈子。在市場化的競爭下,新聞單位為了贏得收視份額而做的新聞題材選擇可以被理解。但是如果為了一味的迎合受眾而將新聞的根本價值判斷標準改變了,使新聞報道等同于娛樂行為,那么最終民生新聞將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破壞了民本思想的本意,必然會對社會、對自身產(chǎn)生負面影響。 首先,新聞的娛樂化趨勢受大眾

20、偏好影響的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大眾。使受眾對世界的理解單一、膚淺、甚至偏向。當犯罪事件、天災人禍、情感危機等事件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充滿電視媒體的時候,受眾的媒體判斷力是有限的,他們會認為世界充斥著這樣的事情。這必然會影響人的思想及行為。其次,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會受到動搖。新聞節(jié)目在大眾傳媒中承擔著輿論監(jiān)督、宣傳指導的作用,新聞機構發(fā)出的報道和分析必然會引起社會的思考和關注。如果媒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將大量低俗的獵奇信息當作賣點,希望借此提高收視率,就會喪失新聞機構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如果越來越多的公眾知道了媒體大量負面報道的第一動因是媒體自身利益,那么它的觀眾就會減少,公信力也會降低。第二節(jié) 特

21、別關注的價值取向在社會不斷完善和變革的過程中,新聞媒體作為社會之公器,肩負著溝通輿情反映民眾呼聲這一神圣職責。特別關注從創(chuàng)辦伊始,就以“關注社會百態(tài),反應百姓生活”為宗旨,其報道的民生新聞也積極擔當了這份責任和宗旨。該欄目以人為本,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報道群眾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大事小情,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充分體現(xiàn)了民生新聞關注民眾,服務民眾的本質。此外,該欄目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使得其受眾廣泛,有利于及時發(fā)布有關國計民生的政策,并提供相應的解讀,同時也為政府部門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制定并調整相關的政策方針提供了便捷暢通的渠道和有益的參考,特別關注在十余

22、年的發(fā)展中,體現(xiàn)出了良好的價值取向,充分挖掘有意義、有價值、有分量的新聞。其報道的新聞,并不是對市井百態(tài)的“照單全錄”,也不是對垃圾、糞水和火災、車禍簡單的再現(xiàn)。從特別關注的價值取向我們可以看到,其報道的新聞充分回歸到了新聞的本質,其報道活動符合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特別關注的編導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來選擇和處理新聞的。比如,2006年9月的一天上午,一位記者告訴正在值班的編輯,說他們在采訪的途中拍到了一名男子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裸奔,并且拍下了警察在街上追趕男子并把他帶走的全過程,想搶發(fā)一條新聞。這樣的新聞有過程、有現(xiàn)場、有視覺沖擊力,按理說應該會有很高的收視率。但是,特別關注的編輯在思索之后,認為這

23、樣的新聞只會滿足人的獵奇心理,迎合一些人的低級趣味,使得社會風氣更加低俗化,同時也是對裸奔者和觀眾人格的不尊重,因此決定不予播發(fā)。不能對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或是警示作用的新聞就沒有新聞價值,就不具有傳播的意義。新聞工作者不應該為了收視率而放棄新聞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事后特別關注的記者了解到,那名男子是從安定醫(yī)院跑出來的一名精神病人,如果特別關注當天真的播出了這條新聞,那將是一條不尊重人性,有失道德水準的新聞。 民生新聞發(fā)展到今天,應該被賦予新的內容和內涵,否則,或許真會像有些學者所預言的那樣,路會越走越窄,為此特別關注提出,做有意義的、有傳播價值的、有分量的、嚴肅的民生新聞。因此,在“民生新聞同樣

24、是主流新聞”的認識下,特別關注牢牢把自己的定位綁定在了“大眾”,而非“小眾”的身上,關注事件的普遍性而非個別性、獵奇性。特別關注一直以來報道的新聞都是反映百姓身邊的事,關心百姓的生活冷暖。為百姓排憂解難,切實為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給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話語平臺,有能力與社會對話,為政府牽線搭橋,上傳下達政府的方針政策,在百姓與政府間搭建了一條溝通理解的橋梁。如10余戶居民摸黑一年多,反映了宣武門外大街97號院,由于多家單位扯皮,使電改工程無法進行,因欠費被供電部門停電一年多,院里的10多戶居民只能摸黑過日子,許多居民都要挨到半夜12點以后才回家,只為睡個覺。特別關注的記

25、者進行了調查采訪,走訪了幾個相關單位和部門,了解情況,反映問題。節(jié)目播出后的第三天,97號院的居民就用上了電。一些政府部門的領導已經(jīng)把特別關注當成監(jiān)督自己工作的重要信息來源,只要有時間必看特別關注。如特別關注曾經(jīng)報道了一些超市和糧油批發(fā)市場的袋裝大米存在缺斤短兩現(xiàn)象,有關部門看到報道后,立即對市場進行檢查和整改,還把整改措施和整改結果傳真給欄目組;特別關注報道了房山一處鐵道邊的村民瘋狂偷盜飛馳的油罐列車上原油的事件后,鐵路公安部門立即和欄目組取得聯(lián)系,核實情況,查詢詳細地址,并且派人進行整頓和查處,保護了國家物資。類似這樣的報道還有很多,如衛(wèi)星接收器街邊偷著賣、美國洋文憑原是廢紙一張、良心受觸

26、動,婚托揭內幕等等,這些新聞都收到了11%以上的分鐘收視率,得到了業(yè)界同行和熱心觀眾的認可。第三章特別關注的特色分析對于一個在激烈競爭中誕生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來說,找準定位、發(fā)揮特性、保持特色才是節(jié)目快速提升的根本。正如欄目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樣,特別關注節(jié)目就在“特別”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取得了成功。第一節(jié) 具有鮮明的品牌特色新聞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特別關注“堅持貼近百姓”的特別定位。把特色貫穿到節(jié)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是發(fā)揮節(jié)目特色的根本。在實際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關注運用幾個原則使欄目特色得以貫穿和發(fā)揮。一、 頭條原則頭條新聞是節(jié)目定位的最突出、最鮮明的體現(xiàn),多數(shù)觀眾都會從頭條新聞當

27、中品出這檔新聞的味道來。特別關注正是把尋找、采訪、制作頭條新聞放到一天工作的首位。力求頭條新聞能夠反映出24小時以來最重要的事件,體現(xiàn)出特別關注“特別時間、特別事件、特別視點”的節(jié)目風格。對于頭條報道特別關注給予充分的物質條件保證,力求既有速度又有深度,現(xiàn)場報道與專家訪談配合,背景資料與報道觀點呼應。對于頭條選題的把握,特別關注更是抓住貼近百姓不放松冬季來臨,關注供暖問題是否解決;學校開學,關注何時開通校園班車;整頓市場,關注虛假廣告的欺詐行為;治理交通,則將鏡頭對準了不文明的行人和司機。因此,特別關注的頭條分量重、時效強,深受觀眾喜愛。二、 現(xiàn)場報道原則電視新聞重在現(xiàn)場,沒有第一現(xiàn)場的電視新

28、聞沒有生命力。因此,特別關注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提出了“我在現(xiàn)場”這一明確的報道原則?,F(xiàn)場主持報道、采訪與解說詞相結合、現(xiàn)場素材段落的運用,這些電視新聞報道的基本手段,在特別關注的節(jié)目當中被大量運用,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力。擺脫“看圖說話”式的傳統(tǒng)新聞節(jié)目報道方式,讓觀眾看到最真實、最鮮活的新聞事實,而不是簡單的我說你聽,力求產(chǎn)生互動、共鳴、親切、感人的宜傳效果。在“713申奧成功之夜”,特別關注就采取了十多組記者現(xiàn)場的出鏡,并以此串接整版節(jié)目的報道方式,使整個節(jié)目渾然一體,現(xiàn)場感極強,從天安門廣場到居民社區(qū),從出租車司機到青年學生,報道內容各具特色,現(xiàn)場畫面激動人心,形成一幅首都北京歡樂沸騰

29、的全景圖。三、 主播參與原則 現(xiàn)代的新聞傳播,不僅要看新聞的內容,也要看新聞的表達方式。主持人的表現(xiàn)至為重要。特別關注的主持人不是簡單的播音員,而是節(jié)目的參與者,他們參與一些重要新聞的報道,具有獨立關注權力,給予主持人相當?shù)陌l(fā)揮空間,并由當班制片人進行把關。這就要求主持人有極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有對新聞的分析判斷能力、并具備自己獨有的語言風格。經(jīng)過多年的鍛煉和培養(yǎng),特別關注的主持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風格,成為了節(jié)目的形象代言人。由于主持人的特色鮮明,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節(jié)目的收視率,強化了節(jié)目的風格特色,使節(jié)目獲得了穩(wěn)定的觀眾群。第二節(jié) 主題策劃和特別策劃相得益彰 民生新聞雖然看似題材“細小”,

30、但往往都是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比如消費陷阱背后,就蘊涵著“如何規(guī)范霸王條款”、“如何建設商業(yè)誠信”,求職就業(yè)難反映出當今社會面臨的激烈競爭,小區(qū)物業(yè)與業(yè)主的糾紛揭示出管理服務與百姓維權之間的現(xiàn)實矛盾等“大問題”。廣大受眾真正關注的就是這些關系到社會生活和自身權益的普遍性問題。正是在這種思想認識和定位的指導下,特別關注定期推出特別策劃的主題報道,集納具有明確的主題傾向的不同事件或是針對某一個熱點問題進行組合報道、系列報道或是連續(xù)報道,全面敘述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深入考察事件背景,深刻分析事件本質,交待一切可能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預測新聞事件的發(fā)展方向,并在節(jié)目形式和包裝上更加突出

31、現(xiàn)場感和時尚感。比如北漂人的生活、流浪動物何去何從、人行橫道事故頻出設計是否合理值得商榷等大量系列報道,都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除了主題策劃,特別關注還定期推出符合節(jié)目定位的特別策劃,如在2006年“五一”期間推出的主持人體驗高溫酷暑行業(yè),“十一”黃金周期間策劃推出的主持人熱線與您面對面,2007年春節(jié)推出的名嘴帶您逛廟會。每天中午一個主持人值守新聞熱線,傾聽百姓反映的問題,然后主持人與記者一起到達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親臨現(xiàn)場進行調查采訪,面對面與被采訪者交流,充分利用主持人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使新聞內容更鮮活生動,可視性強。主持人接熱線更是提高了熱線知名度和關注度,使熱

32、線更熱。主持人親自參與采訪增加了采訪的可視性,使采訪更精彩。這些策劃報道的播出收到了非常好的收視效果,不僅對收視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樹立了欄目的權威性,擴大了影響力。結論特別關注開播十年以來,以其精準的欄目定位、有價值的新聞報道內容、具有鮮明特色的節(jié)目形式,真正尊重了觀眾,貼近了群眾,用群眾的聲音說話,用群眾的眼光去分析問題,真正給予了百姓話語權,成為百姓的貼心人。在當前電視節(jié)目片面追求收視率、節(jié)目同質化嚴重、新聞價值取向出現(xiàn)問題之時,特別關注這一檔民生新聞欄目以其頭條報道、現(xiàn)場報道、主播參與等原則的品牌特色以及播報與策劃相得益彰的優(yōu)勢,為欄目實現(xiàn)了準確定位,贏得了相當數(shù)量的觀眾。用百

33、姓的語言,講百姓的故事,與群眾的同理心對民生新聞價值的合理把握,使特別關注成為民生類新聞節(jié)目的一朵奇葩。而其關注民生的價值取向也對政府的工作實現(xiàn)了實打實的輿論監(jiān)督,實現(xiàn)自身的傳播價值,有清晰的定位和人文關懷,是特別關注的重要特色。而這種特色,值得其他電視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借鑒,也值得業(yè)界和學界的深入研究。參考文獻1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喻國明:傳媒影響力:傳媒產(chǎn)業(yè)本質與競爭優(yōu)勢,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3胡鈺: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新華出版社,2002年。4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5 美沃納·塞弗林,小詹姆斯&

34、#183;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華夏出版社,2000 年。6葉鳳英:電視新聞節(jié)目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7時統(tǒng)宇:電視影響評析,新華出版社,1999年.8黎瑞剛.傳媒集團的定位轉型與資源整合SMG的現(xiàn)狀與未來J.青年記者, 2004(11)9雷喜梅.柳長盛.正視新媒體融合新媒體建設新媒體電視的當下選擇與未來走向J.新聞前哨, 2009(6).10徐雷.傳統(tǒng)媒體的出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猛烈沖擊卜,傳統(tǒng)媒體的出路在于提供優(yōu)質內容。J. CEOCIO, 2009. 6. 2011吳長偉.萬智炯.大變局中,傳統(tǒng)電視何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突圍策略J.中國記者, 2006. 512

35、吳筠.我的新聞我做主一一傳統(tǒng)媒體出路N .文匯報, 2009-12-31 (10).13John V Pavlik 著 張軍芳譯.新聞業(yè)與新媒體,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14李希光主編 .下一代媒體,南方時報出版社,2002年版15姜末.央視新聞頻道改版新思路,青年記者2009年,第24期16 The Blogging business,By Kho Nancy Davis,Source: EContent;Jul/Aug2008, Vol. 31 Issue 6, 17 保羅·萊文森. 手機擋不住的呼喚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附 錄外文資料翻譯譯文電視新聞的審

36、查這篇論文將包含商業(yè)電視新聞審查人關于環(huán)境方面態(tài)度的一個調查。 我將嘗試去檢查這個在公眾對更多環(huán)境信息的需求和缺乏環(huán)境新聞的流行媒體之間存在的巨大的裂痕。在其他一些事情中,調查的目標是遵從以下假設:“廣播電視新聞審查人避免由于他們自身關于環(huán)境問題的限制而在他們的新聞中掩蓋環(huán)境問題?!弊畛醯膯栴}是個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F(xiàn)在人們要面對一系列需要得知信息的問題,知道這些信息需要花費時間,人們一般把時間花到電視新聞上面。這個被新聞覆蓋時間的總量叫新聞角色。通過對電臺新聞廣播和網(wǎng)絡新聞內容的分析顯示:真正的新聞是很有限的。舉一個例子,通過對一個關于多于17000個新聞臺超過三個月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個30分鐘的新

37、聞實際只有非常少的時間給真正的新聞。平均下來,商業(yè)新聞占八分鐘,體育新聞占四分鐘,天氣預報占三分鐘。半數(shù)以上的新聞沒有什么質量。沒有情況說明這些初始的數(shù)據(jù)是新聞附加的元素,包括一些談話節(jié)目,如“緩沖器”和“廣告牌”。這些圖形元素是用來緩沖兩個分開的新聞。提供或轉換原有的信息在新聞廣播和商業(yè)之間。這些所有的元素都要從真正的新聞信息中扣除,甚至一些小新聞,重要的問題仍然需要完善。某些東西在新聞中是沒有什么用的,但它還是占據(jù)了新聞的大量時間。還有些事情如失足少年,一個長的像名人頭的南瓜。在紐約州的北部,一個電臺最近花了幾分鐘報道“每年圣誕節(jié)的詩歌”,像這樣一些故事總是從重要新聞占有的時間中搶走時間。

38、這些所表示的只是眾多事情中的一些。 這些重要的時間將占用不到三十秒的時間。所以說,這么少的時間,那么到底該報道些什么呢。 這就是“新聞審查者”要做的事情。我認為,為了公眾了解周圍的世界,他們應該了解環(huán)境學家所制的“完全信息”。他們就可以依照相關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決定。習慣的說法是媒體的角色去幫助提供有關的事實。它讓媒體除去各種信息,這些心事是他們有權去決定的,是讓人們最想知道的故事和事實。但是,誰在媒體中做出掩蓋事實的決定呢。記者報道事實,但是編輯,制作人和新聞主編他們決定哪一個事情將被掩蓋,和如何掩蓋。因為有這個權力,他們被人們成為“新聞審查者”,那些決定掩蓋事情像通過一道門一樣,讓被掩蓋的事

39、情出現(xiàn)在電視臺,網(wǎng)絡,廣播上。就像一個簡單的電子指揮棒,掌握著關鍵鑰匙的人決定著大眾談論的話題是什么,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否決,那些事實消失在歷史的灰燼中。然而,電視網(wǎng)絡,新聞網(wǎng)絡并不將環(huán)境信息列為十大節(jié)目(教育和宗教信仰是另兩個被媒體忽視的問題)。盡管很多有關環(huán)境的報道在1990年贏得了很多獎項,包括12個普利策獎。在十年里,兩個普利策最高獎授予給環(huán)境報道,包括1990年普利策獎國家報道(西亞圖時報報道的阿拉斯加瓦爾迪茲海岸石油泄露的真相;華盛頓日報報道:因水質量問題而導致城市多人死亡的報道) 另外,最高服務獎授予Sigma Delta Chi(一個記者組織)關于環(huán)境的報道,六個新聞報紙獎中

40、的兩個授予記者調查組織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暴光。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者也因調查1998年環(huán)境問題而獲得了Murrow獎。為什么關于環(huán)境的新聞報道如此重要呢? 我認為,環(huán)境問題就算不是人類在這個世紀所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那么也可以算是寥寥的幾個重要問題致意。不管新聞提供者的義務是什么,媒體新聞審查者沒有提供足夠環(huán)境問題的背景。 最重要的一點,我希望尋找他們的有關環(huán)境知識和對環(huán)境問題的觀點。我想知道,那些新聞審查者是缺乏環(huán)境方面的知識,還是想故意掩蓋那些事實。通過研究和深入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媒體不提供公眾渴望知道的有關環(huán)境方面的新聞。而“新聞審查者”就是提不提供信息的關鍵。就像我們前面所討論的,我相信受

41、眾為了有權利知道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他們必須盡可能的知道他們所處理的信息。然而,顯然是失敗的,新聞組織者所造成的“市場扭曲”在公眾之間已經(jīng)在爭論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那些環(huán)境方面的信息,如果建立在一種規(guī)則之上,世界上將不會發(fā)生對此所產(chǎn)生的爭論。就像這個研究所顯示,一種在電視新聞上增加有關環(huán)境方面的信息報道的方法是對那些決策者進行教育。顯然,通過這種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未來的觀測有很多種方法。當然,這個知識要點是值得去深度檢查的。我建議,以后的調查和新聞應該由更專業(yè)的人進行指導。同樣,也應該對新聞審查者的知識教育層次進行調查,看看他們是否具有相對應的知識。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應該檢查對新聞審查

42、人在環(huán)境方面的教育是否會對掩蓋公眾所關心有關環(huán)境方面的信息有所影響。換句話說,對新聞審查人關于如何掩蓋、掩蓋什么方面的教育也很重要。如果對電視審查人的教育導致環(huán)境問題方面的報道過多過剩,也是不好的。 如何對這些“新聞審查者”教育,讓他們對電視審查的水平提高?如果這些有關方面已經(jīng)在大學的新聞課程訓練中做的話會如何?那是不是有可能增加關于環(huán)境信息報道的一定比例?是不是就可以更好的滿足大眾對環(huán)境信息的需求呢?我們說,是有可能的。最后,我建議一些電視臺應該決定給這些新聞審查員進行更好的教育。然后,一個有關環(huán)境知識同環(huán)境新聞的報道量之間將會建立一個直接的聯(lián)系。越好的教育將越能很好的滿足公眾對這方面的要求

43、。外文資料原文TV News coverageThis thesis will involve a survey of commercial television news gatekeepers with the hope of ascertaining their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regard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t will attempt to examine the wide gap that is evident between the publics desire for more environment

44、al information, and the dearth of environmental news carried by the popular media. Among other things, the goal of this survey is to address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Broadcast television news gatekeepers avoid covering environmental stories in their newscasts because they have a very limited base o

45、f knowledge about the complex issues involving the environment.”The initial problem is simply one of mathematics. In a world where people face a wide array of issues about which they should be well informed, the time actually allotted in television newscasts to informing the public about these issue

46、s is miniscule. The total amount of time given to news coverage is called the news hole by journalists. Content analyses of both local station newscasts and broadcast network newscasts show the actual news hole is very limited.For example, one study involving more than 17,000 local news broadcasts o

47、ver a three-month period found that a typical 30-minute newscast actually had very little time for real news. On average, commercials took up eight minutes of the broadcast. Sports news accounted for four minutes of airtime, while weather took on average three minutes. So fully half the newscast inv

48、olves little of substance Not accounted for in these initial figures are the additional production elements of a newscast, including anchor chitchat and what is known as “bumpers” and “billboards.” These graphics elements are used to buffer two separate news elements, to provide textual information

49、or to transition between the newscast and commercials. Yet even with such small news whole remaining, serious issues still must compete for airtime. Stories such as lost puppies, and pumpkins that have grown into the shape of a famous persons head. Here in upstate New York, a station recently spent

50、several minutes of an evening newscast to present its “Annual Christmas pet poem.” All these stories take away precious news time from the more important issues.What this means is that any significant stories must fight for space with a wide number of other issues over what amounts to a miniscule am

51、ount of time for news. And those significant stories will more than likely receive no more than 30 seconds or so of airtime to place them in any appropriate context to explain why they are important to the average persons life. This study, and its embedded data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media are not

52、 providing the environmental news being demanded by a public craving that information. It has also found that one key in get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n the air is to better educate those in a position to decide what stories are covered the gatekeepers. As discussed earlier in this paper, it is

53、 the authors belief that in order to have citizens capable of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ey must have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t their disposal. Yet, the obvious failure of news organizations to carry environmental news creates “market distortions” in the public

54、 debate over these issues.It would seem tha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f carried on a regular basis, would go a long way toward better informing the environmental debates underway in this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as this study has shown, one way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inf

55、ormation that television stations carry is to educate TV decision makers.Clearly a number of avenue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have made them evident through this initial research. Of course, the knowledge issue is certainly worthy of a more in-depth examination. I would suggest that follow-up surveys be conducted, probing this link with greater specificity. These surveys should focus a great deal more on determining the knowledge levels of the gatekeepers and the role this knowledge, or l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