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1頁
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2頁
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3頁
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4頁
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1 總 則1.0.1 為認真貫徹執(zhí)行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 50189 2005,根據(jù)北京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本標準。1.0.2 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地區(qū)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的建筑節(jié)能設計。1.0.3 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應按本標準進行。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和隔熱性能,提高采暖、空調、通風設備及其系統(tǒng)的能效比、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余熱回收等措施,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熱環(huán)境條件下,有效地降低采暖、通風、空調的總能耗。1.0.4 公共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2 術語2.0.1 透明幕墻 Transparent

2、 curtain wall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2.0.2 可見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透過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通量之比。無因次。2.0.3 建筑物體形系數(shù)(S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外表面積中,不包括地面的面積。單位為m2/m3。2.0.4 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envelope trade-off option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滿足規(guī)定的圍護結構熱工設計指標時,計算并比

3、較參照建筑和所設計建筑的圍護結構冬季采暖能耗,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節(jié)能設計要求的方法。2.0.5 窗墻面積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某一朝向的外窗總面積,與同朝向墻面總面積(包括窗面積在內之比。無因次。2.0.6 遮陽系數(shù)(SCSunshading coefficient實際透過窗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與透過3mm厚透明玻璃的太陽輻射得熱之比值。無因次。2.0.7 參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采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法時,作為計算圍護結構冬季采暖能耗用的虛擬建筑,參照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與設計建筑完全一致,但圍護結構熱工參數(shù)

4、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值。2.0.8 設計建筑 Designed building正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jié)能設計判定的建筑。Overall heat transfer 2.0.9 圍護結構傳熱系數(shù)(K和外墻平均傳熱系數(shù)(Km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and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outer-wall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差為1K,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圍護結構的傳熱量為圍護結構傳熱系數(shù)。外墻主體部位傳熱系數(shù)與熱橋部位傳熱系數(shù)按照面積的加權平均值,為外墻平均傳熱系數(shù)。單位為W/(m2K。2.0.10 風機的單位風

5、量耗功率(WsPower consumption of unit air volume of fan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輸送單位風量的風機耗功量。單位為W/(m3/h。2.0.11 耗電輸熱比(EHRRatio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ity在采暖室內外計算溫度條件下,全日理論水泵輸送耗電量與全日系統(tǒng)供熱量的比值。無因次。2.0.12 輸送能效比(ERRatio of axial power to transferied heat quanity 空調冷熱水循環(huán)水泵在設計工況點的軸功率,與所輸送的顯熱交換量的比值。無因次。

6、2.0.13 名義工況制冷性能系數(shù)(COPRefriger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在名義工況下,制冷機的制冷量與其凈輸入能量之比。無因次。2.0.14 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IPLV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用一個單一數(shù)值表示的空調用冷水機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標,它基于機組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值、按照機組在各種負荷下運行時間的加權因素,通過計算獲得。無因次。2.0.15 建筑物內區(qū) Innerzone of building體量較大的建筑物內部,無外圍護結構、但存在內部發(fā)熱量、需要全年供冷的區(qū)域。3 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3.1 建

7、筑設計3.1.1 建筑總平面的規(guī)劃布置和平面設計, 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和避風、夏季和其它季節(jié)減少得熱和充分利用自然通風。3.1.2 建筑的主體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最多頻率風向(北向、北北西向和夏季最大日射朝向(西向。3.1.3 按照建筑物圍護結構能耗占全年建筑總能耗的比例特征,劃分為以下兩類建筑:1 單幢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且全面設置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建筑,為甲類建筑。2 其它為乙類建筑。3.1.4 建筑物的體形系數(shù),不宜大于0.4。3.1.5 公共建筑的外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甲類建筑東、西、北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不應大于0.70,且建筑物總窗墻比

8、不應大于0.70;2 乙類建筑每個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墻墻面積比均不應大于0.70;如不符合應按照5.0.3條規(guī)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節(jié)能要求;3 當單一朝向的窗墻面積比小于0.40時,玻璃(或其它透明材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注:“建筑物總窗墻比”系指各朝向外窗總面積之和,與各朝向墻面(包括窗總面積之和的比值。3.1.6 屋頂透明部分的面積比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甲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30%;2 乙類建筑不應大于屋頂總面積的20%;3 乙類建筑如需要超過20%,應按照5.0.3條規(guī)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

9、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節(jié)能要求。3.1.7 外窗的可開啟面積,不應小于外墻總面積(包括窗面積的12%;當外窗面積小于外墻總面積的12%時,外窗應全部可開啟。透明幕墻應具有可開啟部分或設有通風換氣裝置。3.1.8 人員出入頻繁的外門,應符合以下節(jié)能要求:1 設門斗或其它減少冷風進入的設施。2 高層建筑的平面布置,宜采取防止煙囪效應的措施。3.1.9 建筑總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內部的平面設計,應合理確定冷熱源和風機機房的位置,盡可能縮短冷、熱水系統(tǒng)和風系統(tǒng)的輸送距離。3.2 圍護結構熱工指標的限值3.2.1 甲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shù)和其它熱工指標,必須符合表3.2.1-1和表3.2.1-2的規(guī)定。 表3.2

10、.1-1 甲類建筑屋頂傳熱系數(shù)和遮陽系數(shù)限值傳熱系數(shù)K W/(m 2K 透明部分與屋面之比M 非透明部分 透明部分遮陽系數(shù) SC M 0.20 0.60 2.70 0.500.20 M 0.25 0.55 2.40 0.400.25 M 0.30 0.50 2.20 0.30 表3.2.1-2 甲類建筑其它圍護結構傳熱系數(shù)和外窗遮陽系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 傳熱系數(shù)K W/(m 2K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 0.80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0.50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1.50 外窗(包括透明幕墻 傳熱系數(shù)K W/(m 2K 遮陽系數(shù) SC (東、南、西向窗墻面積比0.2

11、0 3.50 不限制0.20窗墻面積比0.30 3.00 不限制0.30窗墻面積比0.40 2.70 0.60 0.40窗墻面積比0.50 2.30 0.55 0.50窗墻面積比0.70 2.00 0.500.70窗墻面積比0.85 1.80 0.45單一朝向外窗 (包括透明幕墻 0.850.7的規(guī)定值,不包括東、西、北朝向。3.2.2 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shù)和其它熱工指標,應符合表3.2.2-1、表3.2.2-2的規(guī)定。如果不能滿足,應按照5.0.3條規(guī)定,使用權衡判斷法,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節(jié)能要求。表3.2.2-1 乙類建筑外窗及屋頂透明部分傳熱系數(shù)和遮陽系

12、數(shù)限值體型系數(shù) 0.30 體型系數(shù) 0.30外窗(包括透明幕墻 傳熱系數(shù)KW/(m2K遮陽系數(shù) SC(東、南、西向傳熱系數(shù)KW/(m2K遮陽系數(shù) SC(東、南、西向窗墻面積比0.20 3.50 不限制 2.80 不限制 0.20窗墻面積比0.30 3.00 不限制 2.50 不限制 0.30窗墻面積比0.40 2.70 0.70 2.30 0.700.40窗墻面積比0.50 2.30 0.60 2.00 0.60單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0.50窗墻面積比0.70 2.00 0.50 1.80 0.50 屋頂透明部分 2.70 0.50 2.70 0.50 表3.2.2-2 乙類建筑其它圍護結

13、構傳熱系數(shù)限值傳熱系數(shù)K W/(m2K圍護結構部位 體型系數(shù) 0.30 0.30 0.40屋面 0.55 0.45 0.40外墻(包括非透明幕墻 0.60 0.50 0.45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 0.50 0.50 0.50非采暖空調房間與采暖空調房間的隔墻或樓板 1.50 1.50 1.50注: 1 有外遮陽時, 遮陽系數(shù) = 玻璃的遮陽系數(shù) 外遮陽的遮陽系數(shù);無外遮陽時,遮陽系數(shù) = 玻璃的遮陽系數(shù);外遮陽的遮陽系數(shù)計算方法詳附錄A;2 外墻的傳熱系數(shù)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系數(shù)Km;3 北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shù) SC值不限制;4 圍護結構的構造及其建筑熱工特性指

14、標示例詳附錄B。3.2.3 外窗和透明幕墻的氣密性能,應符合以下要求:1 外窗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建筑外窗氣密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GB7107-2002中規(guī)定的4級;2 透明幕墻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建筑幕墻物理性能分級(GB/T15225 中規(guī)定的級。3.3 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細部設計3.3.1 外墻應采用外保溫體系。當無法實施外保溫時,才可采用內保溫。3.3.2 外墻采用外保溫體系時,應對下列部位進行詳細構造設計:1 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靠外墻陽臺欄板、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凸窗、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2 窗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3.3.3 外墻

15、采用內保溫構造時,應充分考慮結構性熱橋的影響,并符合以下要求:1 計算外墻主體部位傳熱系數(shù)與熱橋部位傳熱系數(shù)按照面積的加權平均值,即外墻平均傳熱系數(shù)。平均傳熱系數(shù)應不大于表3.2.1-2和表3.2.2-2的限值;2 熱橋部位采取可靠保溫或“斷橋”措施;3 按照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93的規(guī)定,進行內部冷凝受潮驗算和采取可靠的防潮措施。3.3.4 宜采取以下增強圍護結構隔熱性能的措施:1 西向和東向外窗,宜設置活動外遮陽設施;2 屋頂宜采用通風屋面構造;3 鋼結構等輕體結構體系建筑,其外墻宜采用設置通風間層的措施。3.3.5 外門和外窗的細部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門、窗框與墻

16、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漿補縫;2 門、窗框四周與抹灰層之間的縫隙,宜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開裂,影響門、窗的熱工性能;3 采用全玻璃幕墻時,隔墻、樓板或梁與幕墻之間的間隙,應填充保溫材料。4. 采暖、空調和通風的節(jié)能設計4.1 一般規(guī)定4.1.1采暖、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每一采暖空調房間或空調區(qū)域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作為選擇末端設備、確定管道直徑、選擇冷熱源設備容量的基本依據(jù)。4.1.2 采暖和空調的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取值,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溫度,不宜高于表4.1.2-1的數(shù)值;2 空調

17、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參數(shù),不宜高于表4.1.2-2的標準。表4.2.2-1 集中采暖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 室內溫度(建筑類型及房間名稱 室內溫度(1.辦公樓: 8.體育:辦公室 20 比賽廳、練習廳 16 會議室、多功能廳 18 體操練習廳 18 2. 影劇院: 運動員、教練員更衣、休息20 觀眾廳、休息廳 18化妝 20 9.旅館:3.銀行: 大廳、接待 16 營業(yè)大廳 18 客房、辦公室 20 辦公室 20 餐廳、會議室 18公共浴室 254.商業(yè): 10. 學校:營業(yè)廳 18 教室、實驗、教研室、行政辦公、閱覽室18辦公 20 人體寫生美術教室模特所在局部區(qū)域27 百貨倉庫

18、 10 風雨操場 14 5.圖書館: 11. 醫(yī)療及療養(yǎng)建筑:辦公室、閱覽 20 成人病房、診室化驗室 20兒童病房、嬰兒室、高級病房、放射診斷室 22報告廳、會議室 特藏、膠卷、書庫 1814手術室、分娩室 256. 餐飲: 掛號處、藥房 18餐廳、辦公 18 消毒、污物、解剖 16制作間、配餐 16 太平間、藥品庫 12廚房熱加工間 10 12.其它:米面貯藏 5 走道、洗手間、門廳、樓梯16副食、飲料庫 8 設采暖的車庫 57.交通:民航候機廳、辦公室 20候車廳、售票廳 16表4.1.2-2 空調系統(tǒng)室內設計計算溫度設計計算溫度 冬 季 夏 季 一般房間 20 25大堂、過廳 18 2

19、64.1.3 冷量和熱量的計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區(qū)域性冷源和熱源時,在每棟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熱源入口處,應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2 公共建筑內部歸屬不同使用單位的各部分,宜分別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4.2 采 暖4.2.1 集中采暖系統(tǒng)的負荷計算,除執(zhí)行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GB50019-2003的有關規(guī)定外,同一熱源系統(tǒng)的各采暖對象,應采用相同的計算方法和標準。4.2.2 公共建筑中的高大空間如大堂、候車(機 廳、展廳等處,宜采用輻射采暖方式,或采用輻射采暖作為補充。4.2.3 集中熱水散熱器采暖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如下要求:1 合理劃分和均勻布置環(huán)路系統(tǒng);2 采用雙管式系統(tǒng)時

20、,應采取防止重力作用水頭引起的垂直水力失調的可靠措施;3 垂直單管式系統(tǒng)應采用跨越式,不應采用順序式;4 應按照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GB50019-2003的規(guī)定,嚴格進行水力平衡計算,且應通過各種措施使并聯(lián)環(huán)路之間的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大于15%。4.2.4 確定房間采暖散熱器的數(shù)量,應符合以下要求:1 根據(jù)房間采暖熱負荷和散熱器生產廠提供的技術資料計算確定;2 應從房間采暖熱負荷中,扣除室內明裝管道的散熱量;3 同一熱源系統(tǒng)的各幢建筑,采暖方式相同時應采用同一熱媒計算溫度。4.2.5 公共建筑集中熱水采暖系統(tǒng)的每組(或每個房間散熱器或輻射采暖地板每個環(huán)路,應配置與系統(tǒng)特性相適應的、

21、調節(jié)性能可靠的自力式溫控閥或手動調節(jié)閥。4.2.6 采暖供熱系統(tǒng)熱水循環(huán)水泵的耗電輸熱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耗電輸熱比(EHR 的限值,應不大于按下式計算所得數(shù)值:EHR 0.0056(14 + L/t式中:t 設計供回水溫度差,;L 室外主干線(包括供回水管總長度,m; 包括局部阻力因素在內的沿程比壓降,按表4.2.6取值。表4.2.6 的取值L (m (m水柱/m500 0.011550010000m3時,宜采用分層空調系統(tǒng)。4.3.4全空氣變風量空調系統(tǒng)其空氣處理機組的風機,應采用變頻自動調節(jié)風機轉速的方式。4.3.5采用風機盤管加集中新風系統(tǒng),宜具備可在各季節(jié)采用不同新風量的條件。4

22、.3.6 空調風系統(tǒng)應限制土建風道的使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不應采用土建風道作為空調系統(tǒng)的送風道和已經進行過冷、熱處理的新風送風道;2 當條件受限確實需要使用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嚴格的防止漏風和絕熱措施。4.3.7 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jié)能要求:1 除空氣處理過程需要采用噴水室處理或水蓄冷等情況外,均應采用閉式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2 系統(tǒng)較大、各環(huán)路負荷特性或壓力損失相差懸殊時,宜采用二次泵系統(tǒng);3 冷水機組的冷水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宜加大冷水供回水溫差;4 兩管制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冷水循環(huán)泵和熱水循環(huán)泵應分別設置;5 應通過合理劃分和均勻布置環(huán)路,并進行

23、水力平衡計算,減少各并聯(lián)環(huán)路之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當相對差額大于15%時,應在計算的基礎上,根據(jù)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裝置。4.3.8 建筑內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節(jié)能要求:1 作用半徑不宜過大;2 高層建筑的風系統(tǒng)所轄層數(shù)不宜超過10層;3 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不應大于表4.3.8中的數(shù)值。表4.3.8 風機的最大單位風量耗功率(Ws W/(m3h辦公建筑 商業(yè)、旅館建筑 系統(tǒng)型式粗效過濾 粗、中效過濾粗效過濾 粗、中效過濾冷熱盤管合用的定風量系0.42 0.48 0.46 0.52統(tǒng)冷熱盤管分設的定風量系0.47 0.53 0.51 0.58統(tǒng)冷熱盤管合用的變風

24、量系0.58 0.64 0.62 0.68統(tǒng)冷熱盤管分設的變風量系0.63 0.69 0.67 0.74統(tǒng)普通機械通風系統(tǒng) 0.32注:1 普通機械通風系統(tǒng)中,不包括廚房等需要特定過濾裝置的通風系統(tǒng);2 當采用濕膜加濕方法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以再增加0.053W/(m3/h;3 當采用熱回收裝置時, Ws數(shù)值可以根據(jù)熱回收裝置的阻力特性增加。4 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應按下式計算:Ws = P / (3600t式中:Ws 單位風量的功耗,W/(m3h;P 風機全壓值,Pa; 包含風機、電機及傳動效率在內的總效率,%。t4.3.9 建筑內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泵的輸送能效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25、1 輸送能效比(ER應不大于表4.3.9中的限值;表4.3.9 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最大輸送能效比(ER管道類型 空調冷水系統(tǒng) 兩管制的熱水系統(tǒng) 四管制的熱水系統(tǒng) ER 0.0241 0.00433 0.00673注:兩管制熱水管道系統(tǒng)中的輸送能效比值,不適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熱水機組作為熱源的空調熱水系統(tǒng)。2 工程設計的實際輸送能效比(ER,應按下式計算:ER = 0.002342 H/(T式中:H 循環(huán)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揚程,m;T 供回水溫差,; 循環(huán)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效率,%。注:1 區(qū)域管道或最遠環(huán)路總長度過長的水系統(tǒng),輸送能效比(ER的限值可參照執(zhí)行;2 循環(huán)水泵的揚程,應包括二次泵系統(tǒng)中

26、的一級泵和二級泵。當多臺二級泵各自的揚程和效率不同時,二級泵的揚程和效率可按照流量的加權平均值計算;3 循環(huán)水泵在設計工作點的效率,應按照實際選用水泵樣本提供的設計工況點的總效率確定。4.3.10空調系統(tǒng)管道的絕熱層厚度,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建筑物內空調冷熱水水管的絕熱層厚度,應按設備及管道保冷設計導則(GB/T15586中的經濟厚度和防表面結露厚度的方法計算。亦可參照本標準附錄D選用。2 空調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應符合表4.3.10的規(guī)定。表4.3.10 空調風管絕熱層的最小熱阻風管類型 最小熱阻(m2.K/W一般空調風管 0.74低溫空調風管 1.084.4 通 風4.4.1 公共建筑的

27、通風,應符合以下節(jié)能原則:1 應優(yōu)先采用自然通風排除室內的余熱、散濕量或其它污染物;2 體育館比賽大廳等人員密集的高大空間,應具備全面使用自然通風的條件,以滿足過渡季群眾活動的需要;3 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進風系統(tǒng)、機械排風系統(tǒng)或機械進排風系統(tǒng);4 應盡量利用通風消除室內余熱余濕,以縮短需要冷卻處理的空調新風系統(tǒng)的使用時間;5 建筑物內產生大量熱濕以及有害物質的部位,應優(yōu)先采用局部排風,必要時輔以全面排風。4.4.2 建筑中庭應能夠利用自然通風排除上部高溫空氣,必要時設置機械排風裝置。4.4.3 集中空調系統(tǒng)的排風熱回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 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tǒng)

28、,全樓設計最小新風量 20000m3/h時,應設置集中排風系統(tǒng),并至少有總新風量的40%設置熱回收裝置;2 全空氣直流式空調系統(tǒng),總送風量在3000m3/h10000 m3/h時,應至少有總送風量的80%設置熱回收裝置;總送風量大于10000 m3/h時,應至少有總風量的60%、且風量不得小于8000 m3/h設置熱回收裝置;3 帶回風的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總風量 20000m3/h、最小新風比40%時,宜設置熱回收裝置;4 宜跨越熱回收裝置設置旁通風管。注:1用于設備機房等部位冬季加熱的直流送風系統(tǒng),當室內設計溫度5時,可不設熱回收裝置;2有害物質濃度較大的排風(例如廚房油煙、吸煙室排風等,可不

29、設熱回收裝置。4.4.4 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能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tǒng)的空調房間,宜在各空調區(qū)(房間分別安裝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換氣裝置。4.4.5 排風熱回收裝置選用,應按以下原則確定:1.冬季也需要除濕的空調系統(tǒng),應采用顯熱回收裝置;2.根據(jù)衛(wèi)生要求新風與排風不應直接接觸的系統(tǒng),應采用顯熱回收裝置;3.其余熱回收系統(tǒng),宜采用全熱回收裝置。4.4.6 僅用于消除室內余熱的通風系統(tǒng), 當采用直流系統(tǒng)時,夏季室內計算溫度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風計算溫度。4.5 冷源與熱源4.5.1 除無集中熱源、且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等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主體熱源:1 電力充足,供

30、電政策支持和電價優(yōu)惠的地區(qū)的建筑;2 以供冷為主、采暖負荷極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3 無燃氣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huán)?;蛳绹栏裣拗频慕ㄖ?4 夜間可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蓄熱式電鍋爐不在晝間用電高峰時段啟用的建筑;5 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地區(qū)的建筑。 4.5.2 燃油、燃氣、燃煤鍋爐的選擇和鍋爐房內鍋爐的配置,應符合以下節(jié) 能要求: 1 鍋爐的額定熱效率,不應低于表 4.5.2 中的規(guī)定值; 表 4.5.2 鍋爐額定熱效率 鍋爐類型 額定熱效率 % 燃煤(類煙煤)蒸汽、熱水鍋爐 78 燃油或燃氣的蒸汽、熱水鍋爐 89 2 應根據(jù)建筑內對熱源的多種需求和負荷變化,合理確定鍋爐臺數(shù)和單

31、臺鍋 爐容量的配置,在低于設計用熱負荷條件下,單臺鍋爐的負荷率,燃煤鍋爐不應 低于 50%,燃油、燃氣鍋爐不應低于 30%,以確保在最大負荷和變負荷工況下盡 可能高效率運行; 3 應充分利用鍋爐產生的多種余熱; 4 燃氣鍋爐應充分利用煙氣的冷凝熱,采用冷凝熱回收裝置或冷凝式爐型, 并宜選用配置比例調節(jié)燃燒器的爐型。 4.5.3 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應采用卸載靈活、可靠,性能系數(shù)(COP) 及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IPLV)較高的機型,并應符合以下要求: 1 在額定制冷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性能系數(shù)(COP)不應低于表 4.5.3-1 的規(guī)定 值; 表 4.5.3-1 冷水(熱泵)機組制冷性

32、能系數(shù) 類 型 額定制冷量(kW) 性能系數(shù)(W/W) 528 3.80 活塞式/渦旋式 528 1163 4.00 1163 4.20 528 4.10 水冷 螺桿式 528 1163 4.30 1163 4.60 528 4.40 離心式 528 1163 4.70 1163 5.10 50 2.40 活塞/渦旋式 50 2.60 風冷或蒸發(fā)冷卻 50 2.60 螺桿式 50 2.80 2 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值(IPLV),不宜低于表 4.5.3-2 的規(guī)定值。 表 4.5.3-2 冷水(熱泵)機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 額定制冷量 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 類型 (kW) (IPLV) (W

33、/W) 528 4.47 螺桿式 5281163 4.81 1163 5.13 水冷 528 4.49 離心式 5281163 4.88 11 1163 5.42 注: IPLV 值是基于單臺主機運行工況。 4.5.4 水冷式電動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shù) (IPLV),宜按下式公式計算和檢測條件檢測: IPLV = 0.023A + 0.415B + 0.461C + 0.101D 式中:A 10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 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 30 ; B 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 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 26 ; C 5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 COP(

34、W/W),冷卻水進水溫度 23 ; D 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shù) COP(W/W),冷卻水進水溫度 19 。 4.5.5 采用名義制冷量大于 7100W 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空氣調節(jié)機、 風管送 風式和屋頂式空調機組時,在額定制冷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其能效比(EER)不 應低于表 4.5.5 中的規(guī)定值。 表 4.5.5 單元式機組能效比 類型 能效比(W/W) 不接風管 2.60 風冷式 接風管 2.30 不接風管 3.00 水冷式 接風管 2.70 4.5.6 蒸汽、熱水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及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 組,應選用能量調節(jié)裝置靈敏、可靠的機型,在名義工況下的性能參數(shù)應符合

35、表 4.5.6 的規(guī)定值。 表 4.5.6 溴化鋰吸收式機組性能參數(shù) 名義工況 性能參數(shù) 冷 (溫) 水進/ 性能系數(shù)(W/W) 機型 冷卻水進/出 蒸汽壓 單位制冷量蒸汽 出口溫度 口溫度 (C)力 MPa 耗量 kg/ (kW.h) 制冷 供熱 (C) 18/13 0.25 1.40 0.40 蒸汽 30/35 雙效 12/7 0.60 1.31 0.80 1.28 供冷 12/7 30/35 1.10 直燃 供熱出口 60 0.90 注:直燃機的性能系數(shù)為:制冷量(供熱量)/加熱源消耗量(以低位熱值計) + 電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 4.5.7 當冬季運行性能系數(shù)低于 1.8 時,不宜

36、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供熱。 注: 冬季運行性能系數(shù) = 冬季室外空調計算溫度時的機組供熱量(W/ 機組輸入 功率(W。 4.5.8 冷水(熱泵)機組的單臺容量及臺數(shù)的選擇,應能適應空調負荷全年變化 規(guī)律,滿足季節(jié)及部分負荷要求。當空調冷負荷大于 528kW 時不宜少于 2 臺。 4.5.9 采用蒸汽為熱源時,采暖和空調系統(tǒng)的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應回收。凝 結水回收系統(tǒng)宜采用閉式系統(tǒng)。 4.5.10 對于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物內區(qū),當采用分區(qū)兩管制或四管 制風機盤管系統(tǒng)供冷時,宜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 12 4.5.11 當冷卻塔與冷卻水循環(huán)泵的高差大于 10m 時,不應采用在冷卻水循環(huán)

37、泵 處設置低位開式冷卻水箱的冷卻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4.5.12 應通過詳細的水力計算,確定合理的采暖和空調冷熱水循環(huán)泵的流量和 揚程,并確保水泵設計工作點在高效區(qū)。 4.6 監(jiān)測與控制 4.6.1 采暖、空調與通風系統(tǒng),應進行監(jiān)測與控制,具體配置內容應根據(jù)建筑功 能、標準、系統(tǒng)類型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4.6.2 甲類建筑空調、通風和冷熱源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宜采用直接數(shù)字式集中監(jiān) 測控制系統(tǒng)(DDC 系統(tǒng))。 4.6.3 冷、熱源系統(tǒng)的控制,應滿足以下節(jié)能配置要求: 1 對系統(tǒng)的冷熱量(瞬時值和累計值)進行監(jiān)測和記錄; 2 冷水機組宜優(yōu)先采用由冷量優(yōu)化控制運行臺數(shù)的方式; 3 總裝機容量較大、數(shù)量較多的大型工程冷、熱源機房,宜采用機組群控方 式,通過優(yōu)化組合確定設備運行臺數(shù),達到系統(tǒng)整體節(jié)能的目的; 4 集中采暖系統(tǒng)的熱源, 應采用根據(jù)室外氣象條件自動調節(jié)供水溫度的裝置。 4.6.4 下列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應采用自動變速控制方式: 1 二次泵空氣調節(jié)水系統(tǒng),負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