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陰陽學說_第1頁
淺析陰陽學說_第2頁
淺析陰陽學說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析陰陽學說淺析陰陽學說李志強 學號 2008130013 臨床學院(高校教師系列)內科學(內分泌) 關鍵詞:陰陽學說 , 淺析 。陰陽學說,是古人認識事物和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思想 方法和說理工具。它屬于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所謂哲 學思想,就是對一切事物的基本看法。例如對云和雨的看法 是 “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 ,天地氣交,升降變化的結果。這種觀點的建立很 重要,因為只有在唯物主義的思想指導下,才有可能產(chǎn)生自 然科學。因此,這是醫(yī)學科學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本條件。 當然, 由于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還不可能對自然界一切事物作出

2、 完整的、細致的、具體的解釋,正由于他們的認識來源于實 踐,來源于對自然界事物的多方面長期的觀察(日、月、五 星為之七政),他們所概括出來的東西,能夠比較正確地抓 住整個自然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 說明自然界中, 萬物的生長 (植 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發(fā)展和變化的原 因。陰陽學說正是這樣從無數(shù)自然現(xiàn)象中高度概括出來的。所以說,陰陽學說的出現(xiàn),對思想認識上有著巨大的進步意 義,并對神權迷信思想的唯心論是對立的。它的形成,大約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比商代有了更大的發(fā)展 和提高,已經(jīng)從奴隸社會進入到農業(yè)生產(chǎn),已經(jīng)可以達到一 定程度的封建社會,人的作用更進一步地被肯定下來,樸素

3、 唯物主義的思想有了發(fā)展。人們在對許多事物的觀察和接觸 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切事物在運動變化,以及事物都具有相對 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這樣初步形成了陰陽學說。如周代易經(jīng)中 記載: “ 盤古氏出,則天地之道達陰陽之理 ” (于是:伏者為天,偃者為地圣地也) 。與此同時,這 一學說也開始被應用到醫(yī)學領域中來,如禮記提出: “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 ……” ,說明了人的生成,由陰陽二氣交 會所致。一、陰陽學說成為醫(yī)學的指導思想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經(jīng)濟、政治、文化均有較大的發(fā)展,出 現(xiàn)了

4、一個 “ 百家爭鳴 ” 的文化高潮。 在哲學理論 上,樸素的辯證唯物論陰陽學說流行于世,相素的唯物 觀點突破了傳統(tǒng)的神權思想。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由于客 觀環(huán)境的影響,醫(yī)學的理論和實踐,必須要更進一步加以總 結和提高,以推動醫(yī)學方面的發(fā)展。因此,許多杰出的醫(yī)學 家,就進一步比較系統(tǒng)地運用陰陽學說來總結遠古以來前人 長期與疾病斗爭的經(jīng)驗和醫(yī)學成就?,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應用陰陽學說的醫(yī)學文獻,是二千 年前的內經(jīng) ,它全面的、具體地把陰陽學說應用于醫(yī)學 上,并又發(fā)展完整了陰陽學說,使它成為醫(yī)學上最根本的指 導思想。如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中

5、指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是指出一切事物 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消長存亡,都要按照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進行; 同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也是不出陰陽變化的道理,所以要 探求疾病的本質和治療方法,我們必須認識和掌握這個陰陽 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內經(jīng)以樸素唯物的陰陽學說,作為醫(yī)學理論體系,以此 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體內部臟腑的相互關系,把陰 陽學說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具體的應用在生理、病理、診斷、 治療、預防等各個方面。二、歷代醫(yī)學家對陰陽學說的闡發(fā) 歷史在不斷的發(fā)展,醫(yī)學的理論也在不斷的豐富,作為祖國

6、醫(yī)學指導思想的陰陽學說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取得了更大 的發(fā)展?,F(xiàn)扼要地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醫(yī)學家對陰陽學說的 闡發(fā)。1、張仲景:他在內經(jī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刊家步發(fā)展 了“ 辨證論治 ” 的法則,著有傷寒雜病論(包 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個部分) ,他的三陰三陽六經(jīng)證治為 后世中醫(yī)樹立了辨證施治的規(guī)范。 根據(jù)素問陰陽離合論、 玉機真藏論、 熱論、刺熱論 …… 等篇關于 “ 六經(jīng) ” 的理論,進一步把外感病在臨證上所呈現(xiàn)的復 雜癥狀,歸納為三陽三陰六大類型,在每一經(jīng)中,以有概括 性、能

7、反映本經(jīng)病理機制的基本癥狀,作為本經(jīng)的總綱。如 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發(fā)熱惡寒,脈浮為總綱;陽陰病以胃家 實為總綱;少陽病以口苦、咽干、目眩為總綱;太陰病以腹 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為總綱;少陰病以脈微細,但欲寐為總綱;厥陰病以消渴、 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下利不止為總 綱。2、張元素(潔古) :李東坦的老師。對藥物性味的升降浮沉 的理論闡述甚詳,他著有珍珠囊一書,在敘述藥物功用 同時,首先詳細地指出,每味藥物的氣味厚薄,陰陽升降, 都以內經(jīng)為指導。藥有四氣五味,寒熱溫涼的四氣,五 味為辛甘酸苦咸(淡,附于甘) 。3、朱丹溪:他提出了 &#

8、8220; 相火論 ” 的觀點,認為 相火是人身的 “ 動氣” ,一切生理、病理都是 “ 動和氣 ” 的作用; 如果反常妄動, 就要病變叢 生,成為危害生機的 “ 賊邪” 了。他另一個論點 是: “ 陽常有余、 陰常不足 ” ,心火、相火均屬 陽,易為物欲所感而妄動, 由于陽邪亢盛, 相對的陰精耗損, 所以提出了 “ 滋陰降火 ” 的治療方法。4、張景岳:著景岳全書 ,其中陰陽

9、篇指出,凡診病必先 審陰陽, 乃醫(yī)道之綱領 …… ,醫(yī)道雖繁, 一言以 蔽之,陰陽也。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5、趙獻可:運用陰陽學說,進一步發(fā)揮了 “ 命門 ” 論點。他說:“ 七節(jié)之旁, 中有小心,命門也。 ” 又說 “ 兩腎皆水,其中一點乃真陽 ” 。 他的學術思想使陰陽學說的運用更深入了一步, 認為 “ 命門 ” 是人生之主,命門之火,為生機之所系,乃人 身之至寶。如走馬燈,火旺則

10、動,火熄則滅的論點。 八味、六味,前者養(yǎng)火,后者補水,由于在實踐中對八味、 六味有深切的體會,所以在著述中作了廣泛的推薦。6、唐容川:他的學術思想是要達到 “ 中西匯通 ” 的目的,他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 血證論一書,流 傳很廣,影響亦大。他的學習方法是好古而不迷信古,曾想 采用西方醫(yī)學來說明中醫(yī)的基本理論??傊?,他以陰陽兩字 即是水火。 …… 火即化氣, 水即化血。 人體的一 切生理活動都是陰陽二氣的不斷運動所形成的,陰陽就是水 火,而水火又是化生氣血之源。 他說:氣生于火。 心火下降, 腎氣才能蒸發(fā),腎氣蒸

11、發(fā),才能腐熟水谷,奉心化血。心腎 二臟,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互相化生,運動不息。三、陰陽學說基本觀點在臨床上的應用1、陰陽的相對性凡是熱、 光亮、 向上向外、 興奮、無形、功能方面、 進行性、 亢進等屬陽;凡是寒、陰暗、向下向內、抑制、有質、物質 方面、退行性、衰退等屬陰。中醫(yī)看病就是運用這種規(guī)律來分析臨床的現(xiàn)象,判斷診候屬 陰還是屬陽,再決定治療方針和處方用藥。以黃疸來說,黃疸色澤明亮如桔子色,伴有發(fā)熱口渴,小便 黃赤,脈數(shù)而有力,中醫(yī)稱謂陽黃,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 炎。如果黃疸的顏色暗而帶黑,好像煙熏的,不發(fā)熱也不口 渴,手足冷,小便不黃,脈細無力的,這是陰癥。我們在某 些慢性的溶血性黃疸

12、的病例中,也可能有少數(shù)病例見到這些 癥狀,中醫(yī)稱陰黃,治療的原則與陽黃完全不同。以上的例 子,是在臨床上以陰陽來作為辨證方法的規(guī)律。再如我們在 處方用藥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發(fā)汗藥是陽藥, 辛甘發(fā)散為陽; 收斂藥是屬陰,向內的,不是向外的發(fā)散。我們思考一下, 就可以類摔倒,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2、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當其發(fā)展到 一定的階段,可以各自向著相反的方面轉化,陰可以轉化為 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陰陽轉化具體表現(xiàn)在疾病方面的,例 如一個患陽明經(jīng)癥的病人,臨床表現(xiàn)出四大癥狀,大熱、大 渴、大汗、脈洪大,高熱神昏,咳嗽胸痛,口渴煩躁,脈大 汗多等等癥狀,診

13、斷屬陽癥;如果病情發(fā)展到末稍循環(huán)衰竭 的時候,出現(xiàn)邪重、熱重、毒重的嚴重癥狀,突然的面色蒼 白,表情淡漠,手足發(fā)冷,血壓下降等等,呈現(xiàn)出一派陰性 癥狀,這時中醫(yī)就稱謂陽證轉陰。在內經(jīng)上明確指出: “ 寒極生熱, 熱極生寒, 重陰必陽, 重陽必陰 ” 的陰陽轉化關系( “ 極 ” 和 “ 重” 兩字,可以理解為陰陽相互轉化的一種條件) 。3、陰陽的消長 陰陽互為消長的關系,就是說這對立的兩方面不是固定不變 的,消就是說減少的意思,長是增長的意思。一切 事物都在動,在動的基礎上出

14、現(xiàn)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如以 晝夜的變化來說,對疾病的影響也很明顯,就是明與暗的消 長。一天之中,早晨象春天,人體的正氣也相應活躍起來, 使病邪暫時衰退,精神也感到清爽些,中午人氣長,長則正 氣更加旺盛而病邪衰退, 可以得到暫時的安靜; 傍晚像秋天, 人體的正氣也開始向衰的一面,邪氣又得逐漸上升,因此病 勢又復變重; 半夜像冬天, 人體的正氣已經(jīng)入臟, 邪氣更甚, 也就是病勢增劇的時候了。這就是說:早晨、中午、黃昏、 夜半人體的陽氣也有消長的變化,病情亦隨之有慧安加甚的 情況。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 夫百病者,多以 “ 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 的消長關

15、系。4、陰陽的互根所謂互根,就是陰根于陽,陽根于陰,也就是問陽生于陰, 陰生于陽,古人說這種關系叫做 “ 孤陽不生,獨陰不 長” ,既要陽光,又要雨露,這樣方可陽生陰長。兩 者一定要相輔相成, 相互依靠來互根。 如以人身的氣血來說, 氣為陽,血為陰,氣以血為基礎,有血才有氣,而血的形成 依賴氣的作用,拿通俗的話來說,血是一種物質它是陰,但 血的產(chǎn)生要依靠造血的功能,功能是屬陽,人的一切機能活 動屬陰的,但機能活動來源于物質,物質是屬陰的。中醫(yī)看 病也就是運用這些道理來指導用藥,如治療一個貧血病人, 在用補血藥的基礎上,一定要加用補氣的藥物,振奮機能, 加

16、強造血功能, 這樣效果就明顯。 中藥方劑中的當歸補血湯, 就是這個意思,當歸補血,黃芪益氣。此即血為氣母,氣為 血帥。張景岳說: “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 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 而泉源不竭。 ” 其理由就是要達到陰陽互根的目的。5、陰陽的平衡 任何致病因素侵犯了人體,就會破壞機體陰陽的平衡,因為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 陰陽互為消長是平衡的。 如果失去平衡, 就會產(chǎn)生陰陽的偏盛偏衰,而造成病理現(xiàn)象。如在陰虛的時 候,相對的會表現(xiàn)出陽亢的現(xiàn)象,陽虛的時候,也相對的會 表現(xiàn)出陰盛的現(xiàn)象。現(xiàn)將臨床的陰虛、陽虛、陰盛、陽盛的病

17、理現(xiàn)象,可分以下 幾點。 陰虛:就是泛指體內的某些物質缺損(包括貧血、消瘦、萎 黃,以及體內的水分、津液、內分泌、維生素缺乏等) 。 陽虛:是指人體一切的功能衰退(缺少活動,包括少氣,懶 言、怕冷、疲倦、不耐勞動等等) 。陰盛:是指外來寒邪侵犯, 或內在物質的潴留, 運行障礙 (包 括痰飲、水腫等等) 。陽盛:是指外來的熱邪侵犯,或內在功能亢盛(包括高熱、 神昏、呼吸短促、口干、煩悶、癲狂等等) 。 所謂盛、虛,內經(jīng)上說: “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 虛。” 這說明 “ 盛 ” 是外在的邪氣強于身 而致病,推之于理,

18、也就是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虛處受邪,其病必實 ” 。內經(jīng)上指出: “ 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 ”“ 陰盛則寒,陽盛則熱。 ” 陰偏盛可以 損害陽,陽偏勝可以損害陰。寒屬陰,陰盛則見寒證,熱屬 陽,陽盛則見熱證。這些在臨床應用是很重要的。 另外,在臨床上常常以陰陽偏盛偏衰,來說明所表現(xiàn)的不同 證候,進一步區(qū)別寒熱病機。例如:陽盛的熱證和陰虛的熱 證是不同的,陽盛的熱證似暑痙(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高熱 神昏。陰虛的熱證好象癆瘵(肺結核)的潮熱顴紅,咳嗽咯 血等病例。所以說

19、,一般急性熱病,都以陽盛代表;一般慢 性消耗性的熱證,都以陰虛或陰虛陽亢來代表說明。雖同樣 屬于亢奮,但前者是功能亢進,后者屬于虛性興奮。前者用 涼藥、瀉藥,類似消炎抑制的作用;后者用補藥來滋陰,類 似補液的方法。在一般情況下, 治療疾病的原則是 “ 寒者熱之 ” , “ 熱者寒之 ” 。但臨床上我們碰到的病人, 往往 是虛實夾雜,難以辨別,寒熱交錯,不易弄清,這就是需要 我們根據(jù)內經(jīng) · 至真要大論的精神,治病應該謹慎 地掌握好病機,推求它屬于那一類。有明顯癥狀的,當然要 追究它的原因,無明顯癥

20、狀的 ,也要尋求它的跡象,這樣來 “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 等等。還有盛者何以盛,要找出根源;虛者何以虛,其要查 明來歷。素問還提示: “ 毋虛虛,毋實實” , “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 的治病的原則 陰陽應象大論 。這就需要我們 “ 謹察陰 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 ,“ 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促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

21、。 下面介紹幾個病例: 例 1 、大實有羸狀 吳雙龍乃室,得傷寒病,信巫不藥,漸至潮熱大作,胸前板 結,譫語耳聾,數(shù)日未食,猶不服藥,遂爾神識昏迷,眼翻 牙緊,合室驚惶。延余治之,脈得細澀,十指微冷,面色黃白,問之不飲湯水,潮熱時有時無,儼然虛極之象。細審此 癥,寒邪成熱為陽,其反成陰寒者,古人謂大實有羸狀,即 此類也。又河間云:郁熱蓄盛,神昏厥逆,脈反滯,有微細 欲絕之象,使投以溫藥則不可救矣。蓋其初原因傷寒失表, 遂入于里,寒郁成熱,理宜表里兩解,治以柴胡、薄荷、菖 蒲、大黃、枳實、甘草等味,急服兩劑,連續(xù)三次,潮熱大 作,口反大渴,知其里舒熱出,三焦經(jīng)絡之熱,法當清之,以竹葉石膏湯四劑而

22、安。清謝映盧醫(yī)案得心集醫(yī)案卷一例 2 、真寒假熱 李某患傷寒,畏寒發(fā)熱,下體如冰,脈息沉細,飲沸湯猶不 知熱,陰寒脈證悉具。藥當從溫無疑,然觀其舌色如朱,方 書云:“ 舌見純紅熱蓄里 ” 與證不符, 因其病初 起憑脈用藥,先與小劑理中湯探之無礙,隨用重劑六味回陽 飲,數(shù)服病痊,舌赤亦退。為詳其故,殆所謂腎水凌心,逼 其心陽外越者歟。清程可軒杏軒醫(yī)案初集 六味回陽飲(驗方醫(yī)學大字典) :附子、肉桂、黨參、當歸、 炮姜、炙甘草、加胡椒末三分,大補元陽。例 3 、真熱假寒松江諸文仲,長夏畏寒,身常挾重纊,飲食必熱,如火方下 咽,微溫則嘔。他醫(yī)投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雞者三,病 愈甚。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