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與選文范圍——中國古代總集分體(一)_第1頁
歷代《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與選文范圍——中國古代總集分體(一)_第2頁
歷代《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與選文范圍——中國古代總集分體(一)_第3頁
歷代《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與選文范圍——中國古代總集分體(一)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代文選類總集的編纂體例與選文范圍 中國古代總集分體 (一)一、總集的生成及其編纂體例所謂總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體例收錄不同作者詩文作品的圖書文獻。在中國古代圖書文獻中,春秋時代編纂成書的詩三百應是第一部詩歌總集。 但早在西漢, 人們就把詩三百視為儒家經(jīng)典,稱為詩經(jīng) ;從東漢劉向(前 77-前 6)父子的七略開始,歷代書目都將詩經(jīng)列入 “經(jīng)部”,而不把它當作總集。劉向輯錄的楚辭 ,收錄屈原(約前 339-約前 278)、宋玉(生卒年未詳)等人的詩歌作品,原本也應屬于詩歌總集。四庫全書總目卷 148楚辭章句提要即云: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 、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

2、大招,而以賈誼(前 200-前 168)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前 154-前 93)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十六篇,是為總集之祖。 但在歷代書目中,又一直以 “楚辭 ”別為一門,與集部的 “總集 ”、“別集 ”并立 。四庫全書總目卷 148“楚辭類序 ”稱:隋志集部以 “楚辭 ”別為一門,歷代因之。蓋漢魏以下,賦體既變,無全集皆作此體者,他集不與楚辭類,楚辭亦不與他集類, 體例既異,理不得不分著也。 按隋書卷 35經(jīng)籍四 ·集志分集部為三類:楚辭類、總集類和別集類。其 “楚辭類序 ”云:楚辭 者,屈原之所作也。 其后賈誼、 東方朔、劉向、揚雄(前 53

3、-18),嘉其文彩,擬之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 “楚辭 ”。然其氣質(zhì)高麗,雅致清遠,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既然后世文人在楚辭寫作的體例與風格兩方面都難以為繼,那么就只能將楚辭單列一類,與后世的總集判然而別。正因為如此, 四庫全書總目卷 186“總集類序 ”說:文籍日興,散無統(tǒng)紀,于是總集作焉。 三百篇既列為經(jīng),王逸所裒,又僅楚辭一家,故體例所成,以摯虞流別為始。其書雖佚,其論尚散見藝文類聚中,蓋分體編錄者也。以西晉摯虞(約 245-約 312)的文章流別集為總集編纂體例之始,其說亦本于隋書卷 35經(jīng)籍四 ·集志: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滋以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

4、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為流別 。是后文集總鈔,作者繼軌,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 摯虞所作,據(jù)隋書 ·經(jīng)籍志著錄,有文章流別集 41 卷(梁 60 卷),文章流別志、文章流別論各 2 卷?!凹边x錄各體文章, “志”著錄篇目及作家簡歷, “論”評述各體文章的源流、優(yōu)劣,三者別名,合為一書,體例詳盡完備。這是現(xiàn)有著錄的最早的收錄各體文章的著作,可惜早已佚失,唯遺殘篇,無法睹其全貌 。在摯虞之前,實已有總集的編纂?,F(xiàn)知最早的總集,是王逸(約 107-144 在世)的 “漢詩百二十三篇 ”。此外,見于隋書 ·經(jīng)籍志著錄,在摯虞之前或同時

5、編纂的總集,尚有: 杜預( 222-284)善文,應璩(?-252)書林,傅玄(217-278)七林,荀勖(生卒年未詳)晉歌詩、晉燕樂歌辭,陳壽( 233-297)、魏名臣奏事,荀綽(生卒年未詳)古今五言詩美文,陳勰(生卒年未詳)雜碑、碑文等 11。但這些總集大抵都是匯聚某一體文章為一編的, 與文章流別集 的總匯各體文章有別。也許正因為如此,隋書 ·經(jīng)籍志才以文章流別集作為總集的發(fā)铏之作。從總體上說,總集興起于曹魏 (220-265)西晉(265-316)之際,這是大致可以斷定的。 要而言之,總集的生成,蓋由于東漢末年之后,別集繁興,所謂 “眾家之集,日滋以廣 ”,于是為了避免讀者翻

6、檢之勞倦,便于作者屬辭之取則,各種文集總鈔便逐漸涌現(xiàn) 12。由此可見,總集生成的最初動因,不是為了保存典籍,而是為了讀者和作者的實用。易言之,便于讀者翻檢和作者取則,這是總集的原初功能。南朝梁蕭統(tǒng)(501-531)文選序說:余監(jiān)撫馀閑,居多暇日,歷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shù)逾千祀。辭(原文作 “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自非略其蕪穢,集其精英,而(原文作 “蓋 ”)欲兼功,太半難矣!13正因為作品繁多,難于兼功,所以蕭統(tǒng)不得不 “略其蕪穢,集其精英 ”,編為總集,以為當世作者寫作的范式。 上引隋書 ·經(jīng)籍志

7、所說的 “屬辭之士,以為覃奧,而取則焉 ”,唐李善(約 630-689)上文選注表所說的 “后進英髦,咸資準的 ”14,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偧倪@一原初功能,實本于類書。類書的功能,正如唐歐陽詢(557-641)藝文類聚序 所說的:“俾夫覽者易為功, 作者資其用,可以折衷今古,憲章墳典云爾。 ”15至于后世,“文集日興,散無統(tǒng)紀 ”,為免散佚,才有了收羅全備的總集。因此, 四庫全書總目卷 186“總集類序 ”認為,綜觀歷代作為 “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藪 ”的總集,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 “網(wǎng)羅放佚, 使零章殘什,并有所歸 ”,即從收集保存古典文獻出發(fā),盡量求全求備,輯集零章散篇,匯錄全文,編

8、成全集性的總集,如全唐詩(清彭定求等)、全唐文(清董誥等)之類;二是 “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 ”,即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擇優(yōu)精選,輯成選集、選本之類的總集,如唐文粹 (宋姚鉉)、皇朝文鑒(宋呂祖謙)、國朝文類(元蘇天爵)之類 16。正因為總集的原初功能是便于讀者翻檢和作者取則,因此從摯虞文章流別集發(fā)端,“類聚區(qū)分 ”17,“分體編錄 ”18,即區(qū)別不同文體加以選編著錄,便成為總集的基本編纂體例。因為分體編錄,以類相從,使用者就可以便捷地 “按圖索驥 ”,根據(jù)自身寫作的需要, 翻檢和閱讀前人的相關作品,作為寫作的楷模19。因此早期總集基本的編纂體例便是“分體編錄”,如摯虞的文章流別集

9、 、南朝梁蕭統(tǒng)的文選等都是如此。由此而派生出一種別體,即輯錄一代或歷代同一體裁作品的總集,如南朝陳徐陵( 507-583)的玉臺新詠 20。于是,總集編纂與文體分類,從一開始便相因相成:總集編纂成為文體分類的胚胎,文體分類成為總集編纂的根據(jù)。那么,分體編錄的總集又有哪些具體的基本體例呢?因為摯虞的文章流別集早已散佚,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首推文選,而且在實際上文選也成為后世編纂詩文總集的主要藍本,因此我們便從文選入手,歸納分體編錄的總集的基本體例。 文選為南朝梁太子蕭統(tǒng)組織編纂21,蕭統(tǒng)死后謚號 “昭明 ”,所以此書后世又習稱昭明文選。全書 30 卷,共收錄先秦至南朝梁的作家130家,作品 700

10、 余篇。蕭統(tǒng)文選序云:式觀元始,眇覿玄風。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zhì)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時義遠矣哉!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zhì);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嘗試論之曰:詩序云:“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至于今之作者,異乎古昔,古詩之體,今則全取賦名。荀、宋表之于前,賈、馬繼之于末。自茲以降,源流實繁。述邑居則有 “憑虛 ”、“亡是 ”之

11、作,戒畋游則有長楊、羽獵之制。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潔,君匪從流,臣進逆耳,深思遠慮,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傷,壹郁之懷靡訴。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騷人之文,自茲而作。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關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間、濮上,亡國之音表。故風雅之道,粲然可觀。自炎漢中葉,厥途漸異。退傅有 “在鄒 ”之作,降將著 “河梁 ”之篇,四言五言,區(qū)以別矣。又少則三字,多則九言,各體互興,分鑣并驅(qū)。頌者,所以游揚德業(yè),褒贊成功。吉甫有 “穆若 ”之談,季子有 “至矣 ”之嘆。舒布為詩,既其(原文作 “言”)如彼;

12、總成為頌,又亦若此。次則箴興于補闕,戒出于弼匡;論則析理精微, 銘則序事清潤; 美終則誄發(fā), 圖像則贊興。又詔誥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別(原文作“判”),書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辭引序,碑碣志狀,眾制鋒起,源流間出。譬陶匏異品(原文作“器”),并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致,蓋云備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亦略諸。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善(原文無 “善”字)話,辯士之舌(原文無 “舌”字)端,冰釋泉涌,

13、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 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 食其之下齊國, 留侯之發(fā)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弗(原文作 “不”)取。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蓋(原文無 “蓋”字)所以褒貶是非,紀別同異(原文為 “異同 ”),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乎(原文為 “于”)圣代,都為三十卷,名之(原文為 “曰”)文選云耳。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略(原文為 “各”)以時代相次。 22以蕭統(tǒng)文選序

14、為本,參照文選本文的情況, 文選的編纂蓋有如下 5 條基本體例:第一,選文范圍之例。 “文”作為文籍的意思,有廣狹二義:廣義之 “文”泛指所有的文字寫作的文本, 狹義之 “文”特指文學寫作的文本。而文選之 “文”,蓋取狹義,既不包括經(jīng)籍、子籍,也不包括史籍中的言辭、記事之文,而僅取 “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 ”的篇章,包括詩篇、賦作和文章。第二,分體歸類之例。雖然歷時地看,各種篇章 “隨時變改, 難可詳悉 ”,但是采用共時性的觀點, 各種篇章畢竟各自有體,相因相承。因此總集編纂,便可 “次文之體,各以匯聚 ”,即區(qū)別各種文體,分類加以編排篇章。第三,體類排序之例。雖然文體 “眾制鋒起,源流間出

15、 ”,但是編纂總集,次其先后加以排序,何體在先,何體在后,應該有一定的順序。第四,二級分類之例。 文選序稱:“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 ”,這里所說的 “類”,則非體類之 “類”,而是體類之下的二級分類。 而二級分類的分類標準, 可以不同于一級分類,自有其特點。第五,篇章排序之例。所謂 “類分之中,略以時代相次 ”,即在各體各類之下所收錄的篇章,一般按作者時代先后加以排序,以便歷時地觀察此體此類篇章寫作的演變軌跡。二、歷代文選類總集概說為了詳細考察分類編錄的總集的基本體例,本文擬抽樣分析歷代編纂的以文選為藍本的總集,即 “文選類總集 ”。如前所述,“文選類總集 ”最基本的編纂體例, 是甄選歷代的

16、或當代的詩篇、 賦作和文章,分體編錄。本文擬抽樣分析的文選類總集,按編纂時代先后依次為: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文章辨體、明文衡、文體明辨、明文在。本節(jié)即對各書情況略加說明。文苑英華系宋初朝廷組織編纂的大型總集,有四庫全書抄錄明萬歷刊本、中華書局影印南宋刊殘本配明刊本等。該書編纂,以翰林學士承旨李昉( 925-996)、宋白( 936-1012)等 20 余人先后主持其事,始于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982)九月,成于雍熙三年十二月(公元已入 987 年)23。全書 1000 卷,共收錄魏晉至晚唐五代的作家 2000 余人,詩、賦、文等作品近 20000 篇 24。明胡維新(嘉靖三十八年

17、進士)重刻文苑英華序云:墳經(jīng)義邈,詞華郁蔓,延劉漢而接蕭梁,昭明之選備矣。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類分, 悉宗選例,非嗣文以承統(tǒng)乎? 25四庫全書總目卷 186文苑英華提要云:梁昭明太子撰文選三十卷,迄于梁初。此書所錄,則起于梁末,蓋即以上續(xù)文選。其分類編輯,體例亦略相同,而門目更為繁碎,則后來文體日增,非舊目所能括也。 26可見該書實承文選而作,編纂體例以文選為圭臬。 唐文粹是現(xiàn)存最早的斷代詩文總集,有四部叢刊影印重校正唐文粹本等。該書系姚鉉( 968-1020)在文苑英華的基礎上,精選唐代詩、賦、文作品,歷經(jīng) 10 年,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1011)編纂而成。初名文粹,重刻時題唐文粹,后人

18、因之。全書 100 卷,收錄古體詩 961 首,賦、文 1104 篇,不取近體詩、駢文和律賦。姚鉉唐文粹序云:今世傳唐代之類集者,詩則有唐詩類選 、英靈、間氣、極玄、又玄等集,賦則有甲賦、賦選、桂香等集,率多聲律,鮮及古道,蓋資新進后生干名求試者之急用爾。豈唐賢之文,跡兩漢,肩三代,而反無類次,以嗣于文選乎?鉉不揆昧懵,遍閱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擷華,十年于茲,始就厥志。得古賦、樂章、歌詩、贊頌、碑銘、文論、箴議、表奏、傳錄、書序,凡為一百卷,命之曰文粹。以類相從,各分首第門目,止以古雅為命,不以雕篆為工。故侈言蔓辭,率皆不取。 27由此可見,該書亦矢志上承文選 ,“以類相從 ”,分體編纂唐代詩

19、、賦、文作品。此書在宋代的影響比文苑英華廣,周必大( 1126-1204)談到文苑英華 “印本絕少 ”,因其 “卷帙浩繁,人力難及,其不行于世則宜 ”,而唐文粹 “由簡故精,所以盛行 ”28。宋文鑒為南宋秘書郎呂祖謙( 1137-1181)編纂,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皇朝文鑒等。該書以江鈿(約 1095-1175 后)文海為本 29,重加芟補,始于孝宗淳熙四年丁酉( 1177)十一月,成于次年( 1178)十月,淳熙六年( 1179)正月賜名曰皇朝文鑒 30,后人通稱宋文鑒。全書 150 卷,收錄宋南渡以前作家 200 余人,詩、賦作品 1100 余篇,文 1400 余篇。該書分體編錄, 編纂體

20、例亦多本 文選,呂祖謙奉圣旨銓次札子云:尋將秘書省集庫所藏本朝諸家文集,及于士大夫家宛轉假借,旁采傳記它書,雖不知名氏,擇其文可錄者,用文選古詩十九首例,并行編纂。 31可為一證。周必大(1126-1204)皇朝文鑒序評其各體文的選錄標準時說:古賦詩騷,則欲主文而譎諫;典策詔誥,則欲溫厚而有體。奏疏表章,取其諒直而忠愛者;箴銘贊頌,取其精愨而詳明者。 以至碑記論序、 書啟雜著,大率事辭稱者為先,事勝辭則次之;文質(zhì)備者為先,質(zhì)勝文則次之。復謂律賦經(jīng)義,國家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定為一百五十卷。 32因此歷代對此書都頗為推崇。南宋魏齊賢(生卒年未詳) 、葉棻(生卒年未詳)編纂五百家播芳

21、大全文粹 110 卷,有四庫全書本等。該書選錄范圍從北宋擴展到南宋中期陸游( 1125-1210)、楊萬里( 1127-1206)、辛棄疾( 1140-1207)、陳亮( 1143-1194)、葉適(1150-1223)等人的詩文,可視為宋文鑒的續(xù)編。但是該書所收作品以四六文為主, 表、啟、書、疏等應用文體占絕大多數(shù)篇幅,詩、賦只收 1 卷,因此本文不予分析。清莊仲方(1780-1857)編纂南宋文苑 70 卷,有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蘇書局刊本。該書上繼宋文鑒,收錄南宋詩文作家300 余家,作品 1700 余篇,分文體為 55 類,除了繳指揮、進故事、經(jīng)筵進義、祈謝文、史斷等幾類罕見的文

22、體以外,其余文體及其排序均與宋文鑒大略相近 33。因此,本文亦不將該書取作分析文本。 元文類原名國朝文類 ,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嘉靖十六年( 1537)晉藩刻本等。該書為元翰林待制蘇天爵( 1294-1352)編纂,歷時 20 年始成,刊于惠帝元統(tǒng)二年( 1334)。全書 70 卷,收錄元初至中葉作家 162 人,詩文作品 800 余篇。陳旅(生卒年未詳)國朝文類序云:翰林待制趙郡蘇天爵伯修,慨然有志于此。以為秦漢魏晉之文則收于文選 ,唐宋之文則載于文粹、文鑒,國家文章之盛,不采而匯之,將遂散軼沉泯,赫然休光弗耀于將來,非當務之大缺者歟?乃搜摭國初至今名人所作,若歌詩、賦頌、銘贊、序記、奏議、

23、雜著、書說、議論、銘志、碑傳,皆類而聚之。積二十年,凡得若干首,為七十卷,名曰國朝文類 ,百數(shù)年文物之英盡在是矣。 34則其上承文選、唐文粹、宋文鑒,將元代之文“類而聚之 ”的編纂意圖,昭然若揭。在元文類之前,收錄元人詩文作品的總集有周南瑞(生卒年未詳)天下同文集50 卷,劉將孫(1257-?)序于大德八年( 1304),有四庫全書本。該書亦承文選一脈而作,分文體為28 類,大抵未出元文類的范圍35,故本文不選為分析對象。明文衡為明翰林院侍講學士程敏政 ( 1445-1499)編纂,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間盧煥刻本皇明文衡等。全書98 卷,補缺 2 卷,收錄明洪武( 1368-1398)至弘治(

24、 1488-1505)年間詩文作品 1121 篇,體例略本文選,按文體編錄。此外,明人編選的當代詩文作品總集,尚有汪宗元( 1530-1570)皇明文選(嘉靖三十三年 1554序刻本),張時徹( 1500-1577)皇明文苑(嘉靖四十三年 1564刻本)、皇明文范(萬歷間刻本),張士瀹(生卒年未詳)國朝文纂(隆慶六年 1572吳夢銅活字印本),何喬遠(萬歷十三年進士)皇明文征(崇禎四年 1631自刻本),陳仁錫(? -1634)明文奇賞(天啟三年刻本)等。這些總集,有的專收賦作與文章,不收詩篇 36,有的分體編錄體例與明文衡相類似 37,因此本文均不取作分析對象。文章辨體為明左副都御史吳訥(

25、1372-1457)編纂,刊刻于英宗天順八年( 1464)。全書 50 卷,外集 5 卷,收錄先秦至明初詩文作品, 分體編錄。吳訥文章辨體凡例 云:文辭以體制為先。古文類集今行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六十卷、姚鉉唐文粹一百卷、東萊宋文鑒一百五十卷、西山前后文章正宗四十卷、蘇伯修元文類七十卷為備。然文粹 、文鑒、文類,惟載一代之作;文選編次無序 獨文章正宗義例精密 然每類之中,眾體并出,欲識體例,卒難尋考。故今所編,始于古歌謠辭,終于祭文,每類(按, “類”疑為 “體”之誤)自為一類,各以時世為先后,共為五十卷。 38然則其書遵循 “每體自為一類,各以時世為先后 ”的編纂體例,亦為文選之流裔。文體明辨

26、為明左給事中徐師曾 (1517-1580)編纂,系在吳訥文章辨體的基礎上加以增益,始嘉靖三十三年(1554)春,迄隆慶四年( 1570)秋,歷十七年而后成書 39。徐師曾文體明辨序云:辨體為類五十,今明辨百有一; 辨體 ·外集為類五,今明辨附錄二十有六;進律賦、律詩于正編,賦以類從,詩以近正也。 40全書共 84 卷,收錄上古至明初詩文作品,條分縷析,不厭其詳。明清之際賀復征( 1600-1646 后)編纂文章辨體匯選 780卷 41,以文章辨體與文體明辨二書為藍本, “別類分門,搜羅廣博 ”,分文體至 122 類。但一者因為該書不收詩賦, 二者 “其書秘存抄本,傳播甚稀 ”42,對

27、總集分類影響甚微,故本文不單獨羅列,間或用以與其他總集相對照。 明文在 100 卷,清薛熙(康熙間人)編,有康熙三十二年( 1693)古淥水園刻本。該書仿文選體例,分體選錄明人詩文作品2000 余篇,各體之中,所選文章又以類相從。 此外,清乾隆間張廷玉( 1672-175)等奉旨編纂皇清文穎124 卷,有四庫全書本。該書雖意在繼武唐文粹 、宋文鑒、元文類,但是該書在編纂體例上另起爐灶,將文集與詩集分列,先文集,后詩集,而且 “諸體未能悉備,與文粹諸編,體裁小異”43,因此本書不作論列。至于清代姚鼐(1731-1815)古文辭類纂74 卷、曾國藩(1811-1872)經(jīng)史百家雜鈔 26 卷、吳曾

28、祺涵芬樓古今文鈔 100 冊等總集,雖然也兼收詩文,分體編纂,但在編纂方法上與文選分道揚鑣,采取的是合并同類、以簡馭繁的方法,故本文均不作詳細論列。綜考上述諸總集,雖然都是按文體分類編纂的,但所區(qū)分的文體,各書不盡相同。文選分文體為 39 類 44,文苑英華分為 39 類 45,唐文粹分為 26 類 46,宋文鑒分為 60 類,元文類分為 43 類,文章辨體分為 59 類 47,明文衡分為 41 類,文體明辨分為 127類 48,明文在分為 46 類。各書文體分類對照情況,詳見本文后附錄歷代文選類總集文體分類對照表 。三、歷代文選類總集的選文范圍從總體上看,文選類總集的選文范圍, 大致不出文選所厘定的狹義之 “文”的界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