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_第1頁
先秦散文研究_第2頁
先秦散文研究_第3頁
先秦散文研究_第4頁
先秦散文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編 先秦散文研究第一章第一章 先秦散文概述先秦散文概述一、先秦散文的分類一、先秦散文的分類 1、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大類。、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大類。2、分為三部分: 第一、巫卜之文,包括易經、易傳、老、莊、 山海經和屈原、宋玉的賦體雜文; 第二、史家之文,包括尚書、春秋、國語、左傳、戰(zhàn)國策; 第三、私家著述,包括先秦諸子。(郭預衡中國散文史3、三分、三個階段、三個系列: 第一,巫卜之辭(這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和總源頭,殷及殷周之際) 第二,歷史(史傳)散文(由未知向已知領域的轉變,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之際) 第三,諸子散文(春秋末至戰(zhàn)國) 卜筮之辭(探求未知)巫巫 歷史散文(反思歷史)史史

2、 諸子散文(設計未來)士士 第一是創(chuàng)始性。 1、經學角度,產生“元典”的時代 2、文學角度 ,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文學藝術的起源、文學體裁的產生、思想體系的形成、藝術手法的探索、文學流派的開創(chuàng)) 第二是綜合性。 文史哲不分,文學為學術。 第三是實用性。 第四是隨意性。放言無忌,有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二、先秦散文的特點 三、先秦散文的源頭巫卜之辭 甲骨文實物圖片 甲骨文的誕生,代替了“結繩記事”,成為單純記錄人的生存活動以及與其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的工具。甲骨文是卜辭。文字與龜甲獸骨的結合,具有某種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質。甲骨文包括多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當時人類企圖把這些偶然的現(xiàn)象、偶然的成功與勝利變

3、為必然性的一種虔誠而又帶有神秘色彩的愿望,但是,這種思維活動,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觀念僅僅存在于記錄者(卜筮者)的頭腦之中,而沒有反映在文字里。(一)殷墟甲骨卜辭1、甲骨卜辭產生的文化背景商朝行巫政,巫(Shaman)君(Emperor)合一,重祭祀和占卜。 禮記表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帝王世紀載商湯“齋戒剪發(fā)斷爪,以己為牲,禱于桑林之社雨乃大至?!?“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 據統(tǒng)計,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有十余萬片,文字多達五千多個。從內容上看, 大量是商朝統(tǒng)治者的卜辭, 涉及天文、 星象、 祭祀、 征伐、 田獵、 婚喪、 交往等二十

4、余項。(胡厚宣戰(zhàn)后南北所見甲骨錄)。 2、從形式上看, 甲骨文一般有固定格式,少量的卜辭還很完整。有: 敘辭(占卜日期, 主持者:貞人的姓名) 命辭(占卜的內容,通常以“貞”字領起,又稱“貞辭”) 占辭(占卜所判斷的吉兇或徵兆) 驗辭(應驗與否) 其中命辭最重要。其中命辭最重要。戊子卜,殻。/貞帝及今四月令雨,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畝辛。/旬丁酉允雨。(乙3090)己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占曰:己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占曰:吉。東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吉。東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己巳日,王占卜,問:

5、今年商會獲得大豐年嗎?(己巳日,王占卜,問:今年商會獲得大豐年嗎?王占卜后說:兆象吉利。東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王占卜后說:兆象吉利。東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南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西土會獲豐年嗎?利。南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西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北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兆象吉利。北土會獲豐年嗎?兆象吉利。)癸巳卜,x。貞旬無災?王占曰:“乃茲亦有祟,若偁?!奔孜纾跬鹳?,小臣甾車,馬驚,毀王車,子史亦墜。(卜辭通纂735片) (癸巳日卜,?占問:未來十日沒有災禍吧?王占說:有,目前有災出現(xiàn),且神意與兆象相符。甲午日,王去打獵時,追逐兕,小臣駕車,馬受驚,毀了王車,子史也墜馬下。

6、)戊辰卜,及今日雨?弗及今日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戊戌卜,永貞:今日其夕風?貞:今日不夕風?總之,卜辭是求問未知的,希望得到兇吉可否的判斷回答,但其結果是不確定的。占卜只能用來推測疑問:占卜測疑。3、參考書目及部分研究成果 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編(中華書局19781982年版) 王宇信(北大歷史系考古學教授)甲骨文精粹選讀收6921片,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 甲骨文的儀式性研究甲骨文的儀式性研究 廉珍 本文運用符號學中“原點化”的方法對甲骨文作了符號學意義上的研究,通過不同儀式符號之間相互發(fā)現(xiàn)的

7、方式,確定甲骨文字自身的性質和特點。首先,在合治觀符號場理論的指導下,對甲骨文的儀式符號特征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認為甲骨文是種儀式性符號,它具有神圣性、象征性、重復性、行為性、高語境性等五個特征。并從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對甲骨文的儀式符號性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解釋。其次,從微觀方面看甲骨文的儀式符號性。以片為單位,對甲骨文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也是種靜態(tài)的結構分析。主要從驗辭、占辭與兆文、格式、字形等四個方面展開。驗辭,是晚于其他刻辭出現(xiàn)的,通常是記錄先前占卜禱告的事情是否應驗,將結果附在其后。驗辭的存在說明甲骨文具有過程性和未完成性,文字與占卜活動緊密相關,文字必須記錄實際發(fā)生的事件,是高語境的。占

8、辭與兆文構成一種替代性文象關系,兆文的意義依賴占辭對它的解釋,二者互相指涉說明。甲骨文的格式服從于實際占卜灼燒的情況,文字只能順著卜兆的順序而行,不得隨意改變,這種高情境性使甲骨文的組織結構更具有非線性的空間語法特征。再次,從宏觀方面看甲骨文的儀式符號性。從甲骨文的制作過程、占卜方法、禱祝、舞蹈元素、祭祀等五個方面來說明。甲骨文的制作過程包括對甲骨的選擇、加工、外觀處理,這是對文字依賴的硬件系統(tǒng)的描述;占卜方法證明了甲骨文產生過程是個儀式完成的過程,因為甲骨文是有關占卜的文字,而占卜是個活動事件,是以多維立體的方式展開的;禱祝是種情感的語言,它的重復性和程式化結構同儀式符號一樣,也是遵循一種空

9、間的、可視性的生成法則,構成了儀式場的組成部分;舞蹈與商代的祭祀有密切的關系,具有行為性特點;祭祀也是有各種儀式符號共同參與完成的。 在學術史上,有關商頌的作者與作期問題,從漢代開始就有爭論。古文學派認為商頌作于商代的貴族祭司階層,今文學派則認為是周代的宋國大夫正考父所作。這兩派觀點一直持續(xù)到近現(xiàn)代而未有正解。自從甲骨文資料的不斷出現(xiàn),解決這一千古論爭成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頌所提到的族名、王名與地名;甲骨文中的詞匯與商頌中的主干詞匯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園莊東地所出的甲骨文中,還有貴族子弟系統(tǒng)接受學商秦商舞商活動的詳細記錄。這說明,商頌在商代確實已在貴族階層中流傳了。 甲骨文與甲骨文

10、與商頌商頌江林昌 文學研究 (2010年01期) 殷墟甲骨文中所見殷商時期的軍禮主要包括有:將敵情告之先祖并于廟堂謀議的告廟與謀伐禮;反復占卜慎重選擇領軍大將以及隆重的冊命禮;為得到神祖護佑而將宗廟里的神主遷出隨軍的遷廟主和立軍社禮;立旗集眾和請求人力與物資支援的立中和乞師禮;以田獵形式進行演兵習武和軍事檢閱的蒐狩和振旅禮;戰(zhàn)后向神祖報告征伐所獲以及殺俘祭祖的獻捷與獻俘禮。當時的軍事禮儀中充滿了崇祖信鬼色彩,占卜貫穿于全程,某些事情如選將等殷人極為慎重,戰(zhàn)后的殺俘獻祭則嚴重地保留了原始遺風。后世文獻以及周代金文所見的軍禮大項,殷商時期多已存在,只是具體儀節(jié)因甲骨文的簡練而無法詳知。殷墟甲骨文所

11、見的商代軍禮殷墟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禮 郭旭東 中國史研究 “人頭骨刻辭”是商人把俘獲的異族的酋長當作人牲斬首祭祀祖先之后,在其頭蓋骨上刻上記事的文字,作為戰(zhàn)勝的紀念。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里有一些關于獵首風俗的記載,彌足珍貴。這是研究古代獵首風俗最早的資料,跟古文獻、考古和民族學材料可以互相驗證。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的記載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的記載 黃天樹 周易包括經部和傳部兩部分。前者是卜筮典籍,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質;后者用理性觀念對前者作出抽象性的解釋,是哲學著作。高亨在其周易大傳今注“自序”中也指出:“周易本經簡稱易經,原為筮(算卦)書,要用卦爻爻辭指告人事的吉 “易傳雖是筮書的注解,然而超

12、出筮書的范疇,進入哲學書的領域?!保ǘǘ┲芤字芤字械呢载持械呢载侈o辭(筮辭)及(筮辭)及“易傳易傳” (1)名稱 (2)性質 (3)結構1、周易基本知識回顧 3、文言: 兩章,專釋乾、坤兩卦。4、系辭上下:重點篇目,是易經通論。方(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生生之謂易;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形而上者(形象以上描寫道理的)謂之道,形而下者(形象以下的具(1)周易之名周易之名說說“周周”(l l)指)指“周代周代”。(2 2)“周普周普”,無所不備。,無所不備。說說“易易”(1 1)本義為蜥蜴,引申或假借為變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本義為蜥蜴,引申或假借為變易。東漢許

13、慎說文解字:“易、晰易易、晰易 (蜴)、蝘蜓,守宮也。象形。(蜴)、蝘蜓,守宮也。象形。”(2 2)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也。唐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孔穎達周易正義英譯:英譯:“變化的書變化的書”(The Book of Chang)The Book of Chang)(2)周易周易之性質之性質 周易周易的原初形態(tài)是一部筮卜文獻。的原初形態(tài)是一部筮卜文獻。周易周易,又簡稱為,又簡稱為易易,與,與書經書經詩經詩經禮記禮記春秋春秋并稱為并稱為“五經五經”,被后人尊為被后人尊為“群經之首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大道之源”,因而后

14、世學者多尊稱為因而后世學者多尊稱為易經易經。總體上是一部闡釋自然規(guī)律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總體上是一部闡釋自然規(guī)律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哲學著作的哲學著作(3)周易之結構:經+傳A A、經是周易的經文部分,它的形成開始于殷商之際,大體定型于西周。其內容分為上、下經部分。上經(乾卦1離卦30)下經(咸卦31未濟卦64)經B、單卦八,取自自然界的八種物質現(xiàn)象:天(乾)、地(坤),為父母,生風雷水火山澤(巽震坎離艮兌),表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宋代朱熹寫了一首歌訣幫助兒童來記住八卦的符號: 八卦圖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經 C、八卦重疊組合,成64卦,每卦6爻成38

15、4爻,每爻有爻辭,說明本爻在本卦中的性質,每卦有說明本卦性質的總的卦辭。傳傳又稱易傳,是用來闡發(fā)義理的哲學典籍,是對經最嚴密的注釋、說明和發(fā)揮。它大致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內容由10篇組成,又稱“十翼”。并非一人一時之作,顯然是匯集多人的寫作而成。十翼(又稱易傳)包括:一、彖傳上下二、象傳上下三、系辭上下四、文言五、序卦傳六、說卦傳七、雜卦傳。、 (1)周易立卦遵循的基本原則: A.客觀性 系辭傳上說: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B.抽象性 系辭傳上說: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知” 和“易從”中的 “易”是容易的意思,也就是說: 道理簡單則

16、容易被人們理解,操作簡單則容易讓人們遵從。高度的抽象性,抽象了的東西才具有一般性,才可能進行符號表達。 符號性是周易最基本的特色。2.從八卦到六十四卦: 周易 的思維邏輯 太陽月亮; 山的向陽坡背陽坡; 河的北岸南岸; 石的上下 健壯、剛毅羸弱、溫柔; 男人女人 向上的、無形的、自主向下的、有形的、順從的 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古代先民用一個字 “乾”來表示一般意義的 “陽”,并用日常生活常見的、代表健壯的動物 “馬”來形象地表示乾; 用一個字 “坤”來表示一般意義的 “陰”,并用日常生活常見的、代表溫順的動物 “?!眮硇蜗蟮乇硎纠ぁ#?)周易分類方法的邏輯基礎:與太陽有關 抽象的符號: 用一個

17、長橫線表示 “陽”,用兩個短橫線表示 “陰”。 2 2 2 = 8 系辭傳上: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逼渲袃蓛x是指陰陽,四象是指陰陽的兩次重疊得到少陰、少陽、太陰、太陽,然后三次重疊得到八卦。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八卦在分類的基礎上,通過象、象的直接類比和象的寓意聯(lián)想描述類的特征和性質,從而構建了認識事物的模型。(3)八卦的形成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六十四卦則是八卦的派生,因而被稱為 “重卦”或者 “別卦” 64卦384爻 卦的核心依然是象,而具體解釋則通過爻。卦相對穩(wěn)定,爻相對變化,系辭傳上說:

18、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 對于每一個卦,由下到上六爻的名稱分別為: 初、二、三、四、五、上。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初、二為地, 三、四為人,五、上為天。(4)六十四卦的形成 周易的邏輯框架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借助卦的象來表述事物的類,借助卦的爻來解釋類中事物發(fā)展的態(tài)勢。 周易的邏輯思維也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在卦象形態(tài)的基礎上,借助陰陽 ( 進而引申為剛柔、強弱 、成敗) 的存在和轉化說明自然界和人世間事物的 存在和轉化的道理。 易經的卦爻爻辭是詩歌趨向于散文的過渡形態(tài)。從形式看,它既保留著詩歌的特點,又有著散文化的傾向。試舉屯卦為證: 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候。 六二

19、屯如 如,乘馬班如,匪寇婚磷。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一作麓)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兒不如舍,往(一作無)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譜,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六二”與“上六”卦爻爻辭不僅保留了四言詩的形式,而且保留了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其它卦爻爻辭或者逐漸蛻變、或者已經完全蛻變?yōu)樯⑽男问健?所謂先秦諸子散文(以下簡稱“諸子散文”),主要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學派表達其思想學說而文學性較強的篇章。其時學派林立,諸家各逞其說,有“百家爭鳴”之稱。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標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漢末劉向、劉歆等編校七略,在“諸子略”

20、中又于六家之外增加縱橫、雜、農、小說四家,班固歸納為“九流十家”,而其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深巨者以儒、道、法三家為最;各家在后世的遭際亦不盡相同,或貴為經”,或居于“子”。 1、汪中、龔自珍、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夏曾佑等人都以為出于王官。 2、但胡適認為,先秦社會黑暗,諸子是應時而起反抗現(xiàn)實的結果,因而與王官無涉。他將王官比作歐洲中世紀的教會,強調王官絕對不能容忍私家學術的存在,諸子之興起應歸因于“因救時弊”的現(xiàn)實需要。 3、有思想資料憑藉之“因”,又關涉時代因素之“緣”。 如柳詒徵“諸子之學,出于古代圣哲者為正因,而激發(fā)于當日之時勢者為副因”陳柱認為其因有三:“一曰本乎古學,二曰原乎官守,三

21、曰因乎時勢?!笔Y伯潛認為 “在學術本身者,謂之因,在當時之環(huán)境者,謂之緣”。一、諸子散文繁榮原因研究一、諸子散文繁榮原因研究 1、陳柱中國散文史在“駢散未分”一編中,認為諸子文章在寫法上經歷了由駢散未分、駢散混雜到駢散漸成的發(fā)展,實際上已經涉及到諸子散文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二、諸子散文發(fā)展階段研究二、諸子散文發(fā)展階段研究2、魯迅認為“儒者崇實,墨家尚質,故論語墨子其文皆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孟子“生當周季,漸有繁辭,而敘述則時特精妙”,莊子“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結合思想特征,從語言文辭的角度簡明扼要地指出了諸子散文由早期的質樸自然、淺近明晰到后期的鋪陳排比、夸張揚厲、文辭絢爛華美的演

22、變軌跡。 書籍之以記載現(xiàn)象為主者,是為史,就現(xiàn)象加以研求,發(fā)明公理者,則為經、子,固無所謂集也。 又云: 經、子為發(fā)表見解之書,史為記載事物之書。(論讀子之法,華東師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頁。)呂思勉經子解題云: 一、是記載現(xiàn)象、事物的史家之書、敘事之文。 二、是就諸歷史社會現(xiàn)象和事物發(fā)表見解的經、子之書、論說之文。 三、集部之書、抒情、述志、寫意之文。在中國古代典籍文獻中,形成了一個以經部為源頭與規(guī)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為大觀的“散文”世界。(一)(一)“散文散文”概念概念 古代散文成熟早,古代散文成熟早,“散文散文”一詞出現(xiàn)晚。一詞出現(xiàn)晚。作為文體概念的作為文體概念的“散

23、散文文”出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宋代宋代。 北宋畢仲游(與黃庭堅、張耒同時)西臺集: 詩賦則有聲律而易見,經義則是散文而難考。(譚家健史稿567頁引)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二“劉锜贈官制” 益公(周必大)謂楊伯子(楊萬里之子)曰:“四六特拘對耳,其立意措詞,貴渾融有味,與散文同?!?丙編卷二“文章有體”,楊萬里之子楊長壽,也品評黃山谷兩類不同的作品: 山谷詩騷妙天下,而散文頗覺瑣碎局促。一、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其分類古代散文的概念及其分類1、“文”或“文章”概念中的狹義是指散文。(文) 甲骨文中有多個“文”字,但無“文章”,尚無“文章”概念。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指文字、文辭、文

24、章、文采; 孟子萬章上:“故詩者不以文(文辭、文采)害辭。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文章、法令)亂法,俠以武犯禁!”散文這一概念的涵義或范圍,具有“滑動”性。大致先后出現(xiàn)過四次廣義、狹義不同的變化: 典論論文“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夫文本同而末異”。(均泛指一切文章) 梁蕭統(tǒng)文選選賦、騷、詩、雜文、史傳等37類為文。 明徐師曾文章辨體,127體,論“文”:按編內所載,均謂之文。此類獨以文名者,蓋文中之一體也。其格有散文,有韻語,或仿楚辭,或為四六。(第1137頁)1文章概念自西周以后逐漸被采用: 論語泰伯:“子曰:堯之為君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

25、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文章) 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即散文、學術、歷史文),有韻者文也(即詩、賦、箴、銘、贊、頌、碑、誄等)?!?,南北朝“文筆”之分中與“文”相對的“筆”為散文。 澤田總清中國韻文史中就說道,“韻文有韻(Rhythm),散文沒有;韻文有形式的限制,散文也沒有”。古人曾經在“韻”、“散”區(qū)別的意義上,界說“詩”與“文”兩種文體,有時稱為“韻語”和“散語”;有時稱為“詩律”與“散文”;有時則分辨押韻與不押韻,將不押韻的文本稱為“散文”。以韻律作為分類標準,“散文”可以與“韻文”相對稱(1)六朝時講究對偶句式(所謂“駢四儷六”)及平仄聲律的駢文

26、,當時人稱為“今體”或“今文”。 如梁簡文帝與湘東王論文書:“若以今文為是,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敝撂扑魏蟛欧Q“駢文、四六文”。3,相對駢文、四六文而稱“古文”、“散文”。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為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宋黃伯思東觀余論:“蕭景喬文詞,雖六朝駢偶體,故清新可嘉,要不失為佳文?!碧评钌屉[駢文集名樊南四六,宋王铚有四六話,清孫梅四六叢話,清李兆洛編駢體文鈔。1 上引梁簡文帝與湘東王論文書“古文”與“今文”并稱; 唐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獨作古文”。 韓愈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作師說以貽之?!鳖}歐陽生哀辭后:“愈之為古文,本志乎古道者也?!?散文:前引

27、周必大、朱熹等人與“四六”文并稱“散文”。(2)相對于今文、今體、時文及駢文、四六文的“古文”、“散文”以以語體語體作為分類標準,作為分類標準,“散文散文”可以與可以與“駢文駢文”相對稱,排比儷相對稱,排比儷偶為偶為“駢文駢文”,散行直言為,散行直言為“散文散文”?,F(xiàn)代學者的“古代散文”概念: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以為:第一,與韻文分開(駢文、賦屬于二者之間);第二,與小說區(qū)別(實錄、虛構不同);第三,廣義散文概念(純文學散文、文學性散文、一般性散文);第四,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散文范圍,先秦稍寬(文學的、雜文的),魏晉以后稍嚴(文體觀念明確)。常森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下編第二章第一節(jié)作為歷史

28、性概念集合的散文北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頁。人們的考慮,一般按照下面一些概念系統(tǒng):文學: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現(xiàn)代“文學”、“散文”概念, 在“文學”前提下按體裁、語言表達形式區(qū)分)散文:非純文學散文純文學散文(前提下不同于韻文的,文學與非文學的散體之文,均是散文)以上“文學”、“散文”均是“非歷史性概念集合”,只是從同一時間層面上的某些不同特點來做出區(qū)分。作者以為“散文”應當是一個“歷史性概念集合”,即不同的歷史時代有相對不同的“散文”概念、范圍、特征,等等。“散文何謂”? 因此,從整體上看,中國古代散文歷時久遠,歧義紛呈,旁枝雜出,甚至“泥沙俱下”,“散文何謂”的確難以“正名”。這恐怕

29、已經是并且永遠是一個難以準確回答,也不必準確回答的問題?!肮糯⑽墓糯⑽摹备拍罡拍?凡不押韻、不重排偶,非虛構為主的,具有一定形象性或文學性的散體文章(不同時代的散文范圍、內涵對象,也有所不同,包括經、傳、史書、諸子及某些應用在內)一律稱之為古代散文。 (二)(二)古代古代散文散文分類分類古代分類:古代分類:1、尚書對朝廷公文分為6種: 典、謨、訓、誥、誓、命2、東漢蔡邕獨斷分為8種: 帝王對臣下的訓令:策書、詔書、制書、戒書 臣下對帝王的上書: 章 、奏、表、駁議13.曹丕典論論文8種:“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4.陸機文賦10種:“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

30、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5. 西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東晉李充翰林論論文體而失傳。6.南朝:A任昉文章緣起分81體之多。B劉勰文心雕龍五十篇有21篇論文體,列34體。如:雜文、史傳、諸子、論、說、詔、奏、議、書 、記等。C蕭統(tǒng)文選分37類(除詩、騷外,全是文)17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有文體20余種。詔、命、策、檄、 序、述、論、議、歌、詠、賦、頌、祭、祀、哀、誄、 誄、書、奏、箴、銘、憲章、誓、誥。8.北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著卷三列有示客一文,專論古今體制。分“詩之眾體”、“文之異名”兩部分,其文云(共38類):制、

31、詔、典、謨、訓、誥、誓、命、教、令、敕、宣、贊、冊、論、議、辨、說、記、紀、傳、序、碑、碣、諫、檄、移、表、簡、啟、狀、露布,劄(zha)子總謂之文也,此“文之異名”也(歷代詩話上第475頁,文章辨體諸儒總論作文法第12頁引。)9、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分“辭命、議論、敘事、詩賦”四類。選文以“明理義,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其旨近乎經者,然后取焉?!眳窃G云:“古今文辭,固無出此四類之外者。故今所編仍宋先儒成說。10、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分59類(文49類);徐師曾文體明辨127類(文101類)(隆慶四年 1579寫成) 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132類(文101類)11、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分13類較有影響

32、: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方宗城古文簡要從功用和內容上分散文為3類:文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曰晰理,曰紀事,曰抒情?,F(xiàn)代現(xiàn)代分類分類現(xiàn)代學者對古代散文的分類,多贊成分34大類:一、記人紀事類也可以叫記敘散文,主要內容是記錄人物、事件、社會活動(書信、碑志、哀祭、贈序、公牘)、生活場景,包括一部分歷史傳記,如史記中的某些紀傳,唐宋以后的部分人物傳記、行狀等。 )二、寫景狀物類主要指山水游記,內容是描寫山川草木、園林屋宇等自然景物。如酈道元水經注、楊之洛陽伽藍記,南朝人的某些以寫景為主的書信,唐宋人的游記,以及明清的部分小品,等等。也可以包括記

33、述器物之文在內。三、抒情言志類即抒情散文,以抒寫個人感情為主,包括某些祭文,如韓愈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瀧崗阡表;“序”,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柳宗元愚溪詩序;隨筆,如周敦頤愛蓮說之類。四、說理論道類即議論散文,以論述、闡發(fā)某種理論、思想、觀點為主,如政論、史論和一部分雜文、小品,等等。二 、中國古代散文的總體特征:學者觀點:1、稱“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有四點:功能上的實用性、文字上的特殊性、內容上的復雜性、理論上的穩(wěn)定性。(謝楚發(fā)散文)2、實用性、真實性、抒情性、意象性、靈活性。(萬陸中國散文美學)3、性散、實用、求簡、法古(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本課程大致歸納如下四個特點(與詩詞、小說、戲曲相

34、比): 1、創(chuàng)作目的上的實用性。 2、題材、內容上的社會政治性。、散文體制形式上的自由靈活性。、追求情、景、理交融,真、善、美統(tǒng)一的藝術性。三、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分期三、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分期諸家之說: 吾國文學就分體而論,可分為六時代。一曰,駢散未分之時代,自虞夏以至秦漢是也。二曰,駢文漸成時代,兩漢是也。三曰,駢文漸盛時代,漢魏之際是也。四曰,駢文極盛時代,六朝初唐之際是也。五曰,古文極盛時代,唐韓柳、宋六家之時代是也。六曰,八股文極盛時代,明清之世是也。陳柱中國散文史總論劉振東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以審美與實用的矛盾分為四個時期:、為實用求審美的先秦兩

35、漢時期(在實用的基礎上求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自覺追求形式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實用與審美統(tǒng)一的唐宋時期。、總結和尋求創(chuàng)作規(guī)范的明清時期。(譚家健云:審美與實用的矛盾時期,第28頁,突破實用,抒寫性靈的“美文”!)更多的是按朝代分期來論述,但有一個輪廊:1、先秦兩漢是以史傳與諸子散文為代表的第一個高峰期。2、魏晉南北朝是革新駢化為特點的過渡期。3、唐宋(尤其是唐與北宋)的“古文八大家”為標志的第二個高峰期。4、元明是古代散文的低潮(低谷)期。5、清代是古典散文的終結和新時期白話散文的準備階段。(康、乾時桐城派古文理論是中國古典散文理論的全面總結:方苞的“義法”、姚鼐文章兼“義理”、“

36、考據”、“辭章”三者之表。) 本課程大致依朝代順序,介紹唐代以前即所謂“先唐”的散文發(fā)展史,大致分為三編五章,而以先秦這個源頭為重點:1、巫卜之辭與散文的起源2、史官文化與先秦歷史散文3、士人文化與先秦諸子散文4、大一統(tǒng)背景下的漢代散文5、多元變化的魏晉南北朝散文四、六十年來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之一瞥(一)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科的初步建立1、1949年到2009年的60年,是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科重新建立的過程。前30年是摸索和醞釀時期,后30年是草創(chuàng)和初建時期。2、關于古代散文的價值取向,五十七十年代著重講政治性、思想性,尤其是人民性、階級性;而八十九十年代以來,著重于其中各種文化內涵,注意人性和個

37、性。3、關于研究方法,五十七十年代簡單地以現(xiàn)實主義和反現(xiàn)實主義斗爭為主線,只講一分為二,不講合二而一;而目前的研究,則充分注意到作家作品的豐富性、復雜性、矛盾性。 古代散文這個學科比起相鄰學科還很不成熟。學理建樹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古代散文研究本身的價值體系、概念和方法,還不能與現(xiàn)代散文研究真正貫通,更不能與外國散文研究對話和比較,所以只能算草創(chuàng)階段。(二)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成果的逐漸積累1、古代散文通史、通論著作20世紀30年代,陳柱寫過一本中國散文史約10萬字,是中國第一部散文通史。80年代中期至今, 20年間陸續(xù)有10多部散文通史和多部散文通論問世,這是十分可喜的現(xiàn)象。陳柱中國散文史,19

38、37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約15萬字,后收入“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1984年上海書店影印。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后多次印行。作為第一部以史命名的散文研究專著,作者以散體和駢體的發(fā)展來建構全書。作者吸收了劉師培等人無論駢散都是“古文”的觀點,所不同的是,他沒有用“古文”一詞為其書命名,而是用了“散文”這一術語。這里的“散文”與唐宋之后相對于駢文的“散文”概念相比,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它是指包括駢體和散體的古代文章。這一名稱使得散文具有了現(xiàn)代意義。北京師范大學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上冊)、1993(中冊)、2000年(下冊)先后出版,合計150萬字。此書自成體系,舉證豐

39、富,見解獨到。作者把散文定義成“漢語文章”,有別于現(xiàn)代的美文。章節(jié)體系亦與時下同類著作不同。如把先秦散文分為三大系列:一、巫卜之文,包括易經、易傳、老、莊、 山海經和屈原、宋玉的賦體雜文;二、史家之文,包括尚書、春秋、國語、左傳、戰(zhàn)國策;三、私家著述,包括先秦諸子。漆緒邦教授主編、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10余位學者參編的中國散文通史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50萬字)此書是目前同類著作中篇幅最大而且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一部。尤其是明清近代部分,時下研究較少, 在這方面帶有填補空白性質。其他各編亦多有建樹,如先秦散文編,能融匯已有成果,而又多有創(chuàng)意,分析評論常于細微處見功力。由于全書出自多手,某些

40、地方未免疏于銜接,從而造成不應有的疏漏,如李斯、諸葛亮竟被遺忘。劉衍教授主編的中國散文史綱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53萬字 從先秦寫到本紀世80年代,是第一部貫通古今的散文通史。當代部分尤多新創(chuàng)。 古代部分,以先秦為第一高潮,漢代為第二高潮,六朝為新興駢化期,唐宋為全面繁榮期,元明清走向徘徊與探索。這樣歸納具有探索性。劉振東等三位撰寫的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42萬字)把中國散文史分為四個時期:為實用求審美的先秦兩漢散文自覺追求形式美的魏晉南北朝散文實用和審美并重的唐宋散文總結力求寫作規(guī)范的明清散文劉振東教授還主編有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 (青島海洋大學出

41、版社1995年出版, 32萬字),實際上是一部散文簡史。朱世英、方遒、劉國華合著的中國散文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80萬字)在中國散文通論性著作中,目前篇幅最大。分為源流篇(散文小史)、范疇篇(散文界定)、類型篇(文體分類)、功用篇(明道、政治、教化、冶性等)、技法篇(立意布局、取材謀篇等),最后是評點篇(尤多新見)。作者試圖從總體上全面考察中國古代散文,氣魄大,證引頗廣,大體言之成理,但較之現(xiàn)有見解,多綜合而少創(chuàng)新。熊禮匯先唐散文藝術論 (學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上下冊, 70萬字)此書實際上是半部中國散文史。其中六朝部分最為全面、深入,往往將同時作家比較研究,多有創(chuàng)見。全

42、書不講賦,頗重視說理文,注重風格和個性研究。萬陸中國散文美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0萬字)在概述散文界說、特征、分類、發(fā)展、流變規(guī)律之后,著重探討古代散文的美學特質,提出散文與繪畫異跡同趣,詩歌散文匯通,散文與小說有血緣關系,頗具創(chuàng)造性。此書首次將西方現(xiàn)代文學理論用于觀察中國古代散文,不乏新意。2、斷代散文研究譚家健、鄭君華先秦散文綱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初版,臺灣明文書局1991年增訂重版, 26萬字),共十六章,大致以時代為序,寫法與文學史相近而內容比一般文學史擴大很多。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42萬字)分諸子散文研究、史傳散文研究、

43、先秦散文專題研究三編,本例不同于文學史,著重探討藝術特征,亦兼及思想分析。所論列先秦古籍近20多部,包括新出土的先秦佚文及前人疑偽而今人已證其不偽之作,如六韜、尉繚子、尹文子、鹖冠子、尸子,以及前人很少從文學上研究的逸周書、管子、禮記檀弓、公羊傳等等。論析中試圖將現(xiàn)代文藝批評與傳統(tǒng)的評點相結合。書末附有歷代先秦散文評點書目數百種,資料頗為豐富。章滄授先秦諸子散文藝術論(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23萬字)該書按儒、道、墨、法、兵、名、雜、縱橫等家分章,論述20余種著作,著重于寫作技巧、修辭藝術,頗為具體細致,但宏觀概括似乎不足。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 (東方出版社1999年出版,24萬字)

44、此書副標題是“關于中國敘事傳統(tǒng)的形成”,第一章介紹敘事學;第二章討論先秦的敘事工具;第三章談甲骨文與青銅銘文;第四章論聲音與音樂傳事:易經與詩經;第五章研究史家之文,包括山海經、尚書、春秋、左傳;第六章討論諸子之文,涉及戰(zhàn)國策、莊子、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和離騷;第七章為結論。韓兆琦、呂伯濤漢代散文史稿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6萬字)分西漢前期、后期、東漢前期、后期四階段,分別介紹時代背景、主要作家作品及其特點和影響。只論史傳文和議論文,不論賦。發(fā)展線索脈絡清楚,把作家論與作品分析相結合,介紹作家45人,重點分析作品90余篇,每節(jié)均附有例文加注釋。這種體例有利于教學和

45、閱讀。20世紀以來散文史著作選介世紀以來散文史著作選介1、方孝岳(、方孝岳(1895?桐城人)中國散文概論,世界書局?桐城人)中國散文概論,世界書局1935年年12月版,是月版,是議論文史,議論文史,4萬字。萬字。2、陳柱中國散文史,商務印書館、陳柱中國散文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年5月初版,月初版,15萬字,第一本散文史,萬字,第一本散文史,影響甚廣。分五編。影響甚廣。分五編。3、郭預衡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國散文史(上、中、下冊,(上、中、下冊,1993、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50萬字萬字。4、郭預衡、郭預衡中國散文簡史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師大出版社(北京師大出版社1

46、994年版,年版,48萬字。)萬字。)5、漆緒邦、漆緒邦中國散文通史中國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年版,150萬字,首都師大萬字,首都師大10余人參寫。)余人參寫。)6、劉衍、劉衍中國散文史綱中國散文史綱(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年版,53萬字)萬字)7、劉衍、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論稿中國古代散文史論稿(南方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年版,57萬字,唐宋為主)萬字,唐宋為主)8、劉衍、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中國古代散文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年版)9、劉振東、劉振東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史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

47、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年版,42萬字)萬字)10、張夢新、張夢新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中國散文發(fā)展史(杭州大學(杭州大學1996年版,年版,45萬字)萬字)11、謝楚發(fā)謝楚發(fā)中中國散文簡史國散文簡史(長江文藝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年版,20萬字)萬字)12、宋世英等、宋世英等中國散文學通論中國散文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年版,80萬字)萬字)113、萬陸中國萬陸中國散文美學(中州古籍出版社散文美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年版,30萬字)萬字)14、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江蘇教育、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江蘇教育1994年版,年版,40萬字)萬字)15、陳

48、玉剛中國古代散文史(人民日報出版社、陳玉剛中國古代散文史(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年版)16、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散文史(上海古籍、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散文史(上海古籍2001年版,年版,37萬字)萬字)17、楊民中國古代散文史(清華大學出版社、楊民中國古代散文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年版,25萬字)萬字)18、章明壽古代散文簡史(中國文聯(lián)、章明壽古代散文簡史(中國文聯(lián)2004年版)年版)19、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出版社、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年版,58萬字)萬字)20、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熊禮匯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湖

49、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論文集)年版論文集)21、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年,36萬字,萬字,實際上是實際上是“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術史要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學術史要”)22、譚家健、鄭君華先秦散文綱要(臺北明文書局、譚家健、鄭君華先秦散文綱要(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版)年版)23、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首都師大、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首都師大1995年版)年版)24、章滄授先秦諸子散文藝術論(安徽大學、章滄授先秦諸子散文藝術論(安徽大學1996年版)年版)25、熊禮匯先唐散文藝術論(學苑出版社、熊禮匯先唐散文藝術論(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年版,75萬字)萬字)26、佘斯大主編先秦兩漢散文史綱(華中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