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客運專線xx特大橋0塊預壓方案_第1頁
某客運專線xx特大橋0塊預壓方案_第2頁
某客運專線xx特大橋0塊預壓方案_第3頁
某客運專線xx特大橋0塊預壓方案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技術交底記錄編號:年月日工程名稱xxx 特大橋交底地點交底組織單位中鐵 xx 局交底負責人施工單位接收負責人一、預壓準備由于構件連接有縫隙等因素,在荷載作用下會引起鋼管立柱的變形,因此安裝完成后,需加載進行預壓,以確定其強度,剛度及穩(wěn)定性,并消除非彈性變形。通過計算 0#塊縱梁的變形撓度量僅為 3.2mm,變形很小,考慮受力較為復雜,且受焊接質量的影響較大, 只須對鋼管立柱設計荷載的 120%進行預壓。為測量出的彈性變形,預壓方法采用沙袋堆載,壓重材料采用能裝1.5 噸左右的沙袋, 便于吊裝與運輸, 壓重前先在鋼管立柱主要受力

2、位置和端部上布設觀測點,并測量其標高和平面位置,壓重的先后順序按照混凝土的澆注順序進行,先澆注混凝土的部位先壓重,后澆注的部位后壓重,預壓荷載全部加載完成后,按照6h、12h、24h 觀測 3 次,相隔 24h 的預壓沉降量觀測平均值相差不大于1mm,認為預壓已達穩(wěn)定,可以卸載,卸載后再次測量標高,根據加載前和卸載后的標高計算變形量,作為預拱度設置的依據。為保證0#塊的澆筑質量, 0#塊采用分兩次進行澆筑,0#段承受整個第一次澆注 0#段懸臂端混凝土的重量,在預壓前經計算縱向長度進行堆放,以便能真正模擬混凝土荷載,達到預壓的目的,沙袋堆放時要按照單位橫斷面荷載分布情況據。 0#塊由于墩頂部分由

3、墩身自身承擔,因此預壓只要考慮兩懸臂部分所承受的重量,預壓荷載值的計算如下。1文檔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單側墩外預壓總重量:單側懸臂段澆注混凝土自重215 噸,預壓重量=215*1.2=258 噸,兩側懸臂端預壓共重:258*2=516 噸。80m 主跨連續(xù)梁 0#塊懸臂端縱向長度為4 米,根據受力特點,橫橋向布設三個觀察點,縱橋向布置兩排,及每根鋼管立柱對應的端部各一個,共設置 6個點。二、預壓預壓的兩個目的: 驗證鋼管立柱安全性及觀測最大荷載下立柱的沉降值。( 1)根據測點布置要求,鋪設好底模板后在底模板上用紅

4、油漆標志以做測量標志。( 2)0#塊鋼管立柱安裝好,鋪設好橫梁,安裝好底模板后,利用塔吊將沙袋吊裝到 0#塊底模均勻堆放,堆放時從墩柱開始向縱橫向兩側對稱逐步進行,按照單位橫斷面荷載分布情況進行堆放,以便能真正模擬混凝土荷載,達到預壓的目的,堆碼的沙袋要均勻穩(wěn)定且應在測點處留出測點位置。(3)堆載前先測量出各觀測點標高,然后開始堆碼鋼筋,當加載到 60%荷載時觀測測點標高變化并做好記錄, 繼續(xù)加載至 100%荷載時觀測標高變化, 測量各點標高變化,加載至 120%荷載后側各測點標高, 6h、12h、24h 分別測量各測量點標高。(4)加載至 120%并觀測 24 小時后,預壓沉降量觀測平均值相

5、差不大于1mm時,認為鋼管立柱預壓以達穩(wěn)定,可以卸載,卸載后再測量標高。( 5)在整個加載過程中,派專人觀察變形,如果變形過大或在分級加載中通過測量出標高變化過大應立即停止加載,并上報相關部門,測量時通知連續(xù)梁線形監(jiān)控單位到現場進行觀測,施工單位和線形監(jiān)控單位分別做獨立觀2文檔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測。( 6)沙袋堆載預壓選在晴天或陰天進行,沙袋堆載完成后用彩條布覆蓋,防止沙袋淋雨,加重預壓荷載重量。(7)沙袋堆載和卸載的吊裝過程中信號須清楚明確,用對講機進行指揮。三、卸載鋼管立柱沙袋堆載時間滿足48h 后,測量人

6、員觀測完鋼管立柱預壓的最終變形后,即可對沙袋進行分級卸載。掀開沙袋上方覆蓋的彩條布,卸載按左右兩側支架對稱,單側支架上下游對稱卸載的方式進行,技術人員在現場做好指揮,防止卸載過程中產生不均衡力,導致墩身左右的產生不均衡的受力以及單側工字鋼橫梁的傾覆,沙袋卸載吊裝過程中派專人進行指揮,采用對講機進行通訊。沙袋卸載堆放在地面后,堆碼整齊,保持場地的整潔,并用彩條布進行覆蓋 。四、數據處理通過各級荷載下變形值,消除非彈性變形,測出彈性變形,繪制沉降量觀測曲線,彈性變形曲線,從而根據確定0#塊底模的立模標高。五、人員及機械配置1. 人員施工負責人: xx技術負責人: xx安全負責人: xx試驗負責人:

7、 xx測量人員: 2 人指揮人員: 2 人輔助人員: 10 人塔吊操作人員: 4 人2. 設備塔吊:1臺1.5 噸編織袋: 368 個3文檔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六、安全注意事項(1)對所有連接部位進行常規(guī)檢查, 對受力較大的部位進行詳細的檢查,對檢查出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焊縫不符合要求等問題及時整改和加強后方能預壓,嚴禁預壓或施工過程中進行焊接補強;(2)預壓加載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詳盡的安全技術交底;(3)所有高空作業(yè)人員必須戴安全帽,系安全帶穿防滑鞋;(4)加載和卸載須逐級進行,每一級荷載穩(wěn)定后開始下一級荷載,加載

8、和卸載過程中兩邊的均勻對稱進行,防止傾覆。沙袋上下整齊,平穩(wěn)堆放,避免掉落,卸載從高出向底處卸載;并派專人指揮沙袋的擺放和卸載,防止在堆載和卸載過程中不平衡;(5)五級以上大風,為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停止預壓,如堆載預壓過程中遇雨,應暫停預壓,做好沙袋的覆蓋防雨;(6)所有施工機械,安全用電應符合相關規(guī)范操作規(guī)程,杜絕違規(guī)操作,違規(guī)指揮。(7)沙袋采用塔吊進行吊裝,沙袋在預壓和卸載的吊裝前在塔吊旋轉半徑施工區(qū)域內設置警戒線,無關人員撤離施工場地。沙袋吊裝前檢查沙袋有無開裂、斷線等質量問題,檢查合格后,并進行試吊 。七、事故應急預案1、橋梁高空墜落事故(1)施工隊成立高處墜落事故應急領導小組

9、,由施工隊長擔任組長,施工員、安全員、各班組長為組員,主要負責對項目突發(fā)高處墜落事故的應急處理。4文檔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2)一旦發(fā)生高空墜落事故由安全員組織搶救傷員,打電話“120”給急救中心,由班組長保護好現場防止事態(tài)擴大。其他小組人員協助安全員做好現場救護工作,如有輕傷或休克人員,由安全員組織臨時搶救、包扎止血或做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盡最大努力搶救傷員,將傷亡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值勤門衛(wèi)在大門口迎候救護車輛。如事故嚴重,應立即上報指揮部及有關部門,并啟動項目部應急救援預案。2、橋梁機械傷害事故(1)

10、施工隊成立高處墜落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由作業(yè)隊隊長擔任組長,施工員、安全員、各班組長為組員,主要負責對項目突發(fā)機械傷害事故的應急處理。(2)發(fā)生機械傷害事故后,發(fā)現事故發(fā)生人員首先高聲呼喊,通知現場安全員,由安全員打事故搶救電話“120”,向上級有關部門或醫(yī)院打電話搶救,同時通知生產負責人組織緊急應變小組進行可行的應急搶救,如現場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傷人員流血過多造成死亡事故發(fā)生。預先成立的應急小組人員分工,各負其責,重傷人員立即送外搶救,值勤門衛(wèi)在大門口迎接來救護的車輛,有程序的處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3、物體打擊事故(1)施工隊成立物體打擊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由施工隊長擔任組長, 施工員、安全員、各班組長為組員,主要負責對項目突發(fā)物體打擊事故的應急處理。(2)發(fā)生物體打擊事故后, 發(fā)現事故發(fā)生人員首先高聲呼喊,通知現場安全員,由安全員打事故搶救,電話“120”、 “23999”,向上級有關部門或醫(yī)院打電話搶救,同時通知生產負責人組織緊急應變小組進行可行的應急搶救,5文檔收集于互聯網,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文檔來源為 :從網絡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編輯 .歡迎下載支持.如現場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傷人員流血過多造成死亡事故發(fā)生。預先成立的應急小組人員分工,各負其責,重傷人員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