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_第1頁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_第2頁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_第3頁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_第4頁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成員:任軍福 胡紹楓 吳興悅 王紹乾 李俊 張明啟1、 摘要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guī)律地結合所構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對于生物多樣性,不同的學者所下的定義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認為,生物多樣性體現在多個層次上。而Wilson等人認為,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樣性("

2、;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 1988; Wilson, 1992)。孫儒泳(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變異"。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992)里,生物多樣性的定義是"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所構成生態(tài)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The variability among living organisms from all so

3、urc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errestrial, marine and other aquatic eco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complexes of which they are part, this includes diversity within species, between species and of ecosystem)"。關鍵詞:生物多樣性 生物資源 直接價值 2、 目錄1.摘要.12.前言.13.生物性概念的提出.24.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24.1遺傳多樣性.24.2物種多樣性.24.3生態(tài)系統(tǒng)

4、多樣性.35. 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35.1直接價值.35.2消費實用價值.36.我國物種簡介.57.保護多樣性的意義.58.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概念.69.參考文獻.7三、前言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與環(huán)境形成的生態(tài)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tài)過程的總和,它包括自然界中所有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及其與環(huán)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多樣性也是自然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和非生物多樣性。非生物多樣性是指非生命地理形態(tài)、地貌形態(tài)、氣候形態(tài),溫度、濕度、光通量等形態(tài)的總和。生物多樣性與非生物多樣性構成了紛繁多樣、氣象萬千的地球生物圈。在地球生物圈中,生命形態(tài)和非生命形態(tài)

5、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了整個生物圈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有序流動,其中生物圈的穩(wěn)態(tài),是靠生命捕獲、生命維持、生命調控的自組織系統(tǒng)。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僅停留在物種、基因、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生命組成部分的保護,而且也要從生物圈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著手于非生命形態(tài)多樣性與生命形態(tài)多樣性的互補和整合,這樣才能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任務。另一方面,人類的多樣性表現在其生存方式的多樣性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必須把人類影響因素與人類的多樣性包括在內。當今世界,脫離自然的人與脫離人的自然同樣是不真實的。 3、 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1.生物多樣性概念的提出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xù)增長和人類活動范圍與強度的不斷增加,人

6、類社會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問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huán)境、糧食和能源等5大危機。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際社會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并且在拯救珍稀瀕危物種、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聯(lián)合國和法國政府創(chuàng)建了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建立。1971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著名的"人與生物圈計劃"。1980年由IUCN等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編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正式頒布,該大綱提出了要把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機地結

7、合起來的觀點,對促進世界各國加強生物資源的保護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在開展自然保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各個物種之間、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都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自然保護僅僅著眼于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往往也是難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瀕危物種,不僅要對所涉及的物種的野生種群進行重點保護,而且還要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蛘哒f,需要對物種所在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組成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1)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

8、rsity)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個基因庫(Gene pool)。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越強?;虻亩鄻有允巧M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世界資源研究所,1992)。此外,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在多個層次上,如分子、細胞、個體等。在自然界中,對于絕大多數有性生殖

9、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在生物的長期演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的改變(或突變)是產生遺傳多樣性的根本原因。遺傳物質的突變主要有兩種類型,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基因位點內部核苷酸的變化。前者稱為染色體的畸變,后者稱為基因突變(或點突變)。此外,基因重組也可以導致生物產生遺傳變異。(2) 物種多樣性 (species diversity)物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對于什么是物種一直是分類學家和系統(tǒng)進化學家所討論的問題。邁爾(1953)認為:物種是能夠(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擁有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

10、其他類群存在著生殖隔離。我國學者陳世驤(1978)所下的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xù)又間斷的居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元,是生物系統(tǒng)線上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分類的基本單元。在分類學上, 確定一個物種必須同時考慮形態(tài)的、地理的、遺傳學的特征。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物種必須同時具備如下條件: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而一致的形態(tài)學特征,以便與其他物種相區(qū)別; 以種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內,占據著一定的地理分布區(qū),并在該區(qū)域內生存和繁衍后代; 每個物種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庫,同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可以互相配對和繁殖后代,不同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不能配育或即使雜交也不同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

11、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區(qū)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可稱為區(qū)域物種多樣性;其二是指生態(tài)學方面的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可稱為生態(tài)多樣性或群落物種多樣性(蔣志剛等,1997)。物種多樣性是衡量一定地區(qū)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一個客觀指標。在闡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區(qū)域物種多樣性。區(qū)域物種多樣性的測量有以下三個指標:物種總數,即特定區(qū)域內所擁有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物種密度,指單位面積內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特有種比例,指在一定區(qū)域內某個特定類群特有種占該地區(qū)物種總數的比例。(3) 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

12、y)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huán)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從結構上看,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是對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進行循環(huán)和維持能量在各組分之間的正常流動。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tài)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tài)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樣性是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形成的基礎,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可以反映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多樣性。 近年來,有些學者還提出了景觀多樣性(lands

13、cape diversity),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第四個層次。景觀是一種大尺度的空間,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觀要素組成的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qū)域。景觀要素是組成景觀的基本單元,相當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景觀多樣性是指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tài)系統(tǒng)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時間動態(tài)方面的多樣化程度。 遺傳傳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基礎(施立明等1993 葛頌等1994),或者說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物種多樣性是是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基本單元。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也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3.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3.1生物資源也就是生物多樣性,有的

14、生物已被人們作為資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們尚未知其利用價值是一種潛在的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一般人們利用生物資源時,沒有經過市場流通而直接被消費,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在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中,生物多樣性的開發(fā)與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直接價值(Direct Value):也叫使用價值或商品價值。是人們直接收獲和使用生物資源所形成的價值。包括消費使用價值和生產使用價值兩個方面。 消費使用價值:指不經過市場流通而直接消費的一些自然產品的價值。生物資源對于居住在出產這些生物資源地區(qū)的人們來說是十分重

15、要的。人們從自然界中獲得薪柴、蔬菜、水果、肉類、毛皮、醫(yī)藥、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利用生物資源是人們維持生計的主要方式。 例如:A. 大約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賴從植物中獲得的各種藥材(Farnsworth, 1988)。 在亞馬孫河流域有2000多種動植物被作為藥用,在中國,能夠入藥的物種多達5000多種。 B. 木材和動物糞便提供了尼泊爾,坦桑尼亞和馬拉維主要能源需求的90%和其它一些國家的80%(Pearce, 1987)。 C. 在偏僻地區(qū)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質主要來源于狩獵野生動物。在非洲,野生動物的肉制品在人們食物中占據了所需蛋白質的很高的比例;在尼日利亞為

16、20%,博茨瓦納為40%;扎伊爾為75%;在加納,大約75%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為動物,包括各種魚類、昆蟲和蝸牛;在尼日利亞的一些邊遠地區(qū),獵物為人類提供的蛋白質占其年消耗總量的20%。 D. 在馬來西亞東部的沙撈越(Sarawak),獵人每年捕獲到并吃掉的野豬的價值可折合成市場價的40億美元。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要捕獲1億噸的魚類, 主要為野生魚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漁民自己吃掉。 生產使用價值:指商業(yè)上收獲時,用于市場上進行流通和銷售的產品的價值。(生物資源的產品一經開發(fā),往往會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許多的價值,常見的生物資源產品包括:木材、魚類、動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藥用動植物、蜂蜜、橡膠、樹

17、脂、水果、染料等) 例如:在美國西部,可從一種藥鼠李的樹皮中提取輕瀉劑產品,十分的暢銷,每年約為100萬美元,而市場銷售價更高達每年7500萬美元。在1976-1984年期間,美國從生物資源方面獲得的利潤高達每年876億美元。 木材是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要出口產品, 全世界每年的木材產值在750億美元以上。在印度尼西亞,木材是第二大出口產品,地位僅次于石油。從1981-1983年,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的木材產品的價值為平均每年81億美元。 一些非木材的生物產品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例如:印度尼西亞1982年非木材產品的對外貿易達2億美元。3.2直接價值包括:(1) 藥用價值 生物多樣性還為人類

18、提供了藥物資源。發(fā)展中國家80%的人口食用傳統(tǒng)醫(yī)藥,它們多是動植物。如中藥用到了5100多個物種的動植物。世界上現有藥品配方的一半來自野生生物。(2)生態(tài)價值維系自然界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改良土壤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氣候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必要條件,某些物種的消亡可能引起整個系統(tǒng)的失衡,甚至崩潰。(3) 工業(yè)價值 人類還利用生物多樣性提供各種工業(yè)原料,如木材、纖維、橡膠、造紙原料、淀粉、油、樹脂、染料、醋、蠟、殺蟲劑和其他許多化合物。(4)藝術價值多姿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與生物也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是藝術創(chuàng)造和科學發(fā)明的源泉。藝術家們以生物為源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人們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資源開展

19、娛樂活動和旅游活動,如參觀動物園和保護區(qū)、野外觀鳥、賞花、森林浴等。如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qū)、納庫魯湖國家公園、坦桑尼亞動物保護區(qū)。4.我國物種簡介物種高度豐富中國有高等植物30000余種,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豐富的巴西和哥倫比亞,占世界第三位。苔蘚植物2200種,占世界總種數的9.7%,隸屬106科,占世界科數的70%;蕨類植物52科,約22002600種,分別占世界科數的80%和種數的22%:裸子植物全世界共15科,79屬,約850種,中國就有10科,34屬,約250種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國家;被子植物約有328科,3123屬,30000多種,分別占世界科,屬,種數的75% ,30%和10%

20、。 中國的動物也很豐富,脊椎動物共有6347種,占世界總種數(45417)的13.97%。中國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鳥類1244種,占世界總種數的13.1%;中國有魚類3862種,占世界總種數(19056種)的20.3%。 包括昆蟲在內的無脊椎動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細菌,放線菌,其種類更為繁多。目前尚難做出確切地估計,因大部分種類迄今尚未被認識 。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 (1) 首先,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

21、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yè)原料。我們 的食物全部來源于自然界,維持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品種會不斷豐富。人民的生活質量會不斷提高,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 (2) 生物多樣性還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jié)氣候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黃河流域曾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在幾千年以前,那里還是一片十分富饒的土地。樹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種野生動物四處出沒。但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及人類過度地開發(fā)利用,這里已變成生物多樣性十分貧乏的地區(qū),到處是黃土荒坡,遇到刮風的天氣便是飛沙走石,沙漠化現象十分嚴重。近年來由于人工植樹,大搞"三北防護林"工程,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沙漠化進程得到了抑制,森

22、林覆蓋率逐年上升,環(huán)境不斷得到改善。 (3) 生物多樣性在大氣層成分、地球表面溫度、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調控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現在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為21%,供給我們自由呼吸,這主要應歸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歷史中,大氣中氧氣的含量要低很多。據科學家估計,假如斷絕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氣層中的氧氣,將會由于氧化反應在數千年內消耗殆盡。(4) 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將有益于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保存。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們地球上的物種,尤其是那些處于滅絕邊緣的瀕危物種,一旦消失了,那么人類將永遠喪失這些寶貴的生物資

23、源。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保護瀕危物種,對于人類后代,對科學事業(yè)都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6.存活主體,特屬主體整合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概念 對大自然而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第一位是為了地球生物多樣性本身;而對人類而言,第一位則是為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如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就只能是兩條道上跑的車,沒有統(tǒng)一和同一的關聯(lián),這是我們需要承認的差異,但我們需要發(fā)現兩者的共性,或同一性、統(tǒng)一性。 人類的生和死、吃東西和排泄、性本能以及讀書寫字、經濟活動等,都表明人類是生物層面與文化層面的統(tǒng)一體。與生物人、文化人相類似,任何有機體,包括單細胞和多細胞植物,小球藻和海帶,小草和大樹,灌叢和森林,單細胞和

24、多細胞的動物,食草類、食肉類和雜食類動物,爬行類和鳥類動物,哺乳類和非哺乳類動物,恒溫和變溫動物,脊椎和軟體動物,非人類和人類等,也都有兩個層面的主體:一是存活主體,即維生活動落實在遺傳基因上,有共同的“活”的基因結構,是物種多樣性的同質主動性。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地球上的事物分成活物和死物,而活物是令人驚奇的,至今我們還是沒有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初的東西致活。二是特屬主體,即物種之間的生理、生態(tài)、行為特征上的獨特種屬基質,呈現為外在表現型,是一個物種與其他物種相區(qū)別的個體主動性。這種主動性的差異主要是物種表現型的差異,如老虎長的樣子與獅子不同,螞蟻與人類不同等。這表明它們不僅是活物,而且活得

25、有特點有它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習性。 存活主體和特屬主體兩者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個生物體的雙重屬性。從進化的角度考察,地球上先有無機物,后有有機物,然后又由有機分子的整合聚集,終于出現了生命。有了生命的個體,就有了存活主體,如最早的單細胞的小球藻類,其維生活力基因編碼逐漸固定并遺傳下去,其主動性體現在生物高分子層次,落實在遺傳的子代基因結構中,同時在生境的客體壓力和存活主體的抗力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該類物種特屬的主體性。隨著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植物到動物、由動物到人類的進化和退化演變過程,存活主體始終保持在維生的基線上下波動不大。而特屬主體則表現出極大的主動性和適應性。正是由于特屬主體的主動性活動,才使地球出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正是由于特屬主體的適應性,才使地球表面出現生物多樣性的形態(tài)。當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從本質上說是破壞了一切有機體,包括人類在內的維生主體性,間接地破壞了特屬主體性。所以,問題嚴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