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煙排煙系統(tǒng)重要考點_第1頁
防煙排煙系統(tǒng)重要考點_第2頁
防煙排煙系統(tǒng)重要考點_第3頁
防煙排煙系統(tǒng)重要考點_第4頁
防煙排煙系統(tǒng)重要考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防排煙系統(tǒng)防煙系統(tǒng) (維持區(qū)域正壓,防止煙氣進入)排煙系統(tǒng)針對前室、樓梯間、避難層(間)火災場所(房間、走道)方式/設施自然通風防煙可開啟外窗、自然排煙 排煙窗、固定采光帶(窗)機械加壓送風送風口送風管道送風機(風機:進風口/出風口)機械排煙 擋煙垂壁、排煙口(可帶排煙閥)、排煙防火閥、排煙道、風機和排煙出口。理解:和熱煙相關的都設上面,和送風(冷空氣)相關的都設下面。 l 防煙系統(tǒng)設計 GB50016 <>建筑的下列場所或部位應設置防煙設施:1 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2 消防電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3 避難走道前室、避難層(間)。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廠房、倉庫和建筑高度不

2、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當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樓梯間可不設置防煙系統(tǒng): 1 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敞開的陽臺、凹廊; 敞開的陽臺或凹廊作為前室(合用前室):見圖集 2 前室(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且外窗的面積滿足自然排煙口的面積要求。注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的自然通風外窗面積2m²;合用前室3m²。 煙規(guī): (住宅類100m分界;非住宅類50m分界)3.1.1 建筑高度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其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及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孟川:前室和樓梯間只要滿足條件都可

3、以自然通風) 3.1.2較低建筑 建筑高度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當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且送風口設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上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 3.1.3 建筑高度50m的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建筑高度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前室及合用前室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的防煙系統(tǒng)。 (不論有無外窗必須用機械送風) 建筑高度100m的高層建筑,其送風系統(tǒng)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100m。采用機械加壓進行防煙,加壓方式有: 1僅給樓梯間加壓;2分別對樓梯間和前室加壓;3僅對前室(合用前室)加壓。李鈺總結:誰是暗的(無外

4、窗)就對誰加壓送風! 兩個都是暗的,就不論建筑高度,都要設加壓送風。高度100m的住宅、高度50m的其他建筑,不論明暗一律采用機械加壓。3.1.5 當防煙樓梯間設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時,樓梯間應設機械加壓送風設施,前室可不設送風設施,但合用前室應設送風設施。防煙樓梯間的樓梯間與合用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應分別獨立設置。3.1.6 帶裙房的高層建筑,當裙房高度以上部分利用可開啟外窗進行自然通風,裙房等高范圍內(nèi)不具備自然通風條件時,該建筑不具備自然通風條件的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應設置局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3.1.7 地下室(半地下室)樓梯間與地上部分樓梯間均需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時,宜分別獨

5、立設置。 當?shù)厣喜糠掷每砷_啟外窗進行自然通風時,樓梯間的地下部分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煙規(guī)3.2.1等: 自然通風的條件: (如不能滿足,應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樓梯間每5層內(nèi)可開啟外窗(開口)的有效面積2m²,且在樓梯間最高部位應設置有效面積1m²的可開啟外窗或開口。 每層: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前室的可開啟外窗(開口)的有效面積2,合用前室的3。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其有效面積該層(間)地面面積的2%,且每個朝向的有效面積2。(避難層如果無對外窗口,應設置獨立的機械加壓防煙設施)在高處的可開啟外窗,應設置距地面高度為1.3m1.5m的開啟裝置。3

6、.1.9 不能滿足自然通風條件的封閉樓梯間,應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當封閉樓梯間位于地下且不與地上樓梯間共用時,可不設置機械送風,但應在首層設置1.2m²的可開啟外窗或直通室外的門。 機械加壓送風 Ø 高層建筑的四個安全區(qū)(按壓力順序):防煙樓梯間、避難層(間)各種前室走道房間 Ø H50m的建筑,當設置加壓送風井確有困難時,樓梯間可采用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5.1.4 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滿足走廊前室樓梯間壓力呈遞增分布,余壓值要求: 各種前室、避難層(間)與走道之間:壓差25Pa30Pa; 防煙樓梯間、封閉樓梯間與走道之間:壓差40Pa50Pa; (隔著前室呢) 當

7、余壓值超過最大允許壓差時,應采取泄壓措施。 余壓閥當防煙樓梯間加壓送風、前室不送風時,隔墻上設置余壓閥。控制壓力差。保證防煙樓梯間及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和合用前室的正壓,防止正壓過大導致疏散門難以推開而設置,控制余壓閥兩側(cè)正壓壓力差不超過50Pa。機械加壓送風機離心風機或軸流風機。 3.3.3 機械加壓送風機的進風口宜直通室外、宜設在系統(tǒng)的下部且采取防煙措施。 送風機的進風口不應與排煙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層面,當必須設在同一層面時,二者應分開布置。水平布置時,二者最小水平距離10m。豎向布置時,送風機進風口應設在排煙機出風口的下方,兩者邊緣最小垂直距離3m。 送風機應設在專用機房內(nèi),用耐火極限2.

8、0h隔墻、1.5h樓板、甲級防火門與其他部位隔開。加壓送風口的形式有:常開式(常用于樓梯間)、常閉式(用于前室)、自垂百葉式(常用于防煙樓梯間)。 設置要求:3.3.2 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的場所不應設置百葉窗,且不宜設置可開啟外窗。 3.3.4 除直灌式送風方式外,樓梯間宜每隔23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合用一個井道的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應每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分別設置井道的剪刀樓梯的兩個樓梯間,應分別每隔一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前室、合用前室應每層設一個常閉式加壓送風口,并應設手動開啟裝置;加壓送風口的風速7m/s。3.3.5 送風井(管道)應采用不燃材料,優(yōu)先用光滑井道(管道)

9、,不宜用土建井道。 當用金屬管道時,設計風速20m/s; 當用非金屬管道時,設計風速15m/s; 土建,設計風速10m/s。 排煙風管3.3.6 送風管道應獨立設在管道井內(nèi)。當必須與排煙管道同井時,排煙管道的耐火極限2.0h。3.3.7 管道井應采用耐火極限1.0h的隔墻與相鄰部位分隔,當墻上必須設檢修門時,用乙級門。(特殊)(審題注意背景)l 排煙系統(tǒng)設計 自然排煙通過室內(nèi)外空氣對流排煙,必須有冷空氣入口和熱煙排出口。(可開啟外窗、專用排煙口) 自然排煙方式: 多層建筑優(yōu)先選用自然排煙方式; 廠房/倉庫:頂部采光帶、采光窗(可熔材料); 設有中庭的建筑,中庭應設自然排煙系統(tǒng); (當中庭較高時

10、應設機械排煙) 較短隧道(四類隧道)。 人防工程設置自然排煙的場所,自然排煙口的總面積不應小于本防煙分區(qū)面積的2%。自然排煙設施:4.2.1 排煙窗應設在排煙區(qū)域頂部或外墻,并應: 1在儲煙倉以內(nèi)或室內(nèi)凈高1/2以上,沿煙氣流方向開啟。設在外墻上時:當房間凈高3m,排煙窗下沿離頂棚80cm;當房間凈高3m4m,排煙窗下沿離地面2.1m;當房間凈高4m,排煙窗應在室內(nèi)凈高的1/2以上。2 宜分散均勻布置,每組排煙窗的長度3m; 3 設在防火墻兩側(cè)的排煙窗之間的水平距離2m;4 自動排煙窗附近的手動開啟裝置距地面高度1.3m1.5m;5 室內(nèi)或走道任一點至防煙分區(qū)內(nèi)最近的排煙窗的水平距離30m(兩

11、排煙窗之間也是30m),當公共建筑室內(nèi)高度6m且具有自然對流條件時,水平距離可增加25%。6 可開啟外窗的形式有側(cè)開和頂開。整個排煙窗應設置在儲煙倉內(nèi)部。7 當公共建筑中的營業(yè)廳、展廳、觀眾廳、多功能廳和體育館、客運站航站樓及類似建筑中高度超過9m的中庭等公共場所采用自然排煙方式時,應采取下列措施之一:  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的,應設自動排煙窗;  無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的,應設集中控制的手動排煙窗;  采用常開排煙口。 4.2.3 廠房、倉庫的外窗設置: 側(cè)窗:沿建筑物的兩條對邊均勻設置; 頂窗:在屋面均勻設置,宜采用自動控制;屋面斜度12º時,建筑面積每2

12、00設頂窗; 4.2.4 固定采光帶(窗)應在屋面均勻設置,每400設置一組,且不應跨越防煙分區(qū)。 4.2.5 采用自然排煙時,廠房、倉庫排煙窗的有效面積 (S建筑面積)廠房排煙面積倉庫排煙面積(翻倍)自動排煙窗:S×2%S×4%手動排煙窗:S×3%S×6%注:當設有自動噴水滅火自動時,排煙面積可減半。4.2.6 僅采用固定采光帶(窗)進行自然排煙時,其面積應達到自動排煙窗面積的2.5倍。(本規(guī)4.2.5) 即:廠房為S×5% ;倉庫為S×10%。 固定采光帶(窗)熔化溫度為80100不產(chǎn)生熔滴。4.2.7 同時設置固定采光帶(窗)和

13、可開啟外窗時,應: 自動排煙窗面積40%的采光帶面積廠房S×2% ; 倉庫S×4% 手動排煙窗面積60%的采光帶面積廠房S×3% ; 倉庫S×6% 機械排煙 目前常見的形式:機械排煙與自然補風組合、機械排煙與機械補風組合、機械排煙與排風合用、機械排煙與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合用等。 4.3.1 機械排煙系統(tǒng)橫向應按每個防火分區(qū)獨立設置。 (1套系統(tǒng)1個分區(qū),不能跨越防火分區(qū)!)4.3.2 建筑高度100m的高層建筑的排煙系統(tǒng)應豎向分段獨立設置,且每段高度100m。Ø 機械排煙系統(tǒng)組合的一般要求:1) 排煙系統(tǒng)與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宜分開設置。當合用時,應:當火

14、災確認后,應能開啟排煙區(qū)域的排煙口和排煙風機,并在15s內(nèi)自動關閉與排煙無關的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70防火閥) 2) 走道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宜豎向設置;房間的機械排煙宜按防煙分區(qū)設置。3) 排煙風機的全壓應按排煙系統(tǒng)最不利環(huán)路管道進行計算。4)車庫機械排煙系統(tǒng)可與人防、衛(wèi)生等排氣通風系統(tǒng)合用。 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選擇:建筑內(nèi)應設排煙設施,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房間、走道及中庭等,均應采用機械排煙方式。高層建筑會受自然條件(風速風向)的影響,多采用機械排煙方式。GB50016 8.5.2 廠房(倉庫)的下列場所或部位應設排煙設施: 大表8.5.3 民用建筑的下列場所或部位應設排煙設施: 大表8.5.4 地下(

15、半地下)、地上建筑內(nèi)的無窗房間,當總面積200或一個房間面積50,且經(jīng)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時,應設置排煙設施。 單獨規(guī)定人防工程,面積大于50且經(jīng)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房間、大廳,應設機械排煙設施。敞開式汽車庫、建筑面積1000m²地下一層汽車庫、修車庫,可不設排煙系統(tǒng)。除敞開式汽車庫、建筑面積1000m²地下一層汽車庫、修車庫外,汽車庫、修車庫應設置排煙系統(tǒng)。(可選機械排煙或自然排煙,但二者不能同時采用?。?煙規(guī)5.2.1 當排煙風機擔負多個防煙分區(qū)時,其風量應按最大一個防煙分區(qū)的排煙量、風管(道)的漏風量及其它未開啟排煙閥(口)的漏風量之和。 GB50098 【人防

16、工程】6.3.1 機械排煙時,排煙風機和風管的風量:1)擔負1或2個防煙分區(qū)排煙時,應按該部分不小于60/h計算,但排煙風機的最小排煙量為7200/h。 2)擔負3個及以上防煙分區(qū)排煙時,應按其中最大防煙分區(qū)不小于120/h計算。 機械排煙系統(tǒng)組件、設置要求: 4.3.3 排煙風機可采用離心式或軸流風機(280能連續(xù)工作30min),排煙風機入口處應設置280時自動關閉的排煙防火閥,該閥應與排煙風機連鎖,當該閥關閉時,排煙風機應停止運轉(zhuǎn)。 (防火閥平時常開,當防火閥關閉了,說明不需要排煙了,風機應停轉(zhuǎn)) 4.3.4 一臺排煙風機最多可擔負豎向高度50m內(nèi)的防煙分區(qū),當確需擔負超過50m的防煙分

17、區(qū)時,應有備用風機。 4.3.5 排煙風機宜設置在排煙系統(tǒng)的頂部,煙氣出口宜朝上,并高于加壓送風風機和補風機的進風口。豎向布置時,送風機進風口應設在排煙機出風口的下方,兩者邊緣最小垂直距離3m;水平布置時,兩者邊緣最小水平距離10m;4.3.6 排煙風機應設置在專用機房內(nèi),該機房采用2.00h隔墻、1.50h樓板(設備用房通規(guī))、甲級防火門與其他部位隔開。風機兩側(cè)應有600mm以上的操作空間。 當必須與其他風機合用機房時,應: 1)機房內(nèi)應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2)機房內(nèi)不得設有用于機械加壓送風的風機、管道;3)排煙風機與排煙管道上不宜設有軟接管。當設有軟接頭時,該軟接頭應能在280下連續(xù)工作不

18、少于30min。 4.3.7 排煙井(管道)應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常用鍍鋅鋼板。 當采用金屬風道時,設計風速20m/s; 當采用非金屬材料管道時,設計風速15m/s; 土建風道,設計風速10m/s; <> 排煙管道應采取隔熱措施或與可燃物保持距離150mm。2.1.15 排煙防火閥安裝在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管道上,平時呈開啟狀態(tài),火災時當排煙管道煙氣溫度達到280時關閉,并在一定時間內(nèi)能滿足漏煙量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煙阻火作用的閥門。 (如無前綴就是指常開的。)2.1.16 排煙閥安裝在機械排煙系統(tǒng)各支管端部(煙氣吸入口),平時呈關閉狀態(tài),火災或需要排煙時手動或電動打開。帶有裝飾口的閥門

19、稱為排煙口。 4.3.11 排煙閥(排煙口)的設置要求:每個防煙分區(qū)應分別設置排煙口(至少設1個),排煙口至該防煙分區(qū)最遠點的水平距離30m。(兩個排煙口間距也是30m) 排煙口應設在防煙分區(qū)形成的儲煙倉內(nèi); 排煙口宜使煙流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反,與附近安全出口邊緣的水平距離1.5m; 走道內(nèi)排煙口應設在凈空高度的1/2以上(設在儲煙倉內(nèi)),當設在側(cè)墻時其最近邊緣與吊頂?shù)木嚯x0.5m; 排煙口的風速10m/s; 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lián)動開啟排煙區(qū)域的排煙口,應設手動開啟裝置。按鈕距地面1.31.5m。 排煙口與可燃物(構件)的距離1.5m4.3.8 當?shù)蹴攦?nèi)有可燃物時,吊頂內(nèi)的排煙管道應采用不燃

20、材料進行隔熱,并與可燃物保持150mm的距離。4.3.9 排煙系統(tǒng)豎向穿越防火分區(qū)時,垂直風管應設置在管井內(nèi),且與垂直風管連接的水平風管應設置280排煙防火閥。 4.3.10 排煙管道井應采用1.0h的隔墻與相鄰區(qū)域分隔;墻上需設檢修門時,采用乙級防火門。當管道豎向穿越防火分區(qū)時,應設在管井中,且井道必須有1.0h的耐火極限;當管道水平穿越防火分區(qū)(或布置在走道的吊頂內(nèi))時,管道應采用耐火極限1.5h的防火風道。排煙管道不應穿越前室或樓梯間,確須穿越時其耐火極限2.0h,且不得影響人員疏散。 2.1.11 擋煙垂壁用不燃材料制作,垂直安裝在建筑頂棚、橫梁或吊頂下,能在火災時形成一定的蓄煙空間的

21、擋煙分隔設施。擋煙垂壁有效高度500mm,有固定式、活動式(要聯(lián)動)。活動式擋煙垂壁下落時,其下端距地面高度應大于1.8m。孟川:超過500mm的擋煙梁可以作為擋煙垂壁。高度500mm的擋煙梁可與下面的垂壁組合成高度500mm的擋煙垂壁。大型商場常采用耐熱玻璃作為擋煙垂壁?;顒邮綋鯚煷贡趹筛袩熖綔y器控制,或與排煙口聯(lián)動,或由消控室控制。(工程上常用做法:上方感煙探測器直接控制垂壁下降,同時將信號反饋到消控室。)Ø 補風和機械排煙配套工作(有利于排煙和疏散)。 針對對象:排哪補哪。4.4.1 排煙系統(tǒng)應設置補風系統(tǒng)。建筑地上部分有機械排煙的走道、面積500的房間,可利用建筑縫隙補風,

22、除此以外的都應設補風系統(tǒng)(自然&機械)。方式:自然補風(疏散外門、可開啟外窗)和機械補風。不能將防火門、窗作為補風途徑。 補風系統(tǒng)應直接從室外引入空氣,補風量不應小于排煙量的50%。 GB50067 8.2.10 汽車庫內(nèi)無直通室外的汽車出口的防火分區(qū),當設機械排煙系統(tǒng)時,應同時設置補風系統(tǒng),且補風量不宜小于排煙量的50%。 4.4.4 補風口與排煙口設在同一空間內(nèi)相鄰的防煙分區(qū)時,補風口位置不限;當補風口與排煙口設在同一防煙分區(qū)時,補風口應設在儲煙倉下沿以下;補風口與排煙口水平距離5m。 (低位)4.4.5 排煙區(qū)域所需的補風系統(tǒng)應與排煙系統(tǒng)聯(lián)動開閉。 4.4.6 機械補風口的風速1

23、0m/s,人員密集場所補風口的風速5m/s;自然補風口的風速3m/s。4.4.7 補風管道耐火極限0.5h,當補風管道跨越防火分區(qū)時,管道的耐火極限1.5h。防排煙系統(tǒng)的安裝檢測 歸類安裝前檢查:風機、風管、風管部件、擋煙垂壁 (并列關系)風管部件檢查包括:  防火閥、送風口、排煙(閥)口的驅(qū)動裝置應可靠;  防、排煙柔性短管應采用不燃材料。系統(tǒng)的安裝:風機、風管、部件(防火閥/排煙防火閥/送風口/排煙閥(口)/擋煙垂壁/排煙窗)(其余的都屬于部件)安裝要求:  風機外殼至墻壁或其他設備的距離600mm;風機應設在混凝土或鋼架基礎上,且不應設置減振裝置;若排煙系統(tǒng)與通風空調(diào)系統(tǒng)共用需要設減振裝置時,不應使用橡膠減振裝置。(熱老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