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_第1頁
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_第2頁
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_第3頁
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_第4頁
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古建筑博大精深,結構復雜,學習古建知識入門困難,這套掃盲圖依照北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標注。圖1解釋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縱向主要承重構件,栿上面橫向的構件是槫(tuán),現在稱為檁條,槫上面縱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兩條槫之間的椽子稱為一架椽,照片中這條栿托了四架椽子,稱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圖2還是剛才那梁架,把主要構件的名稱都標了出來,大家可以按圖索驥。各代在構件的樣式和使用上會有區(qū)別,這些區(qū)別是根據建筑形式斷代的主要依據,但整體構架千年沒變。(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圖3脊槫:屋架最高處的槫,

2、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兩側,平梁之上的斜撐平梁:又稱平栿,梁架結構里最上層的梁,長兩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圖4這是一張六椽栿的結構圖,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牽錯落搭配,托舉出房子的山間尖,早期木結構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實例很少,這個梁架結構來自山西平順淳化寺正殿劄牽:長一椽的梁圖5古建筑的梁架結構有多種組合,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結構與上圖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兩椽),逐層遞減,形成中國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澤州西四義普覺寺)圖6闌額是柱頭間的聯系構件,安裝于柱頭,上皮與柱齊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這樣的聯系構件,稱

3、為“地栿”。普拍方安裝于柱頭闌額之上,壓于櫨枓之下。普拍方與闌額的斷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現存十幾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順大云院彌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開始應用廣泛。(山西沁縣大云院正殿)圖7鋪作是由斗拱組成的構造單元,分為三種,立于柱頭的稱柱頭鋪作;立于兩柱之間闌額或普拍方上的是補間鋪作,立于轉角處角柱上的叫轉角鋪作。附圖是座歇山頂建筑,前檐可見兩朵柱頭鋪作、三朵補間鋪作、兩朵轉角鋪作。如果是懸山頂,則沒有轉角鋪作。(山西沁縣普照寺正殿)圖8這張示意圖是七鋪作,鋪作數=出跳數+3,上圖雙抄雙昂出四跳是四層,另加櫨枓、耍頭、襯方頭各一層,共七層,稱七鋪作。(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萬

4、佛殿)圖9和上圖圖是同一朵鋪作,不同視角,標出各部件名稱。(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萬佛殿)鋪作層最下面的大枓稱為櫨枓。櫨枓口內縱向伸出,出跳的栱稱為華栱。櫨枓口內橫向伸出,與華栱相交的是泥道栱。瓜子栱是華栱(或昂)頭上橫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兩頭坐散枓,上承慢栱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橫向栱。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橫栱,鋪作外傳在橑風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轉在筭桯方下。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頭的橫栱,區(qū)別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頭上。交互枓施于跳頭,十字開口;施于替木下順身開口。散枓施之于橫向栱的兩頭或偷心造的跳頭上。齊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圖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齊心枓,

5、令栱的兩端則是散枓。柱頭方是壓在柱中線上的長方,長同屋面,與鋪作結合為一體,把同一側面的鋪作聯系起來。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鋪作橫向第一跳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開始使用多層柱頭方,慢栱隱刻于柱頭方上。羅漢方是位于鋪作出跳之上的長方,外轉位于柱頭方和橑風槫之間,里轉位于柱頭方和筭桯方之間。鋪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稱為橑風槫,也是整個屋架結構中最下面的槫,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稱為橑檐方。山西絕大多數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風槫,我只見過幾處應用橑檐方的實例。圖10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況很少見,只在唐宋時期有些實例,這張圖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圖11如果鋪作跳頭上使用了橫栱稱為計心造,沒

6、有使用橫栱則稱為偷心造,附圖是一朵四跳七鋪作枓栱,第二跳的跳頭上使用了瓜子栱(橫栱),第四跳的跳頭上用了令栱(橫栱),因此這兩跳稱為計心;第一、三跳的跳頭上沒有使用橫栱,這兩跳稱為偷心。圖12鋪作里轉一般比較簡單,配圖這個使用了華栱和壓跳,也有些直接只用華栱。(山西屯留寶峰寺五方佛殿)圖13五鋪作單抄單昂重栱計心造。(山西武鄉(xiāng)大云寺大雄寶殿)圖14有些古建筑的枓栱昂與耍頭都采用斜置構件,且外形相似,如何區(qū)分昂與耍頭呢?這種情況區(qū)分的方法是看是否出跳,出跳的為昂,不出跳的是耍頭。如圖這朵柱頭鋪作,下面出跳托令栱的為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頭。(山西長子崇慶寺)華栱或昂向前挑出一段稱為“跳”,這張照片

7、中下面的華栱和昂各向前挑出一段,各出一跳,這朵枓栱一共出兩跳。耍頭不向前挑出為不出跳圖15再做張假昂與耍頭區(qū)分的圖。假昂和真昂一樣也出跳,區(qū)別是真昂是斜置構件,用杠桿原理挑出,而假昂是水平構件,只把昂尖做成昂形,作用與華栱相當。假昂與耍頭的區(qū)分同樣是看是否出跳,此圖下面出跳托令栱的是昂(假昂),上面不出跳的是耍頭。(山西平順北社觀音堂)圖16檐角構件名稱(山西平順淳化寺)圖17柱頭方是鋪作中位于柱頭中心線上橫向的方材,同位置的最上一層稱為壓槽方。附圖是山西五臺唐代南禪寺大殿,第二跳華栱為殿內的四椽栿梁頭伸出,壓槽方在梁之上,到了宋代以后大部分梁不參與枓栱,而是壓在鋪作層之上,壓槽方就到了梁的下

8、面。隱刻是古建筑中的一種常用手法,這張圖中的建筑沒有使用獨立的慢栱,而是在柱頭方上刻出了慢栱的形狀,兩端仍然使用了散枓,這種不使用單獨構件而是在其他構件上刻出部分形狀的做法稱為“隱刻”(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圖18懸山頂和九脊頂兩山伸出的部分稱為“出際”,安裝于出際處的椽子稱為“廈頭椽”因為九脊頂又稱“廈兩頭造”,而懸山頂沒有兩山出檐,又稱“不廈兩頭造”。搏風板安裝于山面出際處以擋風雨,垂魚惹草即保護槫頭又能起裝飾作用。圖19懸山頂建筑山面。(山西襄垣文廟大成殿)圖20山西長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壺關縣清流老君廟元代正殿的東山墻在2013年雨季坍塌了,梁架外露,六椽屋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是晉東南地區(qū)早期大木作最常見的梁架結構形式,這張圖標出了主要構件的名稱。圖21不少古建筑采用組合式主梁,配圖這張進深六椽,采用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乳栿也有對在后面的,兩段梁的結點在內柱上。四椽栿:長四架椽的梁;乳栿:長兩椽的梁;劄牽:長一椽的梁。配圖這座大殿是山西長子善村龍王廟,山面護坡和墻塌了,骨骼外露。圖22這張圖也是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殿內效果。配圖是山西長子壁村三嵕廟,元代,現在后檐柱嚴重內傾,很危險了。四椽栿對前乳栿。組合式梁架的種類很多:三椽栿對劄牽、四椽栿對前后劄牽,二椽栿對前后乳栿等等,以后慢慢作圖。圖23這張圖是山西長子西上坊成湯廟金代正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