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Aug. . 2007Vol. 39 No. 82007年8月第39卷8月號學術月刊Academic Monthly“視域融合度”: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論”批判彭啟福(安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I 1伽達默爾的與見域融合論”因其哲學詮釋學的本體論取向而 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它僅僅揭示了文本理解和解釋過程中'視域融合” 的生存論事實但對于如何達成'視域融合”缺乏足夠的方法論分析和 反思。因此有必要提出視域融合度”來深化對文本理解和解釋中的 視域融合問題的方法論思考。'視域融合度”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文 本契合度,即與文本之間在語義學上的契合度,
2、以及與作者原初意圖之 間的契合度。要提高文本契合度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對文本語境的 還原包括文本學還原、歷史學還原和心理學還原。其二是現(xiàn)實相關 度即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融入現(xiàn)實、影響現(xiàn)實的程度。能否在文 本所代表的普遍性與讀者現(xiàn)實處境的特殊性之間建立起一種批判性關聯(lián)成為制約文本現(xiàn)實相關度的關犍。I詮釋學文本詮釋視域融合度文本契合度現(xiàn)實相關度I彭啟福(1963 ),男.福建省長汀市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安徽師范大學詮釋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現(xiàn)代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JB516.59A)0439-8041 (2007)08-0051-061994-2009 China Aca
3、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Aug. . 2007Vol. 39 No. 8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Aug. . 2007Vol. 39 No. 8隨著當代西方詮釋學的影響日益擴大,德國詮 釋學家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 1900 一 2002)有關文本理解和解釋中的'視域融合論”被學 界廣泛接受。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光見域融合
4、論” 由于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本體論取向所具有的局 限性。筆者關注到這一局限性并作出相關方法論思 考.試圖通過提出飆域融合度”概念實現(xiàn)對與見域融 合”的方法論補正克服其局限性。伽達默爾作為海德格爾的學生繼承了海德格 爾“此在”詮釋學的詮釋學本體論路向。其哲學詮釋 學撇開文本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論問題著力于闡明 文本理解和解釋的本體論維度。這使他嬴得了贊書 也招致了諸多的批評。因此.要談論文本的理解和 解釋與'7見域融合”的問題我們就不能不考察伽達 默爾哲學詮釋學的這種本體論取向。 51早在19世紀上半葉.德國神學家、詮釋學家施 萊爾馬赫(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
5、leiermacher , 1768-1834)創(chuàng)立了一般詮釋學理論.促成了西方詮 釋學從理解和解釋的技藝向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論之 轉換。后來.在狄爾泰(Wilhelm Dill hey, 1833 1911)的努力下.詮釋學被奠基為整個精神科學的一 般方法論基礎。這種方法論取向的詮釋學,是以正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哲學關注確把握文本中蘊涵的作者的主觀意圖為基本追求 的。施萊爾馬赫甚至明確地把詮釋學看成是一種 “避免誤解的藝術”。毫無疑問這種方法論詮釋學
6、已經(jīng)意識到作者 和讀者有著各自不同的視域如果讀者從自身視域 出發(fā)展開理解和解釋.將會遮蔽文本中蘊涵的作者 的意圖。因此在文本的理解和解釋過程中讀者應 該努力借助于“心理移情”方法來實現(xiàn)視域的轉換, 即像作者那樣去思考。施萊爾馬赫指出:“我們必須 想到,被寫的東西常常是在不同于解釋者生活時期 和時代的另一時期和時代里被寫的:解釋的首要任 務不是要按照現(xiàn)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 新認識作者和他的聽眾之間的原始關系?!蔽ㄊ┤R 爾馬赫看來盡管讀者和作者之間存在著詮釋學距 離.存在著視域的差別但這種距離和差別卻是可以 消除的:'在一個人想理解另一個人的任何情況中都 存在這樣一個前提即這種差別
7、是可消除的。心理 學解釋任務就是精確地進入講話者和理解者之間區(qū) 別的根基里。'9所以,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語法解釋方法 和歷史解釋方法施萊爾馬赫把心理學解釋方法引 入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以此來實現(xiàn)讀者視域向作 者視域的心理轉換。這種轉換的前提是讀者放棄 自身的視域。可以認為以施萊爾馬赫為代表的方 法論詮釋學所主張的是一種以作者中心論為特征 的網(wǎng)域轉換論”。但是伽達毆爾卻通過為讀者的“先入之見”的 合法性蔣護的方式強調了不同視域之間轉換的不 可能性。所謂的“先入之見” 是讀者在展開新的理 解和解釋活動之前獲得的'視域” 它與人的主觀因 素有關但卻并不是可以完全由人的主觀加以控制 的。實際上
8、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之后就已經(jīng)不由 自主地成為某種被規(guī)定的、被賦予的東西,并在此基 礎上展開新的生成活動。我們的文化和傳統(tǒng)的歷史 性和流動性、我們個人生活的差異性決定著我們成 為彼此相異的個性化的存在物。因此,我們的一切 理解和解釋活動都只能在“先入之見”中展開?!跋?入之見”不僅不是理解和解釋活動的障礙相反,它 是理解和解釋活動展開的必要條件。在此意義上. 傳統(tǒng)的方法論詮釋學把詮釋學的基本任務歸結為幫 助人們消除誤解以追尋作者原意是不合適的因為 這一任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從伽達默爾的理解本 體論來看理解并不是一種以追尋文本作者意圖為 目的的工具性活動。它實際上是讀者自身的生存和 生成活動是讀者
9、自身的存在方式。因此,伽達默爾 一再強調他不是要像傳統(tǒng)方法論詮釋學的繼承者 艾米略貝蒂(Emilio Betti, 18901968)那樣,'褪 供一種關于解釋的一般理論和關于解釋方法的獨特 學說”他“不想炮制一套規(guī)則體系來描述或指導 精神科學的方法論程序”“也不是研討精神科學工 作的理論基礎以便使獲得的知識付諸實踐”.而是 要揭示一種理解和解釋的生存論:“什么東西超越我 們的愿望和行動與我們一起發(fā)生?!睆倪@種生存論 的本體論立場出發(fā)伽達默爾強調理解和解釋的過 程應該是一個建立在讀者和作者雙方的“詮釋學對 話”基礎上的視域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 是不可能完全擺脫自己的視域而轉換到文
10、本作者的 視域中的。伽達默爾在對理解的應用性問題的分析中,強 調了真正的理解只能在應用中實現(xiàn)(understanding by application).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具有建 設性的“詮釋學對話”的展開不能局限在文本內(nèi)部 而是應該引入對讀者自身獨特的詮釋學情境的反 思以促成文本的創(chuàng)生性意義的實現(xiàn)。這種分析或 多或少具有某種方法論的意味.但從總體上來說.其 哲學詮釋學的視野畢竟是本體論的因為它更多地 揭示了理解和解釋中“視域融合”的生存論事實,而 對如何達成'視域融合”缺乏足夠的方法論分析和反 思。伽達默爾引領人們關注理解和解釋中的本體論 維度,有意冋避了詮釋學的方法論維度。但
11、是這種 回避卻無法讓我們忽略一個基本的事實即讀者的 理解和解釋確實是指向某個對象一定的文本 的其理解和解釋正是對特定文本的理解和解釋。 況且讀者的這一活動不是一個非自覺的無意識的 行為,而是與讀者的主觀性心理取向和心理控制密 切相關的。我們同樣無法否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 即讀者在理解和解釋文本的過程中總是力圖采取某 種方法論即便是回避詮釋學方法論維度的伽達默 爾本人,在其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也自覺地應用了 一定的方法比如現(xiàn)象學方法和辯證法方法。因此. 文本的理解和解釋的方法論問題并不是一個可以真0X2)施萊爾馬赫:詮釋學講演(1819-1832)».見洪漢鼎:理解與 承釋一釋學經(jīng)典文選
12、第55-56.71頁北京東方出版 社,2001 o63)伽達默爾:莫理與方法(第2版序言)第8 .4頁上海上海 譯文出版社J999.正回避的問題。如果套用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 一書中關于“詮釋學循環(huán)”犧說法我們可以這樣 說:關健不在于回避方法論問題而在于正確地解決 方法論問題。顯然像伽達默爾那樣僅僅停留在對與見域融 合”的生存論事實的揭示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 如何實現(xiàn)'視域融合”作出一定的方法論反思和方法 論澄明以進一步彰顯理解和解釋過程中存在著的 “視域融合度”問題。任何理解和解釋都無法擺脫讀者自身的先入之 見之影響。理解和解釋只能在先入之見所提供的視 域中展開并突破先入之見的疆域
13、與文心所提供的 視域形成融合產(chǎn)生出新的視域。因此理解和解釋 的過程實際上可以看成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由對話 走向融合的過程。以往的方法論詮釋學忽略了讀者 發(fā)言的權利片面強調讀者傾聽的義務消解了文本 理解和解釋的對話性質。但是對讀者“發(fā)言的權 利”之申明,不能反過來成為剝奪文本的“發(fā)言之權 利”的理由。發(fā)育和傾聽的交互性是構成詮釋學對 話的必要條件。問題的關鍵在干,詮釋學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并 不是自然發(fā)生的。在人們的理解和解釋實踐中,大 量存在著“獨白”現(xiàn)象或“不平等的對話”現(xiàn)象。要真 正實現(xiàn)伽達默爾意指的平等的詮釋學對話,在理解 和解釋的過程中就必須運用一定的方法論。雖然海 德格爾和伽達獣爾的生存論
14、詮釋學指出不要奢望完 全把握到作者的“原初意圖” 但是通過方法論的控 制卻可以讓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變得富有成 效.或者說可以有助于提高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視 域融合度”。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度”,首先取決于 讀者的理解和解釋與文本的語義學關聯(lián)。文本的產(chǎn) 生基于作者自我表達的需要是作者表達自身生活 體驗的工具和媒介.由此它就成為讀者把握作者生 活體驗的一種媒介和工具。當亞里士多德提出“口 語是內(nèi)心經(jīng)驗的符號文字是口語的符號”刑他 顯然注意到了語言性文本的媒介性和工具性。讀者 與作者處于不同的時空關系之中,只有借助于語言 性文本(特別是文字)的媒介和工具,兩者之間的対 話”和交流才得以展
15、開。所以,語言性文本成為了不 同時空關系中的讀者和作者展開“對話”的必要條 件。因此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必須首先 建立在讀者對文本的語義學把握之基礎上。理解和 解釋與文本之間在語義學上的契合度乃是讀者與 文本之間光見域融合度”的標志之一。缺乏對文本的 語義學把握將導致以讀者的視域替代文本的視域 和作者的視域也就很難說得上是一種真正意義上 的利域融合”。正因為這個緣故在各種詮釋方法中,語義學方 法最早為詮釋學家所關注。早在亞里士多德的解 釋篇中語義分析方法就成為論述的一個主題;而 圣經(jīng)淞釋學倡導的“詮釋學循環(huán)”原則實際上 也是一種文本理解和解釋中的語義學循環(huán)原則。值 得注意的是
16、盡管伽達默爾囿于生存論詮釋學的立 場對詮釋學的方法論建構持淡然態(tài)度.但他卻并不 反對詮釋學中的方法論建構。他明確聲稱自己“完 全不是想否認在所謂精神科學內(nèi)進行方法論探討的 必要性”.并認為E 貝蒂在詮釋學的方法論建構方 面的工作是“卓越的”。其次,'視域融合度”不僅涉及讀者的理解和解 釋與作者文本的文意之契合而且涉及與作者的原 初意圖之間的契合。文本的含義與作者的意圖之間 并不是自然吻合的而是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 差異。法國詮釋學家利科(Paul Ricoeur, 1913 2005)曾經(jīng)提出墳本的自主性”的三種形式.其中之 一就是相對于文本作者原初意圖(主觀精神)的文本 自主性:&
17、#39;文本所意味的東西不再與作者所意指的東 西一致:語詞的意義和精神的意義具有不同的命 運?!扁毚艘曈蛉诤隙冗€應該從與作者的原初意 圖(主觀精神)的契合這一層面來考量。從西方詮釋學的發(fā)展進程來看,施萊爾馬赫的 一般詮釋學重點關注的愴是文本中隱含的作者主觀 精神。他顯然意識到文本的字面含義與作者主觀精 神之間的詮釋學距離因而主張把心理學中的情(D海徳格爾在存在與時問中說道"決定性的事情不是從循環(huán)中 脫身而是依照正確的方式進入這個循環(huán)二海德格爾:存在與 時間第179頁北京住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亞里士多德:解釋篇見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軍第I 卷第4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18、社J990 (3)這一原則可以表述為:文本的一切個別細節(jié)都應當從上下文 (contextus)即從前后關系以及整體所指向的統(tǒng)一意艾即從目的 (scopus)加以理解(伽達默爾輿理與方法第227 -228頁) 伽達默爾:熹理與方法(第2版序言)第5頁。 利科爾:詮釋學與意i只形態(tài)批判見洪漢鼎:理解與解釋 一 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第464頁 方法”引入到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試圖重建作者的 主觀精神。盡管施萊爾馬赫沒有看到讀者自身視域 的不可消解性而是奢望讀者借助于“心理移情”將 自己的視域完全轉換為作者的視域從而未能像伽 達默爾那樣睿智地把理解和解釋的過程看作是一種 為話”和'視域融合”的過程但
19、他強調理解和解釋 應當把握作者的主觀精神的意圖卻是無可厚非的。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字 面含義上而應該深入到作者的思想深處,把握其精 神實質。作者在文本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精神究竟是 什么樣的?對此僅僅停留在文本本身是很難把握到 的。因為語育乃是一種兼具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媒 介。作者的文本總是蘊涵著他對公共語肓的私人性 應用。所以要理解和解釋語言深處的作者精神對 文本的理解顯然不能停留在對文本語言的公共性內(nèi) 涵的層面上而是必須超越文本的限度走進作者的 生活世界。施萊爾馬赫也注意到:'垃口果沒有關于語 言的最一般的知識我們不能理解所講的話同時, 如果我們沒有理解個人所想的和獨特
20、被表達的東 西我們也不能理解所講的話?!边M一步講讀者與作者主觀精神之間的契合度 實際上取決干讀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文本理解 和解釋中的作者語境還原。一般而言這種語境還 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D文本學還原;(2)歷史 學還原;(3)心理學還原。所謂文本學還原,是將作為理解和解釋對象的 文本置于作者的文本系列之中并置于與作者相關 時代的其他作者的文本系列之中,在單個文本與文 本鏈的詮釋學循環(huán)中展開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 這種文本學還原有助于把握文本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 彰顯作者的主觀精神得以形成和演進的思維性聯(lián) 系O作者的主觀精神之演進不是一個純邏輯的過 程.它必定與歷史本身的變化關聯(lián)在一起,因此,
21、就 需要以歷史學還原來澄明這種關聯(lián)。所謂歷史學的 還原即是借助于對歷史留存物(古跡、文物、相關的 文字記栽、圖片及音像資料)的發(fā)掘和考察盡可能 重建作者的生活世界在文本與相關歷史語境的詮 釋學循環(huán)中挖掘出作者的主觀精神。馬克思和思 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沖指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 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 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 反響的發(fā)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 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lián)系的物 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 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 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啦一論述顯示了 從
22、與歷史情境的關系中來把握文本作者的主觀精神 之重要性。所謂心理學還原.即是在歷史學還原的基礎上. 進一步追溯作者主觀精神產(chǎn)生的心理過程。作者主 觀精神的產(chǎn)生不是一個對客觀歷史事件的機械刻寫 過程,而是滲透著作者對歷史事件的個性化體驗。 因此作者個人的意志、情感、情緒等非理性因素必 然與理性因素一起.影響作者主觀意圖的形成。也 就是說無論是作者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還是對內(nèi)在 經(jīng)驗的反思或者是對這種認知和反思結果的語言 化表達都不是一個純理性化的過程。因而我們對 作者主觀意圖的理解和解釋不能局限在理性因素的 范圍內(nèi)而必須考慮到作者的意志、情感、情緒等非 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果說歷史學還原側重于揭示 文本
23、與客觀歷史情境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心理學還原 則更多著重于追尋文本與作者的主觀心理層面的關 聯(lián)。由此可見語義學的方法有助于讀者的理解和 解釋與文本含義的吻合,而文本學還原、歷史學還原 和心理學還原等方法則有助于讀者的理解和解釋 與作者的主觀意圖之間的契合。這些方法在理解和 解釋過程中的應用是提高'覿域融合度”的重要保 證。'獨域融合”關注文本及其所代表的作者的'視 域”與讀者的與見域”之間的融合。而'視域融合度” 不僅顧及文本和作者的立場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從 讀者的立場來考量。雖然伽達獸爾的件見域融合論” 囿于其本體論視角而未能深化到對,視域融合度”的 考察但他倡導的
24、文本理解和解釋中的憶義創(chuàng)生” 維度卻為我們從讀者的立場思考“視域融合度”問 題開啟了思路。在真理與方法中.伽達默爾很重 視理解和解釋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在他看來,真 施茉爾馬赫:詮釋學箴W>X 1805-1810) 見洪漢鼎:理解與解 釋 釋學經(jīng)典文選沢第29頁.馬克思思桔斯選隼.第1卷第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vwv哲學關注正的理解(有積極的創(chuàng)生性意義生成的理解)能否達 成很
25、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是否有“問題意識” 即讀 者能否找到合適的問題把文本的普遍性與讀者自 身的特殊性結合起來。這是讀者在理解和解釋中開 啟文本創(chuàng)生性意義之關鍵。而要找到合適的問題. 就必須對讀者自身的詮釋學處境有深刻的反思。僅 僅面向文本根本無法生成哲學詮釋學意義上的合 適的問題意識。這里還有一個如何從文本與現(xiàn)實的 相關性角度來深化'視域融合度”的問題。黃勇教授曾經(jīng)把詮釋學劃分為兩種類型:為己 之學和為人之學。他認為,以伽達默爾為代表的當 代詮釋學和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為代表的啟蒙詮 釋學都屬于為己之學其目的在于幫助解釋者達到 一種自我認識、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而他本人則倡 導一種為人之
26、學的詮釋學意在達到對他者的一種 理解找到與他者相處的合理的道德方式。姑且 不論黃勇教授的這種劃分是否合理但他的確注意 到了詮釋學理解和解釋中的讀者立場。無論是為己 之學還是為人之學其理解和解釋都是從讀者的立 場來展開的。這也就意味著讀者的理解和解釋活 動必然與讀者自身的詮釋學處境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 的網(wǎng)域融合度”不可避免地涉及文本與讀者詮釋學 處境(即現(xiàn)實)的契合問題。貝蒂曾經(jīng)談到過“理解的現(xiàn)實性原則”。他認 為按照詮釋學的這條規(guī)則,“解釋者的任務是回溯 創(chuàng)造過程在自身之內(nèi)重構創(chuàng)造過程重新轉換外來 的他人思想、過去的一部分、一個記憶的事件于我們 自己生活的現(xiàn)實存在之中:這就是說通過一種轉換 調整
27、和綜合它們于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框架內(nèi)的理智視 域里。這種轉換是基于一種有如我們能重新認識和 重新構造那個思想的同樣的綜合”。他甚至談到 了歷史學家與作為他的理解和解釋對象的歷史現(xiàn)象 所蘊涵的精神之間的“對話”。這是一種吸納伽達 默爾哲學詮釋學思想來改造傳統(tǒng)的方法論詮釋學的 努力。貝蒂明確地把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看成一種 作者與讀者之間經(jīng)驗和思想的綜合.這其實就是一 種芍見域的融臺”。但是貝蒂同樣沒有能夠闡明文 本與現(xiàn)實之間關聯(lián)的具體形式也未能揭示應該建 立何種形式的關聯(lián)以保證文本與讀者之間的“視域 融合度” 保證讀者對文本中他人思想的轉換能夠最 大成效地綜合到“自己的經(jīng)驗框架內(nèi)的理智視域 里”。當然
28、,他更未能清楚地闡明文本與現(xiàn)實在讀者 的理解和解釋中發(fā)生的雙向作用。筆者認為文本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通常有兩種基本 形式:解釋性關聯(lián)和批判性關聯(lián)。所謂解釋性關聯(lián),是指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 主要是通過一種解釋性的聯(lián)系來實現(xiàn)。早期的特殊 詮釋學以及施萊爾馬赫開創(chuàng)的一般詮釋學所關注和 強調的便是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這種解釋性關聯(lián)。其 詮釋學旨在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把握作者的原意并 應用到對現(xiàn)實的理解和解釋之中。先理解、后應用. 是這種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解釋性關聯(lián)的基本模式。在 這種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過程中,既有的文本特別 是經(jīng)典文本就成為我們觀察現(xiàn)實的'洙鏡” 成為我 們解釋現(xiàn)實的理念框架和圖式。文本成為神圣的
29、東 西現(xiàn)實反而成了文本的注腳,成了證明文本神圣性 的證據(jù)。與此同時.在文本的理解和解釋中也還存 在著另外一種相反的期望: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被 規(guī)定為替現(xiàn)實的合理性尋找理論的依據(jù)。無論是對 文本的頂禮膜拜還是對文本的任意剪裁都是不妥 當?shù)模驗槎紱]有能夠在文本和現(xiàn)實之間建立起平 衡關系。所謂批判性關聯(lián)是指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聯(lián) 主要通過一種批判性的聯(lián)系來實現(xiàn)。文本作為作者 對過往現(xiàn)實的某種體驗總是與當下現(xiàn)實之間存在 著詮釋學距離。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很難自然吻合,兩 者之間必有溝壑存在。因此文本的理解和解釋過 程內(nèi)在地隱含了一種雙重的批判性的維度:在與現(xiàn) 實的交接中既達到對現(xiàn)實的批判性反思,也達到對 文
30、本的批判性解釋。由此在文本與讀者的詮釋學 情境的現(xiàn)實之間形成了一種詮釋學循環(huán):文本作為 普遍性的一環(huán)讀者的詮釋學情境作為特殊性的一 環(huán)它們在讀者的理解和解釋中彼此相互促進不斷 生成新的意義。在這里怡如伽達默爾所說的文本 的理解和解釋與文本的應用不再是先后相繼的兩個 階段而是互不可分的統(tǒng)一過程。在應用中理解構 成了這種批判性關聯(lián)的基本模式??偠?在考察7見域融合”的時候,不能滿足 干思考文本的視域和讀者的視域是否存在融合的問 題而要進一步思考文本與讀者的視域融合是以何 種方式實現(xiàn)的問題。不同的融合方式所實現(xiàn)的'視 黃勇:解釋半的兩種類型: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栽復旦學 報(社矣科學版).
31、2005(2) 3)貝蒂:作為轄神料學一般方法論的詮釋學(1962) 見洪漢鼎:理解與解樟一全釋學經(jīng)典文選第134 T 35、143 T4 頁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cl學術月刊 2007 8域融合度”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在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 建立解釋性關聯(lián)讀者在文本理解與解釋過程中所 實現(xiàn)的最多只是一種低度的光見域融合”,因為此時 讀者的出發(fā)點本質上只是一種'純域轉換”,無論是 否承認讀者的先入之見在文本理解和解釋中的影 響.都
32、很難開啟文本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生性意義。唯有 自覺地在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建立起批判性關聯(lián)才有 可能實現(xiàn)文本與讀者之間高度的'視域融合” 開啟 文本有價值的創(chuàng)生性意義。如果撇開文本閱讀中的 純粹考古學興趣的話.文本的理解和解釋總是與解 決讀者面臨的某種生存與發(fā)展問題這一目的相關 的.也就是說總是與文本的應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 詮釋學角度看契合文本含義和作者意圖的理解和 解釋當然應該是一種有效的理解和解釋但*必是 一種有價值的理解和解釋。對文本的理解和解釋存 在著另外一種價值性的考量即這種理解在契合文 本含義和作者意圖的基礎上.是否契合讀者自身獨 特的詮釋學情境,是否有助于解決讀者面臨的生存 和發(fā)展問
33、題。這種與讀者的詮釋學情境密切相關的價值性考 量與前述的事實性考量有著顯蓍的不同。作為一 種事實性考量文本契合度的標準是相對統(tǒng)一的盡 管由干橫亙干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詮釋學距離以及語 言本身的流動性,不同讀者對文本語義和作者意圖 的理解和解釋有所不同但在客觀的最基本的方面 是可以達成一致的.由此我們才可以討論所謂的“i吳 解”或“曲解”問題。相應地求同也就成為文本理解 和解釋中事實性考量的基本取向。而與此不同的 是作為一種價值性考量現(xiàn)實相關度的標準卻是相 對多元的。不同的讀者往往處于不同的詮釋學情境 之中面臨不同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而文本的理解和 解釋必須與這些讀者面臨的不同現(xiàn)實高度關聯(lián),因 此它始
34、終要面對一般性與個別性、普遍性與特殊性 的合理結合問題。用統(tǒng)一的標準根本無法測量文本 的解釋與多樣化的現(xiàn)實之間的相關度.于是存異自 然也就成為文本解釋中價值性考量的基本取向。1 無疑問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人們 都要面對其發(fā)展歷程中某些永恒的問題.尋求人類生 活的共同性的一面但我們卻不能忽視這些永恒的 問題在不同的時空中有其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并由此表 現(xiàn)出人類生活的差異性的一面。如果說人類生活中 的共同性因素是不同時空中的人們能夠展開對話的 基礎同時也是人們能夠追求文本契合度的依據(jù)那 么差異性的因素正是使這種對話成為必要、并且文 本的理解和解釋必須關注現(xiàn)實相關度的原因。(責任編輯:文
35、慧)#©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學術月刊 2007 8#©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A學術月刊 2007 8Interpretation of Text and Level of Fusion of HorizonsPeng QifuAbstract: Restricted by its ontological view , fusion of horizons ,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Gadamc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 has its essential limits. It shows us only the fact of fusion of horizons, which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住院高血壓患者合并血糖異常對靶器官損害影響的相關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東協(xié)議書-股東投票權及決策機制協(xié)議3篇
-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 投訴管理制度及處理流程
- 開啟自主學習的閘門
- 二零二五年度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田地租賃合作協(xié)議3篇
- 航空器材采購招標合同三篇
- 2025屆南通市海安高三語文上學期期末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醫(yī)學美容科護士總結
- 專業(yè)化妝前臺接待員工作總結
- 肺切除手術的術前評估課件
- 《大學生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課件
- 護士的護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點
- 2021上海春考作文題解析及范文(怎樣做與成為什么樣人)
- 體育館改造裝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137案例黑色三分鐘生死一瞬間事故案例文字版
- 【魔鏡洞察】2024藥食同源保健品滋補品行業(yè)分析報告
- 鋼結構工程施工(第五版) 課件 2項目四 高強度螺栓
- 大學生就業(yè)指導(高等院校學生學習就業(yè)指導課程)全套教學課件
- 《實驗診斷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