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護理學病因病機_第1頁
中醫(yī)護理學病因病機_第2頁
中醫(yī)護理學病因病機_第3頁
中醫(yī)護理學病因病機_第4頁
中醫(yī)護理學病因病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第四章 病理基礎病理基礎1、掌握六淫、癘氣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點;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七情的概念,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2、熟悉發(fā)病的原理和類型;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的致病規(guī)律和特點。3、了解病因、病機的概念。學習目標1、2、3、病理產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內傷病因外感病因第一節(jié) 病因病因的概念病因是指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引起的疾病原因。分類 概念:是指由外而入,或從肌表,或從口鼻侵入機體,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癘氣六淫濕燥火暑寒風一、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特性外感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相兼性初起多有表證。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西北高原地區(qū)多寒病、燥?。粬|

2、南沿海地區(qū)多濕病、溫病。即可單獨侵襲人體,又可兩三種同時侵犯人體。轉化性寒邪入里化熱、暑濕日久化燥傷陰。風六淫之首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汗出、惡風;頭痛、鼻塞、項背疼痛 2、風性善行而數變 “風痹”、“風疹” 3、風性主動 眩暈、震顫、角弓反張 4、風為百病之長 風寒、風熱、風濕寒內寒、外寒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襲表可見惡寒;寒邪直中脾胃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 2、寒性凝滯 “不通則痛”,得溫則減,遇寒加劇;“痛痹” 3、寒性收引 寒邪襲表可見惡寒、發(fā)熱、惡寒;寒客血脈可見頭身疼痛;寒客經絡關節(jié)可見肢節(jié)屈伸不利暑獨見于夏季,純屬外邪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壯熱、煩渴

3、、面赤、脈洪等 2、暑性升散,傷津耗氣 多汗;口渴喜飲、尿赤短少;氣隨津脫而致氣虛 3、暑多挾濕 發(fā)熱煩渴、四肢困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 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 濕邪困脾發(fā)為泄瀉、尿少、水腫;胸悶、脘痞 2、濕性重濁 頭身困重、“著痹”;分泌物或排泄物穢濁不清 3、濕性黏滯 癥狀的黏滯;病程的纏綿性 4、濕性趨下 “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燥溫燥、涼燥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毛發(fā)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 2、燥易傷肺 干咳少痰、痰黏難咳、痰中帶血火火VS熱,火與心相應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高熱、煩渴、汗出、脈洪數;心火上炎、胃火熾盛、肝火上炎

4、 2、火易傷津耗氣 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氣隨津脫 3、火易生風動血 熱急生風;迫血妄行 4、火易致腫瘍 “癰疽原是火毒生”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癘氣致病特征致病特點傳染途徑常見病證通過空氣、飲食、接觸等途徑傳播從口鼻侵入人體大頭瘟、蝦蟆瘟、疫痢、白喉、天花發(fā)病急驟、病情危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癘氣的發(fā)生和流行因素 1、氣候因素:久旱、洪澇、地震 2、環(huán)境與飲食因素:水源、空氣、食物污染、飲食不當 3、預防因素:未及時做好預防隔離工作 4、社會因素:戰(zhàn)亂、貧窮、細菌戰(zhàn)二、內傷病因七情飲食勞逸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 1、七情與內臟氣血的關系 心在志為喜,肝在

5、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2、七情的致病特點 (1)直接傷及內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2)影響臟腑氣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憂)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3)影響病情變化飲食 1、饑飽失常 (1)過饑:氣血生化之源匱乏 (2)過飽:飲食積滯,脾胃損傷 2、飲食不潔 3、飲食偏嗜:佝僂病、夜盲癥勞逸 1、過勞 (1)勞力過度:氣少力衰 (2)勞神過度:心神失養(yǎng)、脾不健運 (3)房勞過度:腎精耗傷 2、過逸 氣血不暢,脾胃呆滯三、病理產物性病因痰飲瘀血結石痰飲 1、痰飲的概念 痰和飲都是機體誰也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例產物,一般比較稠濁的稱為痰

6、,較清稀的稱為飲。 無形之痰 “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金匱要略痰飲 2、痰飲的形成 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 3、痰飲的致病特點 (1)阻滯氣機、阻礙氣血運行 痰飲停肺:胸悶、咳喘、咯痰 痰飲停胃:惡心、嘔吐 痰飲流注經絡:肢體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痰飲 (2)易蒙蔽心神 痰迷心竅:胸悶、

7、心悸、癡呆或癲證 痰火擾心:失眠、易怒、喜笑不休 (3)致病廣泛,變幻多端 “百病多由痰作祟” (4)病勢纏綿,病程較長 痰病常被稱為“頑痰” (5)多見滑膩舌苔瘀血 1、瘀血的概念 指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血行不暢,阻滯于經脈、臟腑內的血液。 2、瘀血的形成 (1)氣虛:氣為血之帥,氣能行血、攝血 (2)氣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亦滯 (3)血寒: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 (4)血熱 (5)出血瘀血 3、瘀血的致病特點 (1)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 (2)腫塊:腫塊固定不移 (3)出血:血色紫黯或夾有血塊 (4)發(fā)紺: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口唇、爪甲青紫 (5)舌

8、象: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舌下脈絡青紫、曲張 (6)脈象:多見脈細澀、沉弦或結代結石 1、結石的概念 凡體內濕熱濁邪,蘊結不散,或久經煎熬,形成砂石樣的病理產物,即稱結石。 2、結石的形成 (1)飲食不節(jié) (2)情志內傷 (3)服藥不當 3、結石的致病特點 (1)多發(fā)于空腔性臟器:膽結石、胃結石、膀胱結石 (2)病程較長,癥狀不定 (3)阻滯氣機啊,易致疼痛:脹痛、酸痛、絞痛四、其他病因 (一)胎傳-先天性病因 (二)寄生蟲 (三)外傷 金瘡傷、燒燙傷、凍傷、雷電擊傷、溺水、蟲獸傷 病機的概念 病機是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的機制。第二節(jié) 病機發(fā)病機理基本病機發(fā)病類型一、發(fā)病機理 正常情況下,

9、“陰平陽秘” 疾病的發(fā)生與變化,是一定條件下邪正斗爭的反映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在根據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二)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 (三)正邪斗爭勝負決定發(fā)病與否 正能勝邪則不發(fā)病 邪勝正則發(fā)病二、發(fā)病類型 (一)感而即發(fā) 機體感邪后立即發(fā)病 多見于新感外邪、疫癘邪氣致病、情志驟變、中毒、急性外傷 (二)徐發(fā) 徐緩發(fā)病 如濕邪致病、思慮過度 (三)伏而后發(fā) 又稱伏邪發(fā)病,是指機體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潛伏于體內某些部位,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或在一定的誘因作用下過時而發(fā)病。 如破傷風、狂犬病 (四)繼發(fā) 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繼發(fā)新的病變 黃疸-臌脹;瘧疾-瘧母

10、 (五)復發(fā) 指原病再度發(fā)作或反復發(fā)作 復感新邪、食復、勞復、藥復三、基本病機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邪正盛衰 1、正邪斗爭與虛實變化 正邪雙方在斗爭過程中互為消長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正勝邪退-預后好 邪盛正衰-預后差 正邪相持 1、陰陽偏勝 (1)陽偏勝 病機特點:陽勝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陽勝則熱”:壯熱、面紅目赤、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 “陽勝則陰病”: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 (2)陰偏盛 病機特點:陰盛而陽未衰的實寒證 “陰勝則寒”: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脈遲 “陰勝則陽病”:面色白,溲請便溏陰陽失調 2、陰陽偏衰 (1)

11、陽偏衰 病機特點: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勝的虛寒證 “陽虛則寒”:畏寒肢冷、面色白、神疲倦臥、大便稀溏、小便清長 (2)陰偏衰 病機特點:陰液不足,滋養(yǎng)、寧靜和制約陽熱的功能減退,陽氣相對偏勝的虛熱證 “陰虛則熱”: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陰陽失調 3、陰陽互損 (1)陰損及陽 陰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 在陰虛的基礎上,導致陽虛 (2)陽損及陰 陽氣虛損,累及陰液生化不足 在陽虛的基礎上,導致陰虛陰陽失調 4、陰陽格拒 (1)陰盛格陽 陰寒之邪壅盛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格拒 “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 陽熱內

12、盛,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而格陰于外 “真熱假寒”證陰陽失調 5、陰陽亡失 (1)亡陽 機體的陽氣發(fā)生突然性亡失,而致突然發(fā)生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狀態(tài) 危重虛寒證候: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倦臥、神疲、脈微欲絕等 (2)亡陰 機體陰液發(fā)生突然性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功能嚴重衰竭的病理狀態(tài) 危重外脫不守證候:煩躁不安、口渴欲飲、氣喘、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脈數疾等 “陰陽離決”陰陽失調 1、氣的失常 (1)氣虛:氣的不足使臟腑組織功能活動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tài)(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自汗、易于感冒) (2)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 1)氣滯:氣運行不暢而郁滯的病理狀

13、態(tài)(悶、脹、痛) 2)氣逆:氣的升降運動失常,升之太過,降之不及,以致氣逆于上的病理狀態(tài)(肺、胃、肝) 肺失肅降:氣喘、短息 胃失和降:惡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面紅目赤、頭脹頭痛、急躁易怒氣血失常 3)氣陷:在氣虛的基礎上表現出的以氣的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tài)(脾氣下陷) 脾氣虧虛,升清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 脾虛升舉無力-小腹墜脹、便意頻頻、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 4)氣閉:氣機郁閉,外出受阻,而出現的臟腑經絡閉塞不通的病理狀態(tài)(病情多急)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溫、呼吸困難、面唇青紫等 5)氣脫: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 面色蒼白、汗出不止、口開目閉、全身軟癱、手

14、撒、大小便失禁氣血失常 2、血的失常 (1)血虛:血液不足,血的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tài) 面色淡白無華、頭暈、健忘、神疲乏力、形體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兩目干澀、視物昏花、舌淡、脈弱 (2)血瘀:血液運行遲緩或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態(tài) 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拒按,面唇皮膚青紫色黯 (3)血熱:血分有熱,從而使血液運行加速,脈道擴張,或使血液妄行的病理狀態(tài) 身熱夜甚、面赤舌紅、心煩或躁擾發(fā)狂、譫語、昏迷氣血失常 (4)出血:在疾病過程中,血液運行不循常道,溢出脈外的病理狀態(tài) 吐血、咯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鼻衄、齒衄、肌衄 3、氣血關系失調 (1)氣滯血瘀:由于氣的運行郁滯不暢,導致血液運行障礙,

15、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tài) 悶脹疼痛、瘀點、瘀斑、癥積 (2)氣虛血瘀: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致使血液瘀滯的病理狀態(tài) 全身或局部青紫,或瘀點瘀斑,或肢體某部軟癱不用,或全身癱瘓氣血失常 (3)氣不攝血: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功能減弱,血不循經,溢出脈外,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tài) 出血癥狀,伴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4)氣血兩虛:氣虛與血虛同時存在 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5)氣隨血脫:大量出血的同時,氣隨血液的流失而耗脫 出血量多、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脈沉細而微或芤氣血失常 1、津液不足:津液虧少,導致臟腑、組織、形體、官竅失于濡養(yǎng)而產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tài) 2、水液停聚: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導致水濕、痰飲積聚的病理現象 3、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1)水停氣阻:水液停聚于體內,導致氣機阻滯 (2)氣隨津脫: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氣隨津液外泄,致使陽氣暴脫 (3)津枯血燥:津液虧乏枯竭,從而導致血燥內熱或血燥生風 (4)津虧血瘀:津液虧損,而致血液運行瘀滯不暢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 1、內風:即風氣內動,指機體陽氣亢逆變動或筋脈失養(yǎng)而形成的具有眩暈、麻木、抽搐、震顫等“動搖”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1)肝陽化風:肝腎陰傷,筋脈失養(yǎng),陰虛陽亢,水不涵木 (2)熱極生風:熱盛傷津,肝經失養(yǎng),陽亢化風(多見于外感熱性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