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原文及譯文_第1頁
學記原文及譯文_第2頁
學記原文及譯文_第3頁
學記原文及譯文_第4頁
學記原文及譯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記原文及譯文學記大約寫于公元前的戰(zhàn)國末年,是“禮記” 一書 49篇中的一篇。作者 不詳,郭沫若認為像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作。 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 善的極為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 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tǒng)論述。雖然時隔2000 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xiàn)實意義。以下是全文及譯文:*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H (s,小,有聲音)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 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發(fā)慮先,求善良就賢體遠,足以動眾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化的三種層次境界化民成俗教育與個人建構。教育是一項培

2、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必 須由所培養(yǎng)的人來完成。* 深謀遠慮(思慮規(guī)律),物色好人(求賢納士),可以贏得一些好名聲,但 還不能夠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親近與己疏遠的人,就可以鼓動民眾,但還不 能夠感化、教化民眾。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yǎng)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 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皟叮▂u 6說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化民成俗,建國君民 一一治國政策。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是立國之本這一帶 有本質(zhì)性的理論問題。* 玉質(zhì)雖美,不經(jīng)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 白至道?!暗馈奔?/p>

3、“貴賤” “長幼”“尊卑”“君臣” “父子”“夫婦” “昆弟”“朋友” (中庸);“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大學)o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 家,統(tǒng)治人民,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禮記集說今亡)“兌命篇” 說:“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一一本,主),就是這個意思!*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 也?!皟睹比眨骸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 得益彰,共同提高。教與學的對立統(tǒng)一,形成教學的全過程。揭示這條

4、規(guī)律,是 學記對教育學史的重大貢獻。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構成的雙邊活動?!敖虒W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等重要的教學原則和“喻”、“善問” 等重要的教學方法,為落實“教學為先”提供了方法論的支持。雖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高深至極的道理, 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 必須親身經(jīng)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 求學者知不足,才會 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學習;教者感到困惑,才會潛心鉆研,孜孜以求,自強不息。 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所以“尚書”中“兌命”篇說: “教學 過程,一半在教師的教,一

5、半在學生的學,就是這個意思。*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黨(500家)有癢,術(su 1)(12500家)有序,國 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辯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 化民易俗,近者說(yu。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日:“蛾子時述之”,其 此之謂乎!學制體系從中央到地方.塾、庠、序、學都是古代學校名稱。學記主張從 “家”到諸侯國分別設立不同級別的學這是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完整的九年制大學學制,由此可見古代年級制的萌芽學記確立了一套古樸的、完整的考核標準,考核內(nèi)容全面?!氨嬷尽薄ⅰ皹啡骸?、 “

6、親師”、“取友”和“強立而不反”等屬于德育范疇,“離經(jīng)”、“博習”、“論學” 和“知類通達”等,則屬于智育范疇,體現(xiàn)了德智并重的思想。再次,考核程序合理。 考核標準是根據(jù)循序漸進、逐步加深、前后連貫、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規(guī)定的,對不同學年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學生每年都可入學,每隔一年必須考查學習成績。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經(jīng)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別決定自己的志向和興趣 (離: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 專心致志于學業(yè),是否能結(jié)交學友和睦相處,相互研習得益;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 識面是否廣博,是否能親師、尊師;第七年考查能否討論學業(yè)的是非優(yōu)劣,以及選 擇賢能之人為友;合格的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

7、)。到第九年他們 應達到,對知識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推理論事有獨立見解,處世處事有行為準則, 堅定不移,不失師誨;這時就可稱為大有成就。這樣,將來就足以能夠教化民眾, 變易舊習,形成良好風俗;使親近的人心悅誠服,疏遠的人心向往之;這是大學教 人的道理。古書上說,螞蟻幼蟲時時效法大蟻銜土成容 (di e蟻鑄,喻學者由積學 而成大道(蛾一一古“蟻”字),正說明了,求學之人也應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 成”這個道理。*大學始教,皮弁(bi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 篋,孫其業(yè)也。夏(ji j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 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躡(li &

8、#174;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日:“凡 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蛾一大學入學之初,要穿禮服,備祭品,舉行祭祀有道德學問的先圣先師的 儀式,以表示敬師重道。祭祀時要小誦肄學(詩經(jīng)里“小雅”前三篇(鹿鳴、四 牡、皇皇者華一一這三篇都是關于君臣燕樂相勞苦之辭。燕樂:宴樂;相勞苦:相 互慰勞),目的是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獲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為官的道理。(為官之始,蓋以居官受任之美,誘諭其初志。圣人教人日,用賢以治不賢,舉能以教不 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舉其職),學生上學,要按鼓聲打開書篋,警以鼓聲, 以遜順之心敬其業(yè)也。即,擊鼓為的是用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學業(yè)的重視。學校 里配備有

9、教杖(夏圓和楚方),以警荒廢懈怠,整肅儀容舉止,維持學習紀律。不到 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視察學校,考查學生的成績,為的是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志 趣計劃從容地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要經(jīng)常檢查指點,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為的 是讓學生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求知欲望, 養(yǎng)成獨立思考,用心思考的習慣。年幼的學生對長 者t咨問,只可聽,不可問,因為知識有深淺,學習有先后,必須循序漸進,不能超 級越等。這七件事就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綱領。古書上說,“就教學來說,教師的責 任首先在于盡職(為官學習以學習做事為先),學生的責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這 個道理。*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綴,不能安弦;不學博 依,

10、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 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 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大學教育管理的辦法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jié)進行正課的教學(“春誦夏弦”“春秋教以詩書,冬夏教以禮樂”);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yè)。課 外不操弄樂器,練習手指,課內(nèi)就調(diào)不好琴弦;課外不廣泛學習歌詠雜曲,課內(nèi)就 不能諳熟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處理雜事等,就學不好禮儀。總之,如果 不提倡學習課外的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于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所以,善于 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專心學習

11、,休息的時候盡興的玩弄雜藝。這樣, 他們才能愛好學習,親近師長,樂于交友,堅持信念,日后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 背老師、學友的教誨和期望。“兌命”篇說:“唯有重視學業(yè),循序漸進,敏捷努力, 學業(yè)才能有所成就”,正是這個道理。*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畢(書,竹簡),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 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 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 (成功),其此之 由乎!現(xiàn)在的教師,只知道照著課文誦讀,多是尋問難解的問題,且發(fā)言急速而 頻數(shù)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學,不顧學生是否領悟接受,就不能使學生安心樂學。 如此

12、教學,學生就不能竭盡其誠求學,不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教師違背教學原則,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也就不能依順自然的道理有 所進步。以致于,學生厭惡學習,怨恨其師,只覺得學習得苦不堪言,卻不知道學 習可以獲益終身,即使勉強結(jié)業(yè),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教學沒有成效,原因就在這里!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大學教育的原則是:事情沒有發(fā)生就加以防止,這叫防患于未然;在適當 之時,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叫作及時;教學循序漸進,不超越學生的年齡特征, 叫作順應自然(陵:超越;節(jié):年齡特征);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取

13、長補短,叫作 觀摩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訣。*發(fā)然后禁,則桿(qi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 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 之所由廢也?!芭d”與“廢”。如果等到事情發(fā)生了才去禁止,習慣已經(jīng)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會產(chǎn)生抵觸而 不易消除了。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以后才去學習,那么,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也難有成效。如果教學急功近利,或雜亂無章,而不是循序漸進,順應自然, 那么,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不能獲得成效。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思路就會 狹隘,見聞就不廣博。如果交友不慎,行為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盡談些不正經(jīng)的 事情,就會荒

14、廢學業(yè)。這六點就是教育失敗的原由。*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師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時又懂得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后可以 勝任教師的工作。所以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是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而不是硬拖著學生 走;策勵學生,而不是強迫推動學生走;啟發(fā)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jié)論。引 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和諧融洽;策勵學生而不推著學生走,學習 就會感到順利容易;啟發(fā)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jié)論, 學生才會獨立思考。師生融 洽,學習順利,學生又能獨立思考,才

15、是善于誘導。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 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 也。學生有四種類型的缺點,教師不可以不知道。學習中,有些學生的失敗 是貪多務得;有些學生的失敗是所學過少,孤陋寡聞;有些學生的缺點是淺嘗輒止, 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學生的缺點是畏難而退,半途而廢。產(chǎn)生這四類缺點的 根源,是因為學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 所以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才能, 然后才能 矯正學生的缺點。作為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發(fā)揚其優(yōu)點,克服其缺 點。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 喻

16、,可謂繼志矣。優(yōu)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 同樣,優(yōu)秀的教師能使學生自覺 自愿地跟著他學。他的講解,簡單而透徹,精微而又妥帖,舉例、打比方雖然不多, 卻能說明問題,這就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了。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 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記日:“三王四代為其師”,其此之謂乎!教師知道學生程度有深有淺,資質(zhì)有好有壞之后,才能多方誘導,因材施 教。博指廣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誘導,啟迪,教誨。能夠善于多方誘導,因材施教 的人,才能當教師。能當教師才能當官長,能當官長才能當君王。所以教師是可以

17、教人“治國”“平天下”之道的人??梢娺x擇老師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書上說: “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時候最重視師質(zhì)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 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 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在教學過程中,最難得的是尊敬教師。因為,首先尊師,然后才能重道, 重道才能使人重視學習。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臣子有兩種情形:當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時候,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他;當臣子擔任教師的時候, 君王也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他。 按照大學的禮節(jié),教師給君王講書,是不行君 臣之

18、禮的,這就是尊師的意思。*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 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善于學習的人,往往教師費的力氣不大,但自己獲益卻很多,又能歸功于 教師,對教師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學習的人,往往教師費力很大,但自己獲益卻很 少,反而把責任推給老師,埋怨教師。教師如果善于發(fā)問,那么他的發(fā)問如同砍伐 堅硬的木材一樣:先從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關節(jié);即發(fā)問先易后難,久 而久之,學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發(fā)問的人恰恰與此相反。善于答問的人, 對待發(fā)問如同對待撞鐘一樣,撞得輕其響聲就弱,即提的問題小,以相應的方式簡 要解答;撞得重其聲響就大;即提的問題大,以相應的方式詳細解答;等他理解從 容后,再深入解說,盡可能使問者深切體會,產(chǎn)生共鳴。不善于答問的人恰恰與此 相反。這都是有關教學中教師問與答的方法。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 雖舍之可也。單憑死記硬背得來的學問,不足以為人師。必須善于根據(jù)學生的疑問進行 講解才行。只有當學生沒有能力提出問題的時候, 才可以直接講給他聽。如果講了 他仍不懂,不必強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暫時停止。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