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一、園林植物病害A 病害的基本概念1、園林植物病害的定義:園林植物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或其產(chǎn)品和繁殖材料在貯藏和運輸過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襲或不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影響,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擾和破壞,從而導致植物生理上、組織上和形態(tài)上產(chǎn)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狀態(tài),生長發(fā)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終引起人類經(jīng)濟或其他損失的現(xiàn)象稱為園林植物病害。2、園林植物病害必須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發(fā)病的因素3、直接引起病害發(fā)生的因子稱為病原;間接引起病害發(fā)生的因子稱為誘因4、病原按其性質可分為生物性病原與非生物性病原生物性病原 :主要是指以園林植物為寄生對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病毒、細菌、植原體、
2、寄生性種子植物、線蟲、寄生藻和螨等寄生性病害 :凡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園林植物病害因其都能相互傳染,故稱為傳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指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園林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因素,包括氣候、土壤和營養(yǎng)等多種因素。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互相傳染的病害三角: 寄主、病原物與外界環(huán)境條件3 個基本因素的這種三元關系5、癥狀: 病植物在外部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的不正常特征稱為病害的癥狀。6、病狀與病癥:對有些侵染性病害而言, 病害癥狀包括寄主植物的病變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發(fā)病部位上鎖產(chǎn)生的營養(yǎng)體和繁殖體等兩方面的特征。病狀 :寄主植物的病變特征病癥: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
3、發(fā)病部位上所產(chǎn)生的營養(yǎng)體和繁殖體所有園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狀,但并非都有病癥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不適宜的環(huán)境因素引起,故無病癥病癥的類型:病癥一般可劃分為3 種類型:病原物的營養(yǎng)物、病原物的繁殖體、病害7、癥狀的類型:增生型癥狀 :表現(xiàn)為促進性的組織病變,即植物感病部分細胞數(shù)目增多,體積增大,細胞和組織過度生長。它包括以下類型:瘤腫、瘡痂、叢枝、葉卷曲、愈傷組織、流膠合流脂減生型癥狀:表現(xiàn)為抑制性的組織病變,即感病部位細胞數(shù)目減少,體積縮小,導致植物生長發(fā)育不足。它包括以下類型:黃化、花葉和斑駁、矮縮、簇生壞死型癥狀:表現(xiàn)為分解性的組織病變,即病原物將植物細胞壁或中膠層、細胞內含物分解和破壞,表現(xiàn)出局
4、部或全部組織壞死。它包括以下類型:枝葉枯、斑點和斑塊、潰瘍、腐爛、腐朽、頂枯或梢枯、水漬、焦灼、穿孔、枯萎、猝倒、B 園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1、病原真菌a 定義 :有細胞核的真核生物,無葉綠素的異養(yǎng)生物,營養(yǎng)體為菌絲體,繁殖時產(chǎn)生各種類型的孢子。b 基本形態(tài)營養(yǎng)體: 真菌營養(yǎng)生長階段的菌絲體繁殖體: 真菌生長發(fā)育階段形成各種繁殖體繁殖方式分為有性與無性兩種1/20孢子: 真菌繁殖的基本單位是孢子-相當于高等植物的種子子實體: 任何產(chǎn)生孢子的組織或結構稱為子實體,相當于高等植物的果實。子囊果: 大多數(shù)子囊菌的子囊由菌絲組成的包被包圍著,形成具有一定形狀的子實體。根據(jù)形態(tài)可分為四種類型:閉囊殼、
5、子囊殼、子囊盤、子囊腔無性繁殖 : 真菌不經(jīng)過核配合減數(shù)分裂,直接從營養(yǎng)體上或者其分化的特殊結構上產(chǎn)生孢子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無性繁殖方式包括斷裂、芽殖等,產(chǎn)生的孢子稱為無性孢子。斷裂: 真菌的菌絲斷裂成短的小片段或菌絲細胞相互脫離產(chǎn)生孢子的繁殖方式,如節(jié)孢子。芽殖: 單細胞的營養(yǎng)體、孢子或絲狀真菌的產(chǎn)孢子細胞以芽生的方式產(chǎn)生無性孢子,如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常見的無性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有性繁殖: 通過兩個性細胞或者兩性器官結合而進行的一種生殖方式。真菌的有性生殖過程可分為質配、核配和減數(shù)分裂三個階段。常見的產(chǎn)生有性生殖的孢子:休眠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
6、菌從一種孢子萌發(fā)開始,經(jīng)過一定的營養(yǎng)生長階段和繁殖階段,最后又產(chǎn)生同一種孢子的過程。c 分類與命名與園林植物相關的病原真菌歸屬于三個不同的類群:假菌界卵菌門絲壺菌門網(wǎng)黏菌門原生生物界根腫菌門網(wǎng)柱黏菌門集孢黏菌門黏菌門真菌界壺菌門接合菌門子囊菌門擔子菌門半知菌門d 主要類群e 主要癥狀類型真菌引起的園林植物病害主要癥狀類型為壞死、腐爛與萎焉,少有畸形。病斑上常有霉狀物、粉狀物和顆粒狀物等病癥。2、植物病毒a 定義: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命名: 典型種的寄主名稱+主要特點描述 +virusb 常見癥狀類型:花葉和碎錦 :由于病毒的感染,影響了植物葉綠素或其他色素的合成和分布,在植物葉
7、片上表現(xiàn)為深淺不同的褪色斑駁稱為 花葉 ;在花瓣上出現(xiàn)褪色斑駁稱為 碎錦 ?;?: 許多病毒除花葉外,往往伴隨有卷葉、縮葉、裂葉、小葉等癥狀出現(xiàn)。嚴重時果實也會縮小。生長停止 : 受病毒侵染的植物有時表現(xiàn)為植株矮小,開花、結果減少,有時甚至不開花結果。壞死 : 在葉、莖或葉柄等部位,有時可以產(chǎn)生壞死性的枯斑或壞死環(huán)。2/203、植物病原細菌a 定義:屬于原核生物界的單細胞生物,有固定的細胞壁但沒有定形的細胞核。b 病害的主要特征:可引起壞死性的斑點和腐爛、萎焉和腫瘤等癥狀。細菌引起的壞死性斑點癥狀往往在病害初期表現(xiàn)為水漬狀的半透明斑,在壞死斑的周圍一般形成黃色暈圈,這是細菌性斑點病的標志。4
8、、植原體a 定義: 屬于原核生物界的軟壁菌門,是一類在透射電鏡下可觀察到、無細胞壁的多型性原核生物。b 病害的主要特征: 癥狀多為叢枝和萎縮等現(xiàn)象。5、植物病原線蟲a 定義: 線蟲又稱蠕蟲,是一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專寄生性: 植物病原線蟲大多是專性寄生的,只能在活的植物細胞或組織內取食和繁殖,在植物體外就只能依靠體內儲存的養(yǎng)分存貨或休眠。寄生方式: 內寄生和外寄生b 主要影響:刺激寄主細胞增大;刺激細胞分類形成各種畸形,如腫瘤;抑制根莖頂端分身組織的分裂;融解中膠層使細胞離析;隔解細胞壁和破壞細胞;c 癥狀特征:頂芽和花芽的壞死,莖葉的卷曲或組織的壞死6、寄生性種子植物a 定義: 一部分高等植
9、物和少數(shù)低等植物,由于根系、葉片退化或缺乏足夠的葉綠素,只能寄生在其他的植物上營寄生生活。b 分類:全寄生:從寄主植物上奪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質的寄生方式(菟絲子科和列當科)半寄生:寄生物對寄主的依賴關系只是水分和礦物質的寄生方式(桑寄生和槲寄生)C 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從寄主獲得活體營養(yǎng)的能力按病原物從寄主獲得活體營養(yǎng)能力的大小,將其分為4種類型:a 專性寄生物: 又稱為嚴格寄生物或絕對寄生物, 寄生能力最強。 它們只能從活的有機體吸收營養(yǎng), 因此又被稱為活體寄生。b 兼性腐生物: 又被稱為強寄生生物, 其寄生性次于專性寄生物。 以營寄生生活
10、為主, 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c 兼性寄生物: 又被稱為弱寄生物,其寄生性較弱。以腐生生活為主,在特定條件下,也能侵害或的寄主組織。d 專性腐生物: 又被稱為嚴格腐生或絕對腐生物。只能從無生命的有機體上吸取營養(yǎng),不能侵染活的有機體。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壞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a 酶的致病作用b 生長調節(jié)素的致病作用c 毒素的致病作用d 爭奪營養(yǎng)病原物的寄生性與致病性的關系:絕大多數(shù)寄生物都具有某種致病性,但致病性也必須以具有寄生性為前提。寄生性與致病性緊密相連,但寄生性的強弱和致病性的強弱沒有一定的相關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變化的一部
11、規(guī)律是:1、病原物在人3/20工培養(yǎng)基上長期生長和繁殖會使致病性降低,而反復在活寄主上接種則利于增強致病性;2、病原菌在抗病種和品種上寄生以后,會增強它的致病性,而通過感病品種則使其致病性減退。病毒則有所不同,通過寄生感病的寄主后,致病性反而增強。2、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就是植物對病原物所表現(xiàn)的不易親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也就是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緩病原物活動的能力,是寄主植物的一種屬性。按植物抗病能力的大小,將寄主植物劃分為:a 免疫寄主b 抗病寄主c 耐病寄主d 感病寄主植物抗病的機制:a 結構抗病性b 生化抗病性3、侵染性病害的循環(huán)a 概念: 侵染循環(huán)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植
12、物侵染性病害連續(xù)發(fā)生的過程。侵染鏈:侵染循環(huán)的過程是以病原物的活動為主,包括幾個互相連鎖的環(huán)節(jié),包括病原物的越冬 (或越夏)、病原物的傳播、初侵染、再侵染源以及病程。病程:是病害侵染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植物侵染性病害發(fā)生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接觸期、 侵入期、 潛育期、發(fā)育期病原物的傳播:主要分為自然動力傳播、主動傳播、人為傳播D 園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1、定義: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園林植物病害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2、常見病原:營養(yǎng)失調(元素缺乏&元素過量)溫度與光照失調(溫度過高,溫度過低,光照不足)水分失調(水分過多,水分不足)大氣污染(初級污染物,次級污染物,工業(yè)副產(chǎn)物
13、)其他E 園林植物病害的診斷1、原則與方法原則 :一、在病害發(fā)生的地點或現(xiàn)場對病害進行調查或檢查二、現(xiàn)場觀察記錄和采集樣本三、 仔細觀察發(fā)病的植物群體,向栽培者了解發(fā)病歷史和以前及當前的處理方法四、 對于單個植株應注意到所有的異常狀況五、對現(xiàn)場無法確定或還需要進一步核實的病害,應采集標本并將其帶回實驗室作進一步觀察和檢驗。方法:a 區(qū)別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第一, 觀察癥狀。不少侵染性病害產(chǎn)生特異性的病害癥狀后期有病癥出現(xiàn),且侵染性病害的癥狀一般有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或跡象;而非侵染性病害的癥狀則以不安不呈現(xiàn)一個漸進擴展的模式,也沒有病癥出現(xiàn)第二, 侵染性病害在田間的分布萬網(wǎng)有發(fā)病中心,并有從
14、中心向周圍擴展蔓延之勢;而非侵染性病害并無明顯的發(fā)病中心和蔓延趨勢。4/20第三, 侵染性病害在一特定地點,通常發(fā)生在個別或少數(shù)種類的寄主植物上;而非侵染性病害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在一個地方幾種或多種而且在分類上互不相關的植物上發(fā)生類似癥狀。b 病害診斷的方法:1) 區(qū)別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2) 癥狀觀察3) 病原物的顯微觀察4) 病原性的確定要證明生物的病原性,就必須用柯赫法則來檢驗,其步驟如下:1、病植物上都發(fā)現(xiàn)有這種生物;2、這種生物能夠從植物組織上分離培養(yǎng),并純化得到純營養(yǎng);3、將純培養(yǎng)接種到與原來發(fā)病植物同種的健康植株上,能夠引起同樣的病害癥狀;4、從接種發(fā)病的植物組織上能再分離
15、出這種生物,其形態(tài)特征同2 一樣2、侵染性病害的診斷: P67-69其特點是在植物表面或內部存在病原物,如真菌、病毒、細菌、植原體、寄生性植物、線蟲等。真菌病害的診斷: 真菌病害發(fā)生于植物的各個部位, 一般到后期會在病組織上產(chǎn)生病癥, 它們多半是真菌的繁殖體,用肉眼或通過顯微鏡觀察病原體的形態(tài)或患病組織的異常,即可識別診斷。在很多情況下,植物病組織上并不出現(xiàn)子實體或病原物的其他結構,因此,直接的觀察鑒定便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可通過將植物材料放在密閉的容器中保濕 1-2 天后再鏡檢。保濕能促進一些病原物產(chǎn)孢,或者分離培養(yǎng)病原真菌到特定的培養(yǎng)基上,并在一定的溫度和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也可促使它們產(chǎn)孢
16、。細菌病害的診斷: 細菌病害的診斷主要依據(jù)病害的癥狀、病組織上大量細菌個體的存在以及缺乏其他病原物。植物病原細菌非常小,在顯微鏡下也僅是微細的桿狀,形態(tài)上很難區(qū)分病原物或腐生菌??刹捎眠x擇性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純化細菌得到單菌落、免疫診斷技術植原體病害的診斷: 植原體病害常引起植物矮縮、黃化、叢枝、花器官異常及最終衰退死亡等癥狀。植原體是非常微小、具多型性、無細胞壁的原核生物。一般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而其不能人工培養(yǎng)(螺原體除外)。對植原體的診斷,主要依據(jù)是病害癥狀,嫁接和媒介昆蟲的傳染性,電子顯微鏡觀察,對四環(huán)素的敏感性和對青霉素的非敏感性等,另外還可用染色法。病毒病害的診斷:植物病毒病
17、害的診斷可通過以下幾個方法進行:1、癥狀觀察2、內含體觀察3、傳染試驗4、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粒子5、血清學方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分析等線蟲病害的診斷: 植物寄生性線蟲具有口針, 如果在病植物體或根際土壤出現(xiàn)這些線蟲, 就指示他們可能是病原,或至少與病害有關。進一步可鑒定該線蟲是否屬于引起該病害的屬或種。其他侵染性病害的診斷:寄生性種子植物直接寄生在寄主植物體上,明顯的病癥表明它們是病原藻斑病和毛氈病典型而特異的癥狀表明他們的病原。3、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 P69如果從患病植物上不能發(fā)現(xiàn)、分離和傳染病原物,那么就可以推測病害的原因為非生物因素。診斷較為復雜,首先要研究排除侵染性病害,然后再分別檢查發(fā)
18、病的癥狀(部位、特征、危害程度),分析發(fā)病因素(發(fā)病時間、氣候條件、地形、土壤、肥料、水分等)。5/20F 園林植物病害的防治基本方針: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防治原則: 生物、生態(tài)和經(jīng)濟是構成任何防治計劃的三要素,又稱為“防治三角”園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杜絕與鏟除: 防治新侵染性病害進入無病區(qū);或一旦進入,即就地封鎖和消滅;或盡量減少或稀釋病原物接種體的數(shù)量以使其不能成功侵染。2、 免疫與抗?。?選育和栽培免疫或抗病的植物種、品種或品系;或增強樹木的活力和生長勢,提高抗病能力。3、保護: 對感病的健康植物進行保護,為其設置一道保護層,以阻止或降低病原物的侵染。4、治療:
19、 對病株進行治療,阻止病害的進一步擴展,或使其康復。植物檢疫: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頒布法令,設立專門機構,禁止或限制危險性病、蟲、雜草等人為地傳入或傳出,或者傳入后為限制其繼續(xù)擴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植物檢疫的實施:1、檢疫對象的確定2、劃分疫區(qū)和保護區(qū)3、對外檢疫4、對內檢疫植物檢疫的程序:1、報檢2、驗檢3、檢疫處理4、簽發(fā)證書植物檢疫的方法:現(xiàn)場檢疫,實驗室檢疫和栽培檢疫栽培措施:(最基本的防治方法)1、選用無病繁殖材料2、培育健苗3、植物的合理配置與輪作4、改善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5、場圃衛(wèi)生6、生物防治7、物理防治8、外科治療9、化學防治G 園林植物葉、花、果病害病原 :葉、花、果
20、病害的病原主要是真菌、細菌、病毒、植原體和線蟲。癥狀類型:主要有白粉病、銹病、灰霉病、各種葉斑病、煤污病、葉畸形、變色等癥狀。侵染循環(huán)的特點:侵染來源: 病落葉是初侵染的主要來源病原物的傳播:病原物的傳播,主要依賴被動傳播的方式到達新的侵染點葉部病害病程的特點:葉部病害病原物侵入的途徑主要有直接侵入,氣孔、水孔等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防治原則:減少侵染來源和噴藥保護,是防治園林植物葉、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6/20減少侵染來源的基本方法,是園林栽培技術措施,并輔以化學防治。減少侵染來源的方法有:注意場圃衛(wèi)生;使用無病的種苗、接穗等;避免易感染某種病害的多種寄主植物的混植;有病地段秋季深翻,或覆蓋
21、塑料膜等。主要的葉、花、果病害:1、真菌性病害a 白粉?。?由子囊菌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所致的一類病害b 葉銹?。?由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銹菌目的真菌引起c 炭疽病d 葉斑病及葉枯病:e 葉部畸形?。篺 其他真菌性病害:2、細菌性病害疫?。杭毦圆『Γl(fā)展迅速,眾多侵染點相合并,最后導致整株萎焉的斑點病。防治:3、病毒性病害4、線蟲病害5、藻類病害6、植原體病害H 園林植物莖干部病害病原:低等的疫霉屬真菌子囊菌半知菌擔子菌兩種類型病原物的特點:寄生性強的病原物(病毒、植原體、線蟲、銹菌和部分細菌)分布不很普遍,寄主范圍較窄。寄生性弱的病原物 (大多數(shù)真菌和部分細菌)?;砸话悴粡?,寄主
22、范圍比較廣,一般在樹干或樹皮上營腐生或兼性寄生生活。病害的發(fā)生特點:1、病菌的侵染途徑一般為傷口或自然孔口2、病菌大多有潛伏侵染特性3、病害的發(fā)生與植物生長勢有關防治特點:寄生性強的病原物引起的莖干病害:1、植物檢疫2、建立無病苗圃3、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寄生性弱的病原引起的病害:1、加強管理,提高植物生命力2、加強管理,減少各種傷口I 園林植物根部病害病原: 引起根病的病原,一類屬于非侵染性的,如積水、施肥不當、土壤酸堿度不適等;另一類屬于侵染性的,主要由真菌、細菌、線蟲引起。侵染循環(huán)的特點:引起根病的病原物主要在土壤、病殘體和球根上越冬;病原物傳播的傳播途徑:靠雨水、灌溉水、病根與健根之間的
23、相互接觸7/20根線蟲及菌索的傳播途徑:主動傳播防治原則:1、 根病的發(fā)生于土壤的理化性質密切相關, 故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立地條件, 以及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是一項根本性的預防措施;2、嚴格實施檢疫、病土消毒、球根挖掘及栽植前的處理,是減少初侵染的重要措施;3、加強養(yǎng)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對由死養(yǎng)生物引起的根病在防治效果上是明顯的。二、園林植物蟲害A 昆蟲的外部形態(tài)與內部器官1、昆蟲體軀的一般構造2、昆蟲的頭部頭部的器官(口器、觸角、復眼及單眼)器官的變化昆蟲的頭部:由頭殼組成,后面與胸部用頸連接;主要器官和附肢有:1 對觸角、 1 對復眼、單眼和口器;是取食和感覺的中心。觸角的結構及類型
24、觸角的定義:觸角是昆蟲頭部的一對附肢,為絕大多數(shù)昆蟲所具有,位于額的兩側,其上著生有許多的感覺器,能感受分子級的微小刺激,具有嗅覺和觸覺功能,是昆蟲覓食、求避敵等重要生命活動的基礎。觸角的基本構造:柄節(jié)、梗節(jié)和鞭節(jié)觸角的類型:據(jù)形狀、長度、結構等分12 個基本類型1剛毛狀( setaceous):如蜻蜓、蟬、葉蟬等的觸角。2線狀( filiform )觸角又絲狀觸角:是最常見的類型,如螽斯類、天牛類3念珠狀( moniliform ):如白蟻、褐蛉等的觸角。4棒狀( clavate)棒狀觸角又稱球桿狀觸角,如蝶類和蟻蛉類的觸角5錘狀( capitate ):如郭公蟲等一些甲蟲的觸角6鋸齒狀(
25、serrate):如部分叩甲、蕪菁雄蟲等的觸角7櫛齒狀( pectinate ):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蟲的觸角8羽狀( plumose )又叫雙櫛狀(bipectinate ):如很多蛾類雄蟲的觸角9肘狀( geniculate )又叫膝狀觸角:如蟻類、蜜蜂類、象甲類昆蟲的觸角10環(huán)毛狀( whorled ):如雄性蚊類與搖蚊的觸角。11具芒狀( aristate ):為蠅類所特有。12鰓狀( lamellate ):如金龜甲之觸角。觸角的主要功能:嗅覺、觸覺與聽覺口器的構造及取食方式、危害癥狀口器: 一般位于頭部的下方,具有取食食物的功能口器的類型:1、咀嚼式口器 :取食固體食物由上唇、下唇、
26、1 對上顎、 1 對下顎和舌五部分組成。以蝗蟲口器為代表。為害狀及防治特點: 其典型為害狀是造成各種形式的機械損傷。 如有的能把葉片食成缺刻, 花蕾殘缺不全,穿孔或啃食葉肉僅留葉脈,甚至將葉片吃光;有的潛食葉肉,有的鉆蛀枝干、莖干,有的咬食根部。防治上應使用胃毒劑或觸殺劑。2、吸收式口器:取食液體食物。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來。由喙、兩對口針(1 對上顎口針和1 對下顎口針 )及具有強有力的抽吸機構的食竇唧筒組成。為蝽類、蟬類、蚜、蚧等具有。8/20銼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為害狀及防治特點: 常使植物呈現(xiàn)褪色的斑點。卷曲、皺縮、枯萎或畸形;有的形成蟲癭。防治上應使用內吸劑和觸殺劑。3、 嚼吸
27、式口器: 既可取食固體食物,亦可取食液體食物復、單眼的位置復眼: 具有成像、測速等視覺作用。單眼:包括背單眼和側單眼兩類,它們只能感受光線的強弱與方向而無成像功能。( 1)背單眼:為成蟲和不全變態(tài)類的若蟲或稚蟲所具有,著生于額之上部,常為3 個或 1 2 個。若為3個常呈倒三角形排列。( 2)側單眼:僅為全變態(tài)類幼蟲所具有,位于頭部兩側,常l7 對不等,其數(shù)目與排列方式對幼蟲的分類有較大用途。3、昆蟲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個體節(jié)組成;3 對足 -每節(jié) 1對2 對翅 -中、后胸各1 對是運動中心。胸部的構造:胸部的每一個胸節(jié)都是由4 塊骨板構成的。背面的稱背板,左右兩側的稱側板,下面的稱腹
28、板。骨板的名稱按其所在胸節(jié)而命名,如前胸的背板稱前胸背板,中胸的稱中胸背板等。各板又被若干溝分成一些骨片, 這些骨片又各有其名稱, 如中胸背板常有 1 塊小形的骨片稱為小盾片, 其形狀、大小常作為辨識昆蟲種類的依據(jù)。足與翅足的構造、類型及功能之間的關系翅的類型、在分目中的地位足足的基本構造:由基節(jié)、轉節(jié)、腿節(jié)、脛節(jié)、跗節(jié)和前跗節(jié)組成。昆蟲足的類型:1、步行足( walking legs 或 ambulatorial legs ):最常見,某些特化類型有時亦能用于行走。步行足還有幫助捕食、清潔、抱握雌蟲、攀緣等功能。有些學者還虎甲、步甲、蜚蠊等能快跑的足專稱為疾走足;2、跳躍足( jumping
29、 legs 或 saltatorial legs ):股節(jié)特別發(fā)達,脛節(jié)細長,當股節(jié)肌肉收縮時,折在股節(jié)下的脛節(jié)又突然伸開而使蟲體向前上方快速運動,如蝗蟲、跳蚤的后足3、捕捉足( grasping legs 或 raptoriallegs):基節(jié)多延長,股節(jié)發(fā)達,股節(jié)與脛節(jié)上多有相對的齒或刺而形成一個捕捉機構,如螳螂、獵蠟等很多捕食性昆蟲的足。有些獵蝽的足并不特化,但它們能用前足蘸以植物的膠黏捕獵物。4、開掘足( digging legs):較寬扁,股節(jié)或脛節(jié)上具齒,適于挖土及拉斷植物的細根。如螻蛄、金龜甲、蟬的若蟲等土棲昆蟲的前足。5、游泳足( swimming legs):稍扁平,具較密緣
30、毛,形若槳,適于劃水。水生昆蟲的足(除有些種類的前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適應游泳的形態(tài)特化。6、抱握足( clasping legs):較短粗,跗節(jié)特別膨大,具吸盤狀構造,在交配時能挾持雌蟲,如龍虱雄蟲的前足。7、攜粉足( pollen-carryinglegs):多毛,較寬扁,基附節(jié)甚大,適于采集與攜帶花粉,如蜜蜂總科昆蟲的9/20后足。8、攀握足( clinging legs ):又叫攀懸足、攀緣足等,各節(jié)較短粗,脛節(jié)端部具1 指狀突,與跗節(jié)及呈彎爪狀的前跗節(jié)構成一個鉗狀構造,能牢牢夾住人畜毛發(fā)等。如虱類的足。翅翅的類型:據(jù)形狀、質地與功能分為不同的類型,常見9 種。1、膜翅( membra
31、nous wing ):膜質,薄而透明,翅脈明顯可見,如蚜蟲、蜂類2、毛翅( piliferous wing ):膜質,翅面與翅脈被很多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3、鱗翅( lepidotic wing ):膜質,因密被鱗片外觀多不透明;如蝶、蛾。4、纓翅( fringed wing ):膜質透明,脈退化,翅緣具纓狀長毛;如薊馬。5、半覆翅( hemitegmen ):臀前區(qū)革質,其余膜質,翅折疊時臀前區(qū)覆蓋住臀區(qū)與軛區(qū)起保護作用;如多數(shù)竹節(jié)蟲后翅6、覆翅( tegmen ,復 tegmina ):革質,多不透明或半透明,主要起保護后翅的作用;如蝗蟲、葉蟬前翅。7、半鞘翅( hemiel
32、ytron ,復 hemielytra ):又稱半翅,其基部革質,端部膜質;如大多數(shù)蝽類前翅。8、鞘翅( elytron ,復 elytra ):全部骨化,堅硬,主要用于保護后翅與背部;如鞘翅目前翅。9、棒翅( halter ):稱平衡棒,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狀,飛翔時用以平衡身體;如雙翅目后翅,捻翅目前翅。蚊、蠅、雄性介殼蟲的后翅。蛹的類型(重點掌握)據(jù)蛹殼、附肢、翅與身體主體的接觸情況等,分為離蛹( exarate pupae ):又稱裸蛹,其附肢和翅不貼附在身體上,可以活動,腹節(jié)間也能活動;如鞘翅目的蛹。在脈翅目和毛翅目昆蟲中,蛹甚至還可爬行及游泳。被蛹( obtect pupae ):
33、體壁多堅硬, 附肢和翅緊貼在蛹體上不能活動, 腹部各節(jié)多不能扭動。 如鱗翅目的蛹。圍蛹( coarctate pupae ) :蛹體本身是離蛹 ,只是蛹體被末齡幼蟲所脫的皮構成的蛹殼所包圍而已。如蠅類的蛹。4、昆蟲的腹部:由 9 11 節(jié)組成,兩側有氣門,內部為生理器官,是生理代謝和生殖中心。鱗翅目和膜翅目葉蜂類的幼蟲,腹部還具有腹足:區(qū)別:鱗翅目幼蟲: 5 對;第 3 至第 6 和第 10 腹節(jié)(臀足)上;末端具趾鉤。葉蜂類幼蟲: 6 8 對;從第 2 節(jié)開始有;末端無趾鉤。5、昆蟲的體壁6、昆蟲的內部器官.昆蟲綱與節(jié)肢動物門其它綱的區(qū)別:體段觸角足翅昆蟲綱頭、胸、腹1 對3 對2 對蛛形綱
34、頭、胸、腹無4 對無唇足綱頭、胴1 對1對/ 節(jié)無重足綱頭、胴1 對2對/ 節(jié)無10/20B 園林植物昆蟲分類1、昆蟲分類的基本概念概念、物種、學名(寫法)物種 (species):是自然界能夠交配、產(chǎn)生可育后代,并與其它種群存在著生殖隔離的群體。它是分類的基本單元。亞種( subspecies): 由于地理隔離,不同種群間基因交流降低,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演化,有相當大的差異,但相互間仍能雜交,未達到種的級別,就定為亞種。這一概念目前僅承認地理亞種。學名的寫法:雙名法 (Binomen) : 昆蟲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詞構成,第一個詞為屬名,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詞為種名,全部字母小寫。學名后面還常
35、常加人定名人的姓氏,其第一個字母大寫。三名法( Trinomen):針對亞種而言。2、昆蟲綱的分目常見種類( 8 個目)所屬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脈翅目、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1、直翅目包括蝗蟲、螽斯(蟈蟈 )、蟋蟀 (蛐蛐 )、螻蛄等。前翅通常窄長,革質(覆翅);后翅闊大,膜質;休息時后翅折疊在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呈馬鞍狀觸角明顯;雄蟲一般有發(fā)音器,后足的突起刮擦翅(蝗蟲)左右翅摩擦(蟋蟀、螽斯、螻蛄)聽器或位于腹部第一腹節(jié)兩側(蝗蟲),或位于前足脛節(jié)基部(蟋蟀、螽斯、螻蛄);漸變態(tài)(卵若蟲成蟲);陸生,植食性。2、半翅膀目統(tǒng)稱蝽、蝽象。俗稱臭蟲。前翅為半鞘翅(基部革質
36、,端部膜質)休息時翅疊置于腹背;口器刺吸式,喙明顯出自于頭的端部;漸變態(tài);大多陸生,少數(shù)水生;大多植食性,少數(shù)捕食性如獵蝽。3、同翅目包括蟬、葉蟬、蚜、蚧、木虱、粉虱等。前翅基半部和端半部質地相同,膜質或皮革質;休息時兩翅呈屋脊狀于體背;刺吸式口器,喙自頭的后部伸出(后口式);漸變態(tài)和過漸變態(tài)(粉虱雄蚧);植食性,陸生,許多園林植物上的大害蟲。蚜蟲和蚧蟲常分泌蜜露,與螞蟻形成共生關系。4、脈翅目包括草蛉、蟻蛉等翅膜質、網(wǎng)狀,具有很多橫脈;翅呈屋脊狀覆蓋于腹背上;成蟲口器咀嚼式,幼蟲口器雙刺吸式;觸角長。全變態(tài)(卵幼蟲蛹成蟲);陸生11/20捕食者,如草蛉捕食蚜、蚧,可用于生物防治。5、鞘翅目最
37、大的一個目統(tǒng)稱甲蟲前翅為鞘翅,在蟲體背面成直線會合;口器咀嚼式;全變態(tài)食性多樣:植食性的有食葉的、有鉆蛀莖干和種子的,有肉食的,如瓢蟲捕食蚜蟲、蚧蟲、粉虱等。多數(shù)陸生,少數(shù)水生6、鱗翅目昆蟲綱的第二大目包括蝶類和蛾類;翅上被有鱗片(鱗翅) ;幼蟲口器咀嚼式,成蟲口器主要虹吸式;全變態(tài);幼蟲外形通常圓筒形。頭部發(fā)達。胸足3 對,腹足5 對(多足型);腹足具趾鉤。主要由陸生種類組成多數(shù)植物性,許多種類為大害蟲蝶與蛾的區(qū)別蝶蛾觸角棒狀;觸角非棒狀;休息時翅在體背保持直立狀態(tài);休息時呈屋脊狀或平放于體背;通常白天活動;通常夜間活動;色彩鮮明;色彩灰暗;蛹裸露蛹藏于繭內,或隱藏于碎片或木材內。7、雙翅目
38、包括蚊、蠅、虻;前翅膜質,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復眼很大;全變態(tài);許多種類是重要的衛(wèi)生害蟲。植食性的有潛葉蠅、癭蚊。8、膜翅目包括胡蜂、蜜蜂、螞蟻等;通常具有4 個膜質翅;前翅通常大于后翅;許多種類胸腹連接處縊縮;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許多種類雌蟲具有發(fā)達的產(chǎn)卵器。全變態(tài);陸生,許多種類行社會性生活3、與園林植物有關的主要目科的介紹世代、年生活史、孤雌、卵胎生、不完全變態(tài)、完全變態(tài)、羽化、假死性、變態(tài)的主要類型(不完全&完全)雌雄二型現(xiàn)象 (sexual dimorphism): 同種的雌雄個體除第 1 性征(外生殖器官) 的不同外, 還有其它明顯差異。多型現(xiàn)象(
39、 Polymorphism ):同種昆蟲具有兩種或更多不同類型的個體現(xiàn)象,這種多型性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于性別不同,即使在同一性別的個體間也存在不同類型。單胚生殖( monembryony ):一個卵產(chǎn)生一個體。多胚生殖( Polyembryony ) : 一個卵可產(chǎn)生兩個以上的個體。卵生( oviparity ) : 子代離開母體的蟲態(tài)為卵。12/20胎生( viviparity ) : 子代離開母體的蟲態(tài)為若蟲或幼蟲。兩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特點是要經(jīng)過雌雄的交配,雄性個體把精子送入雌體,在精子與卵子結合 (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個體。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
40、sis):雌蟲的卵不受精也能發(fā)育成新個體。(兼性 (或偶發(fā)性 )孤雌生殖、經(jīng)常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多胚生殖: 1 個成熟的卵可以發(fā)育成2 個或 2 個以上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如一種細蜂(2 個胚胎) ,一種金小蜂 (數(shù)百甚至2000 個胚胎 )。幼體生殖: 在母體尚未到達成蟲階段,還處于幼蟲期就用孤雌生殖方式進行生殖。凡進行幼體生殖的昆蟲產(chǎn)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蟲,故其常與孤雌生殖及胎生相關,見于雙翅目癭蚊科、搖蚊科和鞘翅目的部分種類。卵胎生( ovoviviparity ):胚胎發(fā)育所需的養(yǎng)分全部由卵供給,胚胎發(fā)育在母體內完成,卵在母體內孵化成幼蟲或若蟲,孵化后不久幼蟲便離開母體。從營養(yǎng)
41、源看,與卵生相同,都由卵黃供給,故名卵胎生。介殼蟲、薊馬、肉蠅、家蠅、寄蠅等均有進行卵胎生的種類。變態(tài)( Metamorphosis ):在胚后發(fā)育階段中,要經(jīng)過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組織的一系列變化。主要類型有不完全變態(tài)和完全變態(tài)。胚胎發(fā)育 :是在卵內進行直到幼蟲孵出為止的發(fā)育過程。胚后發(fā)育 : 從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為成蟲的發(fā)育過程。孵化( hatching 或 eclosion ):完成胚胎發(fā)育后幼蟲脫卵而出的過程或現(xiàn)象。脫皮( moulting ):昆蟲自卵中孵化出來后隨著蟲體的生長,經(jīng)過一定時間,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將舊表皮脫去的過程,脫下的皮叫蛻( exuvia)。根據(jù)脫皮的性質,可將脫皮分為2
42、 類:生長脫皮 :幼期伴隨著生長的脫皮;變態(tài)脫皮 :老熟幼蟲或若蟲脫皮后變?yōu)橛蓟虺上x的脫皮蟲齡( instar ) :初孵幼蟲:從卵中孵出的幼蟲為第一齡,即初孵幼蟲第一次脫皮后為第二齡,余類推。齡期( stadium ) : 相鄰兩次脫皮所經(jīng)歷的時間;老熟幼蟲:幼蟲生長到最后一齡,稱為老熟幼蟲。化蛹( pupating 或 pupation )或蛹化: 全變態(tài)類昆蟲的幼蟲在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之后從一個自由活動的蟲態(tài)變?yōu)橐粋€不食不動的蟲態(tài)的過程或現(xiàn)象。有的結繭,有的不結繭。羽化( emergence ):成蟲從它的前一蟲態(tài)脫皮而出的過程或現(xiàn)象。變態(tài): 昆蟲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從卵到成蟲,要經(jīng)過一系列顯
43、著的內部及外部體態(tài)上的變化,才能轉變?yōu)樾猿墒斓某上x,這種體態(tài)上的變化稱變態(tài)。主要有表變態(tài)(或稱無變態(tài))、不(完)全變態(tài)和(完)全變態(tài)3 類。不完全變態(tài)(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 ):又稱直接變態(tài)( direct metamorphosis ),只經(jīng)過卵期、幼期和成蟲期 3 個階段,翅在幼期蟲態(tài)的體外,成蟲的特征隨著幼期蟲態(tài)的生長發(fā)育逐步顯現(xiàn),為有翅亞綱外翅部除蜉蝣目以外的昆蟲所具有。又可分為3 個亞型:1)半變態(tài)( hemimetamorphosis ):幼期水生,其體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動器官及行為等與成蟲有明顯的分化,其幼期昆蟲通稱稚蟲(naiads)。如蜻
44、蜒目等水生種類。2)漸變態(tài)( paurometamorphosis ):其幼期與成蟲期在體形、生境、食性等方面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翅未成長和生殖器官沒有發(fā)育完全。幼期昆蟲通稱若蟲(nymphs)。如蝗蟲等陸生種類。3)過漸變態(tài)( hyperpaurometamorphosis ):幼期向成蟲期轉變時要經(jīng)過一個不食又不大動的類似蛹的蟲齡(偽蛹 ),比一般的漸變態(tài)顯得復雜, 所以被稱為過漸變態(tài)。 有人認為這類變態(tài)可能是不全變態(tài)向全變態(tài)過渡的中間類型,因而又有過渡變態(tài)之稱。如纓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殼蟲中。全變態(tài)( complete metamorphosis ):卵+幼蟲 +蛹 +成蟲,有翅亞
45、綱內翅部昆蟲。幼蟲與成蟲間不僅在外部形態(tài)與內部結構上很不相同, 而且一般食性與生活習性等差異甚大, 使得幼蟲向成蟲轉變時必須經(jīng)過一個過渡蟲態(tài)蛹。幼蟲類型(重點掌握)全變態(tài)類種類繁多,生境、食性、習性等差別很大,所以幼蟲的形態(tài)遠比若蟲、稚蟲等復雜。根據(jù)足的13/20多少及發(fā)育情況可把幼蟲分為4 大類。1)原足型幼蟲(protopodlarvae ):幼蟲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即已孵化,連腹部分節(jié)也沒完成,胸足只是簡單突起,神經(jīng)和呼吸系統(tǒng)簡單,器官發(fā)育不全;幼蟲不能獨立生活,浸浴在寄主體液或卵黃中,通過體壁吸收寄主的營養(yǎng)繼續(xù)發(fā)育。如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蟲。2)多足型幼蟲(potypod larvae ):幼
46、蟲除具3 對胸足外,腹部尚有多對附肢;如大部分內翅部昆蟲的幼蟲。根據(jù)腹部的構造,可把多足型幼蟲分為兩類。蛃型幼蟲( campodeiform larvae ):形似石蛃,體略扁,胸足及腹足細長,如廣、脈與毛翅目。蠋型幼蟲( eruciform larvae ):體圓筒形,胸足與腹足短,如蛾蝶、葉蜂等。3)寡足型幼蟲(oligopodlarvae ):其胸足發(fā)達,但無腹足;見鞘翅目、毛翅目及部分脈翅目昆蟲;其形態(tài)變化較大,常被分為4 類。步甲型幼蟲(carabiform larvae ):口器前口式,胸足發(fā)達,行動迅捷;如步甲、瓢蟲、草蛉等捕食性昆蟲的幼蟲。蠐螬型幼蟲(scarabaeform
47、larvae ):體肥胖,彎曲呈“C”形,胸足較短,行動遲緩;如金龜甲的幼蟲。叩甲型幼蟲(elateriform larvae ):體細長,略扁平,胸足較短;如叩甲、擬步甲等的幼蟲。扁型幼蟲( platyform larvae ):體扁,胸足有或退化;如一些扁泥甲科及花甲科的幼蟲。4)無足型幼蟲(apodous larvae ):又稱蠕蟲型幼蟲( vermiformlarvae ),其顯著特點是胸部和腹部無足,見于雙翅目、蚤目、部分膜翅目及鞘翅目等昆蟲。按照頭的發(fā)達程度,無足型幼蟲可分3 類。全頭無足型幼蟲( eucephalous larvae):頭部骨化,全部露出體外,如蚊類、天牛、吉丁蟲
48、幼蟲半頭無足型幼蟲( hemicephalous larvae ):頭部僅前端骨化,外露,后端??s入胸部;如虻類無頭無足型幼蟲(acephalouslarvae) :頭部十分退化,全部縮入胸部;蛆型幼蟲,如蠅類;世代( generation ):昆蟲的新個體 (卵或幼蟲或若蟲或稚蟲)自離開母體到性成熟產(chǎn)生后代為止的發(fā)育過程。生活史 (life history):一種昆蟲在一定階段的發(fā)育史。生活史常以1 年或 1 代為時間范圍, 昆蟲在 1 年中的生活史稱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休眠( dormancy ):常常是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引起的(如高溫和低溫) ,當不良環(huán)境消除時,就可恢復生長發(fā)育。滯育(
49、diapause ):主要受光周期的控制,常常不是不利的環(huán)境條件直接引起的,一旦進入滯育,即使給以最適宜的條件,也不會馬上恢復生長發(fā)育。引起滯育的外界生態(tài)因子主要是光周期、溫度、濕度、食物等,內在因子為激素。習性( habits ) :昆蟲種或種群具有的生物學特性。食性( feeding habit ):取食的習性。(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雜食性)趨性( taxis ):對某種刺激有定向的活動。據(jù)刺激源:趨熱性、趨光性、趨化性、趨濕性、趨聲性等。據(jù)反應的方向:正趨性和負趨性(即背向)兩類群集性( aggregation ) :同種昆蟲的大量個體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習性。分臨時性群集、永久性群
50、集?!凹偎馈毙?:一些金龜子、葉甲等的成蟲,在受到突然的振動或觸動時,就會立即收縮其附肢而掉到地上,稱“假死現(xiàn)象” 。擬態(tài)( mimicry ):或稱生物學擬態(tài)( biological mimicry ):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huán)境中其他物體而獲得好處的現(xiàn)象。C 昆蟲與環(huán)境條件的關系1、其后因子對昆蟲的影響2、事物因子對昆蟲的影響3、天敵因子對昆蟲的影響4、土壤環(huán)境對昆蟲的影響5、人類活動對昆蟲的影響14/20D 園林植物害蟲防治原理1、植物檢疫綜合防治(什么叫綜合防治,包含幾個方面的含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以生態(tài)學的原理和經(jīng)濟學的原則為依據(jù), 采用最優(yōu)化的技術組配方案, 把有害生物的種群數(shù)量比較長期地穩(wěn)定在經(jīng)濟損失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坝泻ι锞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化學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滬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物理上冊月考試卷
- 2024年華東師大版九年級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人教新起點八年級科學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冀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版木托盤加工與組裝業(yè)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納稅擔保與版權保護合同4篇
- 2025年度南京市二手房買賣合同房屋交接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nóng)產(chǎn)品電商平臺知識產(chǎn)權保護合同4篇
- 鄉(xiāng)村治理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系解析
- 2024版義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
- 智能護理:人工智能助力的醫(yī)療創(chuàng)新
-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培訓專題講座
- 5G+教育5G技術在智慧校園教育專網(wǎng)系統(tǒng)的應用
- 服務人員隊伍穩(wěn)定措施
- VI設計輔助圖形設計
- 淺談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與探究 論文
- 2023年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00054試題及答案新編
- 河北省大學生調研河北社會調查活動項目申請書
- JJG 921-2021環(huán)境振動分析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