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連通工程連接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_第1頁
水系連通工程連接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_第2頁
水系連通工程連接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_第3頁
水系連通工程連接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_第4頁
水系連通工程連接段治理工程可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 錄1 綜合說明11.1 概況11.2 水文11.3 工程地質21.4 工程任務與規(guī)模21.5 工程設計31.6 施工組織設計51.7 環(huán)境保護設計51.8 水土保持設計51.9 工程管理設計61.10 投資估算62 水文72.1 流域概況72.2 水文氣象82.3 設計洪水92.4 施工期水位243 工程地質263.1 區(qū)域地質概況263.2 河道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283.3 堤基地質結構分析評價333.4 天然建筑材料353.5 結論及建議364 工程任務和規(guī)模374.1 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374.2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424.3 工程建設的可行性454.4 工程任務與規(guī)模465 工程設計4

2、85.1 設計標準和依據485.2 河道岸坡防護工程495.3 水生植物修復設計555.4 初期雨水截留、凈化設計565.5 景觀設計575.6 主要工程量586 施工組織設計606.1 施工條件606.2 施工導流626.3 主體工程施工626.4 施工交通運輸636.5 施工總布置636.6 施工進度647 環(huán)境保護設計667.1 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667.2 環(huán)境影響評價677.3 施工期環(huán)境監(jiān)測687.4 環(huán)境保護措施設計687.5 環(huán)境監(jiān)測737.6 環(huán)境保護投資748 水土保持設計768.1 設計依據768.2 項目區(qū)水土流失現狀768.3 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768.4 水土流失

3、預測與影響分析778.5 水土流失總體布局788.6 水土保持監(jiān)測788.7 水保投資概算799 工程管理設計819.1 工程管理機構及人員819.2 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819.3 工程觀測與維護8110 投資估算8310.1 編制說明8310.2 投資估算表86851 綜合說明1.1 概況*市位于東經*,北緯*,地處安徽省*、*,*瀕*與*市*,東與*市、*市毗鄰,東南與*市交界,*接壤。*湖位于*市*,北至*大道,南至*鐵路,西至*,東至*南路,面積約為*平方公里。規(guī)劃將*湖地區(qū)打造一座具有*特色的*,形成在后發(fā)達地區(qū),生態(tài)稟賦良好地區(qū),自然保護與合理利用并重的綠色生態(tài)城區(qū)建設模式。*湖地

4、區(qū)澇水主要通過*河由*排澇站、*排澇站和*排澇站排出,*主城區(qū)泵站均已按規(guī)劃達標建設,*湖至*河連接通道已開挖形成,但是河道仍存在岸坡缺少必要的防護,河道水體受初期雨水污染,缺少必要的水生植物修復等問題,因此對連通河道進行岸坡防護、初期雨水截留凈化及水生植物修復是必要的。*已成為國家建設*城市*,*湖新區(qū)是試點范圍內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區(qū)內的主要水系需按照*城市要求體現生態(tài)、自然、人水和諧共融等理念,而*湖至*河*是*湖新區(qū)內的重要水系,對其進行生態(tài)治理十分迫切,為此受*市*治理工程建設管理局委托,我單位編制完成了*市*湖至*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建設內容為:連通河道全段進行生態(tài)護坡,

5、總長2.61km,其中7.6m以下連鎖式預制砼塊護坡33000m2,7.6m以上8字草坪磚植草護坡45000m2;水生植物修復,總長5.22km;新建下凹式植草溝10.44km;透水瀝青人行道路鋪設5.22km,泥結碎石道路5.22km。1.2 水文*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豐沛集中,年際變化大。根據*市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湖洪水在汛期受*水位影響,基本無自排機會,湖水位受區(qū)間降雨量控制。*湖來水面積為75km2,其中山區(qū)22.02km2,丘陵25.94km2,圩區(qū)27.04km2。正常蓄水位12.8m,設計水位采

6、用50年一遇,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為14.44m。50年一遇設計條件下,不向主城區(qū)分洪,洪水不進城區(qū),在遭遇100年一遇洪水時,分洪經*湖至*湖的貫通工程入滯蓄洪區(qū),相機由城區(qū)排澇站外排。*湖100年一遇分洪總量263萬m3,最大24h分洪量112萬m3。根據城市總體規(guī)劃,月亮湖111萬m2、*61萬m2、*湖68萬m2、原東湖調蓄區(qū)仍保留72萬m2,調蓄區(qū)范圍達312萬m2,最大24h調蓄深度為0.36m,總調蓄深度為0.84m,平均最大排澇流量為13m3/s。1.3 工程地質本工程區(qū)地貌單元屬沿江丘陵平原區(qū),次一級地貌單元為丘陵崗沖區(qū)和湖泊平原區(qū)。工程區(qū)地面高程7.21

7、1.1m,東北角低丘地,高程在2030m;。微地貌單元為*湖區(qū)、*河河漫灘及河床、微丘,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本次勘探揭露的地層均為第四紀人工堆積層、第四紀湖、洪沖積層和第四紀殘坡積層,下部基巖埋深2.412.5m左右。耕植土和人工填土,呈松散狀,中弱透水性,強度較低、壓縮性較高;中粉質壤土或淤泥質中粉質壤土,軟塑流塑,弱透水性,強度較低、壓縮性較高;中粉質壤土重粉質壤土,可硬塑,弱透水性,強度高、壓縮性較?。坏[砂、圓礫,中密,中強透水性,強度高、壓縮性低;風化花崗巖,中弱強透水性,強度高、壓縮性小。1.4 工程任務與規(guī)模1.4.1 工程任務1)河道岸坡生態(tài)防護,確保防洪排澇安全*湖新區(qū)澇水主

8、要通過連通河道排入*河,再由泵站排出,目前,連通河道以開挖完成,但是缺少必要的防護,本次設計對連通河道兩側岸坡進行防護,確保河道排水通暢,保證區(qū)域防洪排澇安全。2)初期雨水積存、凈化,減少對城區(qū)*河的面源污染通過新建透水路面、下凹式植草溝等設施,對河道兩岸的初期雨水進行截流、凈化后再排入連通河道最后進入*河,減少對城區(qū)*河的面源污染。3)河道兩岸景觀建設,提升新區(qū)城市品位通過連通河道兩岸透水瀝青人行道路鋪設、綠線范圍內景觀樹種植、草皮綠化等景觀設施的建設,提升*湖新區(qū)的城市品位。1.4.2 工程規(guī)模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連通河道生態(tài)護坡、水生植物修復、下凹式植草溝新建、人行道路鋪設、景觀樹種植、草

9、皮綠化等。*湖至*河連通河道有上段1.38km,下段1.23km,總長2.61km。主要工程規(guī)模為:連通河道全段進行生態(tài)護坡,總長2.61km,其中7.6m以下連鎖式預制砼塊護坡33000m2,7.6m以上8字磚植草護坡45000 m2。連通河道全段進行水生植物修復,總長5.22km。人行道路兩側新建下凹式植草溝,總長10.44km。透水瀝青人行道路鋪設5.22km,泥結碎石道路鋪設5.22km。河道兩側綠線范圍內景觀樹種植、草皮綠化總面積13萬m2及景觀建設。(此部分投資不計入工程總投資中)1.5 工程設計1.5.1 河道岸坡防護設計設計對正常蓄水位7.6m以下為連鎖式混凝土預制塊護坡,7.

10、6m以上采用8字磚植草護坡。聯鎖式混凝土預制塊護坡規(guī)格為500mm×300mm×100mm,下鋪設一層150g/m2土工布和厚度為0.15m的瓜子片反濾層,有利于坡面排水,護坡頂和底分別設置混凝土壓頂和基腳,護坡孔內種植耐水植物。草皮護坡采用優(yōu)質草種,如馬尼拉草皮、紫苜蓿與三葉草等。聯鎖式預制砼塊護坡總面積33000m2,河道岸坡8字磚植草護坡總面積45000 m2。1.5.2 水生植物修復設計由于連通河道兼做排澇河道,在河道內不能大規(guī)模種植水生植物阻塞河道行洪排澇,因此本次設計在河底兩側各1.5m范圍內采用人工培育三維網墊種植水生植物,起到改善河道水質的作用,河道正常蓄水

11、位為7.6m,為了防止孩童玩水沉溺,三維網墊土頂高程設計為7.1m,高度1.21.5m,網墊土內可種植蘆葦、茭白等植物。人工培育三維網墊種植水生植物總長5220m。1.5.3 初期雨水截留、凈化設計本次設計擬采用源頭減量方式對初期雨水進行處理,通過新建下凹式植草溝,使初期雨水能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從而減少對*湖地區(qū)水體的污染。下凹式植草溝主要通過收集雨水,使雨水下滲、過濾以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其主要組成部分有種植草、種植土、透水層、雨水收集管及溢流口等組成,小雨量時,雨水通過植草溝下滲過濾,最后通過雨水收集管排入河道,大雨量時,通過溢流口直接進入雨水管網排入河道。雨水收集管道收集的雨

12、水通過深埋式排水涵集中排入河道,排水涵內可設置攔水堰以減小水流流速,使初期雨水充分凈化,排水涵洞根據現場地形條件布置,雨水溢流口每隔30m布置一道。地下排水管網布置根據市政雨水管網規(guī)劃在下階段具體設計,下凹式植草溝本次設計初擬斷面為上口寬度1m,兩側邊坡不陡于1:4,溝深20cm,種植土20cm,透水層30cm,詳細待下階段根據*市建設*城市相關標準圖集完善相關設計。設計下凹式植草溝在坡頂人行道路兩側共布置四道,總長10.44km。1.5.4 綠化景觀設計為便于游客游覽連通河道周邊景觀,本次設計擬在河道岸坡頂和7.8m平臺處各修建人行通道一條,其中岸坡頂通道路面寬3.0m,7.8m平臺處通道路

13、面寬2.5m,根據*城市建設相關要求,坡頂道路路面采用透水瀝青結構,自上而下分別為透水瀝青面層厚7cm,級配碎石基層厚10cm,粗砂墊層厚15cm、土工布反濾層及路基壓實層;7.8m平臺處人行道路采用泥結碎石道路,自上而下分別為砂石磨耗層3cm,泥結碎石10cm,手擺塊石20cm及路基壓實層,人行道路總長10.44km。擬在50m綠線范圍內鋪設草皮并種植景觀樹,為不擋游客視線,景觀樹以灌木為主。草皮鋪設總面積130500m2。景觀樹種植及景觀小品布設待下階段具體做景觀設計。此部分投資不計入工程總投資中。1.6 施工組織設計*市*湖至*河*治理工程的建設內容為:岸坡防護、水生植物修復、新建下凹式

14、植草溝、人行道路修建、鋪設草皮、景觀建設等,主要工程量有:連鎖式預制砼塊護坡33000 m2,8字磚植草護坡45000 m2,水生植物修復總長5.22km,下凹式植草溝總長10.44km,透水瀝青人行道路5.22km,泥結碎石人行道路5.22km等。1.7 環(huán)境保護設計本工程為非污染型水利工程。工程完工后,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湖的水環(huán)境質量,帶動*湖區(qū)域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效益。本工程不增加新的污染源,對非汛期水文情勢無影響。因此,本工程的實施對本地區(qū)水環(huán)境無不利影響。本工程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施工期影響。工程施工和占地將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狀況,施工期材料運輸、修建道路、

15、施工噪聲都會對環(huán)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施工棄土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施工廢污水排放影響河道近岸的水生環(huán)境。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施工期主要的污染源之一,需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防止污染環(huán)境和影響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本工程環(huán)境保護投資包括環(huán)境保護措施投資、施工期環(huán)境監(jiān)測措施投資、環(huán)境保護臨時措施投資和獨立費用等四部分。經計算,本工程環(huán)保投資為24.93萬元。1.8 水土保持設計根據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內各部分地貌類型、主體工程布局、施工工藝以及水土流失特點等,將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區(qū)劃分為河道工程區(qū)、臨建工程區(qū)及棄土區(qū)等3個防治分區(qū)。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采取預防與治理措施相結合,并針對

16、各防治分區(qū)的水土流失特點,合理安排工程和植物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本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根據各防治分區(qū)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本工程水土保持總投資為26.85萬元。1.9 工程管理設計本次新建護坡工程、下凹式植草溝及相關綠化景觀工程由*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下屬各職能部門管理,河道防洪排澇等由城市防洪管理處統一調度管理,人員維持現狀不變。1.10 投資估算本工程靜態(tài)總投資合計*萬元。2 水文2.1 流域概況*市位于東經116°33'118°05',北緯29°33'30°51',地處安徽省*

17、、*下游南岸,北瀕*與*市隔江相望,東與*市、*市毗鄰,東南與*交界。市域現轄*區(qū)、*。*市城區(qū)建在臨江淺丘上,*嶺高程為39.1m,以北為港區(qū),一般地面高程14.716.5m;以南一般地面高程12.119.9m;東南面為東*區(qū),東湖地面高程10.011.0m,*地面高程10.512.2m;東*東南部為淺山丘陵區(qū),*西側地面高程多在16.0023.00m,多為淺山丘陵,地形較平坦。東部*北瀕*,南面、*面和東南面均為低山丘陵區(qū)及山間低洼地,高程在3040m;東北面為同義圩,地面高程9.512.7m之間。*園區(qū)周邊地區(qū)的地形起伏較大。城區(qū)北部有*干流依城而過,主要支流有*河、*和*河,*河沿城區(qū)

18、西側,在*入江,改道后于*入江,*的老*河段已局部封堵;*在東*滅螺圍墾前從城區(qū)穿過,在下*與老*河匯合后在*入江,圍墾后*改道,從城西經西門切崗,然后在新圩與*河匯合,到*入江;老城區(qū)東側有*湖,控制面積75km2,湖水由下*閘入江或通過*湖站機排入江;東部*東南面有*河,于*區(qū)*鎮(zhèn)注入*。*河發(fā)源于黃山山脈大洪嶺北麓,流經*市的*縣和*區(qū),在*城西的趙家圩與*匯合,全長145.3km,流域面積3019km2。原老*河沿*在同義圩*入江。1967年改道后經*港務局上游注入*,現港務局*的老*河段局部封堵。*位于*市*區(qū)的中部,屬*河一級支流,*流域的二級支流。發(fā)源于*山脈三根尖(海拔1119

19、m)西麓,由南向北流,經*,折西北流,經*余溪河;至*后,以下為丘陵畈區(qū),出*沿十里長崗東側,于城西的*與*河會合,注入*。*河流域面積593km2,河道長度52.9km。*市城區(qū)河流水系見圖2.1-1。圖2.1-1 *市城區(qū)河流水系圖2.2 水文氣象*市屬亞熱帶,受華東季風、溫暖地帶的大氣環(huán)流影響,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四季分明,降雨豐沛集中,年際變化大。根據*市氣象站多年降雨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汛期降雨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最大日降雨量226mm(1970年7月12日),最大三日降雨387mm (

20、1953年6月24日)。一般暴雨多出現在6月下旬至月上旬。*市主城區(qū)多年平均溫度16.1,最高年份17.0,最低年份15.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1,平均年溫差25.5,極端最高氣溫40.6,極端最低氣溫-15.6,大于10活動積溫平均5120,持續(xù)時間平均232d,平均無霜期240d。年平均日照時間1968.5h,最多年份為2161.8h,最少年份1726h,年日照百分率44,常年各月以78月份實照時數最多,平均每天達8h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6以上。多年平均蒸發(fā)量695.5mm,汛期(59月)水面蒸發(fā)量451.4mm,占年蒸發(fā)量的64.9。市境南部有山脈

21、為屏障,*呈*北走向,故一年中除月份受季風影響多*風外,其余皆東北風,年平均風速2.6m/s,最大風速22m/s。*流經*市境內全長145km,根據距*18km的大通水文站資料,多年平均流量2880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0.533kg/m3,年均輸沙量4.71×108t。根據*水位站資料,*最高洪水位多發(fā)生在汛期(59月),汛期最高洪水位均值為14.33m,實測最高洪水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為1998年的17.04m。2.3 設計洪水2.3.1 暴雨洪水基本資料*市城區(qū)設有雨量站二個,*氣象站位于市區(qū),有19522008年計57年的實測降雨資料,離城區(qū)3km處下*雨量

22、站有19732008年計36年的實測降雨資料。因兩站相距較近,逐日降雨量相差很小,特征值基本相同。采用*氣象站雨量成果作為分析洪水的基礎資料。*氣象站雨量資料見表2.3-1。表2.3-1 *氣象站最大24h、3d、7d降雨量統計表年份最大24h最大3d最大7d年份最大24h最大3d最大7d19527913614619821131241901953245387458198315722933519541942142811984104170172195511212020219851001031131956128150169198613418824719579320924219871651792021

23、958491231421988131147191195984871571989931221251960851481511990107166187196189115131199113022332619621451511631992103138170196310011617819939210213819641432783001994698791196515215718119951202493231966849215019961532874121967851471761997848912919687092143199812116710019691371623191999139258495197022

24、62953172000781111891971901401502001861111331972819612220021261552091973141167226200360771421974931121542004698913619751362252722005216251251197682135161200662.166130.219772062572602007110.6130149.01978707299200863.9104104.21979103147252平均115.9157.52081980159172191最大2453874861981136146246最小497291市區(qū)*洪

25、水位由*站施測,有19502008年的觀測資料,下*水位站有19732008年的觀測資料,東部*同義圩內*排澇站有19812008年計27年實測*水位資料。*站歷年最高水位見表2.3-2。以上資料來源可靠,可以滿足本次水文計算需要。表2.3-2 *站歷年最高水位統計表年 份最高水位發(fā)生日期序 號年 份最高水位195013.87月31日 1195417.22195112.818月9日 2199817.04195214.469月24日 3199916.62195312.896月12日 4199516.44195417.228月1日 5198316.42195514.737月1日 6199616.2

26、3195614.146月30日 7197315.73195713.658月14日 8197715.59195813.715月22日 9196915.54195913.467月8日 10198015.41196012.388月17日 11199215.34196112.636月20日 12200215.29196215.177月13日 13199115.27196311.939月1日 14196815.22196414.727月8日 15196215.17196513.17月29日 16199315.08196613.467月18日 17198915.01196714.117月9日 181988

27、14.98196815.227月22日 19197414.95196915.547月21日 20197614.91197014.797月24日 21200314.81197113.346月11日 22197014.79197211.286月8日 23195514.73197315.737月2日 24196414.72197414.957月21日 25199014.67197514.585月25日 26199414.66197614.917月19日 27198214.65197715.597月1日 28197514.58197812.437月2日 29199714.49197913.389月30

28、日 30195214.46198015.419月4日 31200514.38198113.27月31日 32195614.14198214.656月26日 33196714.11198316.427月14日 34198714198413.758月3日 35195013.8198512.577月20日 36198413.75198613.287月14日 37195813.711987147月31日 38195713.65198814.989月19日 39200013.47198915.017月9日 40195913.46199014.677月9日 41196613.46199115.277月18

29、日 42200713.4199215.347月13日 43197913.38199315.087月11日 44197113.34199414.666月28日 45198613.28199516.447月8日 46198113.2199616.237月23日 47196513.1199714.497月27日 48200813.05199817.048月2日 49195112.89199916.627月22日 50200412.88200013.476月28日 51196112.81200112.436月29日 52198512.63200215.298月29日 53197812.57200314

30、.817月18日 54200112.43200412.887月29日 55196012.43200514.389月8日 56197212.38200611.956月24日 57200611.95200713.48月7日 58196311.93200813.059月8日 59197211.28均值14.2514.252.3.2 暴雨洪水特性*市屬亞熱帶地區(qū),受華東季風、溫暖地帶的大氣環(huán)流影響,四季分明,降雨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根據*氣象站19522008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483mm,最大年降雨量2285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889mm(1978年),多年平均降雨天數142天

31、。年內出現暴雨的時間一般為47月,主汛期67月,降雨量占全年的29.7,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為“梅雨期”,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北移,冷暖兩股氣團在*下游對立,形成長期陰雨季節(jié),梅雨量大于300mm的年份占48。*干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發(fā)生時間和地區(qū)分布與暴雨一致。*干流洪水按地區(qū)組成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流域性洪水,第二類為區(qū)域性洪水,包括上游型洪水和中、下游型洪水。對我省境內*干流防洪影響較大的是流域性和中、下游區(qū)域洪水。流域性洪水的主要特征是上、中、下游洪水遭遇,洪峰高,洪量大,持續(xù)時間長,易造成大范圍的洪災,如1954年洪水。中、下游區(qū)域性洪水主要特征是局部支流發(fā)生大洪水,并可造

32、成嚴重損失。我省*流域的暴雨出現時間一般為59月份,主汛期67月多為鋒面型暴雨,89月多為臺風型暴雨,汛期降雨強度大,內河隨之產生的洪水也是峰高量大,加之源短流急,排泄不暢和*高水位的頂托,極易發(fā)生洪澇災害。如1983、1999年洪水。*區(qū)境內*主要支流(河、湖)有*河、*、*河、青通河及黃湓河。*河是*市最大的一條河流,發(fā)源于祁門大洪嶺北麓,流經祁門、*、*,在距河口2.4km處和*匯合,經*流入*,河道全長145.3km,流域面積2828km2,其中山丘區(qū)占82.8%,圩畈區(qū)占15.6%,河湖水面占1.6%。洪水主要來自暴雨,其時空分布與本地區(qū)暴雨基本一致。隨著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水位、流量

33、和水量的變化均明顯呈現出豐、枯交替的周期性變化,在汛期,由于降雨強度大,隨之產生的洪水往往也是峰高量大,加上山丘區(qū)面積大,匯流快,河道坡降大以及*洪水頂托和排水不暢等原因,往往造成*河等支流河道水位陡漲、農田內澇等不利影響。*湖洪水在汛期受*水位影響,基本無自排機會,湖水位受區(qū)間降雨量控制。2.3.3 設計洪水位1)*洪水位*水位站有1950年至2005實測水位資料,其中實測最高水位為1954年的17.22m,第二位為1998年的17.04m,歷年最高水位平均值為14.33m。*站各年最高洪水位見表2.3-2。*水位站1954年實測水位為17.22m,官湖圩*路*大橋設計水位為17.2617.

34、36m。1954年型洪水位,1985年2月*流域辦公室在*干流下游各主要站防洪設計水位研究報告中,研究了在湖口設計洪水位22.50m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了湖口以下主要支流來水對*水位的影響,重新擬訂了有關各站的設計洪水位,即湖口水位為22.50m,大通水位17.10m。經內插,*1954年型洪水位為17.68m,東*圩江堤石油庫下*閘設計水位為17.68m17.60m,*防洪工程*路東*江堤設計水位為17.72m17.68m。2)*湖設計水位根據*市城市防洪規(guī)劃,*湖正常蓄水位12.8m,設計水位采用50年一遇,為14.1m,校核水位采用100年一遇,為14.44m。2.3.4 *設計洪水1)

35、設計洪水*市城區(qū)以上控制面積473.2km2,流域長度47.5km,河道坡降3.06m/km,該河上無實測流量資料,與鄰近*河干流上的高坦站流域特征相差較大,故設計洪水直接根據1984年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安徽省暴雨參數等值線圖、山丘區(qū)產匯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區(qū)中、小面積設計洪水計算辦法(以下簡稱“84年辦法”)進行計算。不同重現期的面暴雨成果見表2.3-3、不同重現期的設計洪水見表2.3-4。表2.3-3 *流域點、面暴雨成果表歷時均值(mm)Cv重現期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點暴雨面暴雨點暴雨面暴雨點暴雨面暴雨1h4.50.5577.465.894.580.3141119.82

36、4h1150.55197.8176.0241.5214.9294257.8表2.3-4 *市城區(qū)段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表頻 率P1/P24R3/R24R24R3Kn洪峰流量(m3/s)10年一遇0.370.5210655.12.420.6986320年一遇0.370.52144.975.32.120.69130350年一遇0.370.52257.8120.41.950.6921902)*城區(qū)段設計水位*城區(qū)段直接受*水位頂托,該段堤防洪水位取決于區(qū)間洪水與河口*水位的不同遭遇組合。經綜合分析,采用以下三種組合方法的外包線作為該堤段的防洪設計水位,即*195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區(qū)間洪水;*10

37、年一遇洪水位遭遇20年一遇區(qū)間洪水;*支流河道5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20年一遇洪水位的支流河道洪水位。從分析成果上看,*城區(qū)段上段水位受*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50年一遇區(qū)間洪水控制,水位最大相差僅0.43m??紤]到*中上游河道在遭遇50年一遇洪水時,上游中小圩口漫破分洪,東*外灘圩平垸行洪,洪峰流量減小,同時“84年辦法”計算的洪峰流量用于河道斷面的設計流量偏大等相關因素,故本次設計仍采用采用1954年型江水遭遇10年一遇流量推算的水位作為東*圩*城區(qū)段的設計水位。*20年一遇洪水位遭遇50年一遇區(qū)間洪水(2190m3/s),*堤設計洪水位為16.9718.44m。因此,*堤設計洪水位為195

38、4年型洪水位遭遇10年一遇區(qū)間洪水,*堤設計洪水位為17.8318.02m。2.3.5 *湖設計洪水*湖來水面積為75km2,其中山區(qū)22.02km2,丘陵25.94km2,圩區(qū)27.04km2。*湖水位面積庫容關系見表2.3-5。表2.3-5 *湖水位面積容積關系表水位(m)面積(km2)容積(104m3)7.5008.00.0418.50.63189.03.1611310.06.0057111.07.24129512.08.48201913.09.24290514.012.34406014.513.89464015.014.48540816.015.65694417.016.838480a

39、)暴雨與*水位組合分析根據有實測水位、降雨資料分析,*湖流域暴雨與*高水位主要有三種遭遇組合:一是內部暴雨較大,但外河*水位并不高,如1953年、2005年等,此種情況,*湖流域洪水完全可自排入江;二是內部暴雨不大、外河水位較高,如1998年*湖流域洪水基本無法自排入江,但由于總水量不大不會造成大的災害;三是內部暴雨較大、同時外河水位也較高,如1983年、1996年、1999年等,此種情況下,*湖流域洪水無自排條件,同時由于總水量較大導致湖水位迅速抬高,對湖堤安全及城區(qū)防洪造成不利影響。各大水年暴雨洪水遭遇情況見表2.3-6。表2.3-6 大水年*湖流域暴雨洪水遭遇組合情況年份*最高水位最大2

40、4h降雨最大3d降雨最大7d降雨組合 類型數值(m)出現 時間數值(mm)起始 時間江水位數值(mm)起始 時間江水位數值(mm)起始 時間江水位195312.586.12245<12.5387<12.5458<12.5內澇200514.359.082166.2712.42516.2712.4-12.52516.2712.4-12.5內澇199816.738.021216.2513.911676.2413.6-14.42006.2413.6-16.1外水頂托198316.107.141577.0314.252297.0314.3-14.93356.2913.6-14.9內外同

41、時遭遇199615.947.232577.1414.352877.1314.2-14.74117.0913.4-14.7內外同時遭遇199916.307.222196.2813.932916.2612.9-13.94866.2412.2-14.2內外同時遭遇歷年平均降雨11516021010年一遇降雨19827534920年一遇降雨24033541830年一遇降雨27237946750年一遇降雨294414506說明:針對*湖堤現狀,不考慮抽排,認為江水位在低于13.8m(考慮五孔閘、下*閘過閘落差0.3m)時*湖洪水可搶排入江。從*湖流域所遭受的洪水威脅來看,上述三種暴雨洪水組合中,以第三種

42、類型最為惡劣。分析屬于該種類型的各典型年份的洪水綜合頻率,1996年最大24h暴雨量257mm在實測統計系列中列為首位,而同期的下*閘下最高水位14.35m,亦為這幾個大水年的首位,該年最大3d雨量287mm排在實測系列中第3位(與第二位291mm非常接近),期間江水位在14.2m以上,最大7d雨量411mm排在實測系列第3位;1999年最大24h暴雨量219mm在實測統計系列中列為第3位,同期的下*閘下最高水位13.93m,列為這幾個大水年的第3位,該年最大3d雨量291mm排在實測系列中第2位(與第3位287mm非常接近),期間江水位在14.0m以下,最大7d雨量486mm排在實測系列首位

43、,期間江水位12.2m14.2m;1983年的特點是在出現最大暴雨期間江水位較高,但暴雨量相對較小。因而,從最大24h暴雨與江水位的組合上,1996年應排在實測系列中的第1位、1999年為第2位、1983年為第3位,從最大3d暴雨與江水位的組合上,1996年亦應排在第1位、1999年排在第2位、1983年為第3位,從最大7d暴雨與江水位組合上,1999年、1996年定位基本接近、均為第1位或第2位,1983年則排在第3位。按照經驗頻率看,1996年洪水綜合頻率相當于50年一遇,1999年約30年一遇,1983年約20年一遇。b)洪水分析本報告根據實測水位、水量資料補充計算了1996、1999年

44、二個典型年洪水,根據暴雨資料按安徽省水文手冊(安徽省水利電力局,1975年編制)計算了頻率年洪水,通過對已批復的白沙湖堤防加固初步設計洪水成果和防洪規(guī)劃(修編本)洪水成果的復核,提出了洪水采用成果建議。1)典型年洪水(1)計算方法及成果計算*湖洪水過程有兩種途徑:一是根據*湖出口下*閘(站)汛期運行資料、逐日湖水位過程和官窯咀分洪量等觀測資料情況,進行水量還原分析洪水過程;二是根據*湖流域降雨資料,按照瞬時單位線綜合法,由暴雨間接推求洪水過程。本次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實測水位等觀測資料較為翔實,選擇有代表性的1996和1999年2個典型年進行汛期入湖洪水過程分析。具體見

45、表2.3-7、2.3-8。 表2.3-7 1996年*湖洪水過程 水量單位:萬m3月日江水位(m)下*閘上水位(m)*湖水位(m)湖水量(萬m3)湖面面積km2日蒸發(fā)水量下*閘自排水量官窯分洪水量抽排水量還原總水量還原日增水量平均入湖流量(m3/s)6.3011.7811.8411.8820258.44.220297.112.3012.3212.3623828.64.30239136141.87.212.3412.3812.4224308.64.3108255116018.57.312.7012.7312.7727239.04.5108295740647.07.413.0313.0313.07

46、29959.54.80323327732.07.513.1013.1613.2031199.84.9270363239946.27.613.1213.1313.1730909.74.9503658263.07.713.1813.2013.2431589.94.903731738.47.813.2613.2313.2731889.95.03766344.07.913.3913.2613.30321710.05.03800354.07.1013.7413.4913.53345210.65.365410530535.37.1113.9413.7113.75368811.25.665441130735

47、.57.1214.0213.7413.78372111.35.765451510412.07.1314.1813.7113.75368811.25.6654553384.37.1414.3513.6813.72365511.15.6654590384.47.1514.7113.7514.31434413.26.6170655521930107.77.1615.3114.3814.34438113.36.717065580027932.37.1715.4414.2314.30433113.26.617065599219222.27.1815.5714.2114.23424512.96.416065613714516.87.1915.7114.2114.23424512.96.416065636823126.87.2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