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 . . 多殺菌素的研究與其在儲糧害蟲防治中的應用曉琳 張曉琳,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博士,抗生素發(fā)酵和基因工程研究,市西城區(qū)百萬莊大街11號,100037。1 陽 宋淵 郭偉群2(1.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100037;2.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國家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100094)摘要 多殺菌素(spinosad)是一種具有觸殺和攝食毒性的廣譜生物殺蟲劑,能有效防治多種儲糧害蟲、應用劑量低、持效期長、低殘留、無交互抗性,具有對害蟲高效、對環(huán)境安全、對哺乳動物低毒的優(yōu)異特點。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綠色”儲糧防護劑。文中就多殺菌素的結(jié)構、理化性質(zhì)、作
2、用機理和生物活性、發(fā)酵生產(chǎn)技術以與在儲糧害蟲防治中的應用等進行了綜述。關鍵詞 多殺菌素 多刺糖多孢菌 生物殺蟲劑 儲糧防護劑蟲害是導致儲糧數(shù)量損耗,引起糧食霉變,降低糧食品質(zhì)的主要因素1。我國目前對儲糧害蟲的防治主要依賴于化學藥劑。但是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藥劑,一方面導致了儲糧害蟲普遍對化學藥劑產(chǎn)生抗性2;另一方面,有的殺蟲劑影響非靶標昆蟲,某些益蟲被無意中消滅,導致其次要害蟲急劇增長,產(chǎn)生災難性后果;更重要的是化學藥劑殘留的問題日趨嚴重,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而且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3。為此,各國科學家都試圖去尋找一種新型安全的殺蟲藥劑來防治儲糧害蟲。多殺菌素(spinosad)是一種
3、具有觸殺與攝食毒性的新型微生物源殺蟲劑,具有對害蟲廣譜高效、對人、非靶標動物和環(huán)境極為安全、可生物降解的優(yōu)異特點,并因此獲得美國“總統(tǒng)綠色化學品挑戰(zhàn)獎”4, 5。多殺菌素首先于1997年在美國被批準登記,商品名為Tracer,用在棉花上。2005年,多殺菌素已經(jīng)被批準用于73個國家的250多種作物上。由于多殺菌素能有效防治多種儲糧害蟲、用藥量極少、持效期長、安全高效、低殘留,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綠色”儲糧防護劑。2005年美國已批準多殺菌素用于存儲谷物與種子保護。目前,國對多殺菌素的研究尚處于試驗階段。1 多殺菌素的結(jié)構多殺菌素,又名刺糖菌素,是由土壤放線菌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
4、opolyspora spinosa)發(fā)酵產(chǎn)生的次級代產(chǎn)物6。如圖1所示,多殺菌素為新型大環(huán)酯類抗生素,但和一般的大環(huán)酯類抗生素相反,多殺菌素沒有抑菌活性,卻有殺蟲活性6。圖1 多殺菌素的結(jié)構圖1990年,Boeck等人7首次從刺糖多孢菌NRRL-18395的天然發(fā)酵產(chǎn)物中分離出了多殺菌素組份spinosynA, B, C, D, E, F, H, J和多殺菌素A擬糖苷配基,其中多殺菌素A(spinosyn A)組份約占85%90%,多殺菌素D(spinosyn D)組份約占10 %15 %,其余均為次要組分。到目前為止,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15種多殺菌素類化合物8-10,包括組份K, L, M, N
5、, O, P, Q, R, S, T, U, V, W, Y。多殺菌素的母核是由一個5, 6, 5-順-反-順三環(huán)和一個十二元的酯環(huán)粘合而成,并通過糖苷鍵連接著兩個不同的六元糖,其中一個是氨基糖-D-福樂糖胺(D-forosamine),另一個是中性糖-L-鼠糖(L-rhamnose)。多殺菌素不同組份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兩個糖基上的N-和O-甲基化的不同或母核上C-甲基化的不同11, 12。2 多殺菌素的理化性質(zhì)4, 8純的多殺菌素為白色或淺灰白色的固體結(jié)晶,帶有一種類似于輕微腐泥土的氣味,是85%88%的多殺菌素A組份和12%15%的多殺菌素D組份的混合物。多殺菌素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例
6、如:甲醇、乙醇、乙腈、丙酮、二甲基亞砜與二甲基甲酰胺等。在水溶液中pH值為7.74,對金屬和金屬離子在28天相對穩(wěn)定, 商業(yè)化產(chǎn)品的保質(zhì)期為3年。多殺菌素在空氣中不易揮發(fā)。表1概括了多殺菌素A和D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zhì)。多殺菌素在環(huán)境過多種途徑組合的方式進行降解, 主要為光降解和微生物降解, 最終變成碳、氫、氧、氮等自然組份。由土壤光解作用降解的多殺菌素半衰期為910天,而水光解作用的半衰期則小于1天,葉面光降解的半衰期是1.66天。在無光照條件下多殺菌素經(jīng)有氧土壤代的半衰期為917天。另外多殺菌素的瀝濾性能非常低,合理使用不會對地下水構成威脅。表1 多殺菌素A和D的物理與化學性質(zhì)多殺菌素A多殺
7、菌素D相對分子量731.98746.00經(jīng)驗分子式C42H67NO16C41H65NO16熔點()8499.5161.5170蒸汽壓(Pa)3.2×10-102.1×10-10水中溶解度(mg/L)pH 5.029029pH 7.02350.332pH 9.0160.053正辛醇/水分配系數(shù)(logP)pH 5.02.83.2pH 7.04.04.5pH 9.05.25.23 多殺菌素的作用機理和生物學性質(zhì)3.1 多殺菌素的作用機理和抗性治理多殺菌素具有全新的作用機理13,它并不作用于乙酰膽堿酯酶和Na通道,使之不同于傳統(tǒng)的有機磷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實驗證明它對昆蟲存在快
8、速觸殺和攝食毒性。它的作用方式是通過刺激昆蟲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非功能性的肌收縮、衰竭,并伴隨顫抖和麻痹。這種作用結(jié)果和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被激活的結(jié)果是相一致的,顯而易見這一作用機制在已知的害蟲防治產(chǎn)品中是新穎和獨特的。多殺菌素同時也作用于-氨基丁酸受體,有可能這進一步促成了其殺蟲活性的提高,如此的作用模式可謂獨一無二12。吡蟲啉和其他的煙堿性受體類的殺蟲劑與多殺菌素的作用位點是不一樣的。阿維菌素盡管也是一個天然產(chǎn)物,且同為大環(huán)酯類,但其作用位點亦和多殺菌素不盡一樣。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某類產(chǎn)品能以一樣的作用方式影響昆蟲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且尚無有關多殺菌素交叉抗性的報道。多殺菌素具有獨特的殺蟲作用機制,
9、符合抗性治理的理念,與現(xiàn)存化學藥劑無交互抗性,可以與現(xiàn)有的蟲害防治產(chǎn)品輪換應用。此外,多殺菌素對捕食性昆蟲具有選擇性,以與適度的殘留特性,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抗性發(fā)展的可能性。但是正如不斷增長的殺蟲劑抗性發(fā)生數(shù)量所表明的那樣,昆蟲的普遍適應性已經(jīng)一而再地被證明。因此要加強多殺菌素抗性治理方面的研究,根據(jù)不同作物、害蟲種類、地理區(qū)域差異,對主要害蟲進行專門的抗性治理戰(zhàn)略。3.2 多殺菌素的殺蟲譜和毒性多殺菌素屬廣譜殺蟲劑,試驗證明多殺菌素能有效地控制鱗翅目、雙翅目和纓翅目害蟲, 另外它還可以很好地防治鞘翅目和直翅目中某些大量吞食葉片的害蟲種類14-16。多殺菌素對鱗翅目幼蟲的活性大大于各種有機磷、氨
10、基甲酸酯殺蟲劑,與擬除蟲菊酯相當。多殺菌素具有高殺蟲活性的同時, 對捕食性昆蟲還表現(xiàn)出較低毒性, 對鱗翅目昆蟲而言,多殺菌素是已發(fā)現(xiàn)的殺蟲劑中選擇性最高的化合物之一。此外,多殺菌素對薊馬、虱、白蟻以與許多膜翅目害蟲也有較好的效果。根據(jù)中國農(nóng)藥毒性分級標準,多殺菌素屬低毒殺蟲劑。它對哺乳動物和鳥類相對低毒,對水生動物也只是輕微的中等毒性。另外, 對哺乳動物的慢性毒理試驗表明多殺菌素無致畸、致突變、致癌作用或神經(jīng)毒性17。表2數(shù)據(jù)表明,多殺菌素的用量和毒性均低于目前常用的幾種儲糧殺蟲劑。同時,多殺菌素對許多益蟲和有益生物也具有很高的安全閾界,相比之下它對捕食性甲蟲、口器昆蟲、草蛉和螨類毒性較低。較
11、之傳統(tǒng)的氯氰菊酯, 多殺菌素對一些重要的有益昆蟲都顯示出較低的殺蟲活性, 而在防治鱗翅目害蟲時,多殺菌素和氯氰菊酯兩者的活性強度通常不相上下18。因此,多殺菌素是進行害蟲綜合治理的首選。表2 多殺菌素與其它儲糧殺蟲劑的毒性比較特性多殺菌素甲基溴殺螟松磷化氫用量1ppm68ppm2ppmNA急性口服毒性LD503783>5000mg/kg (大鼠)1414mg/kg(老鼠)500-900mg/kg8.7-45.7mg/kg(老鼠)急性皮膚毒性LD50>2000 mg/kg(兔子)>2000mg/kg(老鼠)>5000 mg/kg(老鼠)2000-5000 mg/kg(兔子
12、)禽類急性口服毒性LD50>2000 mg/kg(麻鴨)1695mg/kg(麻鴨)>2000 mg/kg(鵪鶉)37.5mg/kg(麻鴨)魚類急性口服毒性LD5030ppm(虹鱒魚)0.64 ppm(虹鱒魚)0.62.9×10-3ppm(虹鱒魚)9.7×10-3ppm(虹鱒魚)4 多殺菌素的發(fā)酵生產(chǎn)技術利用放線菌多刺糖多孢菌發(fā)酵生產(chǎn)多殺菌素的研究在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產(chǎn)素水平比較低,距工業(yè)化生產(chǎn)還有較大的距離。4.1 多殺菌素產(chǎn)生菌株的選育4.1.1 菌種特性19多刺糖多孢菌是好氧型革蘭氏陽性放線菌, 它是由一位化學家在加勒比海度假時從一個廢棄的糖蜜酒廠附近土壤中
13、分離得到的,通過對其發(fā)酵液的抗蚊蟲幼蟲活性測定發(fā)現(xiàn)了多殺菌素。多刺糖多孢菌NRRL18395在大多數(shù)培養(yǎng)基(如YMS、ATCC174、蘋果酸鈣等)上都能生長良好,形成氣生菌絲體。氣生菌絲為粉黃色,營養(yǎng)菌絲為黃色到黃褐色,產(chǎn)淺粉黃色孢子,在某些培養(yǎng)基上則產(chǎn)生白色孢子。孢子鏈外觀為珠狀,有孢子殼,孢子殼表面為針狀,這些針狀物約1mm,環(huán)繞在末端上。孢子形狀為橢圓形,平均大小約為1.1×1.5m。孢子鏈長度大大超過50個孢子。菌體生長溫度為1537, 對溶菌酶敏感,在高滲條件下(11 %NaCl)可以生長。4.1.2 菌種選育與其它抗生素產(chǎn)生菌一樣,多殺菌素產(chǎn)生菌的產(chǎn)素水平主要也決定于環(huán)境
14、條件和自身的遺傳因子兩個方面。改良發(fā)酵條件只能在較低水平上提高目的菌株的產(chǎn)素水平,通過高產(chǎn)菌株育種技術改變菌株的部分遺傳信息,能有效地提高目的菌株的產(chǎn)素水平。多種育種方式的交替使用將有助于抗生素產(chǎn)素潛力的發(fā)揮21。常規(guī)誘變方法作為一種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誘變方法,在抗生素發(fā)展史上有其光輝與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在一些抗生素產(chǎn)生菌的遺傳背景和生物合成途徑尚未清楚的情況下,這種傳統(tǒng)的誘變方法仍是提高產(chǎn)量、改變菌種不良性狀的有效手段。刺糖多孢菌作為一種新型大環(huán)酯類抗生素的產(chǎn)生菌,遺傳背景和生物合成途徑尚未搞清楚,故一般采用常規(guī)誘變方法進行菌種選育。目前國學者在刺糖多孢菌菌種選育中常用的常規(guī)誘變方法主要有:紫外(U
15、V)誘變,UV和氯化鋰(LiCl)復合誘變,硫酸二乙酯(DES)誘變,亞硝基胍(NTG)誘變,DES和LiCl復合誘變,60Co誘變等20-22。4.2 多殺菌素發(fā)酵培養(yǎng)研究提高多殺菌素產(chǎn)量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誘變育種改變菌種的遺傳背景,獲得高產(chǎn)菌種;二是給菌種一個最適發(fā)酵培養(yǎng)條件,使其產(chǎn)生高效價的性狀得以充分表達。4.2.1 多殺菌素的搖瓶發(fā)酵將保藏于冷凍干燥管或液氮安瓿瓶中的菌種轉(zhuǎn)接斜面或平皿,斜面培養(yǎng)基與平皿分離培養(yǎng)基為:酪蛋白水解物,牛肉膏,葡萄糖,瓊脂。接種后的斜面28培養(yǎng)810天后接種于種子搖瓶。搖瓶種子培養(yǎng)基為:葡萄糖,淀粉,精氨酸,黃豆粉,玉米漿,酵母浸出粉,CaCO3,p
16、H 6.3。搖瓶裝量為500m1三角瓶裝100ml培養(yǎng)基,28于旋轉(zhuǎn)式搖床(偏心距4cm)160rmin培養(yǎng)72h。之后以5%的接種量接種于搖瓶發(fā)酵培養(yǎng)基。搖瓶發(fā)酵培養(yǎng)基為:葡萄糖,淀粉,精氨酸,黃豆粉,玉米漿,酵母浸出粉,CaCO3,pH 7.0。裝量同種子搖瓶,28于同條件搖床上培養(yǎng)68d。用于產(chǎn)物的測定或分離純化20。4.2.2 多殺菌素的攪拌式生物反應器發(fā)酵用來培養(yǎng)多刺糖多孢菌生產(chǎn)多殺菌素的培養(yǎng)基可以是多種培養(yǎng)基中的任意一種,但是從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產(chǎn)率和產(chǎn)物易分離的角度看,需要優(yōu)選出某些培養(yǎng)基。例如:大規(guī)模發(fā)酵時優(yōu)選的碳源為葡萄糖和麥芽糖,但也可使用核糖、木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甘露醇
17、、可溶性淀粉、土豆糊精、油酸甲酯、油類等。優(yōu)選的氮源為棉子糖、胨化牛奶和消化大豆粉,也可使用魚粉、玉米浸膏、酵母膏、酪蛋白水解物、牛肉膏等??蓳饺肱囵B(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可溶無機鹽離子有鋅離子、鈉離子、鎂離子、銨離子、氯離子、碳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等。菌體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一般作為雜質(zhì)存在于培養(yǎng)基的其它成分中,其含量足以滿足微生物的生長需要。常規(guī)消泡劑會抑制多殺菌素的產(chǎn)生。如有發(fā)泡問題,可以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少量豆油。刺糖多孢菌產(chǎn)多殺菌素的最適溫度為2830。由于多殺菌素的生產(chǎn)是一個需氧發(fā)酵過程,因此大規(guī)模發(fā)酵時應通過通氣量和攪拌速度來維持罐溶氧在65以上8, 23。4.3 多殺菌素的分離提純和
18、測定多殺菌素是親脂的,如果在發(fā)酵中使用大量的油類,多殺菌素將會部分被提取到發(fā)酵液中,此時需采用全發(fā)酵液提取;如果不使用或只使用少量油類,則絕大部分多殺菌素存在于菌絲體中,這種情況下先過濾得到菌絲體再提取多殺菌素更為有效。目前國對多殺菌素的分離提純尚未有實質(zhì)性研究。根據(jù)國外文獻,多殺菌素主要有以下2種分離純化方法:4.3.1 溶劑萃取法:在發(fā)酵液中加入等體積的丙酮萃取,過濾,濾液用NaOH調(diào)pH至10;加入1/2發(fā)酵液體積的乙酸乙酯,分層后棄去水相;有機相減壓濃縮到1/2發(fā)酵液體積;用1/2發(fā)酵液體積的酒石酸(0.1mol/L)萃取,分層后棄去有機相;減壓蒸發(fā)除去水溶液中可溶性的乙酸乙酯;利用反
19、滲透操作濃縮水溶液;用NaOH調(diào)節(jié)濃縮后水溶液的pH值至1011,過濾,分出沉淀物;水洗,真空干燥,得到多殺菌素成品10 。4.3.2 HPLC跟蹤檢測法:在發(fā)酵液中加入等體積的丙酮萃取,過濾除去菌體;濾液用NaOH調(diào)pH至13;上HP-20ss吸附樹脂,用含0%95%的甲醇乙腈11(含0.1%乙酸鈉)溶液梯度洗脫多殺菌素A和D組分,利用HPLC跟蹤檢測,分段收集洗脫液;將多殺菌素洗脫液濃縮得濃縮液;將濃縮液用石油醚稀釋,上硅膠層析柱,用石油醚和甲醇梯度洗脫,利用HPLC跟蹤檢測,分段收集洗脫液,分別得到多殺菌素A和D的洗脫液10, 24。高效液相色譜 (HPLC)法是多殺菌素測定的常用方法,
20、其各個組份都可用HPLC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對多殺菌素A組份和D組份測定時可采用如下HPLC系統(tǒng)25:色譜柱為C18柱;流動相為乙腈、甲醇與水的混合物(2:2:1),其中含少量乙酸銨;檢測波長為245nm。另外, Lee等人26還報道了采用熒光免疫測定方法檢測多殺菌素A組份。5 多殺菌素在儲糧害蟲防治中的應用多殺菌素作為一種生物殺蟲劑,兼具生物農(nóng)藥的安全性和化學合成農(nóng)藥的速效性特點,目前有73個國家已注冊在250多種的作物上應用。自從1997年第一次有產(chǎn)品出現(xiàn),多殺菌素一直維持高效和安全性的工業(yè)記錄。目前, 多殺菌素商業(yè)化的品種有用于棉花的Tracer(中文商品名為催殺), 用于林業(yè)、蔬菜類作
21、物的Success(中文商品名為菜喜)和SpinTor,以與用于草皮、觀賞植物、家蠅誘餌的Conserve。有很多多殺菌素產(chǎn)品被有機物評論組織推薦在有機農(nóng)業(yè)中使用。由于多殺菌素能有效防治主要儲糧害蟲,以與對環(huán)境無污染,被認為是儲糧防護劑中最好的藥劑。多殺菌素于2005年在美國注冊為儲糧殺蟲劑。雖然美國把多殺菌素作為儲糧防護劑的使用體系已經(jīng)建立,但是包含多殺菌素的商業(yè)化產(chǎn)品直到重要國際貿(mào)易標準或注冊體系已被建立起來才能銷售,美國氏益農(nóng)公司(Dow Agrosciences Company)計劃于2007年在全球推廣。近幾年,美國堪薩斯大學谷物科學和工業(yè)系的Bh. Subramanyam, M.
22、D.Toews和L. Fang對利用多殺菌素防治儲糧害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27-31。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于表3、表4和表5。表3 多殺菌素作為儲糧防護劑(1mg/kg)在實驗室的效果蟲種硬紅春麥硬紅冬麥玉米成蟲死亡率卵孵化率幼蟲死亡率49天后成蟲出現(xiàn)率糧粒破壞率12天后幼蟲死亡率49天后成蟲死亡率49天后糧粒破壞率印度谷蛾010000/麥蛾000/谷蠹1000100001001000雜擬谷盜100010042/銹赤扁谷盜1000100001001000米扁蟲1000/米象100259801.51001000赤擬谷盜2501006284942.4鋸谷盜6592/1001000玉米象359599001
23、001000從表3中可以看出,1ppm多殺菌素就能完全防治印度谷蛾、麥蛾、谷蠹、雜擬谷盜、銹赤扁谷盜、米扁蟲。對米象、赤擬谷盜、鋸谷盜、玉米象的防治效果有待于觀察。多殺菌素在玉米中防治赤擬谷盜和鋸谷盜、米象、玉米象比在小麥中防治效果好。多殺菌素通過破壞儲糧害蟲的各個蟲態(tài)來防止害蟲侵襲與其后代的生長,因此,在實驗室的研究不能完全說明它的防治效果。長期研究表明,在田間或倉庫的條件下,多殺菌素重點是對害蟲種群的影響和對整個生活史的控制。表4是在自然條件下在糧倉中用多殺菌素處理的結(jié)果。表4 多殺菌素作為儲糧防護劑(1mg/kg)的實倉實驗研究結(jié)果12周24周36周48周96周谷蠹成蟲100100100
24、99100第一子代1009999100赤擬谷盜成蟲32000第一子代99999090銹赤扁谷盜成蟲991001009899第一子代9999100100印度谷蛾幼蟲10010010098100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實倉在堪薩斯州試驗倉條件下,1ppm 多殺菌素在糧食中可以保持一年。在同樣條件下溫度從-10到32變化時,沒有明顯的損失。多殺菌素在水分為12.5到14.5的小麥中的殺蟲效果沒有什么變化。同時,統(tǒng)計表明1ppm 多殺菌素在溫度和水分變化的條件下可以100控制谷蠹達1年之久。這表明,多殺菌素能有效防治谷蠹,并不受溫濕度條件的影響。表5 多殺菌素作為儲糧防護劑(1mg/kg)實驗總結(jié)成蟲控制
25、子代控制印度谷蛾米蛾粉斑螟麥蛾谷蠹雜擬谷盜銹赤扁谷盜米扁蟲米象 - 赤擬谷盜鋸谷盜 - 玉米象 - 注:表示1ppm多殺菌素幾乎可以完全控制害蟲。實驗室研究和實倉實驗研究已經(jīng)表明大部分儲糧害蟲種類只需1ppm 多殺菌素就能通過破壞其生活史來達到防治效果。1ppm 多殺菌素肯定能防治的害蟲有:印度谷蛾、米蛾、其它鱗翅目害蟲、谷蠹、銹赤扁谷盜、米扁蟲、雜擬谷盜。1ppm 多殺菌素完全可以防治或接近,但數(shù)據(jù)還需要研究的害蟲有:赤擬谷盜、鋸谷盜、米象、玉米象27-31。在田間作物上,多殺菌素由于太照的紫外線引起光降解32,在1周后就失去活性33,而在倉庫中,由于沒有光照,多殺菌素在1年的儲藏期幾乎不分
26、解,殺蟲活性也幾乎沒有降低,持效時間可長達12年28。此外,多殺菌素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且對害蟲無抗性或與其它產(chǎn)品無交互抗性,因此可安全應用于實踐。美國已有12個州在20022003年在商業(yè)糧庫中使用多殺菌素。另一項研究表明,多殺菌素對于重要儲糧甲蟲具有卓越的觸殺作用。把多殺菌素噴灑在糧庫表面、縫隙或糧食加工廠的設備上,就能有效地防治各種儲糧害蟲。目前被美國注冊在糧食上使用的糧種主要有大麥,鳥餌,玉米(田間,甜玉米,爆米花用的和種用玉米)、狐尾草、栗、珍珠稷、稷,燕麥、稻谷、高梁、小麥、和其它非谷物種子(花,草,觀賞植物);為了保護糧食、飼料和油料作物免受害蟲的危害,害蟲種類主要包括谷蠹、印度谷
27、蛾、米象、米蛾、粉斑螟、雜擬谷盜和米扁蟲,其它害蟲如米象、谷象、玉米象、赤擬谷盜、鋸谷盜和銹赤扁谷盜的防治效果不大好;多殺菌素的最大使用劑量為:1mg/kg,即使抗性很高的害蟲使用1ppm 多殺菌素防治就行。劑型有液體和干粉兩種。我國目前幾乎沒有開展多殺菌素防治儲糧害蟲的應用研究。陽等人測定了2.5%菜喜懸浮劑對嗜蟲書虱、鋸谷盜和米象三種主要儲糧害蟲的毒力。結(jié)果表明,多殺菌素對這三種主要儲糧害蟲都有較好的觸殺效果,其LC50分別為0.0022、0.0046、0.0059mg/m2,在0.016 mg/m2的濃度下,48小時的防治效果均達90以上,特別是對嗜蟲書虱的觸殺作用顯著高于鋸谷盜和米象3
28、4。6 結(jié)語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藥劑,不僅對糧食和環(huán)境造成污染,還導致儲糧害蟲產(chǎn)生嚴重抗性,因此,以低毒的新型生物源殺蟲劑取代目前大量使用的毒性較高的化學藥劑,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成為研究開發(fā)的熱點。多殺菌素作為微生物源殺蟲劑家族中的一員已經(jīng)實踐證明是最為成功的例之一。它的優(yōu)越性能包括:防治圍廣,對大部分儲糧害蟲具有極高的活性;應用劑量低;對哺乳動物、魚類、鳥類低毒;對益蟲安全;化學結(jié)構和作用機制獨特,無交互抗性。由于多殺菌素的優(yōu)越性能,使其有望成為新一代儲糧防護劑的主要品種。在國,目前對多殺菌素的研究開發(fā)還只停留在實驗室小試階段。因此,我國應加快多殺菌素生產(chǎn)技術的開發(fā)研究步伐,并結(jié)合我國糧食
29、倉儲行業(yè)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倉應用技術的開發(fā),從而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延緩儲糧害蟲抗藥性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最終促進我國綠色儲糧技術的發(fā)展。參考文獻1 靳祖訓. 中國加入WTO以后糧食儲藏科學與技術研究發(fā)展方向. 糧食儲藏, 2002,(4):510.2 曾伶. 儲糧害蟲對磷化氫抗性的研究進展. 昆蟲天敵, 1996, 18(4): 37-42.3 梁權. 引人注目的儲糧害蟲防治研究進展評述. 糧食儲藏, 2001, (1): 611.4 Thompson GD, Dutton R and Sparks TC. Spinosada case study: an example from a natu
30、ral products discovery programme. Pest Manag Sci, 2000, 56(8): 696702.5 Salgado VL, Sheers JJ, Watson GB, et al. Studies on the mode of action of spinosad: the intern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n neural excitation. Pestic Biochem Physiol, 1998, 60: 103-110.6 Thompson
31、 GD, Michel KH, Yao RC, et al. The discovery of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and a new class of insect control products. Down to Earth, 1997, 52(1): 1-5.7 Boeck LD, Chio H, Eaton TE, et a.l. Eur Patent Appl, 1990, EP 375,316. 8 Baker PJ. US Patent, 1993, US 5,227,295.9 Turner JR, Huber Mary LB, Brought
32、on MC, et al. US Patent, 1997, US 5,591,606. 10 Mynderse JS, Baker PJ, Mabe JA, et al. New A83543 compound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1994, WO 9,420,518. 11 DeAmicis CV, Dripps JE, Hatton CJ, et 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inosyns: Novel macrolide pest control agents fr
33、om fermentation. In: Hedin PA, Hollingworth R, Masler EP, et al. (Eds). Photochemical for Pest Control. Washington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7. 144154.12 Kirst HA, Michel KH, Mynderse JS, et al. Discovery,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a family of structurally unique, fermentation-d
34、erived tetracyclic macrolides. In: Baker DR, Fenyes JG & Steffens JJ (Eds). Synthesis and Chemistry of Agrochemicals III Washington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92. 214225. 13 Salgado VL. The mode of action of spinosad and other insect control products. Down to Earth, 1997, 52: 3544.14 Carson
35、 W, Trumble J. Effect of insecticides for control of leafminers on lima beans. Arthrop Management Tests, 1998, 23(1): 74-75.15 Kerns D. Control of lepidopterous larvae and leafminers in lettuce. Arthrop Management Tests, 1996, 21(2): 117-118.16 Linduska J. Foliar sprays to control invading insects o
36、n sweet corn. Arthrop Management Tests, 1998, 23(1): 95-96.17 Schoonover J, Larson L. Laboratory activity of spinosad on non-target beneficial arthropods. Arthrop Management Tests, 1995, 20(5): 357.18 Saunders D. Fate of spinosad in the enviroment. Down to Earth, 1996, 52(1): 21-28. 19 Mertz E, Yao
37、R.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sp nov isolated from soil collected in a sugar rumstill. Int J Syst Bacteriol, 1990, 40(1): 34-39.20 福. 刺糖菌素產(chǎn)生菌的菌種選育與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研究(碩士論文). : 工業(yè)大學藥學院, 2004.21 益, 瑜. 大環(huán)酯類抗生素的菌種選育發(fā)酵和生物合成. 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 1997, 18(2): 99-113.22 吳紅宇, 友良, 應華. 新型殺蟲劑Spinosad產(chǎn)生菌株的誘變選育. 農(nóng)藥, 2003, 42(7): 11-1
38、2.23 Baker PJ. US Patent. 1994, US 5,362,634.24 Gary D, Crouse TC, Sparks CV, et al. Chemistry and insecticide activity of the spinosyns. The Food Environment Change, 1998, 56: 158-160.25 West SD. Determination of the naturally derived insect control agent spinosad and its metabolites in soil, sediment, and water by HPLC with UV detection. J Agric Food Chem, 1997, 45: 3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浙科版必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冀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新科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教科新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牛津譯林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岳麓版九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煤炭行業(yè)安全生產(chǎn)責任保險合同7篇
- 二零二五版門衛(wèi)服務與社區(qū)治安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門衛(wèi)值班人員安全管理聘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更新項目泥水工施工合同4篇
- 兩辦意見八硬措施煤礦安全生產(chǎn)條例宣貫學習課件
- 40篇短文搞定高中英語3500單詞
- 人教版高中數(shù)學必修二《第九章 統(tǒng)計》同步練習及答案解析
- 重大危險源的風險評估模型
- 兒科護理安全警示教育課件
- 三年級下冊口算天天100題
- 國家中英文名稱及代碼縮寫(三位)
-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培訓
- 液晶高壓芯片去保護方法
- 使用AVF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查房
- 拜太歲科儀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