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_第1頁
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_第2頁
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_第3頁
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_第4頁
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熱帶和亞熱帶各種森林土壤之間的地理發(fā)生關系紅壤黃紅壤黃壤赤紅壤黃色磚紅壤磚紅壤燥紅土褐紅壤相對干旱相對濕潤北南熱量黃棕壤黃褐土3327東部濕潤區(qū)西部半濕潤區(qū)第八章 黃棕壤和黃褐土第一節(jié) 黃棕壤一、形成條件夏季高溫多雨、有亞熱帶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干旱,又有暖溫帶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416,無霜期為230250天,10積溫一般48005000,雨熱同季,降雨集中,梅雨季節(jié)明顯,年平均降雨在10001500 mm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復雜,主要是花崗巖、片麻巖、安山巖、頁巖、千枚巖、石英巖和玄武巖的殘、坡積物,第四紀晚更新世下蜀系黃土丘陵、階地等排水條件較好的地區(qū)。二、形成過程、剖面形態(tài)特征、基本

2、理化性狀1、有機質積累過程3、粘化過程:棕壤不僅具有殘積粘化, 而且以淋移粘化過程為主。2、弱富鋁化過程:鉀礦物的快速風化,SiO2也開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 1或2 1 1或1 1型的粘土礦物,鐵明顯釋放,形成相當數量的針鐵礦或赤鐵礦為主的游離氧化鐵,因為鐵的水化度較高,故顏色較棕。(二)剖面形態(tài)特征O層Ah層:呈紅棕色或亮棕色。質地多壤質土,粒狀或團塊狀結構,疏松,根系多向下逐漸過渡。Bts層:棕色, 該層雖因母質不同而色澤不一,但一般棱塊狀塊狀結構,結構面上覆蓋有棕色或暗棕色膠膜或有鐵錳結核,由于粘粒的聚集,質地一般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層。C層:基巖上發(fā)育的黃棕壤,其母質仍帶基巖本身的色

3、澤。(三)基本理化性質1.顆粒組成:一般為壤土粉沙粘壤土,但粘化層則多為壤質粘土粉沙質粘土。2.礦物分析:粘粒指示礦物為水云母、蛭石、高嶺石等。3.pH、鹽基飽和度:pH5.06.7,鹽基飽和度30%75%。4.微形態(tài)特征:土壤B層一般都具有光性定向粘粒膠膜,分布于孔隙壁上,表明淋移粘化明顯。5. 腐殖質和養(yǎng)分亞類及其特征1. 普通黃棕壤(781hm2; 43.30%)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兩岸(包括上海、南京)以及湖北北部、河南的南部和陜南的低山丘陵區(qū)。年降雨量從1000 mm-1200 mm(大巴山)至1500 mm(大別山)OAhBtsCAhBmtsCv分布于江蘇、安徽、長江兩側

4、及浙江北部、湖北北部、河南的第四紀黃土丘崗、階地。2. 粘盤黃棕壤4. 黃棕壤性土303.35 hm-2,占黃棕壤總面積的43.3%。黃棕壤性土多在黃棕壤區(qū)植被覆蓋差和坡度陡峻的地段出現,其母質多為基巖風化物,但土壤的發(fā)育程度差。3. 暗黃棕壤暗黃棕壤總面積719.4 hm-2,占黃棕壤總面積的39.88%。分布于安徽南部、湖北北部海拔1100-1800 m的中山上部,以及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和廣西海拔1000-2700 m的中山區(qū),屬垂直帶譜中黃壤向棕壤的過渡類型,多位于黃壤之上。年平均氣溫10-13,比黃壤低3-4 。OABC暗黃棕壤粘磐黃棕壤南京紫金山黃棕壤森林景觀 適地適樹,發(fā)

5、展經濟林業(yè) 高度重視水土保持 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料 四、黃褐土分布在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緣以及暖溫帶南緣。以河南和安徽的面積最大,其次是陜南、湖北的北部、江蘇和山東東北,在江西九江地區(qū)沿長江南岸丘崗地也有小面積分布。總面積380.97萬hm2。年平均氣溫1517、降水量8001200mm,但年內溫度變幅較大,如冬季常出現-5的低溫天氣,而10的積溫則可達5500,這說明其氣候的大陸性有所增加。自然植被的組成上則是干旱的成分增加,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第四紀晚更新世的粘質黃土(下蜀系黃土)及黃土狀物質。土壤的淋溶程度有所下降,母質中可以有殘存的沙姜結核。低山、丘陵或崗地1、粘化過程(一)黃

6、褐土的形成過程3、鐵錳的淋淀過程2、弱富鋁化過程(二) 剖面形態(tài)特征AhBtsCk一般厚度為2025cm,呈棕色或紅棕碎塊狀結構,質地為壤土粉沙粘壤土。植物根系較多,疏松,有少量鐵錳結合,與下層呈平直狀模糊過渡。 暗黃棕或暗灰,棱塊或棱柱狀結構,表面覆著暗棕色,鐵錳粘粒膠膜,內部夾有鐵子,質地一般為壤質粘土粉沙質粘土,粘重滯水,透水率1mm/min,孔隙壁有少量纖維狀光性定向粘粒。 暗黃橙,常出現沙姜體,呈零星或成層分布,大小形狀不一,還有的呈“鈣包鐵”或呈中空的方解石晶體。 (三)基本理化性狀1.顆粒組成與主要水分物理特性。黃褐土全剖面質地層間變化不大。由下蜀黃土發(fā)育的土壤,質地為壤質粘土至粘土,粘粒在B層淀積,含量增高。2.主要化學性質。黃褐土全剖面無游離碳酸鈣,含少量氧化鈣。土壤呈中性,PH6.5-7.5,鹽基飽和度80%,以交換性鈣和鎂為主,自上而下增高,這些特性明顯區(qū)別于同一地帶的黃棕壤。 3.礦物分析:粘土礦物組成以2 1型水云母為主,相對含量在40%以上,1 1型高嶺石一般為15%25%,還有一定量的蛭石及少量蒙脫石,粘粒部分硅鋁率3.0。 4.養(yǎng)分狀況 黃褐土的有機質和氮素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