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頁
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頁
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頁
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燭之武退秦師學案導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2、基本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能翻譯全文。A、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3、思想教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導學重點:誦讀復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導學難點:理解情節(jié)的基礎上分析燭之武這一中心人物形象。導學時間:

2、一課時導學過程一、了解背景材料(一)、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的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

3、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基礎自測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4、;A.秦軍汜(à)南        佚(ì)之狐      夜縋(Cì)而出      B.越國以鄙()遠        君之薄(ó)也    共()其乏困      C.朝濟(&

5、#236;)而夕設版焉    秦伯說(è)    失其所與()      D.若不闕(é)秦,將焉取之?    使杞子、逢(á)孫、楊孫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3、解釋每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歸納一詞多義 三、導學課文(一)導學第一段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

6、軍、駐扎。(省略句)3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解析: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二)導學第二段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

7、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保T之武)答應了。 解析: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三)導讀第三段。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1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

8、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何陋之有?蓮之愛,陶后鮮有聞。菊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概括內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飛地難治論亡鄭陪鄰論舍鄭有益論過河拆橋論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說秦的結果是:秦鄭訂立

9、盟約;秦國駐兵守鄭。 (四)導讀第四段。重點掌握以下詞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10、。) 3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五)分析燭之武這一中心人物形象(六)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一)歸納文章的結構(二)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得當。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

11、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敘事詳略得當。(七)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1、詞類活用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A省略句(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C判斷句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4。古今異義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四、布置作業(yè)翻譯全文參考答案    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