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制圖實用PPT課件PPT課件_第1頁
園林制圖實用PPT課件PPT課件_第2頁
園林制圖實用PPT課件PPT課件_第3頁
園林制圖實用PPT課件PPT課件_第4頁
園林制圖實用PPT課件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本章內(nèi)容: 學(xué)習(xí)透視的基本知識 掌握透視圖的基本繪制方法(視線法、網(wǎng)格法)本章重、難點: 掌握透視圖的基本繪制方法(視線法、網(wǎng)格法)第1頁/共70頁第一節(jié) 透視基本知識第2頁/共70頁第3頁/共70頁第4頁/共70頁第5頁/共70頁1、透視的形成第6頁/共70頁2、透視的特點 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長遠短 空間中與畫面相交的直線有消失感,在透視圖中逐漸靠攏并匯于一點。 空間中與畫面平行的直線在透視圖中仍然保持平行。第7頁/共70頁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長遠短與畫面相交的直線靠攏并匯于一點。與畫面平行的直線在透視圖中保持平衡。第8頁/共70頁3、常用術(shù)語 P137第9頁/共70頁h FPsgGsSS

2、s透視基本原理及術(shù)語透視基本原理及術(shù)語 站點(s)視點(S) 視高(Ss) 視平線(h-h) 基面(G) 畫面(P) 基線(g-g 、p-p)心點(s)滅點(F) h g第10頁/共70頁4、透視圖的分類 一點透視(平行透視)P156 兩點透視(成角透視)P157 三點透視P158一點透視滅點第11頁/共70頁兩點透視滅點1滅點2第12頁/共70頁三點透視滅點1滅點2滅點3第13頁/共70頁建筑物一點建筑物一點透視圖透視圖室內(nèi)一點室內(nèi)一點透視圖透視圖第14頁/共70頁第15頁/共70頁建筑二點建筑二點透視圖透視圖第16頁/共70頁第17頁/共70頁 鳥瞰圖鳥瞰圖 仰視圖仰視圖第18頁/共70頁

3、第19頁/共70頁第二節(jié) 透視圖的畫法1、透視作圖的基本知識 畫面與基面的展開:將畫面P和基面G展開到同一平面上來。畫面不動,基面繞g-g向下旋轉(zhuǎn)90。基面可放在畫面的正下方或正上方,且P、G的邊框可去掉。第20頁/共70頁pghPGshgp視距視高第21頁/共70頁注意: P和G面的邊框可以不畫。 g-g和p-p實為不同面上的同一條線即畫面與基面的交線。 P與G的位置可上下互換。 站點s與p-p的距離為視距;h-h與g-g間距為視高。 P與G間的距離無要求。以節(jié)約繪圖空間、方便制圖為原則來確定。pghPGshgp視距視高第22頁/共70頁 透視作圖相關(guān)術(shù)語: 滅點(F):與畫面相交的直線上,

4、距畫面無限遠的點稱為直線的滅點。 跡點(T):直線與畫面的交點稱為直線的跡點。全透視(TF):直線的滅點與跡點的連線稱為直線的全透視,該直線的透視在此全透視范圍內(nèi)。 真高線:位于畫面上的直線,其透視為該直線本身,反映該直線的真實高度,稱真高線。第23頁/共70頁注意: 跡點為直線與畫面的交點。 滅點為視點與直線無窮遠處連線與畫面的交點。 用尋找跡點和滅點的方法 可作圖像的透視,該方法 稱為視線法。第24頁/共70頁 直線跡點與滅點的連線為全透視,該直線透視必在此全透視范圍內(nèi)。第25頁/共70頁2、透視制圖的基本方法v一、視線法v二、網(wǎng)格法(都是針對基透視) 通常都是已知物體的平面圖、平面與畫面

5、的位置關(guān)系、視點位置求該物體的透視。 與軸測圖一樣,繪制透視圖也是先繪制水平面的透視(基透視) ,再立高,得到完整的透視效果圖。 平面的透視是通過求組成平面的線段的透視來求得的。第26頁/共70頁hhggpps第27頁/共70頁一、視線法通過求直線的跡點、滅點、全透視來繪制直線的透視的方法。作圖步驟:1.求跡點。基面上,延長線段交p-p,得該線段的跡點。轉(zhuǎn)繪到g-g上。2.求滅點?;嫔希^s作線段的平行線,交p-p于f。再轉(zhuǎn)繪到h-h上得F。3.求全透視。畫面上,連接跡點與滅點得全透視。4.求透視。連接s和線段端點,得與p-p的交點。過這些交點作垂線,得與全透視的交點。交點間為線段的透視。第

6、28頁/共70頁1、求跡點。延長線段交p-p,得該線段的跡點,轉(zhuǎn)繪于畫面上。注意:如果線段本身就與p-p相交,則交點就是跡點本身。此處a點就是線段ab的跡點。已知一平面,用視線法求其透視abcdefhhggppsa求平面的透視就是求各線段的透視。T(ao)第29頁/共70頁hhggpps2、求滅點。過s作ab的平行線,交p-p于f,過f作垂線交h-h于F注意:同一組平行線只有一個滅點。abcdeffT (ao)F第30頁/共70頁hhggpps3、求全透視。連接跡點和滅點abcdeffaF4、求透視。連接s和b點,得bp 。過bp作h-h的垂線,得與全透視的交點b 。 a與 b的連線為ab的透

7、視。同理可得出其他線段的透視,組合起來就是平面的透視。bpb 第31頁/共70頁sphgphg第32頁/共70頁第33頁/共70頁第34頁/共70頁hgppghs第35頁/共70頁三、網(wǎng)格法主要用于園林制圖中。一點透視的網(wǎng)格1.在平面圖上打上足夠密度的網(wǎng)格。2.使一條網(wǎng)格線位于畫面上。3.先求垂直畫面直線的全透視,再以網(wǎng)格對角線求網(wǎng)格的透視。(P149)4.將平面圖轉(zhuǎn)于透視網(wǎng)格上。第36頁/共70頁第37頁/共70頁視高第38頁/共70頁fF第39頁/共70頁第40頁/共70頁兩點透視的網(wǎng)格1.將平面圖打上足夠密度網(wǎng)格2.使網(wǎng)格與畫面成一定夾角。3.用視線法繪制網(wǎng)格平面透視。4.將平面圖轉(zhuǎn)于透

8、視網(wǎng)格上。第41頁/共70頁第42頁/共70頁第43頁/共70頁第44頁/共70頁四、立體的立高 通過尋找真高線來求得物體的真實高度,從而樹立立體的高。真高線:位于畫面上的直線,其透視為該直線本身,反映該直線的真實高度,稱真高線。 立高在畫面中進行,g-g中量取高度。第45頁/共70頁立高步驟: 在平面透視中,延長透視線與畫面基線(g-g)相交。過交點做豎線,量取高度。再連接所得點與滅點。得高度上的透視線。 在所求點處做豎線與透視線交于高度點。第46頁/共70頁第47頁/共70頁第48頁/共70頁hgppghs第49頁/共70頁第50頁/共70頁第51頁/共70頁第52頁/共70頁第53頁/共

9、70頁第54頁/共70頁一點透視的畫法1、選擇畫面與物體的相對位置 畫面與物體最前主立面重合。2、選擇站點與物體的相對位置 視距為畫面寬度的1.52.0倍,站點在物體的一側(cè)。3、選擇視高與物體的相對位置 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本題選擇兩上底面之間。s第55頁/共70頁s1、首先找出滅點ssp-pg-gh-h2、繪制平面透視。第56頁/共70頁s1、首先找出主滅點ssp-pg-gh-h2、繪制平面透視。3、繪制畫面上的物體高度。4、繪制畫面后的物體將物體的棱面延伸到畫面上,獲得物體的真高。第57頁/共70頁s1、首先找出主滅點ssp-pg-gh-h2、繪制平面透視。3、繪制畫面上的物體高度。4、繪制

10、畫面后的物體將物體的棱面延伸到畫面上,獲得物體的真高。5、繪制兩個基本體之間的交線。第58頁/共70頁s1、首先找出主滅點ssp-pg-gh-h2、繪制平面透視。3、繪制畫面上的物體高度。4、繪制畫面后的物體將物體的棱面延伸到畫面上,獲得物體的真高。5、繪制兩個基本體之間的交線。6、加深可見輪廓線。第59頁/共70頁兩點透視的畫法1、確定畫面的位置。2、確定站點。3、確定視高4、繪制底面透視5、先找出真高線,繪制立面的透視。6、加深可見輪廓線。hgpshgp第60頁/共70頁1、確定站點 e 的位置。2、確定視高。3、繪制底面透視。h-hp-pg-gsf1f2F1F24、繪制墻身_先找出真高線

11、。第61頁/共70頁1、確定站點 s 的位置。2、確定視高。3、繪制底面透視。4、繪制墻身_先找出真高線。h-hp-pg-gsF1F2F1F25、繪制屋脊線_延伸屋脊線到畫面,找出真高線。第62頁/共70頁兩點透視的畫法1、確定站點E的位置。2、確定視高。3、繪制底面透視。4、繪制墻身_先找出真高線。h-hp-pg-g5、繪制屋脊線_延伸屋脊線到畫面,找出真高線。6、加深可見輪廓線。第63頁/共70頁第64頁/共70頁第65頁/共70頁第三節(jié)、視點的確定站點的確定 P1701.視角、視距:人觀察物體的外輪廓時形成的水平視線夾角稱視角。當視角為37 28 、視距等于畫面寬度1.52.0倍時觀察效果最佳。2.視點位置:畫面寬度中間的1/3位置。第66頁/共70頁視高的選擇:P1711.平視效果:1.51.8m2.提高視平線產(chǎn)生鳥瞰效果,但視角不能大于60 ,否則產(chǎn)生變形。3.降低視平線產(chǎn)生仰視效果,用于表達高層建筑和高坡。注意:避免與物體某水平面同高。第67頁/共70頁二、畫面位置的確定 P1721. 畫面與建筑物主立面的夾角稱為畫面偏角。偏角為0 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