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推薦文檔_第1頁
(完整版)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推薦文檔_第2頁
(完整版)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推薦文檔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知識點1.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2. 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階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 近代教育(l)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 世紀后的教育(1) 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5. 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控制人口數量,控制人口增長;第二,改善人口素質,提高人口質量;第三,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第四,有助于人口遷移。6. 教育與政治經濟

2、的關系(1) 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培養(yǎng)出政治經濟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 第三,教育促進民主化進程,但對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2)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第一,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第二,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第三,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第四,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體制;第六,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7. 教育與生產力(經濟)的關系(1) 教育的經濟功能:第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第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2) 生產力對教育具有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3、制約著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第二,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第三,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專業(yè)設置;第五,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8. 教育與科技的關系(1) 教育的科技功能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再生產;第二,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進科研技術成果的開發(fā)利用。(2)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第一,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第二,科學技術能夠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第四,科學技術影響教育技術。9.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1) 教育的文化

4、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具有文化傳遞、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選擇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與創(chuàng)造的功能。(2) 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第二,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第三,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10.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1)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2)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平行性11. 學校文化的特征:(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4)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12. 學生文化的

5、成因:(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體的影響;(3)師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5)社區(qū)的影響。13. 學生文化的特征:(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14.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 觀察法。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2) 調查法。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0(3)

6、 實驗法。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 探討條件和教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4) 行動研究法。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5) 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的簡稱,指以學校自身條件力基礎,以學校校長、教師為主力軍, 針對學?,F實存在的問題而開展的有計劃的研究活動。(6) 教育敘事研究。敘事研究是以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征進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現

7、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即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15. 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專業(yè)引領16. 幾種新興的教育研究方法(1)行動研究;(2)質性方法;(3)教育敘事研究;(4)教育隨筆17. 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1)選擇研究課題;(2)教育文獻檢索與綜述;(3)制定研究計劃;(4)教育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撰寫。18. 教育文獻網絡檢索的方法(1)順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綜合查找法19. 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導向作用;(2)

8、教育目的具有激勵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評價作用。20.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2)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3)人們的教育理想21.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1)國家的教育目的;(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22. 我國教育基本目的的基本特點:第一,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第二,要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第三,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23. 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務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的基本任

9、務:(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4)培養(yǎng)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質。24. 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務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基本任務:(1)向學生系統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為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2)培養(yǎng)訓練學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才能,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熱愛科學的精神。25. 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要求培養(yǎng)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

10、識能力的統一。(2) 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fā)展。(3) 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4)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26. 素質教育的特點素質教育的特點有:全體性、全面性、基礎性、主體性、發(fā)展性和未來性。其中,全體性是素質教育最本質的規(guī)定、最根本的要求。27. 素質教育的內涵:第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第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第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第四,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28. 建立學制的依據(1)生產

11、力的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狀況;(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4)人口發(fā)展狀況;(5)本國學制的歷史和國外學制的影響。29. 現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fā)展;(4)高等教育大眾化;(5)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6)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7)教育的國際交流加強;(8)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30. 義務教育的特點(1)強制性;(2)公共性;( 3)免費性;(4)基礎性;(5)普及性31.制約課程的因素。30總的來說,社會、

12、知識、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1) 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會需求)(2) 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學科知識水平)(3) 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學習者身心發(fā)展的需求) 此外,課程理論也是制約課程的因素32. 學科中心課程論的基本觀點學科中心課程論是最早出現、影響最廣的課程理論。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教材必須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知心理活動來組織,以便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精華。33. 活動中心課程論基本觀點第一,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第二,主張學習必須和個

13、人的特殊經驗發(fā)生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第三,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發(fā)揮協助作用。34. 社會中心課程論的基本觀點社會中心課程論的基本主張包括以下內容:(1) 課程改造的目標。要統一于未來的“理想社會”的總目標:各門學科的內容統一于“社會改造”;課程安排統一于解決問題的活動。(2) 課程內容。社會中心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內容,它以廣泛的社會問題為中心。(3) 課程組織。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主張,應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邏輯為主線來組織課程。(4) 學習方式。社會中心課程理論主張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

14、的能力。35. 人本主義課程論主要觀點人本主義課程理論的主要觀點有:(1)教育的根本價值是實現人的潛能和滿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完人”;(3)主張平行與并行課程;(4)組織意義學習。36. 三維課程目標(1) “知識與技能”目標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獲得,相當于傳統的“雙基教學”。(2) “過程與方法”目標突出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成為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發(fā)展的過程。(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強調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引起積極的態(tài)度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37. 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1) 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由教育行

15、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具體規(guī)定了教學科目的設置(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程開設順序)、課時分配(教學時數)、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2)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3) 教材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知識授受活動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具體化。38. 教科書的作用:第一,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

16、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第二,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第三,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第四,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39. 教課書編寫的原則(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和適用性;(3)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教學法的統一;(4)理論與實踐統一;(5)教課書的編排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6)注意與其它學科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系。40. 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離評價模式;(3)cipp 評價模式。41. 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1)進行社會

17、調查;(2)審查社會活動,總結和反思教學經驗;(3)開發(fā)實施條件;(4)研究學生情況;(5) 鑒別利用校外資源;(6)建立資源數據庫;(7)發(fā)揮網絡資源的作用。42.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1)時代發(fā)展特征的新要求(時代背景);(2)我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社會背景)。(3)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內在需求。(4)國外課程改革的啟示43.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促進課程的適應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創(chuàng)建富有個性的學校文化;(2)重建課程結構和倡導和諧發(fā)展的教育(3)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和注重學生經驗。“44.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的基本涵義如下:(1)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fā)展。(2

18、)統整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3)尋求學生主體對知識的建構45.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46.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內容(1) 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 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qū)和社會實踐活

19、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3) 勞動與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yǎng)為主的多方面發(fā)展為目標, 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4) 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47.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原則第一,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第二,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guī)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第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第四,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

20、域;第六,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48. 新型的教學觀(1)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向“教會學生學習”轉變(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向“重結論更重過程”轉變;(4)教學從“關注學科”向“關注人”轉變49. 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轉變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是教育學的研究者;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從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社區(qū)型的開放的教師,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qū)資源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新課程要

21、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師教學行為產生相應的變化。在對待師生關系上, 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50. 新型的學生觀(1) 學生是發(fā)展的人第一,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活動;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埽瑘孕琶總€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因而對教育好每一位學生都應充滿信心;第三, 學生是正在成長的人,學生正在發(fā)展與成長,所以學生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成長的人。(2) 學生是獨特的人第

22、一,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應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個成人。(3)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學生是責權主體。51.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1)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

23、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fā)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3)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52.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1)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第一、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標體系;第二、關注過程性評價;第三.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2) 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第一、打破“唯學生學業(yè)成績論教師工作業(yè)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二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

24、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第三、打破關注教師的行力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3) 考試的改革重點第一、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第二,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惟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第三、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考試成績排名;第四、關于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應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建議參考其他評價結果(如學校推薦性評語、特長、成長記錄袋等)53. 我國基

25、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1)全面發(fā)展與培養(yǎng)個性相結合的趨勢;(2)從“雙基”到“四基”的趨勢;(3)加強課程科學性與人文性融合的趨勢;(4)加強課程綜合化與實踐性的趨勢;(5)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6)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fā)展的趨勢。54. 品德的結構(1) 道德認識。道德認識也可稱為道德觀念,即是一種對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其中包括道德概念與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行為,對人或對事做出符合自己認識水平的道德評價。(2)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不僅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3)

26、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的目的,積極調節(jié)自己的活動,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既定目的的心理過程。(4) 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指一個人遵照道德規(guī)范所采取的言論和行動,它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志。在品德的形成過程中,以上四種心理成分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道德認識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開端, 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產生的基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起到一種激勵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為起促進作用。55. 良好品德的學習與形成(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群體約定;(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5)價值辨

27、析;56. 德育的意義(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2)德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的必要條件;(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57. 制定德育目標的依據(1)時代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58. 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1)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2)理想和傳統教育;(3)集體主義教育;(4)勞動教育;(5)紀律和法制教育;(6)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59. 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提高過程;

28、(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60. 中學德育原則(1) 導向性原則的含義與要求: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2) 疏導原則的含義與要求: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

29、利導,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含義與要求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4) 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

30、目的的要求發(fā)展。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中心的“三位一體”德育網絡;處理好銜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性、制度化、連續(xù)性、系統性。(5) 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qū)別的教育。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

31、“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6) 知行統一原則知行統一原則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德育時,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yǎng)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1)加強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言行一致。(7) 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組織和教育學生熱愛集體,并依靠集體教育每個學生,同時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從而把集體教

32、育和個別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學生集體;(2)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3)加強個別教育,并通過個別教育影響集體,增強集體的生機和活力。(8)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fā)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并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1)堅持正面教育原則,以客觀的事實、先進的榜樣和表揚鼓勵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 (2)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啟發(fā)自覺;(3)建立健全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并且嚴格管理, 認真執(zhí)行。61. 中學德育

33、的途徑(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2)課外、校外活動;(3)社會實踐活動;(4)少先隊、共青團組織的活動;(5)班主任工作;(6)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62. 德育常用的方法(1) 說服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來提高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學生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運用說服教育法要注意:明確目的;富有知識性、趣味性;注意時機;以誠待人。(2) 榜樣示范法用榜樣人物的優(yōu)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運用榜樣示范法應注意:選好學習的榜樣;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jié)行為、提高修養(yǎng)。(3

34、)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過創(chuàng)設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過有教育意義的文藝作品對學生進行感化和熏陶,使學生在直觀感受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種方法。運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與啟發(fā)、說服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4) 實際鍛煉法實際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主要是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文體科技活動。運用實際鍛煉法的要求:堅持嚴格要求;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注意檢查和堅持;適當指導。(5) 品德評價法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fā)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運用品

35、德評價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確、公正合理,以表揚、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6) 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是中小學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合作精神。運用合作學習法要求:要讓學生明白合作是一種重要的目標;要根據學習內容選擇恰當的合作學習策略,或者從合作策略出發(fā),安排或設計恰當的學習內容;要規(guī)定一些重要的合作原則;要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63. 教學的特點:(1)教學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根本目的;(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3)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教學具有多種形態(tài),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64. 教學工作的意義(1)教學是傳播系

36、統知識、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會經驗的再生產、適應并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有力手段;(2) 教學是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3)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教學的地位)65. 教學的任務(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fā)展學生潛能,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 發(fā)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5)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學的世界觀。66.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

37、認識的間接性;(2)認識的交往性;(3)認識的教育性;(4)認識的領導性67.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1) 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guī)律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貫徹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guī)律時應注意的問題。(2) 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一的規(guī)律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 能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貫徹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相統一的規(guī)律時應注意的問題。形式教育論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質教育論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3)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guī)律

38、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4) 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guī)律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68. 遵循教學基本規(guī)律分析和解決中學教學實際中的問題(1)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智力;(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加強適合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指導;(4)重視學生的情感生活;69.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fā)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

39、)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70.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工作一般包括備課,上課,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評價等環(huán)節(jié)。71. 備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制定教學進度計劃。72. 鉆研理解教材的方法:第一種,整體把握法;第二種,單元教學法。鉆研教材,也要一組組(即教學單元)進行;第三種,單篇鉆研法; 第四種,教例收集法;第五種,專題比較法;第六種,立體展現法。73. 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內容教師研究學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個體已有的知識性結構,也就是學生基礎知識水平;二是學生個體已有的能力性結構,主要是學習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班集體中共同討論學習的能

40、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三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習慣、品質等。74. 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調查法、書面材料分析法、調查法等等。75. 制訂教學進度計劃:(1)學期教學進度計劃;(2)課題計劃; (3)課時計劃76. 綜合課的結構(1)組織教學。(2)檢查復習。(3)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5)布置課外作業(yè)。77. 上好課的具體要求(1)目標明確;(2)內容正確;(3)方法得當;(4)表達清晰;(5)組織嚴密;(6)氣氛熱烈;78. 作業(yè)的形式(1)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如復習、預習教科書等;(2)各種口頭作業(yè)和口頭答案,如朗讀、閱讀、復述等。(3)各種書面作業(yè),如書

41、面練習、演算習題、作文、繪圖等。(4)各種實際作業(yè),如觀察、實驗、測量、社會調查等。79. 布置作業(yè)的要求(1)作業(yè)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學生鞏固與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 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2)作業(yè)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3)布置作業(yè)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guī)定完成的時間;(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yè)。80. 課外輔導的要求(1)從輔導對象實際出發(fā),確定輔導內容和措施;(2)輔導只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輔導上。(3)輔導要目的明確,采用啟發(fā)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教師要注意態(tài)度,師生平等相處,

42、共同討論,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5)加強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輔導效果。81. 測驗的種類常用的測驗種類有:論文式測驗、客觀性測驗、問題情境測驗和標準化測驗。82. 自我評價的主要方法運用標準答案。運用核對表。運用錄音機、錄像機等。83. 中學常見的教學原則(1) 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fā)展認識能力。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重視運用語言語言直觀。直觀的方式大致分為三類:實物直觀。模象

43、直觀。語言直觀(2) 啟發(fā)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3)啟發(fā)學生將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用于實際。(3) 鞏固性原則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2)重視組織各種復習。(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4) 循序漸進原則循

44、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5) 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l)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qū)別的教學。(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6)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

45、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的目的。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l)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2)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4)補充必要的鄉(xiāng)土教材。(7) 量力性原則量力性原則,也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使他們能夠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貫徹的要求: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考慮學生認識發(fā)展的時代特點。(8)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相統一

46、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并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貫徹的要求: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思想水平。84. 教學方法的意義(1)教學方法是聯系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紐帶;(2)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3)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4)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師威信和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5)教學方法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85. 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2)課程性質和教

47、材特點;(3)學生特點;(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5)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86. 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1)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的優(yōu)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fā)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講授要系統完整,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符合知識的系統性和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提高語言表達水平。(2) 談話法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

48、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談話的方式。談話法的基本要求: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要善于啟發(fā)誘導;要做好歸納、小結。(3) 討論法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危垣@取知識的方法。其優(yōu)點在于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討論法的基本要求: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要善子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fā)引導;做好討論小結。(4) 演示法演示法是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現代化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

49、方法。演示的基本要求: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注意持續(xù)性和引導性;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準確地感知演示對象,并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盡量排除次要因素或減小次要因素的影響,以使目的明確,現象明顯。(5) 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練習法的基本要求: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嚴格要求。(6) 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引起實驗對

50、象的某些變化,并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范的作用。要求學生獨立操作,要求所有學生都親自操作;及時檢查結果,要求學生按照規(guī)定寫出實驗報告。(7) 參觀法參觀法是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到校外的一定場所進行直接的觀察、調查、研究等,以此獲得知識、鍛煉能力的方法。參觀法的運用要求:目標明確,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制定好參觀計劃,包括時間、地點、對象、內容等;正確指導學生參觀的過程,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做好參觀后的總

51、結,幫助學生整理好參觀記錄,寫好參觀報告。(8) 發(fā)現法發(fā)現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fā)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的方法。優(yōu)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智慧潛力;有助于學生學習動機由外部移向內部;使學生學會發(fā)現的試探法;有助于學生的記憶。87. 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缺點(1) 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高效率地培養(yǎng)人才;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2) 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不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體地位、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的發(fā)展;以“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單位,

52、某些情況下會割裂內容的整體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間的合作。88. 當前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的重點。(1)適當縮小班級規(guī)模,使教學單位趨向合理化;(2)改進班級授課制,實現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綜合運用;(3) 多樣化的座位排列,加強課堂教學的交往互動;(4)探索個別化教學。89. 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主要觀點(1)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教學過程的中心;(2)提倡早期學習;(3)教學原理的四個原則。他提出了教學原理的四個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反饋強化原則。(4)發(fā)現學習。90. 掌握學習教學理論(1)教育目標分類。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并認為教育目標都有外顯行為等。(

53、2)掌握學習理論。魯姆認為只要有適合學生學習的條件和方法,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所學內容。(3)教學評價理論。布魯姆將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91.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1)積極的人際關系;(2)教師的角色(3)強調自我評價92. 發(fā)展性教學理論主要觀點:(1)強調教學要促進兒童的一般發(fā)展,而不僅僅局限于認識能力的發(fā)展。(2)要求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3)強調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fā)展。(4)注重研究學生的興趣、動機等內部誘因。(5)主張讓學生過豐富的精神生活。93. 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五條教學原則是: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

54、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fā)展的原則(克服高難度、高速度對部分學習困難學生的忽視)。94. 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1)對教學過程的認識。(2 對“最優(yōu)”的理解;(3)如何實現“最優(yōu)化”。95. 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1)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題;(2)堅持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3)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96. 新課改倡導的教學評價改革趨勢(1)教學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教學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2)教學評價的主體由一元走向多元。(3)教學評價方法由單純的紙筆測試,轉變?yōu)槎喾N方式

55、共同存在。97. 教學評價的功能(1)教學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2)教學評價的鑒定功能:(3)教學評價的改進提高功能(4)教學評價的管理功能(5) 教學評價的研究功能98. 教學反思的基本特征(1) 超越性(2)實踐性 (3)過程性 (4) 主體性(5) 發(fā)展性99. 教學反思的意義(1)教學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2)教學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3)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實踐性知識體系;(4)教學反思有助于實現教師專業(yè)發(fā)展。100. 教學反思的內容(1)觀念與情感:教育教學觀念、專業(yè)情感101. 教學反思的過程教師反思實踐分為四個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具體經驗階段觀察分析階段抽

56、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階段。102. 教學反思的途徑(1)閱讀理論文獻,在理論解讀中反思;(2)撰寫教學日志,通過寫作進行反思;(3)尋求專業(yè)引領和同伴互助, 在對話討論中反思。(4)征求學生意見,從學生反饋中反思103. 教學反思的方法(1)教學日志;(2)教學案例;(3)行動研究;(4)教師成長檔案袋心理學部分1、知覺的特征1理解性 2選擇性 3整體性 4恒常性2、注意的功能1選擇功能 2保持功能 3調節(jié)和監(jiān)督功能3、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注意對象的特點。注意對象的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規(guī)律,相互之間能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注意的范圍就越大。(2)活動的性質和任務?;顒尤蝿赵綇碗s,越需要關注細節(jié)的注意過程,注意的廣度會大大縮小。(3)個體的知識經驗。個體的知識經驗越豐富,整體知覺能力越強,注意的范圍就越大。4、影響注意的穩(wěn)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個方面:(1)注意對象的特點。內容豐富的對象比單調的對象更能維持注意的穩(wěn)定性?;顒拥膶ο蟊褥o止的對象更能維持注意的穩(wěn)定性。但并不是說事物越復雜,刺激越豐富,注意力就越穩(wěn)定。過于復雜、變幻莫測的對象反而容易使人產生疲勞,導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