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泰教學報告——雷鋒_第1頁
山東新泰教學報告——雷鋒_第2頁
山東新泰教學報告——雷鋒_第3頁
山東新泰教學報告——雷鋒_第4頁
山東新泰教學報告——雷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魯東地質(zhì)教學實習報告魯東地質(zhì)教學實習報告班 級:姓 名:我的名字叫雷鋒學 號:指導教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xxx 學院201x 年 x 月前言 .3第一章第一章 實習區(qū)地質(zhì)概況實習區(qū)地質(zhì)概況.4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及簡要說明.4第二節(jié) 大地構造及地層分區(qū).4第三節(jié) 地層概況.5第二章第二章 路線地質(zhì)研究路線地質(zhì)研究 .6第一節(jié) 萊蕪紅石公園路線.6第二節(jié) 西西周水庫路線.7第三節(jié) 馬頭崖中下寒武統(tǒng)路線.9第四節(jié) 封山寺山路線.11第五節(jié) 汶南路線 .13第六節(jié) 發(fā)云山褶皺路線.15第七節(jié) 昌樂火山群路線.18第八節(jié) 金沙灘-沿海路線.19第九節(jié) 膠南海岸路線.21第十節(jié) 河西郭洋河鎮(zhèn)中生界路線.

2、23第三章第三章 認識與體會認識與體會.24致謝致謝 .25主要參考文獻主要參考文獻 .25前前 言言本次魯東地區(qū)地質(zhì)實習于 8 月 3 日開始,于 9 月 6 日結束,歷時共計 35 天,其中 10 天野外考察,15 天室內(nèi)上課整理。實習地點主要位于山東省魯東地區(qū),主要包括:萊蕪市,新泰市新汶縣,昌樂市,青島市黃島開發(fā)區(qū)等地。本次地質(zhì)實習隊由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資源勘查工程 12 級 14 班與地質(zhì)學 12 級 12 班組成,每班各組成一隊,由 xxx 六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和 xxx 導員作為帶隊老師為各實習隊進行細致的實地指導。此次實習安排了 8 條實習路線,包括:一、萊蕪紅石公園

3、路線。二、西西周水庫路線。三、馬頭崖中下寒武統(tǒng)路線。四、封山中上寒武統(tǒng)路線。五、汶南路線。六、發(fā)云山背斜路線。七、昌樂火山巖路線。八、金沙灘沿?,F(xiàn)代沉積路線。九、膠南海岸路線。十、河西郭-洋河鎮(zhèn)中生界路線。本次實習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每條實習路線,對每條路線中的地質(zhì)現(xiàn)象能夠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同時沿途做好筆記記錄,在實習結束之后,針對本次實習完成 10000 字的實習報告,以及就某一地質(zhì)現(xiàn)象完成 3000 字的專題報告。 通過本次魯東地質(zhì)實習,我們見到了新泰垛莊大斷裂,寒武紀地層沉積的各種灰?guī)r,三角洲的沉積,向斜背斜,火山口的產(chǎn)狀和特征等地質(zhì)現(xiàn)象,同時對地層、斷裂、節(jié)理、褶皺、侵入體、巖脈、變質(zhì)巖

4、與變質(zhì)作用、羅盤的使用、地層產(chǎn)狀的測量等又有更深的認識,也提高了我對沉積學,地球科學概論 ,結晶學 , 礦物巖石學 , 古生物地史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在每一次的路線中,老師都給出了詳細的講解,耐心的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老師首先會讓大家觀察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然后判斷其巖性或者思考其成因,最后老師提問,再做出解答。這種模式,讓我感受到了親身感知,自己動手,自己去探求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我們獨立思考,獨立運用書本知識和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次實習,在老師和同學們的互相幫助下,我順利的完成了本次實習,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與溫暖,也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地質(zhì)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最后,由衷感謝老師給予我們

5、的指導與幫助。第一章第一章 實習區(qū)地質(zhì)概況實習區(qū)地質(zhì)概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及簡要說明地理位置及簡要說明一、黃島地區(qū)一、黃島地區(qū) 黃 島 地 區(qū) 地 處 山 東 半 島 南 部 , 東 南 瀕 臨 黃 海 , 西 北 鏈 接 陸 地 。同 三 高 速 和 環(huán) 膠 州 灣 高 速 兩 條 高 速 公 路 穿 過 實 習 工 區(qū) , 另 外 還 有 2 0 4 國 道 、 3 2 9 省 道 和 3 2 8 省 道 , 以 及 多 條 縣 級 公 路 , 因 此 交 通 十 分 便 利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工一 一 一 一 一區(qū)一 一 一 一 一內(nèi)一 一

6、 一 一 一氣一 一 一 一 一候一 一 一 一 一屬一 一 一 一 一暖一 一 一 一 一溫一 一 一 一 一帶季風氣候,具有降雨集中,多集中于每年的 6 到 9 月份,雨熱同期,春季和秋季比較短暫,冬季和夏季較長的特點,且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 11.5 到 14 攝氏度。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工一 一 一 一 一區(qū)一 一 一 一 一內(nèi)一 一 一 一 一地一 一 一 一 一貌一 一 一 一 一為一 一 一 一 一濱一 一 一 一 一海一 一 一 一 一丘一 一 一 一 一陵,大一 一 一 一 一體一 一 一 一 一有一 一 一 一 一三一 一 一 一 一個一 一 一

7、一 一山一 一 一 一 一系:東一 一 一 一 一南一 一 一 一 一是一 一 一 一 一嶗一 一 一 一 一山一 一 一 一 一山脈,山高坡陡,主峰的海拔大約為 1132.7 米;北部為大澤山(海拔約 736.8 米) ;南部為大珠山(海拔約 486.4 米) 、小珠山(海拔約 724.9 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山丘基本有巖漿巖組成,斷陷盆地將丘陵分割,主要有萊陽盆地,桃村盆地等。丘陵的外部邊緣,分布著沿海的平原,寬度從數(shù)千米到十余千米不等。海岸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分別為:基巖海岸、泥質(zhì)粉沙海岸和沙礫質(zhì)海岸。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

8、新汶盆地二、新汶盆地 新汶盆地是位于魯西南基底為太古界變質(zhì)巖形態(tài)上為一個簸箕狀的、不對稱的一個小型新生代陸相向斜盆地,在大地構造上稱為“新汶單斷坳陷” 。盆地位于山東省新泰市境內(nèi),南部邊界為劉杜、南流泉、馬頭莊、盤車溝一線,北界位于榆山、西西周水庫一線以南,向西到碗窯頭,向東到東住佛,近似于北西走向,長度大約 30 千米,最寬達 17.5 千米,面積約 400 平方千米。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盆地邊緣為山區(qū),海拔 300 到 500 米,南低北高,西寬東窄,中部地勢比較低,小汶河橫貫東西,該地交通便利,

9、磁萊鐵路由盆地中部通過,公路四通八達。一 該 地 區(qū) 屬 于 北 溫 帶 半 干 旱 大 陸 性 氣 候 ,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 12.5 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 680mm,其中 7、8 月份為雨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實 習 區(qū) 的 產(chǎn) 業(yè) 發(fā) 展 , 主 要 表 現(xiàn) 在 煤 炭 行 業(yè) , 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產(chǎn)業(yè)在鐵路以北和南端。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大地構造及地層分區(qū)大地構造及地層分區(qū)一、黃島地區(qū)一、黃島地區(qū) 實 習 區(qū) 中 黃 島 實 習 區(qū) 地 層 屬 于 華北地層大區(qū),晉冀魯豫地層區(qū),魯東地層分區(qū),膠南地層小區(qū)。該地區(qū)以元古代地

10、層和中生代白堊紀地層發(fā)育良好為特征。作為中國東部地區(qū)陸相地層劃分的標準之一,膠萊盆地內(nèi)白堊紀的地層層序清晰,出露較好。二、新汶盆地二、新汶盆地(一)區(qū)域構造特征(一)區(qū)域構造特征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新汶蒙陰地區(qū)從大地構造上看,屬于華北地臺(1 級) 、魯西臺背斜(級) 、魯中隆斷區(qū)(級) 、新蒙斷塊束(級)內(nèi)的次級構造單元,即新汶凹陷、蒙陰凹陷。魯西臺背斜位于華北地臺東部,西部邊界為河淮臺向斜,東部相鄰魯東臺盾,其內(nèi)部又可分為沂沭斷裂帶,其走向為北北東向,魯中隆斷區(qū)、鄆城坳陷帶和徐州坳陷帶,其走向為北西向。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魯中隆斷區(qū)的東部是一個復式背斜,為一不對稱的構造,由北向南依次為泰山背斜萊蕪向斜蓮花山背斜新汶向斜蒙山背斜泗費向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新汶凹陷、蒙陰凹陷是魯西臺背斜、魯中隆斷區(qū)的新蒙斷塊的一部分。其特征與魯西臺背斜相一致,北部被新泰一垛莊大斷裂破壞,南部發(fā)育有次一級的小型褶曲。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區(qū)域構造以斷裂為主,按規(guī)模大小可分為三級:最大一級斷裂為控制了新汶凹陷、蒙陰凹陷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新泰垛莊大斷裂,為地殼斷裂。第二級斷裂構 成 盆

13、 地 發(fā) 展 的 邊 界或 煤 田 邊 界 , 為 蓋 層 斷 裂 , 如東都馬頭莊斷層、羊流店斷層等,一般長達十幾公里;第三級斷裂為一般斷層,如北角峪一郭家泉斷層、程家樓斷層等,規(guī)模較小,構成各采煤區(qū)的邊界,也為蓋層斷裂,它們受一、二級斷裂控制和影響。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 三 級 斷 裂 的 方 向 主 要 為 北 東 -南西向,絕大部分為正斷層。這些斷層切割了一級斷裂,即新泰-垛莊大斷裂。因此,一級大斷裂是早期形成,即在加里東運動時期形成的,二三級斷裂形成較晚,為燕山期形成。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新汶蒙陰地區(qū)與魯西臺背斜一樣,褶皺不發(fā)

14、育,主要表現(xiàn)為單斜,巖層產(chǎn)狀變化不大,僅在南部單斜背景上出現(xiàn)兩個小型褶皺,呈短軸或穹窿狀分布,都分布在寒武紀地層中,其 成 因 可 能 與 中 生 代 燕 山 期 巖 漿 活 動 及 底 層 的 升 降 運 動 有 關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二)大地構造演化簡述(二)大地構造演化簡述本一 一 一 一 一區(qū)一 一 一 一 一的一 一 一 一 一構一 一 一 一 一造一 一 一 一 一發(fā)一 一 一 一 一展一 一 一 一 一歷一 一 一 一 一史一 一 一 一 一大一 一 一

15、 一 一體一 一 一 一 一劃一 一 一 一 一分一 一 一 一 一為一 一 一 一 一三一 一 一 一 一大一 一 一 一 一階一 一 一 一 一段:一一一一一一 1.前震旦紀基底的形成與變形階段;一一一一一 2.震旦紀、古生代相對穩(wěn)定階段;一一一一一一 3.中、新生代旋扭應力場發(fā)育成斷陷階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三、昌樂地區(qū)三、昌樂地區(qū) 昌樂地區(qū)位于華北地臺魯西臺背斜,位于昌樂濰坊凹陷的南端,郯廬斷裂是沂沐斷裂帶的主干斷裂之一鄌郚葛溝斷裂,西側靠近益都大斷裂。受鄌郚葛溝斷裂影響,在昌樂地區(qū)形成了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這兩組斷裂

16、將沂沐斷裂帶鄰近地帶切割成一些菱形地塊,兩 組 斷 裂 的 相 交 部 位 是 巖漿上升的通道,控制了區(qū)內(nèi)新生代火山巖的地層發(fā)育及分布狀況。一一一一一一一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地層概況地層概況一、黃島膠南地區(qū)一、黃島膠南地區(qū): 黃島地區(qū)的地層主要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元古代地層:一一一一一一一1.荊山群:祿格莊組,野頭組,陡崖組;一一一一一一一2.云臺巖群 ;一一一一一一一(二) 、侏羅紀-白堊紀地層一一一一一一一 1.萊陽群:瓦屋夼組,林寺山組,水南組,龍旺莊組,楊家莊組,曲格莊組,杜村組;一一一一一一一2.青山群:后夼組,八畝地組,石前莊組,方戈莊組;一一一一一一一3.王氏群:林家莊組,辛格

17、莊組,紅土崖組,膠州組;一一一一一一一二、新汶地區(qū)二、新汶地區(qū):一一一一一一一新汶地區(qū)的地層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太古界;一一一一一一一 (二) 、下古生界: 一一一一一一一1.寒武系: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崮山組、長山組、鳳山組;一一一一一 2.奧陶系:冶里組、亮甲山組、馬家溝組、閣莊組、八陡組;(三) 、上古生界:一一一一一一一 1.石炭系:本溪組、太原組 ;一一一一一一一 2.二疊系: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鳳凰山組;(四) 、中生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侏羅系:汶南組、分水嶺組;一一一一一一一 2.白堊系:僅發(fā)育下白堊統(tǒng)青山組;(五) 、新生界:

18、一一一一一一一 1.古近系:僅發(fā)育下-中始新統(tǒng)官莊組;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新近系;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第四系;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三、昌樂地區(qū)三、昌樂地區(qū)按由老到新的順序,沂沐斷裂帶出現(xiàn)的地層主要有:(一).太古界:沂水群、泰山群;(二).遠古界:土門群;(三).古生界: 1.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下統(tǒng); 2.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統(tǒng)、二疊系;(四).中生界:侏羅系坊子組、白堊系青山組和王氏組;(五).第三紀:牛山組,山旺組,堯山組;一一一一一一一第二章第二章 路線地質(zhì)研究路線地質(zhì)研究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萊蕪紅石公園路線萊蕪紅石公園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19、紅石公園因有較大面積的裸露紅石而得名。紅石生成于距今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由于受當時地殼運動劇烈,地勢分異加劇,氣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候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逐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漸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轉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為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干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燥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受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陸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相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盆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地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型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沉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積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環(huán)一 一

20、 一 一 一 一 一境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的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影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響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因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而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所形成的巖石多為巨厚紅色碎屑巖相,通稱紅層。后因受該時代非常強烈的燕山運動的影響及長時間的風化剝蝕作用,在萊蕪境內(nèi)的侏羅系紅層僅殘存于近東西向的萊蕪八里溝向斜的槽部,分布在萊城及東南一帶。二、巖性描述及特征;二、巖性描述及特征; 紅石公園中巖性為紅色長石中細砂巖,粒度大多在 0.5mm 以下,為中細砂巖,磨圓較好,次圓狀,分選較好,巖石成孔隙式膠結。在大套的紅色砂巖中,裂縫處可見部

21、分白色砂巖,可能是因成巖作用時期水流滯留形成還原環(huán)境造成。三、沉積特征三、沉積特征-沉積學特征,沉積相分析沉積學特征,沉積相分析 在紅石公園中可見大型的槽狀交錯層理,在層系之間大部分呈現(xiàn)正粒序,小部分呈現(xiàn)出反粒序,說明該處是以河道作用為主,湖泊和三角洲作用比較微弱??偟膩碚f,該地區(qū)沉積不是典型的辮狀河沉積,不是典型的曲流河沉積,也不是典型的三角洲沉積,說明該區(qū)域沉積復雜。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西西周水庫路線西西周水庫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西西周路水庫線由新泰市城西沿公路至葛溝橋,向北至榆山一帶,再到西西周水庫(四清水庫)附近。主要觀察內(nèi)容是官莊組,官莊組和奧陶系的角度不整合,以及榆山至西西周水

22、庫一帶觀察新泰垛莊大斷裂。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1.混合片麻巖 太古宇泰山群混合片麻巖,原巖為花崗巖,在變質(zhì)過程中,石英等淺色礦物先熔化析出,暗色礦物相對富集。在巖石中可見淺色礦物,暗色礦物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淺色礦物稱為脈體,暗色礦物稱為基體。該巖石介于巖漿巖和變質(zhì)巖,在高溫下形成,變質(zhì)程度高,變質(zhì)程度高于片麻巖,稱為混合巖。當脈體的含量為 15%到 50%時,稱為注入混合巖。當脈體含量為 50%以上,基脈清晰可見時,稱為混合片麻巖;到脈體含量 50%以上,基脈不清晰時,稱為混合花崗巖。2.斷層角礫巖 在斷層附近,可觀察到斷層角礫巖。角礫巖的礫石絕大多數(shù)為石灰?guī)r,磨圓差,成棱角或半棱角狀,分

23、選差,粒徑一般為 0.5 到 10 厘米,個別可到 30厘米,為泥質(zhì)鈣質(zhì)交接。3.暗色泥巖 在斷層頂部,可見暗色泥巖,其為石灰?guī)r生油巖,具有黑色點狀,有淡汽油味。該巖石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溶洞和溶孔,相互連通過后,該巖石可作為良好的儲油空間。三、構造特征三、構造特征 在混合片麻巖處,可見黑云母,角閃石的富集,從成礦的角度稱為黑云母礦化帶,從構造的角度稱為云母魚。在片麻巖中,還可見腸狀構造,在云母魚中局部具有眼球狀構造。這些構造都可指示韌性剪切帶的存在。韌性剪切帶是地殼深部(大于 1015 公里)普遍存在的具有強烈的塑性流變及旋轉應變特征的面狀高應變帶,在造山帶、裂谷帶的形成中起著重要

24、作用,并且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此外在混合片麻巖處,還可觀察到剪節(jié)理以及張節(jié)理。 在本次路線中,新泰-垛莊大斷裂出露較好。在斷層處,可以觀察到斷層角礫和斷層泥,以及擦痕,階步,以及牽引褶皺等。新泰垛莊大斷裂長達 100 千米,寬 200 米左右,北起蒙陰,南抵新泰蓮花山,傾向北 240,傾角大約50新泰垛莊大斷裂為長期活動斷裂,它以早期北西斷裂為主體,在燕山運動中再次活動,并經(jīng)西山運動而繼續(xù)發(fā)育。 上述特點決定了新泰垛莊大斷裂在地質(zhì)發(fā)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中生代以來,使東盤和北盤長期處于上升隆起狀態(tài),發(fā)育成新甫山單斷凸起。西盤和南盤在中新生代期間,處于下降凹陷狀態(tài),發(fā)育成新汶單斷凹陷。第

25、三節(jié)第三節(jié) 馬頭崖中下寒武統(tǒng)路線馬頭崖中下寒武統(tǒng)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馬頭崖路線位于劉杜鎮(zhèn)南流泉村,由南流泉村向東約 1000m 至馬頭崖南麓,路線觀察點主要位于馬頭崖南坡。發(fā)育的地層主 要為太古界、下寒武統(tǒng)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以及張夏組的底 部。除觀察地層發(fā)育特征之外,還可觀察到巖漿巖、變質(zhì)巖巖體、角度不整合、馬頭崖山頂斷層等。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在馬頭崖山腳處可見黑云母斜長片麻巖,風化嚴重,由于其中斜長石含量較多,可見黑云母,普通角閃石。結構給粗粒等粒變晶結構,具有片麻構造。傾向 245,傾角 38。 在片麻巖之上,可見與之成角度不整合接觸的灰?guī)r,是下寒武統(tǒng)朱砂洞組灰?guī)r。其

26、中顆粒不可見,巖石呈灰色,較致密,其中具有縫合線構造。朱砂洞組頂部可見疊層石,竹葉狀灰?guī)r等。向上,可見饅頭組石店段黃綠色頁巖夾灰?guī)r,饅頭組下頁巖段紫紅色粉砂質(zhì)頁巖夾薄層灰?guī)r,其中可見鮞?;?guī)r;以及饅頭組紅河砂巖段含云母片粉砂巖以及鈣質(zhì)粉砂巖。再向上可見張夏組厚層鮞?;?guī)r。三、地層及構造特征三、地層及構造特征 (一)地層 1.朱砂洞組:朱砂洞組包括下部朱家莊白云巖,上部為灰?guī)r段,其中含有燧石條帶。該地層為淺海環(huán)境,大部分在浪基面以上,上部具有疊層石,竹葉狀灰?guī)r,說明水體變淺,處于潮間帶。 2.饅頭組石店段:以灰?guī)r為主,夾頁巖,具有鮞粒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該地層水體變深,為淺海環(huán)境,水體比朱砂洞組所

27、處淺海環(huán)境水深更深,主要為灰?guī)r,頁巖互層,說明陸源碎屑較為充足。 3.饅頭組下頁巖段:主要為鮞?;?guī)r,竹葉狀灰?guī)r,說明水體變淺,水體比較動蕩。 4.饅頭組紅河砂巖段:在該處可見核形石,鈣質(zhì)膠結石英砂巖,以沙質(zhì)為主,具有羽狀交錯層理,說明當時處于潮坪環(huán)境,具體為沙坪環(huán)境,具有雙向水流,水動力較強。 (二)古風化殼 存在于不整合面之間,從下到上可見基巖,半風化基巖,以及風化殘留物質(zhì),其中土壤層缺失,主要成分為鋁土、鐵質(zhì)。在元古代期間,本區(qū)上升為古陸,沒有接受沉積,形成古風化殼。 (三)角度不整合: 馬頭崖南坡可以觀察下寒武統(tǒng)饅頭組與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巖的角度不整合接觸。太古界末期五臺運動使本區(qū)上升,

28、并使泰山群褶皺,巖層變傾斜,且發(fā)生變質(zhì)。元古代期間,本區(qū)上升為古陸,沒有接受沉積。泰山群片麻巖遭受長期風化剝蝕,頂部起伏不平,形成古風化殼。到寒武紀,本區(qū)下降為淺海,接受沉積,形成下寒武統(tǒng)饅頭組含燧石結核灰?guī)r。底部有一層薄層砂質(zhì)石灰?guī)r,直接覆蓋在太古界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之上。 (四)縫合線構造: 在片麻巖之上具有灰?guī)r,其中可見縫合線構造。平行于地面的縫合線是由于壓溶作用形成。與地面垂直的縫合線是與壓溶作用和后期的構造運動相互作用形成。 (五)山頂斷層: 特征:斷層面向南東方向傾斜,傾角較大,傾向 N160,傾角 83而且上盤下降,故為正斷層。斷層面上有擦痕和階步。斷層的依據(jù):斷層面附近具有構造角

29、礫巖,斷層面附近具有牽引褶皺,山頂處的閃長玢巖與山腳處閃長玢巖巖性一致,說明兩側的巖性突變不連續(xù)。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 封山封山寺山路線寺山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封山寺山莊路線是馬頭崖路線的繼續(xù),是新汶盆地中、上寒武紀的地層較好的觀察路線,該路線由南流泉向西約 600 米至封山南坡,向北沿封山山脊到寺山腳下。發(fā)育的地層有張夏組、崮山組、長山組以及鳳山組等,除可以觀察地層發(fā)育特征,還可以對封山寺山向斜進行觀察。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1.鮞?;?guī)r: 原始鮞粒沉積為灰黑色,后期氧化后變?yōu)榧t色,其鮞粒類型復雜,成分復雜,具方解石鮞粒,大部分具有同心紋層。其膠結物為亮晶方解石,而且,其中可見海綠石,

30、海綠石是自生礦物,可以作為海相的標志。結構:顆粒最大在6mm 左右,大部分在 1mm 到 3mm,分選較好,圓度似圓狀,孔隙式膠結,具有縫合線構造。它的成因是:在溫暖動蕩的海水中,質(zhì)點吸附方解石圍繞核心沉積而成。部分巖石中具有一些泥質(zhì)條帶,說明水體較混濁不清澈。 2.豹斑灰?guī)r: 具有泥質(zhì)條帶,部分地方出現(xiàn)白云化作用,也稱為云斑巖。由于藻類作用而產(chǎn)生白云化作用。巖石中含有泥礫,說明水動力強。 3.鏈條狀灰?guī)r: 又稱為格子狀灰?guī)r,呈斷續(xù)出現(xiàn)。泥巖與灰?guī)r互層,由于泥巖密度較大,因此存在差異性壓實,使泥巖收縮斷裂,形成鏈條狀。從理論上講,泥灰交替沉積形成的深度應該在 CCD 附近,但是與該處所處的淺海

31、環(huán)境的深度不符合,可能與季節(jié)性的海平面升降變化有關。 4.竹葉狀灰?guī)r 竹葉狀灰?guī)r形成環(huán)境水體較淺,水動力較強。竹葉狀灰?guī)r可分為帶氧化圈和不帶氧化圈兩種。帶氧化圈的竹葉狀灰?guī)r是風暴潮沉積,由海向陸沉積,處在氧化環(huán)境中,表面被氧化,形成氧化圈。不帶氧化圈的竹葉狀灰?guī)r說明,其所處的環(huán)境為還原環(huán)境,是由陸向海搬運,是遠源重力流沉積,除此之外,在潮流回流過程中也可形成不帶氧化圈的竹葉狀灰?guī)r。 5.白云質(zhì)灰?guī)r 其表面具有刀砍紋,白云巖分布不均勻,由于藻類的生長造成。巖石表面具有波紋,說明水體較淺。三、地層特征三、地層特征 1.張夏組:張夏組分為三個巖性段,分別為下灰?guī)r段,中部盤車溝頁巖段和上灰?guī)r段。下灰?guī)r

32、段沉積有后層的鮞?;?guī)r,夾竹葉狀灰?guī)r,頂部具有豹斑灰?guī)r。盤車溝頁巖段可見黃綠色頁巖夾薄層灰?guī)r。上灰?guī)r段具有豹皮狀灰?guī)r。 2.崮山組:主要發(fā)育有鏈條狀灰?guī)r,黃綠色頁巖互層,頂部具有不帶氧化圈的竹葉狀灰?guī)r。 3.炒米店組:水動力強,具有竹葉狀灰?guī)r,帶有氧化圈,向上發(fā)育有鮞粒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泥質(zhì)條帶灰?guī)r構成的多個沉積旋回。 4.三山子組:跨寒武、奧陶紀,以白云巖為主,具有疊層石白云巖,含有燧石條帶白云巖。第五節(jié)第五節(jié) 汶南路線汶南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汶南路線從甄家莊北邊 100m 處小水坑旁中奧陶統(tǒng)峰峰組頂部不整合面開始,向北東經(jīng)分水嶺山梁、周家溝到盤古莊西公路北側分水嶺組與官一段不整合

33、面上。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1.洪積礫巖:礫石成分主要為石英巖巖屑,石英砂巖巖屑,花崗巖巖屑,礫石含量大約為 80%,粒度最大為 20 厘米左右,大部分在 5 到 10 厘米左右。磨圓較好,分選差。在砂巖透鏡體中,可以看到雁形節(jié)理。在公路另一側可以觀察到巨大的砂質(zhì)透鏡體。 2.凝灰砂巖:成分復雜,具有晶屑,玻屑,巖屑,其中可見到白色的凝灰。巖石剖面可見槽狀交錯層理向不同的方向收斂,說明水流方向不同,沉積環(huán)境可能為水下分流河道。三、地層及構造特征三、地層及構造特征 1.分水嶺村:出露的地層為中上侏羅統(tǒng)三臺組,主要巖石為洪積礫巖。沉積環(huán)境為沖積扇沉積,說明當時所處的氣候比較干旱。在在出露的地層

34、當中,還可以看到雁形節(jié)理,它是由扭應力形成,在節(jié)理縫中,由于水,尤其是地層中孔隙水的作用,形成了還原環(huán)境,因而在大套紅色砂巖中形成白色砂巖。 2.澇坡村: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止鳳莊組,下部為粉砂質(zhì)泥巖,其中具有砂質(zhì)透鏡體,又稱為三角洲朵葉體,向上過度為砂巖。該地層中,無砂質(zhì)透鏡體泥巖段代表該地當時為湖泊沉積,有砂質(zhì)透鏡體泥巖段代表當時三角洲沉積,砂巖段代表當時水上分流河道沉積。其中,粉砂質(zhì)泥巖代表了濱淺湖沉積。說明三臺組反應的氣候較干旱,而止鳳莊組所處的氣候則較濕潤,說明水體開始擴大。 3.甄家莊: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水南組,下層為粉砂質(zhì)泥巖,說明沉積環(huán)境主要為湖泊沉積,整體巖性應為淺

35、湖相,泥巖中有機質(zhì)的含量較低,不足以生油。上部分為粉砂巖,具有良好的浪成沙紋交錯層理,說明該處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為水下淺灘。 在甄家莊還可以觀察到斷層。斷層兩側的砂巖厚度較均勻,顏色,粒度一致,應該為同一砂巖層。單兩側砂巖不連續(xù),說明斷層的存在。在斷層的兩側,可以觀察到牽引褶皺以及斷層泥。斷層的出現(xiàn)往往是成組出現(xiàn),油氣可沿斷層運動,周圍的泥巖作為圈閉,是良好的保存環(huán)境。 4.盤古莊: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城山后組,下部為泥質(zhì)粉砂巖,向上砂巖逐漸變厚,砂巖的粒度也由細變粗,成反旋回,沉積環(huán)境可能為河口沙壩。在砂巖中可觀察到前積紋層,從中可見水流方向發(fā)生了改變。說明該處發(fā)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物源區(qū)

36、發(fā)生了改變。向上砂巖出現(xiàn)正旋回,為河流沉積,說明湖泊的面積進一步減少。第六節(jié)第六節(jié) 發(fā)云山褶皺路線發(fā)云山褶皺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該路線的觀察點主要位于劉杜鎮(zhèn)正北方向的發(fā)云山南及發(fā)云山東南溝。路線設置的目的是觀察背斜構造及向斜構造,建立褶皺構造的概念。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首先出現(xiàn)的是張夏組下灰?guī)r段,向上出現(xiàn)閃長玢巖,之后出現(xiàn)黃綠色頁巖夾灰?guī)r,為盤車溝頁巖段。具有明顯的鏈條狀灰?guī)r,再向上為上灰?guī)r段的藻礁灰?guī)r,其成柱狀生長,出露非常完整。在橫切面上具有暗色斑狀,其為藻類遺體,暗色斑狀之間的發(fā)白層為灰泥。在剖面上成放射狀。藻礁灰?guī)r內(nèi)部結構可分為幾層,外部圍繞藻礁灰?guī)r生長有疊層石灰?guī)r。三

37、、地層及構造特征三、地層及構造特征 1.地層產(chǎn)狀的測量:點位地層分界/巖性產(chǎn)狀N355128E1173633張夏組(上灰?guī)r段)19317N355127E1173637崮山組20218N355126E1173639炒米店組(竹葉狀1)16511N355123E1173637炒米店組(泥質(zhì)條帶)15013N355120E1173639炒米店組(竹葉狀2)1719N355127E1173624張夏組(下灰?guī)r段鮞?;?guī)r 1)19629N355113E1173612張夏組(下灰?guī)r段鮞?;?guī)r 2)21519N355112E1173632張夏組(下灰?guī)r段鮞?;?guī)r 3)2715N355129E1173651張

38、夏組(上灰?guī)r段鮞?;?guī)r)23135N355129E1173656崮山組竹葉狀灰?guī)r967N355131E117371崮山組泥質(zhì)條帶灰?guī)r1204N355132E117371三山子組 疊層石8117N355141E1173625藻礁灰?guī)r196N355141E1173624鏈條狀灰?guī)r1022N355141E1173622竹葉狀灰?guī)r 131324N355141E1173621竹葉狀灰?guī)r 235726N355141E1173617泥質(zhì)條帶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34330N355142E1173617竹葉狀灰?guī)r 335630 N355142E1173616竹葉狀灰?guī)r帶氧化圈35723N355143E117363

39、1竹葉狀灰?guī)r 434336N355138E1173633泥質(zhì)條帶灰?guī)r350322.發(fā)云山褶皺(背斜):第七節(jié)第七節(jié) 昌樂火山群路線昌樂火山群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昌樂南部火山巖發(fā)育,火山錐主要分布在昌樂縣北巖鎮(zhèn),喬官鎮(zhèn),臨朐縣上林鎮(zhèn)之間,是昌樂臨朐火山巖發(fā)育區(qū)的主體地區(qū)。該地區(qū)幾乎每一個丘陵都是古火山錐,現(xiàn)存較明顯的火山錐有十幾個,火山錐常成群展布,每一個古火山錐有若干次火山噴發(fā)所形成。該火山群的許多座火山友誼開山采石而使火山口得以揭露出來。郝家溝火山石其中揭露最好的火山口之一。 郝家溝火山位于郝家溝村西北坡,大致位于團山子火山口正西方向,從喬官鎮(zhèn)北沿喬官臨朐公路往西約 7 千米路

40、南幾百米。該火山口海拔 200 多米,相對高差 70 到 90 米,在其周緣,沿北東、東西向斷裂分布著多個火山錐。郝家溝發(fā)育了多個沿北東向斷裂及北西向斷裂分布的火山噴發(fā)中心,火山附近熔巖臺地較發(fā)育,屬裂隙式噴發(fā),形成時間和團山子火山大致相同。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1.郝家溝火山口: 巖石成分主要為超淺成噴出巖,成分肉眼難以辨別,具有斑狀結構,在巖石表面可以觀察到由于橄欖石唄風化掉落形成的孔洞,此外巖石上可以看到長石和橄欖石斑晶。 2.二姑山: 可以觀察到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角礫,在巖石的新鮮面上可以看到氣孔杏仁構造。在基性巖漿巖中,粘度小,流速快,氣孔成球狀。在酸性巖漿巖中,粘度大,流速慢,

41、氣孔呈拉長狀。巖石中具有黃色條帶,是兩棲演講烘烤形成。在二姑山處,還可以看到巖性的變化,最下層是熔巖,中間層是火山集塊巖,上層為熔巖,說明火山爆發(fā)階段,開始爆發(fā)時,能量大,形成大量碎屑,之后能量減小,形成熔巖。三、地層及構造特征三、地層及構造特征 1.地層: 該處所處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是新生代新近紀。出露的地層有:牛山組,山旺組和堯山組。其中,牛山組和堯山組具有火山活動,而山旺組則沒有火山活動。 2.區(qū)域大地構造: 收益都大斷裂和鄌郚葛溝斷裂的影響,在該地區(qū)形成了北東向和北西向的兩組斷裂構造,兩組斷裂構造的相遇,使地殼菱形破碎,這些部位將是巖漿上升的通道,控制了區(qū)域內(nèi)新生代火山巖的分布?;鹕絿姲l(fā)可

42、分為中心式噴發(fā),裂隙式噴發(fā)和熔透式噴發(fā)。在兩組斷裂相遇的地方常常形成中心式噴發(fā),在只有一處斷裂的地方常常形成裂隙式噴發(fā)。 3.郝家溝火山口: 該處處倒掛扇形的節(jié)理被直立的柱狀節(jié)理切割,說明倒掛扇形的節(jié)理形成時間早于直立的柱狀節(jié)理。其中垂直的柱狀節(jié)理是由于后期火山噴發(fā)的規(guī)模較大,在局部呈現(xiàn)垂直的柱狀節(jié)理。此外,在此處可以觀察到與柱狀節(jié)理相互垂直的面,叫做等溫面,由于巖漿在噴發(fā)的過程中,溫度逐漸下降造成的。 4.二姑山處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 此處的柱狀節(jié)理是從兩邊向中間靠攏,說明此處是裂隙式噴發(fā),上部可以看到巨大的巖石球形風化,可能是火山噴發(fā)的過程中垮塌形成的。第八節(jié)第八節(jié) 金沙灘金沙灘- -沿海路線

43、沿海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該條路線共三個觀察點:綠島灣、金沙灘、三連島。綠島灣為一高能礫石質(zhì)海岸,礫石成分復雜,可見海蝕崖、海蝕臺。在綠島灣處可見輝綠巖,安山質(zhì)角礫凝灰?guī)r,花崗斑巖以及石英正長巖。金沙灘位于青島市開發(fā)區(qū)東南,南瀕黃海,呈月牙形東西伸展,全長約 3500 米,寬約 300 米,水清灘平,沙細如粉,沙質(zhì)為金黃色,金沙灘處可見硅質(zhì)巖,侵入的花崗巖等。連三島位于銀沙灘南側,巖性主要為片麻巖,可見揉皺等構造。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1.綠島灣: 綠島灣是高能?;鶐r海岸,岸上遍布礫石,礫石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巖,凝灰?guī)r,安山質(zhì)角礫凝灰?guī)r,輝綠巖。在安山質(zhì)角礫凝灰?guī)r中,可見晶屑,

44、玻屑。礫石粒徑最大的在 40 厘米左右,大部分在 10 到 20 厘米之間,分選較差,磨圓較好,成次圓狀。礫石長軸與海岸平行、垂直、斜交均存在,較復雜。 綠島灣一側可見輝綠巖,黃綠色,斑狀結構,斑晶橄欖石、輝石、斜長石,為淺成侵入巖,規(guī)模較小,圍巖是安山質(zhì)角礫凝灰?guī)r。由于在角礫凝灰?guī)r中可以觀察到輝綠巖的包裹體,所以輝綠巖形成時間較早。 在綠島灣另一側,可以觀察到巖屑晶屑凝灰?guī)r,以及石英正長巖。石英正長巖是一種堿性巖,規(guī)模較小,多成脈巖出露。 2.金沙灘 在金沙灘東北角可以觀察到花崗斑巖和硅質(zhì)巖。硅質(zhì)巖硬度大,顆粒較細,質(zhì)地密,是化學成因。在硅質(zhì)巖的一側可以看到侵入的花崗斑巖,在與花崗斑巖接觸的

45、地方,可以觀察到硅質(zhì)巖顏色,結構的變化,這是后期花崗斑巖侵入烘烤形成的,說明硅質(zhì)巖形成時間更早。除此之外,在金沙灘上出露的最多的為正長巖,巖石成肉紅色,可見石英,正長石,塊狀構造,其為一種堿性巖。 3.三連島 該處的巖性主要為古元古片麻巖,其中可見黑云母等暗色礦物,暗色礦物具有一定的定向構造,為片麻狀構造。三、構造特征三、構造特征 1.綠島灣: 在綠島灣處出現(xiàn)礫石灘的原因:首先海灘成正東方向,面朝大海,外無島嶼,礁石的阻攔,水動力強,波浪可以沒有阻擋的直接拍打海岸,波浪作用強烈。其次,此處距離物源區(qū)很近,一方面,原地基巖被破碎搬運,另一方面是兩側山上巖石滾落到海水中以后,被波浪和沿岸流搬運形成

46、。 在綠島灣,還可以觀察到海蝕地貌,如波切臺和海蝕槽。波切臺是由于波浪的拍打,在近岸形成階地,反映了地殼的升降,發(fā)生了海近海退。海蝕槽的形成是因為在具有裂縫的地方,巖石與海水接觸的時間較短,無裂縫的地方與海水接觸的時間長,所以無裂縫的地方被侵蝕形成凹槽,有裂縫的地方則向外凸起。 2.金沙灘 金沙灘的沉積主體為前濱亞相,位于平均高潮線和平均低潮線之間,在平均低潮線與浪基面之上則發(fā)育有潮下帶。金沙灘地形平坦,起伏小,逐漸向海傾斜,沉積物主要靠沿岸流進行搬運。金沙灘從東北部的砂礫質(zhì)高能海岸過渡到西南部的砂質(zhì)海岸,礫石含量逐漸減少。 3.三連島 在三連島處可見揉皺現(xiàn)象,主要是在大別-蘇魯造山帶運動過程

47、中形成的。此外,此處還可以看到傾豎褶皺,其軸面與層面豎直。第九節(jié)第九節(jié) 膠南海岸路線膠南海岸路線一、路線概述:一、路線概述: 風河發(fā)源于膠南市區(qū)以西鐵橛山,穿越南部市區(qū)東流入黃海,全長 31.8 公里。此次實習地點主要在風河入??冢达L河三角洲。風河三角洲是一個破壞性的三角洲,受波浪影響強烈。二、巖體描述二、巖體描述 海灘上的基巖主要為花崗巖,其中可見石英和長石。在巖石的表面可以觀察到假化石,它是由于在松散的沉積物內(nèi),孔隙水滯留沉積形成的鐵錳質(zhì)的沉積物,形似化石。三、沉積及構造特征三、沉積及構造特征 1.風河三角洲: 風河三角洲為浪控三角洲,在三角洲前緣可見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分流間灣,在水下分流

48、河道中沉積有沙,沙中可以觀察到小型的礫石,且砂的粒度較粗,說明此處的水動力比較強。在分流間灣中,沉積有泥質(zhì)。還可觀察到河口沙壩,其露出水面,表面生長植物,具有風成砂的特點。由于河道的改道,在原本為分流間灣的地區(qū)形成類似于瀉湖沉積,因此分流河道中的砂體高于分流間灣中的泥質(zhì)。在三角洲上,還可以觀察到風成沙丘。由于其長期的沉積,沙丘露出水面,表面生長植物,砂體固定。在風成沙丘的前部,可見砂體的表面的砂質(zhì)較粗,二下層的砂質(zhì)較細,是因為表面的粒度較細的砂質(zhì)被風吹走,只剩下粒度較粗的砂質(zhì)在原地富集。 2.氣泡砂 在漲潮的過程中,水面上升的速度較快,空氣殘留在砂體中,退潮的過程中,水流速度比較緩慢,其中的氣

49、泡漸漸溢出,形成松軟的氣泡砂。 3.沖洗線理 在沙灘上可見沿漲潮退潮的方向存在一些線理,稱為沖洗線理。 4.障礙痕 在較大的礫石和貝殼后面留下的兩道凹槽,水流回流繞過障礙物形成,可只是水流的方向。 5.水位痕 水位痕與海岸線大致平行,顏色較深,沉積一些重礦物和生物碎屑,說明在退潮的過程當中,海平面在此處停留過一段時間。 6.泄水構造 泄水構造是迅速堆積的松散沉積物內(nèi)由于孔隙水的瀉出而形成的。當有上覆壓力的時候,可見孔隙水的瀉出。 7.波痕 大部分波痕與海岸線平行,是漲潮落潮時形成,波痕中緩坡代表著水流的來向,由于沙灘具有一定的坡度,所以形成的波痕是不對稱的波痕。有的波痕與海岸線斜交,是沿岸流的成因,有的波痕類似于菱形,是受河流,潮水,沿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