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檢驗中的診斷酶學Convertor_第1頁
生物化學檢驗中的診斷酶學Convertor_第2頁
生物化學檢驗中的診斷酶學Convertor_第3頁
生物化學檢驗中的診斷酶學Convertor_第4頁
生物化學檢驗中的診斷酶學Convertor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診斷酶學目的要求:熟悉酶在體內的病生變化機制;掌握酶促反應動力學的基本原理及酶活性測定方法;掌握肝膽疾病的酶學指標應用與評價;第一節(jié) 概述臨床酶學:指臨床實驗室應用酶作為多種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及預后評估的學科。包括基礎酶學、診斷酶學、治療酶學基礎酶學:注重酶的動力學研究;診斷酶學:應用酶、酶試劑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酶學:利用酶制劑進行疾病治療;一、復習酶的概念、結構與功能1.基本概念 酶是活細胞的產物,是生物催化劑;生物催化劑的特性:(1)高度不穩(wěn)定性; (2)催化效率極高;(3)高度特異性; (4)催化作用的可調節(jié)性;2.結構與功能(1)酶的化學組成 單純酶 結合酶 酶蛋白 + 輔助因子

2、全酶 輔基 結合緊密 輔酶 結合疏松(2)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表面的能與底物結合并起催化反應的特定區(qū)域,該區(qū)域由酶的必需基團所組成。酶的活性中心被占據或構象發(fā)生改變均可導致酶的催化效率下降或消失。二、血漿(清)酶分類1.血漿特異酶 在血漿中發(fā)揮作用,其降低表示合成該酶的組織受損。2.非血漿特異酶 在血漿中含量較低且無任何功能(1)外分泌酶 來源于外分泌腺,其濃度與分泌的腺體功能有關(2)代謝酶 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參與物質代謝;血清中大量出現時提示細胞受損;代謝酶分為: 一般代謝酶 器官特異性酶四、血清酶變化的病生機制過多 細胞內 酶生成 過少 變異 K2 K1 K3 組織間隙 血管內 K4

3、K8 抑制 抑制 酶 激活 酶 激活 變化 變化 K7 K5 K6 圖示說明: 不同組織或器官中的酶進入血中的途徑不同;不同的酶其清除方式不同;控制血清酶水平的因素:1.酶在細胞內的合成速度2.酶從細胞釋入血清的速度取決于三個方面: 細胞內外酶濃度差;酶蛋白分子量的大??;酶在細胞內的定位及存在形式;3.酶在細胞外間隙的分布和運送酶從胞內進入血液的途徑:(1)直接進入血液(2)部分直接入血,部分進入組織間隙(3)經淋巴系統入血4.酶從血中清除的速度可用酶的半衰期表示*血清酶從血清中消失的速率因人不同,因酶而異,隨疾病過程的不同時間而變化。5.其它注意激活劑或抑制劑對酶活性的影響五、其它影響血清酶

4、的因素1. 生理因素的影響 性別、年齡、進食、運動、妊娠等2.測定方法的影響 方法的不同(速率法、終點法)測定條件的不同單位的差異3.標本的影響(1)最好用血清 (2)溶血的影響(3)盡快、及時分離 (4)樣品的存放4.其它因素對酶活性測定的影響(1)溫度的影響 (2)抑制劑的影響(3)樣品中酶濃度的影響 (4)反應體系中其它物質的影響其它酶和物質;工具酶的污染;非酶反應;容器的污染等。第二節(jié) 酶活性測定的基本知識一、酶活性的概念 酶活性即酶促反應速度(v):指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單位時間(t)內底物(s)的減少量或產物(p)的增加量。 v - ds / dt v dp / dt 注意:強調單位時

5、間的變化量二、酶促反應進程 時間t1.四個時期典型酶促反應歷程:預孵育期-延滯期-線性期-非線性期(1)預孵育期:未開始反應之前于一定溫度下孵育的時期(2)延滯期(a):反應開始但還未出現明顯變化的時期(3)線性期(b):底物或產物的變化與時間成直線關系的時期(4)非線性期(c):反應速度持續(xù)下降,底物或產物的變化與時間不成直線關系的時期2.酶促反應初速度通過酶活性測定酶的含量,是一種間接的測定方法;利用酶濃度E與酶促反應速度成正比;酶促反應速度指初速度;三、酶促反應底物動力學中間產物學說 k1 k2E + S ES E + P k-1研究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應注意:(1)反應體系其它因素不

6、變,只單獨變動研究對象(2 )所用速度為初速度1.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 Km S(1)一級反應 指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成正比 Vk S(2)零級反應 指反應速度不受底物濃度影響,即與底物濃度無關時的反應 Vk S°k酶活性測定應在零級反應進行,此時的反應速度才能代表酶濃度。2.其它因素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1)酶濃度的影響(2)pH的影響(3)溫度的影響(4)激動劑、抑制劑的影響3.米氏方程: Vm SV Km + S當酶濃度不同時,可得到不同的Vm,當酶濃度固定下來時,則Vm為一常數。(1)米氏方程的討論當S Km時 v=Vm,為零級反應當S Km時 v= Vm

7、 / Km·S,為一級反應當v=1/2·Vm時 Km=S(2)Km的物理意義為速度常數的復合函數,代表三個方向;反映酶與底物的親和力;為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數(3)Km的應用 ² 選擇合適的底物濃度² 計算v能達到Vm的百分率² 確定酶的天然底物² 確定工具酶用量及鑒別酶(4)Vm的應用² 酶濃度一旦確定,Vm即為一常數;² 它代表酶完全被底物分子飽和時的反應速度;4. Km、Vm的測定(1)雙倒數作圖法² 對米氏方程兩邊取倒數;² 1/v為縱坐標,1/ s為橫坐標作圖;² 注意:橫、縱坐

8、標的交點² 求出其Km和Vm;² 注意:Km、Vm的單位(2)直接線性作圖法² 底物濃度標在X軸的負半軸;² 底物濃度與對應的反應速度連線所得交點坐標為(Km、Vm);² 交點太多時可取中位數;以ALP磷酸苯二鈉法為例介紹Km、Vm的測定(雙倒數作圖法和直接線性作圖法)第三節(jié) 酶活性測定方法及酶學分析類型概述酶濃度的測定方法:絕對定量法 依據酶的本質是蛋白質相對定量法 依據酶的催化活性及酶促反應速度酶測定技術:分光光度法、熒光法、測壓法、旋光法、放射化學法、電化學法等一、酶活性測定方法酶活性測定法是間接(或相對)測定酶濃度的一種方法,它是建立在

9、酶濃度E與反應產物P或底物S的變化成正比的基礎之上,且不能受其它因素的影響,才能根據反應速度來表示酶濃度的大小。測定方法: 固定時間法和連續(xù)監(jiān)測法1.固定時間法又稱定時法、終點法、兩點法(1)定義 將酶液在適當的緩沖系統中與底物保溫一段時間后,終止酶促反應,通過適當的物理化學方法測定其中產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消耗量。(2)特點:必須保證酶與底物在所選定的溫度下作用時間準確必須終止反應后,才能測定體系中產物或底物的變化量(3)優(yōu)缺點優(yōu)點:對儀器設備要求不高、試劑成本較低、適用于基層及大批量測定。缺點:不能了解酶促反應歷程,無法保證測定是在線性期內進行;測定時間長,高活性時偏離較大。2.連續(xù)監(jiān)測法又

10、稱速率法(1)定義 在酶促反應的最適條件下,用物理、化學或酶促反應的分析方法來連續(xù)觀察和記錄不同反應時間內底物或產物的變化,計算出酶促反應初速度。(2)特點:不需終止酶促反應可動態(tài)觀察整個反應歷程,從而避開延滯期和非線性期反應時間短,測定的是初速度(3)優(yōu)缺點 在線性期內測定,結果準確,但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4)滿足速率法測定的要求要求具有能夠精確控制溫度等反應條件;要求儀器具有恒溫裝置及自動監(jiān)測功能;要求反應體系中底物或產物能夠直接測定;3.分類 直接法和間接法(1)直接法 直接測定反應體系中產物的增加量或底物的消耗量。 E 底物 產物 (無色或無吸收) (有色或有吸收)如:LDH測定(2)

11、間接法 指在反應體系中加入某些試劑而不改變(或不影響)所測酶的活性,并可以產生被直接測定的物質的方法稱為間接法。二、酶活性單位的表示及計算1.酶活性單位 指在一定條件下使酶促反應達到某一速度時所需要的酶量。(1)慣用單位 如:卡門氏單位、 金氏單位、 蘇氏單位(2)國際單位指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每分鐘催化1umol/L的底物發(fā)生轉化的酶量。用U/L表示(3)Katal單位指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每秒鐘催化1mol/L的底物發(fā)生轉化的酶量。用nkat/L表示國際單位與Katal單位的換算:1U/L 16.67 nkat/L2.酶活性單位的計算 計算公式:U / L = DAmin × ( V&#

12、215;106/e×v×L )V 反應體系體積(ml) e 摩爾吸光系數(L.cm-1.mol-1)v 樣品量(ml) L 比色杯光徑(cm)Amin 每分鐘吸光度的變化 106 將mol換算成mmol² 公式中:是某一物質的特征性常數,但會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² V×106/e×v×L 為一常數,可用F表示因此:U / L = DAmin × F三、酶偶聯測定法1.偶聯反應原理 在反應體系中加入酶試劑(如輔助酶、指示酶等)使其與待測酶偶聯起來,稱為酶偶聯法。酶試劑-工具酶:指作為試劑用于測定待測物濃度或待測酶活性

13、的酶稱為工具酶。酶偶聯反應的模式一: Ex Ei A B PEx:待測酶; Ei:指示酶例如 : AST測定 AST-酮戊二酸 + 天門冬氨酸 谷氨酸 + 草酰乙酸 MDH草酰乙酸 + NADH + H+ 蘋果酸 + NAD+酶偶聯反應的模式二: Ex Ea Ei A B C PEx:待測酶; Ea:輔助酶 ; Ei:指示酶例如:CK測定 CK磷酸肌酸 + ADP 肌酸 + ATP HKATP + 葡萄糖 ADP + 6-磷酸葡萄糖 G-6-PD6-磷酸葡萄糖 + NADP+ 6-磷酸葡萄糖酸 + NADPH + H+2.對偶聯反應的要求偶聯反應是利用指示酶的反應來間接推算出待測酶的活性,因此

14、有明顯的延滯期。要求:(1)待測酶的反應為限速反應 (2)指示酶的反應必須是一級反應(3)指示酶反應條件與待測酶一致(4)反應必須避開延滯期3.工具酶與指示反應(1)定義 指作為試劑用于測定待測物濃度或待測酶活性的酶。(2)要求² 容易獲取、價格低廉² 具有一定的比活性(3)指示反應:脫氫酶系統² NAD(P)H 340nm有吸收² NAD(P)+ 340nm無吸收氧化酶系統 Trinder反應,主要用于測定代謝物第四節(jié) 同工酶測定一、概念1.定義 指同一種屬中由不同基因位點或等位基因編碼的多肽鏈單體、純聚體或雜交體,其理化性質及生物學性質不同但具有相同

15、催化功能的一組酶,稱為同工酶。同工酶在理化性質上的差異:對底物的親和性、特異性不同; 對抑制物可出現不同的反應;對熱的耐受性不同;同工酶在結構上的差異:酶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或排列順序2.應用(1)檢測同工酶活性比只測總酶活性更具有臟器特異性和更高的靈敏度;如:LDH及LDH1和LDH5測定(2)檢測同工酶能早期診斷疾?。蝗纾篊K與CK-MB測定3.同工酶的分析方法(1)電泳法常用,以偶氮染料和四唑鹽應用較多;注意巨分子酶的影響;(2)免疫化學法常用免疫抑制法和免疫沉淀法免疫抑制法:利用同工酶的一種亞型與相應抗體結合后活性受抑,通過測定加或不加抗體前后樣品中酶活性的改變進行計算。如: CK-MB測

16、定采用足量CK-MM抗血清抑制其活性免疫沉淀法:利用抗原抗體形成復合物而沉淀,測定上清液中其它亞型的活性,利用總酶活性上清液酶活性被測同工酶活性。² 沉淀形成過程緩慢,用時較長。² 其它免疫學法測定酶蛋白:² 成本較高(3)動力學分析法 利用不同的同工酶對底物的親和性不同,據Km值的不同進行分析;熱失活分析;pH分析;二、以LDH同工酶為例介紹1.基本特征:乳酸脫氫酶(LDH):催化丙酮酸和乳酸之間的還原與氧化反應;LDH是一組含Zn2+的酶類;由H亞基(心型)和M亞基(肌型)組成四聚體,形成五種結構不同的同工酶,分別是: H4 H3M H2M2 HM3 M4LD

17、H1 LDH2 LDH3 LDH4 LDH5H亞基:12號染色體的a基因編碼;含酸性氨基酸較多;耐熱、65ºC穩(wěn)定;對乳酸的親和力強;易受草酸的抑制;M亞基:11號染色體的b基因編碼;含堿性氨基酸較多;耐熱性較差,57ºC失活;對丙酮酸的親和力較強;易受草酸和尿素的抑制;2.主要分布:以LDH1為主,主要存在于心肌、紅細胞;以LDH5為主,主要存在于橫紋肌和肝臟;以LDH3為主,主要存在于脾、肺等組織;LDH為冷變性酶(主要是LDH4、LDH5)需室溫保存。3.臨床應用(1)診斷心肌損傷(2)診斷肝臟疾病 LDH總酶 LDH1 LDH5 疾病 N 心肌損傷 N 肝臟疾病第五

18、節(jié) 體液中常見酶的測定一、肝酶譜1.ALT (1)ALT基本特征 磷酸吡哆醛作為輔基與酶蛋白構成全酶;ALT分布廣泛;肝細胞中的ALT主要存在于胞質;(2)臨床應用² ALT我國測定次數最多的酶;² 肝損傷的靈敏指標(檢測陽性率可達80100);² 急性肝炎時,其活性的高低與病情輕重相平行;² ALT半衰期較長,為急性肝炎恢復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類;² 中毒性、酒精性肝炎時ALT升高;慢性活動性肝炎時也呈中度升高;注意:ALT分布廣泛,ALT升高不一定存在肝臟疾病,應對其進行具體分析;“酶膽分離”常作為肝壞死的先兆;ALT長期升高但肝臟病理檢查無

19、病理改變,預后較好;(3)測定方法 常用:賴氏法速率法2.AST(1)AST基本特征 磷酸吡哆醛作為輔基與酶蛋白構成全酶;肝細胞中的AST70存在于線粒體中;AST的同工酶分為: ASTs-存在于胞質 ASTm-存在于線粒體(2)臨床應用² 作為心肌酶譜中的一個指標;對AMI的診斷無特別意義,主要用于預后的判斷。² AST活性的大小同并發(fā)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成正比。² 作為肝細胞損傷的一個指標。² 利用m-AST/總AST比值了解病情輕重:² 正常人m-AST/總AST1.62± 0.9² m-AST/總AST較低-病情

20、較輕² m-AST/總AST升高-病情加重(肝壞死)² 利用AST/ALT比值判斷急性肝炎的轉歸:² 正常人AST/ALT1.15² 急性肝炎患者AST/ALT < 1,若比值逐漸下降,病情好轉(AST逐漸降低,ALT半衰期為AST的三倍);² 急性病程中的AST/ALT比值明顯升高,預示可發(fā)生暴發(fā)性肝炎;² 利用AST/ALT比值判斷急、慢性肝炎3.ALP (1)基本特征 ² ALP是一組含Zn2+的糖蛋白;² 該酶對底物的專一性較差;² 該酶活性需要Mg2+ 、 Mn2+的激活,測定血漿ALP時

21、只能選擇肝素作為抗凝劑;² ALP在體內分布較為廣泛² 在肝臟中的ALP主要分布于肝細胞的血竇側和毛細膽管側的微絨毛上,經膽汁排入小腸。² ALP同工酶分為:小腸ALP、胎盤ALP、組織非特異性ALP(包括存在于骨、肝、腎的ALP)(2)臨床應用 骨骼損傷的檢測 、 黃疸的鑒別無黃疸的肝臟疾病病人,ALP升高明顯異常,應考慮有無肝的占位性病變4.GGT(1)基本特征 GGT為含有巰基(-SH)的糖蛋白;GGT分布較為廣泛,血中的GGT主要來自肝膽系統;肝臟中的GGT分布在肝細胞的毛細血膽管側和整個膽管系統;大部分與細胞膜結構結合,為疏水性,小部分存在于胞漿;(2)

22、臨床應用肝實質性疾?。焊窝?、脂肪肝、肝硬化GGT中度升高;可用于判斷肝病是否處于活動期:慢活肝 GGT ,非活動期GGT 正常膽道疾?。耗懯Y、膽管炎、肝外梗阻時GGT 用于鑒別診斷: ALP GGT 膽道疾患ALP - GGT 肝臟疾患ALP GGT - 骨骼疾患、生長期、妊娠期GGT屬于肝誘導酶第六節(jié) 心肌損傷的生物化學檢驗一、概述 1.基本概念 缺血性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指由于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使得血管腔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疾病,簡稱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1)心絞痛指急性、短暫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癥。由冠狀動脈供血的絕對或相對不足而造成。

23、穩(wěn)定性心絞痛(勞累型心絞痛)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2)急性心肌梗死(AMI)AMI:指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出現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閉塞,使血流中斷而使相應的心肌出現持久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大面積壞死。a) 部分病人可出現AMI的先兆:b) 嚴重的心絞痛發(fā)作;程度、性質改變;出現消化道癥狀;伴有心功能不全;有心電圖的改變等。c) 部分病人無先兆d) 部分病人為無痛性心梗AMI對病人的損害: 三大合并癥: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五大并發(fā)癥: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室壁瘤;栓塞;心臟破裂;心梗后綜合癥;2.AMI的診斷依據WHO(1979年):(1)臨床表現和癥狀(典型的持續(xù)胸

24、痛)(2)ECG的特異改變(Q波、S-T段抬高)(3)血清中有關酶濃度出現升高降低的動態(tài)過程出現兩種以上的改變即可診斷AMI。*注意各點的不足之處歐洲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的診斷標準(2000年):心肌肌鈣蛋白(cTn)升高隨后緩慢降低或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下述表現之一者可診斷為AMI。(1)缺血癥狀 (2)ECG出現病理性Q波(3)ECG呈缺血改變(S-T段抬高或降低)(4)冠狀動脈檢查異常3.理想的心肌損傷標志物從臨床應用角度希望的心臟標志物:(1)主要或僅存于心肌組織而非心肌組織不存在(高特異性)(2)心肌損傷后能快速釋放入血,即能檢測早期損傷(高敏感度)(3)在血中能維持較長時間

25、的高濃度,即檢測“窗口期”較長(4)能被快速分析,可估計梗死范圍大小判斷預后(5)能評估溶栓效果二、酶學診斷1.血清酶在診斷心梗中的應用用于診斷心梗的主要酶包括:CK及CK-MB、AST、HBDH、LDH(1)AMI時血清中心臟酶活性變化機制心肌酶的釋放速度缺血導致能量代謝障礙,離子泵功能障礙,引起細胞腫脹,膜孔隙增大,細胞內酶溢出。細胞內外酶濃度差、酶蛋白分子量、酶在細胞內的定位形式心肌酶在細胞間隙的分布和運送兩種途徑:直接入血和經淋巴系統回流入血血中酶的清除酶 半衰期 酶 半衰期LDH 113h CK 15hCK-MB 12h酶清除的機制 腎排出 網狀內皮系統 血管內的失活或分解(2)AM

26、I時心肌酶的變化時相特點:² 不同的酶出現升高的時間不同;² 不同的酶活性升高的幅度不同;² 不同的酶升高后在血中持續(xù)的時間不同;2.CK及其同工酶的臨床應用(1)基本特征² Mg2+是CK的必需激活劑;² 酶蛋白結構中含有二硫鍵,需加入巰基保護劑;² CK是由M亞基和B亞基組成的二聚體,形成不同的亞型,亞型的分布具有器官特異性;² CK-MM(肌型)² CK-MB(心型)² CK-MB心肌含量較高,是骨骼肌中含量的5倍;但骨骼肌的總CK活性是心肌的5倍;² CK-BB(腦型)(2)CK測定的臨

27、床應用肌萎縮病因的鑒別:各類進行性肌萎縮時CK ,神經因素引起的肌萎縮CK活性正常AMI的早期診斷:心肌細胞含量多;存在于胞質且分子量較??;肝、腎、血細胞中含量極微;注意:² CK測定的局限性² 發(fā)生心梗后不同時間檢測的意義(AMI發(fā)病8h,CK不升高不能輕易排除AMI的診斷;發(fā)病24hCK正??膳懦\斷;48h內多次測定不出現典型的升高降低過程時,應懷疑AMI的診斷)² 作為早期指標(3)CK-MB測定的臨床應用對AMI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假陰性 靈敏度 假陽性 特異性心電圖 34 66 0 100CK 2 98 15 85CK-MB 0 100

28、1 99LD1/LD2 10 90 5 95² CK-MB為AMI診斷的早期指標:² 開始升高的時間先于CK;升高幅度可達正常上限的20倍;24h達高峰,48h后消失;曾經作為診斷AMI的金標準² CK-MB升高回到正常后又再度升高,說明有新的梗死發(fā)生;² 測定的局限性檢測意義: 阻塞 時間較長A硬化 脫落 脫落處 血小板 血栓 激活纖溶斑塊 潰瘍 聚集 系統 再通溶栓治療的首劑藥物應在心梗發(fā)生的6小時內進行。發(fā)生AMI后的46小時是酶的延滯期。小結CK的優(yōu)點 :1 ) 快速、經濟; 2)可大致判斷梗死范圍;3)測定心肌的再梗死; 4)用于判斷再灌注。不

29、足之處: 1)特異性較差; 2)發(fā)病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性較低;3)對微小心肌損傷不敏感。臨床傾向于用CK-MB替代CK3.LDH及其同工酶的臨床應用(1)基本特征 LDH由H亞基(心型)和M亞基(肌型)組成四聚體,形成五種結構不同的同工酶。LDH1 主要在心肌 LDH5 主要在肝臟 (2)臨床應用1)診斷AMI的價值:² 亞急性心梗² 判斷預后² 無法評估溶栓療效² -羥丁酸脫氫酶(HBDH)的應用² HBDH是指用酮丁酸取代丙酮酸作為底物時測得的LDH活性;² HBDH活性相當于LDH1和LDH2;² 診斷AMI時H

30、BDH的特異性高于LDH總活性,但不及LDH1同工酶。4.AST 作為心肌酶譜中的一個指標;對AMI的診斷無特別意義,主要用于預后的判斷。5.AST、LDH、CK特異性比較(1)AST含量最多,存在部位廣泛,診斷特異性較差;(2)LDH分子量較大,AMI時出現升高遲于其它酶,但半衰期較長,可用于亞急性AMI診斷;LDH1或HBDH活性測定可提高LDH的特異性;(3)CK在骨骼肌和心肌細胞中含量較高,其它疾病很少升高;AMI時CK陽性率與心電圖異常相近;CK分子量小,且存在于胞漿,AMI時入血較早,半衰期較短,AMI后CK急劇升高并很快恢復正常,不能用于亞急性AMI的診斷。三、蛋白類標志物檢測心

31、肌酶存在的不足之處: 酶活性升高出現較晚:最早出現升高的CK在發(fā)病后38小時才開始升高,即在6小時內血清酶正常不能排除AMI的診斷。 持續(xù)時間短 特異性較差酶的存在部位廣泛1.肌紅蛋白(Mb)(1)基本特點: Mb廣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動脈平滑肌,占肌肉中所有蛋白的2;Mb分子量小,僅為17.8KD,位于胞質;Mb在血中的半衰期較短(約15min),由腎臟排出,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2)檢測意義 Mb是AMI血清中最早出現的生化標志物AMI發(fā)生后2hMb可升高,69小時達高峰,2436h恢復正常,為最早可測的標志物;Mb的陰性預測值可達100;胸痛發(fā)作212hMb為陰性時,可排除AMI診斷;檢測窗口期太短,AMI發(fā)作16h后測定Mb易出現假陰性;利用CA的檢測可區(qū)分AMI與急性骨骼肌損傷;應用Mb診斷AMI時應結合臨床癥狀和病史,排除其它因素后才能確定診斷。2.肌鈣蛋白(Tn)(1)分類分型Tn:橫紋肌收縮的重要調節(jié)蛋白,由三個亞基組成,分別是: TnC TnI TnTTnC: Mr18000,為肌鈣蛋白Ca2+的結合亞基,在骨骼肌和心肌中是相同的。TnI: Mr21000,肌動蛋白的抑制亞基,分為三種亞型:快骨骼肌亞型、慢骨骼肌亞型、 心肌亞型(cTnI)占46.2心肌亞型中的41.1的AA序列與快骨骼肌和慢骨骼肌亞型同源。TnT:Mr370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