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_第1頁
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_第2頁
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_第3頁
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_第4頁
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服中藥外用掛線療法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病例分享先天性耳前瘺管合并感染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一般門診的治療是抗感染,膿腫形成則切開引流,待炎癥清除后才行手術。耳前瘺管 為先天性耳畸形,其主要是胚胎期第一腮溝的遺跡。 瘺口常位于耳輪 前腳,瘺管可形成分支或樹叉狀,管內表面襯以復層鱗狀上皮,管腔 內有脫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敗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樣分 泌物。病例1 患者,男,6歲,自出生后,雙側耳輪前上方有一粒芝麻樣大小孔,1歲后小孔變成灰黑色,擠壓時有分泌物排出。近2周來發(fā)熱,耳前瘺孔紅腫、熱痛,由家長帶來我院診治。檢查:體溫38.2 C,雙側耳輪前上方有綠豆大的膿痂,瘺孔周邊紅腫光亮、按痛,耳

2、郭及面部有些腫脹,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5X 109/L,中性 0.80。初診治療辨證診斷為肝膽濕熱,瘡毒瘀滯。治療當以清肝利膽,活血化瘀,解 毒透膿為主。內治處方:水牛角瀉肝湯加減。水牛角 12 g(先煎)、柴胡10 g、赤芍10 g、大青葉10 g、皂角刺10 g、天花粉10 g、野菊花10 g、板藍根12 g、龍膽草6 g、黃芩6 g、生地10 g、石膏12 g, 1劑/d , 水煎2次,取湯液約100 mL,分2次溫服。外治處方:局部用外洗1號熏洗后,用消炎水外敷瘺瘡,2次/d。外 洗1號組成:大黃30 g,白鮮皮30 g,甘草30 g,九里明30 g,防風30 g,荊

3、芥30 g。制作方法:上藥研末和勻,分包,每包 15 g。功效:祛風止癢,清熱解毒。用法:用外洗 1號1包沖開水500mL用紗布過濾之后,用溫藥汁熏洗。消炎水組成與制作法:青黛1 000 g,土銀花1 000 g,九里明2 000 g,紫花地丁 1 000 g,甘草1 000 g,荊芥500 g。上藥加水24 L,煎至6 L,裝瓶備用。復診治療服上藥2劑和外治后,身熱退,瘺孔腫痛減少,膿痂脫落、滲黃色濃 汁,舌紅,脈弦數(shù)。熱邪雖減,肝膽濕熱未盡,續(xù)以清肝利膽,解毒 透膿法。水牛角12 g(先煎)、柴胡10 g、白芷10 g、野菊花10 g、皂角刺10 g、天花粉10 g、川足1條、龍膽草9 g

4、、梔子6 g、生地10 g、生甘草6 g、板藍根12 g, 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100 mL分2次溫服。外治法同上。三診治療服藥3劑和外治后,精神好轉,瘺孔紅腫漸消,無滲濃汁,只有一些 血水樣分泌物,舌淡紅,脈細弦。炎癥漸除,正氣未復,以托里扶正 法調之。生黃芪12 g、柴胡9 g、白芷10 g、板藍根12 g、皂角刺 10 g、威靈仙10 g、太子參10 g、淮山12 g、生地10 g、生甘草6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100 mL,分2次溫服。外治法:采用掛藥線封瘺法,先用消炎水沖洗瘺道口,消毒棉簽擦干, 再用紅藍藥捻插入瘺管,回春散蓋貼,隔天換藥 1次,共換藥10次。紅藍

5、藥捻組成:白砒30 g、明磯30 g、雄黃10 g、乳香6 g、朱砂 10 g、冰片6 g。制作法:將白砒、明磯二藥研成細末,入小罐內至青煙盡白煙起時,停火放在地面上一夜,取出研末,加朱砂、雄黃、 乳香、冰片共研細末,米糊為條?;卮荷⒔M成:大黃 9 9,田七15 g,蓽撥6 g,紅條紫草12 g ,僵蠶6 g,元明粉9 g ,半夏6 g,地丁 6 g,生南星6 g ,血蝎9 g ,蟾酥1 g。上藥研細末和勻,加蜂蜜調和為膏。經(jīng)上藥及掛線療法治療20 d而愈,隨訪2年未復發(fā)。病例2患者,男,7歲,自幼在左耳輪上方有針頭大之瘺瘡,自 4歲時破潰滲出豆渣樣分泌物已3年。平時除有少許分泌物外,無任何自

6、覺癥狀。有4次自然埋口半月左右,后又復發(fā)而來診。檢查:體質虛弱,面色白,頭發(fā)黃、稀疏,左耳輪上方有芝麻大小之瘺瘡,有清稀分泌物滲出瘡口,瘺瘡周圍蒼白色,無腫,無按痛,舌淡白,脈細。初診治療辨證診斷為氣血虧損,瘡毒瘀滯。治療以補氣養(yǎng)血,托腐生肌為主。內治處方:托里透膿湯加減。黃芪15 g、炒山甲10 g(先煎)、升麻10 g、川足1條、黨參12 g、皂角刺10 g、白芷10 g、白術12 g、柴胡10 g、青皮3 g,1劑/d ,水煎2次,取湯液約100 mL,分2次溫服。外治法:先用消炎水清洗,然后外敷拔毒膏,2次/d。拔毒膏組成與制作法:地龍末、金黃散各30 g,先以凡士林90 g煎熔,再將

7、上藥末緩緩投入,調勻成膏。復診治療服藥3劑和外治后,瘺瘡滲液減少,患孩精神爽利,唯覺口淡。上方 減少一些清熱解毒之品。黃芪15 g、炒山甲10 g(先煎)、黨參12 g、皂角刺10 g、太子參10 g、三棱6 g、生甘草6 g、當歸9 g、青皮 3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100 mL,分2次溫服。外治法:利用掛線療法,先以消炎水沖洗瘺孔口,用消毒棉簽擦干,再用紅藍藥捻插入瘺管,回春散蓋貼,隔天換藥1次。一共換藥8次、服藥16劑,瘺管口平復,長出肉痂,隨訪 2年未復發(fā)。討論先天性耳前瘺管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系一種外顯不全的常 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西醫(yī)學認為耳廓是由胚胎時期第一腮弓

8、和第二腮 弓上各二個小丘發(fā)育融合而成。如在發(fā)育過程中,小丘未能完全融合, 即可形成先天性耳前瘺,瘺管內覆有上皮,并有分泌物經(jīng)常在瘺管中 積存。由于外口狹窄不易排出,常常繼發(fā)感染,形成耳前膿腫,經(jīng)切 開或自行破潰后,瘺管并不能愈合。由于瘺管內分泌物繼續(xù)積存,反 復破潰而形成慢性瘺管。先天性耳前瘺管常為盲管,管腔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毛囊、汗腺、 皮脂腺組織,如反復發(fā)生感染可形成囊腫或膿腫。 長期感染者瘺管附 近皮膚可發(fā)生潰爛、結疤、創(chuàng)面長期不愈,或形成數(shù)個溢膿小孔,屬 中醫(yī)“瘡瘍”范疇,稱之為耳倉漏。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系因先天不 足,邪毒瘀滯,氣血凝聚,兼見濕熱上蒸,積聚成膿,潰后余毒不盡, 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而成瘺。病例1患兒乃肝膽濕熱上蒸,邪毒瘀滯而成,故對癥以清肝利膽解 毒、活血化膿為法。方用水牛角、柴胡、龍膽草、大青葉、石膏、黃 芩板藍根等解毒清肝,重劑投下即熱退腫消。另以天花粉、皂角刺 活血透膿。三診后有氣虛之象,即轉以生黃芪、太子參、威靈仙、淮 山、生甘草以扶正托里透膿。病例2,患兒素體虛弱,久瘺而氣血虧損,故治療應權衡其標本虛實, 內外兼治,采用補益氣血、托里生肌法。方中的黃芪、黨參、白術、 當歸氣血雙補,配以炒山甲、皂角刺、青皮、白芷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